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機制要

法治機制要

發布時間: 2023-01-24 05:16:46

Ⅰ 如何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機制

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機制,關鍵是要將維護社會穩定關口前移,在源頭預防和化解農村矛盾。

加強源頭預防。建立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作為重要事項、決策、措施出台的前置條件、必經程序和剛性門檻,做到應評盡評,並重視運用評估結果,切實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不穩定問題發生。

加強源頭化解。要拓寬農村社情民意表達渠道,充分利用幹部聯系群眾的各種有效載體,變上訪為下訪,進村入戶,廣泛收集村情民意。建立村社情民意室,村兩委班子成員、大學生村官、聯村幹部共同組成接待組,輪流負責接待村民,及時受理訴求、解決問題。建立健全縣鄉村組四級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落實村小組隨時排查、行政村每天一排查、鄉鎮每周一排查工作制度;對排查出的不穩定因素進行分類梳理、建檔立冊,能解決的立即解決,不能解決的及時上報。 (賴麗娟)

讓村務監督實起來

有些地方設立了村務監督機構,但沒有真正發揮監督作用,實際上成了擺設;有的對監督什麼、怎麼監督沒搞清楚,工作效果不明顯。要充分發揮村務監督委員會的職能作用,完善工作機制、加大監督力度,使村務監督真正實起來。

明確職責方式,促進村務監督規范化。規范村監會工作職責,村監會通過事前介入、事中跟蹤、事後檢查公開等方式,把工作重點放在事前防範和事中監督上,使監督更加及時、有效。

建立完善制度,促進村務監督制度化。建立村務情況分析、村務監督工作報告、評議考核等標准化監督工作制度,制定村務監督委員會工作細則,建立村務監督管理工作記錄簿。

推廣清單模式,促進村務監督流程化。把村務公開、「三資」管理、村級工程項目建設等重點監督內容具體化為工程項目、債權債務、票據收支等監督事項,分別列出清單,逐項明確監督要點、關鍵環節和監督方式,並繪制監督流程圖,實現村務監督菜單式操作。(費晨亮)

專業人才下沉夯實基層法治力量

推動基層治理法治化,需要法律專業知識的有力支撐。加強基層法治隊伍建設、充實基層法治力量,應倚重和發揮法治專業人才隊伍的作用,打造一支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的基層法治隊伍。

要整合法治資源,引導政法機關幹部、法律志願者、退休政法工作人員積極參與基層法治建設,通過定期開展法律服務進村(社區)、送法上門等活動,普及日常生產生活涉及的法律知識,增強基層幹部群眾的法律意識,扎實培育基層法治土壤。要建立法治幹部到基層掛職幫扶長效機制,經常性深入到群眾中去,將專業知識與基層實際結合起來,建立便民化法律服務體系,為百姓排憂解難,推動問題解決回歸法治化軌道,讓人人講法治在基層紮根發芽。要大力推行基層法律顧問制度,採取政府兜底的方式,鼓勵基層直接購買法律服務,實現村村有顧問,在決策環節把徵求法律顧問意見作為必經程序固化下來,推動基層黨員幹部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管理公共事務。(呂繼剛)

下村設站建冊 讓法治建設深入基層

要實現基層由傳統管理向法治治理的轉變,可通過落實幹部聯村制度、設立專職指導員駐村工作指導站、創建村民誠信檔案冊等方式,推動法治建設更加深入基層。

堅持聯村幹部下村常態化,通過參與每周例會、開展民情走訪等活動,了解、掌握基層一線情況,宣傳法治理念,建立正確、合法、覆蓋面廣的訴求渠道,將矛盾、糾紛消滅在萌芽狀態。由專職指導員牽頭、村老幹部輔助、下鄉律師協助,設立專職指導員駐村工作指導站,將群眾反映、幹部走訪收集的問題登記備案,堅持「小問題工作站解決、大問題走流程」的原則,分類處理,向村、鄉鎮、部門遞轉,限期答復與跟進。根據駐村工作指導站登記備案的情況,針對「惡意」、「無理取鬧」的群眾上訪事件進行檔案記錄,形成本村村民誠信檔案冊,為農村信用貸款等優撫政策下放提供依據,情況極其嚴重的,交由相關法律部門處理。(葉茜)

