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生命

道德經生命

發布時間: 2023-01-30 17:08:16

1. 托馬斯·希伯爾:《道德經》蘊含了生命所有可能

《道德經》是一本超越時間的書,

其中的每個字句所蘊含的深意,

遠遠超過了其字面的意思。

這些超越時間之上、

凝結著智慧的經典之所以神聖,

是因為它們的文字是開放性的,

它們包含了生命的所有可能。

《道德經》蘊含了生命所有可能|梁冬&托馬斯

精 彩 對 話

NO.1

《道德經》是一本超越時間的書

梁冬 :

歡迎收看《生命·覺者》系列,我是梁冬。

一直以來,我都知道《道德經》在歐洲,尤其是在德國的影響力,遠比我們所知道的還要大。在德國了解和研究《道德經》的人口密度有可能比中國還高。可能大多數人都覺得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不相信的話我們今天可以做一個了解和討論。

托馬斯·希伯爾老師一直以來,都在集體創傷以及個人的自我成長和修復、療愈的領域進行探索。 他的工具和抓手,居然來自於《道德經》。

今天我向希伯爾先生請教的第一個核心問題是:他作為一個德國學者,是如何看待和研究《道德經》的?我也很希望他跟我們分享,他們是如何把《道德經》應用到個人的成長、自我創傷的療愈上的?

****托馬斯·希伯爾:****

在我19歲的時候,我突然產生一種非常強烈的感覺,就是在一天當中,需要有特定的時間讓我安靜下來、去冥想。

當時我正在學醫,也沒有去讀任何關於冥想的書籍,只是有一個強烈的感覺,我跟隨這種感覺。從那以後,我開始每天練習。

我發現在那種寂靜和靜止之中,當我進一步向內探索時,人生的一些啟發就涌現出來了, 因此我持續地向內探索。一兩年之後,我開始接觸太極和瑜伽,並開始閱讀這方面的書籍。其中有一本書,讓我對它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這本書就是《道德經》。

那時候我會隨身攜帶這本書,每天讀兩到三行,然後就把這兩三行融入到我的生活當中。因為對我而言, 《道德經》是一本超越時間的書,所以讀《道德經》並不僅僅是讀它字面的意思,它其實是一種高度精煉的智慧之流。

其中的每一字、每一句背後所蘊含的深意,遠遠超過了字面本身的意思。 所以它總是在給我提供各種信息,哪怕在理性層面並不理解,但在更深層面卻能夠了悟。

26歲時,我決定進行一個為期四年的冥想和修行,期間我不斷深化自己的意識。我並沒有攜帶很多書,但我隨身攜帶了《道德經》。

也是在那段時間,我發現像《道德經》這樣的書,我們需要通過和這本書建立聯系來學習,我們可以和它背後更高的意識相聯結,如此一來,書的教導便可以越來越深入。

《道德經》裡面體現的普世性原則,其實時刻都在給我們啟示。 對我而言,這是一種深刻的啟示,在前進的道途上,成為我的良師益友。四年之後我受到邀請,去舉辦工作坊,因為我去上另外一個老師的課,在課上他說了一些關於我的事情。

之後我到全球各地,給成千上萬的人進行授課和演講,我都會隨身攜帶《道德經》。我總是會讀這本書,因為這本書非常精準地提煉出了在精神層面精進的要義。

NO.2

兩個原則——空間與流動

我很想知道您在課堂上,是如何向你的聽眾們去分享《道德經》里的故事的?

在我們當今的時代,其實我們給自己打造出了一個外在的「大腦」、一個全球性的「大腦」——互聯網。在我們這一代,數據的速度呈指數級增長。這產生了兩大影響: 第一個影響是全球學習速度的高速增長,高速的數據交換;第二個影響是 我們讓自己的神經系統暴露在越來越多的數據之下,多到大部分人無法完全消化,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信息過載了。

我們發現互聯網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正面影響,同時也看到了它給我們帶來了越來越多的副作用——人們普遍壓力很大,難以入睡、難以體味生命,並且遇到越來越多健康問題。

所以 我們是需要空間的,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去創造出一些空間,讓我們內在的空間更大,在這個空間當中我們會有洞察、覺知、領悟。 我相信在這個時代我們需要這個空間,來維持我們最基本的健康。就好像我們身體需要洗澡一樣,通過 靜思、冥想所創造出來的空間,可以讓我們在精神層面保持純凈,讓我們的內在世界保持純凈。

我認為,另外一個原則也非常有威力——當我們進入很深的精神層面練習時,我們會看到實際上 世界上的一切都處在運動中,我們身上發生的每件事,我們的身體、情感、想法,以及感知到的整個世界。

運動與變化是我們自然的狀態。「我」不是固定的,「我」是(生命的)一種流動。而且我們的靈魂也非固定的,而是動態的。 當我們把更高層級的意識上的練習,與創傷療愈的整合練習相結合,我看到, 人類的疾病和痛苦,是對生命原始運動的一種削減,因此療愈其實就是要重新恢復原初的運動狀態。

我經常會舉一個例子:如果你手的速度和河裡水流的速度是一樣的,你就會感覺不到水在流動,因為你的手感受不到來自任何方向的壓力。所以, 始終活在當下的能力。我不會推著生命向前,我讓自己和生命保持同樣的速度。

這兩個原則,也和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讓我們能在生命最原初的運動中感受彼此,這樣就能夠創造出有意義的關系,但是這需要一種能夠 始終活在當下的能力。 這樣我們就會創造出一個以潛力為導向的文化。

因此 你所達到的最活躍的狀態,也正是我最感興趣的。****但只有在我充滿慷慨時,我才能活出這樣的狀態。****而慷慨來源於能量的豐盛,當人、本源、道,三者是分離的時候,他們總覺得生命中缺少了點什麼。

在很多有家庭創傷的家庭里,孩子原本的豐盛的100%的能量被減弱了,因為家長不能將能量充分傳遞給他們,這樣,孩子的能量就會很少。家長和孩子之間沒有足夠多的肢體接觸、沒有足夠多的感情的溫暖;孩子沒有得到足夠多的保護;也沒有做到大家一起來解決問題,沒有騰出足夠多去愛和關注彼此的時間。

很多人長大之後在他們的生命里,總是會感覺到缺失點什麼,我們小心翼翼地抓住已有的東西,我們怕別人可能會把它拿走,哪怕擁有的人已非常富有。

盡管他們什麼都有了,但是他們還是很害怕失去已經擁有的東西。即使他們已經擁有很多,但是這並沒有給他們帶來快樂,因為他們總是擔心還有什麼東西不足夠。

這樣也會創造一種文化,互相之間的協作減少了,因為人們太害怕失去,他們總是感覺到嫉妒、不夠。因此我們也不能夠慷慨地支持彼此達到更高的層級,因為我們還在互相覬覦。

如果很多人都有這種「不夠」的感覺,那麼這個世界呈現出來的感覺就是資源緊缺,這就是導致很多沖突產生的根本原因。人們因為感覺資源緊缺而產生沖突和矛盾,所以我相信 「道」是豐盛之所在,因為「道」中孕育著萬物,它天然就具有充足的能量。

這就是慷慨和豐盛的基礎,是「給予和付出」的基礎,是「給予文化」的基礎,「給予」才是快樂的基礎。所以我們在工作坊中所做的,就是盡量讓更多的人知道如何與這個豐盛的能量建立聯結。

NO.3

讓從空無中產生的能量結晶化

梁冬 :

太棒了,非常有意義。請問你的這一系列感知,是從邏輯來的,還是從內在自然地涌現出來的?

