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道德行為
❶ 如何區分道德行為與非道德行為
①道德行為是指在一定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出來的有利或有害社會和他內人的行為。
道德行為又容包括有道德的行為和不道德的行為。
有道德的行為是指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的行為,是一種有利於他人、集體和社會的行為,又叫善的行為。
不道德的行為是指不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的行為,是一種有害於他人、集體和社會的行為,又叫惡的行為。例如,不拉窗簾在家中裸體活動、影響鄰居生活的行為是不道德的行為。
②非道德行為(非倫理行為)是同他人沒有利害關系的一部分個人生活行為,是不能進行善惡評價、不具有道德意義的行為。例如,裸睡、拉上密閉窗簾在家中裸體活動的行為是非道德行為,不涉及人際利害關系。
❷ 禮記中認為什麼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准
中庸
❸ 什麼是職業道德行為規范
(1)愛崗敬業
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最基本、最起碼、最普通的要求。是職業道德的核心和基礎,是社會主義主人翁精神的表現。愛崗,就是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敬業,就是以極端負責的態度對待自己工作。敬業的核心要求是嚴肅認真,一心一意,精益求精,盡職盡責。
(2)誠實守信
是做人的基本准則,也是社會道德和職業道德的一個基本規范。誠實就是表裡如一,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守信就是信守諾言,講信譽,重信用,忠實履行自己承擔的義務。誠實守信是各行各業的行為准則,也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則,是社會主義最基本的道德規范之一。
(3)辦事公道
是指對於人和事的一種態度,也是千百年來人們所稱道的職業道德。它要求人們待人處世要公正、公平。
(4)服務群眾
就是為人民群眾服務,是社會全體從業者通過互相服務,促進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幸福。服務群眾是一種現實的生活方式,也是職業道德要求的一個基本內容。
(5)奉獻社會
就是積極自覺地為社會做貢獻。這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本質特徵。奉獻社會自始至終體現在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和服務群眾的各種要求之中。奉獻社會並不意味著不要個人的正當利益,不要個人的幸福。恰恰相反,一個自覺奉獻社會的人,他才真正找到了個人幸福的支撐點。奉獻和個人利益是辯證統一的。
❹ 什麼是道德原則,什麼是道德品質它們的關系是什麼
如何理解道德原則、道德品質與道德行為
一、道德原則
道德原則是一定社會或階級對人們的行為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是道德體系的核
心。他是人們立身處世的基本准則,是判斷行為是非、善惡的尺度。
道德原則集中體現了一定社會或階級的根本利益,從道德上規定了個人利益和社會整體利
益之間的關系,以及人們道德行為的整體方向。
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沒有本質區別,兩者是一致的。道德原則是總的道德規范,道德規范
則是比較具體的道德原則,是在一定條件下,一定范圍內的人們立身處世的原則和評價行為
是非、善惡的標准。
道德原則具有具有普遍性、相對穩定性和一貫性的特點。一般說來,經濟基礎、階級關系
不發生根本性的變革,道德原則是不變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是集體主
義,而資產階級根本的道德原則是利己主義。
二、道德品質
道德品質是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在社會成員的思想和行為中的體現和
凝結,是人們在處理自己同他人、同社會集體的利益關系時所形成的道德行為習慣。
第一,道德品質是人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的綜合表現。道德行為是道德品質的客
觀內容和表現形式,一定的道德行為持續不斷才形成了一定的道德習慣。
第二,道德意識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是構成道德品質
的內在因素。
判斷和評價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是以他的一貫的道德行為為依據的。
在思想史上,不同時期的倫理學家都對自己階級的成員提出了道德品質的要求。例如:1、
我國古籍《中庸》一書要求社會成員具有「智」、「仁」、「勇」三個品德。
2、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提出了四主德思想,要求臣民具有勇敢、智慧、節制和正義的道德
品質。
3、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要求人們具有堅定勇敢、知難而進、積極進取、勇於開拓、自力更
生、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清正廉潔、勵精圖治、無私奉獻等道德品質。
三、道德行為
道德行為是指在一定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出來的有利或有害社會和他人的行為。
道德行為具備以下特徵:
1、一定是與他人或社會集體發生利害關系的行為。
2、是自知的行為,即行為者對自己的行為目的有明確認識的行為。
3、是行為者本人意志自願選擇的行為。
因此,也就能夠從道德上對其進行善惡評價,行為者負有道德責任的行為。
道德行為又包括有道德的行為和不道德的行為。
有道德的行為是指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的行為,是一種有利於他人、集體和社會的
行為,又叫善的行為。
不道德的行為是指不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的行為,是一種有害於他人、集體和社會
的行為,又叫惡的行為。
那種不受道德意識支配,或同人們相互之間的利益無關,又不能進行善惡評價的行為,即
不具有道德意義的行為,稱為非道德行為或非倫理行為。
❺ 什麼是職業道德行為
職業道德行為,是指從業者在一定的職業道德認識、情感、意志支配下所採取的自覺行為。它是衡量從業者職業道德水平高低、職業道德品質好壞的客觀標志。衡量一個從業者是否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品質,關鍵就是看他是否能自覺地把職業道德原則和規范貫徹落實到自己職業道德實踐中去,是否能做到知行統一、言行一致。
加強職業道德行為修養的基本途徑,就是從業者自覺地把自己的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轉化為堅強的道德意志,並在這種意志的支配下,始終如一地實踐職業道德行為,保持高度的自覺性,逐步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習慣。
