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困境例子

道德困境例子

發布時間: 2020-12-16 17:46:52

1. 道德困境(ethical dilemma)

道德困境,比如地上一台機器把地面弄了一條裂縫,當事人不知道是機器原因才沒有搬走是道德困境,如果他知道了還不搬走,就是道德淪喪。

2. 一道法理學的案例分析題。求法學高手幫忙解答~~!!謝謝啊!!

告密者困境:法學的政治學

從某種意義上,哈特與富勒的論戰之所以引起法律與道德關系的討論,就在於在「告密者案件」中,法律實證主義所主張的法律與道德分離在現實中陷入了一個困境之中,即「道德上惡的法律所導致的一系列困境」。[77]1944 年,一個德國士兵在奉命出差執行任務期間,回家短暫探親。有一天,他私下裡向他妻子說了一些他對希特勒及納粹黨其他領導人物的不滿。他剛剛離開,他的妻子因為在他長期離家服兵役期間「已投向另一個男子的懷抱」,並想除掉她的丈夫,就把他的言論報告給了當地的納粹黨頭目。結果,他丈夫遭到了軍事特別法庭的審訊,被判處死刑。經過短時期的囚禁後,未被處死,又被送到了前線。納粹政權倒台後,那個妻子因設法使其丈夫遭到囚禁而被送上法庭。她的抗辯理由是:據當時有效的法律,她丈夫對她所說的關於希特勒及納粹黨的言語已構成犯罪。因此,當她告發她丈夫時,她僅僅是使一個罪犯歸案受審。這個案件以及類似的一系列案件,使得二戰後針對戰爭問題的審判在法律與道德問題上陷入了一個困境,如果嚴格堅持實證主義的「法律就是法律」的觀點的話,那麼,類似像告密者這樣的人就不能得到法律的懲罰,但是,如果要懲罰這些人的,我們依據的似乎不是法律,因為他們並沒有違背當時的法律,而是依據法律之外的道德原則。事實上,德國的法院正是這么做的,對這個案件,德國的法院援引了「良知」和「正義」之類的觀念,認為「妻子向德國法院告發丈夫導致丈夫的自由被剝奪,雖然丈夫是被法院以違法的理由被宣判的,但是,這種法律『違背所有正常人的健全良知和正義觀念』。」[78]後來的許多案件都採用了這種推理方式,在有些案件中,法院明確宣布,「完全否認人格價值和尊嚴的法律被能夠被看作是法。」[79]

面對這些判決,人們歡呼雀躍,贊頌這是自然法學說的勝利,標志著實證主義被徹底打翻在地。拉德布魯赫的法哲學觀點從相對主義轉向自然法的觀點實際上迎合了德國法院在解決這些道德困境中的司法理念。但是,在哈特看來,這種以絕對的正義之類的價值的宣布法律的無效,僅僅實現了使做出極不道德行為的婦女受到懲罰的目的,而且是依賴宣布1934年制定的法律無效而實現的。至於這種做法是否明智,哈特明確表示了疑問。在哈特看來,面對這種困境,除了訴諸自然法之外,我們必須面對兩個選擇:「其一是免除對該女子的懲罰,人們可能認為這樣做是件壞事。其二是懲罰該女子,這時,人們必須面對適用溯及既往的法律的事實。」如果我們要採取後一種方式的話,我們必須充分意識到,在以這種方式實現懲罰的過程中,我們所付出的代價。盡管溯及既往的刑事立法或懲罰是邪惡的,但將其公開適用於案件中,至少體現了坦率的美德。我們必須明白,當懲罰該女子時,我們只是在兩個邪惡中選擇其一:要麼使該女子免受懲罰,要麼放棄法不溯及既往這一大多法律體系都接受的珍貴道德原則。我們從倫理史上學到的唯一的知識是:解決道德難題的辦法便是不要隱藏它。當生活迫使我們在兩害之中取其輕者時,我們必須明確:難題究竟是什麼?不道德的東西在某有限程度上不可能是法律或不可能合法,運用這一原則之弊害在於:它將會掩蓋我們所面對的問題的真正本質,從而鼓勵浪漫的樂觀主義,認為所有為我們所珍視的價值最終將在單一的體系中融洽相處,而另外的價值不會因一種價值考慮被而犧牲或損傷。

對於懲罰那個婦女為例的惡法的法律效力問題,德國法院和哈特採取了不同的手段實現了同樣的目的。那麼哈特為什麼要採取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呢?在哈特看來這不僅僅堅持了法律實證主義理論的立場,具有知識上的價值,而且涉及到了一個道德問題,具有道德上的價值。一方面這種方式體現了坦率的美德,這不僅是管理法律中的美德之一,而且是道德中的某種美德。另一方面,是由於採取這種方式展示了一種強有力的「道德批判」,而這種東西在拉德布魯赫那裡被混淆掉了。

由此,我們看到哈特與拉德布魯赫之間的差異,在拉德布魯赫看來,納粹的法律由於在其實質內容是違背最基本的人道的法律的,這樣的法律本來就應該是無效的法律,法院不應該適用這樣的法律,因此,戰後法院依據自然法原則來處理告密者問題意味著正義的伸張,因為在他看來,有一個超越於法律的永恆的道德原則存在。但是,在哈特看來,這種訴諸自然法的主張來處理告密者問題,實際上掩蓋了告密者問題中所隱含的倫理困境:我們必須在兩種惡或者兩種善之間進行選擇,要麼縱容告密者這種不人道的行為,要麼採取違背法律常規原則的溯及繼往的法律(某種「惡法」)來懲罰這種行為。在哈特看來,並不存在一個絕對永恆的道德原則,只有各種道德之間的沖突,而拉氏的主張實際上以一種「鼓勵浪漫的樂觀主義」掩蓋了告密者問題中隱含的這種道德困境,從而「混淆了一個最簡單因而也最有力的道德批評形式」:

