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權利與依法治國
Ⅰ 淺議權利與依法治國的關系的有關論文範文
學術論文是科學或者社會研究工作者在學術書籍或學術期刊上刊登的呈現自己研究成果的文章。學術論文往往強調原創性的工作總結,但也可以是對前人工作總結的回顧及做出評價,後者也往往被稱為綜述性文章(Review)。學術論文的出版正在經歷著重大變化,出現了從傳統的印刷版到網路上電子格式的興起。論文中最重要的就是論點、論據和論證,所以在寫作中,一定要對這三點加以重視。
論文寫作,簡單的說,就是大專院校畢業論文的寫作,包含著本科生的學士論文,研究生的碩士論文,博士生的博士論文,延伸到了職稱論文的寫作以及科技論文的寫作。一般來說,論文寫作,即高校畢業生,科技工作者以及各科研機構,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依據一定的論文格式和字數要求,對學習和工作的學術總結和創新。[1]
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其中部分組成(例如附錄)可有可無。論文各組成的排序為: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英文題名、英文摘要、英文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和致謝。
下面按論文的結構順序依次敘述。
題目
(一)論文——題目科學論文都有題目,不能「無題」。論文題目一般20字左右。題目大小應與內容符合,盡量不設副題,不用第1報、第2報之類。論文題目都用直敘口氣,不用驚嘆號或問號,也不能將科學論文題目寫成廣告語或新聞報道用語。
命題方式
簡明扼要,提綱挈領。英文題名方法①英文題名以短語為主要形式,尤以名詞短語最常見,即題名基本上由一個或幾個名詞加上其前置和(或)後置定語構成;短語型題名要確定好中心詞,再進行前後修飾。各個詞的順序很重要,詞序不當,會導致表達不準。②一般不要用陳述句,因為題名主要起標示作用,而陳述句容易使題名具有判斷式的語義,且不夠精煉和醒目。少數情況(評述性、綜述性和駁斥性)下可以用疑問句做題名,因為疑問句有探討性語氣,易引起讀者興趣。③同一篇論文的英文題名與中文題名內容上應一致,但不等於說詞語要一一對應。在許多情況下,個別非實質性的詞可以省略或變動。④國外科技期刊一般對題名字數有所限制,有的規定題名不超過2行,每行不超過42個印刷符號和空格;有的要求題名不超過14個詞。這些規定可供我們參考。⑤在論文的英文題名中。凡可用可不用的冠詞均不用。
署名
(二)論文——署名科學論文應該署真名和真實的工作單位。主要體現責任、成果歸屬並便於後人追蹤研究。嚴格意義上的論文作者是指對選題、論證、查閱文獻、方案設計、建立方法、實驗操作、整理資料、歸納總結、撰寫成文等全過程負責的人,應該是能解答論文的有關問題者。往往把參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應該以貢獻大小依次排列。論文署名應徵得本人同意。學術指導人根據實際情況既可以列為論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謝。行政領導人一般不署名。
引言
(三)論文——引言是論文引人入勝之言,很重要,要寫好。一段好的論文引言常能使讀者明白你這份工作的發展歷程和在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寫出論文立題依據、基礎、背景、研究目的。要復習必要的文獻、寫明問題的發展。文字要簡練。
材料方法
(四)論文——材料和方法按規定如實寫出實驗對象、器材、動物和試劑及其規格,寫出實驗方法、指標、判斷標准等,寫出實驗設計、分組、統計方法等。這些按雜志對論文投稿規定辦即可。
實驗結果
(五)論文——實驗結果應高度歸納,精心分析,合乎邏輯地鋪述。應該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圖而主觀取捨,更不能弄虛作假。只有在技術不熟練或儀器不穩定時期所得的數據、在技術故障或操作錯誤時所得的數據和不符合實驗條件時所得的數據才能廢棄不用。而且必須在發現問題當時就在原始記錄上註明原因,不能在總結處理時因不合常態而任意剔除。廢棄這類數據時應將在同樣條件下、同一時期的實驗數據一並廢棄,不能只廢棄不合己意者。
實驗結果的整理應緊扣主題,刪繁就簡,有些數據不一定適合於這一篇論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湊到一篇論文中。論文行文應盡量採用專業術語。能用表的不要用圖,可以不用圖表的最好不要用圖表,以免多佔篇幅,增加排版困難。文、表、圖互不重復。實驗中的偶然現象和意外變故等特殊情況應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隨意丟棄。
討論
(六)論文——討論是論文中比較重要,也是比較難寫的一部分。應統觀全局,抓住主要的有爭議問題,從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進行論說。要對實驗結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復敘述實驗結果。應著重對國內外相關文獻中的結果與觀點作出討論,表明自己的觀點,尤其不應迴避相對立的觀點。論文的討論中可以提出假設,提出本題的發展設想,但分寸應該恰當,不能寫成「科幻」或「暢想」。
結論
(七)論文——結語或結論論文的結語應寫出明確可靠的結果,寫出確鑿的結論。論文的文字應簡潔,可逐條寫出。不要用「小結」之類含糊其辭的詞。
參考文獻
(八)論文——參考義獻這是論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問題較多的一部分。列出論文參考文獻的目的是讓讀者了解論文研究命題的來龍去脈,便於查找,同時也是尊重前人勞動,對自己的工作有準確的定位。因此這里既有技術問題,也有科學道德問題。
一篇論文中幾乎自始至終都有需要引用參考文獻之處。如論文引言中應引上對本題最重要、最直接有關的文獻;在方法中應引上所採用或借鑒的方法;在結果中有時要引上與文獻對比的資料;在討論中更應引上與論文有關的各種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結果或觀點等。
Ⅱ 法治思維的內容和如何培養,權利和義務的內容與關系,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關系
內容的核心是依法治國,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在我國主要有憲法,刑法,民法典,行政法,公務員法,行政復議法,選舉法等,如何培養就需要從年輕一代進教育,可以在義務教育階段引進一門法律課,講解一些常用的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結合實際案例進行深入講解,另外在報紙,電視等媒體進行普法宣傳,各人民政府把普法納入績效考核。權利和義務是相輔相成的,權利以義務為前提。依法治國是前提,以德治國是對依法治國的補充和升華,保障公民守法的前提,進行道德教育,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道德素質和個人品格
Ⅲ 淺議權利與依法治國的關系論文答辯
依法治國,作為一種先進的治國方略與法律文化,是社會進步、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依法治國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一種與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相當發達的社會文化共存亡同興衰的社會現象。真實意義與成熟形態的依法治國,即法治國家,是以市場經濟的相當發展為經濟基礎、以民主政治的相當完善為政治基礎、以發達的權利義務觀為核心的精神文明為思想文化基礎的。
從這種意義上說,雖然依法治國作為一種理論學說古已有之,作為一種治國手段也曾在前資本主義社會的個別地方個別時期部分地實行過,但由於在前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條件下,不可能完全具備真正實行依法治國的三個基本條件,因此,當時的思想家們不能對其作出全面的、深層次的科學分析,當時實行的所謂依法治國也往往不過是專制與人治的陪襯而已。濫用權力、野蠻擅斷、枉法裁判,在生產力和文化不發達的奴隸制與封建制時代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這是那種不發達社會的內在痼疾。
Ⅳ 怎樣看待依法治國
