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道德建設
❶ .簡述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內容和重大意義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內容:
道德是一定社會用以調節人與人之間包括個人與個人、集體、社會之間關系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的總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就是要確立一套與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適應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包括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
社會公德是社會公共生活中人民的基本行為規范,適用於全體社會成員。社會主義的社會公德教育,就是要大力倡導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的道德,堅決反對違法亂紀、愚昧野蠻、損公肥私、損人利己、損壞公物,破壞環境等不道德行為。
職業道德是同人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系的道德准則和行為規范,不同職業領域有著各種特殊的職業道德規范和要求。我國社會主義的職業道德教育,就是要大力倡導愛黨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奉獻社會的道德,反對玩忽職守,坑蒙拐騙、以權謀私等不道德行為。
家庭美德是調節家庭內部成員之間和與家庭生活密切相關的人際關系的行為規范。社會主義的家庭美德教育,就是要大力倡導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的道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是為人民服務。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原則是集體主義。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基本要求是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途徑,既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點是領導幹部和青少年。
意義:
一、有助於樹立新的人際關系,促使人與人的關系和諧融洽
以往的社會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在這種制度下的職業道德所調節的是私人利益的主體之間的關系,主要是私人業主、私人企業與作為私人利益主體的個人之間的關系。
在社會主義社會,隨著公有制的建立,職業道德主要是調節這種新的人際關系,即根本利益相一致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之間的關系,作為人民一分子的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關系,或者是國家、企業與人民之間的關系。
二、有利於調節黨、人民政府與群眾的關系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職業道德直接影響黨、政府與人民群眾關系的因素增多了。
一方面,國家公務員、共產黨的各級領導是代表國家與執政黨執行公務,他們的職責是為人民服務,他們的職業道德的好壞直接關繫到黨、政府與人民群眾的關系。
另一方面,由於多數企業都是國有企業,絕大多數事業單位都是國家設立的,是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進行各項工作的,因而在這些企業、事業單位工作的人的職業道德行為,都不是純粹的私人行為,他們職業道德行為的好與壞,都直接影響到黨和政府的形象。
三、促進各行各業的發展,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
在社會主義社會,生產資料公有制占據主導地位,職業道德所維護的利益中,雖然有一小部分是私人業主的利益,但絕大部分是與社會的整體利益直接相關的。
四、推動新的道德觀念的傳播,提高全社會的道德素質
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社會主義職業道德,是一種全新的道德觀念。但是,為人民服務作為一種新道德並不是自發地出現於人們的頭腦之中的。要使這種新的道德觀念在人們的頭腦中牢固樹立起來並發揚光大,就必須進行長期的引導、教育、訓練工作。
正因為這個原因,黨和政府對職業道德的教育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和引導。在一定的意義上講,這一場道德革命。
(1)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特點
(一)從群體主義走向個體主義
道德的實質是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利益問題、在人類道德發展史上,始終存在著「群己」、「義利」關系的辯難。最初的集體主義排斥個人利益。
(二)從一元價值到多元融合
人的需求多樣化,物質利益多元化,價值標准多元化。
(三)從倫理本位到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一
中國傳統的「家國同構」社會是以倫理道德為本位組織的社會模式,政治、經濟倫理化。當今公私領域的分離,這就意味著道德始點嵌入具體的實踐,道德建設才有效力;相反,就無效果可言。
道德的價值理性表明了道德的義務和追求目的理想性,道德的工具理性反映了道德的權利和道德要求標準的現實性,兩者結合才有利於為當今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提供道德支撐。
(四)從自發的認知到觀念與現實的「虛實」結合
道德建設不僅是道德規范的認知,也是個體的道德行為社會化、高尚的道德理想信念與自身的道德素養鍛造的緊密結合。
各級政府制定相關政策,並負責實施道德建設活動,主要體現為:一是建立明確的社會道德體系,避免道德的「空泛化」、道德規范走進家庭、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鄉鎮等,多方式、多途徑地以「德」治國、以「德」治(市)區、以「德」治村、以「德」治校、以「德」治市(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社會主義道德
❷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什麼為原則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集體主義為原則。
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的《決議》明確指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十五大報告又指出:要「深入持久地開展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集體主義為原則的社會主義道德教育。」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分為:
1、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2、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3、個人層面的價值准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2)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擴展閱讀:
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這一道德原則發端於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和恩格斯。雖然他們當時還沒有正式使用「集體主義」的概念,但對集體主義原則的闡述卻是極其深刻的。
