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倫理學

法治倫理學

發布時間: 2023-01-23 23:38:10

⑴ 什麼是法制你是如何理解法制的

「法制」一詞,我國古已有之。然而,直到現代,人們對於法制概念的理解和使用還是版各有不同。其一,廣義權的法制,認為法制即法律制度。詳細來說,是指掌握政權的社會集團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政權建立起來的法律和制度。其二,狹義的法制,是指一切社會關系的參加者嚴格地、平等地執行和遵守法律,依法辦事的原則和制度。其三,法制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它不僅包括法律制度,而且包括法律實施和法律監督等一系列活動和過程。

⑵ 怎麼理解倫理(ethic)和倫理學(ethics)

倫理電影倫理電影倫理發音:LUNLǐ是指以倫理為主題的電影,它是社會道德。與其他流派不一樣的是,幾乎每部電影的倫理精神體現在:愛情,婚姻,家庭,宗教,代溝,社會問題,等等,范圍內的道德,倫理片具有比其他類型更廣泛區邊界越來越模糊。

倫理是自然法,自然法是關於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尤其是專注於婚姻關系)。這個概念也是絕對的道德和法律的界限。人類道德的柔性要求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行為,這種靈活的規定的基礎上的道德大致模板,但不同的是從道德的自然規律,而且經常是有分歧的道德。人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行為,遠一點的法律和道德之間的關系比道德和倫理之間的關系的基本法律原則的硬性規定,因此,法律糾紛,法律的剛性需求 - 長期的自然法和沖突短期的自然法理學最嚴重的沖突。真的沒什麼深刻和完整的理解道德,像「道德」一起出現的單詞的數量和「道德」一詞。 「道德」,我說:「道。 「這意味著,無非是說,」道「,不是指一個特定的路徑,而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如幾何點,線,面」,「粒子」的概念在物理學的概念。 「道德」是指行走,類似的美德傳統的交通秩序,這個想法的人在社會上與他人互動的規則。共同的倫理和道德內涵。海倫:為了謂也,「倫理」似乎啄真相,如「世界君親師」的古訓。倫理與道德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作用,在調節社會規則的成員之間的關系。服務的存在的現實規則不被破壞,這本身並不能促進創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創新,規則和創新之間的矛盾都是基於成功和創新的規則被打破後形成的新的規則,可以說形成了「擾動」的社會機制。但事情並非如此簡單。只有一個單詞的定義的作用是不夠的。此外,「倫理」與「道德」,似乎也有許多不同的。除了為對象的「道德」比有許多其他不同的兩個對象的「倫理」要廣泛得多。如「道德經」作為社會甚至文化環境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規范。三個例子:首先,在古老的氏族部落,財產總計保留私有財產是不道德的行為,並帶走其他部落成員剛剛使用的工具有什麼不道德的。現代社會在法律上承認私有財產,私有財產的權利是不是不道德,帶走別人的工具,將不得不尋求別人的意見。第二,在中國,它是正常的問別人的年齡和薪水,似乎依稀有點人文關懷的味道,而在西方一些國家,打聽年齡和薪水是不太道德。三:同性戀通常被認為是不道德的,現在有些國家已經通過法律承認其合法存在,似乎同性戀是逐步擺脫其不道德的位置(在這種情況下,似乎有一些問題,法律是不一樣的道德)。 「道德」似乎是有些事情的時間和空間內的漂移。例如,傳說伏羲和女媧的弟弟和妹妹的婚姻,雖然遠古的,弟弟和妹妹婚姻沒有太多的道德批評,但到底是不道德的,道德似乎涉及的概率增加近親結婚導致後代的遺傳缺陷這里的問題。另一對狂牛病和印尼島上一些部落成員患有一種怪病有趣的病例,病人的腦組織會發生類似瘋牛病的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盡管原因是未知的,這是值得注意的,這些居民保留一個壞習慣 - 自相殘殺。這兩種疾病有聯系,你會發現有些相似。瘋牛病的原因不能確定,但至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爆發瘋牛病的過程中,也許是罪魁禍首飼料加工成所謂的動物飼料 - 有些牛皮革,肉類,內臟和血液。我們是否可以做出一個大膽的設想:一些物種類似的食品,它的一些蛋白質或核酸的缺點(或潛在缺陷)通過累積機制或自感應機制或兩者的綜合結果的缺陷,的最終顯性表達。從人性的角度來看所謂的「倫理」,吃人是不道德的,那麼牛吃肉牛也對道德。請注意,吃人肉是人們做出自己的決定,和牛吃的牛肉是奇怪的現象,非自願的人類商品利潤機制。如果在黑暗的黑暗中指明性質不允許到吃人肉的禁忌,和違反這一禁令處罰腦的發病率,或許在長期的非文字記錄的人類進化的道路上,人類已經經歷了無數次罵人慢慢形成道德的概念。這句話反過來說,和道德的曲折反映在分子水平上的生物的一些規則。鑒於大多數這些分子水平上,相對於目前科技水平的問題仍然是晦澀難懂,只有一個模糊的恐懼或無限期的基礎直覺出發的「倫理」的概念只能是一個非科學發展觀,全面在未來證明或反駁先驗論甚至隱匿命題。