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參與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事業管理和社會事務管理,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能依法進行,使國家各項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規范化,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依法治國,它反映了社會從人治向法治轉變的歷史進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為什麼要依法治國 人類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秩序之中,在我國封建社會時期,人們生活在封建秩序之下,那時已經有了許多的法律條文,但它們大多都是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所有的大權都在君主的手中,君主容易憑一時的好惡來決斷國策,隨意按自己的意志制定與修改法律,造成政策上的反復法律成為統治階級謀取私利的工具,從而造成了社會混亂,乃至崩潰。這一點從我國封建社會不斷的更換便可以看出來。從根本上說是因為個人的權力凌駕於法律之上,權利控製法律。而統治階級的行為得不到約束。即使是出現一時的"明君"什麼的,也只是一時的現象,因為利用統治者自己約束是不現實的,在我國建國初期,雖然制定了憲法,卻並沒有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制約領導人的權力,在文革時期甚至出現了"要人治不要法治"的權威思想,領導人的權威大於法的權威,林彪,四人幫正是利用人治的政治運作機制,犯下了令人發指的罪行。 歷史的進步總是建立在災難上,文革證實了人治在中國是行不通的,1978年,社會主義法制的確立,使中國慢慢開始了法制的建設,1997年黨中央又確立了"依法治國"的戰略方針政策,依法治國與依法制國有什麼區別呢?法治不是簡單的執行法律來治理國家,法治更重要的是其法律的運行方式,程度和過程。它包括了法律的至上權威性,法律的公平性、普遍性等基本要求。同時也是以法律來約束統治者,對權力的限制。只有在法治的條件下,才能對權力的執行者實行著有效的監督及懲罰手段。法制是法治的基本條件,沒有法制也就談不上法治,但法制的卻不足以表達法治的實質。法制的焦點是秩序,而法治的重點則在有效的制約和合理的運用權力,也就是說法制是用來規定國家的秩序的而法治通過對權力的制約與合理利用使法律真正能夠得到應用與發揮。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市場經濟的建設更是離不開依法治國,市場經濟的建設與完善,必須有完備的法律來規范和保證,建立一套完善的機制來規范市場經濟活動,引導經濟主體,維護市場秩序實現 政府對市場的調控與管理,並確保社會公正,沒有法制市場經濟是難以運轉與發展的,但有了法制並不代表市場經濟能夠建立與發展,最終還是需要法治,法治並不單純的強調市場經濟,而且還調整各種市場行為使其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確立了合法的原則,法在市場經濟中有著最高的權威性。 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前提,依法治國的主體便是廣大的人民群眾,這表明依法治國與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是緊密相連的,回望歷史文革便是由於沒有將黨內民主以及國家社會民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這樣就提供了一種條件,使國家的權力過於集中於個人,黨內的個人專斷和個人崇拜滋長,也就使黨難以防止與制止"文化大革命"的發動與發展。因此發展民主的時候還要注意法在其中的作用,通過法治使民主制度化程序化,加強的同時法律也會有了穩定性,不會因領導人看法與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民主又可以保正法治的行之久遠。 2.社會主義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 要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法律體系的完整與否是一個國家的法律健全與否的前提,如果所立的法非常糟糕或者漏洞很多,不僅會給壞人提供為非作歹的機會,還會使好人無從依法行事。更重要的是要求所立的法是良好的法,即符合人民的利益、社會的需要和時代的精神的法。不僅要求立各種各樣的法,更重要的是要求所立的法是良好的法,即符合人民的利益、社會的需要和時代的精神的法。立法時要做到真正反映廣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要做到尊重和保護公民的各項人格尊嚴、人生自由、民主權利、政治自由、經濟權利和其他社會權利。社會主義法在實質上應當實現人民性、合理性、公正性、合規律性幾個方面的深刻統一,這也正是社會主義法的生命力與優越性之所在。要經由民主的、科學的立法程序制定,這是保障法律科學性、民主性的程序基礎。民主的、科學的立法程序有助於發動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力量參與立法,廣泛集中民意民智,避免立法工作單純受部門利益、地方利益的驅使,或者完全依領導人個人的意志而立法。要講究立法技術,注意借鑒歷史上的和國外的立法經驗,更要注意總結自己的立法經驗。 健全民主制度和監督制度。社會主義的依法治國要切實做到:公民的民主權利得到充分的保障;國家權力的配置,包括中央與地方、領導者個人和領導集體、執政黨和國家機構、其他政黨和社會組織的關系,都要充分體現民主原則。人民應能通過法定的民主程序當家作主,進行重大決策,管理國家大事。司法與執法體制和程序的各個環節,也都要貫徹民主原則,保證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與民主制度相連的是監督制度。我國當前應加強對國家權力的立法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和人民群眾的監督(包括輿論監督)。如果沒有有效的監督機制,就難以保證國家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完全按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辦事,也很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參政、議政的權利。 要繼續加強嚴格的行政執法制度與公正的司法制度。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按法定程序實施,嚴格依法行政;行政權力不得濫用,必須接受法律的制約;濫用行政權力造成的損害必須經過法定程序予以救濟。同時,還應建立對行政違法責任人的追究制度。公正的司法制度是對受到侵害的人民權利給予補救的關鍵一環,也是維護社會公正、保障法律得以正確實施的最後一關。在健全公正的司法制度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都不得干涉;司法機關依法享有的地位應當得到保障;要有公正的審判制度,保證案件的審理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建立嚴明的冤案、錯案責任追究制度 要繼續培養高素質的執法隊伍。我們必須建設一支數量足、素養高的執法隊伍,包括公務員隊伍、行政執法隊伍、法官隊伍、檢察官隊伍。同時,還要建立從事高質量法律服務的律師、公證員隊伍。所謂素養高,包括三層含義:一是要有較高的政治覺悟和道德素質,要忠於人民、忠於法律、忠於事實、大公無私、廉潔奉公和具有以身殉法的精神;二是要有較高的業務素質,避免一些庸才濫竽充數;三是要有崇高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不僅要廉政,而且要勤政。 依法治國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本大計,是社會政治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一場深刻的變革,是一個漸進的歷史進程。同時,我們還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情況仍然相當嚴重,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現狀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期望和要求相比還是相當大的差距。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為增強"依法治國"的思想觀念,擴大"依法治國"的民主基礎,完善"依法治國"的制度保障,強化"依法治國"的監督
希望採納
Ⅳ 公民權利實現和依法治國的關系
公民權利實現和依法治國的關系是:
1、公民權利實現是:公民的基本權利通過法律來實現。法律是維護國家穩定、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最強有力的武器,也是捍衛人民群眾權利和利益的工具,也是統治者統治被統治者的手段。法律可以劃分為: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法律是從屬於憲法的強制性規范,是憲法的具體化。依法治國是:
2、依法治國的含義: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統統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
Ⅵ 淺談全面依法治國論文
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目前中國治國方略的科學總結,對我國高等院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的全面依法治國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全面依法治國論文篇一
