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行政立法體制的內容
⑴ 我國的立法體制是什麼
一、我國的立法體制是什麼
1、我國的立法體制的基本構成為,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國務院行使行政法規制定權、地方政府行使地方性法規制定權、自治區可以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2、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十八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第八十九條
國務院行使下列職權:
(一)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規,發布決定和命令;
(二)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議案;
(三)規定各部和各委員會的任務和職責,統一領導各部和各委員會的工作,並且領導不屬於各部和各委員會的全國性的行政工作;
(四)統一領導全國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的工作,規定中央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國家行政機關的職權的具體劃分;
(五)編制和執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和國家預算;
(六)領導和管理經濟工作和城鄉建設、生態文明建設;
(七)領導和管理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和計劃生育工作;
(八)領導和管理民政、公安、司法行政等工作;
(九)管理對外事務,同外國締結條約和協定;
(十)領導和管理國防建設事業;
(十一)領導和管理民族事務,保障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權利;
(十二)保護華僑的正當的權利和利益,保護歸僑和僑眷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
(十三)改變或者撤銷各部、各委員會發布的不適當的命令、指示和規章;
(十四)改變或者撤銷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的不適當的決定和命令;
(十五)批准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區域劃分,批准自治州、縣、自治縣、市的建置和區域劃分;
(十六)依照法律規定決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范圍內部分地區進入緊急狀態;
(十七)審定行政機構的編制,依照法律規定任免、培訓、考核和獎懲行政人員;
(十八)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授予的其他職權。
二、我國的立法背景是什麼
我國的立法背景為,近年來,我國社會的誠信道德和誠信秩序出現一些問題,引發了較大范圍的影響,其中亦有法律不當適用的因素。社會對善意救助者反遭誣陷議論不斷,甚至質疑社會道德和法律的引導性。不少學者主張,應當對善意救助者從法律上、制度上給予更全面的保障,為處理這類案件提供理論支持和法律依據,彌合誠信道德和誠信秩序的社會創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靈魂,以法治體現道德觀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是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必然要求,也將凝聚起強大價值引導力和精神推動力。
⑵ 我國行政法體系都包括哪些具體法律
行政法部門的來法律主要有自:《行政許可罰》、《行政處罰法》、《治安管理處罰法》、《行政監察法》、《公務員法》。
所謂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一般行政法:指具有以下內容的法律法規:規定國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則、方針、政策;國家機關及其負責人的地位、職權和職責;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任免、考核、獎懲;有關行政體制改革和提高行政機關的工作效率等等。
特別行政法:指規范各專門行政職能部門如教育、民政、衛生、統計、郵政、財政、海關、人事、土地、交通等方面的管理活動的法律、法規。
⑶ 我國立法體制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體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法許可權、立法權運行和立法主體諸方面制度構成的有機整體。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幾經變化,逐步形成了現在的立法體制:(1)1954年普選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前,實行相當分權的立法體制。在中央,根據共同綱領和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體會議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制定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當時行使中央立法權的主要是中央人民政府,它享有制定和解釋法律、頒布法令的權力,批准許多規范性法律文件。共同綱領和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沒有規定政務院享有立法權,但實際上政務院也制定和頒布規范性法律文件,它還批准許多地方性法令、條例和法規。在地方,根據各地方政府組織通則,大行政區、省、市、縣的政府可擬定法令、條例或單行法規;根據1952年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從最基層的民族自治鄉往上,各級民族自治機關都有權制定單行法規。(2)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召開後,中國立法體制,變為實行中央相當集權的體制。根據1954年憲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行使國家立法權的唯一機關,有權修改憲法,制定法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權解釋法律,制定法令;國家主席公布法律和法令。憲法除規定國務院有權向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提出議案外,沒有規定國務院有其他立法職權,但事實上國務院規定的行政措施,發布的決議和命令,被視為國家法規,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法律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法令一起收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法規匯編》中。1954年憲法取消了一般地方享有法令、條例或單行法規的擬定權,僅規定民族自治地方有權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立法體制上相對的分權與集權,在當時都有其原因並都發揮過有益的作用。但開始時連縣政府都有擬定法令、條例的權力,未免分權過甚;以後又取消民族自治地方以外的所有地方的立法權,未免集權過甚。(3)1979年後,中國立法體制在朝著完善化的方向發展的過程中有多次改革。首先是1979年地方組織法揭開中國立法體制改革的序幕,規定省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享有地方性法規制定權。之後1982年憲法從多方面推進了這一改革,確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共同行使國家立法權,國務院行使行政法規制定權,並確定了國家立法權、行政法規制定權、地方性法規制定權、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制定權的劃分、歸屬及其基本關系。接著1982年和1986年兩次修改地方組織法,把地方性法規制定權逐漸擴大到省級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這期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還多次授權國務院和有關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單行法規,形成了一個主要由國家立法權、行政法規創制權、地方性法規創制權、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創制權、授權立法權所構成的新的立法體制。同當代媒界普遍存在的單一的立法體制、復合的立法體制、制衡的立法體制相比,中國立法體制是獨具特色的立法體制:(1)它實行中央統一領導,強調國家立法權屬於中央並在整個立法體制中處於領導地位。