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德治相結合

法治德治相結合

發布時間: 2023-01-14 03:07:35

『壹』 如何理解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建設法治國家,堅持依法治國是核心,同時也要堅持以德治國。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必然選擇。

一、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堅持依法治國是核心

治國方略問題是指導國家治理與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方針問題,它帶有全局性、長遠性與根本性。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務,管理社會事務。

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規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

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是廣大人民群眾意志的體現,法律具有高於一切的決定性作用。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

二、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堅持以德治國是基礎

以德治國就是要積極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並使之成為全體人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規范。

道德先於法律而產生,其覆蓋面又廣於法律。道德在人類社會中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其他一切社會規范莫不受道德規范的制約。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必須以以德治國為基礎。

以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具體做法

1、完善與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相協調的法律體系。任何法律都內含著道德判斷、體現著道德取向。只有符合廣大人民道德意願、符合社會公序良俗,法律才能為人們所信仰、所遵守。目前已經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2、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徹到法律實施過程中。推進社會主義法治,不僅需要「良法」,更需要「善治」;不僅法律的制定要體現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要求,法律的實施更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

3、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人們對法律的認同,很重要的是對其蘊含的道德價值的認同;人們對法律的遵守,很重要的是源於思想道德覺悟的提升。從這個意義上講,良好的公民道德是建設法治社會的重要基礎和前提。

『貳』 如何理解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結合

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執政確定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這條道路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強調法治和德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既是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對治國理政規律的深刻把握。

道德先於法律而產生,其覆蓋面又廣於法律。道德在人類社會中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其他一切社會規范莫不受道德規范的制約。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必須以以德治國為基礎。

(2)法治德治相結合擴展閱讀

要有充分自信,並批判性地繼承,揚棄其專制性、等級性、工具性、殘酷性,而繼承其「以法為本」「緣法而治」「刑無等級」「法不阿貴」「注重官德」「注重家庭」「立德修身」等有益的思想和實踐,做好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以發揚光大。

既不能走西方法律和宗教相結合的道路,也不能走阿拉伯國家政教合一的道路,要走出一條新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這條道路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人民為主體,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為原則,以中國的實際情況為出發點,以突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為特色。這就是法治的中國模式,就是法治的中國方案。

『叄』 為什麼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必須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
法律的遵守需要道德的有力支持。道德水平的提高,會增強人們的法律意識,使人們更加遵守法律。公民道德的狀況,直接影響和制約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

道德的實施需要法律的保障。人們法律意識的增強,必然會使人們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更加規范。
總之,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肆』 如何在依法治區進程中做到 法治與德治相結合

一、加強道德建設 強化示範引領作用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兩者都是治國理政的重要手段。」區文明辦負責人表示,法治與道德具有一致性、兼容性和互補性。

要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在推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同時,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公序良俗,培養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充分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把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他律和自律緊密結合起來,實現良法和美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區工作過程中,要加強道德建設,注重宣傳教育、示範引領、實踐養成相統一,注重政策保障、制度規范、法律約束相銜接,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特別是社會層面中「法治」的宣傳教育,使之融入人們生產生活和精神世界,增添法治的道德底蘊,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

二、大力宣揚法治文化 推動法治文明建設

「法治的生命在執行,短期的執行靠獎罰,長期的遵守靠教化。」全委會報告提出,要大力推進全民普法守法,進一步強化全民法治觀念。要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區的長期基礎性工作,加強法治宣教,健全普法宣傳教育機制,引導全區人民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要大力宣揚法治文化,推動依法治區與以德治區相結合,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推動形成全民守法的良好氛圍。要加強法治文化陣地建設,積極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傳播法治文化。要將法治文化宣傳教育作為區級文明單位、文明鎮街、文明細胞創建的重要內容,推動法治文明建設。

結合依法治區工作,文明辦將著力引導社會誠信建設,深化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以窗口行業為重點,以依法行政、文明守信為核心,著力推動行風建設,在各行各業建立一批嚴格執法、優質服務的示範點。

三、將依法治區融入精神文明創建工作

要將法律服務納入全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建立政府法律顧問、村居法律顧問制度,依託文化館、站、中心加強民生領域法律服務。依託三級服務中心體系,同步建設區司法行政服務中心、鎮街法律服務工作站、村(社區)法律服務點,切實方便群眾辦事。完善司法救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體系,建立法律服務志願者隊伍,多渠道、多方式為群眾提供法律幫助。