在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新形勢下,如何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是當前必須研究和回答的重大課題。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指出,要把全面依法治國放在“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中來把握,深刻認識全面依法治國同其他三個“全面”的關系,努力做到“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同志關於“四個全面”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對於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從“四個全面”的邏輯聯系認識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
“四個全面”立足治國理政全局,抓住改革發展穩定關鍵,統領現階段事業發展,確立了新形勢下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戰略方向、重點領域、主攻目標。“四個全面”不是簡單並列的關系,而是有機聯系、相互貫通的,既有目標又有舉措,既有全局又有重點。從“四個全面”邏輯聯系的高度,可以更深刻地認識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
認識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理論意義。“四個全面”是以同志為的黨中央把握全局、深謀遠慮,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作出的承前啟後的總體規劃和戰略部署。從理論創新的起點看,“四個全面”彰顯了鮮明的事業導向、問題導向和改革導向;從重大主題的關系看,“四個全面”有總有分、層層深入;從邏輯演繹的過程看,“四個全面”有破有立、對立統一。“四個全面”是一個辯證統一體,統一於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統一於我們正在進行的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是我們黨探索執政理念和治國理政規律的重大理論創新。從“四個全面”的邏輯聯系看,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在於:一是法治保障的基礎地位。其他三個“全面”同全面依法治國的內在關系,本質上是現代化與法治化、改革與法治、黨和法的關系。沒有法治的保障和支撐,其他三個“全面”就難以落實,“四個全面”的理論架構也會出現缺陷。二是法治價值的定向作用。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離不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綜觀“四個全面”,沒有公平正義的社會基礎,全面小康社會就如鏡中花、水中月;沒有法治精神的引領,改革就會迷失方向;沒有法治信仰和法律制度,黨的宗旨就難以實現。
認識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戰略意義。“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提出,標志著以同志為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戰略思想日臻完善,國家治理的戰略格局日趨定型。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三個戰略舉措一個都不能缺。不全面深化改革,發展就缺少動力,社會就沒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國,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就不能有序運行,就難以實現社會和諧穩定;不全面從嚴治黨,黨就做不到“自身硬”,也就難以發揮好領導核心作用。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發展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要。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看,做好全面依法治國各項工作意義十分重大。沒有全面依法治國,我們就治不好國、理不好政,我們的戰略布局就會落空。
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把握全面依法治國的深刻內涵
推進每一個“全面”,都既要考慮具體情況,更要從“四個全面”的大局來統籌謀劃。把全面依法治國放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來把握,深刻認識全面依法治國同其他三個“全面”的關系,有助於我們准確理解全面依法治國的本質特徵和深刻內涵。
全面依法治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全面依法治國是目標與措施、目的與途徑的關系。戰略舉措服從戰略目標,戰略目標依託戰略舉措。全面依法治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和必由之路。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必須同步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全面依法治國。從現代化進程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一步,法治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們要在13億人口的大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加快推進法治化,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必然選擇。
全面依法治國論文篇二
一、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提出、形成和發展
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體現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是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共同努力的結果。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第一次把依法治國確立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被確立為我國的政治發展目標,並提出了到2010年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目標。1999年3月,第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理念載入憲法。這是中國首次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公開向世界表明,中國將逐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把依法治國作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和目標,強調:“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作出戰略部署,提出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任務。提出從制度上、程序上實現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2012年11月,黨的報告在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關於依法治國要求和精神的基礎上,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將依法治國方略提到了一個更新的高度。黨的報告關於“依法治國”的論述和要求,重點集中在兩個字上,即“全”和“快”。“全”是對“依法治國”的“空間”要求;“快”是對“依法治國”的“時間”要求。全面回顧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提出、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總結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成功實踐,對於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二、新時期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
(一)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要求
