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黃帝四經道德經

黃帝四經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3-01-12 11:51:52

Ⅰ 三玄四書五經六藝是哪些

三玄:《莊子》、《老子》、《周易》;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一、三玄

1、《莊子》

《莊子》又名《南華經》,是道家經文,是戰國中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到了漢代以後,尊莊子為南華真人,因此《莊子》亦稱《南華經》。其書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

《莊子》一書主要反映了莊子的批判哲學、藝術、美學、審美觀等。其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學、人生、政治、社會、藝術、宇宙生成論等諸多方面。

莊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構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學意境,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瑰麗詭譎,意出塵外,乃先秦諸子文章的典範之作。

莊子之語看似誇言萬里,想像漫無邊際,然皆有根基,重於史料議理。《莊子》與《歸藏》、《黃帝四經》、《老子》等著作共為中華民族的幾部源頭性經典,它們不僅是哲學跟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且是古代聖哲關於文學、美學、藝術、審美的智慧結晶。

莊子等道家思想是歷史上除了儒學外被定為官學與道舉的學說。

《莊子》不僅是一本哲學名作,更是文學、審美學上的寓言傑作典範。更是對中國文學、審美的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深遠影響。

莊子寓言的出版和研究使得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得以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的精神得以發揚,在現實意義上,更為社會主義文明的建設做出了不可忽視的精神鋪墊。

2、《老子》

又稱《道德經》、《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3、《周易》

《周易》即《易經》,《三易》之一(另有觀點:認為易經即三易,而非周易),是傳統經典之一,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

《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

《周易》沒有提出陰陽與太極等概念,講陰陽與太極的是被道家與陰陽家所影響的《易傳》。《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

春秋時期,官學開始逐漸演變為民間私學。易學前後相因,遞變發展,百家之學興,易學乃隨之發生分化。

自孔子贊易以後,《周易》被儒門奉為儒門聖典,六經之首。儒門之外,有兩支易學與儒門易並列發展:一為舊勢力仍存在的筮術易;另一為老子的道家易,易學開始分為三支。

《四庫全書總目》將易學歷史的源流變遷,分為「兩派六宗」。兩派,就是象數學派和義理學派;六宗,一為占卜宗,二為禨祥宗,三為造化宗,四為老莊宗,五為儒理宗,六為史事宗。

《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二、四書

1、《大學》

《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年—前434年)作。

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大學》(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

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家學派的入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2、《中庸》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是儒家經典之一,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

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准,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宋代從《禮記》中抽出,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宋元以後,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和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其主要注本有程顥《中庸義》、程頤《中庸解義》、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傳注》、戴震《中庸補注》、康有為《中庸注》、馬其昶《中庸誼詁》和胡懷琛《中庸淺說》等。

3、《論語》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

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

《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

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系,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復章節出現。

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

4、《孟子》

《孟子》,被南宋朱熹列為「四書」(另外三本為《大學》《中庸》《論語》)。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

《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現存七篇十四卷。總字數三萬五千餘字,286章。

相傳另有《孟子外書》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書》系明姚士粦偽作)。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

三、五經

1、《詩經》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周代詩歌305篇。原稱「詩」或「詩三百」,漢代儒生始稱《詩經》。現存的《詩經》是漢朝毛亨所傳下來的,所以又叫「毛詩」。

《詩經》是中國韻文的源頭,是中國詩史的光輝起點。它形式多樣:史詩、諷刺詩、敘事詩、戀歌、戰歌、頌歌、節令歌以及勞動歌謠樣樣都有。

它內容豐富,對周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 地貌、動物、植物等各個方面都有所反映。

可以說,《詩經》是周代社會的一面鏡子。而 《詩經》的語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漢語概貌的最重要的資料。

2、《尚書》

《尚書》意為「上古之書」,是中國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作品的匯編。記載上起傳說中的堯舜時代,下至東周(春秋中期),約1500多年。

基本內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內容的記錄,這說明作者應是史官。《史記·孔子世家》稱孔子「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相傳為孔子編定。

《尚書》有兩種傳本,一種是《今文尚書》,一種是《古文尚書》,現通行的《十三經註疏》本,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合編。