****托馬斯·希伯爾:****

是從內在涌現出來的。

在這里,我舉個關於天才的例子,很多人會說「這個人是個天才」,其實我認為每一個天才,他們的發明創造不是計劃好的,而是自然呈現的、是內生性的,那個天才自己也無法事先知道,這些發明創造從空無當中涌現出來,而非自已之物。正因為這些發明創造並非源於線性的邏輯,才帶來了天翻地覆的巨變。

所以我相信 在生活當中的各個領域的卓越人才,他們需要學會讓這部分從空無中產生的能量結晶化(實體化)。 但是他們的突破不是獨屬於他們的,那些突破是從空無中經由他們顯化出來的。

人們會說只要有了父親和母親,就會有孩子。但其實上,除了父母之外,這對父母之間還得有空間,這樣才會有孩子,這個空間超越了兩者之間的夫妻關系, 這是一種很重要的運作方式。

有一次我想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當我們閱讀書籍時,通常讀了幾分鍾之後,就會完全沉浸在文字的內容之中,而忘了我們一直在看著的其實是一張紙。

我們忘記了「空間」,而正是這些「空間」承載了文字,因為我們過多地沉浸在文字意義當中,我們在嘗試弄清楚作者想要表達什麼,我們在想作者講述的意義是什麼。《道德經》則在提醒我們,不要忘了那個空間,不要忘了那張讓文字得以呈現的紙。所以我認為 真知****總是來自於空間之上,經由這個空間(那張紙)才來到我們這里。

NO.4

向更宏大的意識學習

你知道嗎?你幸好是個德國人,如果你是個中國人,說這些話,你會被認為是一個神棍。我認為德國有很好的邏輯學的教育,所以我覺得在您身上,您知道了一種突破邏輯的方法和力量,是很神奇的體驗。

不過,你是否擔心你們所看到的經過翻譯的《道德經》可能不是《道德經》的本意?

托馬斯·希伯爾:

這是真的,我當然想讀它的原文。因為我認為那會更精確一些,在我的理解當中 精確就是愛,所以精確是很需要的。

但同時我不是特別擔心這一點, 我認為當我們在讀一些神聖的文字時,讀到其本質時,如果你感到有誰在教你一些東西,其實是「本質」在教你。 否則它們就只是一些普通的文字,只是我們希望用邏輯去理解的字句,那些嘗試去咬文嚼字的人可能會一無所獲。他們想的是《道德經》到底講了什麼,我能不能去驗證它,他們可能真的需要原始版本。

但是我並不是在這個層面去聽《道德經》的, 對我而言更重要的是,我如何能夠****建立****與《道德經》本源的關系,讓我自己向那個流淌出《道德經》的更宏大的意識學習。

我在思考這些神聖的書與其他書的區別。你看那些超越時間的書籍,例如《道德經》,很神奇的是,人們上千年來都在閱讀像《道德經》這樣的經典。而有的書,可能五十年之後就不會有人再去看了。

所以這兩種書區別到底在哪裡? 這些超越時間之上、凝結著智慧的經典之所以神聖,是因為它們的文字是開放性的,它不是透過某一個視角寫出來的。 而普通書籍中所呈現的想法或觀念,只是人們看待生命的某一個視角。

神聖的書之所以神聖,是因為它們邀請我們進入更高維、更宏大的意識。如果它們真的神聖的話, 它們就會包含生命的所有可能 。所以迄今為止,《道德經》就已經涵蓋了它的各種闡釋和譯本中的意涵,因為它是開放的。

2. 生命必讀之書——《道德經》之第一章

昨天細讀了路西法殿下創建的【聖賢書友】中的《道德經》,一時沒能忍住,便寫了一文。誰知,這文一寫,竟忍不住萌發了全本讀《道德經》的慾望。

今早起床,什麼也沒有做,就拿著《道德經》捧讀。結果,誦來誦去,神清氣爽。那時,我就想,這寺廟里的和尚為什麼伴著晨鍾暮鼓,孜孜不倦讀經了。原來,讀經本身也是一種修身養性。我不當和尚,不念佛經,那麼,晨鍾暮鼓,讀一讀這萬經之王《道德經》,是不是對以後生活學習有幫助呢?

所以,就學學這些和尚們,天天念一念《道德經》,悟一悟道,指不定悟出點名堂。因此,從《道德經》第一章開始反復讀,一直讀下去。我想,待到讀完整本《道德經》,也算是在路西法殿下的引導下,系統讀完了一本書,那真是快莫大焉。

之所以快莫大焉,是因為殿下還有貝的獎勵讀下去,並引導著思考寫文。那就索性讀,寫,既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又能提升寫文水平,何樂而不為?因此,每天作為必讀書目,並為此更一篇文。

《道德經》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直譯:

可以用語言說出來的道,不是真正的道。這個叫出來名字的道的名字,不是真正的名字。(真正的道)無名是萬物的本始;(被定義的道)有名,是解讀萬物的根源。

因此,用無欲的心態(不帶任何慾望)可以了解、觀察到道的玄妙,用有欲的心態(懷著各樣目的)能了解、觀察到道的效果。無名和有名,是同一來源而不同的名稱。它們都是玄妙的東西。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大門,

我的解讀: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是整部書的總綱,在全書中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該章搞懂了,領悟相對透徹了,其它各章節就容易看懂並深入理解得了。

何謂道?沒有結論。反而讀來讀去有些繞。說得出來的道,不是通常意義的道。給這個道命名,卻又不是真正的名。也就是說,你所悟的道,只要說出來,就走了樣。正因道之無名,它才是萬物的本源。有了名,便成了了解萬物的根本。

它揭示了宇宙的起源。因為老子是道學的鼻祖,我們不妨從道教的陰陽圖形中來進行直觀感悟。

陰陽太極圖,是一個圓圈裡面有兩個黑白標志,各佔一半。如果將整個大圓圈看著是道且無名的話,那裡,裡面的兩個黑白陰陽部分就是有名和萬物之母。

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可歸結為「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再生東西南北中,誕生了萬事萬物。

同時,黑白陰陽還表明,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它們本來是平衡存在的,在大圓圈中各自均衡對半。如果打破這個平衡,那麼,有可能陰多一些,也有可能陽多一些。

因此,它體現了老子最基本的哲學思想:平衡中和,辨證思維,探幽尋微,生生不息。

.這章講道、名、有、無、妙、玄等基本概念,它引導人們去積極思考。道可道,非常道。任何語言文字都無法將這個道精準描述出來。你費盡心思描摹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那怎麼辦?繼續去找。

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大家都去找,一時找到了自認為是真道的道,但卻不是。便又尋找。在不斷的尋找過程中,完善自己,發展自己,力求與真正的道接近。如此,個人就進步,社會就發展。

道是很美的東西,全在於去悟。用任何語言文字都無法描述。余秋雨先生說:自然的最美處,正在於人的思維和文字難於框范的部分。讓它們留住一點虎虎生氣,交給人們一點生澀和敬畏,遠比抱著一部《康熙字典》把它們一一收納,有意思得多了。

這個人的思維和文字難以框范的部分,就是道。人們不僅要用心去感悟,更要對它有所敬畏。不要以為人定勝天,吼了吼,大地也要抖三抖。那都是偏離了道的正確方向,會給人帶來無窮無盡的災難。

我們現在不得不回過頭來,重新治理環境,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就是體現陰陽太極中的平衡。不能偏頗太大。只有如此,才能在尋道的路上探幽尋微。

我國古代心學的創始人王陽明,就有一股執著精神。他當年對著竹子苦苦格物,尋求道的真諦。竟一連格了好幾天茶飯不思,夜不安寢。最後終於格出了道: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當然,他把這個道悟出了,雖然能引導人們解決一些哲學問題,但又不是真道。人們還得不斷地格,以致無窮。

因為,自然之道,是玄之又玄,是奧妙無窮的,終其人類,不一定能悟出老子所說的這個「道」。

而無名與有名,體現了世界的對立統一和辨證思維。太極上的陰陽兩極,相互對立,但它們統一存在於這個大圓圈內。一切事物的對立發展,此消彼長,都是在這個大圓圈中進行的。這就從直觀上顯現了世界的對立統一。在對立統一中體現辨證思維。

陰到極致,便轉化為陽;陽到極致,便轉化為陰。所謂否極泰來,日中而仄。紅得發紫,也是如此。應用於實際生活中,做事要留有餘地,不可頂滿格去干。功成要身退,居安要思危。

不過,在我們寫文,尤其是寫小說、故事設計情節和人物時,一定要體現這種辨證手法。一個人物,其個人命運,要將其不斷打入谷底,慘得不能再慘。在慘到極點時,進行陰陽轉化,峰迴路轉,讓人心情隨故事情節,隨人物命運而迭宕起伏,扣人心弦。如果沒有波瀾,陰陽反差不大,那這篇小說或故事,註定是失敗的。

