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講氣場

道德經講氣場

發布時間: 2023-01-15 05:50:26

❶ 道教有沒有簡短的經文,念了能強大內心,增強氣場的

目有,有些是針對身體某一部位的,有針對的念,有些是針對自己亦怒的,有些是制止飛神的,也有的念玉皇心印妙經、有的念白觀音經、但和現在佛教的白觀音經有些不一樣,屬於秘傳,也可以念心經,因為道學的修心方面也參與了佛學。

❷ 《道德經》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一、原文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

無名之朴,夫亦將不欲。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二、各家解析摘要

1、韓鵬傑《道德經在說什麼》

道是一種永恆的規律、規則。能順乎自然,不妄為、不多為、有所不為,這樣,「無為」就能產生比「有為」更好的結果。諸侯王若能堅守這個道理,萬事萬物、人民百姓就能自我化育、自我成長。在這個過程中慾望、私心雜念膨脹時,得道的人將用朴實、厚道的理念來克制心中之賊。治理天下的人要做表率,少私寡慾,清靜無為,天下自會安定。

2、南懷瑾《老子他說》

(1)「道常無為」,是講「道」的體;「無不為」是講「道」的用。宇宙萬有就是「道」的用,所以它無所不為。到了最後歸於靜,歸於空,所以是「無為」。道家做事的時候,有遠見,有計劃,事先准備妥當,所以臨時不會慌亂。

「無所不為」並不是亂來。所以,老子接著說:「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做大事業的人,能夠懂得這個道理,並把握住這個道理。其實,你看通了人生的道理,只要抓住了無為,真放下了,你不要的它偏來;你所希望的,它也歸到無為里去了。那個就是萬物的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化而欲作」,如果在這個清凈無為之中,想起作用,就要曉得「用」的道理,在用的時候,如果要想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鎮之以無名之朴」,就要永遠保持原始的狀態。

老子接著說,「無名之朴,夫亦將無欲」,什麼叫「無名之朴」呢?就是自己沒慾望,無欲無依。所以,佛家叫做「空」,無所求。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不欲以靜」這四個字很妙,可以做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完全無欲,自然靜定,則「天下將自定」,所以「不欲」,沒有慾望自然靜。第二種解釋是如何做到「不欲」,那就必須先做到靜,才能真做到「無欲」。老莊的文章,就像禪宗的話頭一樣,八面玲瓏,這面能說得通,那面也能通,都是一樣的道理。

反正要做到「不欲以靜」的話,先是自己能夠清凈無為,那麼「天下將自定」。做人做事創業,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一直急急忙忙,天天發瘋一樣,執意非要成功不可,對不起,到了最後算總賬的時候,恰恰是不成功。這也就是柔弱勝剛強的道理。做事情能夠勤勞,一念萬年,細水長流,無所求,不求成果,亦不放棄努力,最後一定是成功的。

3、白雲先生《老子之道》

(1)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常無為,道於萬物,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萬物作焉而不辭,行不言之教,是謂常無為。

而無不為,道以神化之能,運化萬物,任萬物自然持存。雖不行言教,不加宰制,卻無所不生,無所不化,無所不成,是謂無所不為。

(2)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人君所能篤守天道,行不言之教,奉自然之教,則萬物將自化。萬物皆宗於道而生,道之所載,萬物自化。

(3)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

道運天下,萬物自化。君王功成事遂而不退身,守道不謹,離道以身自見,欲作欲為人道之教。吾,老子自稱。我將鎮之以無名之朴,去榮守辱,退身去名而全道,閉人之門,守道之出口,是謂鎮之以無名之朴。

(4)無名之朴,夫亦將不欲。

禁絕偽巧妄為之欲,只有從君王做起,行自然之教,以天治天下,天下人才會自然自化。君王知常,天下有和。君王不妄,百姓不亂。百姓之所以會成天想些歪門邪道的東西,根子上還是統治者的虛妄偽巧之教敗壞了百姓天真淳樸的品德。

(5)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不欲,天之道不可違,故聖人不以人智偽巧的妄為教化天下。靜,聖人守虛靜之道,抱一不離,才能去人復天。天下將自正,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三、我之體悟——所謂生命就是一種能量流動