我們可以說,這些法律是法律,但是它太邪惡了以致於不能被遵守。這是一個人人都能理解的道德譴責,它直接而明顯地喚起了人們道德關注。相反,如果我們將反對的理由表述為,這些邪惡的東西不是法律。這種主張是許多人無法相信的;如果他們迫不得已而對此事作認真的思考,那麼,在接受這一觀點之前,便會為一大堆的抽象哲學問題所困擾。

換句話說,法律實證主義不是訴諸深奧哲學問題來解決法律與道德的沖突問題,而是以可操作的方式教導人們如何不服從在道德上惡的法律。

如果我們從富勒所提出的法理學為人們的行為提供了怎樣的一種努力方向來考量的話,我們就要追問法律實證主義在政治實踐中的意義是什麼?難道哈特的法律實證主義真的僅僅分析規則、清晰的表述規則,而不關系法律的目的或者價值問題?如果說法律實證主義這種解決法律與道德問題的法律方案要取代古典的哲學方案而獲得正當性的,它必須要解決哲學方案中留下來的問題:法律的目的或者價值是什麼?這意味著哈特不僅要在理論上來捍衛法律實證主義堅持的法律與道德分析,而為要在實踐的政治或者倫理意義上來捍衛這種理論的正當性,而不僅僅是採取鴕鳥政策將這種理論歸之於一個單純的認識而迴避掉這個問題,這可能是作為技術操作的概念法學的態度,而不是作為法哲學的法律實證主義的態度。

因為,盡管法律實證主義自詡為法律的科學,但是,這種「科學」並不象物理學或者數學那樣在書齋里認識真理,成為一種單純的解決社會問題的技術,而且是要成為哲學,盡管這種哲學要建立在技術的基礎上,而不想古典哲學那樣建立在沉思的基礎上。因此,實證主義的法哲學必然將自己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之上,不僅要闡述它在理論上的正確性,而且要闡述它在實踐中的正當性,即不僅要闡述法律實證主義的理論立場,而且要闡述法律實證主義的政治立場,也就是哲學立場。

在哈特看來,法律實證主義建立在功利主義的政治立場上,「功利主義者堅定地但是站在其功利主義的立場上,代表了在法律和政制方面所有自由主義的原則。從來沒有人像功利主義者那樣以平靜而又健全心智將改革的激情與對法律的尊重結合在一起,而同時又對控制權力的濫用給予了應有的重視,即使權力掌握在改革者的手中也是如此。」我們可以在邊沁的著作中發現上述對法律實證主義進行道德或政治批評家們所主張的政治或者道德觀點,比如法治、自然法、政治自由權、法制原則等等。在這個意義上講,攻擊法律實證主義者的政治或者道德主張是站不住腳的。「邊沁和奧斯丁並不是枯燥無味的分析家,當城市被大火焚燒的關鍵時候依然沉溺於語詞的區分之中;相反,他們是改革應當的急先鋒,這場運動充滿了激情而又取得巨大的成功,它艱苦努力以創造一個更美好的社會和更美好的法律。」[83]

如果說法律實證主義者和它的批評者自然法學在政治立場上是一致的,那麼為什麼他們要區分法律與道德呢?這種區分的意義是什麼呢?哈特看來「邊沁和奧斯丁這兩位思想家堅持這種區分的主要原因就在於讓人們隨時看到道德上惡法的存在所引出的明確的問題,讓人們明白法律命令的權威所具有的獨特特徵。」邊沁將法律治理下的生活訣竅概括為「不折不扣地遵守法律,隨心所欲地審查法律」。但是,邊沁作為法國大革命的觀察者,他意識到僅僅訴諸對惡法的抵抗是不夠的。他認為這正是混淆法律與道德的結果,一方面無政府主義者主張,這不應當是法律,因此我可以不理他;另一方面是無政府主義的反對者,主張這是法律,因此這就是應當做的。這兩種觀點在邊沁看來都來自布萊克斯通的主張:與神法矛盾的法律是無效的。「因此,有兩種只有堅持法律與道德的區分才可以幫助我們安穩渡過的危險:一種危險是在人類的法律應當是什麼的概念中,現存的法律和及其權威被銷解了,另一種危險是現存的法律可以取代道德作為行為的最後標准而逃避了批判。」[85]

在這個意義上,法律實證主義之所以堅持法律與道德的分離,就是為了反對道德或者以道德面目出現的政治意識形態對法律的干擾或者侵蝕。所以,法律實證主義種的法律與道德的分離主題與其說產生於證實主義哲學的方法論,不如說產生於自由主義的政治哲學。這一點尤其體現在哈特和凱爾森的理論之中。盡管二者在方法論上有所不同,但是,他們二人都建構了一個無需政治權力推動的、自足的規則或者規范體系,一個獨立的法律科學知識和法律職業實踐的場域,一個「前政治的法律圖景」。用斯密特的話來說,「主權,……這個龐大的法律機器的工程師已經被急劇地推到了一邊,現在,法律機器是自行運作的。」如果是凱爾森的理論是對德國的國家社會主義的擔憂,哈特的理論是對福利主義國家干預的擔憂,這種擔憂和邊沁對法國大革命的擔憂是一致的,國家的權力往往是通過自然法、道德這樣的東西來破壞法律的。由此可見,法律實證主義者並不象批評者所想像的那樣與集權主義制度具有內在的聯系,相反,他們具有巨大的道德和政治熱情,來改革法律,創造美好的世界。如果說這種政治熱情在邊沁那裡直接體現出來的話,那麼在凱爾森那裡是間接地體現出來,而在哈特這里簡直是以隱含的方式流露出來的。

