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醫學倫理與道德的論文

醫學倫理與道德的論文

發布時間: 2023-01-30 12:06:05

1. 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探析論文

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探析論文

1.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的途徑

1.1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是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的必要途徑

根據醫學生的實際情況,撰寫出適合醫學生學習的傳統文化講義,開展中華傳統文化講座。現代醫德觀要求增強醫務人員職業道德觀念,培養人文關懷,注重注重醫患合作的人文化。要樹立「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觀念。因此,只要加強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教育,就需要繼續倡導中華傳統的救死扶傷、濟世、仁愛的人道主義精神,明確傳統文化教育與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息息相關,才能真正實現對患者的尊重和關愛。醫學院校的培養目標應確立為「以患者為中心」,建立「以病人為本」的醫療觀念,培養具有高尚職業道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醫學人才。

1.2重視醫學院校人文課程是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的重要途徑

我國的醫學院校人文課程偏少,並且也屬於醫學院校的`邊緣學科,以致我國的醫學生文化底蘊相對較差,有知識沒文化的醫學生頻出的現象,職業道德素養不高。適當增設醫學人文課程可改變這種情況,如醫學禮儀、人際溝通課程等,對醫學生舉止行為規范,對醫學生的服務意識進行強化,在醫療實踐中能與患者進行良好的溝通,擁有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是醫療的要求,也是醫德的要求。醫務人員如缺乏細致、耐心的交流與溝通,就會難以真正給病人解決問題。

1.3加深專業課的思想教育滲透是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的關鍵途徑

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是一項綜合工程,它不應僅僅依靠思想政治課教學,不僅僅通過醫學倫不明就裡課講授,而應體現地學校教育的全過程中。醫學院校要發揮專業課的載體作用,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專業課教學中,在專業課教學中拓展職業道德教育的空間。

1.4強化實踐教育是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的有效途徑

醫學生的職業道德培養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加以深化。一是在課外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中強化職業道德素養。比如,鼓勵學生走進醫院,走進社區,為患者提供義務服務;通過「義診」「三下鄉」、社會調查、公益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會人民的勞苦與艱辛。走進社區,走入農村,幫助弱勢人群,為貧困地區的群眾做貢獻。二是在學生實習期間深化職業道德培養。實習既是醫學生通過臨床把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相結合,同時也是醫學生接觸社會、服務患者、強化醫務人員職業道德德信念的關鍵時期。在實習期間,如果職業道德教育跟不上,那麼,前期的職業道德培養成果就會付諸東流。並針對實習中發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身邊的非道德現象,明確這種現象是暫時的,個別的,必然會得以整頓。強化「以病人為本」的基本思想,使醫學生在實習時真正樹立起良好的醫德醫風。

2.提高醫學生職業道德素質的對策

2.1改進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方法

把醫學倫理學教育與醫學生見習實習、參與醫療實踐相結合,作為醫學生實習見習考核的主要內容,並作為醫學生畢業就業推薦的基本依據。通過職業道德實踐培養,可以培養醫學院校學生的醫德行為習慣,讓醫德認識、醫德情感和醫德行為統一起來,只有通過醫德行為才能強化醫德認識,堅定醫德情感,內化醫德良心。

2.2樹立高尚的職業價值觀

引導醫學生用適當方式滿足自己的職業成就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自覺抵禦拜金主義思潮。醫學生具有職業奉獻精神,能真正體會到醫療工作是崇高而神聖的職業,引導醫學生自覺奉獻出自己的時間、精力和熱情,培養醫學生為自己的事業、為自己的病人獻身的精神。

2.3優化職業道德培養手段

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應重在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身「動」人。職業道德的培養中應堅持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品格及思想理論塑造人,以優秀的「先模」人物鼓舞人的基本方向。加強醫學院校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責任感是職業道德的內核。如果沒有相對應的責任要求,職業道德規范就成了空洞的理論。有責任感的人,會遵守法律,自覺遵守各種道德規范。對醫學生來說,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就是職業道德的堅強支點,應嚴格履行應盡的社會責任。

;

2. 醫葯類專業大學生職業道德論文

醫葯行業與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關,醫葯類專業學生是未來醫葯行業的主要源泉,他們的醫葯職業道德素質直接關繫到整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下面是我給大家推薦的醫葯類專業大學生職業道德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醫葯類專業大學生職業道德論文篇一

《高職院校醫葯類專業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分析》

【摘 要】醫葯行業與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關,醫葯類專業學生是未來醫葯行業的主要源泉,他們的醫葯職業道德素質直接關繫到整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因此,加強高職院校醫葯類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分析醫葯類學生職業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學生職業道德素養,對於高職院校培養具備良好職業道德的醫葯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高職院校;醫葯專業學生;職業道德教育

0 引言

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迅速發展,高職院校畢業生日益成為我國新增勞動力的重要來源,其職業道德水平直接影響了從業人員隊伍的整體職業道德水平,對於醫葯行業更是如此。醫葯行業與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關,醫葯行業的職業道德狀況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醫葯類專業學生的職業道德修養直接關繫到社會的發展和穩定,因此我們要加強醫葯類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端技能型醫葯人才。

1 職業道德和醫葯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是指從業者在認同基本的職業道德原則與規范的基礎上,通過內化所形成的對待自己職業的一整套相對穩定的價值觀和態度。醫葯職業道德不僅是醫葯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的行為標准和要求,而且是醫葯行業對社會所承擔的道德責任和義務。目前,對醫葯類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主要指職前職業道德教育,即通過教育使他們認識到自己將來所從事的職業之社會價值,使他們增強救死扶傷的社會責任感,樹立無私奉獻的醫德意識,進而在就業意識和擇業取向上加以貫徹,並表現在將來的從業行為上。

2 醫葯類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

2.1 社會上存在的某些不良影響

醫葯類專業學生目前正處於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他們的辨別能力還處於發展階段,自製力和意志力相對較弱,容易受社會上存在的不良習氣的影響。在市場經濟發展的今天,在有著眾多無私奉獻的優秀醫葯工作者的同時,還存在制售假劣葯品、葯品回扣、醫務人員收取紅包、醫患關系緊張等現象,這讓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加強醫葯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醫葯專業的學生是未來醫葯行業的中堅力量,學校要加強學生的醫葯職業道德教育,逐步培養他們做到辨別是非和堅持原則。

2.2 高職院校的職業道德教育沒有落到實處

學校是職業道德教育的主陣地,學校的重視程度直接決定了職業道德教育的效果。目前,醫葯類專業的職業道德教育之所以不盡如人意,從學校層面來說,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專門開設職業道德教育課程的高職院校很少。到目前為止,大部分高職院校還是把職業道德教育納入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課,涉及職業道德教育的只有“思想道德修養”內容。第二,對學生的職業指導目標定位和職業道德要求出現脫節。在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時,重視相關法規政策、求職基本技巧方法等傳授,而輕視職業道德教育。第三,認為職業道德教育與就業無關,是工作以後的事情。不少學生認為職業道德的養成有待於在日後的工作崗位上實踐,甚至部分學校的領導和德育教學人員也錯誤地認為,職業道德只是同人們的職業內容和職業實踐相關聯[1]。

2.3 學生對職業道德認識存在問題

學生是職業道德教育的主體,在職業道德教育的過程中,絕對不能忽視學生自身的認識問題。目前,在醫葯類專業學生中主要存在對職業道德教育認識的兩大誤區:第一,學生更重視就業時的各種考證培訓,而忽視人文素養。當前,醫葯類學生更加重視例如英語等級證書、計算機等級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等證書的獲得,對於人文素養的積淀無暇顧及,這也間接導致其忽視了對自身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第二,部分醫葯類學生的倫理知識儲備與未來本職工作的職業道德實踐要求存在差距。醫葯類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的目標與其他專業應有所區別,應側重傳承救死扶傷精神和無監督的自律精神。然而,目前課程教學擔負的職業道德教育與實際要求存在差距,教學中存一定的實效性問題。

2.4 職業道德教育缺乏職後延續性

職業道德教育缺乏職後延續性是指就職後大部分畢業生原有的職業道德觀念會被弱化,而功利觀、個人利益意識則被強化。有的學生把選擇的職業和單位作為找到個更有“錢途”的工作的跳板,一旦找到更好的工作就馬上跳槽。這種現象說明如果職業道德教育只停留在書本知識、文化成績上的話,那麼,在當前功利觀的誘惑和影響下,這樣的書面教育將不能產生良好的職後影響力和延續性。

3 加強醫葯類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幾點思考

3.1 加強重視程度培養“德才兼備”的醫葯類學生

從醫葯類畢業生總體就業狀況來看,絕大多數企業對人才需求的首要條件己不再是單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而恰恰是職業道德修養。因此,高職院校應該認識到職業道德教育是高職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內容,不能只重視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而忽視對職業道德教育的深化。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須積極思考,認真研究,勇於探索,敢於實踐,使職業道德教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1)推進課程改革。根據醫葯行業特色,結合高職學生特點,編寫適合醫葯專業職業道德的教材,提高醫葯專業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針對性、系統性。建議在各類醫葯專業開設此課程,將對學生有更具針對性的指導意義。