顯然,這樣一個不完善的概念是無法說服人類人類克隆和幹細胞研究的科學實驗等。這些實驗,甚至可以說,所有的科學研究,就像潘多拉的盒子,邊緣的世界,因為我們知道它是從這些盒子組成。打開它之前,是無法預測的一個盒子里更危險比其他方塊。盒子一打開,飛總是既不可預知的,並且無法恢復。此外,面對科學家的好奇心最強的群體,無法打開不是簡單地讓兒童打開糖果盒都難。對於克隆人譴責社會的許多方面,說法也各不相同。各種反對意見大致可以歸結為兩大類:堅持尊重生命,人的尊嚴的說法,簡稱社會學學院;其他生理缺陷克隆活體可能危及人類的生存疑問,作為生理學派。應該說,這兩種類型的參數有自己的合理成分,不能被否定,但兩派的論據是不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生命是值得尊敬的,應保持人的尊嚴,但是,這種理想化的狀態在過去,現在和將來永遠是不可能的,可以實現為每一個社會成員。例如,一個地區的礦工的消息被埋沒了嚴格的封鎖,醫院對患者的生命視同兒戲。這些都是缺乏尊重生命。我不認為有,相反,尊重生命,尊重人的尊嚴應該始終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實踐的范圍內,但是,受各種條件限制。某些家庭成員的患者在無奈的挫折給患者停止昂貴的進口葯品,血與淚的說明了一個問題,尊重生命是有成本的。同樣,為什麼實行計劃生育,但也因為無法負擔的成本,人口過剩。此外,一個敏感的問題,安樂和自殺。生命和尊嚴的尊重,是在一些極端的情況下,構成了一個悖論,觀眾很容易忍辱偷生,並殺自己的電影中的人物為正義之間作出選擇,但安樂和自殺的現實是過於沉重和難受多。很多問題沒有考慮到在法律上,或多或少導致局部輕微由於不合理的剛性的法律規定,任何國家的法律都是一樣的,所以在法律的發展和變化從來沒有停止跳舞。因此,唯一的理性,我們應該辨清褻瀆生活事件無過錯方和無過錯方,以便採取適當的措施,而不是只在片面地下結論壓軸。如老人失去自理能力,為自己的尊嚴,自殺不堪冷漠的孩子不應該是不尊重生命計數。社會應該警惕,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竄的利益相關者的責任,完善養老制度,以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尊重生命不應該是僵化到了極致。絕對尊重生命不應該是病人的用葯,絕對保持尊嚴,不應該有一個操作。從第一次謀殺,因為葯物的病人必須採取一個巨大的風險,不遠處,第一次手術前如果沒有沒有嚴重的解剖經驗,解剖經驗並非來自身體的尊嚴不能保護自己(戰俘,奴隸等),或故意不披露的患者。然而,由於缺乏尊重的第一次,給後人留下一筆寶貴的財富。此外,如果推人的尊嚴就是有價值的,可任意踐踏其他生命的尊嚴,我很害怕,也沒有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生物圈環環相扣,相互依存,偏袒似乎是沒有根據的。因此,社會學的反對可以安息。生理學派的反對,危言聳聽的態度也是不可取的。毫無疑問,克隆動物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在這個階段的成活率低,壽命短,性能。但是,的自然肥力個人是不完美的,有些甚至是嚴重的疾病,會發生什麼?許多人亡,倖存下來,並沒有放棄對生物圈的破壞。因為自然是一種自我的機制。擔心是多餘的。克隆和幹細胞研究肯定會帶來一些問題,但也會帶來一些相應的技術解決方案,社區會做出應激反應,以實現從無序到有序,促進文明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隨著汽車世界後與高速公路;其唯一隨後電氣時代和信息時代;佛教傳入並不會導致的消除中國文明;誰沒有聽說過的所有權利只是另一肝臟發揮的器官移植。說到違反「道德」產品的典型之一 - 騾子,我們覺得沒什麼恐怖的。倫理潘定義:關於性,愛和性質的行為准則的普遍規律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底線倫理。這段代碼的行為不便明文規定,但傳統的,普遍增加在上升的道德標准。 - 胡志明市炫辯證討論的倫理和道德倫理(道德)和道德(倫理)科學倫理道德科學,道德哲學,也被稱為。在西方,道德詞源的希臘ετησs,這意味著風俗,習慣,性格。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是第一個給的倫理道德的書「尼各馬科倫理學」一書的第一個西方倫理學專著的意義。在中國古代沒有使用這個詞的倫理,廣泛應用於19世紀以後。倫理道德現象為研究對象,其中包括不僅是道德意識現象(如個人的道德和情感),但也是道德活動現象(如道德行為等)以及道德現象。倫理道德現象區別於人類活動,探索道德性質相同的物質生活水平的道德水平之間的關系的起源和發展,道德和倫理評價標準的最高原則,道德標准,制度,道德教育和修身養性的問題,生命的意義,人的價值?和生活態度。最重要的是道德和經濟利益和物質生活,個人利益和整體利益的關系之間的關系。這些問題的答案不同,形成不同的道德,甚至對立的派別。馬克思主義的倫理道德作為社會和歷史現象進行研究,重點對道德現象具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問題,從中揭示道德的發展規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建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強調階級社會階級本質的道德理論中的道德和倫理的實踐意義。