3、《禮記》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成書於漢代,為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書中內容主要寫先秦的禮制,體現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如天道觀、宇宙觀、人生觀)。

教育思想(如個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學方法、學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會、禮制與刑律)、美學思想(如物動心感說、禮樂中和說),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

4、《周易》(已介紹)

5、《春秋》

《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經過了孔子的修訂。就因文字過於簡質,後人不易理解,所以詮釋之作相繼出現,對書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稱之為「傳」。

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傳》,公羊暠《春秋公羊傳》,穀梁赤《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列入儒家經典。

《公羊傳》與《穀梁傳》是為解春秋之筆法,釋《麟經》之精妙,但於《麟經》並無後續紀年。《左傳》 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傳》,古代編年體歷史著作。

是孔子所著《麟經》之續,同為魯國編年體史書,故與《麟經》並列。《史記》稱作者為春秋時期左丘明,清代今文經學家認為系劉歆改編,近人又認為是戰國初年人據各國史料編成(又有說是魯國歷代史官所寫)。

它的取材范圍包括了王室檔案,魯史策書,諸侯國史等。記事基本以《春秋》魯十二公為次序,內容包括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征伐、婚喪、篡弒等,對後世史學文學都有重要影響。

《左傳》本不是儒家經典,但自從它立於學官,後來又附在《春秋》之後,就逐漸被儒者當成經典。

四、六藝

1、禮

禮節(類似今日德育教育)。五禮者,吉、凶、賓、軍、嘉也。

2、樂

音樂。六樂 :雲門、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古樂。

3、射

射箭技術。這五種射技為: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

4、御

駕駛馬車的技術。

5、書

指書法(書寫,識字,作文)六書:象形 、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6、數

指理數、氣數(運用方法時的規律),即陰陽五行生剋制化的運動規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四書五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六藝