2)改進教學方法。目前思政課和職業道德課程教學多以理論講授為主,傳播具有單向性,學生僅為被動接受,不易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影響著學習效果。我們要轉變教學觀念,改革教學方法,根據教學內容,創設一些有趣的、有懸念性的問題情境。在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根據高職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可通過案例討論、情景模擬、辯論、考查調研和知識競賽等多種教學形式,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調動其學習積極性[2]。

3)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醫葯類專業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課程性質要求授課教師不僅要具備豐富的人文知識,而且要具備豐富的醫學和葯學知識,才能駕輕就熟地傳授好知識。其次,德育課教師必須做到為人師表、率先垂範。如果教師對自己講授的思想觀念都不信服,或者課堂上和生活中言行表現不一致,必然會使學生產生思想上的困惑,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同時,還可以聘請醫葯行業企業的專家模範給學生開設講座,使學生了解醫葯行業,熱愛醫葯事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醫葯職業道德觀。

3.2 加強法制教育,熟練掌握各項醫葯法律法規

我國擁有多部醫葯衛生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制度,以及大量的醫葯部門規范性文件和技術性規范,在醫葯活動中必須嚴格遵守這些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高職院校應加強醫葯專業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律法規教育,教育他們增強法制觀念,自覺遵守各項醫葯法規,恪守醫葯職業道德。

3.3 運用信息網路技術,探索職業道德教育新途徑

互聯網的出現對高職學生的學習、生活乃至思想觀念都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對學生道德觀、價值觀以及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帶來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高職院校要想利用好網路文化這個新載體,必須要培養一支業務精湛、精通網路技術的新型教師隊伍,使他們增強主體意識,提高主體素質,掌握網路條件下職業道德教育的理論及規律[3]。其次,在網路信息化新時代,要求建立網路管理他律系統。健全網路教育體制,加強網路道德建設,是加強網路條件下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舉措。

3.4 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提升醫葯職業道德意識

在校大學生基礎品格已經基本定型,這個時期更應該注重職業理想、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培養。將職業道德教育內容滲透進學生學習職業技能和教師的實踐性教學活動中,這樣做符合職業道德素質形成規律,更容易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4]。因此,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參觀醫葯企業,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同時,要努力爭取讓醫葯類學生進入一些具有優秀人文氛圍的企業中實習,並擔任具體崗位的實際工作,給學生提供真實的職業環境,使學生感悟企業文化,了解企業職業道德規范,提高職業道德意識,在工作實踐中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紀律習慣。

【參考文獻】

[1]谷朝眾.加強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對策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9).

[2]邱秋雲.加強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徑[J].職業教育研究,2012(06).

[3]唐凱麟,蔣乃平.職業道德與職業指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0-61.

[4]劉春生,徐長發.職業教育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242-244.

3. 醫學倫理學論文2500字

醫學倫理論文
醫學倫理學是研究優良的醫學道德規范的制定和實現的科學。。。。。(此處省略1970字)醫務工作者獻身於醫學事業,崇高的道德境界就體現在他們所從事的具體的認識疾病、治療疾病的醫學活動之中。(結束

4. 葯王孫思邈醫學思想和道德理念的現實意義分析

孫思邈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道教醫學家,一般認為生於581年,卒於682年,隋唐間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孫家塬)人。自幼聰潁,精勤不倦,學識十分淵博,通老莊百家之學,精究醫葯,洞曉陰陽推步。長年隱居山中修道行醫,年猶百歲而視聽不衰、神采甚茂,曾被唐太宗比作仙人羨門、廣成子,贊曰「有道者誠可尊重」。被尊為「葯王」(據《中國大網路全書宗教卷》所載,道教俗神中有3位「葯王」,分別是神農、扁鵲、孫思邈)。因活唐高宗性命而受「真人」封號;宋徽宗時因其美利在民而特封「妙應真人」榮號。

孫思邈除了道學、醫學成就彪炳史冊外,其醫學思想和道德理念在醫學史和道教史上亦具有重要影響,對當今社會具有重要啟示和價值,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1、醫道同源思想

「醫道同源」是孫思邈醫學思想的基礎,在所著《千金要方大醫習業》中,孫思邈強調醫家除了熟讀醫書之外,還須讀《老子》、《莊子》等道教經典,同時須精熟陰陽五行、天文氣象、占卜相面等與道教相關的知識,稱「如此乃得為大醫」。否則,「如無目夜遊,動致顛殞」,後果極其嚴重。

陶弘景《養性延命錄序》中謂「稟氣含靈,唯人為貴。人所貴者,蓋貴為生」,仙道貴生思想則貫徹在孫思邈的整個醫學實踐過程中。《千金要方序》中稱「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基於這樣的思想基礎,為了更好的掌握治病救人的技藝,對於「切脈診候,采葯合和,服餌節度,將息避慎,一事長於己者,不遠千里伏膺取決」,孫思邈這種不遠千里取經學藝的認真誠懇態度,所收到的成效是顯著的,於己「在身之患,斷絕醫門(因孫思邈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葯之資,罄盡家產)」,於人「親鄰國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濟益」,即收到了利己利人的良好效果。

在《千金要方》這一大型綜合性方書中,道教痕跡隨處可見,如五臟皆有神名:肝臟神名藍藍,心臟神名呴呴,脾臟神名俾俾,肺臟神名鴻鴻,腎臟神名??(可見於《老子中經第二十六神仙》),並各有數量不等的.童子、玉女守候。收入治瘧符、咒語等道教符咒內容。載有淮南八公石斛萬病散、蒼梧道士陳元膏等冠以道教人名之方及單服松脂、枸杞菖蒲酒等道教服食方以治療風濕腳弱痹痛諸症,並專列「解五石毒」一節,列數皇甫謐等名士服石後的毒副反應。等等。由此可見道教方術對孫思邈醫學思想的影響和滋養。

《千金要方》除了宏富的醫學內容外,其《養性》篇中的道林養性、居處法、按摩法、調氣法、黃帝雜忌、房中補益等章節大量引載道教養生經籍《太清道林攝生論》中的篇章,充分彰顯了本書的道教色彩。

《千金要方》問世後,在唐代道教界就已經產生了影響,如唐代胡愔《黃庭內景五臟六腑補瀉圖》序中就引載《千金要方肝臟脈論》「五臟者,精神魂魄意」諸句,並在序後接著大段引錄「夫人稟天地而生,故內有五臟六腑、精氣、骨髓、筋脈,外有四肢九竅、皮毛爪齒……其能留心,考而行之」之文。而《千金要方》、《黃庭內景五臟六腑補瀉圖》同時見收於《正統道藏》,則亦是醫、道相通又一例證。

《千金翼方》是孫思邈生命最後階段退隱時對《千金要方》的補充之作,除卻大量的醫葯內容,其《養性》、《辟穀》、《退居》、《飛煉》諸篇均為道家養生修煉諸術。中醫臨床急症中用於開竅的重要方劑——紫雪,一般認為出於《千金翼方》卷十八《壓熱》篇,殊不知還見於隋唐時蘇玄朗所撰外丹著作《太清石壁記》卷下,不過《千金翼方》中去除了毒性較大的水銀。

由此可知,道門中人學點醫,醫者懂點道,對二者來說,既是有淵源可溯,又有利於各自修為的豐富和提高。

2、仁義道德之心

仁者愛人,醫者仁術也,必定須持有一顆仁愛之心。仁義道德是孫思邈醫學倫理思想的重要方面,要求醫家讀儒家五經,以知仁義之道。在《千金要方論大醫精誠》中,孫思邈列出了醫者必須遵循的道德准則:「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凄愴,勿避險巇,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作為一個醫生,必須具備如此高的道德水準,方能救患者於水火之中;否則如將最為金貴的生命交於道德低下的醫者手中,患者將會冒多大的風險,「含靈巨賊」一詞決不為過。反觀當今社會醫患糾紛屢見不鮮,每個醫者不妨捫心自問,能達到孫思邈的「大醫」道德標准幾成?