Ⅱ 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一)五個子系統環環相扣。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五個子系統應當相互銜接、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建設法律規范體系要求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理念,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做到重大改革於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建設法治實施體系要求執法、司法和全社會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做到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建設法治監督體系要求健全憲法實施和監督制度,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完善檢察機關行使監督權的法律制度,完善人民監督員制度。建設法治保障體系要求加強黨的領導,完善職業保障體系,加強法律服務隊伍建設,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建設黨內法規體系要求健全黨內法規體制、強化黨內法規與法律、政策的關聯,為管黨治黨提供法制保障。
(二)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實現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依法執政是依法治國的關鍵,要堅持黨領導人民制定法律、實施法律並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的原則,健全黨領導依法治國的制度和工作機制,促進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互聯互動。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重點,要創新執法體制,完善執法程序,推進綜合執法,嚴格執法責任,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依法行政體制,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切實做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高效便民、權責統一、政務公開。
(三)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一體雙翼」。法治國家是長遠目標和根本目標,建設法治國家,核心要求實現國家生活的全面法治化;法治政府是重點任務和攻堅內容,建設法治政府,核心要求是規范和制約公共權力;法治社會是組成部分和薄弱環節,建設法治社會,核心是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實現全體國民自己守法、護法。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要求三者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
(四)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相輔相成。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審時度勢,提出了「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十六字方針,確立了新時期法治中國建設的基本內容。科學立法要求完善立法規劃,突出立法重點,堅持立改廢釋並舉,提高立法科學化、民主化水平,提高法律的針對性、及時性、系統性、有效性,完善立法工作機制和程序,擴大公眾有序參與,充分聽取各方面意見,使法律准確反映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更好協調利益關系,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嚴格執法,要求加強憲法和法律實施,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形成人們不願違法、不能違法、不敢違法的法治環境,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公正司法,要求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所有司法機關都要緊緊圍繞這個目標來改進工作,重點解決影響司法公正和制約司法能力的深層次問題。全民守法,要求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任何公民、社會組織和國家機關都要以憲法和法律為行為准則,依照憲法和法律行使權利或權力、履行義務或職責。

(五)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同脈共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既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目標的基本要求,又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律的強制性、普遍性、穩定性、公開性、協調性等價值屬性滿足了國家治理對權威性和有效性的要求。法治在治理現代化過程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民主、科學、文明、法治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要求,民主、科學、文明都離不開法治的保障。治理現代化需要通過法治手段進一步具體地對應到治理體系的各個領域和每個方面,需要進一步量化為具體的指標體系,包括國權配置定型化、公權行使制度化、權益保護實效化、治理行為規范化、社會關系規則化、治理方式文明化六個方面。在實現治理法治化的過程中,治理主體需要高度重視法治本身的現代化問題,高度重視法律規范的可實施性,高度重視全社會法治信仰的塑造,高度重視治理事務對法治的堅守,高度重視司法公信力的培養。

Ⅲ 如何加強法治建設的幾點思考

法治,就是依照法律法規管理經濟、文化和社會各項事務。保證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為了加快法治建設進程,早日實現文明法治社會。加強法治建設要從五個方面來思考,抓住關鍵,這樣才能切實有效的加強法治建設。

第一:黨委發揮領導作用 。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各級黨委要充分發揮其領導作用,逐步做到善於把黨的方針政策變成國家意志來實現領導,善於運用法律手段和法律程序去解決矛盾和處理問題,確保法治建設有步驟、有秩序地推進。

第二:人大發揮主導作用 。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要在同級黨領導下,積極行使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權,把法治工作擺上議事日程,並作為長期的戰略任務來抓,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組織體系也應當成為法治建設的組織實施體系。在組織協調法治日常工作和依法履行立法、監督、重大事項決定、人事任免等職權時,扎扎實實而又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在法治建設中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第三:「一府兩院」(政府、法院和檢察院)發揮執法主體作用 。行政機關是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影響最大,與人民群眾關系最密切,也是機構和人員最多的部門,大部分的法律法規是由行政機關執行的,行政機關在法治建設中佔有突出的重要位置,依法行政是法治的核心,是優化經濟環境、增創法治優勢的關鍵所在。而司法工作同樣是法治工作的主要環節。應該說,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在法治建設中處於執法主體的重要地位。