Ⅱ 黃帝四經的內容簡介

《黃帝四經》之《經法》篇
〔道法〕第一
〔國次〕第二
〔君正〕第三
〔六分〕第四
〔四度〕第五
〔論〕第六
〔亡論〕第七
〔論約〕第八
〔名理〕第九 《黃帝四經》之《十大經》篇
〔立命〕第一
〔觀〕第二
〔五正〕第三
〔果童〕第四
〔正亂〕第五
〔姓爭〕第六
〔雌雄節〕第七
〔兵容〕第八
〔成法〕第九
〔三禁〕第十
〔本伐〕第十一
〔前道〕第十二
〔行守〕第十三
〔順道〕第十四
〔名刑〕第十五 《黃帝四經》《老子》《莊子》差別
戰國之時,有儒、墨、道、法、陰陽、名、縱橫、雜、農等思想流派,而道家為其中重要一派。然而,戰國道家的思想,並不是同一的。這其中,尤以《黃帝四經》、《莊子》、《老子》思想的差異為具有代表性。 《黃帝四經》《道德經》《莊子》的主要思想存在差別
《黃帝四經》一書,分為《經法》、《十六經》、《稱》、《道原》四篇。《經法》主要是講治國必須依靠法制,《十六經》是關於政治、軍事斗爭的策略問題,《稱》講施政、行法必須權衡度量,區分輕重緩急,《道原》則主要講宇宙觀。其建立學術的出發點是教導君主如何用「道法」統治百姓。
《經法》九節,其一《道法》認為,「道生法」,治國必須依靠法制,強調道及法的重要性。其二《國次》強調刑罰舉措的得當和遵循自然法則,其三《君正》強調收買民心及合民意,要「從其俗」,「用其德」,使「民有得」,然後可以「發號令」,「以刑正」,「民畏敬」,「可以正(征)」。「發號令」是讓民「連為什伍」,「以刑正」是「罪殺不赦」,「可以正(征)」是「民節死」。要用民,必須行德殺、剛柔之道。其四強調君臣各守本分,以主強臣弱生六順,主弱臣強生六逆,六順則大治,六逆則大亂。其五《四度》強調不失本,不失職,不失天,不失人,反對「君臣易立(位)」之「逆」,「賢不宵(肖)並立」之「亂」,「動靜不時」之「逆」,「生殺不當」之「暴」,認為「逆則失本,亂則失職,逆則失天,〖暴〗則失人」,「審知四度,可以聽天下,可以安一國」。其六《論》強調君主「天天」,「重地」,「順四時之度」,察刑名,知情偽。其七《亡論》,主要講亡國之原因,認為「一國而服六危者滅,一國而服三不辜者死,廢令者亡。一國之君而服三壅者,亡地更君。一國而服三凶者,禍反也」。六危指嫡子代父行事,大臣為主,謀臣有異志,聽諸侯之廢置,左右親信比周壅塞,父兄黨朋不聽號令。三不辜指妄殺殺賢,殺服民,刑無罪。三壅指內位勝,外位勝,內外勾結孤立君主:從中令外,從外令中,惑賊交諍;一人主擅主,蔽光重壅。三凶指好凶器,行逆德,縱心欲。其八《論約》強調順天常,審刑名。其九《名理》強調「審其名」,「正道循理」,「虛靜公正」,「重柔」而不重剛。 《黃帝四經》四篇,其內容主要是出於君主統治術總結經驗的目的,因此,其思想以致治術為中心。《黃帝四經》倡導文武並用,刑德兼行的道法、法術思想,最突出表現在《經法》一篇中,而其餘三篇,也進一步發揮這種思想,如《十六經》認為德與刑之間,「先德後刑,順於天,即從天道出發,宣揚德刑統一,以德為主的刑罰觀。
《黃帝四經》倡導虛柔無為之道,《經法》所謂「執道者之觀天下也,無執也,無處也,無為也,無私也」,則是把無為與法術相結合,如此無為,實為有為,所以《十六經》曰:「欲知得失,請必審名察形(刑),形(刑)恆自定,是我愈靜;事恆自施,是我無為。」又曰:「卑約主柔。」即以無為而達到無不為,以卑弱守雌以實現以柔克剛之目的。
《黃帝四經》也強調民心之重要,《經法》曰:「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宜之生在時,時之用在民,力之用在節。知地宜,須時而樹,節民力以使,則財生。賦斂有度則民富,民富在有佴(恥),有佴則號令成俗而刑伐(罰)不犯,號令成俗而刑伐不犯,則守固單(戰)朕(勝)之道也。……審於行文武之道,則天下賓矣;號令闔於民心,則民聽令;兼愛無私,則民親上。」《稱》曰:「宮室過度,上帝所惡。」但這並不能改變其使民聽令,使民親上的目的。其中的柔術陰道,正是其強調道法之意義所在。 概括而言,《逍遙游》是絕對自由,《齊物論》是一切平等,《養生主》是養生之道,《人間世》是處亂世之情,《德充符》是不言之教,《應帝王》是無為之治,包括了日常修養、處事、為政諸方面。
值得指出的是,與黃老之立足於君主不同,莊子的出發點在於普通的個人,是教導普通民眾如何地處世,而能躲避君主政治的迫害。因此,其思想深處,包含著對現實社會的深刻批判,對民眾的受奴役、受迫害地位的深刻同情;而倡導絕對自由,一切平等,自然無為,正是莊子對抗「有為」社會罪惡的方式。莊子通過對「心齋」、「坐忘」、「吾喪我」的描述,使我們清楚地看出了他的「順世」論實際是以順世反抗社會;通過對是非、彼此、愛憎的否定,而表達了對現實價值觀、是非觀、道德觀的否定;莊子之人生哲學,首先是為每一個個人著想,即「為我」,肯定作為一個個人生存於社會不受侵害的權利;其「絕對自由」,是肯定人在思想上具有自由的尊嚴,通過肉體上的忘我,擺脫現實束縛,而達到無束縛。
《莊子》一書,也體現了莊子的理想社會模式,《馬蹄》提到「昔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在這種原始的政治狀態下,人民無所為而充滿了幸福。所以,莊子認為理想的社會應如赫胥氏之世一般:「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一而不黨,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顛顛。當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禽獸成群,草木遂長,是故禽獸可系羈而游,鳥鵲之巢可攀援而窺。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胠篋》言「至德之世」,「民結繩而用之,甘而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若此之時,則至治矣。」可以看出,莊子學派之理想雖是保守的、復古的,但此復古體現了對原始素樸、自然而平等、民眾幸福的渴望,就其本質來說,蘊含著積極進步之思想。 《道德經》贊同發展科技成果而不被慾望所控制,即,不贊同通過新技術來獲取利潤,贊同生活被科技所主導。認為如果這樣子,就會導致社會混亂,人們被智者所奴役。上篇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道德經》反對人類虛榮文明,是與主張政治的「無為」相聯系的。所以,上篇又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己;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己」;下篇雲:「聖人之言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不欲而民自補』」;「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圾?