在馬克思、恩格斯那裡,集體主義是一種共產主義道德原則。這是我們在解讀馬克思、恩格斯集體主義思想時必須給予充分重視的一點。
19世紀法國的馬克思主義者保爾·拉法格曾有這樣的看法:集體主義是共產主義的同義詞。他在一篇題為《集體主義——共產主義》的文章中闡述了集體主義與共產主義之間的密切關系。
他認為只有在共產主義的意義上來理解集體主義,即把集體主義理解為共產主義的同義詞,集體主義在政治上才是可以接受的。這種看法雖然顯得絕對,但卻點出了問題的根本。
對馬克思、恩格斯集體主義思想的理解,必須與其共產主義思想聯系起來,與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即人的解放聯系起來。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
❸ 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有哪些狀況
新中國建立以來,從社會主體的道德觀念流變歷程和道德建設的基本經驗,可以看出我國現代化道德建設的實踐脈搏與必然道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經歷以下幾個基本階段。
第一階段:從新中國成立後至「文化大革命」前,就是從1949年至1965年期間,其特徵是政治化。新中國成立後,新中國百廢待興,國際形勢十分嚴峻,為了創造良好思想政治環境,黨中央大力開展宣傳「延安精神」、「樹立標兵」等共產主義思想道德教育活動。
這段歷史時期的道德建設與思想政治工作密切相關,「政治工作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政治工作涵蓋道德建設,一切是「政治掛帥」。共產主義道德和理想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內容。以多種政治運動為主要形式,以郝建秀、草原小姐妹等先進典型的道德教育活動樹立人們的道德觀念和理想,提高社會道德風尚,為新中國的復興之路鋪墊了堅實的思想價值基礎。
第二個階段:就是「文化大革命」時期,指從1966年至1976年期間,其特徵是形式化。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建設遭受重創,以「階級斗爭為綱」,階級斗爭成為思想政治運動的風標導向。
在極「左」的思想干擾下,社會道德要求和判斷偏頗,道德教育是「一刀切」、公式化、形式化,道德秩序十分混亂,這對我國道德建設受到了嚴重影響。
第三個階段:就是「文化大革命」後至1986年,指1977年至1986年期間,其特徵是經濟化。「文化大革命」之後,我們黨吸取歷史教訓,將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
在道德建設上,黨中央提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科學命題,全國開展「五講四美三熱愛」等群眾性的道德創建活動。國家和社會對道德建設有了新的全面共識,道德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市場經濟包含道德的必然性。在我國市場經濟發展早期,市場經濟的利益化傾向使經濟工作成為其他工作的強項標桿。利益意識滲透到道德評判的價值環境中,道德建設表現為經濟化的特徵。
第四個階段:就是1986年到至今,其特徵是體制化。相對於改革開放後經濟建設取得的巨大成果,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卻不容樂觀。為此,1986年9月,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正式提出並使用了「道德建設」的命題,表明黨和國家高度關注道德建設。
在1996年召開的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上提出建立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五愛」為基本要求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科學體系,全面論述了道德建設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意義。
2001年1月,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德」已正式納入國家治理方略。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並系統闡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總體思路,其中特別強調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問題,充分表明我國正朝著完善中國特色道德文化體系的方向不斷發展。
❹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原則是
堅持貫徹集體主義的基本原則。
早在1956年,毛澤東同志就曾在《論十大關系》中提出,把集體主義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原則。《綱要》在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中的總體要求裡面提到要「以集體主義為原則」,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集體主義作為道德原則,具有正確處理個人利益、集體利益與國家利益關系的重要作用。集體主義原則提倡在國家利益、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矛盾時,集體利益優於個人利益,國家利益又高於集體利益,個人要以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為重,而且在必要的情況下,個人應當為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放棄或犧牲個人利益。
與此同時,集體主義原則又要求集體和國家必須盡力保障個人的正當利益能夠得到滿足,促進個人自由全面發展和人生價值的實現。
從根本上說,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是相輔相成、辯證發展的,一方面,沒有集體和國家的富強,就不能切實保障個人的發展;另一方面,集體和國家又因為個體的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才能成為充滿活力、具有創新能力、富有蓬勃朝氣的集體和國家。
(4)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擴展閱讀:
堅持社會主義道德觀的根本地位。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歷史進程中,堅持馬克思主義對人類美好社會的理想,繼承發揚中華傳統美德,創造形成了引領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
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歷史進程中所創造和形成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裡面最為根本的組成部分就是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和社會主義道德觀。
馬克思主義道德觀以人為核心,圍繞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注重勞動實踐和社會環境對人的道德形成的重要作用,從人的現實性出發將抽象的道德概念具體化。
社會主義道德觀是我國在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紮根中國實踐所創造出的具有鮮活生命力的道德觀念,推動了社會主義道德文明的發展,提升了國民的道德素質和價值追求。
❺ 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內容是