第四:政協發揮民主監督作用 。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其范圍是廣泛的,可以對國家憲法和法律、法規的實施、重大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國家機關及工作人員的工作,通過協商討論和批評建議進行監督,通過會議、視察、調查、提案和建議案等多種形式監督法律、法規的執行。

第五:發揮人民群眾主力軍作用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人民群眾不僅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 神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不論干什麼工作,搞任何事情,開展何種活動,只有群眾支持和參與,積極配合,才能取得成效。我們抓法治必須廣泛深入地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真心實意地相信群眾,全心全意地依靠群眾,並把如何加強法治建設總的思路交給群眾,請群眾出主意、想辦法、提建議、獻計獻策。

拓展資料:

為了加快法治建設進程,早日實現文明法治社會。在現階段,必須通過必要的行政手段和有效辦法,切實加強對法治工作的領導,健全和規范法治工作機制,認真搞好法制宣傳教育,強化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加大依法治理力度,不斷提高執法水平,增強領導幹部依法決策、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能力,全面提高廣大幹部群眾的法律素質。

Ⅳ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內在機制

監督制約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機制。
法治的意義就在於,既能充分地利用國家權力促進和保障公民權利,又能防止國家權力的濫用和腐敗,保證國家機關和公職人員正確行使權力,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真正用來為人民謀利益。社會主義法治防止權力濫用和保證權力正確行使的基本措施就是建立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機制,把決策、執行等環節的權力全部納入監督制約機制之中,保證權力沿著制度化、法律化的軌道運行。任何權力不受監督和制約必然導致濫用和腐敗。實行法治就是要對國家權力進行有效的監督和制約,防止國家權力的異化。在我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並接受人民的監督;國家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其負責並報告工作,接受其監督。我們還要努力拓寬民主監督的渠道,提高權力運行的透明度,把民主監督、黨組織監督、法律監督、行政監督和新聞輿論監督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監督體系。加強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的方法和途徑是多樣的,最重要的是保證各個監督系統的整體協調和依法進行,必須實現監督工作的法制化,健全監督法制。要樹立權力接受監督制約的觀念,必須全面貫徹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憲法原則,反對重配合、輕制約的做法,反對排斥監督的司法專橫主義。

Ⅳ 法治意識是什麼意思有什麼機制

法治意識是人們對法律發自內心的認可、崇尚、遵守和服從。那麼你對法治意識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關於什麼是法治意識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推動樹立法治意識
中國共產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一系列新的重大部署,是指導新形勢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綱領性文件。《決定》提出了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的重大任務。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對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傢具有重要意義。

法律要發生作用,首先全社會要信仰法律。如果一個社會大多數人對法律沒有信任感,認為靠法律解決不了問題,那就不可能建成法治社會。因此,一定要引導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使人們發自內心地對憲法和法律信仰與崇敬,把法律規定內化為行為准則,積極主動地遵守憲法和法律。只有這樣,才能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中國共產黨的明確提出法治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黨的以來,以同志為的黨中央多次就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培育全社會法治意識提出要求部署,並明確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體布局、主要任務和總的要求,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規律的認識和把握達到了新高度和新境界。伴隨著中國法治建設的進程,全社會的法治意識不斷增強。但必須看到,中國社會中信權不信法、信錢不信法、信訪不信法的現象依然存在。究其原因,就在於全社會法治意識還沒有真正樹立起來。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依然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法治意識宣傳 教育
《決定》明確提出,要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開展法治宣傳教育。開展全民普法,把法律交給億萬人民群眾,是人類法治發展史上的一大創舉。1985年以來,中國已制定實施了6個五年普法規劃。近30年的法制宣傳教育,提高了全體公民的法律素質,增強了全社會的法治意識。從法制宣傳教育到法治宣傳教育,內涵發生了變化,既包括對法律體系和法律制度的宣傳,也包括對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一系列法律實踐活動的宣傳,突出了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培育,突出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能力的培養。

