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職業道德行為規范
⑴ 教師職業道德的主要范疇包括
職業道德的基本范疇是職業道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反映行業與行業之間、行業與社會之間、行業內部從業人員之間、從業人員與社會之間的最本質、最重要、最普遍的道德關系的概念。職業道德范疇雖然還未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有些概念的使用還在藉助於一般道德范疇,如幾乎所有的行業都在用「善」、「惡」、「義務」「良心」等概念來評價職業行為
職業道德簡介:職業道德,就是同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系的符合職業特點所要求的道德准則、道德情操與 道德品質的總和,它既是對本職人員在職業活動中的行為標准和要求,同時又是職業對社會所負的道德責任與義務。 職業道德是指 人們在職業生活中應遵循的基本道德,即一般社會道德在職業生活中的具體體現。是職業品德、職業紀律、專業勝任能力及職業責任等的總稱, 屬於自律范圍,它通過公約、守則等對職業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規范。 職業道德既是本行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的 行為規范,又是行業對社會所負的道德責任和義務。主要內容: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素質修養。職業道德的涵義包括以下八個方面:(1)職業道德是一種職業規范,受社會普遍的認可。(2)職業道德是長期以來自然形成的。(3)職業道德沒有確定形式,通常體現為觀念、習慣、 信念等。(4)職業道德依靠文化、內心信念和習慣,通過員工的 自律實現。(5)職業道德大多沒有實質的約束力和強制力。(6)職業道德的主要內容是對員工義務的要求。(7)職業道德標准多元化,代表了不同企業可能具有不同的價值觀。(8)職業道德承載著企業文化和凝聚力,影響深遠。
⑵ 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教師職業道德基本原則: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
兩個原則不一樣,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是:"集體主義為公民道德建設的原則,是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
教師職業道德是隨著教育的發展而發展的。春秋以前,教師職業道德雖然已經出現,但很不系統,往往夾雜於政治道德之中。春秋時期,孔子辦私學,廣收門徒,創立了許多有關教師職業道德方面的理論,並以《論語》一書集中反映了出來。其中較為著名、對後世影響較大的有:「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體現了一種有關「學」「誨」的師德。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體現了一種「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的師德。 此外還有熱愛學生、有教無類、不恥下問、知過而改、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等有關教師職業道德方面的著名言論,形成了我國教育史上的第一個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體系。
孔子而後的百家爭鳴時期,荀子、墨子、孟子等對教師職業道德體系進一步發展如荀子在強調教師要以身作則的同時,又提出教師須具備的四個條件:「尊嚴而憚」、「耆艾而信」、「誦說而不陵不犯」、「知微而論」,實際就是在德行信仰、能力、知識等方面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漢代的董仲舒把「三綱五常」作為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要求,又說「善為師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指的是教師的道德品質、知識才幹、言談舉止等。 唐代韓愈將師德列於對教師要求的首位,雲「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宋元明清又對教師的職業道德作了進一步的發展。
如朱熹提出把「博學」、「審問」、「慎思」、「明辯」、「篤行」作為教師的道德規范。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則認為「德以好學為極」、「欲明人者必須先自明」。
(2)教師職業道德行為規范擴展閱讀:
負面報道:
2012年12月,多位華師大二附中97屆畢業生在微博上「實名舉報」中學時代的物理老師張大同「多次以檢查身體為由,對在校男學生做出有違師德的舉動」,校方進行調查後,當事教師被免職解聘。
2013年5月,國內發生海南幼女開房案,之後媒體又陸續報道了一些關於教師猥褻侵犯學生的案件,引發了人們對於師德的關注。同年12月,央視新聞調查節目播出《性侵犯:隱蔽的罪惡》,再次報道了張大同事件。
⑶ 老師應具備的日常行為規范是什麼
教師日常行為規范:
一、遵紀守法,依法執教。要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自覺遵守《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等教育法律法規。不得散布、傳授違背黨和國家方針政策、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的言論。
