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道德至上
⑴ 田一可的人物生平
曾執教於河北泊頭師范學校,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書法院。多年來致力於營銷、管理、經濟倫理的研究工作,尤其在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企業管理的結合方面有獨到的心得和實踐經驗。曾在多所大學、企業、政府做《弟子規與執行力修煉》、《論語的快樂智慧——新時期企業員工的壓力管理》、《執行中的中國倫理》《把握未知的命運——國學與人生》《可持續發展與中國傳統價值觀》《可持續發展與職業倦怠》等專題講座。曾服務的客戶有:中國移動通信、國家電網公司、華北電力物資總公司、中共北京市紀律檢查委員會、河北省交通廳、渤海新區管委會、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太平洋人壽保險、河北匯通路橋、承德路橋、承赤高速籌建處、榮烏高速籌建處、承德市交通局、石家莊市交通局、保定交通局監理公司、邯鄲市交通局項目辦、北京電力設備總廠、北京超高壓公司等。2001年書作先後被日本文化界、政界名流松本康子、小口芳久、穗刈甲子男及日本德運寺收藏。2003年為五台山黛螺頂書寫26米隸書長卷《地藏菩薩本願經》。
名家點評田一可
認識一可是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倫理研究中心的學術會議上。當時我做了一個題為《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企業管理》的報告。會後一可找到我,說他贊同我的觀點,希望以後有機會多交流。 後來的見面是在北京大學信用研究中心的4.16論壇上。我作為嘉賓出席論壇討論。我關於誠信與企業發展的一個觀點成為了整個論壇的焦點。論壇中多位嘉賓與我展開了激烈的論辯,最後一可發表了長達十分鍾的發言,將多位嘉賓「殺」下馬去,堅定地支持我的觀點。這一次一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他的博學,他引經據典旁徵博引,充分顯示了他的深厚的國學功底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獨到見解。二是他的口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且目標明確思維縝密。三是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堅定不移的信心。可以感覺得到他的信心是經過實踐的體悟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盲目迷信。四是他的閱歷,從他的發言中我能感受到他是一個有著豐富閱歷的人,從他身上我體會到了「我注六經,六經注我」的意味。五是他「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當仁不讓於師」有主見不盲從的學術獨立精神。他對國學經典的把握和看待問題見解的深刻使我肅然起敬。事後我對一可說:「你知道那天為什麼你的發言有如此大的殺傷力嗎?因為你的身後面站的是老子、孔子、孟子等古聖先賢。」
以後的交往中我了解到,一可的第一學歷竟然是高中,高中畢業就任教於河北泊頭師范學校,從事書法教學。二十幾歲他就已經是弟子三千,可謂意氣風發少年得志!然而他沒有因為眼前的繁華而停下探索的腳步。1998年他毅然下海開始了他近八年的商旅生涯。不管是從事廣告,還是從事工程、商貿,還是面臨生活中的種種厄運的打擊,他一直堅持用中國傳統文化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的三綱,以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目苛求自己言行。可以說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踐行者。一可自己說:中國傳統文化拯救了他。因為他知道孔子曾經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所以在面對生活厄運,人生處在最低谷的時候他沒有變壞,沒有為了突破窮困而無所不為。另外他說中國傳統文化成就了他。在他探索的路上,有誠信,有堅忍,有克己讓人,有恭、寬、信、敏、惠這些中國傳統價值觀做支撐,他的企業越做越大,他的影響越來越廣。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他生意做到如日中天的時候他又回到了學校。他很清醒,他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他知道自己最終的歸宿在哪裡。先是到中央美術學院讀書法高研班,後是到中國藝術研究院讀研究生班。然後就是問業於北京大學的樓宇烈先生、人民大學的楊恆達先生等諸多賢達。再後來經過五年的努力一可又忝列京劇大師奚嘯伯再傳弟子的行列。受業於韓志安先生,問道於歐陽中石、張榮培等先生。幾年的學習,一可的收獲很大。一是他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得到了先生們的肯定。再是經過數年的沉澱和反思,更加堅定了從事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努力方向。2006年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倫理研究中心主任劉寶成教授慧眼識珠,一可被倫理中心破格聘任為高級研究員,而且聘書一發就是六年。劉寶成教授曾經這樣評價一可:他是人生閱歷背景下的中國傳統倫理的踐行者和研究者。所以他的學術是鮮活的。
一可的學術成果逐漸得到了社會的認可。課程價格一路飆升。一可說,錢給的多我很高興,這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不是田一可的創造,田一可只是一個體驗者,一個敘述者,一個解讀者。從傳承的角度說不給錢我也很希望有機會講,因為這是一種責任。中國人沒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支撐那將是什麼樣子?
縱觀中國人在國際社會中的形象,實在是讓國人汗顏。我們富有了,但是並沒有高貴。我們甚至連最基本的言談舉止行走坐卧和待人接物的規矩都不懂。中國傳統文化在我們國人的頭腦中斷裂的時間太久了。看看現在那些掌握了極大社會資源的財富新貴們,他們擁有的是什麼精神?不是貴族精神而是暴發戶精神!他們的頭腦裡面沒有溫、良、恭、儉、讓的剋制。沒有對高尚人格的追求,沒有道德至上的理念,充滿的只是對物質極大佔有的貪婪。奢華、炫富是他們生活的主題,他們擁有了極大的物質財富,但是他們的心靈是乾涸貧瘠的。
如何讓國人見利思義,而不是見錢眼開,如何挖掘國人的感恩心、愛心和責任心是現階段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這是一項偉大的任務,關繫到中國人的尊嚴,關繫到中華民族能不能真正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關繫到五千年悠久的民族文化能不能傳承下去。
近年來一可到處奔走,為中國移動、國家電網、北京紀委、中國人壽、河北省交通廳、渤海新區等幾百家單位做《把握未知的命運——國學與人生》《可持續發展與中國傳統價值觀》《可持續發展與職業倦怠》《可持續發展與預防職務犯罪》《從富有到高貴的113個修煉》《弟子規與執行力修煉》等系列國學講座。一可深為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中國的缺失而擔憂。他深感自己作為一名中國傳統文化研究者責任的重大。
大勢如潮,時代呼喚像一可這樣有責任心的學者。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說:個體自我的每一次偉大提高,都源於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觸。所謂經典就是那些常讀常新的書。當我看到一可已經翻的面目全非的《論語》《道德經》的時候,我能感受到他沉浸在傳統文化海洋中的快樂,我也可以想像他面對生活的諸多艱難抉擇時的痛苦,同時我也可以體會他深入中國傳統文化探尋解決之道的艱辛。「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一可還年輕。一可以後的路還很長。一路走來,一可有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作伴。他是與智慧同行。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未來的路上一可會越走越好!