在剋制自己的慾望上,用有與無辨證去約束,對個人的命運和前途,尤為關鍵。

有就是無,無就是有。二者相伴而生,存在於每一個人身上。你今天位居高位,有大把的權力可以揮霍,有享不盡的榮華,但那無,卻悄悄蔓枝展開。當你的貪欲達到陰陽轉換的臨界點,無,就訇然而至,將你打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多少腐敗分子盡管犯罪手段千變萬化,但終逃不脫因為心中的有(欲),才換來了個人的無(身敗名裂)。

相反,你雖然身處逆境,處於全無的的狀態,只要心中有夢想,有渴盼,並切實可行去進行人生的規劃,全力以赴去落實,那麼,你的「無」可轉化為」有「,實現人生的逆襲。

為了更深入更透徹地解讀《道德經》,今天翻了翻資料。無意發現了央視原主持人白岩松也在讀《道德經》。並且,還開有講座。饒有興趣聽了會兒,很受啟發。

白岩松從24歲初步讀《道德經》,讀過一遍後,就擱置那兒了。據他講,雖然擱置了,但其書中的價值觀卻深深印入腦海中,並在以後的工作學習中無意識加以運用。

隨著事業的蓬勃發展,他到36歲名聲大噪。但接二連三的困惑也來了。聲名遠播,一時有些承受不住。在隨後而來的采訪和編輯中,總是感到不順手。效果很不理想。那時,他很苦悶。後來,又重拾《道德經》從中找到了答案,徹底解決了問題。

他說,之所以采訪和編輯不順,是因為心中牽掛著「兩老」。老領導,老百姓。總是揣摩著他們的心思和反應。在些狀態下,就前怕狼,後慮虎。戰戰兢兢,不得要領,方寸很容易亂套。他看了《道德經》第七章:天地所以能長且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原來,他在工作時,首先心中就有一個私,所以,表現於外在行動上,就受這個私所左右,那麼,乾的活就非常糟糕了。

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後來再去工作時,就完全放下心裡的負擔,按照事物本來的面目進行,效果出奇的好。

我聽了他講的親身體會後,以為,其實,他的這個困惑在第一章里就可以找到答案: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常無欲,心裡沒有任何負擔,靜心觀察事物,才能發現其精妙之處。常有欲,心裡有多樣的假設去觀察事物,肯定會帶著各式各樣的目的性和功利性,難免看問題,處理問題會偏頗。不能達到准確反映事物本來面目的效果。

真沒想到,這么個大腕,對於《道德經》研讀得這么深透。他開的有一系列講座,在喜瑪拉雅上有專題。我訂閱了下來,作為以後深研《道德經》的輔助材料。

清心寡慾,淡然寧靜研讀《道德經》吧。白岩松把它稱為「我生命中必讀之書。」我後來想了想,把古文化的儒、釋、道,三者作了一個比較,儒家力求人們積極入世,而釋家則想方設法使人們出世,比如遁入空門,六根清凈,也就是現實生活中一遇挫折,就皈依佛門。而道學卻介於這兩者之間。既要入世,也要在入世時保持一種寧靜致遠的心態。

如果說,儒家是主張進行人生加法的話,那麼釋家卻是讓人拋開一切,遁入空靈。而道家是既做加法,也有空靈,更是不斷做減法,從這個側面來看,是融三者之優。

形象比喻來說,你往人生路上不斷飛奔的時候,該丟棄的必須丟棄,該吸收的必須勇於吸收,該靜止時必須如和尚念經般從容念經。在不斷地動與靜的交錯中,感悟人生,修正方向,才不致於迷路,才不致於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淵。

願這生命必讀之書,伴隨左右,如一盞指路燈,驅散陰霾,時時有光明。

3. 生命必讀之書——《道德經》之第37章:道常無為

《道德經》分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為道經,下半部分為德經。本章是道經的最後一章。

以前蘇東坡在《赤壁賦》里說: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是一種」頓悟「的境界。

我讀完這上半部卻不是「不知其所止」,而是心靈澄澈透明,知道自己在什麼地方,處於什麼位置,怎樣去過活,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了。」羽化登仙「倒是有那麼點味道。

比如,以前我動輒好生氣,見著看不慣的事情,好多嘴多舌,引得領導們不高興。現在「希言自然」,沉默寡言,遇事一副超脫的大仙模樣,咦,真是「水深流緩,語遲人貴」。博得大家的一派欣喜。

他們常常一副狐疑的眼神看著我:這小子怎麼了?以前愛嘰喳,現在換了個人?太陽從西邊出來了?西邊出太陽倒是未必,跳出是非圈子,以一種達人的眼光,神仙的姿態看待世俗凡塵,自可如老蘇游赤壁那樣,獲得一種心理上的超然,卻是千真萬確的。

我覺得,我幾乎修道成功了。但是且慢,還有這最後一章痛加感悟,方可大功初成。

我讀我解:

《道德經》前37章,主要是描述」道「的概念、形態、意義、功用、價值和規律,在前36章中,老子用我們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東西,從各個角度來加以闡述,使我們對於」道「有個基本清晰的認識。

老子隨後層層引導,步步深入,到本章,終於卒章顯義:道常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這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他始終在渲染最完美的治世法則和人類理想的社會是」無為「,也就是順著」道「的法則自然而為,萬事萬物,包括萬物之靈的人,只要順道而為,就會自然走上正軌,就會出現「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往來種作,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的桃花源的理想境界。

「道」有如此大的功效,它把萬事萬物都安排得妥妥當當,又神龍不見首尾在其中起著巨大的作用,是不是與宗教里萬能的神相同呢?猛一看起來,是有點相同。但卻有本質上的不同。

神,是人們憑自己的主觀意志杜撰出來的,既然是人們想像出來的,那麼,它就被賦予了一種人格的力量,有意志,有慾望,民間逢年過節時,常常在供桌上擺上豬頭、雞、魚和時令鮮果,並燒些紙錢給他花,就是一種對神的人格的賦予,寄託著人們的想像。

而道在老子看來,則不具備這種人格,它是客觀存在的。你擺不擺供品,給不給它燒紙錢,喜歡或憎恨它,都沒關系,它依然按照自己的方式創造萬物,主宰萬物,並順應自然萬物的繁衍、發展、淘汰、新生。一句話,它就是這樣。

打個比方來說,男女結婚,是天經地義,而十月懷胎,一朝分娩,都是「道」安排好的。沒聽見女人與女人、男人與男人結婚並生孩子的。前些年,有一種科學嘗試是單體繁育,並成功單親繁育了一隻羊,遭到全世界的痛斥。設想,如果男女不結婚就單親生孩子,那麼,這個人類世界將變得多麼恐怖,是一種完全的違道行為,當然遭到嚴厲禁止。人們對於「道常無為」認知的蔑視,常常干出一些蠢事,屢遭大自然的懲罰。讓高山讓路,河水倒流,圍湖造田,屠戮生命,海吃胡喝,導致現在地球的千蒼百孔,疲憊不堪。如今世界又受困於來歷不明的疫情,種種跡象表明,人們是應該遏制野心勃勃的「有為」而逐漸回歸「無為」的時候了。

既然「道」在自然界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那麼,在人類社會中,人們怎樣去遵道而搞好自身的運作呢?

老子認為要按照「無為而無不為」的原則運行。大道無為,始終按照自己的軌道運行,可使整個宇宙和諧有序;

正因為它有這個本質屬性,因此,作為社會關系構成的基本個體的人,自我無為,始終遵守自然之道和人生法則,可使自己清心寡慾,修身養性,健康長壽;治國者無為,始終遵守自然法則和社會法則,可使國家大治,百姓安居樂業。

在這一系列的關系中,宇宙、社會、人生是「實」和「有」;自然法則、社會法則、人生法則是「虛」和「無」,實與虛,有和無,是永遠的對立統一關系。它們交錯互動,共同推動萬事萬物紛繁涌動地變幻。要獲「實」與「有」,必先守「虛」與「無」。

在這里,自然法則起主導作用,它又是永恆不變的。因此,「無為」的目的在於尋求「朴」,這個「朴」,就是合乎自然法則的社會法則和人生法則。治國以法,治身以朴,如此才能夠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理想境界。

上面的這些話有些繞,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在自覺不自覺進行運用。俗話說,有心插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是不是這個道理?你刻意去求的,未必能求得到,順其自然的,反而會給你大大的驚喜。