結合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區文明辦將把依法治區融入精神文明創建工作,把法治宣傳教育、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納入文明城市、文明單位、文明村鎮、文明市民創建全過程;推動法律服務志願者隊伍建設,鼓勵、引導法律服務志願者參與法律援助、法制宣傳、人民調解等公共法律服務。

『伍』 怎樣理解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1、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是對古今中外治國經驗的深刻總結。

我國既有久遠的法制傳統,又有厚重的道德傳承。從孔子提出「寬猛相濟」,到孟子提出「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從荀子提出「隆禮重法」,

到漢代董仲舒強調「陽為德,陰為刑」;從唐代提出「制禮以崇敬,立刑以明威」,到宋元明清時期一直延續德法合治,都體現了德治與法治相結合的治國之道。從世界范圍看,凡是社會治理比較有效的國家,大都堅持把法治作為治國的基本原則,同時注重用道德調節人們的行為。

2、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一大優勢。

經過長期實踐探索,我們走出了一條自己的法治道路,法治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這條法治道路內涵十分豐富,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堅持法治、德治兩手抓、兩手硬。立足當前、面向未來,要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實行好,最關鍵的就要堅持走我們自己的法治道路,發揮好這條道路的鮮明特色和突出優勢。這就要求我們更好地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切實推進以德治為基礎的法治建設、以法治為保障的德治建設。

3、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也是現實的迫切要求。

當前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階段,要應對前所未有的矛盾風險挑戰,從根本上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應當清醒看到,我國法治建設還存在許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要解決好這些問題單就法治論法治是不夠的,

必須著眼全局、系統謀劃,特別要立足我國歷史傳統和現實國情,重視加強道德教育和思想引導,著力培植人們的法律信仰和法治觀念,營造全社會都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的文化環境,使法律和道德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共同發揮作用。

(5)法治德治相結合擴展閱讀

一、立法要立良法。

道德觀念是法律規范的重要來源。自古以來,各個國家一般都把社會中基本的道德規范、重要的公序良俗,通過立法程序上升為法律。我國2013年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將子女「常回家看看」正式入法,體現了中華民族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

但也有一些法律法規的某些具體條文和內容,存在與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和核心價值觀要求不協調、不「合拍」甚至相悖的問題。在完善法律體系過程中,應加強與道德的協調和銜接,將實踐中廣泛認同、較為成熟、操作性強的道德要求及時上升為法律規范。還應注重對法律的道德效果和道德風險的評估,對有違道德要求的法律法規及時廢止或修改,使法律體系更加彰顯道德的力量。

二、執法要揚正氣。

執法既是法律行為,也體現鮮明道德導向。嚴格公正執法,是對法律尊嚴的捍衛,也是對先進道德的彰揚;而執法不嚴不公,是對法律尊嚴的無視,也是對惡行的縱容、對美德的貶損。必須通過執法行為,發揮法治扶正祛邪、激濁揚清的社會功能,促進清風正氣的弘揚。

執法要嚴格公正,對侵害公共利益、人民權益和社會秩序等行為及時予以規誡遏制,弘揚真善美、打擊假惡丑。執法要文明規范,體現人文關懷,既遵從法律標准又符合道德標准,既於法有據又合乎情理,防止粗暴執法、野蠻執法,使執法活動獲得堅實的道義基礎。

三、司法要辨善惡。

司法斷案最能體現法律懲惡揚善的功能。要堅持公正司法,依法制裁和懲處各種違法犯罪行為,讓人們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感受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法律很多時候只能作出原則性規定,而在司法實踐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具體情況,這就要求司法人員正確行使自由裁量權,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作出公正合理的裁決,真正起到引導社會向上向善的效果。要加大司法公開力度,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堅決懲治司法腐敗,更好地守護公平正義、弘揚美德善行。

『陸』 如何將依法治國和以德治相結合

  1. 要強化道德對法治的支撐作用。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就要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為全面依法治國創造良好人文環境。要在道德體系中體現法治要求,發揮道德對法治的滋養作用,努力使道德體系同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銜接、相協調、相促進。要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內涵,注重培育人們的法律信仰、法治觀念、規則意識,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營造全社會都講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環境。

