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咋解釋

道德咋解釋

發布時間: 2023-01-28 16:19:34

道德怎麼解釋

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抑何以立言行樹道德。作禁戒之堤防。出世之根本也哉。故四分戒本為正法關鑰。諸佛以之同證。菩薩以之同修。眾生以之同具者。以戒為體。以戒為用。

② 道德怎麼解釋

《論道德》

「道德」二字,經常被人們提及。古今中外,與此相關的書籍,可謂多如牛毛。其內涵之豐富,可見一斑——我也略微談談。

雖然辭典里有現成的定義,但我仍想改弦更張,另作闡述。人道,即為人處世之道,指個人或群體同外界聯系時,應當具備的方法、原則及態度。而道德,可定義為:人與人相處時,應當具備的方法、原則及態度。

顯然,嚴格說來,道德僅在人與人聯系時起效;在人與非人的事物聯系,以及非人的事物互相聯系時,並不適用。所以,我們不可戴上「道德」的眼鏡,看待人類的殺生與動物的弱肉強食。

由定義,不難得知:道德有利於維持人類的穩定。所以,究其本源,可認為道德,是人類為維持自身穩定,而自我約束的產物。進而可知,對維持人類穩定的作用大小,是評判道德高低的核心依據。

談到作用,也不可不提利益。為更多的人,謀得更大的利益,所展現的道德便越高尚;令更多的人,受到更大的損害,所展現的道德便越低劣。

而展現,須有合適的時機——畢竟道德存之於心,而見之於行。若不得馳騁,便無法區分馬匹的優劣;不得施展,便難以判斷才能的高低。

人生的舞台:愈是狹窄和隱秘,對外人利益的影響,便愈為微小,也愈難於展現道德與才能;愈是寬闊和明顯,對外人利益的影響,便愈為重大,也愈易於展現道德與才能。

要想更為深入地了解道德,必須將其拆分而單論。「道」與「德」的內涵,原本並不相同。隨著時間的推移,兩者被連用,且「道」的分量逐漸下降;「道德」一詞,幾乎成為「美德」的代稱。

所謂的「道」,即道品,指吻合於中庸之道的德行。德盛,則道不達;道高,則德不厚。唯有庸德庸行,方才符合中庸之道。

道德有別,根源便在於兩者的評判依據,存在差異。前者立足於延長人類的存在時間,後者著眼於提升人類的生活質量與種群數量。須知人類的生活質量與種群數量提升得越快,人類的存在時間便會越短。——舉此一例,更容易理解:長勢越快的樹木,往往天年越短;天年越長的樹木,常常成長越慢。

對人類(非指個人)而言,存在時間,與生活質量及種群數量,都能影響自身的穩定;且前者的影響,顯著大於後者。

換而言之,只要存在時間延長,人類便更趨穩定;若縮短,便更不穩定——此時,生活質量及種群數量的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而生活質量及種群數量的提升,雖原則上有利於人類的穩定,但若使人類的存在時間縮短,反不利於自身的穩定。

顯然,道高於德,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道德經》有雲:「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道高,則無拘泥於德;德厚,則無執著於仁;仁深,則無糾結於義;義重,則無束縛於禮。

當然,前文可謂玄之又玄,並不容易理解。判斷道與德孰高孰低,還有更為直觀的標准——智慧的大小。莫問智當何處尋,去其濁者水自清。寡慾靜心,而人自明。所以,道德越高,智慧越大。

道之高,莫過於老聃、莊周、洪應明;德之盛,莫過於孔丘。今人大可靜心咀嚼與比較儒道經典,通過兩家對世事人生的感悟,從而判斷出智慧的大小。

要想提高智慧,必須提升道德。而道德之路,頗為漫長與艱辛。古人雲:「逆以煉心。」不能忍受錘煉的痛苦,與長期的煎熬,必不會擁有高深的道德。

道德之本,在於自愛;進德之本,在於自省。若能堅持寡慾匡過,定可不負此生。

③ 道德是什麼

這個問題眾說紛紜,很難有清楚的解釋。我主要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分析。
我們不妨把「道德」這一抽象的概念分解為幾個成分:
1、道德感
2、道德判斷
3、道德實踐
道德感:(Moral feelings)道德感是人根據道德規范來評價社會行為時所體驗到的情感。這句話說明了幾個問題。
首先,情感也許是我們道德的基礎。孟子就有過很好的論述:
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顴顴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我們看到小孩子掉到井裡,難免就為他難過心痛,並不是和孩子的父母有什麼交情,或是要什麼榮譽。我們只是有一種惻隱之心,否則我們就不是人了。
所謂的」惻隱之心「用心理學的術語來說,就是共情(Empathy,有些人譯為同理心,哎,還不如惻隱心呢)。每個正常人都是有同情心的,別人的痛苦,常常能讓我們掩泣,別人的快樂,也能讓我們開心。正是因為我們能感受到別人的喜怒哀懼,我們才會用道德來對待別人。
其次,道德也是社會性的。如果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人,就不存在所謂道德與不道德了。而因為道德具有社會性,所以古今中外、各個民族,他們的道德就會存在區別。比如,中國古代有裹小腳的傳統,歐洲人販賣黑奴,在那個時代可以被接受,在我們現在就不行,就是因為整個社會價值發生了改變。
道德判斷:道德就是人們對社會行為來進行價值判斷,形成道德觀念。美國心理學家科爾伯格對道德判斷及道德發展做了很好的論述。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關於道德判斷的一些分類。
科爾伯格用兩難故事發來考察各個年齡段的兒童,然後得出了他的結論。兩難故事的例子如下:

歐洲有個婦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醫生認為只有一種葯能救她,就是本城一個葯劑師最近發明的鐳。製造這種葯要花很多錢,葯劑師索價還要高過成本十倍。他花了200元製造鐳,而這點葯他竟索價2000元。病婦的丈夫海因茲到處向熟人借錢,一共才借得1000元,只夠葯費的一半。海因茲不得已,只好告訴葯劑師,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請求葯劑師便宜一點賣給他,或者允許他賒欠。但葯劑師說:"不成,我發明此葯就是為了賺錢。" 海因茲走投無路竟撬開商店的門,為妻子偷來了葯。
請問海因茲應該這么做嗎?為什麼?
根據兒童的回答,科爾伯格認為道德推理存在三個層次,每個階段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1)前習俗層次,年齡在4-10歲左右
第一階段:這個時候兒童的道德完全依賴於是否受到懲罰。孩子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可能就是,「海因茲是不對的,因為警察會抓他。」
第二階段:這個時候兒童的道德依賴於自己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比如,孩子們會說,」海因茲的老婆要是對他好,就應該去偷,對他不好,就別偷。「這種道德,是互惠型的,而非有什麼原則。
(2)習俗層次,年齡在10-13歲。
第三階段:這個時候道德是一種習俗,如果行為能得到表揚,那麼就是好的。孩子們會說,」他偷葯會讓家人蒙羞,她其中也不一定要吃,他不應該去偷。「
第四階段:這個階段的道德是強調權威的,就是說看行為是否符合法律,是否遵從權威。」他偷東西是不對的,因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因為他妻子的情況就變得合法。「或者,」偷東西是不對的,但是不這么做,他又沒有盡到做丈夫的義務。「
(3)後習俗層次。年齡在13歲以後
第五階段:道德是一種社會契約。規范的存在,是為了集體的利益。因此規范是可以質疑的,也可以進行理性分析、進行協商。孩子們會說,」他不應該偷葯,丈夫沒有偷葯救妻子的義務。葯劑師雖然不對,但是這畢竟是他的權利。「,」法律禁止偷竊,但是沒有考慮為了救人而偷竊的情況,這說明法律存在問題。海因茲是對的,錯的是法律不夠完善。「
第六階段:道德是基於普遍的倫理原則,比如平等、尊嚴、自由、生命等。這個時候的道德往往成為一種體系,會根據個人所選擇的某些倫理原則而形成系統的、全面的道德體系。這個時候的回答就會變成,「生命是寶貴的,我們應該尊重其他生命,這是一切道德的基礎。海因茲的偷盜即使受到懲罰,那也是值得的。」「海因茲這么做是不對的,也許城裡還有其他人得病,他們本來可以買到,但是因為他的偷竊他們卻得死去。他的偷盜是自私的表現,對別人不公平。」
科爾伯格認為,不是每個人都能到達最後的道德階段,有的人一生都停留在權威階段。因為最後的階段,人的道德水平是基於他的理性認識才產生的。他必須認識到道德的相對性,然後懂得在不同的情況下,不同的倫理原則是要取捨的。

④ 「道德」的含義是什麼

「道德」的含義:社會意識形態之 一。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人與人之間及個人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主要通過教育和社會 輿論的力量,使人們逐漸形成一定的信念、習慣、傳統而發生作用。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 之服務。

道德

【拼音】dào dé

【出處】巴金《家》三三:「他又一次誇張地感覺到自己的道德力量超過了這個快要崩潰的大家庭。」

【例子】那些在自然災害發生的時候,趁火打劫哄抬物價的人是不道德的行為,為遭到大家的譴責和唾罵。

【近義詞】品格、品質、人格、品行、品德、德行、人品

(4)道德咋解釋擴展閱讀

道德近義詞

1、品德

【拼音】pǐn dé

【解釋】即道德品質,也稱德性或品性,是個體依據一定的道德行為准則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穩固的傾向與特徵。品德就其實質來說,是道德價值和道德規范在個體身上內化的產物。

【出處】明·釋今無《壽江若海》:「名譽高縉紳,品德潔清修。

名聲好的官宦,注重修養和品質道德。

【例子】喬治·華盛頓總統在1796年的告別演說中宣稱,一個共和國的公民如果沒有品德就無法管理自身和充分行使他們的自由權。

2、品格

【拼音】pǐn gé

【解釋】品性;性格。也指文學、藝術作品的質量和風格。物品的質量、規格等。

【出處】唐韓愈《畫記》:「至河陽 ,與二三客論畫品格,因出而觀之。

到了河陽,與幾位客人一起討論畫作的質量和風格,因為出色大家都喜歡看。

【例子】公道正派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公認的一個人處人、處事應當秉持的基本立場,是國家公職人員一切優秀品格的起點和終點。

⑤ 道德是什麼意思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丑德不稱其為德,所以,道德僅僅是一種表現形式,屬於中性。

⑥ 求「道德」的名詞解釋 要簡潔明了的

【詞語】:道德
【注音】:dào dé
【釋義】:以善惡評價為標准,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的內心信念的力量來調整人們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貫串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社會公德、婚姻家庭道德、職業道德等.它通過確立一定的善惡標准和行為准則,來約束人們的相互關系和個人行為,調節社會關系,並與法一起對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有時專指道德品質或道德行為.