定義1編輯本段定義,所謂的道德倫理是指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遵循的道理和准則,應該是,倫理道德所謂道德,的定義是倫理,道德的形成,道德,倫理道德的作用,這樣的學說的倫理思想定義的英國「韋氏」道德的定義:一個探討什麼好壞,並討論任何道德昂貴定義的學科。長期倫理在中國最早見於「樂記」:音樂,通過倫理道德一般是指一組指導行為的概念也被定義上的道德現象,它不僅包括處理從概念的角度來看的哲學思考之間的關系,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的行為規范,但也意味著深刻的道理,按照一定的原則定義的所謂道德行為進行規范,是指人類社會之間的關系,人與社會和國家和行為秩序規范。任何持續影響整個社會的群體行為或專業行為有其固有的特殊的道德要求。作為一個獨立的法人企業,有其特定的生產經營活動和商業道德的需求定義。道德是指大多數人的心目中公認的社會行為規范。倫理學也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只是調整范圍涵蓋了社會作為一個整體的管理和職業道德具有很強的內部聯系,一方面,管理是人類社會活動的一種形式,當然,不是道德的規范作用定義。倫理道德的手段的人相處的各種道德准則的生態倫理道德體系的一個分支,是價值觀和道德態度和行為要求的環境中保持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的身份定義指的是關系也意味著後,自覺地理解和治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首先是客觀的關系,比如性別關系的丈夫和妻子,父母和孩子的親子關系,生產關系的模式的位置,未能遵守將定義了一個客觀的重大關系,所謂的「道德」的人,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包括人類的情感,意志,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前景,所謂的「藝術管理」,為中學生,是普通意義上的美學,文學批評9.2婚姻家庭法或常識定義的強烈的道德民事法律規范一般認為,所謂的道德,人與人之間的秩序和法治的東西,而且是正常的關系指導方針。簡單地說,所謂倫理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道德10的代碼定義。是人與人之間的倫理和商業道德的行為符合一定的道德標準是道德具體表現在企業內部員工,企業和社會,企業和客戶之間的關系的總和的行為守則與公司之間的交易。

編輯本段當代「倫理」概念
當代「倫理」的概念包含了西方文化,科學,公共屬性「道德」的概念包含一個更符合東方人的文化感覺,人文,個人修養和顏色。 「西學東漸」以來,中國和西方的「倫理」和「道德」的概念碰撞後,競爭和整合的劃分和范圍越來越明確,「道德」是一個道德概念,和「道德」兩個概念「道德」的概念。他們不能相互替代,他們有自己的概念的范圍和面積?使用。人們常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人,自我的政治,法律,倫理的支配和約束。為了使人民真正成為一個人,成為一個真正的理性的社會,必須有道德的自覺規范。道德和法律要求構成人的行為的社會控制體系的一個重要手段,規范的內容。這些主題包括四個主要要素:倫理和道德傳統,性格和自律,誠信和美德,公民行為和法律規范。的主題教學目標:學習,掌握的性格和自律,誠信和美德的道德傳統和道德准則,行為的民事和法律規范的知識,使學生了解更多關於品德和民法,學生應鼓勵自覺錘煉品德,恪守的道德准則。重要和困難的道德特徵的個人的道德紀律,自律,誠信,民事行為和民事法律的差異和關系行為的當代價值。

⑶ 法律職業倫理的研究會限製法律理想的重建是對還是錯

對的。法律職業倫理是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法律職業發展的重要保障。法律職業倫理是法律職業活動中應當遵循的倫理道德規范,具體來說,法律職業倫理是指法官、檢察官、律師及公證員等法律職業人員在其職務活動中所應遵循的行為規范的總和。職業倫理的產生與職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和公益性有很大的關系。一般認為,職業人員的職務本身帶有公益性質,為了保證其公共功能的發揮,防止他們為了一己私利損害社會利益,需要對其職業活動加以職業倫理的規制,以對其職業行為進行規范。具體到法律職業,首先,基於律師等法律職業者的工作具有私密性,他們在從事職業活動中會接觸到其他人所接觸不到的秘密,如委託人會對律師說出不想其他人披露的事實;其次,基於法律職業的自我要求。就如法國著名倫理學家愛彌爾•塗爾干所言:「職業道德越發達,它們的作用越先進,職業群體自身的組織就越穩定、越合理」,法律職業倫理越嚴格,遵守程度越高,越有益於公眾對該職業的信任,越有益於職業群體的發展;最後,基於法律和社會秩序的要求。法律人掌握法律知識,執行法律,守護法律的運行。倘若法律人沒有進行自我約束,反而玩弄法律,其不僅沒有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還會嚴重破壞法律維持社會秩序的功能。

法律職業倫理學是將倫理學原理應用於法律職業領域中。其研究對象具體包括:1.法律職業倫理的一般原理。法律職業倫理學從規范倫理學和元倫理學的角度出發,研究法律職業中最核心、最基本的規范和原則,如正義原則、保密原則、勤勉原則等。2.法律職業主體的倫理規則。法律職業主體主要包括法官、檢察官、律師、公證人員和仲裁人員等。法律職業主體的倫理規則即研究上述法律職業人員在從事法律職業過程中應當遵守的規則,如法官在審判中或審判外應當遵守的公正原則,它包括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為保障程序公正,法官應當遵守迴避、平等、獨立、公開等具體規則。3.法律職業責任。法律職業責任是法律職業人員違反法律和道德規范所應承擔的責任。法律職業倫理主要研究法律職業責任的內涵和特徵、法律職業責任的意義、法律職業責任的分類、職業責任的構成和責任的具體承擔等問題。4.法律職業倫理的養成和教育。法律職業倫理的養成和教育就是指對法律職業人進行教育,使法律職業倫理成為法律職業者倫理意識的一部分,養成自律習慣的過程。法律職業倫理的養成和教育研究的是法律職業倫理養成的規律和途徑,法律倫理教育的任務、方法、途徑和規律。