二、愛崗敬業,樂於奉獻。要熱愛學校,熱愛本職工作,樹立甘為人梯、樂於奉獻精神,不得損害學校利益和集體榮譽,不得刻意索取待遇,不得擅自遲到、早退和缺課,不得不備而教、不批改學生作業。
三、服從分工,講求團結。要服從學校分工安排,維護集體利益,同事之間要互敬互諒、講求團結協作,不得拉幫結派鬧小團體。
四、愛護學生,平等相處。要關心愛護、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要尊重學生的人格,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不得諷刺、挖苦、歧視、侮辱、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強迫學生休學、轉學、退學。
五、嚴謹治學,遵章守紀。要樹立優良的學風,刻苦鑽研業務,不斷探索教學規律,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不得以個人名義在校外兼職,不準參與賭博、邪教、傳銷等違法違紀活動。
六、廉潔從教,嚴於律己。要堅守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覺抵制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不準利用職務之便索要或變相索要、收受學生和家長禮物,不準接受學生及學生家長的宴請,不準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不準向學生和家長推銷或暗示學生到指定地點購買課外書籍、教輔資料等,不準在職教師組織和參與有償家教,或通過介紹、暗示、誘導學生,為社會培訓機構、退休教師提供有償家教生源並從中獲利。
七、尊重家長,相互信任。要建立家校聯系制度。教師要主動與學生家長聯系、溝通,虛心聽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不準訓斥、指責、刁難和侮辱學生家長。
八、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教師要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質、言行舉止等方面以身作則,自覺為學生率先垂範,做到行為規范、為人師表、教學相長。不得巧立名目亂收費,不得向學生施以任何名目的罰款,不得在評優、晉級、晉職、調動、招生等工作中弄虛作假。
⑷ 教師職業道德素養包括哪些內容
一、主要包括:
1、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努力做一名優秀教師,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教師的崇高職業理想,體現了教師職業素質的本質,具體包括:
(1)、熱愛教育事業。
(2)、熱愛學生。
(3)、獻身教育事業。
(4)、勇於同一切危害教育事業的行為進行堅決的斗爭。
(5)、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2、自覺履行教師職業責任,就是要求教師把職業責任變成自覺的道德義務,為培養和造就社會主義新人而無私奉獻。具體內容有:
(1)、教師必須自覺地做到對學生負責。
(2)、對學生家長負責。
(3)、對教師集體負責。
(4)、對社會負責。
3、樹立積極主動的勞動態度,努力培養社會主義新人。教師怎樣才能做到樹立積極主動的勞動態度。具體內容有:
(1)、教師必須有主人翁的責任感。
(2)、具有從事教育勞動的光榮感與自豪感。
(3)、要有肯於吃苦的精神。
(4)、教師職業紀律.
4、教師職業應遵守的規章、條例、守則等。主要應做到以下幾點:
(1)、要有教師意識並不斷強化這種意識。
(2)、認真學習教師職業紀律的有關規定。
(3)、在教育勞動中恪守教師職業紀律。
(4)、從一點一滴做起。
(5)、虛心接受批評,勇於自我批評,善於改正錯誤。
5、教師要有教書育人的本領,教師教書育人活動的效果是教師職業技能的反映。具體內容有:
(1)、刻苦鑽研業務,不斷更新知識。
(2)、要懂教育規律。
(3)、要具備一定的管理知識。
(4)、勇於實踐,不斷創新。
二、教師素質是職業素質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是有了教師職業勞動之後,由一些教育家、思想家總結概括而成,並在他們的著作中表達出來的。它是調節教師與他人、教師與集體及社會相互關系的行為准則,是一定社會或階級對教師職業行為的基本要求。
(4)教師職業道德行為規范擴展閱讀:
1、教師職業道德素養主要從教師的人格特徵中顯示出來,歷代的教育家提出的「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循循善誘」、「誨人不倦」、「躬行實踐」等,既是師德的規范,又是教師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徵的體現。
2、師德」,它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但是教師的道德素質並不是指規范、准則本身,而是教師把這些規范、准則逐步內化,成為教師從事教育事業的准則
3、教師道德素質比教師文化素質更為重要。師德才是教師的靈魂,是教師人格特徵的直接體現。
⑸ 為什麼 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在教育工作中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