⑦ 道德是什麼意思,怎麼解釋

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

道德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dào dé。一指社會意識形態之一;二指合乎道德的;三指老子《道德經》的省稱;四指僧道修行的功夫、法術。

(1) [morals;ethics]∶社會意識形態之一。

道德之歸也有日矣。——唐· 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作為校長,他要求在學校里保持高的道德標准和禮貌規矩。

(2) [moral]∶合乎道德的

  1. 道德是通過行為規范和倫理教化來調整個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意識形態,是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人與社會相互關系的准則、標准和規范的總和。

  2. 道德規范的調控作用幾乎體現於人們的所有活動領域,既體現在日常生活中,也體現在有組織的社會活動中。道德屬於上層建築,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狀況。

2. 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①《韓非子·五蠹》:「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

②《後漢書·種岱傳》:「臣聞仁義興則道德昌,道德昌則政化明,政化明而萬姓寧。」

③唐 韓愈 《原道》:「凡吾所謂道德雲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④巴金《家》三三:「他又一次誇張地感覺到自己的道德力量超過了這個快要崩潰的大家庭。」

3.老子《道德經》的省稱。

①南朝 宋鮑照《蜀四賢詠》:「閉簾注《道德》,開卦述天爵。」

②唐杜甫《冬日謁玄元皇帝廟》詩:「世家遺舊史,《道德》付今王。」

③元倪瓚《康素子雜言》詩:「《道德》五千言,玄之又而玄。」

4. 僧道修行的功夫、法術。

①《敦煌變文集·佛說阿彌陀經講經文》:「都講闍梨道德高,音律清泠能宛轉。」

②《水滸傳》第五三回:「我等自是出家人,不曾惱犯了你,你因何夜來越牆而過,入來把斧劈我?若是我無道德,已被殺了。」

③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三》:「忽二女鬼現燈下,向僧作禮曰:『師等皆飲酒食肉……煩師傳語主人,別延道德高者為之,則幸得超生矣。』」

⑧ 道德的意思解釋

道德的意思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合乎道德的。

一、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道德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道德觀念。

1、《韓非子·五蠹》:「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

三、僧道修行的功夫、法術。

1、《敦煌變文集·佛說阿彌陀經講經文》:「都講闍梨道德高,音律清泠能宛轉。」

2、《水滸傳》第五三回:「我等自是出家人,不曾惱犯了你,你因何夜來越墻而過,入來把斧劈我?若是我無道德,已被殺了。」

3、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三》:「忽二女鬼現燈下,向僧作禮曰:『師等皆飲酒食肉……煩師傳語主人,別延道德高者為之,則幸得超生矣。』」

⑨ 如何理解道德這兩個字 道德解釋

1、道德是在最少二個人之間的互動基礎上,別人對你的評價,或自己對自己的評價。只要你不傷害別人,就是有道德。否則就有失德。

2、道德也是一個規則,是人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必然遵守的規則。

3、道德也是一個度,當你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保持了一個合理的度,達到了雙贏,這說是有道德。當你突破了道德底線,可能說是失德。

⑩ 道德的意思解釋

道德的意思解釋為一定社會階段形成的通過輿論約束人們言行的准則和規范

一、解釋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實為遵循道的規律來自身發展變化的事物。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

二、道德的功能

凡是人的活動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幸福,區別在於幸福的種類和完滿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動既然是一種活動,當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為了追求某種幸福。人類的心靈可以粗略地分成三個部分,即營養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和慾望的部分、心靈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熱點內容
婚姻法有關子女撫養權的規定解釋 發布:2024-09-08 11:46:22 瀏覽:663
永年司法拍賣 發布:2024-09-08 11:38:59 瀏覽:528
勞動法有哪幾條 發布:2024-09-08 11:31:04 瀏覽:912
法官套改吃虧 發布:2024-09-08 11:13:36 瀏覽:772
華中科技大學的法學 發布:2024-09-08 10:24:06 瀏覽:498
手工社團的規章制度 發布:2024-09-08 10:21:00 瀏覽:654
12周歲負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4-09-08 08:51:11 瀏覽:183
課堂360品法與社會四年級下 發布:2024-09-08 08:09:45 瀏覽:799
員工法律知識培訓課件 發布:2024-09-08 08:06:26 瀏覽:603
勞動法女人四期 發布:2024-09-08 08:06:02 瀏覽: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