這一章是在講放下內心的慾望,做到清凈無為,順應自然,若能做到,則萬物將自然而然的向你靠攏,從而達到一種萬事可為的狀態。

這一段,讓我想起一個詞——「氣場」。

我工作中,經常會邀請設備供應商來做技術交流,有時候一家單位會來很多人。但無論來多少人,基本不用等介紹,我就能分辨出誰是領導,誰是銷售,誰是技術,誰是主講人,誰是跟著學習的。我相信很多人也都有過這種經驗,即單憑感覺就能判斷一個人在團隊里的角色。我們經常會用「氣場」來形容這種感覺。有人氣場強,有人氣場弱,有人氣場凜冽,有人氣場溫和。有人的氣場讓人很舒服,有人的氣場讓人很畏懼,有人的氣場則讓人渾身難受。

但這個「氣場」究竟是什麼東西呢?

一周前我參加讀書會,一個書友說:所謂生命其實就是一種能量流動。這句話一下點醒了我,對,這種「氣場」就是生命流動狀態的不同,有人清澈,有人渾濁,有人溫潤,有人尖銳,有人渾厚,有人寡淡。如果把這種生命流動狀態比喻成一條河,有人像清澈明亮的山泉,有人像一條緩緩流淌的小溪,有人像一條宛轉悠揚的小河,有人像翻滾奔騰的大江,有人則像飛流直下的瀑布。

但無論哪種狀態,只要是自然流動的,就會讓人感到舒服,即使有些人氣場強到讓人生畏,但不會覺得討厭;相對的,如果是刻意擰巴的狀態,無論是哪一種,都會讓人覺得別扭,甚至會很討厭,比如過分的謙虛,過分的客氣,過分的熱情,阿諛奉承,強人所難,情感威脅,亂發脾氣等等。

我們會發現這種刻意擰巴,多數是內心想法太多,或者過於想得到什麼,於是行為上就變了形,變形後的行為讓人感到不適,自然會遠離你。所以你內心的慾望越多,想法越多,你的生命狀態就越不能自然流動,你的生命能量就越會減弱。

相反,如果我們想獲得源源不斷的生命能量,就需要放下內心過多的慾望和雜念,讓生命呈現自然流動的狀態。

❸ 從《道德經》獲得的人生智慧

上一次在武當山聽於天罡教授講《道德經》,當時給自己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點就是教授提到的道家對於入世修行和出世修行的不同方法。

修行那麼多年以來,對於各種宗教也有過一些小小的研究,總感覺有的時候修行的內容跟生活中需要面對的實際問題還是有脫節。  於教授說道家文化是中國本土長出來,歷來對在家修和出世修是分得很清楚。 當代很多人整天嘴巴上叨咕著修行,但從一開始就沒搞明白這兩條路徑的差別。於是乎,常常有人人在紅塵,卻生搬硬套出世法在自己身上,比如說工作沒有心思恪守盡職,心不在焉,天天想著上山,這個其實就是把方向搞錯了。對於還在紅塵中的人,把工作做好,把家庭照顧好,把生活過好才是真修行。

上一次上武當山,雲霧繚繞,仙氣十足,也是第一次那麼近距離了解道家文化。因為早到了幾天,還在武當結緣了老子學院的兩位院長,聽他們講養生,跟大家一起喝七碗茶,晚上還第一次體驗了銅鑼浴,當歸院長說他們要在武當建一個幸福小鎮的試點地,所以這里匯聚了各種身心靈課程的老師。

關於養生,讓我學習到身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中醫會以一個更高維的角度去看局部問題,比如我肚子發熱,可這並不是單純肚子的問題,不能靠吃益生菌來解決。當歸院長問了我身體其它方面的情況後,認為我的情況是因為氣虛造成的。這么一點,就化開了我多年的疑惑,為什麼我覺得心情好的時候特別容易瘦,但一有壓力就會浮腫,並且越是動得厲害,似乎越腫,還有一熬夜就特別疲勞。悟道院長最後總結得好,身體的問題,你有辦法把它弄成現在的樣子,你就有辦法恢復。關鍵是你得先知道你是怎麼走到今天這步的。知曉了之後,走回去也就不難了。