孫思邈在該篇中還借用道教鬼神思想來警示世人,以強化醫德教育:「老君曰:人行陽德,人自報之;人行陰德,鬼神報之。人行陽惡,人自報之;人行陰惡,鬼神害之。尋此二途,陰陽報施豈誣也哉。所以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但作救苦之心,於冥運道中,自感多福者耳。」這些都是讓人自律的有效手段。

3、婦孺為先原則

孫思邈的醫學思想中,尤其突出婦女、嬰孺為先的觀點。首先因為婦女有胎妊、生產、經漏等特有生理狀況和病理變化,較之男子難療十倍;其次女子慈戀愛憎、嫉妒憂恚等情志傾向尤其固執難拔,所以往往為病根深,療之難瘥;加之婦女養育下一代的重要使命,使其地位不可小覷。至於小兒,是家族和社稷的未來,孫思邈認為哺育他們是人世間最重要的事務,「生民之道,莫不以養小為大」;且小兒氣勢微弱,醫生哪怕留心救療也收效頗難,更何況嬰兒乳味腥臊,醫生大多不願湊近細視,因而加大了治病的難度。出於對婦、幼這一特殊難治群體的關愛和維護,《千金要方》中將婦人、小兒放在了最前面的重要位置,「先婦人、小兒,而後丈夫、耆老,則是崇本之義也」,即可謂是開婦幼保健之先河。後世所刻《千金寶要》、《海上方》諸碑均沿襲此例,將婦人、小兒列為開首,可見影響深遠。

5. 論臨床醫學生醫患溝通技巧的缺失及對醫德教育論文

論臨床醫學生醫患溝通技巧的缺失及對醫德教育論文

醫學生走進臨床,是一個醫學教育不可或缺的環節,是檢驗醫學生理論知識水平能否聯系實際的必經之路。醫學生進入臨床後,馬上面臨的一個棘手問題就是如何與病人打交道,即作為一名醫護人員,如何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醫患關系是醫學人際關系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關系,也是醫學倫理學研究的基本問題。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離不開有效的醫患溝通,因此掌握全面的醫患溝通技能對於建立和諧醫患關系意義重大。臨床醫學生的身份相對特殊,他們是一群從學校剛進入醫院的特殊醫務者群體,他們是學生,同時又是醫護人員。很多臨床醫學生在進入臨床之後都有這樣的困惑,他們與自己的同學、老師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卻不能與病人友好相處。因此臨床醫學生如何有效溝通,如何盡快適應「學生」到『『醫護人員」的角色轉換,已成為臨床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高校醫德醫風教育的重要領域。

1.臨床醫學生醫患溝通的現狀

為了調研臨床醫學生是否能正確處理與病患的關系,筆者專門對浙江中醫葯大學150名臨床醫學生和150名患者進行「關於醫學生醫患溝通及醫患矛盾處理」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臨床醫學生涉及或引發醫患溝通沖突事件多達98.7%,但更令人擔擾的是,近92%的臨床醫學生都表示在面對病人時,不知如何與病人交流,不知如何與之建立較和諧的醫患關系,更不知如何及時應對和處理已存在的醫患沖突,更有甚者害怕與病人接觸。醫患溝通技能的缺失具體表現為:

(1)臨床醫學生對就醫信息表達不清楚、不全面。有近85%的病人表示聽不明白或很難理解醫護人員口中描述的醫學專用名詞,同樣,有近89%的醫學生表示不知如何用通俗語言描述或解釋相關醫學現象。

(2)臨床醫學生與病人溝通時極少使用禮貌用語。在與病人溝通中,僅有12%的醫學生習慣性使用『『你好」『『請稍等對不起」等禮貌用語,有27%的醫學生偶爾使用,而有43%的醫學生沒有習慣使用。

(3)在病人求診過程中,臨床醫學生重『『詢問」,輕「傾聽」。有93%的病人都感覺醫生在看病時經常打斷自己對病情的描述。同樣,有78%的醫學生認為醫生主動詢問病情比傾聽病情更重要。有82%的醫學生認同只聽取病人對病情的有效描述,談及其他(主要指與病症無關的描述)應忽略不計。

(4)在聽取病人的主訴時,臨床醫學生很少有相應的情感反映。當問及醫學生看到病人非常痛苦的表情、傷心低落的情緒等負性心理活動,自己內心有何感受時,僅12%的醫學生選擇了「與病人同樣感到難過和傷心」,而有46%的醫學生選擇了「這種情況在醫院經常發生,習以為常,不覺得難過和傷心」。

在臨床醫學生對自己在醫患溝通、整體評價方面,認為與病人溝通相當困難的竟高達89%,而病人對醫護人員服務表示不滿的也高達67%。由此可見,臨床醫學生與病人之間存在著較大的溝通障礙,而臨床醫學生醫患溝通技能缺失使這個障礙猶如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導致病人對醫護人員乃至整個醫院的不滿意,病人的排斥心理又加劇了臨床醫學生對醫患溝通的抗拒,以此形成惡性循環。

2.臨床醫學生醫患溝通技能缺失的原因分析

根據衛生部1988年頒布的《醫務人員醫德規范及實施辦法》中對醫德規范的界定,醫德內涵一共包括7項:①救死扶傷、實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②尊重病人的人格與權利;③文明禮貌服務;@廉潔奉公、自覺遵紀守法;⑤為病人保守秘密;⑥互學互尊、團結協作;⑦嚴謹求實、奮發進取,鑽研醫術[2]。醫德內涵里的內容多涉及醫患溝通領域,並為正確、有效的醫患溝通設立了定性要求。醫患溝通與醫德醫風就如同是形式與內容的邏輯關系,醫德醫風是基礎和核心,醫患溝通是重要表現形式。醫護人員的醫德修為決定了其醫患溝通的行為方式;反之,醫患溝通技能的練習和提升,使之形成溝通行為習慣,內化提升自我的醫德修為,兩者相互依存,互為作用。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IIME)制定的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之一就是醫患溝通技能[3]。然而,醫患溝通技能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僅憑理論的傳授即可獲得的,它必須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並加以反復的培訓,才能真正有效掌握。因此,臨床醫學生醫患溝通技能缺失的現狀,究其原因,雖然與醫學生自身家庭教育、個性特質、病人的不信任等因素有關,但作為教育者,我們不得不反思目前醫德教育在內容設置、教學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對醫學生醫患溝通技能培養造成的重大影響。

(1)高校醫德教育課程權重偏低、內容單一。以浙江中醫葯大學中醫學專業為例,與醫德相關專業課程只有醫學倫理學、醫患溝通學2門,總課時共計108學時,僅占學生綜合培養課程體系的5%,與數10門的醫學專業基礎和技能課程相比,醫德教育課程可謂鳳毛麟角。由於醫德教育課程設置較少,醫德教育不僅喪失了第一課堂的主戰場,同時也讓學生在主觀上形成醫德教育課無關輕重的認識。醫學生普遍重視醫學技能的習得,而輕視自身的醫德修為的培養,更不關注在校園里培養醫患溝通的技能。

(2)高校醫德教育形式以課堂教學為主,忽視醫德實踐教學。仍以浙江中醫葯大學為例,該校開設的2門醫德相關課程,不僅全部採用課堂授課的方式,而且開課時間均放在大二、大三階段,學生根本沒有接觸臨床,對醫患關系沒有感性的認識,因此該2門課的授課無異於紙上談兵。而到了大四、大五階段,學生走向臨床時,其所受的教育絕大部分是醫學技能教育,告訴學生怎麼操作儀器、如何寫病案等等,在實踐中又忽視了醫德教育。醫德教育只停留在書本、停留在概念認知上,無疑是教育的一大敗筆。即使在課堂授課中,教師仍以教科書的理論宣講為主,極少使用案例教學、角色扮演教學等靈活的教學方式,這樣灌輸式的教學結果就是學生即使知道了醫患溝通的重要性,卻也不知道如何進行良好的醫患溝通,使得醫德教育陷入「授之以魚」而非『『授之以漁」的尷尬境地,同時也偏離了醫德教育之「培養合格的醫務人員」的初衷。

(3)醫德教育的客體只針對於學生,缺乏對帶教老師的`醫德再教育。醫德教育的客體應該是所有醫護人員,而且這個道德習得的過程應該貫穿每位醫護人員的終身。本來走向臨床崗位時應該是醫德教育的最佳時間,現在卻成為教育的終結時間。而且醫德教育的最佳教學方式是言傳身教,但現實中,一些帶教老師自身人文素質較低,一些不文雅、不文明、甚至道德敗壞的行為公然暴露在學生面前,對學生價值觀、是非觀、道德觀的形成影響很大。據調查顯示,有90%以上的學生選擇影響學生職業道德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師的行為舉止。因此,帶教老師自身的醫德教育缺失、對醫患溝通重要性的輕視是導致醫學生醫德意識淡薄、忽視醫患溝通的重要因素。

3.完善醫德教育體系,促進臨床醫學生醫患溝通技能提升

醫患溝通技能的提升,對於醫學生與病人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意義重大,同時醫學生的溝通能力也是反映醫學生自身人文修養、醫風醫貌的重要指標。筆者認為,提高醫學生溝通技能可嘗試以下教育對策:

(1)加快醫德教育教學改革進程,建立較完整的醫德教育教學體系。首先,擴充醫德教育相關課程。醫學院校的教育者和管理者應充分認識到醫學生醫德教育是醫學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管理者應著力於開發更多的醫德教育相關課程,增加醫德教育課程權重;其次,將醫德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倫理學與心理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等學科本來就是交叉學科,把醫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既可以擴展醫學生醫德教育平台,彌補醫德教育第一課堂弱勢的缺陷,又能促進醫學生心理健康和培養醫學生良好的政治修為和道德修為,鼓勵醫學生從新角度、新視野去理解「醫者仁心救死扶傷」「以病人為中心」等醫德理念。