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堅持法治教育從青少年抓起,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序列、列入中小學教學大綱,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保證在校學生都能得到基本 法律知識 教育。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一體化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網路,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和 社會實踐 ,組織開展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法治教育活動,增強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把法治宣傳教育納入精神文明創建,把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等情況作為精神文明創建的重要指標,納入精神文明創建考核評價體系,推進法治宣傳教育不斷深入。

創新普法宣傳形式。認真貫徹落實同志“要創新宣傳形式,注重宣傳實效”的重要指示精神,推進普法教育工作創新。
法治意識完善機制
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

《決定》指出,要牢固樹立有權力就有責任、有權利就有義務觀念。健全公民和組織守法信用記錄,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這是培育全社會法治意識的制度動力和有力保障,有利於在全社會形成尚德守法的價值取向,使尊法守法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為。

樹立有權力就有責任、有權利就有義務觀念。中國憲法第三十三條規定:“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樹立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首要的就是堅持權責統一、權利義務統一原則,不能只講權利、不講義務,也不能只講義務、不講權利。特別是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應當樹立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的意識,嚴格按照法定職責和許可權行使權力、承擔法律責任,自覺接受各方面監督,成為尊崇法律、運用法律、遵守法律、維護法律的表率。

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守法誠信是社會公眾的基本規范,是每個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成員立足於社會的必要條件。守法誠信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既要加強守法誠信教育,又要強化制度約束,形成守法誠信長效機制。要健全公民和組織守法信用信息記錄,使每一個公民和組織的信用狀況公開透明、可查可核。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在確定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發展規劃、出台經濟社會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 措施 時,把守法經營、誠實信用作為重要內容,形成有利於弘揚誠信的良好政策導向和利益機制;在市場監管和公共服務過程中,充分應用信用信息和信用產品,對誠實守信者實行優先辦理、簡化程序等“綠色通道”支持激勵政策,在全社會形成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的良好氛圍。

完善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完善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強化對違法失信行為的約束和懲戒,是維護憲法和法律權威、樹立法治意識的重要途徑。要完善失信行為約束和懲戒機制,實行失信發布制度,建立嚴重失信黑名單制度和市場退出機制,建立多部門、跨地區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加強對涉及食品葯品安全、環境保護、 安全生產 、稅收征繳等重點領域違法犯罪行為的專項整治,形成揚善抑惡的制度機制和社會環境。完善違法行為懲戒機制,堅持嚴格執法、公正司法,讓受到侵害的權利都能得到有效保護和救濟,使違法犯罪活動都受到應有制裁和懲罰,努力讓人民群眾從每一次執法活動中、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從而發自內心地敬畏法律、信任法律和遵從法律。
法治意識道德建設
加強公民道德建設

《決定》指出,要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具有天然的聯系和共同的價值取向。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必須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使法治成為人們的道德追求。

堅持法治建設與道德建設相結合。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一個國家的公民道德素質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法治進程。要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志願服務,推動學雷鋒活動、學習宣傳道德模範活動常態化,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廣大黨員幹部要模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良好道德風尚,爭做社會主義道德的示範者、誠信風尚的引領者、公平正義的維護者。

Ⅵ 法治要求實行什麼

法治要求實行良法之治。

「法治」與儒家的「德治」相對:

法治與人治是根本相對立的,是不同的治國理念。人治強調個人權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與其相反。要法治就不要人治,要人治就沒有法治。但要強調,國家依靠法治並不是不要依靠人的力量和人的作用,因為再好的法律與制度都需要人來實現與執行。但是,不可以將「人的作用」與「人治」相等同,兩者是根本不同的概念。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法治包含兩個部分,即形式意義的法治和實質意義的法治,是兩者的統一體。形式意義的法治,強調「以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

形式意義的法治應當體現法治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實質意義的法治也必須通過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運行機制予以實現,兩者均不可或缺。

Ⅶ 河南省1211法治政府建設推進機制主要指下面哪幾項機制

《實施方案》共包括十個部分。第一部分總結五年來的法治政府建設成就,明確新階段法治政府建設指導思想、主要原則和總體目標。第二部分至第十部分,是「健全八大體系」和「五大落實機制」。其中,「健全八大體系」是健全政府機構職能體系;健全依法行政制度體系;健全行政決策制度體系;健全行政執法工作體系;健全突發事件應對體系;健全社會矛盾糾紛行政預防調處化解體系;健全行政權力制約和監督體系;健全法治政府建設科技保障體系。「五大落實機制」是領導機制、責任機制、推進機制、研究宣傳機制、隊伍建設機制。