教師職業道德是指從事教學工作的腦力勞動者在教學實踐中所應遵循的道德規范,知識分子職業道德之一。教師職業道德的產生和發展,是同人們教育活動的發展直接相聯系的,它對形成教師的職業心理和職業理想,形成教師特有的道德習慣和道德傳統,起重要作用。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教師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擔負著培養共產主義事業接班人的艱巨而光榮的任務。社會主義的教師職業道德批判地繼承了古代師德的優秀遺產,以共產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和行為規范為指導,是最先進、最高尚的教師職業道德。
在學習過程中,我認識到:教師職業道德的意義可以從師德存在的必要性這個角度去理解。
教育勞動關系的特點決定著教師職業道德有存在的必要。教育勞動關系的特點之一是,教師在自己的勞動中一定會面臨多種復雜的社會關系。最直接的有:教師個體與學生個體及群體;教師個體與同行個體和群體;教師與教育行政管理人員;教師與家長;教師與社會以及教師與自己的事業等等。處於豐富的社會關系教師的勞動必然使教師處於一定的利益取捨之中。教師的每一個行為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對和處理這些利益關系。比如一個教師在看到某個學生上課做小動作時,他用目光予以制止這樣一個教育行為。他就既考慮了單個學生的自尊,也考慮到不要使全體學生受到一個小動作的影響這樣一些學生的利益,也考慮到了教師本人的教育效果、教師的威望的維持,以及完成教育目的所要求的讓學生得到自由發展等等利益關系。所以教師一舉手一投足的確關繫到許多利害關系,關繫到這些關系的調整。由上可知:教師勞動關系的豐富性和這一關系調整所具有的自由度決定著必須有教師的職業道德存在。
例如:某校一位學生期中物理考試成績10.5分,讓學生自評時,該生給自己打了99分,於是老師在卷面上批示:
「你去死!」
顯然,這位教師犯了語言過失錯。他認為,該生公然做手腳,不知羞恥;對老師也是一種輕慢與冒犯!
這種「師道尊嚴」的心態,使這位教師很快沖過職業「底線」。 師愛最為公眾期待,教師應該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主動經常與學生溝通交流,願意與學生成為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遇事冷靜,不隨便發怒,不以威壓人,處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見,對自己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樹立較高的威信。
從以上案例,我們可以得到很多啟示,努力在教育實踐中提升自己的師德水平。
首先,教師要重視教育法規的學習,具有依法執教意識,以及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辨識力,要尊重學生,不得變相體罰。教師應重視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視教師職業的特質修養和個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標。如教師的形象,既要「德才兼備」、「嚴格負責」,又要「幽默風趣」、「熱情活潑」;對教師素質,要注意培養學生喜歡的「幽默」、「熱情」、「機智」等特質;對自身形象的追求,既要「自然」、「文明」,又要有「舉止優雅」、「談吐高雅」等較高素質修養層次的追求。教師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養。
教育需要師愛。沒有師愛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在德、智、體、美、勞等各項教育中,師愛是基礎,是先決條件。因此,在教育過程中,無私地奉獻這種師愛,既是教育成功的關鍵,又是衡量一位教師素質的重要內容。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師生關系的潤滑劑。影響師生關系的重要原因其實是師生之間缺乏正確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造成的。其實教師都是本著教書育人的態度來要求學生的,他們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子女來看待,基於恨鐵不成鋼的想法,教師希望每一位學生提高自身的能力,發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質,達到他們所期望的目標。教師嚴格要求學生是為每一個學生著想,教師本身並不能得到任何的回報。學生應該正確地理解教師的行為,不要產生厭學和反感教師的情緒。絕大部分學生還是很尊重自己的教師的,但也有少部分學生對教師不是很尊重。不尊重教師是一種極不文明的行為,比如學生見了教師不說話,上課時間吃東西,不服從教師的管教等,這些行為應當堅決的制止。
⑹ 《教師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內容
職業道德
1. 教師職業的勞動特點:任務的二重性(教書育人)、過程的藝術創造性、作用特殊性(社會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實質愛心奉獻
2. 教師的藝術創造力主要表現:板書和語言、教學設計、心靈關照
3. 教師職業的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熱愛教育、獻身教育資料節選自中國教考論壇
4. 教師職業道德的價值:客體的某些屬性對主體的生存與發展所具有的積極意義,是主體和客體之間需求關系的統一。
5. 教師職業的社會價值所表明的應是教師職業之一客體與社會需要主體的價值關系,即教師職業的本質屬性對社會的生存與發展所具有的積極意義。