(2)加速轉變醫德教育的授課方式。特別是醫患溝通技能的教學方式,不能只停留在理論學習上,更要開展醫患關系經典案例教學、醫患關系情景劇角色扮演教學、臨床醫患關系處理實景演練教學,做到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理論學習與實踐體驗相結合,讓醫學生熟練掌握傾聽、解釋、重復、強調、共情等溝通技巧。醫學院校可以將醫患溝通技能實訓課程作為醫學生走向臨床的必修課,並對即將進入臨床的醫學生的醫患溝通技能進行定量化考核,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和練習醫患溝通技能,使技能成為行為習慣,並升華自身的醫德修養。

(3)加強帶教老師的醫患溝通技能培養和醫德醫風的再教育。學生是一個絕好的模仿者,模仿與實踐是他們主要的學習手段,帶教老師的一言一行對醫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因此醫院要重視定期對帶教老師的醫德醫風進行培訓,讓帶教老師樹立起「為學生做榜樣」的意識,規范自己的言行,提升自己的醫德操守。同時臨床帶教老師要注重對自己學生的醫德培養,引導臨床醫學生時刻樹立「以病人為本」的思想,在病人挑剔臨床醫學生時,帶教老師要用實際行動耐心向病人解釋、替學生解圍,獲得病人的理解,同時也給臨床醫學生樹立良好醫患溝通的典範。

(4)增加醫學生與患者相處時間,創造更多的溝通機會。上臨床接觸真正的病人,既是對臨床醫學生校內醫患溝通技能學習成果的檢驗,也是快速提升臨床醫學生醫患溝通技能的最佳辦法。上述問卷調查也顯示,臨床醫學生引發的醫患沖突有近78.4%發生在實習前半年。因此,臨床帶教老師要盡可能鼓勵臨床醫學生走近病患,多與病患交流,即使是遇到拒絕、冷麵孔,也不能灰心喪氣,實習管理部門也可以制定相應制度,如建立臨床醫學生每日問診制等等,從制度上確保臨床醫學生與病人的直接溝通機會。

;

6. 急求關於電影周一清晨的醫學倫理學論文800字以上

如今,生命倫理學及其重大問題如基因倫理問題、克隆倫理問題、幹細胞倫理問題等成了倍受各國政府、學術界關注的熱點。何以會如此呢?從大的背景看,生命倫理學的勃興是生物學世紀的必然產物;從小環境看,人們不得不承認,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還存在著比較嚴重的不尊重生命的現象。人們發自內心地呼喚生命倫理,希望它

成為我們社會的一種普遍的道德意識。

生命倫理學的主旨

生命倫理學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短短40餘年,它已經走過了一條從具體到抽象、從倫理觀念到實踐操作的不平凡道路。值此,我們可以也需要凝煉出這一年輕學科的根本宗旨了,這有助於更深刻地理解生命倫理學及其對我們時代的影響。

生命倫理學發軔於對人體試驗、安樂死、器官移植、輔助生殖、生育控制、遺傳優生等道德難題的求解,也就是說它是從問題出發的。諸如:能否在病人或受試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對其進行人體試驗?關閉一個腦死亡病人的呼吸機是否違背醫學宗旨?在器官嚴重短缺時能否允許器官買賣?大量經費投入人造器官的研製是否會造成社會資源分配不公?能否阻止有遺傳缺陷的胎兒出生?如何確定「試管嬰兒」的父母?這些由生物醫學新技術帶來的難題前無古人,所涉及的利益關系錯綜復雜。研究中雖然也有對傳統倫理學(理論倫理學)的運用,但總起來看,理論是不能滿足現實的需要了。於是,生命倫理學似乎是以一種「就事論事」的研究範式取得了早期成果,如論證並確立了安全優先、知情同意、病人自主、禁止器官買賣、保護病人隱私等醫學道德規范和生物研究規范。這些成果不僅回答了現實問題,應對了科技挑戰,還激活或拯救了古老而沉悶的理論倫理學,甚至與實踐推波助瀾,在許多國家誘發了病人維權運動。

即便生命倫理學的初期階段是問題式研究,它也對學科發展作了最基礎的奠基。20世紀70年代末,生命倫理學開始步入理論構建階段。它一方面繼續拓展「解難題」的疆域,把基因工程、公共衛生倫理、基因治療、對精神病人的行為控制、遺傳咨詢等新問題納入視野;另一方面,它嘗試著從具體規范中總結、提煉出生命倫理學的基本原則。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1978年,美國國家保護人類生物醫學與行為研究對象委員會發表了培爾蒙特報告,其中提出尊重、有利、公正三項原則,並認為可以廣泛應用於醫療衛生服務。1979年,貝奧切普和查德里斯出版《生命倫理學的基礎》,提出自主、有利、不傷害、公正四原則,這就是國際醫學倫理學和生命倫理學界著名的「四項基本原則」。四原則雖然也遇到批評,但它還是獲得了廣泛認同。各國學者紛紛將其作為理論工具,運用於分析解決新的難題如轉基因技術、人類基因組研究、克隆技術、幹細胞研究、再生醫療、艾滋病等領域中的倫理問題。在「解難題」活動中,四原則得到豐富、擴充和具體化;並發展出不少輔助假設、輔助說明用以解決原則與原則之間的矛盾。更可喜的是,近年還出現了探討生命倫理學方法論的成果。於是,生命倫理學以四原則為核心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體系逐漸豐滿起來。

四原則是生命倫理的四種基本價值,也是生命倫理評價的四項基本標准。貫穿四原則的更終極的價值、更高的標準是什麼呢?是尊重生命的原則。自主、有利、不傷害、公正最終都是指向人的生命的。生命倫理學所有的理論和實踐都是在論證、倡導、貫徹、推行尊重生命的道德觀念。尊重生命是生命倫理學的根本宗旨或主旨。

尊重生命原則的確立

尊重生命包括尊重人的生命和對非人的生命給予一定程度的尊重。環境倫理學(生態倫理學)誕生後,承擔了論證和宣傳尊重非人的生命和非生命的自然的任務。因而,在生命倫理學語境中,尊重生命就是指尊重人的生命形式,並且主要是指尊重人類每一個個體的生物學意義上的生命存在和健康利益。

尊重生命,作為一種樸素的道德觀念,源遠流長。在原始宗教、三大宗教、部族習俗、傳統道德中都有尊重生命、關愛生命、敬畏生命的道德內容或訓誡。為什麼要尊重生命呢?在這些早期的道德意識中,主要是以神性和直覺兩種方式來作回答。因為人是至上神的創造物,他被塗上了神性的靈光。敬神就必須愛人、必須尊重人的生命。宗教從來沒有成為我們民族精神的統治力量,儒學就以直覺的方式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要尊重生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願意生命受到傷害,也就不能去傷害其他人的生命;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當看到別人處在病痛、流血、生命遭受摧殘時,自己也本能地感到痛苦。於是同情之心、好生之德油然而生。自從以康德為代表的思想家提出要把道德全部建基於純粹理性之上,使之成為一種實踐理性之後,倫理學開始從合理性上找尋尊重生命的根據。總結近現代倫理思想,尊重生命的理性根據主要有三點。

第一,提出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所以必須尊重生命。這是道義論的基本理念。人類一切的思想和行為都是為了追求人的幸福,人本身就是目的。人類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藝術、科技、教育乃至國家、政府最終都是服務於人的手段。買賣人體器官、買賣血液、收費代孕等行為是把原本是高貴的、作為目的的生命或其一部分當成了獲利的手段,因而是不正當的。不法者把礦工的生命、把被拐賣的婦女兒童以及食品消費者的生命健康利益當作牟取暴利的手段,更是對尊重生命原則的公然挑釁。「人是一個可尊敬的對象,這就表示我們不能隨便對待他……他乃是一種客觀目的,是一個自身就是作為目的而存在的人,我們不能把他看成只是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而改變他的地位。」(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基礎》,引自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第371頁)

第二,提出人是最高價值,所以必須尊重生命。這是功利論的理據。人世間有千百種價值,當不同價值發生沖突時,當不同人的利益相互矛盾時,功利論主張通過算計價值、權衡利害,取向於那種能使最大多數人獲得最大幸福的抉擇。因為人的生命是實現人生幸福和其它一切價值的首要前提,對於個體而言,失去生命等於失去整個世界,生命一旦失去不可復得,因此,功利論在價值比較時無疑賦予生命以最高價值。人之生命既然是最高價值,就沒有等價物可與之相比照,所以我們說生命是無價的。為什麼我國政府在堅決反對生殖性克隆的同時,贊同和支持治療性克隆?就是因為我們認為後者是以犧牲早期人胚(14天前的細胞團)為代價,去贏得挽救無數病人生命的治療方法。得失相權,它更能體現對人的生命的尊重。

