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與道德
『壹』 如何理解文學中的道德原則和歷史原則的沖突
道德是標准、底線;歷史的意義是規律,判斷未來發展的方向,文學中作為素材
但如果歷史原則不符合道德標准,那麼文學作品中兩個原則也就相違背
『貳』 文學家是否都是有道德的人談談文學與道德的關系。
如果沒有道德,談文學也是空談,寫出來的東西也是不為接受,就像如果學藝術,要想學藝,先學做人。這是很重要的
『叄』 文學理論有關文學與道德的相關書籍
1.
《文學理論》,勒內·韋勒克、奧斯汀·沃倫
(Austin
Warren)
著,劉象愚、邢培明譯,
文化藝術出版社
(2010-09
出版
)
2.
《文學理論教程》,童慶炳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年版。
3.
《文學文本細讀講演錄》,王先霈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
4.
《尋找權威
/
文學理論概論》,
(
加
)
史笛文·邦尼卡斯爾著
王曉群
,
王麗莉譯
5.
《藝術原理》
,羅賓·喬治·科林伍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5
年版。
6.
《
文學經典的挑戰》,孫康宜著,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7.
《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
(
英
)
特雷·伊格爾頓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
8.
《敘事理論導論》【荷】米克。巴爾
/
著
譚君強
/
譯
萬千
/
校;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
《小說理論》,
(
蘇
)
М
.
巴赫金著
白春仁,曉河譯
石家莊
-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10.
《小說面面觀》,
(
英
)E.M.
福斯特
(E.M.Forster)
著
朱乃長譯
北京
-
中國對外翻譯出
版公司
2002
11.
《文學符號學》,趙毅衡著北京
-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990.9
12.
《女權主義理論讀本》
,麥克拉肯
(
編者
),
艾曉明
(
編者
),
柯倩婷
(
編者
)
,廣西
師范大學出版社
13.
《神話
----
原型批評》
葉舒憲編選西安
-
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1987
14.
《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
(
英
)
伊格爾頓著
伍曉明譯
西安
-
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1987
15.
《文學死了嗎》
,希利斯·米勒,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05
出版
)
16.
《文心雕龍》,劉勰
17.
《人間詞話》,王國維
18.
《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
H
·
R
·姚斯,
R
·
C
·霍拉勃,周寧、金元浦譯,遼寧人
民出版社
1987
年版。
19
.《抽象與移情》
,
W
·沃林格,王才勇譯,遼寧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
20.
《美學散步》,宗白華,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
21.
《詩化哲學》,劉小楓,山東文藝出版社
1987
年版。
22
.《詩學·詩藝》,亞里士多德,賀拉斯,羅念生,楊翰周譯,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4
年版。
23
.《拉奧孔》
,萊辛,人民文學出版社
1979
年版。
24
.《癲瘋與文明》,米歇爾
・
福柯,劉北成
/
楊遠嬰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
版,
2004-02-01
25
.《情感與形式》,蘇珊·朗格,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4
年版。
26
.《野性的思維》,列維—斯特勞斯,李幼蒸譯,商務印書館
1987
年版。
27
.《批評的剖析》,諾思羅普·弗萊
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6-01
出版
)
28
.《人論》恩斯特·卡西爾
(Cassirer Ernst)
、
甘陽
上海譯文出版社
,
2004
29.
《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
:
在北大的八堂課》,王德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0-09
出版
)
30.