這一次武當的體驗,讓我有了很多意外的收獲,感覺上國學課不同於技法類的課程,每一次的課程和游學可能就那麼幾句話,就能對人生產生莫大的影響。因此,第二次再開《道德經》的課程,因為上課的地點和老師都不同,很想來感受下這一次會有什麼不一樣的體驗,尤其是這次龍虎山的課程的教授是一位女性,我相信會營造出不同的氣場。

有的同學說寇方墀教授本身就有很強的道家氣場,柔中帶著堅定,特別能讓人感受到柔性的力量。教授上課的時候也提到了,相比於儒家的入世和積極,道家相對而言會顯得略有些冷淡和出世,同時呢,又更加具有陰性特質。

年輕的時候總是無所畏懼,一切都是以目標為導向,充滿了鬥志,隨著生活閱歷的增加,自己的節奏開始慢了下來,加上這幾年修行,思維層面的很多想法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當時當日,也就更能理解道家的這種人生智慧,所謂有不為而為之。

寇老師的課在體系梳理上特別清晰,把"道"分為三個層次,本源的道(大道),規律性的道和道在生活中道。

《道德經》的第一章就寫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正的大道是沒有辦法單純用語言來表達清楚的。

規律性的道,不會因為一些條件的改變而改變。它有兩個特點,對立轉換和循環往復。我們要把握大的規律,不要因為一時的喜憂而有太大的情緒波動,要知道這只是整體規律性的一個階段。觸底之後就會有反彈,當到了高位之後又必然要往下走。我們要保持一顆謙卑之心,不盈滿,也就不會走下坡。

生活中的道包含三點:

第一,自然無為,也就是說要順其自然,嗯老天眷顧那些能夠把握宇宙規律的人。

第二,致虛守靜,這幾年冥想打坐都漸漸流行,包括像Steve Jobs和Ray Dalio這些大咖都鍾情於此。當我們處於完全安靜的狀態的時候即做到了心齋,那麼自然光明就更容易照進心裡。

第三,柔弱不爭,有的時候啊我們喜歡爭強好勝,換一個角度,當我們把自己柔軟下來的時候,反倒更能夠獲得宇宙的幫持。中國有句古話,曲則直,很多時候不正面起沖突,而是繞一個彎,可能起到的效果更好。

除了道家思想系統的構建,寇教授還結合了企業管理和人際相處,將道的靈活運用做了分享。作為企業和組織的領導者,根據道家思想可以大致分為四類,太上型,儒商型,畏慎型和辱罵型。就目前自己的家辦來說,因為都顧問團都是頂級人才,用一般的管理方法也不是特別適用,大致我平時也是用無為的方法多一些,目前來看影響力和凝聚力是可以,但有的時候確實顯得過於佛系。通過老師的四層體系和跟其他企業家的探討,找出靈活變動的方法,即我們以太乙型領導者為自我修身的標桿,但是在遇到不同層級的合夥人和客戶,為了更好的溝通和推進事情發展,需要根據情況降維,好像水一樣,根據環境和情況去調整自己。同時,也可以通過增加中層管理人來完善整個公司體系。

上善弱水這句話是這幾年自己特別喜歡的,包括之前給女性大學做的關於示弱的分享,也是來自於第一次在武當學習《道德經》的感悟。這一次因為寇教授本身的女性角色,也是讓我們更加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這種特點。李厚德院長在一次線上分享曾經提到,女性企業家要成功比較困難,因為必須要具備一些男性特質,我想怎麼更好的融合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一種智慧。女性具有女性柔軟細致的特點,比如自己目前所處的行業,因為女性的柔軟和細膩,更容易處理好跟家族的關系,也更容易去化解一些矛盾,真正做到水潤萬物,利澤天下。

東方智慧博大而精深,這兩天課程的內容特別密集,更多的人生智慧可能還得在今後的實際生活中去開啟。

❹ 「吸天地之靈氣,收萬物之精華」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是:把自己和天地融為一體。在採集的過程中,觀想把天地日月精華之氣,從天頂的百會穴進入體內,然後順身體的主要穴道流通,最後進入小腹丹田中化為全身的力量。

出自春秋時期老子的《道德經》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

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4)道德經講氣場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

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

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❺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之茶湯的柔

老子《道德經·七十八章》原文: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習茶(1)

老子《道德經》說:「故道大,天大,地大 ,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

陸羽《茶經》里說: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老子《道德經》說道:「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天地人三才是體,而茶水人是三才的用。理論與現實的形而上與形而下都有了,牛B吧?