盡管法律實證主義將法律想像為一個沒有工程師的自動運行的機器,多少暗示了現代法律沒有靈魂的技術特徵。這個機器可能沒有靈魂,但是這個機器真的能擺脫主權著這個工程師的幽靈嗎?法律實證主義無法解答這個問題,但是,它至少揭示了這個問題,而不出象拉德布魯赫的自然法的樂觀主義那樣遮蓋了這個問題。因此,法律與道德的區分主題不僅具有知識上邏輯清晰的「美」,而且有政治上誠實的「善」:當我們面對道德上認為屬於「惡」的而在實踐中依然有效的法律的時候,我們必須坦率地承認我們在信守法律與捍衛道德之間面臨的道德困境。

面對這種困境,哈特的法律實證主義至少為人們提供了這樣的努力方向:當法律實證主義主張「法律就是法律」的時候,它所指的法律僅僅在是作為社會現象有待認識的法律,它並沒有說我們只能嚴格遵守法律而沒有別的出路,相反,它堅信對法律進行自由批評這種行動可能。當我們認為一種法律太險惡了以至於不能被遵守的時候,我們具有一種道德義務來捍衛我們的道德並不惜以受到法律懲罰的風險為代價。這種立場並不是象拉氏那樣通過樂觀的浪漫主義掩蓋了這一問題或者說迴避了這一個現代社會所必須面對的問題。當我們依據道德義務或者我們自己對法律的理解對法律進行批評、更正的時候,我們關注的視角就從法律現象轉移到了道德領域,從一個我們有待認識的現象,轉移到一個我們有待決定的行動。這樣的一種立場意味著我們從法律的認識問題轉移到了公民的行動問題。正如德沃金在討論公民不服從的時候,所指出的「當一個人決定按照指自己的判斷行事是否足夠審慎的時候,他必須考慮法院將會怎麼反應。如果他這樣的行事,他可能不得不面臨著坐牢、破產或惡名。但是,最根本是我們將審慎的計算與作為一個好公民他應當如何恰當行事的問題區別開來。」因此,自由主義盡管可能墮入虛無主義,但是,這種自由主義態度恰恰解釋一個人所必須具有的道德擔當,一個現代道德多元困境中人們必須在行動中加以選擇的擔當。當然,在這種選擇中,究竟什麼樣的選擇是正當的,什麼樣的選擇是不正當的,這已經超出了法律的范圍和能力,而進入到倫理、政治和哲學的領域。這意味著哲學或者倫理不再是一個自然法這樣的簡單安排,而必須是每個人面對的困境的選擇,一項必須承擔的倫理實踐。

在多元復雜的現代社會中,法律必須滿足不同信仰的、不同群體、不同利益的共同需求,它必然會壓制某些有價值的道德追求,尤其是這種法律以主權者的面目出現的時候。因此,在法律與道德現代解決方案中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如何面對惡法?我們是象拉氏那樣通過主張惡法非法而迴避掉這個問題,還是正視面對惡法所面臨的困難和抉擇所需要的勇氣和智慧?因此,「惡」法是不是法,這僅僅是一個認識問題,一個知識問題,而如何面對惡法則是一個行動問題,一個倫理實踐的問題。當我們說「惡法非法」的時候,這種法律僅僅在理論上或者說僅僅在主張這種理論的人們的內心中不是法律,而不是說它們在實踐中不是法律。難道我們說惡法不是法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免除法律在實踐中的效力?當拉氏主張的法官不應當執行這樣的法律,這不過是一相情願的「天真」,一個多麼天真幼稚的幻想,一個掩耳盜鈴的幻想,以為我們認為不存在的東西就真的不存在了。

拉氏將惡法看作非法而自認為將問題解決的時候,無疑於一種鴕鳥政策,而事實上人們在實踐依然要面對惡法所帶了的痛苦和不幸。法律並不是一個主觀的認識,而是一種物質性的力量,是一個客觀的力量,盡管我們認為它是惡法,盡管我們認為這種法律不具有正當性,不具有效力,但是,這種不僅有效力僅僅是一個應當,一個美妙的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幻想。在這個意義上,「惡法非法論」僅僅弱者具有的甚至需要的一種心理上的安慰效果。如果說「惡法非法論」不是一個簡單的認識或理論問題,而是一個行動或者實踐問題,那麼,這種行動必須面對一個問題:如果我們訴諸我們的道德信念來反對法律的時候,我們如何使自己的反對法律的努力區別與一個罪犯或者暴徒,他們不也正在以道德的名義反對法律嗎?我們如何在革命和暴亂之間區分?我們如何將法國大革命和德國法西斯主義區分開來?一個以人權的名義,一個以作為歷史終結的國家倫理的名義?這正是自然法理論所必須面對的問題,事實上,德國的納粹法律與其說與法律實證主義結盟,不如說與自然法結盟,納粹的法律無論在立法中還是在司法中無時不以道德名義獲得正當性。

