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7

道德經7

發布時間: 2023-02-01 08:02:25

道德經第七章原文及譯文

道德經第七章原文及譯文如下:

原文如下: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天地萬物皆由道生,但道在天地之中又表現為不同的形式,有自然之道,有養生之道,有處世之道,有耕植收獲之道,老子在此以天地無窮無盡之道來論述為人處世之道,提出「無私長存」、「後其身而身先」等道理。

⑵ 老子道德經第7章的解釋

說實話,對於老子的這一章,我最欣賞的就是第一句啦,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回他和第81章的信言不答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意思近同,還有第23章的,希言自然①。故飄風②不終朝,驟雨③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
熟讀整篇道德經,你會發現整片文章基本可以涵蓋天地萬物之運行法則,其為人、為政亦包攬其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我們每天都在說道啊,說理啊,可是誰會想到你說的是誰的道?誰的理呢?這句話翻譯到現在的通用語言就可以理解為多說無益,說的越多,解釋的就越多,狡辯的就更多了,話說多了就失去他本身的意義所在。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①。塞其兌,閉其門②;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③,是謂玄同④。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⑤;故為天下貴。
[譯文]
聰明的智者不多說話,而到處說長論短的人就不是聰明的智者。塞堵住嗜欲的孔竅,關閉住嗜欲的門徑。不露鋒芒,消解紛爭,挫去人們的鋒芒,解脫他們的紛爭,收斂他們的光耀,混同他們的塵世,這就是深奧的玄同。達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經超脫親疏、利害、貴賤的世俗范圍,所以就為天下人所尊重。

⑶ 道德經第七章原文及譯文

道德經第七章原文及譯文如下:

道德經·第七章

【作者】老子【朝代】春秋時期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耶?

故能成其私。

天和地存在的時間那樣長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一些詞語注釋

天長地久;長、久: 均指時間長久。

以其不自生也: 因為它不為自己生存。以,因為。

身:自身,自己。以下三個「身」字同。先: 居先,占據了前位。此是高居人上的意

外其身: 外,是方位名詞作動詞用,使動用法,這里是置之度外的意思邪(ye): 同「耶」,助詞,表示疑問的語氣。

[延伸閱讀 1]王粥《道德經注》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自生則與物爭,不自生則物歸也。

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無私者,無為於身也。身先身存,故日能成其私也



⑷ 《道德經》第七章——天長地久

一、原文

【通行本】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帛書】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歟?故能成其私。

二、各家之解

1、韓鵬傑《道德經在說什麼》

天地長長久久啊!天地之所以能長長久久,就是因為天地不自私、不只是只為了自己的生存,所以能長久啊!所以有智慧的領導者總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後面,這樣才被大家樂推而不厭,樂於接受他們的領導;不貪身外之物,才讓自己有更好的存在狀態。天地和效法天地的聖人,不就是因為他們沒有私心嘛,所以才更好地成就了他們的被人尊敬、平安無事的私心嗎?!

2、南懷瑾《老子他說》

在天地長生的本位來說,生生死死,只是萬物表層形相的變相。其實,萬物與天地本來便是一個整體、同體的生命,萬物的生死只是表層現象的兩頭,天地的能生能死的功能,並沒有隨生死變相而消滅,它本來便是一個整體的大我,無形無相,生而不生,真若永恆似的存在。如此而已。

因此,而引出下文,得道的聖人能效法天地的法則立身處事,去掉自我人為的自私,把自己假相的身心擺在最後,把自我人為的身心,看成是外物一樣,不值得過分自私。只要奮不顧身,為義所當為的需要而努力做去。那麼,雖然看來是把自身的利益位居最後,其實恰好是一路領先,光耀千古。看來雖然是外忘此身而不顧自己,其實是自己把自己身存天下的最好安排。

3、白雲先生《老子之道》

天長地久,無生無死,無終無始者,道也。因為道無形,故能永恆。而有生有死者,有始有終者,則都存在生命周期。而天地則是有形之物中,生命最為長久的,因為其他萬物都是天地所生。故謂天長地久。

