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成語
❶ 形容道德的成語有哪些
1、愛人以德【ài rén yǐ dé】
愛人:愛護別人;德:德行。按照道德標准去愛護人。泛指對人不偏私偏愛,不姑息遷就。
2、敗德辱行【bài dé rǔ háng】
敗壞道德和操守。
3、敗化傷風【bài huà shāng fēng】
指敗壞社會道德風氣。
4、敗俗傷風【bài sú shāng fēng】
指敗壞社會道德風氣。
5、敗俗傷化【bài sú shāng huà】
指敗壞社會道德風氣。
6、抱德煬和【bào dé yáng hé】
抱:懷抱,引申為堅持;煬:熔化,引申為蘊育。堅持道德實質,蘊育和平氣息。 指行仁政,搞團結。
7、草靡風行【cǎo mí fēng háng】
比喻道德文教的感化人。
8、草偃風行【cǎo yǎn fēng háng】
比喻道德文教的感化人。
9、超絕非凡【chāo jué fēi fán】
智力或精神道德狀況或力量超群或超過常人。
10、摧志屈道【cuī zhì qū dào】
摧:摧折,放棄;道:道德。拋棄理想追求,失去道義節操。形容身處逆境,不能守操如一。
❷ 道德高尚的成語
形容人品德高尚的詞語
品德高尚的名言
成語故事
其他...品德,即道德品質,也稱德性或品性,是個體依據一定的道德行為准則行動時所表現出來.
❸ 形容道德規范的成語
愛人以德 愛人:愛抄護別人;德:德襲行。按照道德標准去愛護人。泛指對人不偏私偏愛,不姑息遷就。
出處:《禮記·檀弓上》:「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
度己以繩 繩:糾正,約束。指一定的道德標准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行為合乎法度。
出處:《荀子·非相》:「故君子之度己以繩,接人則用抴。」
禮義廉恥 古人認為禮定貴賤尊卑,義為行動准繩,廉為廉潔方正,恥為有知恥之心。指封建社會的道德標准和行為規范。
出處:《管子·牧民》:「何謂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三從四德 封建禮教束縛婦女的道德標准之一。
出處:《儀禮·喪服·子夏傳》:「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周禮·天官》:「九嬪掌婦學之法,以九教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孝悌忠信 指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忠於君主,取信於朋友的封建社會的應具備的道德標准。
出處:明·周楫《西湖二集·祖統制顯靈救駕》:「凡遇人,只勸人以『孝悌忠信』四字。」
正己守道 道:道德。端正自己,嚴格遵守道德標准。
❹ 形容道德的成語
才德兼備
cái
dé
jiān
bèi
[釋義]
才:才能。德:品德。備:具備。才能和品德都具備。
[語出]
元·無名氏《娶小喬》第一折:「江東有一故友,乃魯子敬,此人才德兼備。」
[近義]
德才兼備
❺ 關於道德的成語有哪些
舍己為人、解衣衣人、拔毛濟世、俠肝義膽、樂於助人、急公好義、好善樂施、救苦救難、一臂之力、成人之美、解衣推食、樂善好施、先人後己。
一、助人為樂
釋義:幫助人就是快樂。
出處:近代·冰心《咱們的五個孩子》:「在我們的新社會里,這種助人為樂的新風尚,可以說是天天在發生,處處在發生。」
用法:動賓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褒義。
二、舍己為人
釋義:舍棄自己的利益去幫助別人。
出處:孔子·春秋《論語·先進》:「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朱熹註:「初無舍己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
譯文:孔子長嘆一聲說:我和點的。朱熹注釋:從來沒有放棄自己為人的意思,而他胸中悠然,直接與天地萬物上下一同流,各得其所之妙。
三、先人後己
釋義:首先考慮別人,然後想到自己。
出處:西漢·戴聖《禮記·坊記》:「子雲:『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
譯文:孔子說:君子貴族而輕視自己,首先人然後自己。
四、拔毛濟世
釋義:指受輕微損失而能有利於世人。
出處:《列子·楊朱》:「禽子問楊朱曰:『去子體之一毛以濟一世,汝為之乎?』楊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濟。』禽子曰:『假濟,為之乎?』楊子弗應。」