作者 周建波 北京大學 教授
北京大學傳統文化與現代管理研究基金 主任,
北京大學市場經濟研究中心 負責人
走進田一可
作為同鄉、校友和如今的同事,一可有兩點令我大為欣賞,乃至感動。一是他的樂學,二是他的主見。對於求知,以現代流俗而言,一可走了一條非常的道路。他沖破了「門到門」的閉環,而較早地選擇了對生命的體認,對生活的創造。然而,他並沒有被日常的瑣屑所淹沒,更沒有因點滴的所得而自矜。不難看出,他對知識的追求不僅源於客觀的需要,而更根本地,源於其本心的樂趣。所以,當多數人將各式的文憑束之高閣以資留念的時候,他依然在孜孜以求。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論語·雍也》)在求知的道路上,一個人倘若不能隨時與本心的激情相伴,結果是註定徒勞無功的。一可應該是我可以欣賞的例外。什麼是學問?記得梁漱溟先生曾說道:有主見就是學問!先生還特別強調說,「學問不學問,卻不在讀書之多少。」 首先,主見源於對本心的堅定,源於一種「任憑日月自西東」的自信。其次,主見源於見賢思齊的選擇。解讀賢者獨特的見解和處世之道,對一個有悟性的人來說,便找到了自我否定過程中一筆用之不竭的財富。最後,主見源於對社會的真愛。一可能泰然應對世事的磨難和眾人的揶揄,能虛心求教於那些瀕危的賢能,能為家鄉、為社會持之以恆地貢獻自己的綿薄,誠屬難能可貴。無他,主見使然。「愛?有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誠望一可一如既往,以其樂學與主見,令更多的眾人感受到他真愛的光芒。 劉寶成 作者系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教授 國際經濟倫理研究中心 主任
出版物:《弟子規中的職業素養》
⑵ 趙本山有名徒弟都叫什麼名字
有如下:
1、趙海燕。1991年吉林省戲曲學校畢業後曾在梨樹縣地方戲曲劇團工作,後加入本山傳媒,2004年考取遼寧大學本山藝術學院,並在四年後拿到了民間藝術表演專業的本科學歷和文學學士學位,同年留校任教,現為本山藝術學院專職教師,專教二人轉唱腔。
2、王金龍。出生於吉林省吉林市,著名二人轉演員,著名小品演員趙本山的徒弟。代表作品有《我要上春晚》,《超級大明星》等。
3、張小光。出身文藝世家,13歲學藝,15歲隨父母來遼寧,拜師評劇院白占成為師學習武功,89年認識搭檔張君明(小牡丹),並同台唱遍黑吉遼二人轉劇場,歷盡艱辛。2003年,張小光拜師趙本山名下,是趙本山先生第10號弟子。
4、路遙。本名陸嵐秋,於1966年4月10日生於遼寧沈陽,是個演員,經紀公司是本山傳媒,趙本山第二個徒弟。其代表作品有《櫻桃》、《櫻桃紅》、《不是錢的事》等。
5、霍雲龍。黑龍江省海倫市人,趙本山72號弟子。在電視劇《鄉村愛情7-9》中扮演「方正」,在電視劇《老兵》中扮演「龍五」,在電視劇《男人四十要出嫁》中扮演「孫凱」,在2014年北京衛視春晚小品《真的想回家》中扮演「大力」。
6、張小飛。原名張玉富。父母是二人轉藝人,唱了一輩子二人轉,三個哥哥和嫂子也都是二人轉演員。現任遼寧民間藝術團副團長、遼寧省曲藝家協會理事。飾演過《劉老根》《馬大帥》《鄉村愛情》等多部影視作品中的人物角色。
7、升華。本名董秀珍,河北省雄縣人,趙本山弟子。
8、燕飛。本名徐忠海,吉林省吉林市人,趙本山第21號弟子。他在電視劇《關東大先生》中扮演警察「李虎」,在喜劇《槑頭槑腦》中擔任主演。
9、小沈陽。2006年拜趙本山門下。
10、王小利。1969年4月28日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雙城區,二人轉演員,喜劇表演藝術家趙本山先生的第一批徒弟之一。
趙家班,是小品演員趙本山在沈陽建立起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品、二人轉團體。2009年大年初五,當日21時,位於沈陽蘇家屯的本山影視基地里張燈結綵喜氣洋洋,趙本山選擇了這樣一個團圓的日子,與眾弟子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大拜師儀式。
(2)書法道德至上擴展閱讀
眾弟子叩拜
本山接受眾弟子叩拜拜師會上,本山攜夫人馬麗娟一起出席,並現場接受了眾弟子的叩拜、謝師和敬茶等儀式,趙本山還現場向眾弟子頒發了證書和自己的親筆墨寶。記者現場所見,趙本山頒給弟子的證書極具藝術價值,徒弟們更表示要永遠珍藏,將來傳給自己的後輩。
當眾弟子現場進行宣誓時,見慣大場面的趙本山一度非常動容,聽著徒弟們真誠地背誦出「誠信為本,善良為根,道德至上,從藝為民,勤學苦練,才藝求深,孝敬長輩,扶攜同門,遵紀守法,德藝雙馨,報達社會,永記師恩」的誓言後。
趙本山不忘教誨眾弟子:「希望你們照著這些一直走下去,為我們的東北二人轉爭光,把二人轉的藝術傳承下去。」
這是趙本山第一次公開舉行收徒儀式。
整個儀式歷時1小時30分鍾,35位徒弟經過叩拜、敬茶等7個環節後,正式拜入趙本山門下。儀式「攏共」七步收的都是「舊徒」當晚,身著中式正裝的趙本山偕夫人馬麗娟出席了收徒儀式。
收徒儀式「攏共」分七步:首先是趙本山給東北二人轉的祖師爺牌位上香行禮。
第二步是35位徒弟向師傅行謝師禮和拜師禮,其中,除大徒弟李正春由其夫人代替行禮外,其他34位徒弟全部到場行禮,這其中大都是趙本山以前收過的舊徒。徒弟行禮後,趙本山要向其頒發證書和贈送信物。
儀式的第三步是眾位徒弟集體宣誓。
第四步是趙本山「訓話」。
第五步是徒弟代表向師傅贈送禮物。
第六步是徒弟代表講話。
最後是師徒合影。
小沈陽位列25。本山連喝35杯茶,徒弟有35位。當晚的趙本山始終保持正襟端坐,笑意盈盈。他為徒弟准備的禮物包括一塊24K金鎖和一塊美玉,還有他年前用了一晚上寫出來的35幅書法作品「國法家規」。
有趣的是,因為每個徒弟都要敬茶,所以11日晚,趙本山連喝了三十多杯茶。拜入老趙門下師徒都能獲益趙本山收徒,無論對徒弟還是趙本山來說都是利益多多。對趙本山來說,收徒越多,越能壯大「趙家班」的聲勢。
再次,徒弟出了名,師傅的臉上也有光。而作為趙本山的徒弟,憑借趙本山在東北地區乃至全國的影響力,做他的徒弟有更多露臉的機會,出名的機會就更多了。
⑶ 家風家訓家規書法圖片作品
中國是禮儀之邦,五千年的 文化 傳承至今,深深銘刻在中國人的心中。每個家,都有家訓、家規、家風。一個家庭家風家訓家規對於一個家庭的作用非常的巨大。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家風家訓家規書法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家風家訓家規 書法作品欣賞
家風家訓家規書法作品圖片1
家風家訓家規書法作品圖片2
家風家訓家規書法作品圖片3
家風家訓家規書法作品圖片4 家規家訓內容
1、手持正義,肩挑道義,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2、與人為善,與鄰為友,嚴己寬人,既往不咎。
3、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勤學苦練,努力登攀。
4、舉止穩重,言語文明,團結友愛,永奪先進。
5、寧讓人,勿使人讓我,寧吃虧,勿使人吃虧。
6、愛護公物,遵紀守法,造福子民,服務社會。
7、勤為本,德為先,和為貴,學在前。
8、尊老敬賢,扶危濟困,嚴以待己,寬以待人。
9、不做虧心事,不賺昧心錢,心裡有盞燈,肚裡能撐船。
10、人勝我,勿生嫉妒,人弱我,勿生鄙吝。
11、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兢兢業業讀書,勤勤懇懇治家。
12、處世以謙讓為貴,做人以誠信為本。
13、一日“三省”好處多,來日不唱悔恨歌。
14、少壯不努力,老大被人譏;少壯不立業,老大徒傷悲。
15、家有老千般好,好兒女多行孝,家有孝是希望,精心栽培生長旺。
16、攢錢聚財,取之有道,男女老幼,處之有方。
17、干本份活,行俠義事,做正直人。
18、和睦友善,勤儉節約,科技致富,讀書為先。
19、積谷防飢,積德防老,送子讀書,兒行孝道。
20、夫妻相敬,舉案齊眉,婆媳相讓,一家和氣。