6. 教師社會價值的作用:0 繼承發展人類文化的橋梁、0 為社會造就人才、0 體現了科學的再生產、0 促進人類的自我完善
7. (社會進步、教育改革、、素質教育、生產力發展、新技術革命、精神文明建設、社會轉型、社會民眾)需要教師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
8. 轉型期的價值觀變化:功利化、多元化、個人價值的關注(和社會價值的統一)
9. 教師職業道德:教師在其職業活動中,調節和處理與他人、與社會、與集體關系時所應遵守的基本行為規范和行為准則,以及在此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觀念意識或行為品質。另需說明:外在行為規范或准則的共同性、約束性、差異性
10. 影響職業道德形成發展的因素:0 社會經濟關系的制約、0 社會精神文化的影響
11. 教師職業道德的發展變化取決於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特別是社會關系的狀況和要求:0 社會經濟關系所決定的教育利益是其客觀物質基礎、0 社會經濟關系決定了學校教育的目的和人才培養的標准 制約其基本內容和要求、0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最終必然引起其變化
12. 精神文化因素對教師職業道德的影響表現:0 政治思想、0 科學文化、0 傳統道德、0 文學藝術、 0 社會風氣
13. 教師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共道德共性:相對獨立性、本質階級性、歷史繼承性、現象一致性。兩者區別:產生時間和發展不同、適用范圍不同
14. 教師職業道德的共同性:不同社會、階級的教師職業道德或多或少存在某些相似或相同的規范和要求。具體表現:0 在維護教育和教學秩序所必需的最起碼的最簡單的教育勞動行為准則商、0 對教師個人的職業品質要求商、0 教育科學規律和教育事業發展對教師行為的要求上。
15. 教師職業道德的及城市辯證的揚棄和取捨的過程
16. 教師職業道德的特點:0 適用的針對性、0.要求的雙重性、0.內容的全面性、0 功能的多樣性、0 行為的典範性、0 影響的廣泛性和深遠性
17. 教師職業道德的功能:對教師工作的促進(動力、調節、評價)、對教育對象的教育、對社會文明的示範、對教師修養的引導—功能
18. 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原則:忠於人民教育事業。決定依據:我國教育的社會主義性質、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教育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19. 教師職業道德基本原則的構成: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獻身教育、
20. 教師職業道德基本原則的作用:0 是不同社會教師職業道德相區別的更本標志、0 是教師職業道德的靈魂和核心、0 是貫穿教師職業道德的一根紅線
21. 教師職業道德范疇:廣義指反映和概括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概念;狹義指反映教師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他人之間最本質最主要最普遍的道德關系的概念
22. 教師職業道德范疇在整個教師職業道德體系中既是總結、由是指導,有承上啟下、溝通前後的作用
23. 教師職業道德范疇包括:教師的義務、良心、公正、幸福
⑺ 教師職業道德行為規范有哪八心
這是一個包含和被包含的關系。教師職業的從業人員,首選要具有職業道德,然後才會遵循職業道德規范去要求自己。如果一個人沒有道德,道德規范就是一紙空文,會想方設法規避的。
⑻ 教師職業道德重點-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
你好,教師職業道德內容具體如下:
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時所遵循的行為規范和必備的品德的總和,是調節教師與他人、教師與社會等關系時所必須遵循的基本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以及在此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它是一般社會道德在教師職業中的特殊體現。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在從業過程中進行道德選擇、道德評價、道德教育和道德行為等實踐活動所必須遵循的道德規范和要求,它反映了教師的職業義務,體現了教師所擔負的道德責任。新《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共六條,體現了教師職業特點對師德的本質要求和時代特徵,「愛」與「責任」是貫穿其中的核心和靈魂。
(一)「愛國守法」——教師職業的基本要求
愛國是教師做好本職工作的支撐。愛國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中國各族人民道德品質的重要特徵,是一個國家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熱愛自己的祖國是每個公民的義務。愛國作為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是教師做好本職工作的支撐點。教師把熱愛祖國作為自己的神聖職責,不斷強化自己的愛國意識,培養愛國情操。激發愛國主義熱情,做一個忠實的愛國者。