第三,認為尊重生命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所以必須尊重生命。這是從倫理原則的可行性而言。不同文化群體的價值觀念存在著差異,但只要不是反人類的文化(如邪教),恐怕都會認同對生命的珍視和關愛。因為人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不要受到傷害,都希望別人尊重自己的生命和健康。這樣的環境何以可能?只有靠每一個人都尊重他人的生命來營建。尊重生命的普遍性還有另外一層意思。我們不能期望所有人都做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那是高層次的、高境界的道德要求。但我們可以要求所有人都尊重他人的生命,沒有正當理由,決不能去傷害他人的生命。這是底線道德,也是最有普遍意義的道德。

上述三個理據相互補充,相輔相成,構成對尊重生命原則強有力的論證,使之成為某種不可辯駁、無庸置疑的「絕對命令」。生命倫理學之所以能迅速發展成為一種充滿活力的「普世倫理」,關鍵就是因為在它的旗幟上,寫上了尊重生命這樣一個樸素、堅固而又屬於現代性的倫理精神。

生命倫理學的使命

生命倫理學今後的方向,一是秉承問題研究的傳統,並向體制化、建制化方向發展,即通過學術研究→倫理委員會→決策或立法或制訂管理辦法的途徑,把個案研究成果向法權體系滲透,切實發揮倫理對實踐的引導和規范作用;二是繼續深化理論認識,搭建不同文化群體可以相互溝通、相互對話的理論平台。回顧歷史,似乎給人一種印象,生命倫理學是為解決醫學生物技術中的道德難題而生;為繼續解決此類難題而存在。直觀看問題,此言無大錯。但是,撫今追昔,我們越來越感到,生命倫理學的產生是有社會文化背景的。尤其在當代中國,它的迅速傳播是與社會文化進步的需要相呼應的,它的發展具有超越科學技術界限的歷史意義。

改革開放20多年,我國在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方面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績。但近幾年,人民的生命健康遭受不法侵害的問題比較突出。食品安全、生產安全、交通安全、執法侵權方面的重大事故或案件被頻頻曝光、嚴肅查處,但問題仍然接二連三。這里存在一個對待生命的認識和態度問題。

建立健全我們民族的生命價值觀和生命倫理觀任重而道遠。生命倫理學的直接任務是解決生物醫學技術的發展方向和行為規范問題,但它的終極價值和使命是弘揚尊重生命的倫理精神。生命倫理學的研究和教育,是從一個特殊的視角———解決科技發展與生命尊嚴之間的沖突關系,來向人們、向社會一再強調和反復昭示:人之生命具有崇高價值,這種價值使得每一個人都享有一份作為人的特殊的尊貴和威嚴,這就是人的尊嚴。人的尊嚴使之不同於物,也不同於其它非人類的生命形式,必須予以最高程度的尊重。在實施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進程中,中國的生命倫理學同時肩負著在全社會普及尊重生命這樣一個底線倫理的神聖使命。

7. 淺談醫學倫理學對醫學生的啟示如何寫

醫學倫理學對於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這也是醫學工作人員應當遵守的基本道德和倫理要求。

8. 論文 不少於1000字。 題目 護理倫理道德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僅供參考


王君,宋麗華.護理倫理學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的作用[C].第一屆第二次全國護理倫理學術年會論文集.2009:88-90.

南丁格爾曾說過「護理要從人道主義出發,著眼於患者,既要重視患者護理的生理因素,對於患者的心理因素也要給予充分的注意」。1999年11月北京護士大會上建議:護士尊重個人的生命、尊嚴和權利、改善生命質量;護士服務於所有的人。加強法律知識學習、增強法治意識是護理倫理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內容。當前怎樣建立互相尊重、互相關愛的新型護患關系是護理教育的目標之一。近年來,國際護理學會專家認為:護士是終身探究和實踐關懷的學者,這也充分意味著護士是道德的行動者,也同時提示護理活動每一環節滲透著護理倫理道德的含義。

1.護理倫理學教育內涵

護理倫理學既是護理人員在職業教育中必須接受的一門有關職業道德的理論課程, 又是一門密切聯系臨床、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其生命力主要在於為臨床護理活動創造良好的倫理環境。所謂「護理倫理」是制約護理行為的一系列道德原則,包括護理人員與病人,病人家屬,以及整個社會的關系,它也用來制約醫療作業的道德義務。護理倫理學的基本內涵包括:支持維護、行動負責、互助合作、關懷照顧。「關懷照顧」含義引申了情感領域的獨立思考。護理倫理學研究的對象是護理人員在為患者和社會服務過程中應遵守的護理倫理道德規范。為適應新的醫學模式,護理模式已由過去的以疾病為中心的單純護理向生理、心理、社會多元化整體護理發展,其重在強調以患者為中心,以現代護理技術為框架,開展各專業協作的程序護理,向患者提供優質的整體護理服務,這些都使得護患關系從過去的主動一被動關系發展到當今的信託夥伴關系。

護理行動所負的責任包括倫理責任和法律責任。法律責任是有關法律定的,倫理責任是在護理倫理學探討的基礎上,由護理學會制定的,體現在護士行動准則和規范中。近幾年,在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制度指導下,不斷完善醫院內護理規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新編寫的護士手冊:在確立護理理念、服務宗旨、護訓的前提下,制定可操作、可評價的質量標准、考核制度,從崗前教育開始,持續堅持護理繼續教育,保證護理人員在自覺遵守制度、依法治心、嚴格崗位責任制、嚴格操作規程、完善告知義務過程中更加註意語言溝通技巧和效果,以保證實踐好法律義務和責任。

2.護理倫理與臨床護理

護理倫理的教育與實踐需要所有護理人員共同參與探討,管理者更要啟發自己進入哲學研究,其意義本身就顯示了倫理道德的內涵意義和思想迸一步升華的過程。以倫理道德強化護理內涵與法律責任教育有機結合,培養合格護理人才,以保證「護理」其實際意義的存在,是一長期、艱苦、而又細致的行為工程,需要從護理基礎專業教育抓起以滿足人對健康需要的隨意性。護理行為常常是一個人獨自進行,這就要求護士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忠實於患者的健康利益,不論何時,工作態度始終如一,盡職盡責,經得起道德良心的檢驗。

護理科研水平的高低是護理質量的重要標志,也決定著護理事業的發展。而科研倫理觀念也是護理人員從事科研工作必須遵循的精神實質之一。護理科研工作包括探求合理的護理程序,改進護理操作方法,新葯臨床觀察等,引進現代科學技術,通過在臨床上的運用,使病人能夠得到正確的診斷、科學的治療、滿意的護理,早日康復。護理倫理可以加強護理人員的科研精神,為掌握現代護理學發展的前沿科學和信息,創造良好的條件和奠定了理論基礎,指導我們護理工作的具體情況,使新的科研技術和護理技術良好的結合起來,有效地促進護理學發展。

在我國, 知情同意或病人知情權也正在受到重視, 已由道德規范上升為法律規范,通過法律手段予以保護。2l世紀中國護士倫理准則草案中也強調了護士在提供護理服務時應建基於尊重人的生命、權利和尊嚴, 提高生存質量。而知情同意正是實現受試者價值和人格尊嚴的直接體現。護理調查研究主要針對的是人類相關資料的搜集,因此更應該遵循生命倫理學的基本原則。國外護士在進行此類科學研究中非常重視研究對象的知情同意權,並將其列為研究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審查人體試驗方面的專門機構一倫理審查委員會(IRB)也負責保障受試者免受傷害的權利。在我國, 由於科研倫理20世紀80年代末才受到科研人員的關注, 從重視程度和制度上都缺乏認識和完善,具體表現為:某些科研人員認為知情同意過程的實施繁瑣且無必要,潛意識里仍然把受試者僅僅看作試驗對象,認為他們沒有必要獲知研究真相,沒有從倫理道德上來尊重人的生命權利和尊嚴;一些研究者沒有受過科學研究及倫理學方面的培訓,不知該如何履行知情同意程序;目前科研倫理審查委員會雖然在形式上比較規范,卻沒有相應的本質內容以保護科研進行中的受試者,同時法律、法規沒有關於侵犯知情同意權如何承擔法律責任的規定等,使知情同意缺乏可操作性,流於形式。

3.討論

在臨床工作中,護士經常面臨的倫理問題主要分為三大類:第一,日常工作中的倫理問題。如在病人的關懷照顧中如何權衡利害得失,如何尊重病人的自主權,如何公正地分配護理保健資源等。第二,護理科研中的護理道德。護理科研可以提高醫院診治質量,加快患者的康復,提高病床周轉率。但在進行護理科研時如何才能最大限度保障研究對象的權益是作為護理人員必須清楚認識的內容。第三,醫學高技術應用中的護理道德。如何在高新技術的機械化與對病人的人性化護理之間找到一個切合點是醫學高技術應用中的護理道德的核心內容。南開大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為了強化道德教育,在校門側懸有一大鏡,鏡旁鐫有鏡箴,箴詞為:「面必凈,發必理,衣必整,紐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暴,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庄」。南開的精神是多好的護理精神面貌的寫照和要求啊,護士的素質、護士的氣質、護士的本質、護士的精神內涵無不體現在這每一句話語之中,我們的護士若達到如此高的形象的話那會是多美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啊。護理醫德的實質在於:珍視人的生命,尊重人們的尊嚴和權力,為個人、家庭、公眾提供高質量的健康服務。