是在無產階級自發形成的樸素的道德基礎上,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為指導,內由無產階容級自覺培養起來的道德;是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以社會主義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為主要內容,以代表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的先進道德體系。
社會主義道德體系,是指社會主義道德不同層次、不同方面的行為規范有機結合起來的整體。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指社會主義道德的內容體系,它由各方面的道德規范構成,如政治道德、商業道德、家庭道德以及各行各業都有自己具體的規范、具體的內容,各種規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了社會主義道德的內容體系。
另一方面是指社會主義道德的層次體系。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低到高存在著四個層次的道德要求。處於最低層次的、也就是最簡單、最一般的道德要求,是社會主義起碼道德要求,它包括社會公德和家庭道德兩大部分。處於第二層次的是社會主義基本道德,具體概括為「五愛」,即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處於第三層次的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特殊道德要求。
❻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根本任務是什麼
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是:堅持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專加強社會公德、職業屬道德、家庭美德建設,引導人們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道德的集中體現。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最根本的是要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❼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是什麼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是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主要為人民服務回的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社會主義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化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先進道德體系的主要內容。
堅持為人民服務,首先要確立為人民服務的價值取向。這是生活中的首要和根本問題,也是無產階級生活價值觀與剝削階級生活價值觀的根本區別,也是做人的根本問題。
(7)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原則
社會主義以公民道德建設的原則,是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社答會主義按勞分配原則是解決經濟利益共享的基本原則。
社會主義原則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精神。民主就是人民當家作主,民主政治建設就是實現公民政治平等,讓人民真正行使權力,保障公民權利。
公民在社會文化生活中實現全面發展也是一種必然的形式,社會主義創造的公平合理的經濟發展道路,是為人的持續全面發展和個體人格和能力的自由發揮創造條件。在全社會不斷培養和造就新人,弘揚集體主義道德文化。
❽ 什麼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
❾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包括哪幾方面
包括兩方面:
1、誠實守信
誠實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則,也是社會道德和職業道德的基本規范。也是不同國家間即國際社會交往應遵循的原則。
誠實守信是人際互動的基本規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講的辦事要講「信用」,不能「背信棄義」,指的就是誠信原則。它是完善人際關系的潤滑劑。
2、誠信原則
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的高級發展階段,是一種現代經濟式它是以市場經濟作為資源配置的基礎性方式和主要手段的經濟。
市場經濟作為一種交換經濟,在它發展的各個階段都需要誠信。但在其高級發展階段,誠信的作用更為突出。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交換的范圍擴大,交換的品種與數量急劇膨脹,交易對象具有陌生性、間接性。
因此,交換的風險程度加大。一旦失信,造成的損失也特別巨大。因此人們對誠信的呼聲很高。我們現在發展的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建立誠信原則更是市場建設的應有之義。
(9)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擴展閱讀:
誠信原則的起源:
古代羅馬法中的誠信契約是現代誠信原則的淵源。在羅馬法上,誠信契約是嚴正契約的對稱。在誠信契約中,債務人不僅要承擔契約規定的義務,而且必須承擔誠實、善意的補充義務。
就誠信契約發生的糾紛按誠信訴訟處理,在誠信訴訟中,審判者不受契約的字面含義的約束,可根據當事人的真實意思對契約進行解釋,並可根據公平原則對當時人的契約進行干預,以消除某些契約的不公正性,按照通常人的標准增減契約義務。
羅馬法的「一般惡意抗辯」與「誠信契約」都反映了道德與倫理的要求,體現了衡平與公正的精神,因此可以說他們都是現代誠信原則的最早起源。
❿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什麼為核心
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乾重要問題的決議》規定:社版會主義道德建設「權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
1944年9月5日,中共中央警衛團的一名叫張思德的戰士在陝北安塞山中燒炭時,因炭窯崩塌而不幸犧牲。
9月8日,中央直屬機關專門為紀念張思德召開了追悼會,毛澤東在追悼會上作了演講,這就是著名的《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唯一宗旨,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唯一宗旨,是社會主義時期道德建設的核心。
(10)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道德是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基礎的反映;是在無產階級自發形成的樸素的道德基礎上,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為指導,由無產階級自覺培養起來的道德;
是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以社會主義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為主要內容,以代表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的先進道德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