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維新變法學

維新變法學

發布時間: 2023-01-14 01:54:42

1. 維新變法的核心是什麼

核心是主張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學習西方從物質層次到制度層次。

以康、梁為首的資產階級維新人士是中國19世紀末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代表,他們站在時代前沿,順應世界歷史潮流,將西方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學說同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相結合。

探索救國救民真理,奠定維新變法的理論基礎,努力擴大維新變法思想的傳播,造就維新變法的人材,形成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高潮。

90年代初,康有為在廣州開辦萬木草堂,招徒講學,闡發維新變法的思想。康有為把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學說同傳統的儒家思想相結合,宣傳維新變法的道理。

他把進化過程劃分為三大階段:據亂世、昇平世、太平世。「春秋之義,有理亂世,昇平世,太平世」,而每一世都有他相應的政治制度,君主專政適於據亂世,君主立憲適於昇平世,共和制度適於太平世。

當人類從較低的社會層次發展到高層次,政府的形式也要相應改變。康有為的維新思想在社會上引起極大轟動,被稱為「思想界之大颶風」。

梁啟超在上海擔任《時務報》主筆期間,發表《變法通議》等論文。梁啟超的文章文筆犀利,飽含激情,通俗新穎,富有哲理性。宣傳「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道理。猛烈抨擊封建頑固派的因循守舊,闡述變法圖存的道理。認為只有實行變法才是救亡圖存的唯一出路。

嚴復也對封建專權制度進行了嚴厲的批判。他呼籲變法圖強,挽救危亡;創辦《國聞報》,編輯《國聞匯編》,宣傳維新思想。

他的譯著《天演論》在1898年維新運動高漲之際正式出版銷行,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代表資產階級的譯著,以嶄新的理論啟迪了中國長期為封建主義所籠罩的思想界。

」物競天技、適者生存」,進化論成為當時及此後的主流思潮。他主張的「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理論 ,是其救國方案的主要內容。

(1)維新變法學擴展閱讀

1、康梁維新思想與早期維新思想的關系

(1)聯系:康梁維新思想是對早期維新思想的繼承和發展,都是代表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都是愛國和進步的。

(2)區別:早期維新思想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和付諸行動,而康梁維新思想不僅提供了具體的改革方案,使變法思想形成較完整的理論,且與挽救民族危亡結合,發展為救亡圖存的政治運動。

2、對康梁維新思想的評價

(1)進步性:

①變法圖存和發展資本主義的主張深刻地觸及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獨立富強的社會問題,反映了正在發展中的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代表了當時一些愛國者的心聲,極大地沖擊了傳統的封建主義思想,也動搖了封建頑固勢力反對維新變法的理論基礎。

②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有力地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開展,為戊戌變法奠定了思想基礎。

(2)局限性:反對封建制度又從維護封建制度的傳統思想找根據,沒有完全拋棄傳統的儒家理論,體現了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而這就必然導致維新變法運動走向失敗。

2. 維新變法性質

戊戌維新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治改革運動。戊戌維新指1898年(農歷戊戌年)以康有為為首的改良主義者通過光緒皇帝所進行的資產階級政治改革,是中國清朝光緒年間的一項政治改革運動。

戊戌維新運動是一場什麼性質的運動

1維新變法運動
維新變法運動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

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促進了思想解放,對社會進步和思想文化的發展,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是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政治改良運動。

2戊戌維新運動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1)主要原因:戊戌維新運動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維新派自身的局限(這是根本原因)和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強大的守舊勢力的反對。

當時,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力量十分弱小,民族資產階級的社會基礎相當狹窄,遠不是封建勢力的對手。維新派支持者甚少,把希望完全寄託在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其結果只能是失敗。

(2)具體原因:維新派自身的弱點和局限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義。在政治上,維新派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幻想實現君主立憲制,讓資產階級及開明紳士的代表參加政權。在經濟上,沒有觸及封建主義的經濟基礎——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思想上,要借孔子之名來「托古改制」。

第二,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維新派大聲疾呼救亡圖存,卻一直幻想西方列強(康、梁幻想英國、日本和美國支持)能幫助自己變法維新。而帝國主義列強決不願意中國成為一個獨立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

第三,脫離人民群眾。維新派的活動范圍很有限,基本上局限於一些官僚士大夫和知識分子,沒有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而且害怕人民群眾。