9. 跪求關於生命倫理論文或護理倫理論文

醫學倫理學與生命倫理學的關系

對醫學倫理學的界定直接與對生命倫理學的界定有關,即醫學倫理學與生命倫理學是誰包括誰亦或是兩個各自獨立的學科?Warren Reich在1971年准備編寫《生命倫理學網路全書》時,開始時用的《醫學倫理學網路全書》名稱,可見,醫學倫理學和生命倫理學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Daniel Callahan在《生命倫理學網路全書》第二版中的生命倫理學條目中,把醫學倫理學與生命倫理學相比,認為「醫學倫理學是古老的學科,代表很窄的范圍,只強調醫生的道德義務和醫患關系,雖然在現今這仍很重要,但已不足以囊括所有的問題」。「生命倫理學則是指生命科學中更廣闊的道德領域,包括醫學、生物學、環境中的重要方面、人口和社會科學等。醫學倫理學作為一個部分包括在生命倫理學當中,與其他題目和問題共同構成生命倫理學。」
《國際倫理學網路全書》也把醫學倫理學的學科範圍歸為生命倫理學。

從我國對醫學倫理學發展階段的劃分,可看出與以上不同的看法:醫學倫理學經歷了古代醫德學,近現代醫學倫理學(傳統醫學倫理學)和生命倫理學。也有學者認為,當今的醫學倫理學已開始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人口和健康倫理學階段。可見,我國主要是把生命倫理學作為醫學倫理學的一個階段涵蓋進去的。J.Stuart Horner在《應用倫理學網路全書》中對此的界定也是如此:醫學倫理學與生命倫理學經常混淆,但後者是前者的一個方面,只不過後者這30年一直佔主導地位。

醫學倫理學的定義

英國的Thomas Percival在1803年出版了《醫學倫理學》一書,並首次提出「醫學倫理學」這一名詞。他沒從正面給醫學倫理學下定義,但從有關的材料可以分析出他對醫學倫理學概念的理解。他認為:「職業倫理學是『人性的知識』與『廣泛的道德責任』之間的綜合」,「醫學倫理學的一般體系是使無論是官方正式的行為還是醫學領域之間相互的交往都受文雅和正直原則所指導」。這種觀點在19世紀被廣泛接受。20世紀20年代,美國的葯理學教授 Chauncey Leake對上述觀點提出質疑。他認為:「Percival對『醫學倫理學』這個名詞使用不當……,它僅指來自於職業中的、用來管理職業中各成員彼此交往的成規、禮節。……但真正的倫理學與成規、禮節不同,而應從哲學的角度理解。他認為:「真正的醫學倫理學是基於倫理學理論並用之來處理醫患之間、醫生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醫學倫理學權威 K. D. Clouser對醫學倫理學的理解與 Leake的觀點並無本質區別,他在《生命倫理學網路全書》第一版中提出:醫學道德與一般的日常道德沒有區別,含有與一般道德相同的規則。我國對醫學倫理學的定義多採用:「運用一般倫理學的道德原則,來解決醫療衛生實踐和醫學科學發展中人們相互之間、醫學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而形成的一門科學,它既是倫理學的分支(應用規范倫理學),又是醫學的組成部分。」
以往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有過分強調醫學倫理學是應用規范倫理學的一個分支的傾向,對醫學倫理學容易有這樣的誤解:即把醫學倫理學只理解為應用規范倫理學,以為運用一般倫理學的道德原則即可解決具體問題。不僅事實並非如此,而且其中也忽視了醫學本身對醫學倫理學的作用。一方面,醫學的本質和目的是為了維護病人的健康,治療疾病,由此可見醫學本身含有一種固有的倫理學——為病人謀利益。而且許多倫理問題的產生是醫學科技發展的結果。另一方面,倫理道德對醫學倫理學的作用也同樣明顯,如陳實功《外科正宗》中有「先知儒理,然後方知醫理」之說,二者的結合便是中國古代的儒醫;歐洲中世紀的醫德觀是基督教式的醫德觀;從英美醫學倫理學中自主原則領先的醫患關系模式到南部歐洲的仍以相互信賴式的醫患關系為主導模式更能看出倫理道德因素對醫學倫理學所起的作用。簡要說來,醫學科技與倫理道德二因素相互作用是醫學倫理學發展的主要線索。

醫學倫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

醫德(醫生的職業道德)是醫學倫理學最主要的研究對象,有說法認為醫德學是醫學倫理學的同義語,是一門學科。邱仁宗同志認為醫學倫理學與醫德學之間的關系不僅是個名稱問題,它們之間有兩點不同:醫學倫理學在內容上要比醫德學廣,醫德學一般都是義務論的,不引用任何價值論,並不加以證明。我們所稱的古代醫德學,其實還不是一個系統的應用倫理學學科,因為它只研究醫生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和准則,只研究醫患關系。醫學倫理學則是一個系統的學科,表現為研究對象從醫患關系這一核心擴展到醫務人員之間、醫務人員與社會之間、醫學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杜治政同志認為,當代醫學倫理學的研究內容主要由六個方面構成:醫學道德的主體與客體及其相互關系、臨床醫學中的倫理問題、生命技術及其他高新技術應用中的倫理問題、衛生政策的倫理學、健康倫理學、醫學倫理學的基礎理論研究。這是典型的把生命倫理學看成醫學倫理學的一個發展階段的說法。
其實,不管醫學倫理學和生命倫理學之間是誰包括誰,就象《應用倫理學網路全書》中所強調的,醫學倫理學這一名詞,它不是一個靜止的術語,「它的含義和原則已經隨著醫學被管理成一個職業,到醫療照護被提供和資助,到醫學之外的社會整體中的文化因素的改變,而改變」

醫學倫理學的歷史發展

希波克拉底學派可能是最早對醫療職業和醫生的行為提出規范的,但其思想能流傳這么久遠,主要是因為基督教的思想與之在某些方面一致,特別是不能墮胎和為患者保密的思想,而這兩者在古希臘並不是醫學界的主流思想。當時許多論述都強調疾病的預後,希波克拉底時期的預後可起到安全保險作用,使醫生知道他能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從而保護醫生避免因治療失敗或拒絕治療而受到指責。傳統的基督教強調誠信對於戰勝疾病的重要作用,認為醫生應不顧自己的危險來搶救病人,要求醫生持一種慈善的觀念和對窮人的責任的價值觀,事實上早期的基督徒也是這樣做的。沒有什麼能比醫院這種新興機構更能顯示出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博愛精神了,它們服務於病人、老人、窮人和流浪者,雖然多負責食宿,很少的醫療,但與其它相比已是很好的了。基督教對醫學甚至所有科學的控制,很少能見到教會允許之外的書籍,僅見的是為數不多的希波克拉底和蓋倫的著作。中世紀時期的黑死病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醫生們沒有好的救治辦法,很多醫生逃離瘟疫,但許多教士卻依然留在城市,為死去的人做祈禱,使那些篤信上帝的人臨死前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也使死者的家屬感到欣慰。
在文藝復興時期,尤其是科學革命給機械科學、物理學和化學帶來了巨大成功之後,醫學也邁出了更堅定的步伐。哈維的心血運動論最終取代了蓋倫的關於血液運動的學說,以後在以機械論為主導的哲學思想的指導下,以解剖學和生理學為主的實驗醫學在18世紀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19世紀的病理學有了長足的進步,在麻醉和防腐兩項技術出現之前,外科的全面進步是不可能的,19世紀後期,外科有了真正的進步。近代的實驗醫學家頭腦中有尊重科學的道德理念,認為醫學的最高尚的任務莫過於延長人的壽命。由於一系列新的科學的診斷和治療方法的出現,從而為醫生關心、同情病人,為治療疾病、解除病人的痛苦提供了科學的現實的保障,這都是最基本的醫學人道主義的體現。18世紀的早期,英國對醫生的倫理學規范已很少提到希波克拉底,而是強調禮節,包括服飾和行為舉止,即英國的紳士和淑女風度。近代英國對醫學倫理學貢獻較大的主要有4個人: John Gregory 1772年出版了《關於醫生責任和資格的講義》;Thomas Gisborne 認為醫生不應減弱基督教的慈善色彩,同時認為必須建立一個競爭型的職業,因為他堅信對財富的渴望是至關重要的;Thomas Beddoes強調應用法律手段把庸醫趕走;Thomas Percival在1803年出版了《醫學倫理學》,主要是為了防止和解決醫院內部糾紛。其中的宗教色彩已大大減弱,即醫德開始了科學化和世俗化的進程。Thomas Percival最大的貢獻是為美國醫學會1847年首次的倫理學法典提供了樣本。
20世紀初,人們已經開始注意到醫院開支的攀升,尤其是二戰後,醫院被視為醫學診治的精華之地。在X線之後,影像診斷隨著1972年計算機斷層攝影和核磁共振等技術的問世而大踏步前進,大量資金花費在了醫療設備上。大約在1960年,第一批免疫抑制劑問世,使得器官移植進入了新時代,當然也帶來了道德和法律的困惑,如何時取器官,移植給誰等問題。20世紀隨著醫學科研的增加使醫療服務取得明顯進步,同時也引起更多的倫理學問題,1946年的紐倫堡法典和世界醫學會1964年對此修改而成的赫爾辛基宣言(2000年是最新版本)是醫學科研中涉及人體實驗的重要文獻。
20世紀中葉以前,傳統的醫學倫理學主要局限於臨床的醫療實踐中,為培養醫生提供職業道德行為規范。二戰後,延長壽命已不是難事,在醫學倫理學的持續發展中加入了新的內容,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Joseph Fletcher和 Paul Ramsey等非醫生(這兩人均是神學家)所寫的一些文章使人們開始審視醫學和醫學科技在社會的道德層次上產生的影響:首先是以往被封閉在醫學之外的哲學家、神學家、律師、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對醫學職業提出了他們特殊的看法;其次,隨之而來的是這些看法對醫學的發展有益,醫療職業中的人對這些外部的看法開始予以接受;第三,醫學倫理學擴展其范圍,應用到更廣的社會倫理學問題領域,如一個社會中衛生服務設施分配的公正性等。因此,在60年代後,醫學倫理學本身已經開始從原來全部關心指導臨床醫生行為的准則和法典中轉向社會中的健康和疾病的倫理學方面,70年代後美國開始了對病人自主性的重視,這是當今的醫學倫理學中的重要轉變。
醫學倫理學的本質是為了病人的利益,但具體什麼才符合病人的利益,這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人們觀念的變化而變化。表現在醫學模式上,就是從以往普遍持有的「治病」到現在的「治生病的人」,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延長壽命就是對病人最大的善,而二戰之後,延長壽命並不是唯一追求的目標,生命質量是人們所重視的主要內容,表現為病人的意願是否得到尊重。