  2. 要把道德要求貫徹到法治建設中。以法治承載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撐。法律法規要樹立鮮明道德導向,弘揚美德義行,立法、執法、司法都要體現社會主義道德要求,都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其中,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要把實踐中廣泛認同、較為成熟、操作性強的道德要求及時上升為法律規范,引導全社會崇德向善。要堅持嚴格執法,弘揚真善美、打擊假惡丑。要堅持公正司法,發揮司法斷案懲惡揚善功能。

  3. 要運用法治手段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法律是底線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要加強相關立法工作,明確對失德行為的懲戒措施。要依法加強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失德行為的整治。對突出的誠信缺失問題,既要抓緊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徵信系統,又要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懲戒機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對見利忘義、制假售假的違法行為,要加大執法力度,讓敗德違法者受到懲治、付出代價。

  4. 要提高全民法治意識和道德自覺。法律要發揮作用,首先全社會要信仰法律;道德要得到遵守,必須提高全體人民道德素質。要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使人們發自內心信仰和崇敬憲法法律;同時要加強道德建設,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提升全社會思想道德素質。要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全民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基礎性工作,使全體人民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要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引導廣大人民群眾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良好道德風尚,爭做社會主義道德的示範者、良好風尚的維護者。

『柒』 大一思修德治與法治相結合的原則

基本建成法治社會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之一。為了實現十九大提出的這一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必須堅持法治社會建設的主要原則。最近中共中央印發的「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二〇二〇——二〇二五年)將這些主要原則概括為八條,其中「堅持法治、德治、自治相結合」(簡稱「三治結合」)是重要的一條。它在法治社會建設中關繫到全局的各個方面,影響到各項方針政策的走向,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必須認真學習和領會。

一、「三治結合」:新中國治國理政經驗的總結。
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的「楓橋經驗」是新中國鄉村治理的一面旗幟,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探索治國理政中形成的寶貴成果。幾十年來,「楓橋經驗」隨著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發展而發展,體現出旺盛的生命力。新時代「楓橋經驗」可以概括為「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三大方面,閃耀著時代的光輝,內涵著「法治、德治、自治相結合」的精神。面對各種各樣的社會矛盾和糾紛,楓橋經驗將法治和德治結合起來,更多地依靠基層、發動群眾就地將其化解。從毛澤東到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對「楓橋經驗」做了充分的肯定,「楓橋經驗」成為中國「三治結合」的樣板,推廣到全國。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的鄉村治理體系。」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將「三治結合」原則擴大到城鄉。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治國理政還會遇到各種社會矛盾。這些社會矛盾主要涉及社會各個層面的利益關系。就其性質來說,大多數是人民內部矛盾,但一旦激化,勢必影響中國社會治理的大局。化解前進道路上遇到的各種基層社會治理的矛盾糾紛,需要我們堅持和發展「三治結合」原則,不斷深入研究,不斷總結經驗。
二、「三治結合」:新時代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和群眾路線的理論和實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以實事求是為其思想路線的,它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建立治國理政的方針政策。幾千年來,「傳統的中國農村是靠推行『禮治秩序』來進行治理、實現穩定的。」改革開放以後,傳統的「禮治秩序」受到了極大的沖擊,但在社會生活中,「差序格局」不會在短時間內全部消失。與「熟人社會」相聯系的道德觀念、倫理關系,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換言之,一些傳統的倫理觀念在維系和調節人們的行為中還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條道路的鮮明特點是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結合。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要發揮傳統倫理道德在預防社會矛盾產生,化解矛盾在基層中的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將法律規范和道德規范結合起來增強了法治的底蘊,古代中國德法並舉治國理政的思路在當代中國依然不失其價值。
國家的治理要依靠全體人民共同努力,要發動群眾,組織群眾開展自治。這種自治意味著社會成員的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規范。這是當代中國貫徹群眾路線的新的形式,也是國家和社會治理必不可少的內容。在自治的主體中,城鄉居民、企業行業、社會組織是其中重要的群體。這些社會群體的自治,是按一定的規范來協調社會關系、約束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秩序的。離開了規范,自治就無從談起。因此,要按照法治原則和倫理精神,制定居民公約、村規民約、行業規章、社會組織章程等社會規范,並落實到位。
三、「三治結合」:黨的領導下的全民共治
法治社會建設的主要原則是一個整體,各項原則既是相對獨立的,但又是相互聯系的。特別是「三治結合」的原則與「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中國將治國的理念從「管理」升華到「治理」,是對共產黨執政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治理的主體是多元的,包括國家、政府、社會、個體等。要共治共建共享,但黨和政府在國家治理體系中起主導作用。「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二〇二〇——二〇二五年)在「完善社會治理體制機制」中指出,要「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它表明,這種治理體系的實質是黨的領導下的全民共治,而貫穿全民共治的的理念是責任意識。盡管各個方面所承擔的責任不同,但有責、盡責則是共同的要求。這種社會治理體系的價值在抗擊新冠疫情斗爭中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證實。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襲擊了中國,使億萬中國人民的生命健康受到了嚴重的威脅。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中國人民在這次抗擊新冠疫情的斗爭中取得了偉大的勝利。政府發揮了「主動脈」的作用,而社會組織和社區則發揮了「毛細血管」的作用。上下合作,各司其職,履責盡責,是中國抗疫取得偉大勝利的基本原因,也為中國治理體系的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在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斗爭中,還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風險。這種風險考驗中國治理體系建設的質量,對中國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中國治理體系需要頂層建構,也需要在實踐基礎上的總結和提高。

