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權力
A. 權力制約與道德制約哪個會更好
1. 權力制約,顧名思義是值利用政治上的強制力量對人民的行為進行約束;
道德制約是指專利用人們長期共同屬生活及其行為所產生的准則和規范來約束人們的行為。
道德制約其實是一種社會的自覺行為,雖然制約力度不及權力制約,但能「治本」。道德來源於社會共同生活生產的規則的提煉,能夠被大多數人所接受。道德制約的主體比權力制約的主體廣泛,且制約的程序相對比較簡單。道德制約產生社會輿論的監督和制約,這有時比冷冰冰的權力要奏效,能更「人性化」。比如,在法庭審判中,法官就案件的處理都有一個調解程序,基於的很多是社會的公序良俗;在監獄執行中,現在很多監獄推出了「親情感化」、「道德感化」,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3.但是這兩者並不絕對排斥:道德制約是基礎,權力制約是提高;權力制約來源於道德制約,道德制約有時需要權力制約做補充。創造和諧社會,應當以道德制約為主,以權力制約為輔。
B. 權利與道德的高中作文
什麼是財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無外乎有如下觀點,財富就是金錢,財富就是知識,財富就是閱歷………嚴格來說這些觀點沒有問題,但筆者認為高尚的職業道德也是寶貴的財富。
比如這個船主和漆工的故事,船主交代給漆工的任務是刷漆,所以漆工只要能認真完成刷漆任務即可,但職業道德告訴這個漆工,這個洞可能會讓這艘船沉沒,所以道德的力量讓他但這個漆工卻在刷完漆之後補上這個漏洞。而正是這個不經意舉動使漆工不僅贏得了船主大量的額外獎勵,而且還贏得了大家的尊重。
德國哲學家康德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惟有兩樣東西讓我們深深感動,一是我們頭頂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燦爛的星空就是我們的理想,而實現理想的途徑就是要具備崇高的道德。
西漢名相張良在椎擊親王未遂幾近窮途末路之時,不厭其煩為一老人穿鞋,而正是陷入絕境的張良依然保持的這份恭敬,讓他最終獲得絕世才學,成為一個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一代名相。而在張良的成功其實就是道德力量的再現。而當今社會,因何18路人會面對受傷的2歲小依依而見死不救生,因何號稱世界一流的動車故障頻出,因何會有那麼多曾經風光無限的貪官落馬,根本原因在於道德缺失。因為道德缺失,所以缺少了同情心,因為道德缺失,所以忘卻了自己的職責和使命,因為道德缺失,所以忘卻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正所謂道之不存,德將焉附?
吳斌,一個最普通的客車司機,駕駛客車行駛在高速公路途中,意外遭受金屬片襲擊,在生命垂危的情況下,吳斌用盡最後力氣,換擋、停車、拉手剎、打開雙閃燈,拯救全車乘客,而這一系列動作完成之後,吳斌倒下了。吳玉蘭,一個普通的老師,面對無恥的劫匪,雖頭破血流依然,保護659張考生准考證。從這些人身,我似乎看到道德的力量在中華這塊大地上茁壯生長。
吳斌走了,但省委書記為他留下了眼淚,數萬群眾自願去為護送他的靈車,整個中國為吳斌而感動,中國最美的司機的稱號將是我們這個民族最大的財富。吳玉蘭老師受傷了,但她面對兇殘劫匪依然想著自己的職責和使命,她的行為讓我們明白什麼是真正的職業道德。
高尚的道德就是最大的財富,我們這個社會需要高尚的道德去支撐,建設民主、文明、和諧的未來中國需要高尚的道德,讓我們一起呼喚,期待高尚的道德能占據每一個的心靈,高尚的道德能夠在中華大地上茁壯成長。
C. 權利的道德權利與法定權利
一般說來,正如法律規則通常表示道德規則那樣,法定權利通常可以看作道德權利在法律上的體現。例如,一個人對自己的生命、身體、貞操應該享有不被專橫侵犯的權利首先是一種道德原則,然後才由法律規定,以便藉助國家的強制力來支持和保護。法律規則、法定權利通過國家意志來表現,但其背後的主要是道德原則、道德權利,而不能看作主要是統治者的任意安排。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道德觀念不同,法律規則和權利配置也不同。
不過,道德權利與法定權利之間的許多差別也值得注意。一個人可能享有做某事的法定權利,但做某事是不道德的;反之,一個人可能享有某種道德權利,但該權利卻得不到法律的支持。因此,有些權利是道德的,而非法定的;有些權利是法定的,而非道德的;有些權利則既是道德的,又是法定的。法定權利由於是由國家法律規定的,因而也可以通過立法來改變或取消,道德權利則不僅不可能為國家權力和立法所取消,而且還是確證或批判國家權力和法定權利的根據。盡管一個處於不利境況中的人或者訴訟中的人所關心的、所需要的是法定權利,而不是寬泛的道德權利,但法定權利並不像某些現代法律理論甚至道德理論所希望的那樣能夠自證其身,它必須得到道德原理的支持。尤其明顯的是,法官在遇到疑難案件時常常要求助於道德原理或道德權利概念。
道德權利與法定權利的區別還體現在效力上。「甲對乙享有一項法定權利」,這意味著乙對甲負有一項可以依靠法庭來履行的義務,甲對乙享有一項由實在法所確認的要求權。所以,某人享有法定權利就是享有對特定的法律個人(legal person)提出要求並由法律保障實施的權利。「甲對乙享有一項道德權利」,雖然也意味著乙對甲負有某種義務,但這種義務不是必然具有法律效力的義務。如,在道德上甲有權要求乙講真話,乙對甲負有講真話的義務,但除了法律規定的特殊場合(如訂立契約)之外,甲無權藉助國家強制力迫使乙講真話。
道德權利與法定權利的劃分與法的應然與實然的區分是相適應的。深入研究兩者的關系,對於理解法律的原則和規則、立法者和法官的角色和任務,以及人權等問題,都有重要意義。