生命倫理學(bioethics)

《生命倫理學網路全書》第二版對此詞條的解釋的第一句話就是:「聖經中有一句話說太陽底下沒有新事物。但自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起,從生命倫理學的興起看出,那麼這句話並不正確。」由於新科技的問世和文化及觀念的改變,人們重新對生與死、對疼痛的忍受、對自己生命的權利、對他人和社會的義務等進行思考,於是產生了一個全新的領域——生命倫理學。它代表一種全新的觀念的轉變,它不僅是指開創一個新領域(倫理學和生命科學的交叉),而且代表一種學術思想、政治因素對醫學生物和環境的影響等。狹義地說,生命倫理學僅指在面向科學技術的巨大變化時產生的新領域,廣義地說,它已經延伸到法律、政策、文化、歷史學科,大眾媒體,哲學,宗教,文學等社會科學學科。本辭條所說的生命倫理學是指廣義的,即它的研究范圍已從臨終病人床邊的醫務人員個體所面對的道德上的困惑,延伸到全社會公民和立法者在努力制定平等的健康或環境政策時所面對的公眾的和全社會的選擇。

對生命倫理學的界定

生命倫理學一詞最早由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生物學家和癌症研究者Van Rensselaer Potter在1970年提出。然而,很快就被在華盛頓工作的荷蘭胚胎生理學家和產科學家Andre Hellegers 和其他與他共同工作並在1971年在喬治城大學成立肯尼迪人類生殖和生命倫理學研究所的同事用來指稱不同的含義。Van Rensselaer Potter用此指稱「一門把生物學知識和人類價值體系知識結合起來的新學科」,它是科學和人文學科中間建起的一道橋梁,幫助人類生存,維持並促進世界文明。Andre Hellegers和他的同事則狹義地把此應用到醫學和生物醫學研究中的倫理學領域。Warren Reich在1971年准備編寫《生命倫理學網路全書》時,開始時用的《醫學倫理學網路全書》名稱,可見,醫學倫理學和生命倫理學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西方多數認為醫學倫理學是一種傳統上的提法,范圍很窄,只強調醫生的道德義務和醫患關系,它已不足以囊括現今所有的問題。因此從范圍上看,生命倫理學指稱生命科學中的廣袤的道德問題領域,如醫學、生物學、環境科學,人口和社會科學等,把傳統的醫學倫理學包括在生命倫理學中。
在某種程度上,Raanan Gillon的生命倫理學辭條更加全面。Raanan Gillon 在《應用倫理學網路全書》中的生命倫理學條目中寫到:從字意上看,生命倫理學是研究產生於生物學實踐領域(包括醫學、護理、包括獸醫在內的其它衛生保健職業)中倫理學問題的學科。它的研究范圍很廣,除了生物科學研究中的倫理學,還包括環境倫理學(包括環境污染和人與動物和自然界中其它部分之間的關系),性、生殖、遺傳和人口中的倫理問題和各種社會政治道德問題,如失業、貧窮、歧視、犯罪、戰爭和迫害對人群健康的負面效應。涉及到此學科中的人員也很廣,除了醫生、護士、生命科學家、患者、受試者外,在學術領域還涉及到哲學、道德神學、法學(這是生命倫理學中的三大學科)、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和歷史學。
Daniel Wikler 在第三次國際生命倫理學會議上的主題報告——生命倫理學家和社會責任中提出:生命倫理學的主題一直在變化,生命倫理學已經歷了三個階段,第四個階段正在誕生的過程中。第一階段以某些專業行為准則的形成為標志,如不允許做醫學廣告,禁止詆毀同行等,此階段應稱為醫學倫理學階段;第二階段就是瓊森(Albert R.Jonsen)在他的《生命倫理學的誕生》中和他的歷史學家同行所說的生命倫理學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醫生的處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公眾開始對古老的醫學職業中的家長主義、講真話等提出挑戰,此階段的生命倫理學家是病人權利的學術同盟。生命倫理學家需要新的哲學理論和方法,這些新的哲學理論和方法不是個人行動的道德,也不是用傳統的倫理原則去定義醫生的職業,而是用社會和政治哲學,尤其是分配社會的公正。第三階段的生命倫理學家已研究了衛生保健政策和衛生經濟的許多細節,許多國家政府中的衛生官員都曾向生命倫理學家進行咨詢。第四階段的生命倫理學可稱為人口保健的生命倫理學,它不僅象第二階段一樣包括專業行動准則、醫療工作者和公眾,也象第三階段超越了傳統的醫患關系范圍,橫跨生物和社會科學、人類和管理科學,而且還有自身的特點:高技術醫學的出現和應用不是中心問題,而只是其中之一,不再注意醫生的兩難推理和誰能得到稀有衛生資源等難題,而將注意力集中在多種影響衛生保健的因素上。從美國社會不斷增長的不平等,到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許多病人都存在的病人疾苦之間的共同點看,有許多信號告訴我們,就較大多數人口而言,衛生保健狀況在變壞而不是在提高,我們應把目標放在更大多數人的公共保健系統上,為了完成這個任務,我們要獲取那些不熟悉的領域的知識,如公眾保健、國際保健、花費—效用分析、保健量制以及將要出現的許多新領域的新知識。

