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立法法稅

立法法稅

發布時間: 2020-12-28 20:09:54

Ⅰ 我國的立法法有沒有規定稅收法定

《立法法》第八條第六項就是稅收法定原則的體現。
第八條 下列事項只能制定法律:
(六)稅種的設立、稅率的確定和稅收徵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

Ⅱ 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一名人大代表建議全國人大按照《立法法》規定收回稅收立法權,並終止國務院制定

A

Ⅲ 稅收法律、稅收法規、稅收規章的制定機關有何不同

1、效力不同。

在我國稅收法律的效力是最高的,其次效力為稅收法規,最後為稅收規章。即稅收法律效力大於稅收法規大於稅收規章。

2、制定機關不同。

在我國只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它的常務委員會依法定程序制定和頒布的規范性文件才能稱為稅收法律。稅收法規狹義上是由國家權力機關以外的國家機關制定的。稅收規章是由稅收行政管理機關制定的。

3、定義不同。

稅收法律從廣義上來說包含法律及一切規范性的法規和規章。狹義上的法律在我國指的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稅收法規從廣義上說等同於稅法。從狹義上說指的是由國務院或地方人大制定的文件。稅收規章則指的是由稅收部門在職權范圍內依據具體的事務制定的文件。

(3)立法法稅擴展閱讀:

稅收法律的基本原則:

1、稅收法定原則。

稅收法定原則是稅法最基本的原則,它是稅法三大基本原則中最基本的原則。

2、稅收公平原則。

公平原則是現代文明社會的普遍原則,它涵蓋了政治、經濟、外交、法律等幾乎所有的社會層面,而不同的層面有其具體的不同內容。

3、稅收效率原則。

效率原則是現代市場經濟國家普遍遵循的原則。

稅收法規的基本原則:

1、統籌兼顧各種利益,正確處理需要與可能,有利於國家積累資金的原則。

2、貫徹執行黨的經濟政策和法律法規,有利於國民經濟建設發展的原則。

3、貫徹區別對待,合理負擔的原則。

Ⅳ 0202新修訂的立法法規定,政府以後收取哪些稅,怎樣去收取,應該由

修改後的立法法將「稅收」的專屬立法權單列,並規定「稅種的開征、停徵和稅收徵收管理的基本制度」只能制定法律,即「稅收法定」。
目前我國稅收共18種,但只有3種是由法律規定的,其他15種都是國務院制定暫行條例後開征的。根據修改後的立法法,今後政府收什麼稅,向誰收,收多少,怎麼收等問題,都要通過人大立法決定。

從經濟、政治、社會多位一體的國家治理角度考察,全面落實稅收法定原則無疑具有重大且深遠的意義:

第一,稅收法定可為市場經濟發展營造穩定、合理的稅法環境。現階段,我國已經基本建立起市場經濟的初步框架,但尚未建立起法治的市場經濟。體現在稅收領域,目前尚有15個稅種未做到「一稅一法」,稅法規范的低位階導致納稅人的財產安全、經營自由等缺少較穩固的保障。鑒於此,稅法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的首要體現,就是通過充實和完善稅法體系,設計科學的現代稅制,為市場主體提供穩定的預期和行為指引。

第二,稅收法定有利於以點帶面地推進我國的民主法治進程。稅收的徵收是將私人財產轉化成公共財產的過程,與每個納稅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故而,稅收的法治化備受社會關注,亦是開創改革和法治新局面的極佳路徑。在稅收法定的指引下,廣大納稅人間接或直接參與稅收的徵收、管理和使用活動,行使納稅人權利,可以大大增強納稅人的法治意識和民主能力。

第三,稅收法定可以助力形成良性、文明、互動、和諧的社會運行方式。隨著居民財富顯著增加、利益訴求日趨多元,納稅人對自身的財產權益保護比任何時候更加重視,如果處理不當,容易引發社會沖突。依託稅收法定原則的落實,在制定稅收規則時便開放地聽取民意、吸納民智,經由充分的對話、協商、博弈和調適,最終形成凝聚盡可能多共識的民主決策產物,可以提前消化可能出現的異議,化解潛藏的社會矛盾和風險。