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在作者看來,天下所見之美,必引來惡;眾人所譽之善,必有不善。尚賢,貴難得之貨,慾望,是社會混亂的根源。《道德經》也反對苛民之政。「悶悶」之政是所謂「無形無名無事無政可舉」,「察察」之政則「立刑名,明賞罰以檢奸偽」。又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道德經》說出了人類追求與治理的根本原因,如說:「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如此,老百姓都是追求活得更好而已的生活而已,多稅就會降低甚至剝奪了老百姓的生活質量和權利,所以老百姓為了活著而不怕死,這樣就容易「犯法」,實屬無奈之舉。《道德經》批判統治者之「有為」,批判智者敢為而盜竽,批判智者誤導老百姓「是賢貴於生」,「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批判以知(智)治國,「古之善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惡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就是讓老百姓淳樸無憂而自在幸福。 戰國道家存在黃老與莊子的不同
《漢書·藝文志》把《黃帝四經》、《莊子》、《道德經》都列入道家,這是因為他們都把「道」看作是其理論賴以建立的基礎和最高原則。但除此之外,他們的差異卻是非常大,而且,有時候有根本性的區別。《莊子·天下》評論關尹、老子的學術雲:「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淡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關尹曰:『在己無居,無形自著。』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苟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進失,未嘗先人而常隨人。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獨取後。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實,己獨取虛。『無藏也故有餘。』巋然而有餘。其行身也徐而不費,無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獨曲全。曰:「苟免於咎。』以深為根,以約為紀。曰:『堅則毀矣,銳側挫矣。』常寬容於物,不削於人。雖未至於極,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這里,作者雖然極力推崇關尹、老聃虛懷若谷,淡然神明,無為無實,曲全無福,但認為關老並未達到真正的真理之高度。莊周則是另外一個樣子。《莊子·天下》又曰:「寂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並與?神明往與?芒乎何之?忽乎何適?萬物畢羅,莫足以歸。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莊周聞其風而悅之。……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遣是非,以與世俗處。……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其於本也,弘大而辟,深閎而肆;其於宗也,可謂稠適而上遂矣。雖然,其應於化而解於物也,其理不竭;其來不蛻,芒乎昧乎,未之盡者。」《莊子·天下》的主旨在於說莊周之學是戰國學術的頂峰,以關尹、老聃「博大真人」而「未至於極」,不尊崇,這說明莊子學說與老子學說,有聯系也有區別,而且,莊子學說是比老子學說更趨極端的。 陳柱《諸子概論》分道家之流派為四種,即有為派,無為而無不為派,無為派,無不為派。有為派包括黃帝、伊尹、太公、鬻熊、管子等人的著作;無為而無不為派為《老子》,無不為即有為,所以黃老之學近似;莊子任天,楊朱縱欲,《戰國策·燕策》所記陳仲子遁世,皆屬無為派,無為派雖與《老子》同有「無為」,但《老子》通過「無為」而達到「無不為」,歸結為有為,莊子則以「無為」為終極目的。「無不為派」是韓非子,已是法家了。《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論莊子之學曰:「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又論老莊申韓之不同曰:「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無為,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莊子散道德,放論,要亦歸之自然。申之卑卑,施之於名實;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極慘檄少恩。皆原於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註:《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集解》曰:卑卑,「自勉之意也。」)太史公尊黃老,其以老子為「深遠」,只是一家之言,不足為憑,但區分申不害、韓非子與莊子的差異而認為三人思想「原於道德之意」,即老子思想有自然、名實、法術之論,卻是可供我們參考的。陳柱之言「庄、韓兩家之學皆出於老子。……然庄則持絕對放任主義,韓則持絕對干涉主義,殆如冰炭之不相同焉。」「質而論之,老子之言多兩端,而庄、韓各執其一。」(註:見陳柱《老學八篇》)也就是說,老子學說,兼有干涉主義與自由主義兩方面,而莊子則去干涉主義,獨任自由主義。由於我們認為《道德經》不得早於《莊子》,所以,我們可以肯定《莊子》思想不是來自《道德經》,但我們不能排除《道德經》的自由主義來自《莊子》的可能性。而《韓非子》的干涉主義,與其說是來自《老子》,毋寧說更接近《黃帝四經》。《道德經》的思想,以「南面之術」為根本,而兼取《黃帝四經》及《莊子》觀點,但主流在《黃帝四經》,因此有「黃老」之稱。