相比之下,哈特的態度無疑是一種更為真實或者說現實的態度,如何現實生活中反對惡法,而不是僅僅在思想的境界中反對惡;如何把惡法作為法律而加以認真地對待,把它看作是由待於改進的法律,而不是認為惡法不是法律而公然地踐踏法律。正因為如此,法律實證主義號召的是一種誠實的公民的態度來認真對待法律,而不出一種機會主義的游戲態度來破壞法律。正是這種不同的立場,使得我們將對公民對法律的合法抵抗與罪犯對法律的公開破壞區分開來。不是以惡的德性來對抗惡的法律,而是以一個好公民的美德支撐著我們如何面對一個不義的法律,甚至如何面對一個腐敗的城邦。這也正是哲學家蘇格拉底尊重城邦的法律而自願被處死的倫理意涵,也正是耶穌基督成全律法而不是破壞律法的倫理意涵。

3. 如果你擁有一件珍貴的古董你會把它怎麼處理

我不是一個收藏古董的人,我可能會按照

4. 道德困境:老闆錯了你應該附和他嗎(人力資源案例分析)

如果老闆真的錯了的話,你不是要去符合他,而是分析以下他具體錯在了哪裡,再拿出自己的方案用間接的方式去讓他明白

5. 造假案件中,財務人員面臨哪些道德困境

會計道德是指會計人員依照一定的會計道德規范對會計活動進行調節以達到較好會計活動效果的總稱,會計道德包括個人道德品質和會計職業道德兩方面。
會計職業道德的內容應是會計職業活動所普遍遵守的具有共性的基本道德要求,而不是某種會計職業工作的具體道德要求。具體的會計道德要求可在具體的會計職業工作規則或會計崗位職責中去體現。由此,會計職業道德的基本內容要求,一般可由彼此相關的若干會計職業道德范疇和規范所構成:會計職業道德范疇,包括會計職業信念、會計職業技能、會計職業責任、會計職業紀律;會計職業道德規范,包括敬業愛崗、鑽研業務、依法辦事、客觀公正、搞好服務、嚴格保密。
一、企業會計人員的道德困境分析1.企業會計人員道德困境的產生。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企業內部的財務人員為企業的各個部門提供大量的財務和非財務信息,而操縱利潤則是企業會計人員常見的敗德行為。其主要表現在:(1)會計法制觀念淡薄,違法干預會計工作;(2)授意、指使、強令篡改會計數據,假造憑證、帳表進行假審計、假評估;(3)帳外設帳;(4)轉移國有資產、偷逃稅收、粉飾業績;(5)會計人員執法環境差,會計監督嚴重弱化,單位會計基礎工作和內部控制制度薄弱;(6)違法違紀手段隱藏,做假技術不斷發展;(7)會計工作中有法不依、違法不究的現象比較嚴重。
按照會計職業道德准則,會計人員應當遵守誠實、中立、保密、不做假賬和不利用會計信息為自己牟利的道德原則,而作為企業的一名成員,會計人員被要求遵守企業利益高於一切的原則,更何況其工資和報酬是由企業支付的。當企業利益與法律、道德發生矛盾時,企業會計人員就陷入了兩難的困境。
2.企業會計人員的分析。企業會計人員一般分為三類:一類是趨利者,這種人在個人利益的驅使下,不顧一切地故意偽造、變造、隱匿、毀損會計資料,他們利用職務之便監守自盜,大肆貪污、挪用公款,最終以身試法;一類是正義者,這種人會嚴格履行法定責任,忠於職守,堅持原則,堅決不做假賬、以法治假,規范性防範;第三類是介於上述兩類之間者,大部分的會計人員屬於這一類人。
可見,前兩類人員的道德選擇很容易,即或選擇極端利己主義,為了個人的利益,而舍棄了職業道德、企業利益以及社會利益;或選擇不計個人利益的得失,堅持《會計法》的規定,履行法定義務,不會因各種原因而做假造假,甚至不惜與企業管理層相對抗,拒絕上級的不合法的指令,向執法部門檢舉揭發企業在財務上的欺騙行為等等。第三類人員的道德選擇便是文章主要闡述的問題。
第三類會計人員既沒有反抗上級的勇氣,也沒有觸犯法律法規的膽量。他們生活和工作在兩者的夾縫之中,而往往屈從領導的壓力,被動做假。在目前的經濟社會中,會計人員與企業負責人在地位上屬從屬關系,也就是說企業負責人對他們的工作完全擁有領導權和管理權。企業負責人為了達到某種利益往往會向會計人員施壓,致使會計人員違背現有會計法規,在會計工作中弄虛作假,因為這種從屬性往往不以會計人員的主觀願望為轉移,所以,要恪守職業道德,不少會計人員是很難做到的。
調查顯示,當前普遍發生的做假問題,大部分會計人員
是沒有主觀故意的,如果他們沒有接到授意、指使、強令,那麼自己是不會主動造假的,雖然也有些會計人員因缺欠職業道德而造假,但究其根源還是手握大權的幕後指使人所造成的。如國內聞名的「銀廣廈」案、「藍田股份」案等,都是企業負責人直接指使和策劃下造假的。這些案例從表面上看是會計人員不良職業道德的表現,其實是企業管理者意志的體現,是企業管理者不良道德的直接結果。所以,這些人或者是膽戰心驚地被動造假,或者是辭職不幹,另謀職業。社會上流傳著「做人難,做會計更難」、企業會計人員被稱為「院士」(不是進法院,就是進醫院)等說法,就鮮明地描述了會計人員的工作環境的難度。
二、提高會計人員道德水準的對策1.加大會計人員的倫理教育力度。不論是企業內部的財務人員,還是企業外部的注冊會計師,都要講求誠信。特別是企業的負責人以及能夠控制企業負責人的各級領導,因為他們掌握著會計誠信的支配權。因此,需要廣泛地宣傳倫理道德思想,使人們都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性。把基本的倫理道德規范貫穿於會計的工作制度、會計人員的日常行為規范以及企業負責人的經營管理之中,使內在約束與外在約束有機結合起來,讓每一個人明確自己的責任。在會計和審計領域,有關部門要加強對會計人員自身的素質考核,強調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2.增強企業管理者的倫理道德。在對會計人員進行倫理教育的同時,也要注重企業的管理者的倫理道德的培養和教育。這是因為,能夠控制和操縱企業會計行為的,名義上是會計人員,但實際卻是企業高級管理層,他們具有控制會計政策選擇、控制會計信息的權利。所以,會計道德的問題實質上是企業道德的問題。俗話說「上樑不正,下樑歪」,只有企業倫理得到企業管理者的重視,並以身作則,企業的倫理道德建設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會計道德問題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政府、相關的法律機構和協會可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對企業高層管理者進行培訓和教育。
3.企業倫理體系與內控制度相結合。企業倫理體系,是指在企業內部建立預防、抵制、消除不道德行為,鼓勵道德行為的機制。它包括:制定企業倫理守則,企業倫理決策,倫理組織,倫理培訓,倫理領導,倫理審計,倫理控制等。而內部控制制度是現代企業管理的一項重要制度,也是企業內部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的基本規范。健全、完善的內控制度能夠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建立健全一個以內部稽核制度、內部審計監督等制度為主、倫理道德導向為輔的倫理控制機制,才能有效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完整,才能發現、糾正錯誤,才能防止高層管理者及會計人員的舞弊現象。
4.完善會計行業法律法規。完善會計行業的規章制度,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完整、准確,對不誠信而造成嚴重後果者,不僅要在經濟上追究其責任,還應追究其法律責任。建立會計從業人員個人以及企業管理者的信譽檔案,對其誠信狀況等進行記錄。設立權威的行業協會,並由其進行會計資格和信譽審查,不合格者不得從事會計工作