新法要求稅法必須由人大制定,人大代表審議通過後方能執行,這就避免了任性擴張的紅頭文件導致的濫收稅,從根本上保障了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從立法上規范了納稅這一不能隨意增加的公民義務。

Ⅳ 立法法通過後全國人大能不能授權國務院對稅收的開停作規定

不能,立法法最主要的要求就是體現法律的權威性。

Ⅵ 在立法法修改前 關於稅收的說法

稅收優先權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稅收優先於無擔保債權
按照民法通則的規定,債是按照合同約定或者按照法律規定,在當事人之間產生的權利義務關系。享有權利的人是債權人,負有義務的人是債務人。債權就是債權人所享有的要求償還債務的權利。所謂無擔保債權,是指在債權上未設定擔保物權的普通債權。稅收優先於無擔保債權,是對納稅人未設定擔保物權的債權,實行稅收優先。所謂未設定擔保物權的債權是指納稅人沒有為其設定抵押、質押或沒有被留置的債權。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比如破產法規定,職工工資優先於稅收。
(二)稅收優先於發生在其後的抵押權、質權、留置權
稅收優先於發生在其後的抵押權、質權、留置權,即納稅人欠繳的稅款發生在納稅人以其財產設定抵押、質押或者納稅人的財產被留置之前的,稅收應當先於抵押權、質權、留置權執行。
(三)稅收優先於罰款、沒收違法所得
納稅人欠繳稅款,同時又被行政機關處以罰款、沒收違法所得的,稅收優先於罰款、沒收違法所得。這是因為稅收是國家財政的基本的、最主要的來源,是維護國家正常運轉必不可少的。行政機關進行的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是國家運用行政權力對納稅人的懲罰,不以取得財政收入為目標,是非稅收入。兩者相較,稅收比較重要,應予以優先對待。

Ⅶ 立法法第8條蘊含的財稅法原則

稅收法定主義是財稅法中的基本原則,該原則起源於西方 無代表不納稅 的民主思潮,根本目的在於控內制和規容範國家的強制征稅權,保護公民財產權益免受非法侵害。我國2015年《立法法》第八條進行重大修改,通過立法全面貫徹實施稅收法定原則,使國家征稅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此外,稅收法定主義還關繫到地方稅收立法權的問題,也關繫到財政預算的問題。

Ⅷ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立法基礎和立法依據是A 憲法 B民法通則 C 立法法 D行政法

是A,憲法有規定公民有納稅的義務。
第五十六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依照法律納稅的義務。

Ⅸ 在立法法修改前,哪些稅種是法規規定的

根據我國立法法的有關規定,目前有權制定稅法或者稅收政策的國家機關主要有:全內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容務委員會、國務院、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海關總署、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等。
一、稅收法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或者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
二、有關稅收的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制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營業稅暫行條例》等。
三、有關稅收的部門規章由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海關總署和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等部門制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營業稅暫行條理實施細則》、《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實施細則》、《稅務行政復議規則》。其中,有些重要規章要經過國務院批准以後發布,如《外國公司船舶運輸收入征稅辦法》。

Ⅹ 立法法修正案進一步明確細化的稅收法定原則明確了一下哪些內容

根據稅收法定原則,將稅收一項單列出來,明確稅種、納稅人、征稅對象、計稅依據、稅率和稅收徵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只能由法律規定。

熱點內容
涉港國安法加強立法 發布:2025-04-02 04:25:13 瀏覽:154
中國海洋環保法規需完善 發布:2025-04-02 03:27:10 瀏覽:723
2014年國家司法考試大綱 發布:2025-04-02 03:23:01 瀏覽:434
法官單獨序列管理 發布:2025-04-02 03:06:10 瀏覽:935
合同法合同履行問題 發布:2025-04-02 03:02:51 瀏覽:446
杭州市法律援助電話是多少 發布:2025-04-02 02:48:31 瀏覽:572
規章規范性文件資料庫建設 發布:2025-04-02 02:45:47 瀏覽:33
上海朱斌律師 發布:2025-04-02 02:35:37 瀏覽:802
道德禮儀課 發布:2025-04-02 02:16:11 瀏覽:920
法律關系中無限責任范圍 發布:2025-04-02 02:01:35 瀏覽: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