聖心緣茶莊的公益課,我參加也有小半年了,紀老師是國家高級茶藝師,每周末帶大家學習品鑒茶葉,這不今天她又發資料供大家學習。題目與我要寫的文章非常暗合,講水柔軟克剛強,讀了學習材料後,也談談我對泡茶「柔」「硬」「軟」認識。

同樣茶葉,同樣時間,同一個地點。不同的人,不同的手法,不同器形,泡出來的茶湯都不完全一樣。往往會有「柔」與「硬」兩種感覺。

恰好的「硬」會增強茶湯的「骨韻」,喝起來帶給人勁健的感覺,過「硬」就不好了,帶給人是不舒服的感覺,甚至有一種「卡」喉嚨的感覺。

而「柔」是一種舒服的、優雅的、順暢的、有內涵的感覺。就象冬天午後陽光帶給你溫暖的、慵懶的、呵護的充滿愛意的享受。「湯香水柔」是形容「柔」的呈現狀態。

說到湯「柔」就有三個層次的表現。第一層湯感豐富,行話叫沉香入水,湯水含在嘴裡有彈性,有活性,富有層次變化。第二層湯感細潤,平衡度高,即使淡淡的茶湯,也不會是白水的感覺。第三層回味悠長有甘味、有甜味、有苦澀轉化、回甘、囗留余香等多樣醇厚綿長口感。

「柔」出不感覺與茶葉的品質有關系,如這款茶含有的茶多酚,氨基酸,兒茶素,益生霉,青黴屬,咖啡鹼等等內質物越豐富湯感會越「醇柔」,但內質物相對缺少,湯感會平淡會呈現「柔和」。

能否泡茶「柔」的感覺,與泡茶器的器型也有關系。受泡茶器型影響有時茶湯根本無法呈現出「柔」感覺,比如容器形體很深很直的器型,任你技術高起也很難泡出「柔」來。

「柔」到什麼樣程度與泡茶人也有關系,而且是從手法和氣場兩個方面表現出來。泡茶手法,注水高低,茶性了解成度等方面有關系。每個人都有磁場,磁場帶動氣場,氣場決定性情,這樣一來泡茶人不同,泡出來的茶湯「柔」的也就不一樣。一般情況下,性情粗放的人泡出來茶湯,相對性情溫和的人茶湯「硬」些。女人比男人泡出來茶湯相對「柔」些。

當然,心性是可以經過訓練和培養而「平靜」下來的,周末去讀論語時,大家也討論類似的話題,讓人們由內向外散發平和心,有一種方法就是多讀經典。心靜下來茶湯泡出「柔」感會柔和的多。這就是所謂「以茶修心」了,也是所謂的禪茶。

有一個問題要搞明白,茶湯的「柔」和「軟」不是一回事。很多人認為自己有信心茶泡「柔」,覺得只要注水細一點,輕一點,分湯也用很細的水流,慢慢的,輕輕的分出來茶湯就會很「柔」。其實這叫「軟」,是茶湯無力的、乏味的感覺,其香氣也會短促,打個比方就像一塊爛泥摔在地上,立馬癟茄子了。「弱」表現為無滋、無味、無香、無韻。

「柔」,是茶湯柔中帶剛。同時具有豐富的,有彈性的,有層次和力量的體驗,香氣會悠長持久,富有活性變化。

學習總結:

專家們說了,一杯好的茶湯,「柔」是必然的存在,它可以剛柔並濟,可以柔中帶剛,卻不可以沒有柔,任何風格茶湯呈現,柔的感覺都要不同層次感的呈現。柔,是有包容性的,它可以修復或者遮蔽茶湯里的很多缺點。

我說《道德經》不能白學,茶葉也不能白喝。要懂得上善若水,虛懷若谷。品茶就是品人生,學習就是生智慧。

                 