有一個高中生,連續參加兩年高考,心情過於緊張,屢考屢敗。第三次參加時,眼一閉,心一橫,愛咋地咋地,考上考不上無所謂了。這樣一想,渾身輕松,說來也怪,答題時非常順利,結果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終於上了心儀的大學。

個人是這樣,用來治理國家,依然是如此。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去世後,漢惠帝即位。

不久,開國丞相蕭何也去世了。臨終前推薦曹參接任相位。蕭何以前與曹參有矛盾,別人怎麼也想不到蕭何推薦了他。待到曹參走馬上任之後,許多人認為曹參該捋起袖子大幹一場,展示自己的宏偉藍圖了。

但奇怪的是,老曹整天朝九晚五,按部就班,打卡上班喝茶,下班關門走人。沒見有什麼重大舉措。所有的事務都沒有任何改變,完全遵守蕭何制定的規約。

而且還有個特點,選拔官員,專挑那些呆板和說話鈍拙、忠厚的年紀大的;油嘴滑舌,滔滔不絕、嚴酷苛刻,追名逐利的,一律斥退。老曹是天天革命的小酒天天醉,在外人看來,根本就嘛事也不幹。有人便想來勸諫,話還未說,曹參就把他們灌得大醉。

曹參的兒子是漢惠帝的近臣,責怪相國不治理國事,老曹的兒子趁休假回家時,按照惠帝的話來規勸,誰知曹參一聽勃然大怒,打了兒子二百竹板,邊打邊:「兔崽子,天下大事豈是你輩應當談論的嗎?」兒子抱頭鼠竄而去。

第二天朝拜時,漢惠帝責備曹參說:「為什麼笞責你兒子呢?是我讓他勸諫你的哈。」

曹參一聽,趕緊摘下帽子謝罪道:「陛下自己掂量掂量和高皇帝(劉邦)哪一個聖武英明?」

惠帝:「我怎麼敢於高皇帝比啊!」

曹參:「陛下看我的能力和蕭何比,哪一個更強?」

惠帝翻翻眼:「嗯,你好像趕不上蕭何。」

曹參:「這不就對了?您比不上高皇帝,我比不上蕭何,他們平定天下,法令等國家制度和政策都很完備,陛下您垂衣拱手,我這類人恪盡職守,遵循前代法令制度不丟失,不也可以達到天下大治嗎?」

惠帝一時有些懵圈,沉思良久,想想也是這么個道理,嗯嗯哈哈說:「好,你歇著去吧。」

曹參在丞相位三年,堅決主張清靜無為不擾民,遵照蕭何的既定方針治理國家,帶來了西漢政治穩定、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日漸提高。這就是「蕭規曹隨」的成語故事。

其實,西漢初年包括後來的漢文帝漢景帝,都奉行清靜無為治國的理念,帶來了歷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

不論歷史還是現實,只要人們的野心超出「道」所允許的范圍,野心勃勃「有為」,無不帶來社會生活的動盪和災難。一句話,就是瞎折騰,烙燒餅。

當然,老子所提倡的「無為」不是說什麼事都不幹,這里的「無為」,就是要遵重自然法則,順道而行,不能反向為之。在道允許的范圍內,可以積極有為,從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至善至美的境界。

4. 生命必讀之書—《道德經》之第九章:名遂身退

公元前208年,炎夏。大秦帝國熙熙攘攘、熱鬧非凡的京城咸陽。兩個五大三粗的劊子手將宰相李斯,押上行刑台。周邊是人頭攢動海浪一般的看客。

李斯伏在高台上,淚眼汪汪看著他兒子道:「兒啊,爹還想牽著大黃狗和你去上蔡東門打野兔,這樣的日子還會再有嗎?」但是,還未等到兒子的回話,劊子手利斧落下,他變成了兩截。

這位寫了著名的《諫逐客令》、幫助秦始皇一統天下、害死自己同學韓非子的一代英豪,就這樣走上了黃泉路。只能到陰間去牽著大黃狗到上蔡東門溜噠了。

李斯的悲劇告訴我們:功成,一定要身退。其實,老子在那個時代,早就反復在《道德經》里論述過。但人們大都被無窮的慾望迷住了雙眼,只到臨死時才想起「到上蔡東門溜大黃狗,打野免"。但已悔之晚矣。

我們再來重溫《道德經》,看看它揭示了什麼道理,可以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道德經》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直譯:

貪得無厭的人,不如適可而止;

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

金玉滿堂,沒有能守得住的。

有錢有勢且驕橫跋扈的人,就會種下惡果。

功成名就,激流勇退,這是順應天道的行為。

我的解讀: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號召大家都向水學習,以期在人生的旅程中做更好的自己。那麼,通過學習水,在現實生活中獲取了巨大的成功之後,又該怎麼辦呢?

答案是:名遂身退!它精闢的論述了中國古代的辯證法:物極必反。

我們從道家的太極陰陽圖中,可以把這抽象的思維直觀化。那個大圓圈內裡面分為黑白兩部分。而黑的那部分,中間又有一個小圓圈,白的裡面也有一個小圓圈。

這就意味著,萬事萬物由一而為二,為陰陽,陰中含陽,陽中包陰。每一個陰在發展過程中,都有小陽伴隨。每一個陽的發展過程中,都孕育著陰。

當條件成熟時,陰陽就會轉換。陰變為陽,陽變為陰。正所謂否極泰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它所揭示的人生意義是:當你處於狼狽不堪境地時,不要悲憤,不要失望,不要放棄,堅持堅持再堅持。

當你處於人生的頂峰時,不要得意,不要自滿,不要驕傲,丟掉丟掉再丟掉。

堅持你的初心,堅持你的理想,堅持你的方向;丟掉你的極度澎漲,丟掉你的貪婪,丟掉你已取得的那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東西。

我前幾年在杭州靈隱寺遊玩時,在山上沒走幾步,看見就有一個小木牌,上面寫著的盡是人生格言。其中最讓我感興趣的一條是: 世間萬物,唯我所用,非我所有。

是呀,人,赤條條來,赤條條走。從起點,再回到起點。劃了一個圓。中間所經歷的一切,無非就是一個過程而已。其間的所有事物,難道不是為我所用,卻並不為我所有么?

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可是,從古代的英雄豪傑,到現在的貪官污吏,以致於平民百姓,怎麼依然孜孜不倦窮心盡力不放手呢?源於一個字:貪!

世上有兩樣東西填不滿,一個是大海,一個是慾望。可是,大海填不滿,是因為它博大而包容;慾望填不滿,是因為人性的貪婪。

大海填不滿,有私去佔有一切,是因為它要成就無私。無償為世人提供它所擁有的東西。而人的無窮盡索取有私,還是不斷成就自己的有私,還想得到更多更大的有私。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 持而盈之,揣而銳之,金玉滿堂,富貴而驕,功成、名遂,而身不退。 豈不是違背天道?

違背天道,必遭天繾。

我看過一個報道:說是某地一個副廳級幹部,收受了巨額錢物,專門在京城買了一幢樓存放這些東西。每禮拜五的下午,自己開著車來到京城,一不會友,二不逛街,三不嫖娼,干什麼?躲在屋裡數錢。

這哥兒們將成捆的百元大鈔,搬過來搬過去,幾千萬的錢啊,也不嫌累,當天數不完,作好記號,然後,第二天第三天依然數。到星期天下午數完後,再簡單吃點飯,然後開車回到距離100多公里的單位上班。

如果說僅有一次也不算驚訝。但令人拍案驚奇的是:這老哥長年如一日,並樂此不疲。

我以前讀巴爾扎克《歐也妮·葛朗台》時,為葛朗台老在地窖里數金幣所訝然,以為那不過是文學作品裡的人物。可誰曾想,在現實生活中,果然還有這樣的人。

難怪經辦此案的紀委同志喟然長嘆:人,如果活到這個份上,這人生還有嘛意義呢?