3戊戌維新運動的背景
國際局勢:政治,資產階級民主制度進一步完善

經濟:歐美列強第二次工業革命,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國內局勢:政治: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 民族危機加劇;洋務運動失敗

經濟:19世紀末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根本原因)

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

思想:早期維新思想傳播

3. 什麼是維新變法

維新變法 (轉載)
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歷史進程;在封建社會末期路上徘徊的中國社會開始轉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此,中國近代史開始。一百多年的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列強侵華史,一部中國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爭的革命史,也是一部中國社會逐漸開放、進步,融合進入世界的發展史。換句話說,中國近代史是中國社會由傳統到現代,由守舊到維新的歷史。而上個世紀之交所發生的維新變法運動是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的邏輯起點。

「閉門鎖國」狀態的打破,外國經濟勢力入侵、傳統小農經濟解體,洋務企業的誘導等諸多因素使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並發展起來了。盡管這過程是多麼艱辛、多麼困難,畢竟民族資本主義還是給中國社會帶來了許多變化。正當「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方興未艾,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的時候,王韜、馮桂芬、鄭觀應等有識之士就在對洋務派批判的基礎上提出了早期維新思想,他們在經濟上主張振興工商業,在文化上主張興辦學校,學習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他們有的還主張在政治上實行君主立憲。早期維新派只是針對具體問題提出一些改革主張,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也沒有付諸行動,但這些思想為後來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維新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素材。隨著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開始登上了中國的歷史舞台,在政治上施展作為,力圖通過中國社會內部結構的自我調整轉出一個全新的社會類型,將一個封建專制的中國改造成君主立憲制的國家,使國家步入世界發展的軌道,走上現代的道路。引發這場政治維新運動的導火線是甲午中日戰爭。當北洋艦隊那些購自英、德的堅船利炮照樣在蕞爾小日本的進攻中全軍覆沒。奇恥大辱的《馬關條約》使「四萬人齊下淚」時,滿清朝野最感「世變之亟、創巨痛深」的,正是以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章太炎、王國維等為代表的一代戊戍學者,必須象日本明治維新效法西方那樣地「討論學業、講求官制」成為他們痛苦探索後的結論。雖然後來維新變法失敗了,但它卻規定了中國社會未來的發展方向,構成了中國現代化的邏輯起點。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走向我們,中國邁向現代化是一個不可逆轉的必然過程。戊戍變法的失敗只是自上而的改良方式走向現代化的失敗,而不是其目標的失敗。

維新變法實質是一場深刻的社會改革運動,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一場社會革命。鴉片戰爭失敗,明智的中國人如龔自珍、魏源、鄭觀應乃至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都意識到中國正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正面臨著亘古未對之強敵,中國必須變革,必須向西方學習,才能夠生存下去。然而如何變?變什麼?是對舊體制實行根本性的改造還是作枝葉的調整,這是康有為代表的維新派與其以前各種政治人物區別開來的標志。康有為明確指出:「爭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上清帝第六書》)由此他認為洋務派所謂的「新政」只是枝葉皮毛之變,最多算是「變事」,稱不上「變法」。這種不從根本上尋求社會問題解決的做法,「徒糜巨款,無救危亡」。(《上清帝第四書》)只有革盡舊俗,一意維新,從根本上轉變中國的社會結構,才能救中國。而所謂從根本處轉變中國的社會,就是以日本為榜樣,全面改進中國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教育制度、軍事制度,即對「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戊戍變法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傳統走向現代的系統方案。