國家立法權只能由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及其常設機關行使,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要以憲法和法律為依據,不得與之相抵觸。(2)它實行多級(多層次)並存,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國務院,一般地方,在立法職權上以及在它們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上有級別之差,它們並存於中國立法體制中。(3)它實行多類結合,即上述立法權同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和有關方面享有授權立法權,有類別之差。中國立法體制中的各種立法權不是都可用「級」的概念表明它們的關系:其一,制定自治條例、單行條例與一般地方制定地方性法規不同,後者以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為前提,前者無此前提但須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或備案;只有省、直轄市和國家確認的重大的市的國家權力機關及其常設機構有權制定地方性法規,但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都可以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其二,行政法規一般能在全國有效,自治條例、單行條例不能在全國有效,因此行政法規比後者高一級;但後者不象一般地方性法規那樣必須以行政法規為依據,有的還是經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的,在這點上又不能說比行政法規低一級;把兩者看成平級更不妥。其三,根據授權而行使的立法權更不可能以「級」或「層次」來表明它們在中國立法體制中的地位及其與別的立法權的關系。當代中國這種立法體制,是中央統一領導和適當分權,多級並存、多類結合,相當靈活的民主集中制的立法體制。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制定憲法法律,統率全局、國務院有重大的規范創制權,但不得與憲法、法律相抵觸;地方也享有相當大的規范創制權,但不得予憲法、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相抵觸
⑷ 立法體制的主要內容
憲法、立法法和有關法律在認真總結建國以來中國法制建設的實踐經驗專的基礎上,屬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各自許可權范圍,作了明確規定。主要內容是: 民族自治地方(即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可以依照當地民族的特點,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作出變通規定,但不得違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不得對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以及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專門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規定作出變通規定。
⑸ 簡述我國立法體制的基本構成是什麼
我國的立法體制是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國家立法權以及行政法規制定權、地方性法規制定權、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制定權、規章制定權構成的。我國的立法體制是統一的,又是分層次的。
一是中央與地方立法許可權的劃分,二是中央各國家機關之間立法許可權的劃分。由於各國的政治制度、經濟發展狀況、歷史文化傳統、民族狀況等情況不同,因此,各國對立法許可權的劃分也不盡相同。
我國立法體制的基本特徵:
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共產黨是國家的領導核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統一的單一制國家是歷史形成的傳統,這些因素決定我國的立法許可權必須相對集中,不能過於分散,以利於維護法制的統一和國家的統一。
同時,由於我國地域廣闊,各地情況很不相同,要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我國正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各項改革,需要不斷完善法制,等等,這些因素又決定我國的立法許可權不能過於集中,必須適應各種不同情況,有利於充分調動各方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於促進改革發展穩定和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
⑹ 我國立法體制
法律分析:我國的立法體制可概括為:
1.中央統一領導和一定程度分權的,多級並存、多類結合的立法體制
2.一元、兩級、多層次的立法體制
3.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4.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⑺ 我國行政立法體系的內容
一.行政立法主體:行政立法活動是由有行政立法權的行政機關進行的,根據憲法、組織法以及立法法的規定,國務院有權制定行政法規;國務院各部委及直屬機構有權制定部門規章;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省級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以及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的經濟特區市的人民政府有權制定地方政府規章。
二.行政立法許可權:行政立法許可權是指行政機關制定行政法規與行政規章在內容與形式上的許可權范圍,即行政法規與行政規章可以就哪些事項作出立法性的規定。
行政機關行使行政立法權必須嚴格遵循法律保留原則。法律保留即凡是由法律規定的事項,只能由法律規定,其他規范無權規定,否則構成違法。根據《立法法》的規定,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保留以下事項立法權:國家主權的事項;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民事基本制;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稅收、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訴訟和仲裁製度;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其中有關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與處罰、司法制度等事項屬於法律絕對保留事項。行政法規規定的事項有以下三個方面: 1.執行具體法律規定事項。2.實施憲法規定職權事項,即憲法第89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3.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授權立法的事項。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事項,國務院可以根據全國人民代及其常委會授權決定先制定行政法規。
部門規章規定的事項應屬於執行法律或者國務院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事項,即國務院各部門規章制定的依據是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並且只能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地方規章可以規定的事項是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規定需要制定規章的事項,以及屬於本行政區域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
三.行政立法的效力等級
行政立法的效力等級是指行政法規與行政規章在國家法律規范體系中的地位。憲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法律、法規、規章不能同憲法相抵觸;法律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地方性法規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規章;省級人政府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較大市的人民政府的規章。
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
⑻ 簡述我國的立法體制!