Ⅲ 道家最主要的四部經書

【道德經】【南華經(也叫莊子)】【列子】【黃帝四經】最被道家崇奉
為道家崇奉思想的中心,是必修的經典。

Ⅳ 三玄四書五經六藝是哪些

三玄:《莊子》、《老子》、《周易》;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一、三玄

1、《莊子》

《莊子》又名《南華經》,是道家經文,是戰國中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到了漢代以後,尊莊子為南華真人,因此《莊子》亦稱《南華經》。其書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

《莊子》一書主要反映了莊子的批判哲學、藝術、美學、審美觀等。其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學、人生、政治、社會、藝術、宇宙生成論等諸多方面。

莊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構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學意境,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瑰麗詭譎,意出塵外,乃先秦諸子文章的典範之作。

莊子之語看似誇言萬里,想像漫無邊際,然皆有根基,重於史料議理。《莊子》與《歸藏》、《黃帝四經》、《老子》等著作共為中華民族的幾部源頭性經典,它們不僅是哲學跟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且是古代聖哲關於文學、美學、藝術、審美的智慧結晶。

莊子等道家思想是歷史上除了儒學外被定為官學與道舉的學說。

《莊子》不僅是一本哲學名作,更是文學、審美學上的寓言傑作典範。更是對中國文學、審美的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深遠影響。

莊子寓言的出版和研究使得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得以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的精神得以發揚,在現實意義上,更為社會主義文明的建設做出了不可忽視的精神鋪墊。

2、《老子》

又稱《道德經》、《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3、《周易》

《周易》即《易經》,《三易》之一(另有觀點:認為易經即三易,而非周易),是傳統經典之一,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

《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

《周易》沒有提出陰陽與太極等概念,講陰陽與太極的是被道家與陰陽家所影響的《易傳》。《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

春秋時期,官學開始逐漸演變為民間私學。易學前後相因,遞變發展,百家之學興,易學乃隨之發生分化。

自孔子贊易以後,《周易》被儒門奉為儒門聖典,六經之首。儒門之外,有兩支易學與儒門易並列發展:一為舊勢力仍存在的筮術易;另一為老子的道家易,易學開始分為三支。

《四庫全書總目》將易學歷史的源流變遷,分為「兩派六宗」。兩派,就是象數學派和義理學派;六宗,一為占卜宗,二為_祥宗,三為造化宗,四為老莊宗,五為儒理宗,六為史事宗。

《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二、四書

1、《大學》

《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年—前434年)作。

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大學》(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

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家學派的入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2、《中庸》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是儒家經典之一,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

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准,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宋代從《禮記》中抽出,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宋元以後,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和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其主要注本有程顥《中庸義》、程頤《中庸解義》、朱熹《中庸章句》、李_《中庸傳注》、戴震《中庸補注》、康有為《中庸注》、馬其昶《中庸誼詁》和胡懷琛《中庸淺說》等。

3、《論語》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

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

《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

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系,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復章節出現。

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

4、《孟子》

《孟子》,被南宋朱熹列為「四書」(另外三本為《大學》《中庸》《論語》)。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

《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現存七篇十四卷。總字數三萬五千餘字,286章。

相傳另有《孟子外書》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書》系明姚士_偽作)。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