6. 大家好,我在申請美國的研究生,一所大學要求我寫一篇自己碰到的道德困境的文章,想請大家幫我想幾個例子

背景:你的工作是為一家醫院的資料庫錄入患者的信息,工作要求你必須無條件保專護患屬者隱私;由於家庭原因,你十分珍惜和需要這份工作。
事件:一日,在一堆患者信息中你偶然發現了自己妹妹未婚夫的名字,發現他竟然是艾滋病患者,而且對你的妹妹和家人一直隱瞞他的病情。
道德困惑:是否該告訴妹妹她的未婚夫有艾滋病?
具體分析:如果告訴了妹妹實情,雖然可以保護自己妹妹,但自己因自己的私有目的違背了工作原則,泄露患者隱私,可能使自己丟掉工作。而如果選擇保持沉默,妹妹則處於極大的危險之中,自己雖能保住工作,但良心可能會受到譴責。
PS:由於每個人的道德標准不同,做法也會不同,有的人是功利主義者(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而有的人是利己主義者(不傷害別人前提下,對自己好就是最好選擇),每種選擇沒有絕對的對錯。

7. 組織行為學的序 言

自從1979年發行第1版以來,本書的讀者已經超過了90萬人。以前的版本被世界上1000多所大學的學生用做教科書。如果世界上真的有所謂的「全球化教科書「,那麼本書或許可以贏得這一殊榮。本書在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是銷量第一的教科書,包括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中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亞、中國香港、新加坡、泰國、菲律賓、中國台灣、韓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印度、中國大陸、瑞典、芬蘭、丹麥和希臘,還有很多語言的翻譯本,包括德語、漢語、日語、朝語、泰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印度尼西亞語,以及根據本國實際在內容和案例上做了修改的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版本。
歷經25年仍然保留的特徵
1979年以來,組織行為學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與這些變化同步,本書的內容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但第1版的很多特徵還是保留了下來。實際上,我認為正是這些特徵使得本書得以成功。這些特徵包括對話式的寫作風格、前沿的內容、大量使用最新的例子、三水平整合模型、正論—反論對話、每章末尾的教學指導,以及大量的補充資料。下面我來詳細說明一下這些特徵。
寫作風格本書最有特色的就是寫作風格。書的評論者和使用者經常告訴我,這本書的風格是「對話式的「、「充滿趣味的「、「對學生友好的「以及「非常清楚易懂的「、我堅信這一版保留了這個傳統。
前沿的內容本書是組織行為學中第一本用專門的章節討論權力與政治、沖突、組織文化的教科書,並用兩章的篇幅討論動機和激勵問題。在新版中仍然保留了前沿的內容,這些內容在其他組織行為學教科書中經常被忽略了。新版本在前言之後專門列出了一個當代的熱點問題。
最新的例子我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學生可能記不住概念,但他們會記住例子。而且,一個好的例子足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一個概念。因此,與以前的版本一樣,你會發現這一版採用了大量來自真實世界的最新例子,它們來自各種不同的組織——營利性的和非營利性的、大的和小的以及本地的和國際的。
三水平整合模型 從第1版開始,本書就在三個水平上分析組織行為問題。從個體行為開始,過渡到群體行為,最後到組織系統,以便更充分地解釋組織行為的復雜性。學生認為這樣的方式符合邏輯!而且直截了當。
正論—反論對話這種辯論可以使學生看到關於組織行為爭論的兩種不同觀點,可以激發他們的批判性思維。使用本書做教材的教師告訴我:他們發現這種對話是一種極好的工具,可以激發課堂討論,使學生批判性地思考工作場所的組織行為問題。本版包括了19個這樣的對話。
教學指導本書保持了提供最完整的各色各樣的教學指導材料的傳統,其他教科書也提供這樣的資料,包括本章小結、思考題、團隊練習、道德困境練習以及案例分析。
補充資料本書提供了最豐富的教學支持資料,後面我們會詳細描述這些資料的具體內容。
最近版本增加的特色
在最近的版本中增加的幾個特色也獲得了學生和教師的好評。這些特色也保留下來了,包括全球化、多元化、道德的整合以及神話還是科學等。
全球化、多元化、道德的整合關於全球化和跨文化的差異,工作場所的多元化和道德等問題的討論遍布全書。這些問題被結合到相關問題的章節中,而不是作為獨立的章節。我發現,這種整合的方式使這些問題更密切地成為組織行為學的一部分,並突出了其重要性。在本版中,我把章末的「道德困境」練習從5個增加到12個。
「神話還是科學」 這個特徵首先提出一個人們普遍接受的關於人類行為的「事實」,接著提供科學研究證據來證實或反駁。其中包括「上了年紀的人難以學會新技藝」;「幸福的員工是高產出的員工」;「重要的不是你知道什麼,而是你知道誰」等。這些框圖提供了足夠的證據來證明,常識可能會誤導你理解人的行為,組織行為學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手段來檢驗常識的正確性。這些主題框的目的在於幫助讀者認識建立在大量研究證據基礎上的組織行為學能夠給我們提供真知灼見,有助於我們理解和解釋工作中人的行為。
第10版有什麼新東西?
使用以前版本的人不難發現第10版最明顯的變化是多了一章關於領導的內容,關於技能的覆蓋面也擴大了。
增加了一章領導的內容,反映了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領導這一概念對於有效的組織績效的重要作用以及快速膨脹的關於領導研究的成果。從一章變成兩章,使我能夠把新的與領導有關的資料包括進來,例如框定問題、導師制、自我領導、在線領導以及關於跨文化領導的全球研究。
以前的版本有一個框圖主題,叫做「從概念到技能「。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向我表達了強烈的願望:增加技能的覆蓋范「圍。於是,在這一版中我設計了一個技能培養模塊,這些模塊被整合成我稱為KSS的程序.KSS指的是培養有效的組織行為技能的三個成分:理解概念、自我認識和技能應用。
具體地講,學生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形成和改善他們的人際交往和行為技能:閱讀一章,完成相關的自我評估練習,然後閱讀和實踐技能模塊。
對這個新版本的更仔細的考察可以發現關於溝通的第10章被重新組織,並重寫了。這是為了反映一個廣泛和綜合的研究領域的流行。
這一版在涵蓋當代組織行為問題方面繼續保持這個領域的領先地位。新增加的內容包括:
客戶服務(第1、3、4和18章)
工作/生活的平衡(第1、17和19章)
多元智力(第2章)
進化論心理學與預置行為(第2章)
民族文化特性的GLOBE指標(第3章)
巔峰體驗的動機(第6章)
托馬斯的內部動機模型(第6章)
工作場所中的偏差行為(第8章)
溝通中的沉默(第10章)
員工對組織政治的反應(第13章)
批量定製(第16章)
電子世界中的組織行為學(第16章)
風水與工作場所設計(第16章)
創造道德的組織文化(第18章)
組織中的靈修(第18章)
知識管理(第19章)
價值探索(第19章)
當然,整本書的研究基礎已經進行了修改並針對第10版做了更新.
……
斯蒂芬·P·羅賓斯
目錄:
Ⅰ篇導論
1章什麼是組織行為學
管理者做什麼
了解組織行為學
對組織行為學有貢獻的學科
組織行為學中沒有絕對的真理
組織行為學面對的挑戰與機遇
變得有吸引力:開發組織行為學模型
本章小結及對管理者的意義
復習題
討論題
團隊練習:勞動力多元化
道德困境:工作與個人生活之間什麼的平衡是恰當的
案例分析
Ⅱ篇個體
2章個體行為的基礎
傳記特點
能力
學習
本章小結及對管理者的意義
復習題
討論題
團隊練習:積極強化和懲罰
道德困境:行為校正是一種控制嗎
案例分析
3章價值觀、態度和工作滿意度
價值觀
態度
工作滿意度
本章小結及對管理者的意義
復習題
討論題
團隊練習:與中國經營者進行談判時面對的挑戰
道德困境:是賄賂還是禮物
案例分析
4章人格與情緒
5章知覺和個體決策
6章基本的動機概念
7章動機:從概念到應用
Ⅲ篇群體
8章群體行為的基礎
9章理解工作團隊
10章溝通
11章領導的基本觀點
12章當代領導問題
13章權力與政治
14章沖突與談判
Ⅳ篇組織系統
15章組織結構的基礎
16章工作設計與技術
17章人力資源政策與實踐
18章組織文化
Ⅴ篇組織動力
19章組織變革與壓力管理
附錄A組織行為學的歷史沿革
附錄B組織行為學的研究方法
詞彙表