~~如果你覺得我寫的不錯,能夠給你帶來些許快樂,或對你有所幫助,記得點贊加關注哦,並在留言區留下你的贊贊贊贊美之詞,哈!那會激勵我今後寫出更多好文章。

❻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賞析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是比較抽象的一章。用現在的眼光看起來也是比較超前的一章。但是我們運用現代科學知識和哲學思想來理解它,就比古時要好理解得多了。

我們先看一看它的原文。

一、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二、這一章的大意是:道這個東西,若隱若現,恍恍惚惚,看不清楚。如此恍惚,其中有具體的形象,有具體的實物。如此深遠,忽明忽暗,其中有精微物質,這些精微物質是真實存在的,是符合規律可以相信的。從古到今,它的名字永遠不能消除,依據它才能認識萬物的初始來由,那麼我是怎麼知道的呢?是從「道」認識的。

三、賞析

(一)本章中提到「精」,可以解釋為精微物質,可以理解為是物質和能量的最小顆粒。用現在科學的理論來說就是質子和電子組成的原子,雖然我們用肉眼是看不見這些微小的原子,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由這些一個個原子組成的分子以及組成的整體的大的形象。只是這里比較費解的事,老子用有形的事物來理解無形的道,老子是否想表達一個意思:無形的道含藏在有形的事物之中。

(二)又比如中醫裡面說精氣神,精者可以理解為腎精,可以說是有型的物質,先天之精來自父母,嬰兒出生時帶來,後天之精來自飲食,食物、水、空氣中的水谷精微。這些精華組成了人體,雖然肉眼看不到微觀世界的DNA,但是它們按照化學和生物學的規律組合起來,形成宏觀世界的身體的各種組織,各種系統是可以看到的。一個人的氣和神,表面上看是無形的,但實際上也是物質,就像氣場一樣,抽象但是可以感受得到的,所以後來的道家講修道就是修煉一個人的精氣神,比如在《西遊記》這部代表明代哲學思想的小說之中,菩提祖師傳授給孫悟空的修煉秘訣就有這么幾句:都來總是精氣神,謹固牢藏休漏泄。休漏泄體中藏,汝受吾傳道自昌。從這里看來,在道家修煉家那裡,修道與就是修煉精氣神這些物質,道與物質就有某些相通之處。

(三)如果我們把道理解為規律,有些物質我們雖然看不見,摸不著,聽不到,但是我們現在又可以用儀器來進行測量他們,只是老子的那個時代,他能夠理解到這個層面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從這個角度說,本章講的道雖是看不見的,但是它也是實實在在存在的。這樣看來,形而下的道就是物質,形而上的道就是規律。那我們可不可以這樣來理解:老子已經理解到了物質的第一性,意識的第二性。形而下的物質世界決定著意識世界,意識世界反映著物質世界的一切,意識對物質世界有能動的作用。

在這里,我感覺到讀書真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一方面,我們可以讀到作者的本意,另一方面,我們還可以利用現代的科學知識和哲學知識,讀出我們時代需要的意義或者說我們賦予它的更新的意義。

❼ 神話中說的「天地之靈氣日月之精華」是什麼東西

意思就是天地之間充斥的各種能量,太陽和月亮輻射出來的能量。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之四十三章原文:天下之至柔,而修煉內功則以氣為引,吸天地之靈氣納於己身。

天地靈氣,日月精華,從道家來講就是人和任何生靈都需要的賴以生存的能量有的傳統練體方法就是煉精化氣,練氣化神,煉神化虛,其中精在未能辟穀的階段就是五穀之精即食物提供的能量,在辟穀後則采天地靈氣,日月精華。由此得知,天地靈氣,日月精華就是能量。

(7)道德經講氣場擴展閱讀:

「靈氣」即天地精靈之氣。《靈樞》中指出:「氣者,天地之靈萬物之精也」。

人生天地間,天地之靈即日、星、月、金、木、水、火、土。若采天地之靈,必於每日子、午、卯、酉四時行之。因子過陽生,午過陰生,卯時氣旺,酉時氣充,故采合陰陽之氣於一體,尤得氣之盛也。然除此四時,若任意行之,必無利益。要求行功之地宜無雜聲、雜色。