法治是調節社會利益關系的基本方式,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集中體現,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最重要基礎。當前,我國正處於一個社會矛盾糾紛持續高發和多發的時期,如果一些領導幹部在工作中,缺乏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意識、能力和責任感,就很容易造成對一些事件處理失當、使社會矛盾糾紛進一步激化並且有可能演化成大規模的群體性事件。要使我們這樣一個十三億多人口的大國全面實現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最根本的措施還是要靠法治,要靠全面推進和落實依法治國這一基本方略。只有堅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才能實現政治、經濟、文化的和諧發展與社會的全面進步。
(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迫切要求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但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觀念變革,也是一次全面的社會制度創新。人們在思想觀念方面的變革容易受到體制、機制和制度的影響與束縛,在變革的過程中容也易出現停頓、反復甚至逆轉的現象。為了把我們的思想從各種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的傳統思想觀念中解放出來,我們需要要把法治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有效載體和基本方式,通過制度供給、制度導向、制度創新等形式,有效解決制約科學發展的各種制度方面的空白、缺陷和沖突,切實把科學發展這一重要理念做到制度化、法治化,從而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的思想動力和制度保障。
(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迫切要求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核心內容是人民民主,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源泉,也是我們黨始終高揚的一面光輝旗幟。自改革開放以來,由於我們黨成功開辟和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所以我們才有力地保證了人民的民主、權利和自由,保證了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保證了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現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目標對我們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我們必須全面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依法執政的基本方式和依法行政的基本准則,不斷提高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水平,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四)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迫切要求
黨的明確提出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並把 “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寫進報告,成為全黨上下的共同要求。法治日益受到重視的進程,體現著我們黨在不斷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執政規律的深刻把握,對執政使命的勇於擔當,對執政能力建設的高度自覺,這也意味著黨要依法執政、政府要依法行政,領導幹部要做到憲法法律至上。 三、堅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不斷開創依法治國新局面
(一)全面推進科學立法,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首要前提是要加強立法,切實做到有法可依。經過建國6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堅持不懈的努力, 我國已基本形成了以憲法為統帥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這使我們在國家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總體上實現了有法可依,這是我們取得的一個重大成就,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法律的基礎是實踐,隨著實踐的發展,法律當然也要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對科學立法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要自覺適應新形勢和新任務的變化,不斷完善立法規劃,突出立法重點,堅持立改廢並舉,提高立法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提高法律的針對性、及時性、系統性。
(二)加強憲法和法律的實施,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和權威
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是我國憲法確立的一項重要原則。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應當在繼續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工作的同時,把加強憲法和法律實施,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我們要在全社會營造一個人們不願違法、不能違法、不敢違法的法治環境,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各級行政機關和領導幹部都要帶頭嚴格執法,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切實維護公共利益、人民權益和社會秩序,為全社會作出表率。要著力提高在工作中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力爭在社會主義法制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的開展,切實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
(三)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切實保證司法公正
司法權威是法制權威的重要體現。要堅持以公正樹權威,以公正促和諧,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職能作用。我們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夠感受到社會的公平和正義,各級司法機關都要緊緊圍繞這個目標來改進自身的工作,重點解決影響司法公正和制約司法能力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堅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保證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加強政法隊伍建設,做到嚴格、公正、文明執法,為促進社會和諧、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四)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
提高全民法治意識、努力建設法治社會,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堅實基礎。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和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推進“法律六進”工作,推動“六五”普法規劃深入實施,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營造良好法治環境。要著力引導全體人民自覺遵守法律,使人們在全社會形成有問題依靠法律來解決,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良好氛圍。要堅持法制教育與法治實踐相結合,廣泛開展依法治理活動,不斷提高社會管理法治化水平。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把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自律和他律緊密結合起來,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全面依法治國論文篇三