《文藝對話集》,柏拉圖,人民文學出版社
1963
年版。
『肆』 文學與真理和道德的關系
道德和真理是兩碼事,
我堅信
道德是上帝放在人心裡的准繩,俗稱良心。是上帝起初造人放內在容裡面的。
其實上帝放在人裡面的有三樣:
1.德性即道德屬性,知道有尊貴與卑賤的,像樓主所說有高尚和可恥之分。
2.法性即法律、公義,知道這件事的對錯,比如世上的立法者(憲法),立法人心裡立法的標准心中的「法」。
3.理性即思維邏輯分析的推理能力,如可通過對事物的研究等手段作出判斷(狄仁傑)。
還有一點,就是道德會喪失,死不是終結。
人死不是如燈滅。
『伍』 文學中的「善」與道德的「善」是否一致
普遍來說「善」有兩種意思1一是表示這個人的本性善良,二是表達善於,擅長回的意思!這個得看你怎麼答用和什麼詞語放在一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個字放的地方不一樣,意思也會不一樣像道德經里: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都知道善之所為善,就知道什麼是不善了。)善良的意思,而像:此人善畫!就只擅長的意思了
『陸』 文學與道德的關系
文學只有善良和丑惡的區別。
『柒』 什麼是道德,它與文學有什麼特殊關系
道德是調整個人和他人之間關系的勸導性的行為規范,通過傳統習俗、社會輿論和內心信念來維系。
1、道德和文學都屬於思想上層建築。
2、道德藉助文學傳揚;文學需要道德之魂。
『捌』 如何理解文學與道德
文學與道德的關系是個常說常新的話題。
在當今經濟正在走向「全球化」的時代,我們的社會風尚和生存方式正在發生著急遽的變化。在人們的現實生活關系的激變之中,謹防公共道德與個人道德面貌的下滑,是最為深刻、最為重要的課題。雖然,隨著市場經濟的需求,新的人際關系的准則,新的公平的、平等的、競爭的關系正在形成,新的道德萌芽正在破土而出。但是市場化的原則也十分明顯地表現了它的兩面性,它既是建設的,又是具有破壞性的。同時,科技、信息技術的進步,同樣具有兩重性的特徵。在一部電腦終端機前,人們可以把握四面八方源源不斷而來的各種信息,在知識的太空里遨遊,但同時也正按照資本與白領階層的生活趣味,改變著人們的生活風尚、審美情趣;其中自然還有無孔不入的地攤文化與無休止的媒體炒作出來的文化時尚。
人的生存既是物質的,又是精神的,它自應趨向於雙向的完善與完美。人們本應利用物質的富有,進而建立最具人性的文化關系,人性的精神家園。但是物慾的追求淹沒了生存的理解,於是人們的活動轉向為自身的生物行為、經濟行為服務,於是造就了大大小小的「錢、性、權」式的人物。文化中的頹唐趣味,使一些人深感精神家園的殘破,使另一些人痛感靈魂的飄零無依,他們似乎都躑躅於燈紅酒綠、金迷紙醉的現代荒原。
文學創作能夠與道德倫理連帶上關系嗎,能夠發現道德倫理訴求的聲音嗎?八十年代至今,要使文學藝術成為一種純而又純的審美的精神現象極為流行。其實,一百多年以前,這種論說就已不斷出現過了,而且很有權威性。例如,英國的唯美主義者王爾德,就反對文學藝術與道德倫理有關。一百年後,他的這類論說,仍被一些人當作文學創作無關倫理道德的有力駁論。王爾德說:「書無所謂道德的或不道德的。書有寫得好的或寫得糟的。僅此而已。」他還說:「一切藝術都是毫無用處的。」如果批評涉及倫理道德,那就是「偽道德批評」。我們有些論者是很相信這類觀點的,所以也就主張寫作非關道德,評論也不能從道德的角度進行評析,否則就是「假道學」,就是把文學創作視為倫理道德的宣傳了。
王爾德在十九世紀末的英國文壇標舉唯美主義、「藝術至上」的旗號,反對當時文學藝術中的自然主義與過分的功利主義,宣揚藝術家在倫理上是不分好惡的,否則就是矯揉造作,就是偽道德批評,這時他對唯美主義理論是很有自信的。但是當他身陷鐵窗,經歷了身心的苦役之後,他才意識到人是需要同情與憐憫的,他自己心胸此時就充滿了同情,而且竟認為同情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美麗的東西了!