《道德經》認為,天地並非永恆不死之物。它也會生,也會死,只是它和萬物的生命周期相比,顯得是那麼長久,以至於無法來形容天地的壽命到底有多長,只知道,天地宇宙已經存在很久很久了,也不知道它過多久會死。

從這里看,《道德經》的宇宙觀是非常先進和超前的。我們所生存的宇宙,既有一個開始,也會有一天終結,中間的過程則極其漫長。這和現代宇宙學的模型,非常一致。

天地不自生,不自化,而生萬物,化萬物,所以萬物莫不以天地為尊。聖人不自生,不自化,而是為了養育百姓,教化百姓,所以天下莫不尊崇聖人。正是因為他們不自生、不自化這樣的無私之功,所以才能成就大功。

三、我之體悟——偉人之偉大

今年春天去韶山參觀毛主席故居,車上聽導游介紹毛主席與家鄉的點點滴滴,真的非常感動!

1921年,主席一回韶山,動員弟、妹舍小家為大家,帶領全家走上革命征程;1925年,主席二回韶山,發動韶山農民鬧革命,親手創建了中國農村最早的黨支部之一——中共韶山特別支部;1927年,主席三回韶山,把韶山泥腳桿子的斗爭經驗寫進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這一不朽著作,並發出「二三十年革命不成功,我毛潤之就不回韶山」的雄壯誓言。從此,他走南闖北,為人民的解放事業奔波不息,與故土韶山一別32年。他當年帶出來革命的鄉親最終無一人活著回去,對他來說,該是怎樣的痛!

我當時就想,究竟是怎樣的氣魄,才能有動力去完成如此艱苦卓絕的偉業;究竟要怎樣的胸懷,才能與一切苦難對抗;究竟是怎樣的智慧,才能走向最終的勝利!讀道德經的這一章,我終於明白了偉人是如何做到的——正是老子說的「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⑸ 怎麼理解《道德經》第七章中的「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機械加08u :你好。
《道德經》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解釋:本章在說明無私的益處。從天地的不自生而能長生,下推到聖人效法天地的無私,而能成其私。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就是他不自私,結果反而成全了自己。成其私,就是成就他自己所追求的事業
在這一點上,孔子「毋我」,老子「無私」,兩位聖人是相通的。由此也可以知道偉人事業的共同基礎之所在了。

⑹ 《道德經》第七章 利他即是利己

原文

————————— 七章 —————————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1】,故能長生【2】。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3】。

【注釋】

1.以其不自生:指天地的運作不為自己。

2.長生:長久存在。

3.成其私:成就自己的目的,實現自己的目標。

今譯:天長存,地久在。天地之所以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的一切運作都不為自己,所以能夠長久存在。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擺在眾人之後的位置,反而贏得擁戴;將自己的身體與生死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不正是因為它不自私嗎?反而能成就自己。

引述

本章由天道推論人道,老子用天地運作的自然規律來闡釋聖人退身忘私,最終成就其理想的處世智慧。

《道德經》與生活智慧

曾有人說老子是最大的陰謀家和功利主義者,教世人處心積慮為達成目的採取虛偽的手段,比如本章中「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被解讀成為了獲得擁戴、保全自己(「身先、身存」),就要做出「後其身、外其身」的姿態,甚至有人譏諷說這是「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的謀略,認為老子說的意思是想要達到目的,就要敢於付出代價。這種只看現象不問因果邏輯的誤讀讓老子背了很大的黑鍋。老子所倡導的利他行為,是取法天地、順任自然的表現,而「身先、身存」,不過是這些行為所致的自然而然的結果,並非刻意為了某個結果而做出利他行為,這樣的解讀顯然與老子的「無為」思想是相悖離的。