深情闡述中國夢、布局深化改革藍圖、厲行法治治國、鐵腕正風反腐……兩年多來,以為的黨中央,從黨的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再到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要求“全面依法治國”、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宣示“全面從嚴治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清晰展現。
夢想承載希望、成就未來,是一個國家、民族奮然前行的精神火炬。無疑,中國夢一經提出,迅速點燃了億萬華夏兒女心中的激情,凝聚了億萬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如果說,中國夢是軸心,那麼“四個全面”就是軸距,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國夢的關鍵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途徑,全面依法治國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保障,全面從嚴治黨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所在。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堅持問題導向和科學思維,站在時代和全局戰略高度,統籌偉大事業偉大工程,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把握實踐新要求,順應人民新期待,抓住發展新課題,提出並形成的重大戰略思想。“四個全面”是新時期黨治國理政的戰略布局,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行動指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根本遵循。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根本上說是發展問題。所謂發展,就是要適應經濟新常態,轉到數量、質量、效益並重的發展方式上來,在合理區間內實現經濟穩健增長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所謂全面,就是盡快補齊短板,不讓一個人掉隊,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擴大人民民主,同時享有藍天綠水,享有健康身心,享有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習曾強調:“我們推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讓國家變得更加富強、讓社會變得更加公平正義、讓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的謀篇布局之年,站在新的起點上,既需要各級領導幹部充分發揮主力軍作用,以果敢、堅忍、苦幹、實乾的精神和高超的智慧,做勇於改革的先鋒和善於改革的表率;也需要我們每個人都有自覺的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做一名關心社會改革發展的 “積極公民”,成為改革發展事業的建設者、推動者、主人翁。
以律均清濁,以法定治亂。法治是繁榮穩定的基石,法治是執政興國的支撐。在新的征程中,法治會越來越被重視,依法治國的理念亦逐步深入人心,只要全面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在全社會范圍形成尊重法律、敬畏法律的法治氛圍,廣大群眾就能享受到更幸福、更有尊嚴的美好生活,才能牢牢鑄就“中國夢”的基石。總之,要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個國家擁有一個什麼樣的執政黨,這已經不僅事關人民的福祉,更關乎中華民族的命運。全面從嚴治黨,不僅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起著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作用,而且是實現中國夢的關鍵所在。因此,要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以嚴明黨的政治紀律為重點加強紀律建設,以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為重點加強作風建設,以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為重點加強反腐倡廉建設,確保黨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始終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
馬克思說:“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於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當然,“中國夢”的實現不會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風順。在圓夢的征程中,還必須准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可能會遇到巨大的阻力,遭受巨大的壓力,需要趟過深水區、踏過地雷陣,但只要不動搖、不折騰、不倒退,用釘釘子的精神抓好各項工作的落實,一錘接著一錘敲,一寸接著一寸進,積小勝為大勝,我們的目標就一定能實現。
人治與法治是歷史上長期存在的兩種對立的治國理念和制度。中國歷史上的人治與封建專制、小農經濟相聯系,強調當權者個人作用與權威,“皇權至上”、“君言即法”、“口含天憲”。人治社會也是有法律的,封建思想家曾提出:“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發者弱則國弱”但那是約束普通民眾的法,皇帝個人權力不受任何法律制約。在人治社會里,社會的穩定、進步完全取決於當權者個人的賢明。所謂法治即法的統治,強調法律作為一種社會治理工具在社會生活中的至上地位,要求用一整套完善的法律制度管理國家、約束全體社會成員。現代意義的法治是在資產階級反對封建統治斗爭中發展起來的,正是資產階級法治才保證了資產階級民主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創造了近代西方文明。盡管人治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對維護封建秩序不失為一種方法,但從歷史發展長過程看,法治優於人治的結論無需爭論。資本主義制度比封建社會進步,一個重要原因也在於此。與人治條件下統治者個人意志至上及其多變性、隨意性相反,法治則強調穩定的、制度化的社會規范,以此作為社會治理的最高規則。雖然法律也是由人來制定的,而且法治也不排斥人的作用,但從法律的制定、執行到修改都必須按照法律本身制定的規則進行,人只能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發揮作用,而不能超越法律,這是法治的內在要求和與人治的最大區別。歷史上,各個社會主義國家由於資本主義不發達、封建影響根深蒂固,加上在進行革命、奪取政權的斗爭中實行高度的集中統一領導,領導者人的個人作用往往顯得很突出,勝利後這些傳統延續下來,沒有及時發展黨內民主、人民民主民主並使之制度化,因而幾乎都存在人治大於法治的情況,從權力過於集中於個人、個人崇拜滋長開始,發展到後來,就是人治取代法治。這種情況在中國也發生了,1950年代後期國家經濟、政治上的一系列錯誤,都與此有關。痛定思痛,鄧小平於1992年以質朴的語言講道,“還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這是中國共產黨人歷經曲折之後在認識的巨大飛躍。歷史表明,一般性地承認法律重要還遠遠不夠,只有時刻警惕以人治取代法治,牢固樹立法治的至高權威,在法治基礎上發揮人的作用,才能把依法治國方略貫徹下去。
Ⅶ 淺談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2)
淺談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篇二
《依法治國與依法行政》
摘要: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為依法行政創造了前提條件。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基本內容和重要組成部分,是依法治國的關鍵。政府的權力來自法律的授權,政府的一切行為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要求行政機關和國家公務人員牢固樹立依法行政的觀念,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正確行使行政權力,從而保證依法治國方略的順利實施。
關鍵詞:依法治國 依法行政