8. 道德困境:面對五項道德決策,你會怎麼做(三)

我想這件事,每個人都不會考慮到道德。大家出來就是為了賺錢,有版機會怎麼會錯過呢?權 貪小便宜也不是我們一天形成的,想用道德約束那是相當的困難。
作為中層管理者應該為公司,為員工多考慮一下。為公司不能虛報,瞞報。為員工,員工出差很辛苦,不能為了一點點補貼打消員工的積極性。
解決方案:對員工頻繁出差地區的消費進行統計。規定出出差消費額度及補貼金額。 如員工A到 C市出差,食宿檔次5.申請補貼300。 員工B到C市出差,食宿檔次2.申請補貼500。 我們可以發現員工A在出差過程中為公司節省了食宿費用,那我們應該給予鼓勵,我想300員並不多。 那相對來說,員工B的出差享受高檔次待遇,還要求高額補貼,這顯然是不合理的。所以出差費用及補貼金額公司應該出據標准,這樣員工才能享受合理的待遇,還能不被良心責備。 註:部分公司需要考慮出差價值!

9. 什麼是道德困境,道德困境的例子學生,綜攪亂一池

道德困境的實質恰恰是要人們在是與是之間、善與善之間、兩個有價值的東西之間進行一種非此即彼的選擇。

10. 斯蒂芬.P.羅賓斯的《管理學》讀後感!急!得稿送我全部分數!