21、不做虧心事,不怕夜敲門,不怕樹影斜,只要身心正。
22、手足貴相助,夫妻貴相從,長幼貴有序,鄰里貴寬容。
23、有膽有識,有禮有節,有情有義,有失有得。
24、對賢當舉,小人當疏,孝悌當崇,五毒當誅,志存高遠。
25、吃不窮,穿不窮,人不讀書一世窮。
26、勤耕苦作,正當娛樂,不搞迷信,不賭牌博。
27、尊師重道,謙恭禮讓,忠孝並舉,勵志自強。
28、尊老敬賢,愛幼樂施,舉止穩重,語言文明。
29、廉潔奉公,勤政為民,兩袖清風,浩氣長存。
30、讀書明理,修身養性,薄財重義,為國為民。
31、肩擔道義,胸懷天下,誠實勞動,四海為家。
3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3、有毒物莫吃,違法事莫做。
34、做了好事莫誇耀,做了錯事敢擔當。
35、子孝父嚴,母慈媳敬,兄友弟尊,婦溫夫愛,睦鄰親友,家道始興。
36、以德服人者昌,以理服人者順,以信服人者智,以威服人者亡。
37、是非面前不含糊,原則問題守底線。
38、寧向直中取,莫向曲中求。
39、須知男女終有別,堅守道德莫超越。
40、無信不立,心誠則靈。
41、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42、應視國事如家事,能盡人心即佛心。
43、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44、行要好伴,居要好鄰,屋要好住,人要好心。
45、見利思仁,見財想義,勤勞生財,團結生義。
46、家庭和睦,鄰里相親,以德交友,以誠服人。
47、處世以謙讓為貴,為人以誠信為本。
48、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勤勞為本,節儉家榮。
49、盡孝敬祖,盡忠報國,盡情交友,盡職創業。
50、債不可輕舉,語不可輕言,行不可沖動,學不可半廢。
51、誠實守信,勤勞致富。
52、以德交友,以友為鄰,誠信為上,幫困扶貧。
猜你喜歡:
1. 家風家訓家規書法作品
2. 家訓書法作品
3. 家風書法作品
4. 家和萬事興草書書法作品欣賞
53、做事要勤,做人要忠。
54、團結友善,勤儉自強。
55、為人講誠信,不怕家不富。
56、勤勤懇懇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57、孝父母,友兄弟,愛兒女,友鄰里。
58、不求萬貫家財,但求健康平安。
59、耕種要勤,言語要真,買賣要公,做人要誠。
60、鄉窮要辦廠,村窮要修路,家窮要喂豬,人窮要讀書。
61、勤儉持家,遵紀守法。
62、遵紀守法,勤勞致富,先公後私,自有幸福。
63、行善積德,盡忠盡孝。
64、婆媳和,夫妻親,子孫孝,家業興。
65、立志、守信、盡孝、重義。
66、翻身不忘本,重利不忘義,明理要讀書,致富靠科技。
67、團結鄰里,與人為善,明理處世,誠信為先。
68、修身養性,崇德重義,自愛自重,自尊自律。
69、父慈子孝,夫唱婦隨,鄰里和睦,尊道重義。
70、見人必恭,見難心及,見功思過,見利思義。
71、尊老愛幼,長幼同心,妯娌和睦,兄弟並進。
72、友善賓朋,和睦鄰里,養老愛幼,幫親助戚。
73、子孝孫賢,夫尊妻榮,勤勞節儉,家和業興。
74、見利思義,見水思源,見難思忠,見德思賢。
75、尊師重道,謙恭禮讓,忠孝並舉,勵志自強。
76、恪盡職守,敬老奉獻,誠信第一,團結友善。
77、以德為根,以誠為本,童叟無欺,買賣公平。
78、刻苦拼搏,自強不息,信譽至上,質量第一。
79、團結友善,同心同德,勤儉治家,艱苦創業。
80、以義為重,以鄰為里,寬大為懷,約人周己。
81、假冒不進櫥,偽劣不進店,不做損人事,不賺昧心錢。
82、家有老千般好,好兒女多行孝,家有少福氣好,多送讀老有靠。
83、重孝重道,互敬互愛,不貪不懶,健康平安。
84、錢可虧,辦可虧,心不可虧,心安是福。
85、別人有災我去救,自己遇難有人幫,別人有事不去幫,自己有事難求人。
86、讓人非我弱,我強不欺人,忍得一時氣,求得百日寧。
87、瓜田李下,各別嫌疑,不愛小財,不佔便宜。
88、做人講道德,做事講良心,種田不怕累,打工不怕苦。
89、兒孫自有兒孫福,莫把兒孫作牛馬,有書能讀需多讀,莫誤兒孫好前途。
90、貧窮不怕少,寶貴不怕多,閑暇不賭博,知足常有樂。
91、吃不窮,穿不窮,人不讀書一世窮。
92、團結友善,同心同德,勤儉治家,艱苦創業。
93、破除迷信,牌博禁盡,優生優育,爭創五星。
94、遵紀守法永牢記,與時俱進興人生。
95、顧客至上,禮貌待人,誠信經商,公平交易。
96、家和萬事興。
97、處事要公心,辦事憑良心,待人講愛心,對己要寬心,遇難樹恆心,做事有耐心,萬事能如意,水到就渠成。
98、認認真真地學習,勤勤懇懇地勞動,老老實實地工作,堂堂正正地做人。
99、嚴於利己,寬以待人,勤於習作,樂於奉獻,尊師愛幼,孝敬長輩,報效祖國,服務人民。
100、常將有日思無日,莫把無時當有時,艱苦創業增財富,勤儉持家福萬年。
⑷ 為什麼說中國文化是一種重倫理,倡導道德至上的文化
為什麼說中國文化是一種種倫理,倡導道德之上的一種文化,因為中國文化綿延至今至今都有2000多年,所以說是非常的古老,也是古人所倡導的一種。
⑸ 中國的歷史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A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中國歷史上以個體農業經濟為基礎,以宗法家庭為背景,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社會文化體系。她是我們的祖先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曾長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她所蘊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准則。她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她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人,為我們開創新文化提供歷史的根據和現實的基礎。%A%A這一段是近400字的版本。%A%A%A中華民族在創造燦爛中華文明的過程中,經過五千多年的錘煉和洗禮,形成了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傳統文化。學者顧冠華認為「中國幾千年文明發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環境、經濟形式、政治結構、意識形態的作用下形成、積累和流傳下來,並且至今仍在影響當代文化的『活』的中國古代文化。它既以有關的物化的經典文獻、文化物品等客體形式存在和延續,又廣泛地以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倫理道德、性格特徵、審美趣味、知識結構、行為規范、風尚習俗等主體形式存在和延續。」而優秀的傳統文化則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積淀的精華,蘊含著推進中國社會發展的哲學思想、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也為每一位中華兒女的成長提供了豐富的精神資源和文化背景。%A 李瑞環同志深刻指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中華民族的形成、繁衍、統一及其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對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也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作為華夏子孫,我們有責任把祖先留下的這一極其豐厚、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保護好、整理好、繼承好,並在此基礎上有所創造、有所前進。」