職業道德行為的修養,還必須與職業技能的培養緊密結合。只有具備了良好的職業技能,從業者正確的職業道德認識、高尚的職業道德情感、堅強的職業道德意志才能有用武之地,才能轉化為具體的職業道德行為,並使這種行為得到充分展現,取得良好效果,達到理想目標。如果僅僅具有履行職業道德責任、義務,執行職業道德原則、規范的良好願望,而缺乏必要的職業技能去實現這一願望,職業道德的履行就成了一句空話。從業者應把職業道德行為的修養,作為自己進行職業道德修養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內容,切實抓緊抓好,絲毫放鬆不得。
從業者進行職業道德修養,應充分認識上述四個方面主要內容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把他們有機地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養成良好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職業道德品質,達到高尚的職業道德境界。
❻ 做人講道德行為最什麼
做人要講道德。來人的價值見於自道德重量,道德觀越強,行為表現越好,社會貢獻越大,人生價值越高。道德包括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和家庭美德。按照道德標准做人,才能做到尊重他人、禮貌待人、友好處人、平易近人。久而久之,就養成了良好的品格,提升了個人魅力,以德之身,澤己及人。既是為了他人,也是為了自己。講道德必須認真嚴謹,人前人後,社會家庭,永遠不踩道德雷區,做到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動。任何一點點道德失行都會引起公眾的不信任,使你的人品受損,形象打折。道德是做人的重要砝碼。講道德就是在精神上扮靚自己。長得漂亮不如活得漂亮。
❼ 什麼是有道德的行為
道德行為抄是指在一定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出來的有利或有害社會和他人的行為。 道德行為具備以下特徵: 1、一定是與他人或社會集體發生利害關系的行為。 2、是自知的行為,即行為者對自己的行為目的有明確認識的行為。 3、是行為者本人意志自願選擇的行為。 因此,也就能夠從道德上對其進行善惡評價,行為者負有道德責任的行為。 道德行為又包括有道德的行為和不道德的行為。 有道德的行為是指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的行為,是一種有利於他人、集體和社會的 行為,又叫善的行為。 不道德的行為是指不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的行為,是一種有害於他人、集體和社會 的行為,又叫惡的行為。 那種不受道德意識支配,或同人們相互之間的利益無關,又不能進行善惡評價的行為,即 不具有道德意義的行為,稱為非道德行為或非倫理行為。
❽ 什麼是道德
道德(社會學概念),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稱之為得;合起來解釋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會中的一切。
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
(8)什麼是道德行為擴展閱讀
道德的功能:
一、認識功能
道德是引導人們追求至善的方向。它教導人們認識自己,對家庭、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教導人們正確地認識社會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從而正確地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規范自己行為。
二、調節功能
人類擬定道德原則的目的是調節利益關系,實現本階級(社會或團體)利益最大化。道德是社會矛盾的調節器。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要和自己的同類發生這樣那樣的關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發生各種矛盾,這就需要通過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內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惡標准去調節社會上人們的行為,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使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臻於完善與和諧。
三、教育功能
道德是催人奮進的引路人。它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意識、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樹立正確的義務、榮譽、正義和幸福等觀念,使受教育者成為道德純潔、理想高尚的人。
四、評價功能
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評價是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和人們內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以「善」「惡」來評價社會現象來把握現實世界的一種方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❾ 有什麼樣的道德認識,就一定有什麼樣的道德行為
這個觀點是錯誤的。
道德認識是指對道德行為准則及其執行意義的認識.是個體品德中的核心部分版,是學生品德形成的基礎。道權德認識的結果是獲得有關的道德觀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行為是實現道德動機的行為意向及外部表現,它是道德觀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現。道德行為的形成受到主觀和客觀等各方面的影響,有了好的道德認識,不一定能形成正確的道德行為。所以二者不一定完全―致.隨著年齡的增長會出現言行不一的現象。
❿ 什麼是道德人
道德人的概念是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基於人本性中利他行為的分析而提出的的一種假設。道內德人這容一假設來源來自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中的一段話:
人們不應該把自己看作某一離群索居的、孤立的個人,而應該把自己看成是世界中的一個公民,是自然界巨大國民總體中的一員。不僅如此,為了這個大團體的利益,人人應當隨時地心甘情願地犧牲自己的微小利益。
(10)什麼是道德行為擴展閱讀:
人的理性包括理性計算、理性的預期合理性的自我利益的追求,是現代市場經濟運行的基礎。人的理性行為,並不自然和必然就意味著追求個人直接利益的最大化。
人的自利行為是理性的,道德行為也是理性的。因此可以將傳統經濟學中的理性進行擴展,即利己的行為是理性的,動機上利他的行為也是理性選擇;
三是追求團體「利益」的最大化。利他主義追求的是他人或社會福利的改進。因此,有共同利益的個人總是試圖增進團體的利益。這個團體並不一定以組織的形式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