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共產黨是國家的領導核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統一的單一制國家是歷史形成的傳統,這些因素決定我國的立法許可權必須相對集中,不能過於分散,以利於維護法制的統一和國家的統一。
同時,由於我國地域廣闊,各地情況很不相同,要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我國正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各項改革,需要不斷完善法制,等等,這些因素又決定我國的立法許可權不能過於集中,必須適應各種不同情況,有利於充分調動各方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於促進改革發展穩定和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
(8)我國行政立法體制的內容擴展閱讀
憲法、立法法和有關法律在認真總結建國以來我國法制建設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各自許可權范圍,作了明確規定。主要內容是:
法律。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全國人大修改憲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對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1982年憲法賦予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法律的權力,是我國立法體制的一個重要改革。30多年來,我國的多數法律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
⑼ 簡述我國立法體制的基本構成
1.法律。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全國人大修改憲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對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1982年憲法賦予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法律的權力,是我國立法體制的一個重要改革。30多年來,我國的多數法律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
為了保證國家必要的集中統一,立法法規定下列十個方面的事項屬於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專屬立法權,只能由法律規定:一是國家主權的事項;二是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三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四是犯罪和刑罰;五是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六是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七是民事基本制度;八是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稅收、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九是訴訟和仲裁製度;十是必須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
2.行政法規。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根據立法法的規定,行政法規可以就下列兩個方面的事項作出規定:一是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二是憲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此外,國務院還可以根據實際需要,經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授權,對屬於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專屬立法權而尚未制定法律的事項,制定行政法規,但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等事項除外。這些事項只能由法律作規定,不能由行政法規作規定。
3.地方性法規。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其他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批准後施行。根據立法法的規定,地方性法規可以就以下兩個方面的事項作出規定:一是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需要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作具體規定的事項;二是屬於地方性事務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同時,立法法還規定,除應當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法律的事項外,其他事項國家尚未制定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根據本地方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性法規。在國家制定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生效後,地方性法規同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相抵觸的規定無效,制定機關應當及時予以修改或者廢止。
海南省、深圳市、廈門市、汕頭市、珠海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按照全國人大的授權,根據經濟特區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遵循憲法的規定以及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制定法規,在各自的經濟特區范圍內實施。
4.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民族自治地方(即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可以依照當地民族的特點,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作出變通規定,但不得違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不得對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以及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專門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規定作出變通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五十一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加強對立法工作的組織協調,發揮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
第五十二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立法規劃、年度立法計劃等形式,加強對立法工作的統籌安排。編制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應當認真研究代表議案和建議,廣泛徵集意見,科學論證評估,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民主法治建設的需要,確定立法項目,提高立法的及時性、針對性和系統性。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由委員長會議通過並向社會公布。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負責編制立法規劃和擬訂年度立法計劃,並按照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要求,督促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的落實。
第五十三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應當提前參與有關方面的法律草案起草工作;綜合性、全局性、基礎性的重要法律草案,可以由有關的專門委員會或者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組織起草。
專業性較強的法律草案,可以吸收相關領域的專家參與起草工作,或者委託有關專家、教學科研單位、社會組織起草。
第五十四條提出法律案,應當同時提出法律草案文本及其說明,並提供必要的參閱資料。修改法律的,還應當提交修改前後的對照文本。法律草案的說明應當包括制定或者修改法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主要內容,以及起草過程中對重大分歧意見的協調處理情況。
第五十五條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提出的法律案,在列入會議議程前,提案人有權撤回。
第五十六條交付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全體會議表決未獲得通過的法律案,如果提案人認為必須制定該法律,可以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重新提出,由主席團、委員長會議決定是否列入會議議程;其中,未獲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法律案,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決定。
第五十七條法律應當明確規定施行日期。
⑽ 我國的立法體制是什麼
法律分析:當代中國是單一制國家,根據我國憲法的規定,我國的立法體制是一元性的立法體制,全國只有一個立法體系;同時又是多層次的。在我國,根據憲法的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制定法律;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國務院下屬的部委根據法律和行政法規,制定規章;省、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 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 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 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 性法規;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 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 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 行政法規,制定規章。此外,按照「一國兩制」的 原則,特別行政區實行的制度(包括立法制度), 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法律規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八條 下列事項只能制定法律:(一)國家主權的事項;(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四)犯罪和刑罰;(五)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六)稅種的設立、稅率的確定和稅收徵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七)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徵用;(八)民事基本制度;(九)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十)訴訟和仲裁製度;(十一)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