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政治的道德基礎

政治的道德基礎

發布時間: 2020-12-28 12:23:52

① 初中政治所有關於道德方面的知識點

珍愛生命,自尊自信,樂觀向上,意志堅強。
親近自然,愛護環境,珍惜資源,勤儉節版約。
孝敬父權母,尊重他人,誠實守信,樂於助人。
熱愛勞動,注重實踐,崇尚科學,勇於創新。
遵紀守法,追求公正,自主自立,增強公民意識。
熱愛集體,敢於競爭,善於合作,有奉獻精神。
熱愛祖國,熱愛和平。
以上內容是現行初中政治的課程標准規定內容

② 道德政治觀的主要內容是

選A,顧名思義,用道德的觀點看待政治問題,以道德的角度理解、解釋政治問題

③ 政治與道德的關系

德才兼備。政治領導必須具備最高的道德標准。 政治道德規范是一定時期從政者回在政治活動中所應當答遵守的行為准則,政治道德規范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內容,在新的歷史時期,領導幹部的政治道德規范就是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八個堅持,八個反對」,它既繼承了領導幹部政治道德建設的優良成果,又是政治道德建設的新的發展,加強新時期領導幹部政治道德規范建設,教育是基礎,法制是保證,制度是根本。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領導幹部的「德」比「才」顯得更加重要,重德應該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德者,為官之魂」。官德不修何以為官,套用一句俗話就叫「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無才是次品,無德有才是毒品,無德無才是廢品」。

④ 道德與法治是不是就是政治,

不是。

《道德與法治》共18冊,其中小學12冊,教材內容依據與兒童生活的緊密程度,由近及遠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領域,同一生活領域內,按照學習難度的不同,採用螺旋上升的編排方式;初中6冊,圍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國家、世界展開編排。

政治指政府、政黨等治理國家的行為。政治為以經濟為基礎的上層建築,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是以國家權力為核心展開的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總和。政治是牽動社會全體成員的利益並支配其行為的社會力量。



(4)政治的道德基礎擴展閱讀

2016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了《關於2016年中小學教學用書有關事項的通知》。《通知》明確,從2016年9月1日起,將義務教育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品德與社會」等教材名稱統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

從人類社會學來講,政治為人類社會中存在的一種非常重要的社會現象,它影響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個社會現象非常復雜,因而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以及從不同學科角度,不同的學者對他的論述也不相同。而且政治內涵的本身也在不斷的變化,因此對政治的闡釋也充滿了爭議,始終沒有一個確切公認的定義。

⑤ 為什麼中國古代政治以道德為執政的基礎條件

因為中國古代從漢代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就是以儒家的思想專為主流和官方思想。而屬儒家師祖孔子倡導仁,禮,為政以德,這是起源。而後孟子在其基礎上發展德治,提倡仁政。(所以春秋戰國時期時局動亂,大家都想分一杯羹的時候,他兩整天德,禮,義,仁的才不會有人聽。)直到董仲舒在漢武帝時期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時的中國完成統一,急需恢復,於是漢武帝採納這一意見(這時的儒學已經被董仲舒引入法家,道家思想),開行德治。而後五代十國,隋唐時期時佛教傳入,道佛儒融合,儒家一天天衰落下去。北宋五子和朱熹坐不住了,正式收集整理,建立了完善的儒學體系,儒學又一次輝煌起來,被官方採納,政府也據其開行德治,其後一直到鴉片戰爭前夜。必須說明一點,其實這里的德是不同的,朱熹以前是仁義禮智信等道德,朱熹以後是存天理,滅人慾。(其實朱熹說的是存正常的人慾,滅貪婪扭曲的人慾,後來被古代官方改了,方便統治。)

⑥ 政治的道德基礎 pdf或txt

http://www.tingvoa.com/html/20130114/1310.html

⑦ 的政治是政治知識還是思想道德方面的

初中政治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初一至初二上半學期政治為思想品德內容專,主要內容為做人方面,屬插入些許的政治專題,如初一下半學期「小康社會」; 第二階段:後階段為政治體系,關於法律之類佔主要部分,初三會再次復習小康內容和中國政治體系