%A一、傳統文化的內涵、特點及其兩重性%A(一)傳統文化的內涵及其特點%A1.傳統文化的內涵%A傳統文化作為一個大概念,是由傳統、文化兩個小概念組合而成的。所謂「傳統」,從文化學角度詮釋,是指世代傳承的具有自身特點的社會歷史因素,如逐代延續的思想道德、風俗習慣、文學藝術、制度規范等。【l J「文化」一詞,在中國古代本指「文治教化』』,與武力征服相對舉。《周易.賁卦》(《彖傳》)說:「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以被看做是文化的原始提法。然而我們今天使用的「文化」一詞,其含義與古代不盡一致,它是19世紀末期通過日文轉譯從西方引進的。1871年,英國學者泰勒在他發表的《原始文化》一書中給文化下了一個著名的定義:「所謂文化,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個綜合體。"【2】中國的學者一般都採用《辭海》對文化的界定:「從廣義上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需要指出的是文化作為一種觀念形態的東西,總是處於流變與整合過程中。因此,並不是所有歷史上出現過的文化都可稱之為傳統文化。而只有那些具有重要價值、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才得以積淀、保存、延續下來,成為後世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們將這些具有重要價值、具有生命活力因而得以積淀、保存、延續下來的文化稱之為傳統文化。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就是指根植於中華大地肥沃土壤之中,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保留在中華民族之間具有穩定形態的,世代傳承並影響整個社會歷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體系。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學說之外,還包括歷史、文物、書法、服飾、陵墓、醫學、農學、天文、地理等古籍文書。傳統文化是歷史的結晶,但它並只是博物館里的陳列品,而是有著鮮活生命的東西。「傳統文化所蘊含的、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准則,一方面具有濃厚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強烈的現實性、變異性,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制約著今天的中國人,為我們開創新文化提供歷史的根據和現實的基礎。【3】我們這種傳統文化,是在世界文化叢林中獨樹一幟的最悠久的文化,它不僅過去在推動中國社會歷史發展過程曾經起過巨大的作用,而且對整個世界文化發展也起過重大的影響作用。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中,也一定會發揮其強大的推動作用。%A2.傳統文化的特點%A中國傳統文化有各種表現形態,居中心地位的是以倫理道德為核心,以儒家倫理中心主義為出發點的信念。中國傳統倫理政治思想,不僅決定了中國古代人的文化人格,而且決定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族特徵。【4】除了倫理政治型文化這一總的特徵之外,中國傳統文化還具有以下特點:%A(1)同一性與多樣性的統一%A中國傳統文化綿延不絕,形成了世界上極具生命力的文化傳統。在人類6000年的文明史上,只有中國文化按照自己的軌道不問斷地運行一直到今天。而其他國家大多出現過斷層,有的甚至走向消亡。中國文化歷經艱辛,在數千年的發展中經歷了多民族、各地域文化的融合發展,以漢民族文化為主體、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逐漸融合其他少數民族文化和周圍地域文化、形成了同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的發展態勢。已深深地融進全體華人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范之中,滲透到社會政治、經濟,特別是精神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影響社會歷史發展,支配人們思想行為和日常生活的強大力量。它對於民族的生存與延續發揮著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它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同時對於外來文化有著寬厚的包容性和強大的同化力。%A(2)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的顯著特點和特徵,滲透著古老東方民族的聰明和智慧。世界上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雖然說是傳統但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是隨著各個國家民族在相互的交往活動中,相互學習、相互吸收而不斷充實發展自己。這種發展,是相互融合,使自己更加完美、更具有自己國家民族的特色。隨著漫長的歷史交往,各個國家民族的文化日益發展成「合而不同」的融合,逐步成為多元統一體的全球文化。正如一位大學者說的,越是民族性的東西越具有世界性,越具有全球性。失掉了民族性的東西,就說不上什麼世界性、全球性。因為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多元化的統一體,離開多元化、統一體也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我國的傳統文化在發生、發展和演變的過程中,以博大的胸懷、開闊的視野,融合了我國各民族文化、外來文化的優點和長處,逐步豐富完善了自我。隨著世界文化的交融,必然很自然地走向全球化。如儒家孔子的「天下觀",道家老子、莊子的「自然觀"精神已在世界學術界廣為傳播。%A(3)繼承性與創新性的統一%A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前代文化遺產的價值,充分宣揚傳統本身得以存在和流傳的合理性,雖然它也有起伏跌宕,並多次面臨挑戰,但一次又一次表現出巨大的再生能力。它在一個漫長而曲折的形成過程中,經歷了無數個後人繼承前人又發展前人,虛心學習前人又豐富前人,依據時代需求又超越前人,這樣一個周而復始、連續不斷的接力運動,付出了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和巨大心血,才逐步形成、不斷補充、不斷完善成熟起來的,來之不易。%A(二)傳統文化的兩重性%A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華民族創造了著稱於世的文化。其中儒家文化的發展及演變是貫穿於中國古代文化的主線。就內容上說,儒家的仁政王道,道家的清靜無為、以退為守,法家的循名責實、信賞必罰,這三者構成中國古代文化的三位一體基本要素,浸透於民族的性格和心理中。其基本價值系統是以儒家體系為主幹,同時又兼容道、法、墨等諸子百家之長。但它並不是珠璣而是混有沙石。