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德經
A. 老子道德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B. 《道德經》與《德道經》有什麼區別
帛書甲本《老子》是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的寫本,比敦煌本、楚簡本都要早,而且這些版本均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的順序。揭示了老子淳德歸道的本義,是最能體現老子思想的真本,稱為《德道經》。而漢以後的版本是道篇在前,德篇在後的順序,稱為《道德經》。 這裡面有什麼區別呢?
《道德經》更多強調對前人經驗的繼承。於是道變成了有限、僵化、靜止的規律。以此指導的人生強調對前人的道僵化的繼承,墨守成規。教育學生注重知識的傳授,而不主張對前人的批判和發展。是授人以魚而不是授人以漁。 道與德的關系,可以有先德後道、先道後德、道道德德、德德道道、道德道德、德道德道、道德道、德道德等多種方式,在屈折反復中發展和提高。 《德道經》或者是《道德經》的選擇,體現了一種人生態度和方法。讓進取、發展、開放、持續的《德道經》恢復其本來面目吧!
C. 《道德經》里的道和德,分別是什麼
「道」一般指的是天道自然,「德」則是指的人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 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第一章
《德經》的這段闡述本身就是一種很哲學的說法,其實換作我們通俗的理解可能會更簡單。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就說現在市面上最暢銷的書籍,很多都是與「錢」相關的,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人心所向。同理,人們為什麼要設置法律法規,要普及仁義禮教,因為有人在違法,有人在違信違德。
綜上所述,老子的《道德經》向來被看作是人類為人處世的准則。道是形而上,德是形而下。道是體,德是用。道是宇宙的本體,德是萬物實踐道之用。
D. 老子《道德經》中的"德"是什麼意思
德:心行、行為。德的甲骨金文象形有目有心有行。
《道德經》現在可見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郭店楚墓竹簡》中的《老子》篇章,該版本最為原始、古樸,也是最接近原文的,在內容、章節順序上與其他版本有很多不同,與現在的通行本差別更大,可以斷定現在的通俗通行本是經過了不同朝代不少人的增刪修改之後形成的版本。
以通行本老子《道德經》第十九章(引自網路)為例:「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對其中「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的各家解讀可謂是多如牛毛,然而在最早的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對應的第一簡中根本就不是「絕聖棄智,民利百倍」這幾個字,而是「絕智棄[下+又],民利百[人+不]」
《道德經》的版本有多種,傅本、河本、想本、王本、今本都、郭店楚簡本等不同年代王公貴族隨葬的《道德經》版本。現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比馬王堆帛書本的《道德經》年代早100多年,其它版本,傅本、河本、想本、王本、今本都是漢代以後的版本。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甲乙兩種帛書《老子》,是西漢初年的版本,把《德經》放在《道經》之前,也受到學者的重視。
E. 道德經中道和德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含義
我們覺得《道德經》很難懂,是因為這種用文言文寫的哲學書,真可以算是閱讀界的攔路虎,誰看誰懵圈。
可是楊宗緯說了,那是因為你沒有聽過我的歌,要不你早就學會了這本書的正確打開方式。
因為《洋蔥》的歌詞已經告訴我們,如果你願意一層一層一層的剝開「道德經」,你會發現,你會訝異,這是我最壓抑最深處的秘密…
嗯,那我們就來試著剝剝看吧!
F. 《道德經》裡面的道和德分別指的是什麼
《道德經》裡面的道和德分別指的是什麼?
道德經的道和德分別是什麼意思兼論武全先生對道德的見解有待商榷
耿閣(鳴天士君)著
題記:
錄武全先生對道與德
的個人見解的原文原貌: 回答 武全2345LV.172018-04-08
「道」是老子勉強對宇宙最本質的一種稱呼,有點像是一種源動力和法則。「德」是老子把這種法則運用到人類身上的規則,人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通常「德」會跟「道」一起使用,就是宇宙的法則需要我們必須做的事情,合稱為「道德」。
附:【耿閣:語】:
老子的「道」是什麼?答曰:「老子之「道」就是「無之宇宙之無極」。或之曰:「就是「無之無極之宇宙」。或之曰:「就是「無之無極之宇宙的之其宇宙道德」。這是鐵律定論。老子的「德」是什麼?答曰:「德也者唯道是從」。「德者也道之居所」。老子的道與德之間的關系是什麼?答曰:「答曰:道與德之間的關系是:「道德整體道德無間」之「整體無間無間整體」。「道人德身之道身德影」。「道長啥樣德啥樣之德長啥樣道啥樣」。(世界上所有的比喻都是有缺陷的,美中不足是趨向於無限之美的。不平衡到或然平衡至達平衡是整個宇宙物質運動運行始終行為的並之是整個人類事物發展變化始終因果的總規律總道理總天理的之其道理·是其宇宙的真諦·是其宇宙的法則·是其宇宙的實質·之是其宇宙的本質·是其宇宙的本來面目」。!!!!!)