譯文:禽滑釐問楊朱道:「拔去你身上的一根毫毛來救助世道,你願干嗎?」楊朱回答:「世道本來就不是一根毫毛所能救助得了的。」禽滑釐說:「假設可以救助,你願干嗎?」楊朱不理睬他。
五、樂善好施
釋義:喜歡做善事,樂於拿財物接濟有困難的人。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樂書二》:「聞徵音,使人樂善而好施;聞羽音,使人整齊而而好禮。」
譯文:聽到徵聲,會使人樂於行善,喜歡施捨;聽到羽聲,使人端敬好禮。
❻ 形容一個人道德品質的成語
暗室不欺、不同流俗、不欺暗室、不忘溝壑、赤子之心等。
1、暗室不欺
【解釋】: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不做見不得人的事。
【出自】:唐·駱賓王《螢火賦》:「類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
【譯文】:像君子的方法,進入暗室而不欺騙。
2、不同流俗
【解釋】:流俗:流行的習俗。與世俗習氣不同。形容品德高尚。
【出自】:西漢·戴聖《禮記·射義》:「不從流俗。」
【譯文】:不隨世俗習氣相同。
3、不欺暗室
【解釋】:欺:欺騙自己;暗室:人家看不見的地方。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不做見不得人的事。
【出自】:唐·駱賓王《螢火賦》:「類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
【譯文】:像君子的方法,進入暗室而不欺騙。
4、不忘溝壑
【解釋】:溝壑:山溝。念念不忘為正義而死,棄屍山溝。形容有為正義獻身的思想准備。也比喻人發跡之後不忘過去貧賤的日子。
【出自】:戰國·孟子《孟子·萬章下》:「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
【譯文】:所以,有志之士不怕棄屍山溝,勇敢的人不怕丟掉腦袋。
5、 赤子之心
【解釋】:赤子:初生的嬰兒。比喻人心地純潔善良。
【出自】:戰國·孟子《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譯文】:偉大的人,童心未泯的人了。
❼ 形容道德的成語
德高望重德:品德;望:聲望。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德重恩弘重:崇高、深厚;弘:通「宏」,大。道德高尚,恩惠廣大。形容普施恩德。
厚德載物舊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擔重大任務。道高德重
❽ 道德成語 有哪些道德成語
清正廉潔,高風亮節、剛正不阿、鐵面無私、一身正氣、執法如山、正大內光明、大義滅親、兢容兢業業、克己奉公、遵紀守法、不恥下問、大義凜然、威風凜凜、彪炳史冊、聞雞起舞、謙虛謹慎、助人為樂、只爭朝夕、自知之明、孜孜不倦、蒸蒸日上、凌雲壯志、足智多謀、忠貞不渝、中庸之道、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鍾 、專心一志、專心致志、學以致用、修身養性、自始至終、知書達理、正人君子、朝氣蓬勃、
❾ 形容道德 成語
[ 德高望重 ] dé-gāo-wàng-zhòng
釋義:德:品德。望:聲望。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出處:《晉書·簡文三子傳》:「元顯因諷禮官下儀,稱已德隆望重,既錄百揆,內外群僚皆應盡敬。」
❿ 含有「道德」的成語有哪些
含有「道德」的成語只有三個:①道德文章②口談道德,志在穿窬③仁義道德內
道德文章
【拼音】: dào dé容 wén zhāng
【解釋】: 指思想品德和學識學問。
【出處】: 宋·辛棄疾《漁家傲·為余伯熙察院壽》:「道德文章傳幾世,到君合上三台位。」
【舉例造句】: 尊人道德文章,足為當代宗式。 ★清·淮陰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下
口談道德,志在穿窬
【拼音】: kǒu tán dào dé,zhì zài chuān yú
【解釋】: 穿窬:指偷摸盜竊的行為。嘴上在講仁義道德,心裡卻在想著翻牆越壁偷東西。常用以諷刺偽君子。
【出處】: 明·李贄《焚書·又與焦弱侯》:「名為山人而心同商賈,口談道德而志在穿窬。」
仁義道德
【拼音】: rén yì dào dé
【解釋】: 泛指舊時鼓吹的道德規范。
【出處】: 唐·韓愈《原道》:「後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
【舉例造句】: 你說凡是一口仁義道德的人,都是些偽君子,真是一點也不錯。 ★郭沫若《屈原》第二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