人權與公民權利的關系與道德權利與法定權利的關系同理。人權是人之作為人所享有的權利。「人之作為人」是一個道德判斷,不是一個法律判斷,因此,人權在本質上是道德權利。也就是說,人權並不依賴國家的法律而存在。即便法律剝奪公民權利,也不可能剝奪人權。因為每個人之享有人權是憑據人之作為人的道德資格,而不是憑據公民資格。沒有公民資格的人(如無國籍的人)不享有公民權利但享有人權。公民是一個法律概念,公民權利與人權的根本區別在於,公民權利是依賴主權國家的法律而存在的。當然,在迄今為止的世界政治里,絕大多數人在身份上都是歸屬於某一國家的公民,國家主權仍然是國際法的重要原則,因此,人權在一個國家裡得到尊重和實施應主要通過對公民權利的保護。
公民權利按根據的不同,又可分為法律權利和憲法權利。法律權利是由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設定的權利,可由立法機關根據一般法律程序創設、制和廢止。憲法權利乃是由制憲會議制定的憲法所創設的權利,是限制和制約國家立法機關的權利。立法機關不得侵犯此種權利。憲法權利是公民提起違憲審查的根據,是有限政府的保障,體現了公民和國家的對峙。
應有權利、法有權利和實有權利,是按照權利的存在形態所作的劃分。這一劃分的意義在於揭示理想的、道德的權利對於實在法權利的指導和限定作用,尤其是揭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對權利的實際享有構成了權利的一種獨立存在形態。
基本權利與派生權利、憲法性權利與非憲法性權利,是按照權利的種屬關系和效力層次所作的劃分。這一劃分,對於規設權利體系,規制立法機關的許可權,以及在處理立法和司法過程中不同權利發生沖突時決定哪一種權利應占據優勢,都有著重要意義。
個人權利與群體權利、私人權利與公共權利或社會權利是按照權利主體所作的劃分,公法權利與私法權利、人身權利與財產權利、公民和政治權利與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以及實體權利與程序權利,則是按照權利的具體內容所作的劃分,這些劃分的意義主要在於立法和教育。
根據權利與義務之間的紛繁復雜的關系,還可以作更多的分類。分類的價值,不在於敘述事實,而在於分類所支持的理論預設。權利的定義和分類都只是相對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們只具有語詞上的意義。究竟如何解釋權利和義務,權利從何而來,如何能夠享有權利,有哪些權利,哪些義務,權利與權利、義務與義務發生沖突後如何解決,不同的權利理論有著不盡相同的回答。
D. 道德與法治中如何讓權利在陽光下運行
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台是我們道德與法治的正確率。
E. 權力制約和道德制約哪個好為什麼
我認為兩種制約模式各有利弊,但是道德制約更好。
理由:
1. 權力制約,顧名思義是專值利用政治上的強屬制力量對人民的行為進行約束;
道德制約是指利用人們長期共同生活及其行為所產生的准則和規范來約束人們的行為。
道德制約其實是一種社會的自覺行為,雖然制約力度不及權力制約,但能「治本」。道德來源於社會共同生活生產的規則的提煉,能夠被大多數人所接受。道德制約的主體比權力制約的主體廣泛,且制約的程序相對比較簡單。道德制約產生社會輿論的監督和制約,這有時比冷冰冰的權力要奏效,能更「人性化」。比如,在法庭審判中,法官就案件的處理都有一個調解程序,基於的很多是社會的公序良俗;在監獄執行中,現在很多監獄推出了「親情感化」、「道德感化」,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3.但是這兩者並不絕對排斥:道德制約是基礎,權力制約是提高;權力制約來源於道德制約,道德制約有時需要權力制約做補充。創造和諧社會,應當以道德制約為主,以權力制約為輔。
F. 全方面編織幹部權力籠子符合道德與法治課的哪些觀點
感覺干不長利隆得符合道德法與法律。
G. 法律權利和道德權利的區別
這兩個概念是不同主要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法律權利是法律賦予的有國家強制力的保證
而道德權利沒有
H. 在常見的討論中,權利一般被分為什麼權利和道德權利
一、道德權利是來指人們源在道德生活中應當享有的特殊的社會權利,即由一定的道德體系所賦予人們的,並通過道德手段(主要是道德評價和社會輿論的力量)加以保障的實行某些道德行為的權利。它以人們在履行道德義務後所享有的尊嚴、榮譽和權利等形式表現出來。例如,我國有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老年人享有「尊老」的權利;幼童享有「愛幼」的權利。二、法定權利是指按照法律規定而享有的包括民事、行政、訴訟等方面的權利。具體而言, 由憲法和法律明文規定的公民享有的權利。與法定義務相對應,與自然權利、道德權利相區別。例如,我國《婚姻法》規定的,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
I. 什麼是權力
社會學認為,權力是指產生某種特定事件的能力或潛力;許多心理學家視權版力為人們行權動和互相作用中的一個重要的基本的動機;還有人認為,權力就是一種與理解的預測行為特別有聯系的動機。這些定義均沒有揭示權力的真正本質。人為了更好地生存與發展,必須有效地建立各種社會關系,並充分地利用各種價值資源,這就需要人對自己的價值資源和他人的價值資源進行有效地影響和制約,這就是權力的根本目的。總之,權力的本質就是主體以威脅或懲罰的方式強制影響和制約自己或其他主體價值和資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