本文正文:
老子先生和世俗對道的認識認知認為認定境界狀態:
(一):「從來都是清晰無比的」。!!!!!
(二):「始終都是堅定不移的」。!!!!!
(三):「絕然都是斬釘截鐵的」。!!!!!
(四):「本然都是毫不含糊的」。!!!!!
(五):「斷然都是精確至極的」。!!!!!
(六):「常然都是沒有勉強的」。!!!!!
(七):「綜然都是論欠徹悟的」。!!!!!
(八):「總然都是解老有誤的」。!!!!!
(九):「定然都是聖言自謙的」。!!!!!
(十):「鑒然都是不能亂來的」。!!!!!
耿閣:著於2019年9月6日早上7點16分。關於對老子先生對道的認知的問題,有史以來總有那麼一小部分的世俗論道者們轉了九百九十九個狗尾巴圈都得回到那個誤解了老子先生數千年的那個什麼總認為老子先生自謙式所說的那種:「吾也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名之曰大」的話語的意思中總是傾向於誤認為的老子先生是勉強曰道,也有的人認為老子先生真的不知道道是啥?道名是啥?道諦是啥?也有人認為老子先生沒有把道解釋清楚等等的那些個怪誕不經的荒謬無際的甘願自丑式的淺識陋知式的那種見識低劣的鬼域魔圈之中·好像永遠永遠的都不能自拔超越似的,好像永遠永遠的都不能正解正悟似的」;其實人家老子先對道是啥?德是啥?名是啥?天道地道人道聖道萬事萬物萬情萬理的所有的規律是啥是什麼意思的道理都講完了並都徹底的講清楚講透徹了!老子先生他自己所著寫的《道德經》他還能不知道「道」是什麼嗎?他所說的:「吾也不知其名」的「自謙自譏」式的自應反詰之語只不過是為了更貼切更自然更有力更順心更有序的論證自己的思想理論觀點而已罷了。!他絕對不是不知其名,而是精準精確到了無以復加的那種知其所以然·知其所必然·知其所定然的那種層次層級的之其境界境態了」。!!!!!我耿閣所著寫的:「文章三千詩萬首」的千萬言的文字中有很多的篇幅是在論知老子先生的《道德經》的有關問題的之其問題的」。意思?分別指的是什麼?
G. 道德經的道和德,分別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7)道德經德經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
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H. 老子的《道德經》中的「道」和「德」分別指什麼,是什麼意思
道五無:無形,無象,無色,無味,無嗅。所以必須通過五有的德來認識。就是我們版通常說的,道在內而德權在外。
道就是玄之又玄,為天地萬物之母(道德經: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德就有真德、余德,長德,豐德,普德(道德經:修之於身其乃真............)之分.
又有玄德之稱,上面五德合一就是玄德。
道必須通過德來認識,真德才能認識真道。真德就是修煉+積善功合一。
I. 道德經的 核心思想是什麼
《道德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道」與「法」在規則、常理層面有相通點,但不同於西方自然法。「法」應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證的反向轉化之中發揮其作用。
哲學上,「道」是天地萬物之始之母,陰陽對立與統一是萬物的本質體現,物極必反是萬物演化的規律。倫理上,老子之道主張純朴、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張對內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和平共處,反對戰爭與暴力。
這三個層面構成了《道德經》的主題,同時也使得《道德經》一書在結構上經由「物理至哲學至倫理至政治」的邏輯層層遞進,由自然之道進入到倫理之德,最終歸宿於對理想政治的設想與治理之道。也就是從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會秩序的光明正道。
(9)道德經德經擴展閱讀
綜述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