天地靈氣是萬物的氣場,如同人的氣場一樣。人的氣場會隨精神面貌、健康情況也會變化,天地也是如此,人類貪婪的消耗而不懂得珍惜的話,破壞大自然,氣候變的惡劣,人為的大型土木建築,破壞自然循環法則,都會使靈氣變弱。天地如同病了的人一樣,氣場變弱了。

古人說:「位仙者,吸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為能長壽。」其實這句話是有根據的,所謂「天地只靈氣」指的是天氣(空氣)和地氣,天氣屬陽,地氣屬陰。天氣與地氣的交構,形成了萬物,《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

傳說

相傳春秋末年,老子騎一青牛,從洛陽向函谷關而來。函谷關守吏尹喜平日里喜好道學,頗有些道根。老子來之前,尹喜觀星象、「望氣」,就看見一股紫氣從東方冉冉而來,於是推算出必有真人要來。

當老子騎牛過關時,尹喜認定老子就是那位真人。這就是「紫氣東來」的故事。後人因之以「紫氣東來」表示祥瑞。

老子在函谷關住下後,見尹喜心慈人善,氣質純清,於是取其精華而為尹喜著書,名為《道德經》。

《道德經》寫成後,老子對尹喜道:「老夫授汝《道德經》,分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言宇宙根本,含天地變化之機,蘊神鬼應驗之秘;下篇為《德經》,言處世之方,含人事進退之術,蘊長生久視之道。研習不止,苦修不懈,終有所成!」言罷,老子飄然而去。

在很多道觀的三清殿中,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太上老君塑像居元始天尊右位,手執蒲扇,居住大羅天上太清仙境,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天尊」之一。

渦陽《老子傳說》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刻畫了老子從童年到暮年的成長過程;第二部分是有關老子和天靜宮的傳說。濃厚的神話色彩,親切的地方口語敘述,描述了老子傳奇的一生。

這些優美的故事反映出了渦陽深厚的文化積淀,傳承了老子思想,也從另一個方面佐證了老子出生地的歷史本源。

《老子傳說》在渦陽代代相傳,大多採用地方口語,語言通俗優美,有著較高的文學研究價值。收集、挖掘和保護這些民間故事,對於考證老子生地,弘揚道家道教文化,傳承老子思想有著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❽ 「道德經」之「氣」

「道德經」之「氣」//」道德經」能治病,有人不相信!好吧,我們現在就開始![合十]閉上眼睛,意在呼吸!此刻,」呼吸」,是身體和外界交流的唯一通道。吸,即是「陽」,呼,即是」陰」,呼吸之間,」道」在其中!氣有質,謂之「氣質」,氣有場,謂之「氣場」,氣有感,謂之「氣韻」!呼吸,證明生命的存在!在身,為「宗氣」,在心,為「中氣」,在內,為「營氣」,在膚,為「衛氣」。好了,診斷完畢!開出葯方:修得「正氣」,則「邪氣」不侵;「衛氣」強大,則「寒氣」不入;「營氣」昌盛,則五臟得益;「中氣」十足,則精神煥發!明道修德,則氣韻飄逸;悟道養德,氣質高貴;行道積德,氣場化人![合十]有人,衰氣相伴;有人,暮氣沉沉;有人,邪氣在身!一句話,能讓有些人怒發沖冠;一句話,能讓很多人,郁氣在心;當然,一句話,真的能讓人心情振奮[合十]你看,「道德經」能治病嗎?其實,當我們走進了「道德經」,才知道,治病為下,預防疾病,才是真正的「道德經」![合十][玫瑰][玫瑰][玫瑰]

❾ 吸天地之靈氣取日月之精華這句話出自哪裡

出自《道德經》之四十三章原文:天下之至柔,而修煉內功則以氣為引,吸天地之靈氣納於己身。

意思是:把自己和天地融為一體。在採集的過程中,觀想把天地日月精華之氣,從天頂的百會穴進入體內,然後順身體的主要穴道流通,最後進入小腹丹田中化為全身的力量。

古人說:「位仙者,吸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為能長壽。」其實這句話是有根據的,所謂「天地只靈氣」指的是天氣(空氣)和地氣,天氣屬陽,地氣屬陰。天氣與地氣的交構,形成了萬物,《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順陰陽之氣以尊民居」。