『捌』 如何實現法治與德治相結合九年級

一、要堅持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
二、要強化道德對法治的支撐作用
三、要運用法治手段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實現法治和德治相結合

『玖』 如何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堅持依法治國和以抄德治國相結合,襲是對古今中外治國經驗的深刻總結。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對於國家治理來說,法治和德治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不可偏廢。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必須把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法治和德治的功能緊密結合起來,把自律和他律緊密結合起來,使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共同發力、相互促進。

2、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內在要求。

必須加強法治,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執政確定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3、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要求。

『拾』 "法治"與"德治"結合,方能長治久安!該如何理解這句話

各位觀眾,大家好!我是今天"德刑之辯"辯論會的主持人,今天咱們的辯論題目是"該以德治國還是以法治國"。參加咱們今天辯論的正方(以德治國方)的辯手有孔子、孟子、賈誼、董仲舒等四位;反方(以法治國方)的辯手是商鞅、韓非子、桑弘羊和曹操。讓我們鼓掌歡迎雙方選手上場!

主持人:比賽開始!下面請正方一辯孔子闡述正方觀點,時間一分鍾。


然而,法家思想只 "可行於一時之計,而不可長用"。秦朝的滅亡標志著法家"法治"治國思想的失敗。漢朝以陸賈、賈誼、董仲舒為代表的儒家,促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贏得了"德刑之辯"的歷史性勝利。自此以後,歷代王朝基本上都以"德治"為治國之策,在實踐中施行"德主刑輔"、"德法並舉"之術。法家的"法治"思想,在封建社會的歷史長河中,很難占據治國方略的主導地位。

只有"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方能長治久安,達到有效治國的目的。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這是封建社會兩千年的統治實踐給我們的啟示。

現代社會是一個法制社會,但是我們仍然需要德治。現代的德治和法制都被賦予了新的內容,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過程中,德與法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只有將二者有機的結合,才能提高人們的道德素養,維護法制建設,實現社會穩定。

熱點內容
關於心道德事的心得 發布:2024-11-19 17:14:24 瀏覽:202
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七條規定 發布:2024-11-19 16:51:51 瀏覽:748
經濟法中半數以上是含半數嗎 發布:2024-11-19 16:38:46 瀏覽:741
勞動合同法中以上以下 發布:2024-11-19 16:29:35 瀏覽:735
合同法的第59條 發布:2024-11-19 16:29:34 瀏覽:296
公司培訓合同法的通知怎麼寫 發布:2024-11-19 15:59:01 瀏覽:513
法院職工編制 發布:2024-11-19 15:23:49 瀏覽:202
民法典取姓 發布:2024-11-19 14:51:27 瀏覽:461
湖南法律碩士報考點的選擇 發布:2024-11-19 14:21:19 瀏覽:512
司法考搜狐 發布:2024-11-19 14:19:01 瀏覽: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