隨著司法改革的深入,法律職業倫理的重要性越來越得以顯現。具體而言:首先,法律職業倫理研究有利於拓寬法學和倫理學的研究視野,深化道德與法律問題認識。社會生活各個方面並不是孤立的,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研究也是如此,單純在一個學科方面的研究是片面的、狹隘的,當代學科的發展趨勢是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法律職業倫理學就是法學和倫理學交叉的產物。一方面,法學對於倫理學的借鑒使得法律能夠正確反應社會發展的規律,更好地發揮其效果。「禮法合一」「情法合一」的思路實質上體現了民主精神和良法的本質;另一方面,倫理學對於法學的借鑒也深化了倫理學對具體問題的研究。比如對道德的認識上,法學的視角使得倫理學對於道德的認識擺脫了抽象空洞的分析。從法律實踐中、法律和道德的關系中對道德的內涵有深入的認識。總之,法律職業倫理學促進了法學和倫理學的繁榮。

其次,法律職業倫理研究有利於法律職業人才素質的提高,法律理想的重建。法律職業倫理學的一項重要內容即為法律職業倫理的內化和教育。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很多現象和問題都和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的缺失有關。一個法律職業者的倫理缺失損害的不僅僅是其個人利益和形象,更是對這一法律職業群體形象的抹黑,甚者是對司法公信力的抹殺。法律職業者應該是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目前法學注重「才」的培養,忽視「德」的教育,法律職業倫理課程的開設,使法學學子和法律職業者接受良好的職業規則教育和訓練,從根本上提高法律職業人員的素質。法律職業倫理教育使法律職業人員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和肩負的法律使命,培養其職業榮譽感和使命感,利於法律理想的重建和法律共同體的形成。

再次,法律職業倫理研究有利於推進依法治國進程。法律職業倫理解決了依法治國進程中的兩大問題:法治與德治的關系以及法治與人治的關系。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並不是對立關系,法律和道德的關系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法治與人治也並非是水火不容,從根本上講,法律還是需要人來實施,法治的過程中不可能完全沒有人治,我們需要的是對法律有信仰的人來實施法律治理。法律職業倫理的研究和運用對於法治所需要的法律人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法律職業主體的法律倫理意識和法律理想促進他們依法辦事,公正處理各類案件,解決糾紛,保障法律的貫徹實施。

總之,社會發展和法律職業自身發展乃至於司法改革的成功都要求完善法律職業倫理。法律人數量最多的美國極為強調法律職業倫理對法律人的規制,美國學者認為法律職業倫理後蘊藏的觀點基本上是依循以下邏輯:美國實現民主要靠法治,法治要運作,需要人民對之抱有信心,人民要對法治有信心,必須首先對法律人有信心,要讓人民信賴法律人,法律人必須在實際和表面上都沒有違反倫理之事。這就是法律職業倫理的重要性。如果逆推上述邏輯:假如法律人的行為導致人民對法律人喪失信心,則多米諾骨牌效應就會發生,民主也就成為水月鏡花。其實,許多違反法律職業倫理的不當執業行為,法律人並非有意為之,而往往是出於無知。無知通常會導致違法行為。一個法律人可能因為無知而從事不當執業行為,當發現大錯鑄成時,只能以新的不當執業行為文過飾非。誠然,單憑法律職業倫理這門課程並不足以將法科生培養成為有道德的法律人,但是法律職業倫理課讓學生可以了解哪些是可以接受或不可接受的職業行為,或者至少思考一些法律職業倫理的重大問題。正如美國法學院協會主席、法律職業倫理著名教授羅德所說:「專業責任教育的重要性既不該過分誇張,也不該低估。事實上,心理學研究發現,在成人期的早期階段,處理道德議題的不同教育策略,會有重大影響。教育可以提升學生分析倫理議題、處理情景壓力,或面對懲戒制度失靈而造成專業倫理水準低落的能力。一百多個評估倫理課程的研究發現,設計良好的課程可大為提升法律人的道德倫理的能力;其他的研究也同樣顯示道德判斷對行為有影響。」美國法學院所作的統計研究表明,法律職業倫理訓練與法律職業倫理行為之間有很大關聯。在很大程度上,倫理是可以教導的。羅德教授說:「大多數曾上過法律倫理課的法律人認為,此類課程有助於解決實務上遇到的倫理問題,並贊同倫理課程存在或擴展內容。總之,有強烈的證據顯示,專業責任教育的價值比大部分的的法律課程來的高。」

⑷ 倫理學和道德

倫理學
ethics
關於道德的科學。又稱道德學、道德哲學。在西方,倫理學一詞源出希臘文ετησs,意為風俗 、習慣 、性格等。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最先賦予其倫理和德行的含義,所著《尼各馬可倫理學》一書為西方最早的倫理學專著。在中國古代沒有使用倫理學一詞,19世紀後才廣泛使用。

倫理學以道德現象為研究對象,不僅包括道德意識現象(如個人的道德情感等),而且包括道德活動現象(如道德行為等)以及道德規范現象等。倫理學將道德現象從人類活動中區分開來,探討道德的本質、起源和發展,道德水平同物質生活水平之間的關系,道德的最高原則和道德評價的標准,道德規范體系,道德的教育和修養,人生的意義、人的價值和生活態度等問題。

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與經濟利益和物質生活的關系、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系問題。對這些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甚至相互對立的倫理學派別。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將道德作為社會歷史現象加以研究,著重研究道德現象中的帶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問題,從中揭示道德的發展規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之上,強調階級社會中道德的階級性及道德實踐在倫理學理論中的意義。