⑧ 政治與道德有何關系

政治是一個歷史范疇,在階級社會中,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道德是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的總和.政治與道德密不可分,政治具有道德的意蘊,道德是政治性的道德.政治失德,會使社會失去安寧,國家產生動盪,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緊張.政治與道德的關系是政治倫理架構的認識論基礎.
道德如果有制度道德和個體道德之別的話,與政治的關系也就分為兩個層面。制度道德是各種社會制度所據之建立和體現的價值原則和規范,也對制度本身提供道德合理性辯護。如果政治的核心是政治制度,政治合理性的核心是政治的道德合理性,那麼政治合理性問題首先就是政治制度的道德合理性說明。亞里士多德所言的「正義恰正是樹立社會秩序的基礎」,羅爾斯所言的「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都是從制度道德的意義上來說的。所以制度道德首先奠定政治合理性的基礎。制度道德優先於個體道德,政治制度正義優先於公民服從的義務,也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的,因為只有政治制度本身具有道德合理性,才有權要求公民的支持和服從。正義合理的政治制度提供公民政治生活的基本框架和條件,也規定或影響著共同體中人民生活的基本方式和格調。所以低期望值的政治只提供某種人們生活於其中的「元結構」,它留給人們充分的權利和空間,讓每個人自由地追求各自的幸福和道德理想。當然就政治領域來說,我們不但希望有好的制度,也希望有品德高尚、智慧過人的政治家。好的政治家對政治系統的功能發揮無疑是一股強勁的推動力量。但系統結構比系統要素對系統功能具有更大決定作用,政治家的個體道德也只有在正義的制度條件下才有大有作為的天地,因此制度道德比個體道德對政治的影響遠為持久、重要,故我們的政治希望還是應當最終寄託於更為根本的政治制度。

從另一方面來看,政治對道德也有巨大滲透和模塑作用。政治制度的正義和合理與否,是否有制度化的程序和途徑讓每個公民自由表達政治意願,是否提供充足的社會空間以使每個公民自由發展,對政治文化、社會文化都有決定性的基礎作用,從而影響公民的素質、個性、氣質,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和習慣。這便是啟蒙運動思想家所欲表達的政治制度的「教育功能」。政治行為本身也對整個社會的道德風貌有重大影響,政治的巨大強制力和強大的功能輻射作用,都使的它的一言一動舉足輕重。不談公正、廉潔、高效的政府行為與政府形象對公民道德的正面影響,翻開博洛爾的《政治的罪惡》就能對政治對個體道德的作用窺其一斑:最大的犯罪者莫過於政治上的犯罪者:為了爭權奪利,人性中許多最本質的東西會暴露無遺,政治會泯滅人的良知;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向我們揭示了人性的可怕、丑惡的一面;狼與狼之間都不會互相殘殺,而人類卻相互殘殺,連狼都不如;不懂得如何說謊的人,就不懂得如何統治;惡劣政府造成的後果是人民道德水平的普遍降低;政治無道德就是社會的毀滅。每一次丑惡的政治運動後的道德滑坡、道德冷漠、道德虛無主義是會讓我們刻骨銘心的。但總體而論,政治和個體道德沒有必然的直接關系,因為個體道德是一種美好而脆弱的品德,它源自人們的良知和自由選擇,是人性優美的體現,它只能依靠人們的自覺、自願,甚至是無意識的良好習慣。它雖然在公正合理、自由民主的制度框架下更容易得到培養和激勵,但用政治強制力量戕殺個人的道德多元追求,強行灌輸一個道德理想並強求一律地要求人們服從,這樣的政治性道德精華運動只能帶來道德嗜血,帶來道德專制主義。所以強行的道德無論從目的,還是從手段來說只能是不道德。這也是反對柏拉圖和盧梭式政治道德化和道德政治化的充足理由。

從以上得出,道德與政治雖都依附於人類的自由、幸福和完善,其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但各有不同的目的、功能、手段、界域,企圖把二者熔為一爐、直接統攝,只能於二者都有損害,既得不到好的道德,也得不到好的政治。

⑨ 舉例說明政治與道德的關系

政治是一個歷史范疇,在階級社會中,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道德是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的總和.政治與道德密不可分,政治具有道德的意蘊,道德是政治性的道德.政治失德,會使社會失去安寧,國家產生動盪,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緊張.政治與道德的關系是政治倫理架構的認識論基礎.
道德如果有制度道德和個體道德之別的話,與政治的關系也就分為兩個層面。制度道德是各種社會制度所據之建立和體現的價值原則和規范,也對制度本身提供道德合理性辯護。如果政治的核心是政治制度,政治合理性的核心是政治的道德合理性,那麼政治合理性問題首先就是政治制度的道德合理性說明。亞里士多德所言的「正義恰正是樹立社會秩序的基礎」,羅爾斯所言的「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都是從制度道德的意義上來說的。所以制度道德首先奠定政治合理性的基礎。制度道德優先於個體道德,政治制度正義優先於公民服從的義務,也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的,因為只有政治制度本身具有道德合理性,才有權要求公民的支持和服從。正義合理的政治制度提供公民政治生活的基本框架和條件,也規定或影響著共同體中人民生活的基本方式和格調。所以低期望值的政治只提供某種人們生活於其中的「元結構」,它留給人們充分的權利和空間,讓每個人自由地追求各自的幸福和道德理想。當然就政治領域來說,我們不但希望有好的制度,也希望有品德高尚、智慧過人的政治家。好的政治家對政治系統的功能發揮無疑是一股強勁的推動力量。但系統結構比系統要素對系統功能具有更大決定作用,政治家的個體道德也只有在正義的制度條件下才有大有作為的天地,因此制度道德比個體道德對政治的影響遠為持久、重要,故我們的政治希望還是應當最終寄託於更為根本的政治制度。