確實沒有意義。這位數錢的哥兒們最後事發,所有的一切都予以追繳,充入國庫,其本人也蹲了無期徒刑的大牢,後半生在一無所有的痛悔中走向寂滅。

如果說,數錢的仁兄是一個至死也不丟錢財的模範的話,那麼,另外一個民營企業家卻是一個富貴而驕的反面典型。他身家上百億,竟然為了一己之私憤,雇兇殺人。

案件發生後,這位大哥通過其當歌唱家的妻子四處活動,以期延續一命。要知道,人命關天,只要出了人命,按照現在命案必破、命案必緊盯的原則,那是殺人要償命的。

可這位仁兄還以為金錢能通天。竟提出無償為國家捐出自己的百億財產,只為求得生命的苟延殘喘。

想想就覺得很搞笑。人常說,用錢搞定的事,那都不是個事。但用錢搞不定的事,那可真是個事。

人命,是能用錢搞定的么?他可能在社會上混久了,自以為金錢能使鬼推磨,就能按他的設想來踐踏世間的公理。結果,肯定要碰得頭破血流的。

最終,一聲正義的槍響,結束了他罪惡的生涯。錢,是個什麼東西?在大道面前,它是沒有任何價值的。

他的結局,與李斯的下場是一樣,待到即將灰飛煙滅時,才想起」到上蔡東門,牽大黃狗,追野兔「,過最朴實的生活,但,上帝卻不給任何機會了。

那麼,上帝依然在給我們各種機會的現實生活中的人們,怎樣才能善始善終赤條條來、赤條條去呢?

多讀《道德經》,多研讀第九章,並達到熟背的程度。把它當作生活中的座右銘,刻在心裡,融進骨里。正著理解,反著研讀,重一聲,輕一聲,在你日常生活中敲響警鍾。

其中一個最有效的辦法是,不攀比,不羨慕,縱向比,往下看,你的貪心方能得到片刻的或者永久的寧靜。

當下現實生活中的人們,總是喜歡攀比,艷羨別人的豪華寶馬,賓士;艷羨別人的海景房,大別墅;艷羨別人的一擲千金,艷羨別人的小三小四小五,艷羨····  ·····無窮無盡地艷羨下去,把自己成天搞得心力憔悴、疲憊不堪。自己難受,周邊的人也跟著難受。

反正,我是看不起這號人的。一見到微信群里、人堆里見這樣的話題,我是扭頭就走。

如果,一個人永遠去看著富人,永遠去盯著位高權重的人,那麼,你的生活和生命,真的是一錢不值的。

那麼,要看看哪些人呢?

西晉時的石崇,富可敵國。在洛陽還建了一個金谷園,成天在裡面與別人鬥富嘚瑟。到後來,巨額錢財終被人掂記,搞了個家破人亡。

當他被砍頭時,破口大罵:」你們這簡直是謀財害命」。行刑的劊子手也很幽默,說道:「你既然知道,那為什麼不提前散財保命呢」?說完,一刀下去,身首分離。

文種與范蠡同時為越王勾踐卧薪嘗膽,滅了吳王夫差。功勛卓著。但老范卻知急流勇退,拐帶著西施到江湖上去做大款逍遙自在去了。文種卻依然貪戀權位,最終為勾踐所殺。

按說文種的謀略和智慧不比范蠡弱,但老范《道德經》學得好,用得活,故而能善始善終。

名遂身退,它不僅指英雄豪傑要名遂身退。富人也是如此,普通人更是如此。

獲得了高位,擁有了財富,或者正在進行人生的奮斗,都要牢記此四字真言,方能將已成就的人生輝煌留存下來,未成就的人生輝煌也能得以實現。

美國總統華盛頓,指揮了美國的獨立戰爭,並取得了完全的勝利。在當時享有崇高威望。但是,功成名就的他不久,就交出了軍權,解散了它的軍隊,發表了告別宣言。引退到自家莊園里種地去了。

但美國制憲會議依然邀他來主持制定憲法。憑他的巨大威望,《美利堅合眾國憲法》(1787年憲法)得以順利通過,奠定了美國立國基礎。但制憲完畢,華盛頓又引退回去種地了。

可是,越是這樣不爭的人,大家越是掂記著他。1789年,華盛頓當選為美國首任總統,並於1793年連任。在任期間政績斐然。待到兩屆任期結束後,民眾依然支持他蟬聯第三屆總統。

此時,華盛頓絕然而然放棄了。他說,他不能違背憲法,縱然有天大的才能,也不能破壞這個制度。他愉快的放棄了所有的權力,第三次跑回庄園種地了。

正是他的率先模範作用,美國除了二戰時羅斯福因為戰時需要連任三屆之外,沒有任何一個人敢於破壞這個制度。但是,羅斯福卻沒有得到善終,他是死於第三屆任期之內。

順應天道,能成其偉大;背天道而逆行,不管是人道也好,天道也好,都會遭到無情的懲罰。

這是《道德經》第九章給我們昭示的大道。願我們每一個人捺住貪欲無度的心,質朴生活,淡定處世,過完平安的一生。

5. 生命必讀之書—《道德經》之第十八章:大忠大義

老子的這一章總共只有26個字,但是,在中國文化史上卻有著巨大的影響。

前十七章分歧都不大,是因為那僅僅涉及天道以及個體的人,講得有些玄和虛。

這一章,老子直接提出四有,反向推論四無,直斥世人所推崇的仁義、智慧、孝慈和忠臣,讓大家驚掉了下巴,也由此拉開了幾千年來儒道之爭的大幕。

原文: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德;國家昏亂,有忠臣;

直譯:

大道被拋棄了,才彰顯仁義。智巧出現了,才會產生虛偽狡詐;父子、兄弟、夫妻不和的時候,才會顯出孝慈;國家昏亂的時候,才會出現忠臣。

我的解讀:

解讀這一章,別看只有26個字,確實是比較吃力的。我是反復看來看去,又查了許多資料,冥思苦想,還是有些模糊。

其實,今天主要的時間都花這26個字上了。為了弄清這些概念以及儒道之爭,我特地翻看了高中時就學的韓愈的《原道》,又細細辨析了韓大文豪整個文章的意思。感覺到這儒道之爭,端的是勢同水火,針尖對麥芒。

韓愈是極力推崇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並把它作為天下萬事萬物,尤其是人們所普遍遵守的行為規范。韓大文豪這篇文章完全是針對老子的這一章而言。

他頗有些貶斥寫道:」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也就是說,老子的見識小,看的不夠宏大。

又說:」老子之所謂道德雲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這是說,老子平日談道德,總是想離開仁義,一味務虛,讓人摸不著邊,不知道德自仁義中生出,因此,他說的話,僅僅是狹隘的觀點,不足取。

我今天是仔細玩味這二位大神的文章,越看越有些味道。老子僅26字,而韓愈洋洋灑灑一二千字,全力駁斥老子,筆力雄渾,論證有據,不得不佩服其文采。

記得當時學習這篇文章時就有些費勁。現在與老子的這第十八章對比著讀,才多少明白 一些。

不過,在比較老子與韓愈的觀點時,我有個疑問:為何中學課本中不厭其煩的把韓愈的文章收入課本,比如《原道》《原毀》等,而老子的文章收錄的很少呢?還有儒家的孔子《論語》也不少?但老子的幾乎沒有?

我在苦苦思考,憑我自己的認知能力冥想,再反復讀《道德經》第十八章這26個字,我終於明白了。

因為,老子,這位二千多年前的憤青,撕下了仁義道德的偽裝,露出了那不該露出的地方。

就如我們學過的《皇帝新裝》一樣,本來那位仁兄是光著屁股在大街上嘚瑟,自以為穿上了騙子織就的非常漂亮的衣服,大家也都跟著贊美,看著他出醜而無人出來講真話。

而老子,卻挺身而出,大聲喝道:「你是光著呢。」這一聲斷喝,讓皇帝掃興,眾人也不高興。

雖然是光著,但大家腦海里畢竟都有一層衣服給皇帝穿,沒人認為有什麼不好。因此,肯定會激起公憤,於是都會群起而攻之 。

那麼,我們今天就仔細分析一下老子是如何斷喝的。讀懂這一章,必須先順著讀,再反過來讀。正面理解,反向推測,正反比較,才能醍醐灌頂。

首先,大道廢,有仁義 。過去的人們(比如上古時期)生活自然而然符合道的要求,所以,那時的人們是很快樂的,沒有假丑惡,沒有私心慾念,沒有假仁假義,因此,也就沒有什麼仁義之說。

只是人們有了私慾,人們的行為偏離了大道,才有了與道相違的行為。但仍然有堅持道的人存在,因此,聖人就出現了,他引導人們再次回歸大道,就有了仁與不仁、義與不義的對立,這樣,仁義就產生了。