倫理學與哲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哲學是倫理學的理論基礎,人們的世界觀和歷史觀對人們的道德實踐有著直接的影響。同時,倫理學與美學、心理學、社會學以及教育學等學科也相互影響、相互滲透。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倫理學的理論在分化和綜合、對立和融合中逐步完善,其研究的領域也在不斷擴大。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倫理學的社會價值將不斷提高。

倫理學的西方歷史十分悠久,其源頭可以在最古老的史詩與神話中考究。是對人類道德生活進行系統思考和研究的學科。它試圖從理論層面建構一種指導行為的法則體系,即「我們應該怎樣處理此類處境」,「我們為什麼/依據什麼這樣處理」。倫理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也稱為道德哲學或道德學。

倫理學分類
希臘羅馬倫理學
早期階段:畢達格拉派——蘇格拉底派
中期階段:蘇格拉底派——亞里斯多德派
晚期階段:亞里斯多德派——基督教神學興起
中世紀基督教倫理學
前期階段:以奧古斯丁為代表,相應於教父哲學
中期階段:以阿奎那位代表,相應於經院哲學
後期階段:以培根、司各脫等人為代表,相應於異端哲學
文藝復興時期倫理學
第一部分:人文主義的倫理思想,以瓦拉、蒙田等人為代表
第二部分:宗教改革的倫理思想,以加爾文為代表
第三部分:政治的倫理學,以馬基雅維利等人為代表
近代倫理學
17-18世紀,英國經驗主義倫理學,代表人物:休謨等
17-18世紀,歐陸理性主義倫理學,代表人物:斯賓諾莎等
18世紀,法國啟蒙派倫理學,代表人物:伏爾泰等
18-19世紀,德國學院派倫理學,代表人物:康德,黑格爾等
18-19世紀,英國功利主義倫理學,代表人物:邊辛,西基維克等
19世紀,英國進化論倫理學,代表人物:斯賓塞,赫胥黎等
19世紀後期,德國新康德主義倫理學,代表人物:李凱兒等
19世紀後期,新黑格爾主義倫理學,代表人物:格林等
過渡時期倫理學
非理性主義倫理學,代表人物:克爾凱郭兒,叔本華,尼采等
現代倫理學
分析倫理學(又稱:元倫理學),代表人物:摩爾
現象倫理學,代表人物:胡塞爾
實用主義倫理學,代表人物:杜威
情感主義倫理學
存在主義倫理學,代表人物:海德格爾,薩特等
精神分析倫理學,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等
人格主義倫理學,代表人物:霍金等
新托馬斯主義倫理學,代表人物:馬里坦等
新正教派倫理學,代表人物:巴爾特等
語言分析倫理學,代表人物:圖爾敏等
道德發生倫理學,代表人物:皮亞傑等
人本主義倫理學,代表人物:馬斯洛等
新行為主義心理倫理學,代表人物:斯金納bg:Етика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42653.htm

道德是什麼
國人愛以道德面目示人,久以來。道德似乎是終極目的。什麼事如果不合乎道德,即使不違反法律。也往往招來無聊非議。然而這道德確是欺軟怕硬,寬己嚴人。這個我們都是凡人。都不可能完全作到我們聽到的道德。然而,以道德面目示人的,還是有理由。因為自己做不到,並不代表這道德不適用。這是我們一貫的作法。從小時的道德訓練來說,道德始終是一訓誡的過程。而訓誡者不用非要作到自己所說的,然後才能說。對於此,可能對於某些事來說,就是說謊。比如假如你不是博士,說自己是博士,既是說謊。然而對於道德訓誡來說,人們卻絕對的寬容。因為說道德的,假如不是誘騙者。不管他是何人。人們總是認為他在做一件好事。如一貪官,大談反腐。人們可能不認同他本人,卻還是認同他所說的話。可見說道德這件事本身是一件超越道德范疇的事。因為它始終是正確地。
說道這里,我們對於國人愛以道德面目示人,就有疑問了。因為假如你始終站在正確的角度。那麼你的對立面,就總有可以指責之處。而你又始終是正確地。那麼天下無可指責的事,怕也只有說道德之類超越道德的事。如果如此,假如我們不想冒犯道德,是否我們只能做說道德之類超越道德的事那?
如果我們還想做別的事,那麼是否就一定存在道德風險那?首先我們來看看道德的一致性,因為只有道德具有一致性,那麼我們如果想做道德范疇里的事,才能不會違背道德。然而,道德的一致性是大有疑問的。如不能說謊,而醫生向病人家屬隱瞞病情,雖然說謊了,確不算不道德。可見日常里道德是不遵守邏輯規律的。然而以道德面目示人者,確喜用抓住一點,如一條道德規范,進行推理,那麼這種推理的有效性,我們如何能接受那?
為什麼如道德規范這種充滿矛盾的體系,能夠在中國大行其道,甚至充當終極判官的角色,我們難道說沒有一絲的警醒嗎?說教者們,被說叫著,難道真的都是超越了道德規范的絕對道德者?

⑸ 法律倫理學 正義規范是法律倫理的最高規范 對嗎。

正義規范是法律倫理的最高規范。這一觀點是正確的!!!!