從另一方面來看,政治對道德也有巨大滲透和模塑作用。政治制度的正義和合理與否,是否有制度化的程序和途徑讓每個公民自由表達政治意願,是否提供充足的社會空間以使每個公民自由發展,對政治文化、社會文化都有決定性的基礎作用,從而影響公民的素質、個性、氣質,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和習慣。這便是啟蒙運動思想家所欲表達的政治制度的「教育功能」。政治行為本身也對整個社會的道德風貌有重大影響,政治的巨大強制力和強大的功能輻射作用,都使的它的一言一動舉足輕重。不談公正、廉潔、高效的政府行為與政府形象對公民道德的正面影響,翻開博洛爾的《政治的罪惡》就能對政治對個體道德的作用窺其一斑:最大的犯罪者莫過於政治上的犯罪者:為了爭權奪利,人性中許多最本質的東西會暴露無遺,政治會泯滅人的良知;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向我們揭示了人性的可怕、丑惡的一面;狼與狼之間都不會互相殘殺,而人類卻相互殘殺,連狼都不如;不懂得如何說謊的人,就不懂得如何統治;惡劣政府造成的後果是人民道德水平的普遍降低;政治無道德就是社會的毀滅。每一次丑惡的政治運動後的道德滑坡、道德冷漠、道德虛無主義是會讓我們刻骨銘心的。但總體而論,政治和個體道德沒有必然的直接關系,因為個體道德是一種美好而脆弱的品德,它源自人們的良知和自由選擇,是人性優美的體現,它只能依靠人們的自覺、自願,甚至是無意識的良好習慣。它雖然在公正合理、自由民主的制度框架下更容易得到培養和激勵,但用政治強制力量戕殺個人的道德多元追求,強行灌輸一個道德理想並強求一律地要求人們服從,這樣的政治性道德精華運動只能帶來道德嗜血,帶來道德專制主義。所以強行的道德無論從目的,還是從手段來說只能是不道德。這也是反對柏拉圖和盧梭式政治道德化和道德政治化的充足理由。

從以上得出,道德與政治雖都依附於人類的自由、幸福和完善,其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但各有不同的目的、功能、手段、界域,企圖把二者熔為一爐、直接統攝,只能於二者都有損害,既得不到好的道德,也得不到好的政治。
一、關於第一個問題的例子——「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提出的重大意義

1、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塑造社會主義公民的精神指導

近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在各種場合多次提到社會主義榮辱觀,但如此具體地談及社會主義榮辱觀,且把榮和辱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卻並不多見。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不僅點出了中國社會目前思想道德建設的要害,也為重構中華民族的榮辱觀、塑造具有良好道德修養的社會主義公民,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和發展指明了方向。

許多有識之士認為,當代中國社會最嚴重的價值危機不是道德理想的失落,不是功利主義和世俗文化的泛濫,而是中國文化中公民底線倫理的普遍崩潰。底線倫理崩潰的一個重要特徵是一些人內心深處恥感和罪感意識淡化以至消失:沒有了羞恥感、知恥感、恥辱感,一些人對任何羞辱的事情也無所謂;沒有了負罪感、內疚感、懺悔意識,就什麼也不怕,什麼也敢幹。人一旦不知羞恥,做人便難以做好人、辦事難以辦好事。與此同時,損人利已、見利忘義、違法亂紀、驕奢淫逸等便會被一些人引以為榮;而對於廉潔奉公、為人民服務、艱苦奮斗等,卻反而「不好意思」起來,不能理直氣壯。例如,對國家和廣大人民群眾採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態度,甚至在言行上有損國家民族的利益與尊嚴;將誠實守信、辛勤勞動、艱苦奮斗視之為不合時宜的「傻冒」行為,而好逸惡勞、損人利己、見利忘義則被認為是出自「人的天然本性」,具有「合理性」;更有少數人以違法亂紀、揮霍浪費、驕奢淫逸來顯示其擁有的特權與顯赫地位;一些大學生生活中以用名牌為榮,以節儉為「寒酸」等等。敗壞了社會風氣,是塑造社會主義公民、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大力清除的障礙。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八榮八恥」,為我們劃出了一個評判是非的標准,這一標准精闢地闡明了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深刻內涵,囊括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及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和社會風尚的本質要求,為塑造具有崇高道德修養的社會主義公民和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和發展指明了方向。