反向來理解,這個仁義,是人們迫不得已的副產品。它本來就不應該出現。越是把這個仁義講得凶,那麼,逆向推之,這個社會就是越不仁義。只有大家都不去講仁義了,這個社會才是理想的社會。

其次, 智慧出,有大偽 。 六親不和,有孝德;國家昏亂,有忠臣; 按照上面的思路解讀,我們就很容易搞清楚。正是人們有了假仁假義的遮掩,而且,還可利用這假仁假義獲取巨大的好處,因此,就勢必動用心機,來偽裝自己,扛著行仁義的牌子達到自己的目的。

家庭也是如此,正是因為六親不和(六親是指父子,兄弟,夫妻),這孝慈才出現,才顯得尤為珍貴。國家動盪,民不聊生,才有忠臣出現。而反過來說,忠臣出現得越多,那麼,這個國家一定是非常遭糕的。

如果家庭和睦,國家穩定,政通人和,那就無所謂什麼孝德和忠臣之類了。

是不是有點繞?有點,但如果我們用一些事例來佐證老子觀點,就可以明白了。

比如漢武帝搞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表面上是提倡儒家學說,實質上是利用儒家。他在後期發動的對外戰爭導致多少人家破人亡,民不聊生啊。

三國時曹操的奸詐盡人皆知。但他的奸詐不能不說是一種智慧。正因為他的智商超於常人,才得以在三國鼎立中獨占鰲頭。才想著」挾天子以令諸侯「,開後世效仿之典範。

東漢時的王莾,謙恭仁義,禮賢下士,滿口仁義道德,父慈子孝,生活儉朴,可那都是表象,待到時機來臨,他毫不猶豫就撕掉偽裝,廢漢自立,為後世的陰謀家所推崇並加以發揚光大。

更為人們所感同身受的是,如果一個時期將軍多、元帥多,英雄豪傑多,那麼反向推理,國家就是大災大難多。

和平時期,幸福的歲月,絕對不會產生這么多將軍和元帥及英雄豪傑。

老子所說忠臣,也可反向推理。忠臣的出現,是因為國君的昏聵。

昏聵得越狠,那麼忠臣越多。對於忠臣而言,肯定流芳百世,為人所傳誦,但是,對於那個時期的民眾而言,一定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

因為君主偏離了大道,才有守道之人去勸諫。這種人就是忠臣。盡管是有識之士,但從現象上來說,這種統治下的百姓,一定是不快樂的,一定是非常不爽的。整個社會也是混亂和動盪不安的。

所以,老子的本意是正因為人們不守道,不學道,不遵道,才去動用德,德不行,再用仁,仁不行再用義,義如果再不行的話,那就是天下大亂了。

因此,正常的比較理想的是,社會上的仁義、智慧、慈孝、忠臣越少越好。它們的減少甚至絕跡,正是往道的方向邁進。

如果沒有了這些,人類就大同了。就恢復上古時代百姓不欺不詐,不偷不搶,不攀不比,不貪不佔的良好社會風氣,那麼,天下也就達到無為而治理想境界。

行文至此,我想,這頗有些我們為之奮斗終身的GCJY理想了。

老子在那個時代發出的驚世駭俗的斷喝,就如一聲聲巨雷,在深秋的樹林中炸響,震得仁義、慈孝、智慧和忠臣們如枯葉般紛紛飄落,露出了本來的面目。

更讓那些假借這些名義而行違道之事的人們驚恐萬分。因此,招來一波又一波的滔天巨浪般的口誅筆伐。

因為,他扒下了華麗的外衣,露出了醜陋的本質,使幾千年來的人們不敢直視,不忍目睹。你想一想,大家都在向英雄豪傑看齊,都在大講仁義道德,都在父慈子孝,你卻輕而蔑之,那不是另類么?

可是,我們從反向來看,越是講仁義的社會,那麼這個社會越不仁義。越是大力提倡道德,可違背道德的事情越多。

當然,老子也不是完全拋棄這些。從正向理解來看,他的本意是因為大道壞了,才有不仁義,那麼,就去遵守大道,用一些社會規范約束人們的行為,使之重返大道。

總之,是用盡一切手段,迫使人們回歸,社會健康了,那麼這些仁義道德忠臣之類就少了,幸福安康的日子也就來了。

從本質上來說,老子的這些主張與儒家的主張是完全一致的,都是達到天下大治,百姓生活穩定幸福之目的。只是在理解和表述上有分岐。其實是殊途同歸的。

儒家會用一些蠱惑人心和漂亮的言辭,去進行粉飾,而老子卻是一針見血一刀見骨進行揭示。

就如一個花花公子去撩美媚,一個粗野大漢去求愛一樣,前者花言巧語,後者笨手笨腳,其獲得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前者肯定能抱得美人歸,後者肯定是遭到所有的美媚們集體滅燈。

我忽然明白了老子為什麼這么多年不受人待見的真正原因了。為什麼孔子大行其道,為什麼連那滅絕人性的程朱理學搞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都能風靡上千年?

為什麼殘害婦女的裹腳能經久不衰?其最根本的原因,還是以「有私」取代了「無私「,還是背離了人的質朴和純真,用一些畸型的規范框住了人的思維,從肉體上、精神上、行為上加以禁錮,以大多數人的犧牲,成就了個人之私,其實,是人類真正的悲哀。

因此,這《道德經》越讀,越覺得老子的可貴。因為,他真正的能使人返樸歸真,返老還童,讓我們浸滿功名利慾的身心回到嬰孩時期。

我想,倘果能如此,這真是個人幸甚,社會幸甚,世界幸甚!

6. 生命必讀之書—《道德經》之第六章:玄牝之門

我從決定讀《道德經》開始,就是按照原先的計劃,拿出81天時間,每天研讀一篇。形成81篇文章,全面對《道德經》作一個較為感性的認知,以後再抽重點章節,細細研讀。也就是白岩松主張的呆坐。

以前開篇時,已研讀過第五章,所以,今天就從第六章開始。仔細讀後,竟然有些駭然。

老子這第六章,竟然涉及到談虎色變的性生殖。我又回味白岩松把這《道德經》列為生命必讀之書,搞不好,他也從這一章中悟出了點什麼。

本來我想越過這一章節,因為,有些內容,感悟起來多少讓人有些臉紅。但又細想,人家聖人和名人都這樣堂而皇之讀之研之,我等無名之輩,談談這些感悟又有何不可?於是,還是寫吧,心要端正,見色不起意,也算正人君子。

《道德經》第六章

原文

1.穀神不死,是謂玄牝。

2.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3.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這一章,其實包含三層意思。我用數字標注出來,以便於分清層次。

直譯:

1.神秘的虛空之道,就如山谷里的泉水一樣,永不停歇地變化著,永不消失。它就是神秘莫測的母體。

2.母體的生育之產門,就是天地生成的根源。

3.連綿不絕,它就是這樣好象不斷的永存,它的作用是無窮無盡的。

我的解讀:

本章仍是在強調道的「空、虛、無」和它的神、奇、妙。但卻用比喻和借代將其形象化了。

「道」到底是什麼樣子?它就是一個母體,是一個偉大的母體。這個母體無形虛空,是永遠不會消失的。它具有偉大的生殖能力。它那神秘莫測的生殖之門,是天地萬事萬物產生的根源。

有人考證說,老子某天遊山玩水時,見到山谷裡面溪水潺潺,駐足凝望良久,又聯想到女性的生育,遂產生了這樣的對道的比喻。

又有人說,谷,在甲骨文的象形字中,其實又似一個仰面而卧的女體,中下部正是那個神奇的「生殖之門」。

還有人解釋說,谷,其實是欲。古人大多以穀物為主食。而谷的右邊,是一個欠字,也就是說,人們的糧食很缺,總是穀物連年欠收。人們為了飽腹,總是對食物有一種先天的擔憂,因此,便演化為欲字。

這種解釋從字面上來說,也說得過去。穀神不死,人們的慾望是永遠不會消失的。這種慾望是最基本的兩種慾望,在原始社會表現得最為明顯:食和色。

吃飽飯,有性慾。正是這兩點慾望,才使人類得以繁衍生存延續下來。因此,孔子雲:食、色,性也。這不僅是人類,而且也是一切有生命的萬事萬物得以延續的根源。

我打個比方,我們視若掌上明珠的大熊貓為什麼瀕於滅絕?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就是性生育力太差。

光吃不幹活。據科學家考察,一年大熊貓的發情期,也就是那麼幾天,而且,配對之後,受孕率很低。如果不是人們幫助它去受孕,那麼,估計這大熊貓早就成為一張張照片了。

從這個角度來理解的話,那麼,我們就可根據先賢的論述,對一些平時加以人為思想的遮掩,而羞於明示的一些科學規律理直氣壯言之論之。

比如,女同胞們往往怒斥男同胞們什麼色狼,色鬼,好色等等一些貶義詞。

其實,要按照老子他老人家來解釋,萬事萬物生生不息,正是由於穀神不滅 ,才演化成這樣的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正是這個人類的好色,才使得人類在所有的動物種群中,脫穎而出。

恐龍之所以滅絕,有人說是地質和氣候條件的變化,其實,我以為,那麼龐大的身軀,交配一次就很艱難,必然導致生育能力的下降,久之,再加上外在環境的變化,其在地球上消失,絕對是滾滾長江東逝水。

有一個電視娛樂節目,主持人問女人:在西天取經師徒四人中選一個做老公,選誰?絕大部分女人選豬八戒!這是為什麼?