法律至上的前提是符合正義

核心提示:在民主法治國家,邪惡的法律是越來越少的,但也不代表著法律都是正義的,例如美國的種族歧視法律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才被廢除。有的法律,由於人的理性的有限性,出現了不能伸張正義的漏洞,在這種情況下就不能死守法條。還有的法律,制定時是符合正義的,但面對社會發展所出現的新情況,卻變成了不正義的規定。

法律是善良和公正的藝術,法律的善良秉性是其正當性和可接受性的基礎,因此,兩千多年前的亞里士多德就強調法治不僅僅是遵守法律這一層含義,還包含著所遵守的法律是良好的法律這另一層含義,這兩層含義才構成完整的法治。就此而言,法治之法不僅僅具有形式的軀體,還有正義的靈魂。法律是正義的表現,法律的效力之源和正當性基礎正在於它是合乎正義的;一旦法律被邪惡附體,那它就徒具法律的空殼,就沒有效力和正當性可言,也就不應當成為人們行為規范的依據。遵守法律也不應該僅僅是形式上的,只有正義的法律才值得尊重和遵守。

誠然,法條主義或者司法克制主義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若把法律看作是脫離正義的獨立存在,把遵守法律當作無條件的要求,哪怕犧牲正義也在所不惜,那就是法理上的短視症,沒有看見法律之上還有正義。

1955年12月1日,一位美國黑人女裁縫帕克斯下班後,如往常一樣坐在公交車中排的座位。座位坐滿後,上來一位白人男子,按當地法律,黑人在座位滿時必須讓座給白人。在司機喝令下,當時車上的其他3位黑人站起來了,但是帕克斯拒不讓座。隨後趕到的警察叫道:「不站起來,就逮捕你。」帕克斯只是平靜地說:「不。」這聲平靜的「不」字,在法制史上猶如巨雷震耳欲聾,代表了所有黑人對種族歧視法律的抗議和拒絕,是正義的呼籲,是權利的訴求。這也讓我們明白,今天我們所有享受的正義和權利,並不是自然而來的,而是通過斗爭爭取來的。帕克斯之偉大就在於她以拒不讓座的抗爭方式為黑人爭取權利。最終,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在公交車上實行種族隔離制度違憲。這就是說,種族歧視的法律違背正義,因此失去了效力。

哪一位最堅定的法條主義或司法克制主義者能找到充分的理由反對美國最高法院的上述判決?自然法永遠高於人定法,正義高於法律。一種行為如果嚴重違背道德,即使是合乎邪惡法律的,也沒有合法性,也會最終受到正義法律的懲罰,任何人都不能以服從邪惡的法律命令為借口而超越一定的道德倫理界線。在法治社會,法律至上應該是受到一定的限定的,那就是正義的法律才是至上的。任隨邪惡的法律暢行無阻絕不是法治而是反法治,是對正義的褻瀆。不要誤以為依照法律行為就是法治,而要認識到只有依照善良的法律行為才是法治。

在民主法治國家,邪惡的法律是越來越少的,但也不代表著法律都是正義的,例如美國的種族歧視法律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才被廢除。有的法律,由於人的理性的有限性,出現了不能伸張正義的漏洞,在這種情況下就不能死守法條。還有的法律,制定時是符合正義的,但面對社會發展所出現的新情況,卻變成了不正義的規定。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法律和正義是一致的,適法也就是維護正義。但若二者出現了嚴重的背離,法官為了正義就應該拋棄邪惡的和有漏洞的法律。法律之上有正義,法律至上的前提是法律符合正義,法官的上司是法律,而法律的上司是正義。那麼正義的上司是什麼呢?筆者認為,正義就是社會的「宇宙」,如果說「宇宙」是時間上無始無終,空間上無邊無垠,那麼正義是社會最高和最終的價值,正如不能說自然界里有什麼東西比宇宙大,也不能說社會里有什麼價值比正義還高,因此正義是沒有上司的。