守法是《憲法》所規定的所有社會組織、國家機關和公民的基本義務,是指守法主體以法律為自己的行為准則,依照法律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的活動。教師職業的神聖性、示範性,要求教師成為守法的楷模,進而對受教育者的守法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實現全體國民法律素質的提升,為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奠定基礎。
(二)「愛崗敬業」——教師職業的本質要求
倡導「愛崗敬業」就是要求教師對教育事業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深厚的感情。沒有責任感就辦不好教育,沒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教師要始終牢記自己的神聖職責,志存高遠,把個人的成長進步同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祖國的繁榮富強緊密聯系在一起,並在深刻的社會變革和豐富的教育實踐中履行自己的光榮職責。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只有對自己的職業有興趣,愛自己的崗位,才能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才能不斷鑽研,積極進取,因此說「愛崗敬業」是教師職業的本質要求。
(三)「關愛學生」——師德的靈魂
倡導「關愛學生」就是要求教師有熱愛學生、誨人不倦的情感和愛心、親其師,信其道。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是調節教師與學生關系的基本行為准則。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這首先是關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觸擊年輕的心靈,在這里誰有細致和耐心,誰就能獲得成功。」學生是發展過程中的人,跟成人有很大的差別,在身體和心理方面都需要老師不斷的關注,並且及時給與適當的幫助,老師需要用心愛護每一位學生,有愛才有教育,有愛才能打開學生心靈的窗戶。
(四)「教書育人」——教師天職
教書育人是教師最核心的職責與任務。教書是育人的重要手段,育人是教書的根本宗旨,二者相輔相成,辯證統一。《師說》中說到:「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有教書的職責,備課、上課、課後評價等工作都是為了更好的教書。而赫爾巴特提出了教育性教學原則,不存在無教育的教學,也不存在無教學的教育。任何教學都要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結合,體現了教師不僅有教書的職責,同時也有育人的職責。
倡導「教書育人」就是要求教師以育人為根本任務。教師必須遵循教育規律,實施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行,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促進學生的全民發展。
(五)「為人師表」——教師職業的內在要求
倡導「為人師表」就是要求教師言傳身教,以身立教。「為人師表」對教師工作具有特別重要的。學生是處於發展過程中的人,有明顯的向師性,教師的一舉一動,學生都會跟著學習,這就要求教師要堅守高尚情操,在各個方面率先垂範,做學生的榜樣,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影響學生。
(六)「終身學習」——教師專業發展的不竭動力
朱熹曾經說過:「無一事而不學,無一時而不學,無一處而不學。」徐特立也說過:「活到老,學到老。」現代社會是一個迅速發展的社會,也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知識總量不斷增加,代謝周期日益加快。所以,人們提出了終身學習的理念。作為教師,更應該終身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倡導「終身學習」就是要求教師做終身學習的表率。終身學習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教師職業特點所決定的。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潛心鑽研業務,勇於探索創新,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
⑼ 教師職業道德是調節教師與什麼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
教師職業道德又稱為「師德」 ,是職業道德的一種表現形式,是教師從事教育活動過程中,所應遵循內的調節容教師與學生、教師與集體、教師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比較穩定的行為規范和所應具備的道德品質.它體現出社會教師職業行為的基本要求,規定了教師以什麼樣的思想感情、態度作風、行為准則去調節教育過程中的各種關系、完成教育工作,為社會盡職盡責.它具體表現為教師職業理想、教師職業態度、教師職業義務、教師職業技能、教師職業紀律、教師職業良心、教師職業信譽和教師職業作風等方面. 教師職業道德除了具有一般職業道德的共性外,還有著自己的特點,這些特點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意識水平高層性二、道德境界高尚性三、道德意識自覺性四、行為舉止示範性五、道德影響深廣性六、道德內容先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