唐僧成天閉著眼睛念經,只會阿彌陀佛。孫猴子天天只顧玩耍,即使把摘蟠桃的漂亮的仙女定住了,也不去上下其手。沙僧只會挑著擔子賣苦力。只有豬八戒對女人感興趣。俗稱好色。

設想一下,如果不選好色的豬八戒,我估計人類延續下來就成問題。所謂男人不好色,女人就發愁;男女不好色,上帝雙淚流。

男女好色,是自然本性。只不過 ,這種自然本性受到社會屬性的規范。不能胡亂去好色。只能對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好色。

在這個范圍內,你五彩繽紛的好色,都沒有問題。而且,也是應該大力提倡的。科學研究表明,男女只有在極度亢奮狀態下的交合受孕,所生的孩子才最健康最聰明最可愛。

如果吃著碗里,看著鍋里,那就與社會道德相違背了。這是絕對禁止的。

其實,研讀《道德經》,一定要把自然、人類、和人類社會聯系起來研究。不能割裂三者的關系。即人在這個道面前,是如何展示自己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

老子在論述「道」的屬性和特徵時,本章就是一個典範。他把道比喻成一個母體,而萬事萬物從這個母體的生殖之門化出,這就讓人們對道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原先的玄之又玄的論述,變得清晰起來。

老子再偉大,他也是一個人,經歷了從呱呱墜地,到長大,到結婚,再生子的一個生命周期的完成。所以,用生殖力來比喻無影無蹤的道,是再自然不過了。

所以,對於本章的解釋很多,我翻了翻資料,不下十好幾種。但最根本的一條:繞不過去的陰陽交合,繞不過去的生殖之門。也就是玄牝之門。

老子的《道德經》中的陰陽論,是他整部《道德經》的基石。實際上,是與「道」最為符合的理論。有陰陽,才生萬物,才有玄牝之門的生生不息。

我們設想一下,動物是如此,人類更是如此,那麼植物呢,植物也得有雌花與雄花的授粉,才結果。果子裡面才有種子。

每到春天,就可看到許多放蜂人在花叢中養蜂。其間接的作用就是幫助植物授粉,以提高果實的產量。

這就是自然之道。前些年,一些腦洞開歪的人,搞什麼單體繁育。從一根頭發,一塊皮膚,一根骨頭上就可以提取細胞進行人工生殖。這就違反了天道,理應加應嚴厲禁止。好在人們都認識到這種違道行為,現在沒人吱聲了。

老子把道比喻成玄牝和玄牝之門孕育萬物,在本章里最主要有兩層重要思想。

其一是對大自然的熱愛。其二是對女性的尊重。

因為道是自然的,它是孕育萬物之源,所以,它就如一個母親一樣,每一個從玄牝之門出來的人,都要愛護她,保護她,珍惜她。絕對不能殘害她。

我們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就是一種牫害行為。把個大自然搞得千洞百孔,遍地瘡痍。

前些年,有位狂妄的民營企業家,竟提出在喜瑪拉雅炸出一個巨口,引入東南亞的暖風,融化冰山,解決西部地區缺水問題。盡管是妄言,但也表明人們時時遏止不住對自然過度索取的沖動的思想。這,對於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極為有害的。

這位母親也不盡是仁愛和軟弱的。如果你再過度觸怒她,是會遭到天遣的。地震頻發,洪水泛濫,瘟疫盛行這些利劍,是會時時懸在頭頂上的。

所以,我們要像愛自己的母親一樣愛護她。

有人一直對西方國家男士對女士的尊重羨慕不已。其實,在幾千年前,老子就在本章表述了這種思想。只不過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不知在哪個碼頭,被哪個蠢貨拋棄掉了。

代之以對女性的殘害和蔑視。諸如「三從四德『,」七去七不去「,」女人頭發長,見識短」。「紅顏禍水」等等輕視女性的東西。更有甚者,將女人纏足,損害女性的身體。

這種流毒,一直到現在依然存在。有些企業在招聘人員時,竟明確標注不錄取女性。女性進入任何一個崗位,都有這樣那樣的限制性規定。導致女性就業比男性要艱難得多。

我想,老子用玄牝之門來比喻道,雖然有些粗俗,但話糙理不糙。我也說句粗話,我們世上每個人,有哪一個不是從女人肚子里爬出來的呢?不是從這玄牝之門呱呱墜地的呢?

那麼,為什麼我們對產生我們生命的母體這樣輕視這樣無禮這樣殘害呢?

當然,也有一些有識之士在呼籲。比如老子,比如曹雪芹。

我讀《紅樓夢》時,一直有個疑問:曹公為什麼不用愚公移山這個故事,作為這部傳世經典的開篇,而是用女媧補天神話開篇呢?

這個疑問一直盤桓在腦海中,翻翻各家研讀紅樓的靠紅樓夢吃飯的專家著作,也沒有見誰明確問答這個問題。

這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輕視女性的思想作怪。人們不願在這上面下功夫,只去注意後面的風花雪月,纏綿愛情。二是研讀紅樓的片面性。

其實,這拿誰作紅樓開篇,體現了曹公的最基本的思想,他是尊重女性,贊美女性。

想想吧,當天塌下來時,那些英雄豪傑,血氣錚錚的須眉哪裡去了?為何讓柔弱的女媧來補天?正是這位柔美的女媧,在危難時刻補天,天才成為完整的天,世界才得以安全,免遭塌天大禍。

其實,熱愛自然,尊重自然,熱愛母親,尊重女性,是符合老子所謂的道的。事實證明,誰守這個道,誰就會走在歷史的前頭。誰違背了這個道,誰就會遭到道的無情的懲罰。甚至帶來巨大的災難。

說得更嚴重些,這是一個社會是否文明的標志。

擁抱大自然,與它和諧相處,熱愛母親,尊重女性吧。我相信,聰明的我們,只要醒悟過來,做得絕對不會比別人差。

7. 人體奧秘:《道德經》中泄露的生命天機


1



太陽是七色光組成的,萬物都是七色光組成的,我們人類身上有光嗎?有!我們人類也是七色光組成的。


何為 「光」 ?光者明也,我們的身體是遠古的身體,是大自然的身體,是天下大眾的身體,是為人民服務的身體。


當我們做事沒有 貪婪、沒有妄想、沒有虛假 的時候,只有做事情全面周到, 大方向明確,小方向清楚 ,宇宙的智慧之光就在我們心中升起;一切言語、起心動念就 「復歸其明」 了,就這么簡單!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 「用其光」 的意思是,我們的生命是宇宙的生命,只要正確使用好自己的生命,就能 「復歸於明」


所謂 「復歸於明」 就是,宇宙之光皆在眼前。不僅中國禪宗第六代佛祖慧能說: 每個人都是道,都是光,就這么簡單;


釋迦牟尼佛也說: 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俱有如來光明,只要不妄想,不執著,智慧圓滿之光皆可現前



2



人類是大自然創造的宇宙信息接收機,人體是個小宇宙,人的內在構造本身就具備聯接宇宙各個空間的智慧與力量的按鈕。事實上大自然中有很多無形的高能量,需要我們人類去發現、去接收。


人體在什麼狀態下才能到達這樣的一個接收狀態呢?就是老子所說的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的狀態,即堵塞貪婪,關閉干擾,終身沒有憂慮。而為什麼有的人接收不到呢?