維新變法又是一場深刻的思想啟蒙運動。作出這個判斷的主要依據有四條。一是運動的主體力量是知識分子。維新變法的主要人物康有為、梁啟超、嚴復、譚嗣同等多為舉人出身,同洋務運動主要由官僚軍閥操作相比,維新變法以知識分子為主要推動者的特點是一目瞭然的。可以說,維新變法是中國知識分子第一次作為一一種社會政治力量來推行的運動,這使得該運動具有思想啟蒙意味。二是運動的階級基礎是新興資產階級為反對封建制度促進自身發展而進行的思想運動。維新變法的主要人物康、梁、嚴、譚等的階級角色實際上正是開始發展的民族資產階級上層力量的代表。他們提出的一系列變法維新主張,最終是為這個民族資產階級突破封建桎梏,打開發展道路的利益需求服務的。所以說這是一場新興資產階級的思想啟蒙運動。三是運動的宗旨和性質雖不乏直接的經濟學目的,但其政治的和意識形態領域的色彩卻更知強烈和突出。換言之,同以「自強」、「求富」為內容的洋務運動相比,維新變法的著重點更偏於針對封建主義的政治改良和意識形態批判。如康、梁組織的「強學會」的政黨性質,以及《時務報》等新報刊對封建制度和封建道德的大膽抨擊等等,都是這一性質的改良和批判。顯然,從世界歷史的普遍趁勢看,這樣的運動所標志的正是資本主義發展早期的啟蒙運動。四是運動的理論資源主要是西方的啟蒙思想。如變法藉以推行「變法」「維新」的理論基礎「進化論」;藉以反對專制制度的「民權」、「民主」思想;藉以反對「人治」傳統的「法治」;藉以反對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的新教育思想,以及康有為的「大同」學說、譚嗣同「仁學」體系中所包含的自由、平等、博愛意識等等,無一不源自西方資產階級啟蒙思想體系。這一點尤為清楚地表明了維新變法運動的現代啟蒙性質。上述這些思想觀念並沒有變法的失敗而消失其影響,相反更加深入人心。由戊戍變法到辛亥革命直至「五四」運動,政治運動、社會思潮運動一浪高過一浪,盡管前後有許多不同,但就其追求民主、科學、自由的目標而言,並無大多的本質差別。

維新變法運動更是一場思想學術根本性變革。除了康有為自甲午戰敗後接連六次上書、直接促成光皇帝以明治維新政體模式推行維新變法,由此演變為政治變革外,在學術領域,嚴復一馬當先在甲午之戰的深刻刺激中提筆中翻譯《天演論》,將西方的進化論闡述為「物竟天擇,優勝劣敗」的警示,使整個中國震聾發聵、民氣為變,在世界觀層次上將數千年「天不變、道亦不變」綱常名教的牢籠炸開了缺口、嚴復隨後又翻譯了亞當斯密的《原富》、穆勒的《權界論》、孟德斯鳩的《法意》等英法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及邏輯學者作。梁啟超在戊戍後流亡日本,更是「廣搜日本書而讀之」、「思想言論與前者若出兩人」。尤須一提的是,由於通過變法看清當務之急在於效法日本從根本處著手,在思想、學術層面吸收西學,中國知識界在20世紀初興起了大規模赴日留學熱潮,東渡學人逐年增加、介紹西方哲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社會科學思想的書籍以日本為渠道,潮水般湧入中國,推動著中國的「向西方學習」迅速突破了以往的「器」層面,轉向「道」的領域追尋,進入了討論「形而上學」的最高階段。

綜上所述,一場聲勢浩大的中國學術史數千年的根本變革之局不僅是中國現代進程的邏輯起點,也是中國現代文化的生長點。

4. 維新變法是什麼意思

維新,意思是反對舊的,提倡新的。通常指變舊法,行新政。

維新變法又稱戊戌變法指1898年(農歷戊戌年)以康有為為首的改良主義者通過光緒皇帝所進行的資產階級政治改革,是中國清朝光緒年間(1898年)的一項政治改革運動。主要內容是: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這次運動遭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的強烈反對,這年九月慈禧太後等發動政變,光緒被囚,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和日本。
譚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殺害,歷時僅一百零三天的變法終於失敗。因此戊戌變法也叫百日維新。

5. 維新變法的意義和維新變法的結果是什麼

要知道,維新變法的性質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發動和領導的一場自上而下的愛國運動和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運動,那維新變法的進步意義就是,從客觀上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壯大,同時也打擊了本國封建勢力, 開闊人們的眼界,推動了知識分子的思想解放,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它傳播了資產階級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義舊文化、舊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它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和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為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他對資本主義參與政權,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傳播資本主義思想是十分有利的。

6. 維新變法的內容

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機構,裁撤閑散、重疊機構;裁汰冗員,澄清吏治,提倡廉政;提倡向皇上上書言事;准許旗人自謀生計,取消他們享受國家供養的特權。
經濟方面:保護、獎勵農工商業和交通采礦業,中央設立農工商總局與鐵路礦物總局,各省設立商務局;提倡開辦實業,獎勵發明創造;注重農業發展,提倡西業墾殖,建立新式農場;廣辦郵政,建築鐵路;開辦商學、商報,設立商會等各類組織;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決算。
軍事方面:裁減舊式綠營兵,改練新式陸軍;採用西洋兵制,練洋操,習洋槍等。
文化教育方面:創設京師大學堂,各省書院改為高等學堂,在各地設立中、小學堂;提倡西學,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經濟特科;設立譯書局,翻譯外國書籍,派人出國留學;獎勵新著,獎勵創辦報刊,准許自由組織學會