三、五經

1、《詩經》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周代詩歌305篇。原稱「詩」或「詩三百」,漢代儒生始稱《詩經》。現存的《詩經》是漢朝毛亨所傳下來的,所以又叫「毛詩」。

《詩經》是中國韻文的源頭,是中國詩史的光輝起點。它形式多樣:史詩、諷刺詩、敘事詩、戀歌、戰歌、頌歌、節令歌以及勞動歌謠樣樣都有。

它內容豐富,對周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各個方面都有所反映。

可以說,《詩經》是周代社會的一面鏡子。而《詩經》的語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漢語概貌的最重要的資料。

2、《尚書》

《尚書》意為「上古之書」,是中國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作品的匯編。記載上起傳說中的堯舜時代,下至東周(春秋中期),約1500多年。

基本內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內容的記錄,這說明作者應是史官。《史記·孔子世家》稱孔子「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相傳為孔子編定。

《尚書》有兩種傳本,一種是《今文尚書》,一種是《古文尚書》,現通行的《十三經註疏》本,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合編。

3、《禮記》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成書於漢代,為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書中內容主要寫先秦的禮制,體現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如天道觀、宇宙觀、人生觀)。

教育思想(如個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學方法、學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會、禮制與刑律)、美學思想(如物動心感說、禮樂中和說),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

4、《周易》(已介紹)

5、《春秋》

《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經過了孔子的修訂。就因文字過於簡質,後人不易理解,所以詮釋之作相繼出現,對書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稱之為「傳」。

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傳》,公羊_《春秋公羊傳》,穀梁赤《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列入儒家經典。

《公羊傳》與《穀梁傳》是為解春秋之筆法,釋《麟經》之精妙,但於《麟經》並無後續紀年。《左傳》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傳》,古代編年體歷史著作。

是孔子所著《麟經》之續,同為魯國編年體史書,故與《麟經》並列。《史記》稱作者為春秋時期左丘明,清代今文經學家認為系劉歆改編,近人又認為是戰國初年人據各國史料編成(又有說是魯國歷代史官所寫)。

它的取材范圍包括了王室檔案,魯史策書,諸侯國史等。記事基本以《春秋》魯十二公為次序,內容包括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征伐、婚喪、篡弒等,對後世史學文學都有重要影響。

《左傳》本不是儒家經典,但自從它立於學官,後來又附在《春秋》之後,就逐漸被儒者當成經典。

四、六藝

1、禮

禮節(類似今日德育教育)。五禮者,吉、凶、賓、軍、嘉也。

2、樂

音樂。六樂:雲門、大咸、大韶、大夏、大_、大武等古樂。

3、射

射箭技術。這五種射技為: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

4、御

駕駛馬車的技術。

5、書

指書法(書寫,識字,作文)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6、數

指理數、氣數(運用方法時的規律),即陰陽五行生剋制化的運動規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四書五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六藝