我國八十年代文藝中出現的唯美傾向,可以說是對過去極端的功利主義文藝觀的有力反駁,同時也是文藝自身多樣化的一種表現,自有它的合理之處。但是為此也付出了代價,即沒有樹立起作家人格上的那種凜然正氣與道德的思想力量,卻是銷蝕了創作中的那種道德倫理的強大批判力。自然,這也並非僅僅是唯美主義創作傾向的緣故,彌漫於當今社會每個角落裡的新的實利主義、食利主義習尚,實在是最為根本的原因了。文學創作是一種通過語言結構進行審美或是審丑的創造活動。它固然可以避開倫理道德的負載,以至可以說它無關倫理,這類作品自然是存在的,也有不少好作品。然而,有一些作品進行文字游戲,它們消解了話語表述的涵義,雖也可算作敘事形式的一種探索,但是它們瘦骨伶仃,好像是些皮包骨頭的女人,畢竟內涵單薄,這也是事實。
人們常說,文學創作是描寫人的,人性的方方面面都是可以進入文學描寫的視野。那麼人性的方方面面是什麼呢?文學是整個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人性的方方面面,實際上就是人棲居於其中的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就是人與人的多種相互的文化關系。寫作者實際上總是面臨著審美的或是審丑的多種文化選擇。社會文化的多方面的內涵,如政治、倫理、道德、哲理、日常生活方方面面,乃至兩性生活,無疑都是文學創作進行審美或是審丑的文化選擇的應有之義。因此我們無法把這些文化因素排除在創作實踐或是文學理論研究之外,滿足於說說文學藝術或是無關道德,或是無關政治,等等。
創作中的那種審美或是審丑的多種文化選擇,必然折射出作者人性中最最基本的品格,即那些使人所以為人的基本因素,血性與良心,憐憫與同情,也即人文精神的基本方面。這些人性的體認,都顯現在作者以及人物對社會、政治、戰爭、歷史、倫理、道德、哲理、人的相互關系自然也包括兩性關系的審美或是審丑的把握之中。讀者感受與體味那些畫面描繪、感情抒寫所滲透出來的人性的動向:庄嚴與鄙俗,高尚與卑微,兇殘與善良,或是兼而有之的極端復雜的人性品格。對於人性的品格如人的血性與良心、憐憫與同情的蔑視,必然會使文學藝術失去自身的靈性與靈魂,而變得平庸與惡俗。當前的一些優秀作品,或是描寫舊時的沒落貴族,家族的興衰歷史;或是表現邊陲的民族風情,經歷幾個時代的女人的幽怨命運;甚至讀者關注的現實的故事,歷史地、現實地顯示出對於人生的感嘆、人的命運的同情、道德倫理的批判力,從而提升了人的情感和境界。不知那些鍾情於淫樂、在淫樂的寫作中獵取名利的人,會不會有王爾德式的省悟!
文學藝術創造是需要人性的同情,是需要強大的倫理道德的批判力的,在藝術家身上,正是這種人文精神造就了偉大的藝術胸懷。人性同情的沉淪與倫理道德批判力的消解,將會使文學藝術黯然失色而至枯萎,使人的精神家園破殘荒蕪。雖然文學藝術並不是人的精神家園的全部,但無疑占據著主要地位。因為,人是不能沒有文學藝術的,我們應該懷著良心與人性的道德品格,來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
『玖』 文學與道德有什麼樣的關系
文學具有文學性和思想性雙重內涵,文學性與道德很少有關系,而思想性卻與道德息息相關,要看你看重文學的文學性還是思想性,值得注意的是,好的文學必要好的思想性。
『拾』 「文學不講道德」這句話是正確的嗎
文學與道德之間的關系,是個由來已久的話題,同時更是個常說常新的話題。對於“文學不講道德”這句話是否是正確的額,筆者認為,這句話的本身就有失偏頗。無論自文學本身還是文學背後的作者而言,道德都是不可缺失的。
5前年文明的見證
我國文化經歷了5千年的傳承,各個時期的文學在這漫長的5前年的積淀和傳承中,留給我們世人的,無不是有著道德性的文字、思想,這在無形中給講“文學不講道德”的人一個大大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