《實施方案》全面優化提升以「一平台、兩抓手、一帶動、一考核」為主體的「1211」法治政府建設推進機制。運用好「一平台」督導落實,協調各成員單位依託法治河南(法治政府)建設督導平台共同推進,對年度任務全方位部署推動、按節點加強督導、實景化展示效果、按實效考核評價。運用好「兩抓手」持續推進,聚焦提升行政執法質量和效能,深入推進服務型行政執法和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兩個抓手」,剛柔並濟,引領法治政府建設穩步前行。運用好「一帶動」激發動力,堅持以依法行政示範單位為引領,「兩抓手」示範點為支撐,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創建為帶動,到2025年建成10個左右國家級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地區和項目、100個省級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地區和項目,形成涵蓋不同層級、不同領域,點面結合的示範創建活動,不斷激發法治政府建設的內生動力。運用好「一考核」傳導壓力,開展法治河南(法治政府)建設考核工作,實現年初有部署、日常有督導、年終有考核、事後有評價的閉環落實體系。

Ⅷ 如何落實強化法治政府建設領導機制和責任機制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是法律實施的重中之重。要緊緊圍繞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這一核心,通過依法全面履行職能,發掘市場潛力,激發社會活力,釋放改革紅利。
堅持職權法定。職權法定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轉變政府職能,健全宏觀調控體系,最重要的是形成一整套體現我國宏觀經濟管理特色的法律制度體系。我國與其他成熟市場經濟國家最大的不同在於,我們把發展規劃、投資管理、重大產業布局等都納入宏觀管理體制框架下,國家發展戰略和規劃確定的宏觀調控目標和總體要求,是制定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主要依據,也是國土空間開發、資源合理配置等的綜合導向,因此我們的宏觀調控更具協同性、綜合性、有效性。堅持發展和完善這種特有的宏觀管理模式,就是我們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具體體現。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加快發展規劃、政府投資、經濟安全等宏觀調控方面的法律制度體系建設,初步構建起以此為主體的中國特色的宏觀調控法律體系,為落實依法治國、依法行政提供製度保障,也為我們加強和完善宏觀調控的制度自信提供支撐。
堅持全面履職。全面履職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關系的核心環節。要按照建設法治政府的要求,注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全面履行職能。一方面要在法治化軌道上行使行政權力,防止權力任意擴張,行政行為的主體、許可權、依據和程序都要嚴格遵守法律規范,做到不越權、不濫權。另一方面要將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履行到位,該管的一定要管住管好,做到不缺位、不失職,防止出現經濟和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重城市建設輕管理服務、重事前審批輕事後監管等問題。要以強烈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積極回應社會公眾的需求和關切,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事不避難,敢抓敢管,切實履行好法定職能。此外,在研究改革方案和改革措施時,要同步考慮改革涉及的立法問題,及時提出立法需求和修法建議。
堅持權責統一。權責統一是法治政府的內在要求,是現代責任政府的基本理念。法治的核心是約束權力,尊重公民和企業的權利和自由,保障其權利;監督政府的權力和行為,制約其權力。要堅持有權必有責、權責要相當、違法受追究、侵權需賠償,強化內部監督制約和行政問責。自覺接受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全國政協的民主監督。自覺接受人民法院的司法監督。自覺接受審計、監察部門的監督,支持審計和監察部門依法獨立行使職責。虛心接受社會公眾和新聞輿論的監督,重視新聞媒體報道和反映的問題,及時依法處理並改進工作,並向社會公布處理結果。
建設法治機關,加快機關轉型
去年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按照切實轉變職能轉變作風的要求,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大調研大討論大轉變」學習推進活動中,堅持問題導向,用法治機關建設統領各項制度建設,組織編制了《國家發展改革委法治機關建設規劃(2013—2018年)》,提出了「職權法定、運行規范、公開透明、權責統一、廉潔高效」的法治機關建設目標。四中全會的召開和《決定》的發布,對建設法治機關提供了新的重大契機,發展改革部門要把法治機關建設作為學習貫徹四中全會的一項重要舉措,狠抓落實、抓出成效。
持續深入加快轉變職能。進一步解放思想,自覺破除思維定勢、行為慣性和路徑依賴,強化大局意識、服務意識、創新意識和法治意識,切實轉變管理理念、管理職能、管理方式和管理作風,真正實現微觀向宏觀、審批向監管、項目安排向制度供給的轉變。堅持謀大事議大事抓大事,多提創新性建議,多做原創性工作,為黨中央國務院當好參謀助手。
加快職權法定進程。落實四中全會依法治國精神首要任務,就是要形成一整套體現我國宏觀經濟管理特色的法律制度體系,形成權力與責任相匹配、調控與監管同加強的權力運行機制和監管體制。我們將配合全國人大和國務院法制辦,爭取用幾年的時間,在政府投資條例、發展規劃法、經濟安全法、價格法、信用法等宏觀調控法律法規體系的建設上取得大的進展。
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認真落實四中全會健全依法決策機制的要求,繼續堅持「開門立法」。進一步完善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等重大決策程序。完善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制度,建立重大投資項目會審機制,建立重大政策委內協調機制、委外會商和溝通機制,健全重大決策評估機制等,強化依法科學民主決策。
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在已取消和下放44項行政審批事項的基礎上,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事項。完善行政審批程序規定,按照條件明確、環節優化、高效便民的原則,優化審批流程。建設政務服務大廳,行政許可事項全部進駐政務服務大廳統一受理。健全行政審批公開制度,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完善網上審批制度,做到簡化手續、優化程序、在線運行、限時辦結,把審批變成服務。加強事中事後監管,針對行政審批事項監管中存在的問題,建立務實有效的監管體制,建設統一的行政審批事項在線監管系統,會同有關部門探索建立縱橫協管的監管機制,形成權責統一、分類指導、部門協同、地方聯動、制度保障、科技支撐、系統覆蓋、全程監管的新型監管格局。
強化對權力的監督制約。加強制度建設,提升制度執行力,打牢結實管用的制度籠子。編制行政權力清單,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向社會公開。加強對行政執法的監督,規范行政行為,推進行政審批裁量權基準制度,及時糾正違法或不當的行政行為。進一步加大對社會關注度高的政策、項目等信息公開力度,自覺接受審計、監察部門的監督,主動接受人民群眾、媒體的監督。持續深入根治作風頑疾,健全加強作風建設的長效機制。切實落實好主體責任,持續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堅決支持紀檢監察部門加大案件查辦力度,做到有案必查、一查到底,決不手軟、絕不姑息,努力打造廉潔高效法治的政府機關。