《管人的真理》是斯蒂芬·P·羅賓斯博士所撰寫的關於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作品。
斯蒂芬·P·羅賓斯博士,是管理學和組織行為學領域的世界頂極管理暢銷書作者。他的書銷量已經突破200萬冊,在美國的100多所大學和世界數百所大學及許多企業中被廣泛採用,讀者遍及全球。除本書以外,羅賓斯博士的《管理學》和《組織行為學》中文版在中國管理學界教師、MBA和企業管理者及公司白領中也是有口皆碑,且多年暢銷不衰。
羅賓斯博士的實踐經驗豐富,學識淵博,並非一般象牙塔中研究管理學的教授可以比擬。他曾就職於殼牌石油公司和雷諾金屬公司,他先後在布拉斯加大學、協和大學、巴爾的摩大學、南伊利諾伊大學和聖迭戈大學任教,並在一些著名的跨國公司中擔任咨詢顧問。
羅賓斯博士酷愛體育運動,自1993年以來,他曾4次獲全美室內同齡組50米短跑冠軍,並創造了360米和200米兩項世界紀錄。他被選為1993年和1994年度同齡組田徑先生。
這樣一位經歷豐富的作者寫出的這樣一部著作,我在拜讀後立即感覺他用淺顯易懂的語言闡述了人力資源管理上的一些真理,而且選用的都是貼近實際生活的例子,對工作實踐具有直觀的指導意義。
從結構上講,本書基本上是圍繞人力資源管理的幾大模塊闡述的,從招聘開始,到激勵、領導能力、績效管理、溝通方式等,一一進行了說明,特別是對組織的過程、行為、意義進行了超越一般見解的論述。而且,本書還糾正了一些在在許多流行的管理書籍中未經證實的觀點,以實踐證據他們做了反駁。
我認為,本書的特點就是從行為而不是從管理理論上討論人力資源管理,就像本書一開頭湯姆斯.G.卡明斯(美國南加州大學馬歇爾商學院管理與組織系主任、教授)所評論的那樣,「管理實踐和行為研究之間的鴻溝終於被跨越了」。
所以,我對本書的觀點就是,本書更多的從實踐操作層面對我的工作產生指導作用,和已經學習的人力資源管理相關教材的理論向配合,能在理論和實踐雙重范圍發揮更好的作用。
就招聘而言,本書所介紹的是如何在實際面試中尋找到符合組織需求的合適人才。按照教材上的說法,主要是招聘的概念和可採用的方法,包括外部招聘和內部招聘,並介紹可能從外部獲得人才信息的渠道,以及相關優缺點的比較,但並沒有介紹面試時需要注意的地方;這往往造成實踐中收集到人才資料,卻不知道如何通過面試這段短短的時間了解他除了技能以外的其他情況。而實際上就像本書真理1所說的那樣「忘掉人格特質,行為才算數」,只有從面試人員以前的行為出發,才能考量他今後在新的組織裡面可能會發生的行為,及對新組織的適應性。
此外,本書也對傳統招聘理論做了驗證。如傳統招聘理論也提到面試時要做好「工作真實情況介紹(Realistic Job Preview)」,應當向應聘人員介紹本組織不利的一面外,否則易使求職者產生過高的期望。本書就對此做了進一步的詳細舉例說明,他列舉了電信科技公司首席運營官特意說明加班很多的情況,從而保留下忠心耿耿、願意做工作中任何事情的員工。而且這樣可以大大降低員工的離職率,減少不必要的成本。
對我更有啟發的是,作者在本書中介紹了面試提問的方法,關鍵是使用一系列標准化的問題,避免引導性問題,並對應聘統一職位的人提出相同的問題,這樣可以有一個公平的考量。而在現實工作中,面試有時往往有點隨心所欲,面試人員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對應試人的第一印象等,提出不同的、不系統的問題,這樣往往不能真正選擇適合的人才。
有了合格的、符合企業需要的員工就足夠了么?事實上遠遠不是這樣,對員工的績效考評與激勵是人力資源中極為重要的環節,沒有績效考評和激勵措施,員工就不可能高效工作,也不可能為企業創造更多效益。績效和激勵是人力資源管理教材中經常提到的,在本書中也作為一個重點進行了闡述。教材上對績效和激勵講述,重點在於績效考評的內容、指標體系、考核方法、結果運用等理論問題,本書則是對績效考評與反饋的手段、其與激勵效果之間的關系做了具體說明。作者首先論證「為什麼當今許多員工沒有被激勵起來」(真理12),對此提出了三個淺顯的現象,關鍵還是員工對績效考評的信任度,和員工報酬是否可以在績效考評中得到切實反映。因此,作者提出,只有加強努力和績效的關系、績效與報酬的關系和報酬與實際想要的報酬之間的關系,才能使績效發揮其應有的效用。
作者還提出了他對員工滿意度對提高員工績效的看法,他推翻了傳統觀念上所認為的快樂的員工就有好的業績的看法,反而從自己寫作體驗的角度提出提供員工工作效率、增加員工工作成就感才能提高員工績效的觀點。這也是一般教材所罕見的經驗。