⑹ 如何理解法制及其結構體系

依法治國和法治國家
一,法治含義論
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核心,也是中國進入現代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問題.新修改的憲法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國家的根本原則和治國方略寫進本文之中,使中國人無不開始重視法治問題,思考人治與法治的對立及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弊端.可以說,關於法治問題的探討不僅僅是一個熱門話題,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一種時代趨向和人心所向,它還是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在它面前,每一個人,包括普通公民,學者,更包括掌握政權的官員們必須付出深深的思考.
(一)法治的概念和含義
關於法治,人們目前研究的很多,給它下了許多的定義.原因在於,法治的確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從不同角度,可以進行極不相同的理解.最早的法治概念,可以說是古希臘思想家和中國先秦的思想家們提出並論證的,繼其之後,歷代思想家前赴後繼不遺餘力地對法治問題進行了探討.
法治一詞,在西方為"rule of law"或"legality".古代思想家亞里士多德首先提出了法治的觀念,認為法治包含兩層含義,即(1)"己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2)"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實際,這個定義勾畫了法治的外在形式和內在含義兩個明顯特徵,或兩個最根本的標志.首先,法治是要有已經制定出的法,人們遵守現行法;其次,這個法律必須良好,不是惡法,不是落後,殘酷,等級制的法.
縱觀起來,法治大致可以從五個方面概括其含義:
1,法治是一種宏觀的治國方略,是與人治對立的,依法治理國家的制度,手段或原則,在這個意義上,法治一般被定義為"依法治國"或"以法治國".從字面理解,法治首先是與人治的治國方略相對立的,前者強調法律的作用,強調"人們普遍服從良法",在多種社會控制手段中選擇了以法律作為主要手段進行社會控制.後者強調人的作用,主要選擇以賢明的君主和官吏作為國家運轉,社會控制的手段.我國自將"依法治國"理論寫入十五大報告以來,基本的提法,就是將法治作為"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國的基本定義,在報告中表述為:"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見沈宗靈教材第220頁)
2,法治是一種理性的辦事原則,即法律制定後,任何個人和組織的活動都應該受法律規則的約束,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以任何理由違背法律規則,在這個意義上,法治被稱之為"依法辦事".這里有兩點需要解釋,一點是,之所以將法治說成是理性的,原因在於它是人們預先根據自己的意志設定的規則,這種規則具有穩定性,連續性,普遍性和統一性,不為個人的意志和感情所左右.第二點,這個意義上的法治,主要強調的是已經制定的法的正當性和權威性,只要是既定法律規則,即現行法律規則,所有的機關和個人都必須遵守執行.也就是說,它注重的是法律的外在表現形式而不是內在價值,無論法是"好法"還是"惡法",個人和組織都要遵守它.雖然有人批評在這個意義上理解法治,說惡法(如法西斯法)也要遵守是對法治價值的破壞.但在法律面前,只有先做到形式合理,才能做到實質的合理,現代法律往往精雕細琢而成,並且體現公平正義的精神,所以"依法辦事"也是法治建立的基本要求.
3,法治是政治民主在法律制度中的體現,是一種民主的法制模式,在這個意義上,法治和法制即有聯系也有區別.從法治和法制的關繫上看,一度兩個概念混用,後來學者將其區別而論.(1)法制主要是一個靜態意義上的概念,法制的"制"指制度的制,往往指一國一地區的現行法律和制度,如美國的總統制共和制,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從動態意義上講,法制是指"有法可依(前提),有法必依(關鍵),執法必嚴(要求),違法必糾(保障)"的法律制定和實施的過程,這被稱為十六字的法制內容.(2)法治與民主的觀念相聯系,是一系列民主原則,民主制度,民主程序在法律中的體現.制度可以是民主的,也可以是專制的;可以是立法技術很發達先進的,也可以是相對落後殘酷的.沒有了民主的精神,便沒有了法治,只剩下作為工具使用的法制.如封建社會,我們說其沒有實現現代意義的"法治",但並不等於說封建社會沒有"法制",當時的法制也是封建君主治理國家的主要手段.但由於君主在法律之上,法自君出,言比法大,所以不可能真正實現依法治理.歷史告訴我們,法制和專制結合,就會成為專制的工具,如封建法制;法制和民主制結合,就會為民主制服務,如社會主義法制.世界文明發展到今天,大多數國家已經廢除了專制制度,而實行民主制度,則法治成為民主的法制模式.所以在當代意義上,法治和民主的法制概念通用,但法制絕不能與專制的法制通用.如,我們能說,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就是實現"法治",但我們不能說,在奴隸制時期和封建時期也實現了近代意義上的法治,只能說,當時有"法制",制度的制.
4,法治是一種文明的法律觀念或法律精神,在這個意義上,法治被稱為"法治原則","法治理念","法治觀念","法治信仰"等等.法治精神和觀念主要有:法律至上,法律平等,權力制約,權利本位,正當程序等.法治在外觀上表現為要有良好的法律並使這種良好的法律獲得執行,但法治還表現為一種內在的理性的觀念和原則,它是法律文明的象徵,它是人類進步的產物,它與一系列人們接受了的價值准則相聯系.反過來說,如果人們都不在內心接受公平,正義,自由,權利等法治精神,而維護的是等級,特權,壓迫,強權的價值標准,即使有好的法律,也談不上實現了法治.
5,法治還意味著一種理想的社會狀態,這被稱之為"法治社會".法治的實現最終要體現在一定的社會關系當中,體現在有一種合理規范的社會秩序存在.如果社會動盪不定,戰爭頻繁,人與人利益得不到合理的分配與調節,則也不能說實現了法治.理想的社會應該是法律可以約束國家管理運轉,可以協調國家機構的權力平衡,可以規范政府與公民的行為使之不發生激烈的沖突,可以保證各利益集團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可以維護社會生活的正常運轉等.當法律的制定和實施保障了這種理想的社會秩序,我們說才真正實現了"法治".
(二)法治思想的發展歷史,法治與人治的區別
歷史上早就有關於法治與人治的爭論.
(1)儒家和法家關於法治有不同見解,爭論的核心是實行人治還是法制.儒家主張人治,或稱德治,禮治,認為國家要由具有高尚道德品質的賢明君主或聖人賢人通過道德感化和約束進行治理.為此,儒家的代表人物進行了充分論證,如說:"道之以政,齊之以邢,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即,法使人民無廉恥之感,而禮則使人們不僅知道廉恥,而且有了規矩.相反,法家主張要由掌握國家權力的人,通過制定實施強制性的法律,才能夠治理好國家,如韓非要求統治者應該"不務德而務法","聖人之治國,不恃人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為非也".