因此,對這份遺產既不能完全拋棄,又不能全盤搬用,必須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批判繼承,推陳出新,創造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文化。毛澤東同志指出:「中國的長期封建社會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但是絕不能無批判地兼收並蓄。必須將古代封建統治階級的一切腐朽的東西和古代優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帶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東西區別開來。⋯⋯我們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決不能割斷歷史。但是這種尊重,是給歷史一定的科學地位,是尊重歷史辨證法的發展,而不是頌古非今,不是贊揚任何封建的毒素。毛澤東同志的這段話,清楚地告訴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應取的態度。取精用弘,批判地加以繼承。那麼,怎樣進行批判地繼承呢?%A其精華部分主要有:%A(1)剛健有為,自強不息%A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一直居中國文化傳統的主導地位。《易傳》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其意是說「天」的德性是健運不己,人們應該仿效它,剛健有為,奮發進取;「地"的德性是順育萬物、包孕萬物、哺育萬物,人們也應該仿效它,兼容並包,廣收博採。孔子提倡「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人生追求,孟子崇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氣概。屈原在《漁父》中憤然寫道:「舉世皆濁吾獨清,舉世皆醉吾獨醒。」正是在這種精神鼓舞下,中國人對真理孜孜以求,對外敵侵略拚死抵抗,鑄造出知難而進、吃苦耐勞、自力更生的民族性格。進取的人生態度,在成才的道路上努力奮斗,自強不息。這些都集中表現了中華民族積極進取、永不停息的堅強意志和非凡氣度。%A(2)天人合一,以人為本%A所謂天主要指廣大的自然界,天人關系主要指人與自然的關系,天人合一思想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組成自然系統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自然界有普遍規律,人也應該服從這個規律;人類社會的道德原則與自然規律是一致的;人生的最高理想應該是天人之間的協調。「天人合一」的思想給予了我們許多啟示。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天人合一,但是,在天地人之間,以人為中心,即以人為本。如,孔子主張的「不語怪、力、亂、神」和「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這種思想影響巨大,他雖然不能否定鬼神的存在,但是對其採取存疑的態度,即存而不論;而將現實中的人放在第一位,關注人的生命。【6】%A(3)修養德性,人際協調%A儒家文化是倫理文化,主張「道德至上",強調以「仁讓為貴,以孝悌為尚,以忠敬為美』』的人生理想。在古代思想家們看來,天是道德之天,人是道德之人,甚至一草一木也得道而生,有德之品性。【_7】在這種道德輻射之下,主張「仁者愛人」、「以和為貴」,講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諧人際關系。%A(4)集體本位,天下為公%A西方文化崇尚的是個體本位,而中國傳統文化以家庭為中心,以集體為本位,講究4「貴群」。【8】在個體、局部與集體、整體發生沖突時,主張犧牲前者而保護後者,這就是所說的「天下為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愛國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於是有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仍然高吟:「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國傳統文化的糟粕主要表現在:(1)復古保守。(2)消極無為。(3)綱常名教。%A(4)重義輕利。%A(5)重道輕器。%A總之,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必須注意辨證地分析,批判地繼承。然而批判的繼承最終目的是為了發展和創新。這就是說在批判地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收有價值的外來文化,創造傳統與現代相統一、民族與世界相統一,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現代中國社會主義新型文化。
參考資料:網路一下
⑹ 怎麼理解做人為本,道德至上
道德是基於承認和保證人類社會存續的理念,也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發揮著旨在限制或倡導人們行為的規范作用。也可以說,道德是初始的具有柔性特徵的法律,是社會意識形態長期進化而形成的一種無形的制約機制。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下,道德有效地調節著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並在方方面面影響著人的行為。
具體地說,道德具有認識、調節、教育、評價以及平衡五個功能,它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到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時代與不同階級,其道德觀念都會有所變化。從目前所承認的人性倫理觀點來說,道德,是對事物負責、不傷害他人、不損害別人利益的一種准則。
道德在大眾的心中是一個很神聖的概念。千百年來,有多少人為了追求道德的真諦而孜孜不倦地鑽研。道德是一種社會評價尺度。一個人如果違背社會道德,比如不仁不義、不忠不孝,那麼人們就會給他負面的評價,從而對他形成一種來自周邊人群的社會壓力,約束他的行為。另一方面,對很多人來說,道德是個人良心的自覺遵守,無需周邊人群的社會壓力制約。人們對一個人的道德評判,主要來自於這個人所表現出來的言行。所謂「有言者不必有德」,口頭上標榜仁義道德的不一定真的有仁義道德,因此人們往往「聽其言而觀其行」,然後作出評判。每一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會受到道德准則的約束。不管是正人君子還是黑幫地痞,在檯面上,道德總是占據著價值的制高點——盡管他們的道德標准和側重點有所不同。在道德上走在前列的人一般都會受到廣泛尊崇,並獲得顯著的話語優勢;另外,由於道德主體不分貧富貴賤,任何人都能夠擁有,標榜道德成為人們內心普遍的慾望。
對於有錢人來說,道德,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比權力和地位更加耀眼的光環。因為道德往往能夠造就一種好名聲。當一個人擁有了財富、權力和地位後,就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如果有人說他不光有錢有勢,還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人,那麼,他就像發現了新大陸一般欣喜若狂,因為終於有人承認了他的精神魅力,這是很難得的,也是有錢人所希望看到的現象。當然,前提是這些有錢人必須做了一些「體現道德」的事情。