一、依法治國與依法行政的內涵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的基本方略。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寫進了憲法。這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鄧小平理論的繼承與重大發展。江澤民同志在十五大報告中深刻地揭示了依法治國的科學含義,明確指出:「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這是新時期黨的治國方式和領導方式的重大轉變,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社會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其中,依法行政,嚴格執法是依法治國的關鍵。依法行政的根本含義,就是行政機關行使行政權力,管理公共事務,必須有法律的授權並且依據法律。法律是行政機關活動的准繩,也是對行政行為進行監督和評價的依據。首先,依法行政是對行政機關提出的要求。在法治國家裡,政府和公民都要遵守法律,但首先是要求政府守法,依法行政。國務院1999年在全國依法行政工作會議上強調,依法行政主要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權」。第二,依法行政的內容是,行政機關行使行政權力,管理公務事務,一要有法律授權,二要依據法律的具體規定。同時,必須加強對行政權的監督。而對行政機關進行監督的標準是法律,監督的機制、手段也是由法律規定。第三,依法行政的最終目的是保護公民的權益。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一切政府機關都必須依法行政,切實保障公民權利」。第四,依法行政的機關,包括各級政府及其工作部門,也包括經法律、法規授權行使權力的組織。
二、依法治國與依法行政的關系
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是依法治理國家的思想、原則和制度的總稱,涵蓋了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是全方位的。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這一系統工程,主要包括立法、司法、行政、監督、普法、依法治理以及基層民主建設等幾個組成部分,只有全面規劃、整體推進、各司其職,協調配合、相互促進,才能發揮出最佳的整體效應。依法治國是通過各部門、各行業、各地方實踐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依法治理來實現的。依法行政是以各級、各類國家機關為主導,公民廣泛有序地參與,在黨的領導下,依據國家憲法和國家法律的規定來治理國家、管理社會事務的法制實踐活動,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等各項事務,在法制的調整、規范、引導下健康有序地發展,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
依法行政是在實施依法治國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過程中對行政機關提出的要求。依法治國方略的確定,為實現依法行政開辟了道路,創造了前提條件。依法行政不是孤立的,它需要權力機關加強立法和必要的授權,需要司法機關的保障,需要全國人民有良好的法律素養以及來自各方面的監督,等等。沒有依法治國的大環境,就談不上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基本內容。黨的十五大報告在論述「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求時,明確指出,各級政府依法行政是其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幹部依法決策、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環節。」依法治國,對政府機關和政府工作人員來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依法行政、依法辦事。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關鍵和核心。目前,在中國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歷程中,由於傳統的黨政不分,政府包攬一切的思維合理模式不會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行政權的過分強大仍然是不容迴避的事實。首先,代表人民意志所制定的法律,80%以上是依靠行政機關執行的,行政機關在依法治國中擔負著最大量、最繁重的任務。其次,行政權力具有運用資源的最大力量,具有積極主動干預人們的社會活動和私人活動的特性。在國家的所有權力中,行政權總是最龐大、最直接影響國家和社會的安定和發展、影響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自由的力量。沒有依法行政,依法治國就失去了最主要的支柱。其次,依法治國要求全體公民和國家機關都奉行「法律至上」的信念,以法律為行動的准則。但從某種意義上,政府守法比老百姓守法還重要。因為,老百姓違法只是搞混了一攤水,而政府如果違法,則把水的源頭也弄臟了。
依法行政也是依法治國的難點所在。首先,在任何國家、任何時代,行政權都具有自我擴張的特性。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切有權力的人都會充分地使用權力,直到遇到它的邊界方才罷休」;「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既道出了依法行政的重要,也暗示了依法行政的艱難。其次,行政機關先例行政權力的特點之一是首長負責制,是權力的相對集中和命令與服務。行政事務的繁雜性和緊迫性,要求行政機關必須強調行政效率,為此,賦予政府人員行政優先權和行政用益權,承認他們的行為在一般情況下具有公定力、拘束力和執行力,並給了行政機關在行使職權時以較大的自由裁量權。這些特點使行政人員習慣了按個人意志辦事,忽視按照法律規定行使行政權力。再次,在法治過程中,公民守法和行政機關依法行政是一對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行政機關。行政機關不依法行政,就無法要求被管理者守法。公民的守法並不難,難的是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嚴格依法辦事。
我國當前推行依法行政的艱難還因為我們正處在一個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面臨一些特殊困難。長期以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人們生活在一個行政權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社會。過多的行政權窒息了企業的活力,侵犯了個人的自由,以致我們的改革開放可以說是從「簡政放權」開始,以行政權部分地退出社會為標志的。然而,我們處在一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封閉到開放的社會轉型時期,我們還面臨著「致富奔小康」、「趕超世界」的發展的壓力。這要求政府積極引導,乃至主動干預。而轉型時期積累起來的社會問題又迫使政府不得不面對「社會穩定」的嚴峻考驗。所有這一切,決定了當代社會行政權仍然強大,也決定了行政權的行使在相當長時期內還不可能完全有序化、規則化。即使已經制定的法律規范,也可能因為自身無法應付過於復雜的社會現實以及執法者的玩忽和怠懈而被虛置。正因為這樣,濫用行政權而侵犯個人權利、損害社會利益的現象,也觸目驚心,不易控制;也正因為這樣,實現依法行政,規范行政權力行使,控制權力濫用,才顯得那樣的重要和迫切。
三、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根據依法行政的自身特點,我們可以把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歸納為「有限政府、守法政府和責任政府」,即行政機關的權力來自法律,行政行為應當遵守法律,行政違法同樣應當承擔責任。在這三項基本要求之下,還有一系列的法律原則和具體制度,共同構築起我國行政法的體系。
(一)行政機關的權力來自法律
依照民主和法治的理念,政府的權力來自人民的授權,而人民的意志又集中體現為法律。因此,政府的權力必須來自法律的授權。「無法律即無行政」,這一經典的法治理論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至少在涉及人民權利的領域,沒有法律的相應授權,行政機關不能作出任何可能損害公民權利的行為。這就是「職權法定原則」。
政府的職權與公民的權利是不同的。對公民而言,公民的權利是無限的,除非法律禁止;對政府而言,恰恰相反,除非法律授權,否則就無任何權力。
現實中,一些行政人員乃至領導幹部缺乏「職權法定」的意識,以為自己只要是「為公家的」,就什麼都可以干。當前一些恣意妄為、觸目驚心的事件往往與此相關。在依法行政的過程中,行政人員第一個考慮的就應當是:「這件事法律有規定嗎?」