(2)古希臘思想家關於法治與人治也有爭論,爭論的核心是是否實行"良法"之治.他們關於法治的論述,主要是與自然法,良心,公平,善良等哲學政治學倫理學觀念聯系在一起的,法治思想只是其龐大的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倫理思想的組成部分.其中,柏拉圖是積極主張人治的代表人物,他以為,如果沒有"賢人政治",使哲學家成為國王,則人類永無寧日;同時,他較為藐視法治的作用,反對將法律的約束強加於"優秀的人".與柏拉圖相反,希臘最為著名的思想家亞里士多德認為,"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其理由是,法治體現著理智的因素,並且免除了一切情慾的影響;而人治不能排除獸性的因素,雖然有最好的賢人,也不免會有執政的偏見.在古希臘,還進行了世界歷史上比較早又相對發達的法治實踐,這就是確立了雅典奴隸制民主政體,從梭倫立法改革到伯里克利"憲法",都維護雅典民主制度,它和專制相區別,是由人數較多的統治者共同掌握國家權力的體制.
(3)近代以來,法治與人治之爭,在政治制度領域主要表現為實行民主還是專制之爭,法治思想的核心是權力分立與權力制衡.由於人治將國家治理寄託於一個賢明的君主之上,實際是擁護君主制或寡頭政治,而主張法治的思想家則對於君主專制進行了抨擊和批判.亞里士多德曾指出:"在君主政體下,如果繼任的後嗣是一個庸才,就必然會危害全邦,而在實行法治的情況下,就不會發生這一問題."他還說:"多數群眾也比少數人為不易腐敗".17,18 世紀,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總是把實行法治還是人治與政治制度,國家體制聯系起來.美國思想家潘恩宣稱:"在專制政府中國王便是法律,同樣地,在自由國家中法律應該成為國王."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更高高地舉起了民主共和國的旗幟,反對封建專制制度,他說:"凡是實行法治的國家——無論它的行政形式如何——我就稱之為共和國;因為惟有在這里才是公共利益的統治者,公共事務才是作數的".正是在這些啟蒙思想家思想的支持下,美國等國的憲法,首先將法治原則體現在憲法之中,使該原則真正通過法律而貫徹到民主政治的國家生活之中.
二,法治原則論
法治作為一種宏觀廣義的原則或觀念,被學者們議論紛紛,可以說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大體可以從價值原則和形式原則兩個方面理解.
1,法治的價值原則,即實現法治的目標目的性原則.法治思想在現代主要含有下列觀念:法律至上觀念,人民主權觀念,天賦人權觀念,權力分立觀念,以權制權觀念,平等自由觀念.具體言,法治原則或價值觀念主要有:
(1)生存.這是首要的人權.新中國成立前,中國經濟條件極差,生存權的享有對於普通大眾只是空談.目前,社會發展已經提供了絕大多數人的生存條件,但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法治建設為改善生存環境條件服務仍然是一個緊迫的重要的任務.
(2)安全.啟蒙思想家霍布斯說"人民的安全是最高的法律",此句極為簡單但很深刻.封建社會盛行酷刑和刑訊逼供,人民安全無所保證,也就談不上實現了法治.現代任何國家的法律,都把公民的人身安全和自由作為重要規則,換言之,法治的起碼任務就是維護安全.
(3)民主.民主與法治的聯系更為廣泛和深刻.如前所述,民主的涵義就是人民的政權或治理,沒有民主,就沒有現代意義的法治,在社會主義國家更應該強調人民來治理國家.如果有人以高高在上的"主人"自居於人民之上,實際就是對民主的一種褻瀆,也是對法治的一種破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存在人民享有民主的局限,所以還必須為追求民主付出努力.
(4)自由.自由和權利一樣,在各國的法律中都被具體的作了規定,如集會自由,結社自由,言論自由,通訊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等.但自由從來都是受法律限定和約束的,法律一方面賦予了人們享有自由的權利,另一方面,又防止和制裁濫用自由侵犯他人自由的行為.
(5)平等.平等也是一個含義廣泛的法治觀念和原則.在封建社會,法律維護等級制度,因而人們之間極不平等.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都以平等為法治原則,當然,含義和實現條件是極為不同的.平等既包括法律上關於平等的規定,但這只是書面上的東西,是一種形式的平等;更重要者是在執法司法過程中真正實現平等,有人稱之為實質的平等,程序的平等.
(6)正義.關於正義,在法的價值一章中已經論及,它的最為合理的標準是,是否符合社會進步的要求和絕大多數人的利益.所以,正義的觀念和平等,自由,民主,安全的觀念是相互聯系的,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實現民主,自由等,也就談不上實現了正義.
(7)和平.和平對於作為主權行為體的國家和對於普通的個人都很重要,因為,和平的對立面是戰爭,侵略,征服,掠奪,飽受其苦的最大受害者是老百姓.如果國際社會不能給全世界人民帶來和平,則不能認為國際上有法治可言;如果一個國家不能保護自己的國民處於和平的環境之中,這個政府也就是無能的的政府,甚至應該是必須下台的政府.因此,世界上進步的人們都反對殖民主義,霸權主義,法西斯主義和侵略戰爭.
(8)發展.在國際事務中,和平和發展被認為是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特別對於欠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尤其強調發展權是基本的人權之一.原因在於,如果國家貧富懸殊過大,一些發達國家會利用自己的經濟優勢控制世界,使國際秩序失衡.在現代,中國在國際法律關系構建中,正盡可能地獲得和平發展的時機,反對經濟壟斷和霸權,反對經濟交往中的不平等.

熱點內容
2014民法段波 發布:2024-11-19 12:32:28 瀏覽:204
勞動法里是否有合成工資 發布:2024-11-19 11:37:43 瀏覽:668
國際刑事法院締約國 發布:2024-11-19 10:55:18 瀏覽:312
唐山司法鑒定中心地址 發布:2024-11-19 10:43:57 瀏覽:412
拆迂預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1-19 10:17:07 瀏覽:430
人力資源涉及到哪些法律知識 發布:2024-11-19 10:00:40 瀏覽:900
交強險無責任賠償限額的法律依據 發布:2024-11-19 09:35:05 瀏覽:878
經濟法戰略聯盟的類型 發布:2024-11-19 09:33:59 瀏覽:129
現代勞動法不包括什麼制度 發布:2024-11-19 09:24:33 瀏覽:358
勞動法被解僱不滿一年怎麼賠償 發布:2024-11-19 09:23:49 瀏覽: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