7. 維新變法是怎麼一回事

維新變法 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歷史進程;在封建社會末期路上徘徊的中國社會開始轉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此,中國近代史開始。一百多年的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列強侵華史,一部中國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爭的革命史,也是一部中國社會逐漸開放、進步,融合進入世界的發展史。換句話說,中國近代史是中國社會由傳統到現代,由守舊到維新的歷史。而上個世紀之交所發生的維新變法運動是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的邏輯起點。 「閉門鎖國」狀態的打破,外國經濟勢力入侵、傳統小農經濟解體,洋務企業的誘導等諸多因素使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並發展起來了。盡管這過程是多麼艱辛、多麼困難,畢竟民族資本主義還是給中國社會帶來了許多變化。正當「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方興未艾,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的時候,王韜、馮桂芬、鄭觀應等有識之士就在對洋務派批判的基礎上提出了早期維新思想,他們在經濟上主張振興工商業,在文化上主張興辦學校,學習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他們有的還主張在政治上實行君主立憲。早期維新派只是針對具體問題提出一些改革主張,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也沒有付諸行動,但這些思想為後來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維新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素材。隨著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開始登上了中國的歷史舞台,在政治上施展作為,力圖通過中國社會內部結構的自我調整轉出一個全新的社會類型,將一個封建專制的中國改造成君主立憲制的國家,使國家步入世界發展的軌道,走上現代的道路。引發這場政治維新運動的導火線是甲午中日戰爭。當北洋艦隊那些購自英、德的堅船利炮照樣在蕞爾小日本的進攻中全軍覆沒。奇恥大辱的《馬關條約》使「四萬人齊下淚」時,滿清朝野最感「世變之亟、創巨痛深」的,正是以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章太炎、王國維等為代表的一代戊戍學者,必須象日本明治維新效法西方那樣地「討論學業、講求官制」成為他們痛苦探索後的結論。雖然後來維新變法失敗了,但它卻規定了中國社會未來的發展方向,構成了中國現代化的邏輯起點。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走向我們,中國邁向現代化是一個不可逆轉的必然過程。戊戍變法的失敗只是自上而的改良方式走向現代化的失敗,而不是其目標的失敗。 維新變法實質是一場深刻的社會改革運動,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一場社會革命。鴉片戰爭失敗,明智的中國人如龔自珍、魏源、鄭觀應乃至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都意識到中國正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正面臨著亘古未對之強敵,中國必須變革,必須向西方學習,才能夠生存下去。然而如何變?變什麼?是對舊體制實行根本性的改造還是作枝葉的調整,這是康有為代表的維新派與其以前各種政治人物區別開來的標志。康有為明確指出:「爭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上清帝第六書》)由此他認為洋務派所謂的「新政」只是枝葉皮毛之變,最多算是「變事」,稱不上「變法」。這種不從根本上尋求社會問題解決的做法,「徒糜巨款,無救危亡」。(《上清帝第四書》)只有革盡舊俗,一意維新,從根本上轉變中國的社會結構,才能救中國。而所謂從根本處轉變中國的社會,就是以日本為榜樣,全面改進中國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教育制度、軍事制度,即對「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戊戍變法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傳統走向現代的系統方案。

熱點內容
注冊會計師和司法考試 發布:2025-01-15 19:42:55 瀏覽:259
19經濟法基礎第四章 發布:2025-01-15 18:14:41 瀏覽:188
勞動法工資結算方式 發布:2025-01-15 18:06:43 瀏覽:147
勞動法解釋停職員工待遇 發布:2025-01-15 17:40:35 瀏覽:399
國稅局政策法規科職責 發布:2025-01-15 17:37:38 瀏覽:457
勞動合同法三到五年 發布:2025-01-15 17:24:42 瀏覽:478
毆打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5 17:22:22 瀏覽:578
縣區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意見 發布:2025-01-15 16:40:42 瀏覽:894
重慶合同律師 發布:2025-01-15 16:39:58 瀏覽:636
榆次免費法律咨詢 發布:2025-01-15 15:49:54 瀏覽: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