由天道推論人道,老子倡導的是一種大格局。格局決定了發展機會,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心懷天下,公而忘私,方能容納萬物,海闊天空。若是心胸狹窄,只為一已之私,則必然眼界受限,順境尚好,一旦陷入困局,則難以自拔。

無論貧富貴賤,胸懷天下之士,皆載入史冊為世人稱道。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范仲淹,居廟堂之高而憂其民,處江湖之遠而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玉壺冰心,天下景仰。杜甫,身居草堂,茅屋為秋風所破,孤苦凄寒中,卻心念天下寒士,希望「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詩聖對天禱告,若能達此目的,「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能被尊為詩聖,不僅因為詩作,更因為胸襟與氣度!

雄姿英發、羽扇綸巾的周公瑾,被贊人中龍鳳,卻因氣量太小,被諸葛孔明「三氣」而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嘆息。害死周瑜的,不是孔明,其實是他自己。試想當年周公瑾若能更大氣豁達,以其過人的智謀才能外加孫權為其提供的良好平台,且有白富美小喬廝守相伴,必然是人生贏家,羨煞旁人啊。

格局並不一定是天生的,外在的修煉可以拓展格局。越利他,格局越大。保持對自身的覺察和對世間萬物的敏感,懂得自己既是一個個體,又是宇宙萬物的一部分,心底無私,行為接地氣,從點滴利他的小事做起,存一顆悲憫之心,處處點亮他人,人生的價值,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實現。平凡而又偉大的特蕾莎修女,一生都在為最底層的平民服務奔波,完全的利他,讓特蕾莎修女為千萬人而活,她忘記了自己,世界卻記住了她。她沒有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卻獲得了整個世界的尊敬。一個偉大無私的靈魂,讓世人看到人性的光芒,給處於絕境的人以勇氣和希望。

若要利他,先讓自己有愛的能力,懂得愛自己,讓自身獲得滿滿的愛,才能更愛他人。這與某些邪教所蠱惑的完全無私奉獻有本質的區別。邪教通常利用人們的利他之心和對死亡的恐懼,樹立一個無所不能的人格神,打著無私奉獻的旗號,搜刮信眾財物,擾亂信眾心智,對信眾從肉體到精神進行控制,對社會有極大的破壞作用。識別是否邪教的邊界線,是了解其所倡導的行為,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財產有無傷害。

真正的利他,一定是內心安全感俱足才能實現的。特蕾莎修女感受到了來自上帝的愛,她心甘情願成為上帝的使者和僕人,信仰給了她源源不斷的力量,所以她的給予,從未匱乏。學習《道德經》,我們感受到天地之愛,我們呼吸著天地間無限供應的氧氣,享受著陽光普照和雨露滋養,我們頂天立地與廣袤相連接,在大地的懷抱中讓內心的力量逐漸充盈。作為人類,地球上萬物之靈長,在獲取天地豐沛賜予的同時,我們應該想辦法讓周圍的人、事、物更好一些,我們有責任和義務保護這個萬物共同的大家園。這樣的相互給予,便是相互成就,越付出,越充足。

利他便是利已。心中有愛, 我已忘我。

註:原文部分引自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修訂增補版》,特此說明。

熱點內容
稅收法律知識心得體會 發布:2025-01-14 17:39:12 瀏覽:198
勞動法公休假規定怎麼休 發布:2025-01-14 17:21:06 瀏覽:614
勞動法單休雙休 發布:2025-01-14 17:18:44 瀏覽:784
州地區法院 發布:2025-01-14 17:09:53 瀏覽:37
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案例第六批 發布:2025-01-14 16:16:23 瀏覽:444
本辦法規定了 發布:2025-01-14 16:15:44 瀏覽:664
公司律師管理 發布:2025-01-14 16:06:04 瀏覽:439
西昌市人民法院法官 發布:2025-01-14 15:57:29 瀏覽:155
藝術品成交確認書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4 15:53:25 瀏覽:95
民法中的過錯 發布:2025-01-14 15:46:58 瀏覽: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