在現代社會,立法權呈現分散化,法的形式呈現多樣化。在我國憲法所確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依法選舉產生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地方人民代表大會以及其會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在該地方實施,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可以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在該民族自治地方施行。但是,由於社會事務的廣泛性和復雜性,單靠立法機關已經無法勝任立法任務。為此,作為國家根本法的憲法授權作為最高國家行政機關的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授權國務院的各部委以及一定層級的地方政府制定行政規章。此外,各級人民政府都可以制定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規定行政 措施 。
(二)行政行為必須遵守法律
由於政府掌握著巨大而廣泛的行政權力,它與公民在實力上是不平等的,但政府同樣應當遵守法律,政府的一切行為應當服從法律。我國憲法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換句話說,依法行政就是「法律高於政府」。
關於政府守法,有兩個方面:一是行政行為合法的條件;二是如何對待行政機關的自由裁量。
行政合法的要件:①主體合格。通常情況下,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必須是依法成立的享有行政管理權的行政機關,其中主要是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或者列入國務院編制序列的行政機關。某些情況下,經過法律、法規授權,一些事業單位或者其他組織也取得行政管理職權。在法律、法規允許的情況下,經行政機關委託,一些非行政機關也可以以委託的行政機關的名義行使職權。除此之外,其他的組織和個人都不是實施行政行為的合格主體。例如,臨時機構、行政機關的內部科室,都不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職權。②具有職權。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必須享有相應的職權。不在該機關的法定職權范圍以內的行政行為,就是「超越職權」,構成違法。超越職權既可能是平級部門之間的職權跨越,也可能是下級對上級的僭越。③內容合法。指行政機關實施具體行政行為,必須符合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關於行為內容的要求;制定行政規范,必須符合高層級法律規范的規定和精神。④程序合法。行政行為不但要求內容合法,還要求實施行政行為的過程符合法律規定的方式 方法 、步驟順序和時限,做到程序合法。
程序違法往往導致結果的錯誤。《行政訴訟法》第54條明確規定,「違反法定程序」是一種獨立的違法情形,應當予以撤銷。據此,一個行政行為只要違反了法律規定的程序,不問行為者動機是否善良,不論其是否可能影響結果的公正,也不管其結果是否「正確」,都屬於違法,應當予以撤銷。
行政自由裁量行為的准則:①行政行為需出於正當的行政目的,不能考慮法律上無關的因素。這一條是從主觀上反對假公濟私,打擊報復,或者摻雜私心雜念。②講求誠實信用。在民事交往中,誠實信用是一條基本原則,並被我國民法奉為基本原則。在行政行為中,誠實信用也是起碼要求。如果允許政府誆騙百姓,或者出爾反爾,即使一時得逞,最終必將損害政府聲譽,導致政府行為喪失公信力。③遵循正當程序。由於我國行政程序制度還很不健全,法律對許多行政行為沒有明確、具體的程序規定。在此情況下,出於對程序公正的期望,行政機關應當自覺奉行公認的或者起碼的程序准則。④平等對待。同類情形同樣處理。涉及雙方爭執或者多方競爭的,應當公平對待。⑤行為適度。所採取的行政措施、處理決定應當與想要達到的行政目的相稱,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兼顧。
(三)行政違法必須承擔責任
行政機關對於自己的違法行為,應當承擔責任。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內設機構以及受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和個人行使行政職權的行為,從法律後果上歸屬於該行政機關;行政機關應當對後者違法行使職權的後果承擔責任。行政機關發現自己的行為違法,應當自動糾正。如果行政機關拒不糾正,後者對是否違法有爭議,可以通過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法定途徑解決。行政機關承擔責任的方式有:撤銷違法的行政行為,必要時可以重新作出或者責令重新作出行政行為;對於行政機關拒不履行法定義務的違法(法律上稱為「不作為違法」),可以限期履行;某些情況下,撤銷或者限期履行已經沒有實際意義,則可以採用「確認違法」的形式宣告該行政行為違法;如果行政機關的違法行為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損害,行政機關則應當根據《國家賠償法》予以賠償。
對於經過行政復議或者行政訴訟,確定行政機關應當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侵權責任,而行政機關不履行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四、牢固樹立依法行政的新觀念
依法行政的關鍵在於各級領導幹部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來治理國家,管理社會事務,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要有效提高國家機關和公職人員依法行政和依法辦事的自覺性,必須牢固樹立依法行政的新觀念。
一是憲法至上的觀念。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機關、組織和個人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在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等各種層次法律規范構成的我國法律體系中,憲法居於最高地位,其他一切法律規范都必須以憲法為依據,凡與憲法抵觸的則無效。行政公務人員應做遵守憲法、實施憲法、維護憲法的模範。
二是尊重人權的觀念。我國現行憲法第4次修改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載入憲法,突出地強調了保障公民權利、規范國家和權力這一現代憲法的核心價值理念,突出地宣示了我國憲法的人權關懷。這就要求行政公務人員增強人權觀念,在行政管理過程中自覺尊重和依法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避免發生行政機關隨意侵害公民平等權、財產權、人身權的事件。
三是行政許可權的觀念。行政權力是一種能夠支配大量社會資源的公權力,具有無限擴張、易於濫用的特性。這就要求行政公務人員必須具備權力界限的意識,依法行使行政職權,注意上下左右不越界。一些地方政府首長責令當地人民法院採取不予立案、強迫原告撤訴等措施來配合政府搞土地開發、強制拆遷,這些做法就擺錯了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司法機關的位置,嚴重侵害了公民權益,大大損害了政府形象,這是缺乏法治主義觀念特別是權力界限意識的表現。
四是行政民主的觀念。行政民主是一種世界性潮流,它呼喚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良性互動,要求為行政相對人參與行政管理過程提供更多機會。在我國行政管理和行政法制諸環節已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行政民主的要求和規范。例如,行政立法過程中的座談會、論證會,行政執法過程中的聽證會和當事人陳述事實、申辯理由,行政相對人評議行政機關與行政首長,採取具有協商性和可選擇性的行政合同、行政指導等柔性靈活的方式實施行政管理,等等。行政公務人員對此應當充分了解並積極推行。
五是行政服務的觀念。隨著市場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已成為完善行政管理、健全行政法制的重大課題。行政公務人員應當樹立服務意識、改進管理方式,由原來的管理行政、指令行政轉向服務行政、發展行政、指導行政,積極向行政相對人提供信息、政策、專為技術等方面的指導幫助以及各種公共服務。
六是行政程序的觀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逐步克服法律虛無主義之後,重實體法、輕程序法的問題逐漸凸現出來,行政程序違法的典型案例很多,社會影響惡劣,教訓非常深刻。因此,必須增強程序法治意識,依照法定的方式、步驟、順序、期限等方面的行政程序規定來實施行政管理。行政管理、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都必須依靠證據鏈條來支撐法律事實和權利主張。同時,行政信息以公開原則,增強行政公開觀念,尊重並保障行政相對人的知情權。
七是政府誠信的觀念。政府應是最講誠信的正式組織機構,政府機關的行為應有連續性和可預期性,不能朝令夕改,即便出於重大公共利益的考慮需要徵用財產、調整政策、改變行為,例如,收回政府機關頒發的許可證照,也應按照依賴利益保護原則,給予權益受到影響的行政相對人公平補償。因為行政相對人出於對政府機關的信任,按照政府機關的意願去行動,難免付出一定代價,而且會形成一種依賴利益,這應當受到尊重和保護。