是因為人類往往被過度的慾望所制約,所以屏蔽了我們和宇宙整體性抱一的狀態與信息交換。



這樣的狀態就是老子說的相反方面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意即打開通道,放縱無度,終身不可救葯。這和佛法修行中說的持戒也是一個道理。


人與自然之間神奇的無形聯系,隨著科學的發展,也在逐步證實:如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們發現人與自然界無形聯系中的東西越來越多了,比如各類射線,比如無線電波、比如反物質……


科學工作者自從發現它們後,就逐步在電視、廣播、通信、互聯網等領域中進行廣泛的實踐與運用。


當然這些電波都是人為的,自然界中更存在著很多無形的物質能量信息,一定要我們人類處於寧靜無欲的狀態,也就是要在 「 清靜為天下正 」 「守母」 狀態上才能接收。


那麼什麼是 「守母」 狀態呢?正像老子《道德經》第二十章《自我解脫》中告訴我們的: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貴食母」 表示什麼?表示人的身體是遠古的身體,人的身體是大自然母親的身體,所以人的身體內也有一套軟體系統,可以直接從大自然中得到營養。


所以我們可以說,只有知道自己是大自然的兒女,只有知道尊重大自然母親,守護好大自然母親,守護好我們這個屬於天下大眾的身體,我們才可以說 「守母」 ,才能 「食母」


這和我國傳統文化中的「 天人合一 」思想一脈相承。




3



以下,我們從幾個方面來闡述正確使用身體的方法。


1 一般人只知道老子所說的「塞其兌,閉其門」的靜心,是為了練內在之氣。豈不知,宇宙中更高級的物質能量信息都是從「守母」那兒才能得到。


我們的身體不是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身體是和宇宙天地一體的身體,僅僅修自己個體的內在之氣,是有局限性的;


僅僅修自己個體的內在之氣,沒有把自己放在大道的整體中來,是沒有把自己放在社會和諧的整體中來,是沒有把自己放在服務大眾的整體中來的,因此很難證悟大道。


就像佛教所說那樣,只顧把自己關在自我的小房子里修個體清靜的是小乘之道——小乘之道能修成自己的整體性,但不能修成  「與外界的一體性」;


而立願為和諧社會、為大眾服務的才是大乘之道,才能真正證悟大道。



2 關於「塞其兌,閉其門」的內修方法,為什麼要強調「塞其兌,閉其門」?


因為《道德經》第十二章中說: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這段話就是說: 世人啊,請您不要一廂情願地去外面亂搞,請您不要一天到晚向外求,人也需要回過頭來重視自己生命的正確使用;如果忽略了對身體的正確使用,有時您再要想回頭也來不及了!


所以,修煉的最高境界就是: 返觀內照 。這也是佛法說的,我們的內心一切具足,不必外求。


「塞其兌,閉其門」 也是一個靜心方法,我們的身體也需要靜心,我們在忙於工作之餘,也要讓自己身體各個系統、各個器官注意放鬆。


這好比是一杯混濁的水那樣,放在那裡過一會兒,它就會自動澄清下來。


人在 「塞其兌,閉其門」 的靜心狀態下,會將人生旅途中所有的壓力負荷慢慢卸下來了,人體各系統、各器官的功能也將得於慢慢恢復,人體的一些垃圾也將得以清理,然後通過各種形式排出(出汗、排泄等),如此就保證了人體的健康。


3 睡眠也有「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的功效,那為什麼還要靜心呢?


睡眠,是自然母親給予人類自我功能修復的特別神奇的方法。我們身體上很多不舒服、很多疲憊,甚至於很多傷害,都能在睡覺中不知不覺被消除。


但是現代不少人私慾貪婪,導致睡眠質量已經達不到那種應有的狀態,因此要通過靜心清理,來解決身心靈整體合一的問題。


一個人通過 「塞其兌,閉其門」 這個靜心過程,可以使自己和自然母親溝通,讓自己的生命品質升華,來促進體內的氣血和諧順暢;


一個人通過放下自私貪婪,不被自私貪婪所牽引,懂得放下即成福地,懂得解脫即是新生,懂得心性提升即是接受更高層次空間的宇宙智慧對自己的加持,就可以使自己的身心靈逐漸達致天人合一的先天狀態。


4 正像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五章中告訴我們的一句話,即:「清靜為天下正」。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讓我們回歸靜心—— 讓頭腦得到靜心,讓身體得到靜心。


當我們 身心合一、內外合一、天人合一 之時,宇宙集體智慧就會流經我們的頭腦,這才是一種生命的完美體驗。


如何正確使用好自己的生命呢?老子告訴我們,就是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我們人體裡面什麼寶藏都有,人體內聯結宇宙高能量空間的什麼按鈕都有。


如果我們只是開放外在世界的名利地位、吃喝玩樂,你 「開其兌」 了,那你就與圓滿的人生無緣了,那你就沒救了,就將在人生最後的一刻帶著迷茫、帶著恐懼、帶著痛苦離開美麗的地球。



4



《道德經》中說: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yāng),是為襲(xí)常。」


生命在宇宙的長河裡只是一顆小小的干電池,有時候我們充電並不多,但消耗得卻很快,所以人生幾十年一晃,一下子就乾涸了,就病了,就老了。


老子要讓我們「見小」,就是減少能量消耗。老子讓我們「曰明」,就是回到前面的「守母」,這樣才能保持這個身體的長遠存在。


「守母」就是我們要正確使用好自己的生命,正確發展好自己的生命,回到充滿大光明的自然母親那裡。


當我們人的身體進入靜心之時,當我們的感官不受慾望牽扯之時,當我們的身心達到高層次平衡之時,身體內的先天能量就會啟動,此時清氣就會上升,濁氣就會自然下降排出。


此時我們最能夠體會到的是身體柔和,神清氣爽,甚至出現各種神奇而不可思議的境界,因此老子說「 守柔曰強 」。



5


當一個人的慾念貪念止息的時候,當我們身心靈合一的時候,我們的自性之光就會自然出現,這個自性之光會自動補充體內的各種不足。


如果自性之光持續不斷和大道之光同頻共振的話,就會源源不斷,這就是 「道不可須臾離也」 。這樣的生命就健康和諧了——這就是 「無遺身殃」


「無遺身殃」 的意思是,只要我們正確使用好自己的身體,只要我們 心地坦盪、光明磊落 的做人,我們自身就不會出現禍根或陷入死地。這和孟子所說的 「善養吾浩然之氣」 很相似。



感恩自己神奇的身體吧!


它是天地自然賜予我們為眾生服務的管道。我們要正確地使用好自己神奇的身體,不必向外求,只要向自己的內心深處去尋找本源的力量,只要我們按下接收宇宙高能量信息的 「確認鍵」——放下、接納、感恩!


當我們真正意識到我們的身體不是自己的身體,而是天下眾生的身體,是為眾生服務的身體時;


當我們做事沒有 貪婪、沒有妄想、沒有虛假 的時候,那一刻我們就突破了自我的小房子,而走向了與生命整體合一的大光明中,那麼內在的寧靜和智慧就會流經我們。


健康與幸福就會伴隨我們,我們就將活出自己真正的 生命、慧命,明白自己的使命。


放下,松開, 活出來,做自己!




熱點內容
勞動法里是否有合成工資 發布:2024-11-19 11:37:43 瀏覽:668
國際刑事法院締約國 發布:2024-11-19 10:55:18 瀏覽:312
唐山司法鑒定中心地址 發布:2024-11-19 10:43:57 瀏覽:412
拆迂預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4-11-19 10:17:07 瀏覽:430
人力資源涉及到哪些法律知識 發布:2024-11-19 10:00:40 瀏覽:900
交強險無責任賠償限額的法律依據 發布:2024-11-19 09:35:05 瀏覽:878
經濟法戰略聯盟的類型 發布:2024-11-19 09:33:59 瀏覽:129
現代勞動法不包括什麼制度 發布:2024-11-19 09:24:33 瀏覽:358
勞動法被解僱不滿一年怎麼賠償 發布:2024-11-19 09:23:49 瀏覽:283
盜竊公家財產的法律責任的聲明通知 發布:2024-11-19 08:55:25 瀏覽: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