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中進食

道德經中進食

發布時間: 2023-01-21 05:24:17

① 修德的三個方面白話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生而為人,少不了學習、工作,向自然學習,感悟世界,探索自然,就是「悟道」。然後依「道」工作,就是「行道」「修德」。所以《道德經》只說了兩件事,「道」是什麼,「德」怎麼修。

這一章老子總結了「修德」的三個方面:其一在於生理上的修養,如養生,傳統上稱為修「命」;其二在於心性的修正,如「養心」,傳統上稱為修「性」,「性」與「命」同修,就是「性命雙修」,兩者同為出世法,重在修身養德;其三在於行為上的修行,重在自然社會中的實踐活動,為身修之後的入世法。儒家也好,道家佛家也罷,乃至當代的教育,都是按照這個次序進行的:出世修身然後入世修行。如:年幼在家、在校學習,年長立志步入社會。

在生理上的修養,就是老子說的「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這句話重在「雄」、「雌」、「溪」三個字。「雄」為陽,在於發散;「雌」為陰,在於收斂,一收一發,一來一去,猶如綿延不絕的「溪流」,流走了,又通過大氣降水、地下泉涌流回來,這就是「溪」,有來有往,綿延不絕。

所以生理上的修養就是要有來有往、有收有發。陰陽平衡了,方能生生不息。吃進去的要排出去,吸進來的要呼出去,只進不出就要出問題,糞便排不出去便秘,汗水排不出去發熱,氣排不出去脹氣;排出去了還要給補回來,餓了要進食,渴了要喝水,累了要休息;身體內部也一樣,心血管在舒張收縮,神經在緊張放鬆,肺在一呼一吸……所以,人太緊張了,肌肉一緊,就束縛了筋膜肌肉的活動,就像緊張的呼吸都急促,外界的能量進不來,就閉塞了;人太放鬆了,肌肉一散,力量感就沒了,能量就釋放不出去了,就怠惰了。所以,太鬆散了,就要緊一緊,就要約束一下,就像大肚腩,鬆鬆垮垮,缺少飲食的節制;太緊張了,就要松一松,就像四肢的疙瘩肉,肌肉緊張難以放鬆。

所以,身體上的修養講究的是有進有出、有松有緊,張合有度、收發自如,如此,方可身如「嬰兒」般,身體柔軟、皮膚白嫩、氣力不絕、富有生氣……這便是養生之「德」。(詳見「復歸於嬰兒 人生修與行 白話道德經第十章(中)」)

在心性上的修正,就是老子說的「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白」為陽,為清明,「黑」為陰,為渾濁。「涇渭分明」即為清明,「涇渭不分」則為渾濁。世界本就渾然一體,清明讓人們知「涇渭」,了根源,明細節;渾濁讓人們知「涇渭之匯合」,了方向,明整體。一時一刻、一點一面的細節,都是為了更好地認識世界之整體,都是為了洞悉世界之變化,就像微觀的物理學終將回歸宏觀的宇宙學上,就像微觀的細胞學終將回到生物學上。

所以,事兒分得越清,人看得越明「白」,越要守住「黑」這個整體,越要明了整體的運作,越把細節放在整體中體悟,這就是合「黑白」之「天下式」,就如我們常說的「難得糊塗」,真「糊塗」么?不是。「糊塗」是從更寬廣更長遠的角度去看待萬事萬物,從而看淡了一時一刻的得失。如此,以整體為整體,以「天下式」為「天下式」,曲折也好,失敗也罷,只是世界流轉的一角一隅,故「復歸於無極」。「無極」,無有四至,循環往復,故而無所極。

當我們把「心」與「身」結合起來,以「性命雙修」的角度來看:

「心」為陽,代表心思之發散,發散則可區分,則可理清曲直黑白,但是發散大了,便成了妄想,就如我們的念頭,一會兒一個樣兒,本來認認真真地工作,一不小心就想到了煩心事,一不留神就做起了白日夢,所以說「天馬行空」,「心猿意馬」,所以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心念轉瞬即逝,想抓住這個「心念」的時候就變成「想抓」這個心思上了。想的多了,心性收斂的就少了,心性的陰陽平衡就破壞了。

「身」為陰,代表身體之收斂,我們需要吸收外在的能量,以保證身體的正常運轉,如喝水、呼吸、進食,但是,喝著喝著就想來點酒水飲料,吸著吸著就想來點香水香煙,吃著吃著就想嘗遍世間美食,斂著斂著,就想斂財斂物斂天下,收著收著,就想收名收利收民心……感官本是認識世界、感悟世界的,卻成了口腹之快的工具,身體是本分做事行事的,卻成了滿足野心、肆意妄為的用具。如此,妄為的多了,行為的規矩就少了,身體的陰陽平衡就破壞了。