於是,很多富豪們開始熱衷於慈善事業,其目的就是為自己樹立一種有道德、有愛心的形象,並以這種高尚的形象向世人「擺譜」。因為慈善家們深深地明白,慈善的力量就是一種道德力量。
著名企業家李春平被人稱作是百年慈善「第一人」。他名下的基金會有李春平博愛基金管理委員會和李春平慈善基金管理委員會,目前,李春平已經向中國各界及世界受災地區捐獻過1?35億元人民幣。2009年,他被中華慈善總會評為最具有影響的「慈善楷模」。
當年,北京市福利院有一位103歲的老人過生日,李春平特地讓司機們開來自己的三輛勞斯萊斯為這位老人祝壽。他讓老壽星和其他老人坐著勞斯萊斯車逛京城,自己叫了一輛計程車跟在後面,從中他享受到了快樂。這就是李春平所倡導的「博愛精神」,他的慷慨義舉傳遍海內外,愛心灑遍中華大地。由此,我們可以深深地體會到這位大富豪崇高的道德情操,而他自己也是以「慈善家」的頭銜為極大的榮耀,他對「做人為本,道德至上」這種人生境界展開了不懈的追求,並以此為樂。
還有一類人也是道德忠實的標榜者。不過,這類人多數屬於貧窮落魄的弱勢群體。正因為他們一無所有,在其他方面拿不出任何東西來炫耀,所以,只能以自命清高的「道德家」自居,來獲得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感。他們雖然沒有金錢和權力,但其「認認真真做事,老老實實做人」的風格也是一種擺譜的資本,同樣能讓自己在人群中挺直脊樑。
由於信息的不透明及鑒別的困難,口頭上標榜道德是一種相對安全的行為。不過,正如中國古老的格言所說,「衣食足而知廉恥,倉稟實而知禮節」,「無恆產者無恆心」,成功者的道德標榜更容易讓人相信。事實上,不管是因為手中已握有大量的資源,還是出於贏得更多的機會和利益,成功者更願意在道德上進行投入,為道德追求而犧牲其他利益。
道德有不同的領域,如政治道德、商業道德、公共道德、職業道德、家庭倫理道德等,又有高中低不同的層次。當一個社會某種道德要素最匱乏、公眾關注度最高時,炫耀這種道德要素最能引起人們的正面反饋。這樣的做法也最普遍。在中國傳統社會,淡泊名利、超凡脫俗具有極大的道德正當性,這培養了一大批著名與非著名的隱士。像赫赫有名的陶淵明先生,六齣六隱,數番折騰,一會兒稱貧出仕,一會兒因酒歸隱。
在崇尚競爭的現代商業社會,歸隱已顯得不合時宜,道德標榜也不斷轉換它的主題。由於當下社會還有欺詐行為,還有商業行賄,誠信、公平、社會責任就成為成功人士和企業家們爭相炫耀的焦點。
王石公開宣稱自己「不行賄」,「不做暴利項目」的商人。在行業論壇和大學演講等多種公開場合,他一再表示這是自己多年的底線,「我做萬科20年了,別的大話不敢說,『不行賄』這句話我敢說,這條底線我是把持住了。萬科的項目贏利不超過25%,拿到的地都不好,逼迫經理人在產品、營銷、服務上創新。」這種說法盡管遭到很多人的懷疑,但也讓很多人記住了這一點,敢於公開站出來說自己不行賄、不做暴利,畢竟也是需要勇氣的。
王志綱說得更「直白」:「下海10年了,我可以自豪地講,我們工作室從來沒有收過任何人的回扣,也從來沒有給任何人回扣。
「很多人都問,到底老闆們向王志綱工作室買什麼?老闆們的回答是:買信心,買方向,還有買公信力。我們向老闆推薦規劃設計、園林景觀、廣告代理等下游公司,從來不要任何中間介紹費,如果哪個員工敢這樣做,不管是誰,我一定要他走人。
「我們的做法恰恰相反,『寧可天下人負我,不可我負天下人』。這樣說並不意味著我們比別人高尚,只表明我們彼此之間算賬的方式不同。」
在各種財富排行榜紛紛出爐,貧富懸殊引起社會熱議的時候,同情心、社會責任也成為老闆們的口頭禪。比如在《福布斯》2006年度全球富豪榜出爐時,曾連續三度上榜的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說:「我不在乎富豪榜,但想進入慈善榜和納稅榜。創造財富是一種責任,使用財富也是一種責任。」
⑺ 道德至上什麼意思
每一個人都要講道德,道德排第一位。
⑻ 書法與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心靈有何關聯呢
我們已從上面十多章篇幅中了解了漢字的特色、書體的演化以及書寫的重要功能,現在可以談談書法藝術與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心靈的關系了。
中國人的文化心靈可從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上古陶盆上的繪畫尋得,可從商朝的銅鼎上的人面紋尋得,可從北京故宮中的三大宮殿尋得,也可從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河南龍門石窟尋得。秦磚、漢瓦、唐詩、宋詞,也莫不顯示出中國人特有的文化心靈。
書法是中國有幾千年歷史的高級藝術,當然更能顯示中國人的文化心靈了。這種文化心靈植根於古老的哲學思想。它可以上溯到先秦諸子,主要是儒家與道家的學說。兩者相對而又互補,成為推動、影響書法美學思想演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孔子像儒家的創始人是孔子(前551—前479),他的學說在中國占統治地位約有兩千多年,是中國古代社會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提倡仁義、忠恕和中庸之道。在人生觀方面,它講求人世、進取、樂觀。在藝術觀方面,它肯定自然之美,強調美的實用性和功利性,強調美善二者的統一;認為文藝能陶冶情性,進行審美教育,提高人的倫理道德觀念,使之進入高尚的精神境界,因此對社會的和諧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道家的創始人是與孔子同時代、比他年長的老子。道家學說的中心是「道」。它強調人的思想、行為應效法道,即遵從自然的規律。在人生觀方面,道家講出世、退避、消極。在藝術觀方面,強調超功利的無為,「返璞歸真」,就是說理想的美是回到自然去,尋求自然和人的本質。道家講藝術上的浪漫主義,認為審美應與實用分開,人不應刻意追求與功利結合在一起的美和滿足生理上的快感。真正的美應是順應自然、不受外界束縛而進入自由的一種精神境界。這樣的藝術審美觀比儒家深刻,因此對後世也產生較大的影響。
概括說來,體現於書法及其他藝術門類中的上述兩家的共同的美學觀念表現為三個方面,即:簡約為美,氣韻為美,中和為美。
簡約為美儒道兩家有一個共同的觀點,就是自然和人間的事物雖然紛紜繁復,卻都是由最簡單樸素的材料構成和按一個最基本的規律行事的。
儒家的經典之一《易經》認為宇宙中有陰和陽兩種氣,它們都十分簡約。兩者既矛盾又統一,它們合在一起能生成萬物。對於人來說,平易容易明了,簡約容易順從,人間的事靠著平易和簡約就能合理。
另一本儒家經典《禮記》說,最盛大的音樂必定是平易的,最大的禮儀必定是簡單的(「大樂必易,大禮必簡」);它們都能發揮最大的審美和教育的功用。
道家的經典著作《老子》說:道產生統一的事物;統一的事物分裂為對立的兩個方面;然後又生出了第三個東西;有了第三個東西,就有了千差萬別的事物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又說,最大的聲音聽起來反而是沒有聲音,最大的形象看起來反而是沒有什麼形象。(「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它體現於多種中國傳統藝術之中。
中國傳統戲曲(如京劇)的表現手法是很簡約的:舞台上不設布景;除了必要時放上一張桌子、幾把椅子之外,也沒有多少道具。因此演員開門不見門,坐車不見車,三五步行程十里百里,六七人代表千軍萬馬。他們用動作來調動觀眾的想老子像象,引導你設想他正在搖著小船,或是坐在轎子里,或是向天空射去一支箭,隨後揀起被射中的一隻大雁。演員演得逼真,觀眾看得帶勁。不似中恰有真似,虛假處正是逼真,這才叫地道的藝術!