目前,我們正站在實現「十一五」規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起點上。值此之際,一定要從時代發展的高度出發,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不斷激發全體公民特別是青少年的崇高精神追求,努力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
2、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他還說:「社會風氣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是社會價值導向的集中體現。」社會主義榮辱觀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道德文化基礎,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實現社會和諧的內在要求。在社會主義社會,如果是非、善惡、美醜的界限都混淆不清,堅持什麼、反對什麼,倡導什麼、抵制什麼不能做到旗幟鮮明,整個社會的和諧就失去了前提。扎實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功能和作用,通過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來明是非、辨善惡、識美醜,進而統一思想,振奮精神,凝聚力量,營造氛圍,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胡錦濤總書記倡導社會主義榮辱觀,就是要求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全社會在關注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要高度關注人的全面發展——主要是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科學發展觀要求實現的全面發展,既包括經濟的建設和發展,又包括政治、文化、社會的建設和發展,是要推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包括人的榮辱意識在內的道德素質的全面提高,這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最重要的基礎和前提。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把握先進文化的方向,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堅持社會主義榮辱觀。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總體良好,「十一五」規劃綱要描繪的美好生活藍圖,讓人民群眾懷喜悅和期待。但是,我們也清楚地看到,市場經濟在激活人們的市場主體意識、財富創造主體意識,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利己主義和「向錢看」的傾向;我國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在賦予社會活力的同時增了人們思想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社會思想的「分散化」加劇了;加之外來文化思潮的沖擊,舊的腐朽沒落思想的泛起,一些人的精神世界蒙上了灰塵。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在一些人身上泛濫成災,少數人思想混亂,道德缺失,是非、善惡、美醜混淆。所謂「八恥」就是典型的寫照。反映在一些社會現象上,一盒天價月餅、一頓天價年夜飯,使勤儉節約教育變得軟弱無力;盜版、虛假廣告、考試作弊在不知不覺中吞噬著人們的誠信良知。這些問題的出現和蔓延,損害了社會風氣,也影響了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造成了沖擊,人民群眾對此強烈不滿。

現在,「拉美化」教訓在國際上引起了廣泛的注意,不注重社會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設,必然嚴重損毀經濟建設成果和整個社會的和諧。阿根廷等拉美國家人均GDP曾達到6000美元以上,但由於社會進步能力、和諧能力弱小,物質進步沒有給人們帶來生活的幸福,反而帶來社會道德風尚的淪落。結果,社會矛盾叢生,經濟起飛後又墜毀了。這就清楚地告訴我們:現代化並不是GDP的簡單增長,它是經濟與社會、物質水平與道德風尚的雙重起飛。「八榮八恥」的重要論述,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提出來的。它是科學發展觀的新內容,為我們在當前形勢下明辨是非、區別善惡、分清美醜提出了具體標准。它要求我們在搞好經濟建設的同時,高度重視道德文化基礎的建設;要求我們避免發展中國家在現代化道路上所走的彎路,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又快又好地發展。

3、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培養社會主義一代新人的戰略舉措

倡導社會主義榮辱觀對當代青少年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胡錦濤總書記在談話中特別強調,要引導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這既充分體現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青少年一代的親切關懷和殷切期望,又指出了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性。當前,青少年道德教育中「虛化」、「弱化」、「大化」等現象較為突出,需要我們從青少年的實際出發,區別對象,分類指導,在增強榮辱意識教育的針對性與有效性上下功夫。胡錦濤總書記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提出了新的價值觀,非常切合實際。「八榮八辱」是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進一步發展,現實性和可操作性很強。對於全社會,特別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意義重大。青少年是國家、民族的未來,他們的素質關系21世紀中國的命運,關系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成敗,關系中華民族的興衰。看一個國家、民族的未來如何,關鍵是看現在的青少年的面貌。關心青少年健康成長是我們黨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個重要方面。青少年的成長,不僅僅是青少年本身的問題,其背後是千家萬戶、億萬民眾,祖國未來。從這個意義上講,抓好青少年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是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是全面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的戰略舉措。

熱點內容
民法典是法律 發布:2025-03-31 10:35:27 瀏覽:699
淄博法院王 發布:2025-03-31 10:33:57 瀏覽:832
公司法人繼受 發布:2025-03-31 10:30:58 瀏覽:872
政策法規進農家 發布:2025-03-31 10:30:12 瀏覽:640
遷江法院電話 發布:2025-03-31 10:21:49 瀏覽:7
杞縣司法局 發布:2025-03-31 10:13:52 瀏覽:188
依法治軍史 發布:2025-03-31 10:12:36 瀏覽:113
扣分交通法規 發布:2025-03-31 10:12:34 瀏覽:820
維修基金管理條例 發布:2025-03-31 10:12:32 瀏覽:174
皮城執法官打野刀 發布:2025-03-31 10:03:05 瀏覽: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