心裡想得多了,專心做事的時間就少了,就要收收心了,想想自己的理想是不是好高騖遠了?看看自己能力能否勝任自己的想法?瞧瞧自己的身體能不能支撐下去?讓心裡想法回歸於自然本分、回歸於客觀實在,如此,心便成了「本心」,當發散的心思與周身的客觀實在緊密結合在一起,「身」與「心」便合一了,陰與陽就平衡了。

同樣,身體不易滿足了,就被眼耳鼻舌身困住了,身體「實腹」的本分就忘了,人就不清凈了,身子就成了外物情慾的奴隸了,五勞七傷就來了,肆意妄為就多了,就需要收斂下言行了。想想自己的初心,看看自己的身體,瞧瞧自己的行為,再瞅瞅自己的周遭環境,當初賺錢養家的「初心」是不是變成了單純的「拚命賺錢」而忽視了自己的家?曾經立志報國的「初心」是不是變成了「得過且過」的散漫嬉鬧而忘了自己的國?所以找到自己的真心、初心,用「心」約束住身體慾望,如此,「身」與「心」便合而為一了,陰與陽便平衡了。

當發散的「心」,被自身的環境約束時,心便凝實客觀了,便形成了「意」,心之務實為之「意」,;當身體的肆意妄為,得到了「心」的方向時,行動便有了目標,便形成了「志」,行之所向即為「志」。然後,心往一處用,力往一處使,心之陽與身之陰平衡合一,便成了「意志」。

而這意志,便是進入社會、行本分事的關鍵,就是老子講的行為上的修行,他說「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谷」同前文的「溪」。當一個人克服了身體於外物的慾望,克服了心性於情念的遐想,自然克服了榮辱得失。榮辱又當如何?得失又當怎樣?我「意」不改,我「志」力行,榮辱得失只是我矢志不渝的插曲,又何須在意?陰陽往復,自有循環,榮則榮,辱則辱,我心所向,我意所在,我志所指,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榮辱不驚,自得始終。就像俗話說的「治病不問錢財」,目的在治病,錢財這些身外之物自當放下。

當身體、心性和行為都能收發自如,陰陽平衡時,德行就修滿了,所以老子總結說「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未經雕琢的木頭,自然本來的樣子,如果把「朴」分散開來,就是「陰陽」,就是前面講的修身、修心、修行的方法,就是「器」。我們說一個人「器量」好,無非就是心性平衡,能通過一陰一陽化解開來;我們說一個人大器晚成,無非就是這個人通曉了陰陽之道。所以,修德的方法千千萬,都是在「陰陽」之中,所以「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不割」不把陰陽割裂開來。

② 老子 道德經 餘食贅行,物或惡之 什麼意思

意思是:只能說是剩飯贅瘤,因為它們是令人厭惡的東西,該句出自《老子》第二十四章 ,原文如下: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譯文:

踮起腳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邁起大步想要前進得快,反而不能遠行。自逞已見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為是的反而得不到顯昭;自我誇耀的建立不起功勛;自高自大的不能做眾人之長。從道的角度看,以上這些急躁炫耀的行為,只能說是剩飯贅瘤。因為它們是令人厭惡的東西,所以有道的人決不這樣做。

(2)道德經中進食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

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③ 老子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是什麼意思

  • 老子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意思是,只要飯可以吃飽吃的好,就不要可取去追求美味珍饈。吃的健康就是好。「美其服」只要穿的暖和舒服,就不要刻意追求名牌或者奢侈品。「安其居」只要住所能夠遮風擋雨,就不刻意追求大房子或是鋪張浪費。「樂其俗」按照自己的習俗過節日,不要吃著中餐想著可以吃西餐,過著春節就想著過國外的節日。

  • 出處:出自《老子道德經》

  • 原文:

老子《道德經》:「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釋義:

老子《道德經》:「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作者: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讀:dān),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國苦縣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逝世於公元前471年。

    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

    20世紀80年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其次就是《道德經》。


熱點內容
勞動法勞務派遣人數規定 發布:2025-01-15 12:46:04 瀏覽:909
孫國祥行政法違法性判斷 發布:2025-01-15 12:35:34 瀏覽:44
新編行政法理論與實務 發布:2025-01-15 12:31:38 瀏覽:463
最新行政法不定項選擇 發布:2025-01-15 12:31:37 瀏覽:660
奧地利民法典pdf 發布:2025-01-15 12:29:15 瀏覽:649
個人外匯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5 12:13:50 瀏覽:951
如何講道德 發布:2025-01-15 11:55:36 瀏覽:142
讓我們用法律知識 發布:2025-01-15 11:35:34 瀏覽:853
淶水法院 發布:2025-01-15 11:34:38 瀏覽:628
二次放行法規 發布:2025-01-15 11:08:49 瀏覽: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