就我的實踐而言,上述論述對調整績效考核體系具有明確的指導性意義。在一般的企業里,往往根據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的闡述或者領導的要求,為考核而考核,甚至乾脆有的企業根本就沒有考評,即使有也往往是走過場,並沒有使用公開公平的標准對員工的努力程度進行表彰;即使有表彰,也不一定是員工內心所期望的。因此,真正要讓績效評估要起到實際效果,一是要制定統一考評標准,二是進行多級、跨級別考核,三是探究不同年齡、資歷層次員工的不同需求,將考評結果與其需求向結合。如此可以較好的激勵員工,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
此外,作者提出的真理17「專業工作者追求流暢的生活體驗」給我一種全新的感覺,也為激勵體制提出一個很好的設計方向。作者認為,管理者應將流暢看成一種激勵專業員工的有效方式,因為工作本身有許多特性可以激發「流暢」的狀態,工作可以帶來挑戰,讓人精力集中,所以管理者可以把工作設計的更富有挑戰性、創造性,讓人全神貫注,員工能充分施展才能。
這條真理對我的另一個實踐意義在於,將能幫助我更加理性、深入的對實踐經驗進行梳理和總結。我在實踐中常常看到,員工並非僅僅以金錢就可以達到激勵效果的,除了金錢、升職、精神獎勵等激勵手段外,員工在工作中感到快樂、在工作環境中感到人際關系的友好也是挽留員工和激勵員工的重要手段。身邊經常有朋友表示不願意離開現有單位,即使新單位的收入更高,他也不願意去,重要原因就是現有工作富挑戰性、從中得到快樂和成就感,以及與同時交往的愉悅。作者的上述論述從理論高度總結了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現象,也給我指出理論結合實踐、實踐升華理論的道路。
本書還有一個特點,是以淺白的方式說明了「領導的真理」,而這是書本、教材上幾乎不會提到的。一般教材上都是對人力資源管理進行理論介紹,對領導的藝術是不會做正面闡述的;而領導能力在到達一定職位級別後,又是必須的。經常有例子,說是在自己的專業崗位上工作的非常好,一旦提拔到領導崗位就存在諸多問題,無法承擔管理多人的職責、與下屬、上級、平級之間的關系緊張等等。因此,領導能力是必須的。很多人認為,領導能力是天生的,我以前也經常由此想法,但拜讀了本書後,我改變了這種觀點。作者認為,領導能力是可以培養的,連一般人認為最難獲得的「領導人格魅力」也是可以通過訓練獲得的。就像真理31所描述的「魅力是可以學會的」,作者描繪出有魅力的氣質與行為,並針對魅力行為設計培養方法與步驟。而一個有魅力的領導是能讓下屬心甘情願追隨的。就如毛澤東主席,他的個人魅力使無數人願意追隨,即使他晚年返了錯誤,感受到他個人魅力的人仍然對他無怨無悔。當然,我們個人是不可能達到毛主席這樣的高度的,不過還是說明魅力在領導力中的影響與作用。

本書還在其他許多方面對「管人的真理」做了論述,限於篇幅所限,本讀後感無法一一敘述。但是,我想再次申明的是,本書對我在實踐工作的直接指導作用非常大。今後,我將不斷聯系實踐、配合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和本書的論述,更有效率的開展相關工作!

熱點內容
消防法規包括哪些 發布:2024-12-05 10:34:10 瀏覽:251
刑法最低處罰年齡 發布:2024-12-05 10:13:22 瀏覽:878
香港立法會會議 發布:2024-12-05 09:32:56 瀏覽:791
訴訟法亦稱什麼法 發布:2024-12-05 09:31:21 瀏覽:408
風口道德經 發布:2024-12-05 09:29:46 瀏覽:622
道德經談 發布:2024-12-05 08:46:39 瀏覽:778
廣東省民辦教育法規 發布:2024-12-05 08:01:36 瀏覽:693
企業法律顧問鄉村年度工作總結 發布:2024-12-05 07:41:49 瀏覽:219
非法學專業經濟法考研怎麼 發布:2024-12-05 07:41:02 瀏覽:719
騎士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12-05 07:40:19 瀏覽: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