用簡潔的筆墨、色彩描繪大千世界,也是中國繪畫的一個原則。特別是寫意畫,筆墨不多,技法縱放,用以抒發畫家心中的「意」,即情感、情意、意象、觀念。畫家看重的不是形,不追求事物逼真、精確的形象;而是強調神,即精神,他印象中的事物,他所理解的事物,他認為事物應當有的那個樣子,或者說,他用暗示的手法要傳達給欣賞者的是作者心中所感受到的這個事物的姿影。他著意顯示的不是自己的敏銳、精細的觀察力和模仿力,而是顯示他對美的偉大想像力、創造力和豐富感情。模糊往往比逼真更為真切,更能把握事物的真髓,更具有感染力量。
最有力地推動簡約畫風的畫家是元代的倪瓚。他的山水畫,筆墨極為簡潔,很少著色,並且不置人物。他自稱:「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寫胸中逸氣耳。」他的作品疏淡素雅,簡中寓繁,相當耐看,對後世影響甚大。
以約為美,在中國古詩中表現得特別明顯。中國的抒情詩以短小精悍見長,往往像電影的蒙太奇技巧一樣,把零星的、似乎無關聯的畫面連接起來,取得強烈的效果。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上面唐朝大詩人李白這首《玉階怨》以20個字寫宮女通宵不眠之狀,全詩未提一個「怨」字,卻是凄婉感人。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以上是唐朝著名詩人岑參的七絕《逢入京使》,嘆惜的是自己身在邊遠地區過著軍旅生活,逢入京使感慨萬端,涕淚滂沱。
中國的敘事詩也透出以簡約為美的審美特色。最長的詩歌之一、唐朝白居易的《長恨歌》,說的是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悲劇性愛情故事。楊本是王子之妃,後來進入皇宮,深得玄宗的寵愛。其兄楊國忠因此升了官,結黨營私,操縱朝政。不久,一支軍隊以討伐楊國忠為名發動叛亂。玄宗出逃外省,在半道上,楊國忠被士兵殺死,貴妃也被宦官絞死。白居易的這首七言古詩,編織了皇帝對愛妃的專情、以及後來的驚變、死別及畢生的思念和遺恨。此詩用詞簡潔生動、想像奇妙多變,這樣一個曲折纏綿的故事才120句,840字。它煽動讀者的聯想和想像力,造成了餘味無窮的效果。
相比之下,西方的詩歌就長得多,英國彭斯(R.Burns)的抒情詩《往昔的時光》(Auld Lang Syne)有24行,140多字。雪萊(P.B.Shelley)的《西風頌》(Ode to the West Wind)由5組14行詩構成,句數、字數就多多了。西方的敘事詩更長。古希臘詩人荷馬(Homer)的《伊利亞特》(Iliad)和《奧德賽》(Odyssey)各24卷,詳述事件的前因後果,娓娓動聽地描繪人物的性格與命運,盡力追求以事曉人,以故事的悲劇效果感人。
這種繁簡之分是由於東西方人的文化心靈和傳統文學觀的差異。西方人注重具體事物之間的差別,治文學注重事物的再現或模仿,強調故事情節之獨特離奇,力求曲折緊張,扣人心弦。中國傳統文化注重人的自身和人與人間心靈的相通,治文學注重表現作者自身的感情,讓讀者通過簡略的情節和暗示來撥動心弦,文詞雖然極為平常簡單,讀者卻能心領神會,油然生起共鳴。這就是短短二十幾個字的一首詩能傳唱千古、常吟常新的奧秘吧。
現在來談書法。書法稱得上是最簡易樸素不過的藝術品類了。它完全由單一的黑色點線組成;不摹擬物形,只以線條的結合、分布和變化,以簡淡、平易、含蓄、暗示、象徵的藝術手法,讓點畫生情,形外有意,創造出種種風流韻致。
中國古代書論家竭力稱道簡約的書法線條所起的流美抒情功用,並揭示其中的道理。
東漢末年的鍾繇在一篇論筆法的文章中指出:「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筆跡是用點線劃出來的界限,筆跡所流出的美是由人造成的,是人的審美觀念、理想的外觀。
唐朝張懷瓘在《文字論》一文中說:「文則數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可謂得簡易之道。」——用文字表達一個意思,須要幾個詞或幾句話;而書法呢,寫出一個字便能流露出作者的心靈,它真是得到了簡易的真諦。
書法的簡約性質規定了它的簡便易行和引人入勝的特點。從事書法藝術並不需要復雜的工具。文房四寶,得來甚是容易。更何況寫書法的字主要就是日常應用的文字,所以人們從日常書寫向前跨進一步,就可登入藝術的殿堂了。
書法雖然簡便易行,卻不是簡單易成。書法之難精,從具體技巧上說,是由於整體上把握起來極為復雜。一筆一畫要構築成字,字要排列成行,行再形成整幅作品。個體與整體的關系要處理得恰如其分,又談何容易。書藝之難猶如雜技演員騎獨輪車,全靠心靈身巧,以微妙的第六感覺來求得平衡。易學而難精,這正是書法能引人人勝,從而成為雅俗共賞的藝術的一大原因。
氣韻為美《易經》說:氣凝聚起來就成為有形體的萬物(「精氣為物」)。道家另一名作《莊子》說:人的生存是由於氣的聚集。氣聚集在一起則得生存,氣散開了,則是死亡。(「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在古代書論中,氣常指形勢、氣格、氣骨、氣象,指的都是作品具有活躍的精神姿致,那是書法致美的一個基本因素。最早的書論家、東漢蔡邕有《九勢》一文,說:「陰陽既生,形勢出矣。」後來的書法家也有許多專論書勢即氣骨的文章。王羲之在一篇專論筆勢的文章中說,書法「揚波騰氣之勢,足可迷人」。
韻有別於氣,本指和諧悅耳的聲音。韻用於書法,指作品的點畫、字、行搭配恰當、布置停勻,形成和諧、美觀、有力感、韻律感的整體。
書法之美是氣、韻二者的化合物。如果說,氣偏重於直觀到的形體之美,韻則偏重於它所包容的意趣、情感、風神、格調等等內在之美。如果說,氣強調的是形式上的變化的豐富性,韻則強調它的精神內涵的深廣度。如果說,氣體現了作者的高超技藝和表現能力,那麼韻則體現他的藝術領悟力、想像力和創造力。如果說,氣即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說的「窮變態於毫端」,那麼韻則是他在下一句所說的「合情調於紙上」。氣韻實際上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它們是一個錢幣的兩面,正反面的圖案王鐸草書《高適詩條幅》雖然不同,實際上是同一個錢幣。
清朝文藝評論家劉熙載十分推崇書法氣韻之美。他在《藝概·書概》一書中說:「高韻深情,堅質浩氣,缺一不可以為書」。他又進一步論及書法與個人修養的關系,大意為:書法的氣韻應是個人心靈的表現。否則作品即使倖免於薄濁,也只不過是別人的寫照而已。他強調「書當造乎自然」,認為治書者除了肇於自然即仿照萬象之美來抒情之外,還要磨礪自我,拔去俗氣,使自己的人格精神得到凈化,這樣才能寫出富有氣韻之美的上佳作品。
中和為美中和是儒家提出的一種倫理、道德規范。《禮記》說:中是天下之大本,和是天下之達道。做到了中和,天地就處於恰當的位置,萬物就得到生長。道家也強調和諧是至上的境界,人們應該純任自然界和諧的本來面目。
在文藝創作方面,中和之美的一般含義是抒發感情要有所節制,和諧、適度地處理藝術家的情意與物境、情境的關系。它追求的是藝術作品中主體與客體兩相契合而成的意境。
首先將中和作為書法審美的一個完整概念提出來,並認為它是書法審美的最高指導原則的還是唐朝的孫過庭。他認為,中和之美就是書法的各個有機成分之間協調統一;就是肯定書法的反映事物之美與抒情之美的和諧一致。書法的創作是人的自然感情的流露,但這種流露必須中節、中理,不激不厲,和諧適當,本乎天地之心,使人性之美與自然之美得到協調統一。
後來不少書家以自己的理解和實踐對中和之美作了進一步的詮釋。他們強調的是,那些率意放縱、求奇履險、既激又厲、能流露自己的自然感情的書作,只要縱而能收、又能化險為夷,便也是具有中和之美,甚至還是更高級的中和之美。
鄭板橋行書冊頁明末清初的王鐸是做成這樣中和之美的能手。他寫字力圖突破前人,盡力求新求奇。特別是寫草書,縱筆取勢,奇趣迭出,筆下的字一個個都如他自己所說的「掀起腳,打筋斗,駕雲霧向空中行」,隨後他又施行法術,將它們一個個擒到行中來。請看上頁他的《高適詩條幅》是如何經過抗爭、扭結生成了紛紜錯落、疾閃飛動之勢,最後達成更高級的中和之美的。
元朝楊維楨的書法不受當時以和平簡靜、不激不厲、溫雅灑落風格長期統治書壇的趙孟頫的桎梏,寫出了孤偉特立的「鐵崖體」(鐵崖是他的號)。請看他的行書《真鏡庵募緣疏》,字大大小小、實實虛虛、乾乾濕濕、有楷有草,又常夾雜一些古體字,變化多端卻又渾成一體,稱得上運用相反相成、陰陽致美之道的一個佳例。