八是監督責任的觀念。有效監督是防止權力腐敗的關鍵;責任機制是建設法治政府的關鍵。行政權力在行使過程中具有擴張和濫用的頑強傾向,必須加以有效監督和約束。行政機關和行政公務人員必須自覺接受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輿論監督、群眾監督等外部監督,以及上級監督、監察以及審計監督等內部監督,通過監督來判明責任,包括法律責任、政治責任和道義責任。不言而喻,行政機關和行政公務人員還必須認真履行監管職責,依法糾正市場主體的違法行為,努力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九是權利救濟的觀念。行政管理工作難免對行政相對人造成損害,有損害必有救濟,這是現代法治的基本精神。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利受到損害後的現有救濟 渠道 ,包括行政申告、行政復議、行政訴訟、行政賠償、行政補償,在此基礎上拓展和完善救濟渠道、樹立權利救濟和善待行政原告的觀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我國的社會救助機構仍然存在不容忽視的缺陷和實施不到位的問題,行政公務人員對此應有正確認識和積極態度。
參考文獻:
1、《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作者:方世榮。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2、《行政法的新理念》。作者:張明傑等。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7。
3、《社會主義法制理論讀本》。作者:張福森、劉一傑。人民出版社,2002。
4、《法治系統工程參考資料》。作者:常遠。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1。
5、《中國憲法教程》。作者:廉希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淺談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相關 文章 :
1. 2016關於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
2. 依法治國的相關毛概論文3000字
3. 淺談依法治國的毛概論文
4. 關於一帶一路的形勢與政策論文
5. 本科法學專業論文
6. 談談你對全面依法治國的理解
Ⅷ 談談你對依法治國的理解與認識(2000字左右)
對依法治國重要性的幾點認識
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健全法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促進市場經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依法治國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和有力保障。社會主義法治作為社會主義民主的表現形式已當然地包含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之中,並且社會主義與社會主義法治在作用上是相輔相承的。實行和堅持依法治國,就是使國家各項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和規范化;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參與管理國家,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就是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因此,依法治國作為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在整體上的綜合體現,當然地包含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之中,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國內環境,而維護國內穩定的政治局面,就必須運用法律武器。
依法治國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和推進器。首先,依法治國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和制度模式。依法治國作為治國方針的最終目的是要建立社會主義的法治國家,這就必然要突破我國人治模式下的諸多制度,建立和完善一系列新制度。其次,依法治國創造的民主和秩序必將推動經濟體制改革和生產力的發展。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的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依法治國創造的民主和秩序不但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而且能夠達到市場主體平等和意志自由的要求,從而促進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發展。
依法治國是現代文明的標志和里程碑。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發展所達到的一種狀態,是指人類社會發展中與愚昧、野蠻狀態相對而言的進步和開化狀態,因此它一般表現為物質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三種形態,法律屬於制度文明。任何社會的文明狀態都是這三種文明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相互作用、相輔相承、協調統一的綜合體現。在現代法治中,我國的依法治國即社會主義法治,它作為法治模式的一種新形態,不僅借鑒吸取了現代資本主義法治的有益經驗,而且與現代資本主義法治在一些基本的方面有共同特點。但是,我國的依法治國與現代資本主義法治又有著本質的區別:我國的依法治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以社會主義民主為基礎,是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體現著最大多數人的公平與正義,以社會主義道德作為自己的價值基礎,同時以馬克思主義特別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為在我國實現社會主義事業服務。可以說,我國的依法治國不僅是現代文明的標志,而且是現代法治發展的轉折點和新的里程碑。
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和必然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決定它必須是法治經濟。市場主體的活動,市場秩序的維系,國家對市場的宏觀調控,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的鞏固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的有效運作,市場對資源配置基礎性作用的發揮,都需要法律的規范、引導、制約和保障。從西方國家的經驗看,規范競爭行為的主要手段是法律手段而非行政手段。從這個意義上說,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建立良好的法制首先是一種經濟行為,它為市場經濟的運行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規則,從而使市場行為得以在健康有序的基礎上進行。所以,法制建設應當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依法治國的含義和內容是什麼?
含義: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個人意志而改變。
內容:
①依法治國的主體是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
②依法治國的本質是崇尚憲法和法律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威,徹底否定人治,確立法大於人、法高於權的原則,使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個人意志的影響;
③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是保證人民充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國是一切國家機關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④立法機關要嚴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備的法律體系,使國家各項事業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實現依法治國的前提條件。
⑤行政機關要嚴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嚴格依法行使其權力,依法處理國家各種事務。它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環節。
⑥司法機關要公正司法、嚴格執法。總之,依法治國要求各國家機關切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