這句話本來是古人的一種養生方法,現在成為介紹一些滋補品的廣告詞。

(9)道德經講氣場擴展閱讀:

「靈氣」即天地精靈之氣。《靈樞》中指出:「氣者,天地之靈萬物之精也」。人生天地間,天地之靈即日、星、月、金、木、水、火、土··一。若采天地之靈,必於每日子、午、卯、酉四時行之。因子過陽生,午過陰生,卯時氣旺,酉時氣充,故采合陰陽之氣於一體,尤得氣之盛也。然除此四時,若任意行之,必無利益。要求行功之地宜無雜聲、雜色。

天地靈氣是萬物的氣場,如同人的氣場一樣。人的氣場會隨精神面貌、健康情況也會變化,天地也是如此,人類貪婪的消耗而不懂得珍惜的話,破壞大自然,氣候變的惡劣,人為的大型土木建築,破壞自然循環法則,都會使靈氣變弱。天地如同病了的人一樣,氣場變弱了。

❿ 老子的道德經的第一章是什麼意思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釋義
《道德經》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可道非常道〕道,可說,又不應常說,因為道不同可見的實物有模有樣,它有說不清道不名的地方,道有的地方說不清道不名說就不方便,多說是自找麻煩,因為說不明白多說無益,因為說不明白多說是在添雲里霧里的困惑,不可理解偏要一解再解只能是東繞西繞的亂撲騰,只能是狗咬風子瞎嚼嚼,不知意中的多說對他人無益。
〔名可名非常名〕道的內容有說不清道不名的地方,道的名可名又不宜常名,因為道中有玄在,道中有弄不明白的玄在,道里有迷在,道不同於勤勞節約孝敬父母那樣意義明顯,道雖大雖重要因意義不大明白就實用程度不高,不可常用。
〔無名天地之始〕道有不可名狀處,這不可名狀的道是萬物最初,最初的道是混沌的是虛無的,是說不清道不明的。
〔有名萬物之母〕可以說明白的道是生萬物的道,它是一是太極是生陰陽的。
〔故常無欲觀其妙〕最初的道是玄著的,它象人無欲無求時的樣子,人無欲無求時就可洞見些最初的道沒樣子沒起色不見意只是渾濁不明,只是有明堂又不知其名堂,只是一個奇妙樣。
〔常有欲以觀其竅〕最初的道人探不明,人不知它的動向所為,對此人也可以帶著自己的慾望去理解這個道,這道是渾沌的,它能生天地,人想什麼說不明就能印證什麼,這是理解最初的道的一訣竅,今時有全息理論,最初的道也是全息的,人信什麼在信息層面上就有什麼,人想什麼就有什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最初的道和生萬物的道是一個道,它們同出一處,在先後上可分其名。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同稱的道是不同的道又是一個道,這是道的玄妙之處,它一而二,二而一,它是一又可分為二,它是二又是一,今天看來老子已感受到道中有對立的又統一,眾妙之門是說這既對立又統一的現象在萬事萬物中普遍存在。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是天啟之語,人的天性來自天地之性,它象百鳥和鳴,它象河中的成陣的魚為游得自在而自然地歸類並分了大小產生秩序,人情思舒暢時就有宇宙大律傳導,也有天地之意授與。

熱點內容
縣區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意見 發布:2025-01-15 16:40:42 瀏覽:894
重慶合同律師 發布:2025-01-15 16:39:58 瀏覽:636
榆次免費法律咨詢 發布:2025-01-15 15:49:54 瀏覽:163
法官考察材料 發布:2025-01-15 14:58:25 瀏覽:475
合同法違反合同 發布:2025-01-15 14:48:08 瀏覽:825
北京資深拆遷律師 發布:2025-01-15 14:26:40 瀏覽:975
疫情政策法規 發布:2025-01-15 13:55:13 瀏覽:882
國家電網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5 13:27:12 瀏覽:903
民法典規定的家事代理權 發布:2025-01-15 12:58:48 瀏覽:609
勞動法勞務派遣人數規定 發布:2025-01-15 12:46:04 瀏覽: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