清朝中葉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的作品是又一種風格。他曾在外省任過知縣,因得罪了上司,罷官回家,以賣書畫為生。他的書法兼有幾種字體混成之趣,有人打趣說是「亂石鋪街」。上面鄭板橋冊頁,行書、隸書、草書雜出,時而寫出靈姿秀出的王羲之、王獻之筆意,時而寫出漢碑中強勁的波挑,時而又用上狂草意味的幾筆。它雜多而不混亂,變化而不突兀,愈不整齊,愈覺和諧美妙,趣味無窮。這樣的「亂石鋪街」難道不也是和諧統一、流露了自然感情、具有中和之美的精品嗎?他愛畫竹、石、蘭草,他畫蘭如寫字,作字又如畫蘭。
⑼ 舉例說明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與基本精神
中國在其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中,逐漸形成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就這一點來說,是勿庸置疑的。但是,有人說中國傳統文化已經是 「夕陽文化」,只能當作是古董或是文物而珍藏起來,對於這種觀點是不值一駁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涉及的范圍也相當廣闊,傳統圖案只是它浩瀚江海中的一支涓涓細流。而正是這支永不枯竭的細流至今依然澆灌和滲透在許多的現代藝術領域之中,標志設計就是其中之一。相信大家對標志並不陌生,在經濟信息文化高速發展的當今社會,無論是用於公眾和社會活動的公用標志,還是用於商業性質的商標或是有關專利的專用標志,都可謂是無處不在。從設計的角度來講,標志是平面設計的一種,是具有相當視覺美感的一種藝術造型,但它同時也是實用美術,它在商品經濟中所起的作用和創造的價值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因此近年來標志成為了CI策劃的主要內容,它不僅僅是一種符號,一個產品的名稱,更是商品製造商的代言人和企業形象的象徵,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在現代商品社會中,標志屬於現代設計的范疇。可是現代設計是不是就等於要將傳統摒棄、淘汰甚至與之隔絕,又或是束之高閣,否則就是陳舊過時而體現不出創意感和時代感呢?當然不是。我們從近年來一些膾炙人口且深入民心的標志設計的佳作中不難看到設計者是如何將傳統圖案與現代設計互相結合,互相融為一體的。中國銀行是中國金融商界的代表,要求體現中國特色。設計者採用了中國古錢與「中」字為基本形,古錢圖形是圓與形的框線設計,中間方孔,上下加垂直線,成為「中」字形狀,寓意天方地圓,經濟為本,給人的感覺是簡潔、穩重、易識別,寓意深刻,頗具中國風格。中國銀行標志之所以能夠給人們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我想這主要還是得歸功於一直以來人們對象徵財富的古代銅錢形象的根深蒂固的認識吧。中國電信的標志是以「中」字及中國傳統圖案的迴文作為基礎,經發展變化而成的三維立體空間圖案,寓意為四通八達的通訊網路,象徵中國電信時時暢通,無處不達,形象的表達了中國電信的特點:科技、現代、傳遞、速度、發展,該圖案裝飾效果強烈,並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感,可以說是將傳統文化運用得極具現代感的經典之作。北京王府飯店的標志也是此類設計的佼佼者。王府飯店地處北京王府井,是一家五星級飯店,此地原是清朝皇室官宦的居住地,飯店的建築外形具有中國傳統古典風格,所以該標志採用幾何圖形構成,以中國「方勝盤長」吉祥圖案為基本形,經變化成垂直和水平直線構成上下左右對稱的正方形,有秩序的經緯穿插,表現出王府飯店的規范管理、優秀服務的含義。在細節處理上,作者在四角處的線條有意斷開,意在描繪「井」字,暗示飯店位置,同時「井」字寓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之意。圖形中間的「王」,既是五府飯店的第一字,又代表飯店在同行中的王者地位。在標志設計中融入傳統文化,不僅是將本土文化自我延續,在世界信息交流方面也表現出極大的推動作用,同時對樹立我國的國際形象也具有積極的意義。中國傳統向來推崇以和為貴、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的處世哲學,而最能形象生動表述出這一哲理的,則要算「太極圖」——陰陽魚合抱、互含,兩條魚的內邊銜合得天衣無縫,兩條魚的外邊是為正圓。通過這個「太極圖」,祖聖和先賢給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道理:在一個統一體之中,凡是有利於對方的,便有利於整體的和諧統一,也就必然反過來有利於自身,這個「太極和諧原理」,無論個人之間、家庭之間、民族之間、國家之間乃至人類與自然之間,都是廣泛適用、概莫能外的。而在設計這個概念中,我們則把這種形式稱之為「互讓」。也正是因為這個太極圖所蘊含的深刻意義,聯合國選定中國傳統太極圖案作為2001年8、9月間在南非舉行反對種族歧視世界大會這一盛會的會徽。設計者對太極圖案進行了藝術加工,將黑白兩色的陰陽兩極增加了不同層次的灰色作為過渡,象徵著各國人民雖然種族、文化及地域不同,但在這個世界裡他們卻能取長補短、和睦相處。這個標志,不僅是把中國文化推向世界,更重要的是把中國一向主張和平共處的原則和團結友愛的民族精神向世界傳播。現今最有代表性的莫過於2008北京奧運會的標志了。從申辦奧運會中所設計的申辦會徽,到正式的奧運會徽,都充分展示了中國的特色,受到全世界的一致稱贊。申辦會徽由奧運五環色構成,形似中國傳統民間工藝品的「中國結」,又似一個打太極拳的人形。「中國結」象徵著吉祥如意,也體現了每一個中國人大家心心相連、團結一致的精神;太極拳則是中國的國粹,整個圖案如行雲流水,和諧生動,充滿運動感,象徵世界人民團結、協作、交流、發展,攜手共創新世紀的深刻涵義。正式的標志更為出色,這個標志名為「中國印·舞動的北京」,它將中國傳統的印章和書法等藝術形式與運動特徵結合起來,傳達和代表了三層含義:一是以中國傳統文化漢字印章作為標識主體圖案表現形式,選用中國傳統顏色———紅色作為主題圖案基準色,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特點,代表著民族與國家,代表著喜慶與祥和。二是作品主體部分又似「京」字,又似舞動的「人」張開雙臂,充分反映了古老而又充滿現代氣息的中國,傳遞著友好、真誠與熱情。三是作品中巧妙地幻化成向前奔跑、迎接勝利的人形,充分體現了奧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強的宗旨,強調了以運動員為主體和健康向上的精神,充滿動感與活力。這個標志把中國文化和奧運會的精神表達得淋漓盡致。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也贊不絕口,稱其「既展現了中國的歷史和文化遺產,又傳遞了一個前途光明的偉大國家青春和富有朝氣的精神」。其實諸如此類的設計還有很多,比如中國人民銀行標志中所採用的中國古代刀形錢幣;港龍航空公司標志中的象徵著生氣勃勃、飛黃騰達的龍的造型圖案等等,都深為人們所熟知並喜愛。僅是在標志設計這個的小小空間里,我們都能體會到傳統文化給我們帶來了多麼巨大的創作動力,更何況在現代其他各種文化藝術領域之中,這樣的例子是不勝枚舉的。所以說,傳統並不等於過時,傳統文化也不會如日落西山而光芒不在,關鍵是在於我們如何將它們推陳出新,古為今用並且發揚光大。我們不能只是將中華傳統文化作為歷史文物「保護」起來,更不能視之如敝履,猶恐扔之不及,我們需要的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想作為每一個從事藝術設計的工作者都應該盡我們最大的努力去擔負起這一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