Ⅳ 黃帝四經是哪四經

《黃帝四經》 [1] 是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初付於帛書《老子乙本》前,當時稱《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後經專家鑒定,認為此書是失傳已久的《黃帝四經》。《漢書.藝文志》曾經著錄此書,但漢以後就失傳了,學者根據書的內容、文字、篇章數目等研究,認為此書成書時期當晚於《老子》,早於《管子》、《孟子》、《莊子》。最晚不晚於戰國中期。《黃帝四經》出土,經過今人唐蘭先生考證後,確認為《黃帝四經》。這是一部「治國之本」的書,它由四篇文章組成。這就為海內外黃帝子孫重新認識黃帝、黃帝思想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依據。
1973年轟動世界華人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就是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了《黃帝四經》, [3] 包含四部經典:《經法》、《十大經》、《稱經》、《道原經》。
起源
黃學起源於戰國,盛行於西漢初期,曾是百家學術之林,《黃帝四經》是其代表經典。西漢時期流行的「黃老」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上一直是個謎。現《黃帝四經》出土,經過今人唐蘭先生考證後,確認為《黃帝四經》。這是一部「治國之本」的書,它由四篇文章組成。這就為海內外黃帝子孫重新認識黃帝、黃帝思想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依據。
1989年,大陸餘明光先生把「黃帝四經」進行了注釋,由已故的周谷城先生題寫書名「黃帝四經與黃老思想」,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餘明光先生在書的「前言」里寫到:「黃學被淹沒了兩千餘年都不為人所重視,與此聯系的西漢初期流行的「黃老」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上一直是個謎!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黃帝四經』,這就為我們研究和恢復這個學派在歷史上的地位,重新認識『黃老』思想,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依據。
內容簡介編輯
簡介
《黃帝四經》體現了道家學說由老子一派變成黃老學派的轉變,對先秦各家各派都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其中黃老學派、稷下學派與法家至為深刻;它的出現推翻很多一貫以來已經被認定的經學理論,於經學研究有極重要的地位。
經法
《黃帝四經》之《經法》篇
〔道法〕第一 [4]
〔國次〕第二
〔君正〕第三
〔六分〕第四
〔四度〕第五
〔論〕第六
〔亡論〕第七
〔論約〕第八
〔名理〕第九
十大經
《黃帝四經》之《十大經》篇
〔立命〕第一
〔觀〕第二
〔五正〕第三
〔果童〕第四
〔正亂〕第五
〔姓爭〕第六
〔雌雄節〕第七
〔兵容〕第八
〔成法〕第九
〔三禁〕第十
〔本伐〕第十一
〔前道〕第十二
〔行守〕第十三
〔順道〕第十四
〔名刑〕第十五

《黃帝四經》之《稱》篇
道原
《黃帝四經》之《道原》篇
黃帝四經宇宙生成論編輯
《黃帝四經·觀》的宇宙生成模式「一一天地一陰陽一四時一剛柔一萬物」。 [2] [5]
黃帝四經審美思想編輯
《黃帝四經》是戰國時期託名黃帝的眾多著作之一,也是研究黃老之學的寶貴資料。 本文認為,《黃帝四經》中蘊含了一定的美學思想,但迄今為止尚未見到有人對《黃帝四經》的美學思想加以研究。作者認為,從美學角度對《黃帝四經》展開討論,無論對研究先秦時期的美學理論,還是對建構當今的美學理論體系,都具有重要意義。 《黃帝四經》雖然大體上屬於道家學派,但它也雜糅了其他學派的思想,實際上是兼采百家之作。因此,要研究《黃帝四經》的美學思想,還要弄清它與先秦時期的哪些主要學派有聯系。本文對《黃帝四經》的美學思想作了比較全面的梳理。首先是對《黃帝四經》的某些論述從美學的角度展開分析,然後總結出它主要的美學觀點。其次是把《黃帝四經》置於先秦文化的大背景下,與先秦儒、道兩家學派的美學思想加以比較。

Ⅵ 道家經典著作哪些

《童蒙止觀校釋》、《道家養生功》、《中國傳統道家養生文化經典》、《伍內柳仙宗》、《道德經》容、《莊子》、《衛生性理學》、《內修秘要》、《修真圖》、《內經圖》、《武當山修性心法圖》、《修真內外火候全圖》、
《鍾呂傳道集》、《靈寶畢法》、《大丹直指》、《性命圭旨》、《張三豐全集》、《黃庭經》、劉一明所著《道書十二種》、《周易闡真》。

熱點內容
關於心道德事的心得 發布:2024-11-19 17:14:24 瀏覽:202
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七條規定 發布:2024-11-19 16:51:51 瀏覽:748
經濟法中半數以上是含半數嗎 發布:2024-11-19 16:38:46 瀏覽:741
勞動合同法中以上以下 發布:2024-11-19 16:29:35 瀏覽:735
合同法的第59條 發布:2024-11-19 16:29:34 瀏覽:296
公司培訓合同法的通知怎麼寫 發布:2024-11-19 15:59:01 瀏覽:513
法院職工編制 發布:2024-11-19 15:23:49 瀏覽:202
民法典取姓 發布:2024-11-19 14:51:27 瀏覽:461
湖南法律碩士報考點的選擇 發布:2024-11-19 14:21:19 瀏覽:512
司法考搜狐 發布:2024-11-19 14:19:01 瀏覽: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