Ⅸ 法治的要求

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要求包括:

健全完善立法、堅持依法行政、 嚴格公正司法、加強制約監督、 自覺誠信守法、繁榮法學事業、堅持依法執政。

社會主義法制與社會主義法治的內涵有所不同。法制重在法律、法規及制度的建設方面,而法治是法制建設與依法治國並重。

尊重和保障人權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法律權威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監督制約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機制。自由平等是社會主義法治的理想和尺度。

依法治國的意義:

第一,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第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第三,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

第四,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志;

第六,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

熱點內容
法院執行錯誤 發布:2025-01-15 06:59:19 瀏覽:40
2016年度十大行政法案列 發布:2025-01-15 06:54:38 瀏覽:643
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申論範文 發布:2025-01-15 06:54:34 瀏覽:142
射線裝置防護條例 發布:2025-01-15 06:51:00 瀏覽:806
非全日法律碩士認可程度 發布:2025-01-15 06:29:07 瀏覽:276
開展法律顧問普法講座 發布:2025-01-15 06:28:19 瀏覽:512
司法拍賣輔助機構管理辦法 發布:2025-01-15 06:18:40 瀏覽:808
刑法的近親屬 發布:2025-01-15 06:16:25 瀏覽:355
2017經濟法cpa難度 發布:2025-01-15 05:40:06 瀏覽:320
中級經濟法金融法律制度 發布:2025-01-15 05:28:31 瀏覽: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