生命倫理學產生的歷史背景

生命倫理學最先產生在美國,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生命倫理學在廣義上,是從1900年開始的。20世紀醫學的發展可從對醫療服務投入的錢的數量、享受到服務的人的數量、醫務人員和專家的數量、醫療服務系統的復雜性和科學技術的含量程度等方面看出。倫理學問題的產生,可從三條主要的線索看出:醫院角色的變化、科學技術的主導性和醫學專家化的發展。
早在19世紀晚期,美國的醫院在數量上以很快的速度在增加,最終成為提供醫療服務的主要源泉,隨著醫療器械和技術在診斷和治療中的不斷增加的介入,在醫院中集中提供醫療服務變得比較有效並經濟,並能滿足人們的需要。1946年的Hill-Burton法案,為地方性的醫院提供聯邦支持,新的普遍性的醫療保險傾向於給醫院性的醫療服務而非私人診所或家庭式服務提供補償,這為美國的醫院的革命打下基礎。
1900年左右,科學的醫學已成為醫療實踐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國醫學會改革醫學教育制度,以提高醫療服務的水平。政府不斷支持醫學科學,尤其是在二戰期間和之後,把科研引進醫學教育和對病人的照護之中。20世紀50年代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開始成立並支持臨床科研,於是涉及到受試者的實驗,受試者可能是病人和健康的志願者,且數量在不斷增加。
由於醫學科學和技術知識的增加,使很多的醫生走進越來越窄的領域,只能使自己局限於某一專業。隨著1917年眼科學會的成立,越來越多的專科學會成立。20世紀上半葉,醫生的社會和經濟地位明顯得到提高,漸漸從中等升至上等,這些非常明顯地使他們與很多病人在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
總的來說,這三方面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浮現。醫院中醫療服務的專業化促進了醫療照護的非人性化和組織性,同時疾病的社會、行為、環境和人性化方面被忽視,而過於強調疾病的生物和生理方面,因此病人抱怨醫生已失去的病人從整體方面照護的能力,從以前熟悉的密切的關系轉變成「床邊的陌生人」。
對生命倫理學的產生容易有這樣的一個誤解,即生命倫理學多被簡單地理解為只是因為生物醫學高科技的出現才產生的,這是其中的主要因素,但事實上,生命倫理學的產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除了以上醫學方面的因素,把公眾捲入醫療的倫理學問題中的文化和社會運動也起到史無前例的作用。復雜的醫學技術和其人道的使用之間,增長的城市化和隨之而來的人口分布的不均勻增加了享受醫療服務的障礙;較高的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使(病)人的思維更加復雜,自我保護的意識明顯提高;五、六十年代政府對生物醫學科研的加大投入引起受試者保護問題;人們購買醫療保險的能力在30年代因以僱傭為基礎機制的引入而戲劇性地得到提高,現由於太注重技術化,美國的醫療服務成本急劇上升,民眾購買保險的能力減弱,大部分的美國人仍不能得到足夠的醫療照護。另外,60年代末的消費者權益運動(起始於60年代對低劣食物的抗議)開始影響醫療服務制度,70年代的病人權利運動是更大的民事權利的一部分,婦女運動也把人們的注意力引入到對女病人的關心,也影響人們對生育控制和人工流產問題以及家庭和人口政策問題的看法。同時期的和平運動和日益增長的生態運動把人們的注意力引到由於戰爭、環境和污染問題而引發的國際健康問題。因為核武器對人類的健康的威脅,醫生的社會責任在1971年被提出。這些思考對醫學在維護世界人口的整體健康和完好方面的角色發出挑戰。以上這些社會和文化方面的趨向和生物醫學科學的發展一起共同構成了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的生命倫理學運動,而且這些也是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社會和政治危機。總之,今天我們所了解的生命倫理學根植於公眾對個人權利、社會公正和環境質量問題的關心,這些標志著美國在那個時代的文化特徵。
從具體事件看,20世紀60年代以後,人們廣泛使用腎透析、器官移植,但在透析對象的選擇上遇到難題;1967年的心臟移植的成功引起死亡標準的討論以及哈佛提出了腦死亡標准;流產在醫學上很安全,避孕葯丸、產前診斷、ICU的廣泛使用、人工呼吸機等均已普遍出現,但昆蘭案件的撤掉呼吸機和安樂死問題引起普遍關注;人們從傳統上死在家裡到現在的死在醫院里,觀念上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二戰後生物醫學研究取得成果後的應用,美國的幾起未得到病人的知情同意所做的人體實驗引起道德上的譴責;Rachel Carson 的《寂靜的春天》的出版,掀起了保護環境的浪潮;美國的民主權利運動、個人主義、女權運動也在興起……但人們在與之平行的文化進程方面又遠未跟上這些變化,這是生命倫理學為何能引起公眾如此關注的一個主要原因和歷史背景。

毫無疑問,美國在生命倫理學領域處於領先地位,最重要的標志是1969年成立的後在1971年更名為海斯汀報告和1971年成立的肯尼迪研究所。但不能否認,歐洲也做了大量工作。1963年英國成立了醫學倫理學學會和醫學倫理學研究所(註:英國多數稱醫學倫理學而非生命倫理學),後者在1975年創辦了醫學倫理學雜志(Journal of Medical Ethics),1985年創辦了醫學倫理學簡報(Bulletin of Medical Ethics)。哲學的批評式醫學倫理學在德國、前蘇聯和南歐發展起來。醫學倫理學在天主教傳統的國家本身就是天主教道德神學的一部分,後漸漸適應新技術的發展,轉變原來的行醫與科學無關的觀念。亞洲和非洲的生命倫理學發展較慢,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漸漸發展起來。社會主義醫學倫理學在一些社會主義國家也發展起來。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關繫到人類生命健康,每個國家的政府必然會通過政策法規等的制定等來對生命倫理學領域的問題進行宏觀控制。這不是某一個國家的問題,也不是西方特有的問題,而是全球性的問題,但同時,某個發達國家發生了某類生命倫理學問題,並不意味著發展中國家也一定會出現同樣的問題。

生命倫理學的理論問題

作為一門學科,生命倫理學中有三個普遍性的核心問題:我應該做一個什麼樣的人,才能過道德的生活並做出道德上好的決定?當我的行為可能影響其他人的狀態和健康時,我的責任和義務是什麼?作為社會的一個成員,我應為社會的公共利益做什麼?第一個問題與美德論有關,強調人的品行和一個有修養的人應具備的價值觀和目標;第二個問題承認一個人的行為會對他人產生影響,並努力理解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我們應為他人做什麼,我們應從他人那期望得到什麼;第三個問題把我們的社會關系更深入一步,看到人們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
生命倫理學基本的倫理學前提是:尊重自主性;最大多數人利益的功利主義;社會公正;四原則;案例分析;美德倫理學;描述倫理學;女性主義倫理學和地域文化生命倫理學。
生命倫理學研究的問題:衛生服務人員與被服務人員之間的關系;生與死的問題;病人的利益和其他人利益;分配公正問題;概念問題(即各術語的含義);醫學科學實踐中的倫理學問題-紐倫堡的促進;生命倫理學,科學技術和社會;環境倫理學。面對這些問題,有兩個重要的任務需要澄清:一個是事實和價值觀之間應劃分出一條清晰的線,分清什麼是醫學問題,什麼是價值觀(倫理學)問題(一個醫生好的醫學決定不等於是好的倫理學決定);另一個任務是發展解決倫理學問題的方法論。
生命倫理學已出現多樣性的特徵,隨著生命倫理學問題的日漸增加,需要更多的方法論來指導。現在,至少有四個領域已明顯地出現了,它們分別是理論生命倫理學、臨床倫理學、管理和政策生命倫理學、文化生命倫理學。但在實踐中它們經常交叉,不能清楚地分割開。

生命倫理學的職能

邱仁宗同志認為:人們在證明某一生物醫學決定正確時,總是處於某種概念和價值的預設框架內,哲學家的工作能夠幫助人們批判地評價與某一行動有關的概念和價值觀念,這就是生命倫理學的作用所在。生命倫理學是一種哲學,它要超越特定的社會集團、專業、宗教等,提供一種在多元信念前提下對什麼是對、正確、好的共同觀點。生命倫理學從哲學和多學科角度對臨床實踐進行倫理學分析,對醫學和生命科學中的問題引發對整個社會的倫理思考;在醫療領域中的醫生和其他人員意識到他們身上的責任增加了,能看到由於社會因素對健康的不良影響,如不健康的飲食、吸煙、缺乏鍛煉、環境污染和其它的環境威脅、人口過剩、政治分歧、失業、貧窮、犯罪等問題。
生命倫理學並不是用一種宗教或意識形態來代替另一種;也不是道德咨詢所,給特定問題提供唯一的答案,(在有限的范圍內可以做到)。在大多數情況下,結論是試驗性的,暫時的,不是絕對正確的。我們既不能採用強制的方法,這並不是倫理學的特點,也不能在社會朝向民主的進程中讓社會所以成員都持一種觀念,對生命倫理學問題較好的解決辦法就是通過協商對話討論等達成一致。

總之,生命倫理學是一個新領域,它還只是一個開始,有待於更准確地定義它和挖掘研究方法。Daniel Wikler 在第三次國家生命倫理學會議上的主題報告——生命倫理學家和社會責任中提出:應把生命倫理學理解為這樣的一個學科:它給持有各種觀點的所有學者提供了場所。對於生命倫理學的未來,Gillon認為:雖然說很難對生命倫理學的未來進行預測,但有一點是可以明確的,即生命倫理學將繼續為更多的人們提供平等參與的舞台。

熱點內容
民法新關 發布:2025-01-14 19:47:49 瀏覽:714
稅收法律知識心得體會 發布:2025-01-14 17:39:12 瀏覽:198
勞動法公休假規定怎麼休 發布:2025-01-14 17:21:06 瀏覽:614
勞動法單休雙休 發布:2025-01-14 17:18:44 瀏覽:784
州地區法院 發布:2025-01-14 17:09:53 瀏覽:37
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案例第六批 發布:2025-01-14 16:16:23 瀏覽:444
本辦法規定了 發布:2025-01-14 16:15:44 瀏覽:664
公司律師管理 發布:2025-01-14 16:06:04 瀏覽:439
西昌市人民法院法官 發布:2025-01-14 15:57:29 瀏覽:155
藝術品成交確認書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4 15:53:25 瀏覽: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