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熱點
① 如何用法治思維方法看待社會熱點公共事件
我國自黨的十五大確立「依法治國」方略以來,已經取得了可喜成就,但依然存有不少差距。當前,我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社會穩定進入風險期,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解決問題。
作為執掌黨的執政權和國家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等公權力的特殊群體——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是運用法治方式治國理政的執政主體,能否具有法治思維、能否善用法治方式,不僅關繫到社會主義法治強國建設,也關繫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現,因此國家工作人員必須具有較高的法治思維水平和能力,與其具有較高的理論思維、戰略思維、辯證思維同等重要。
法治思維是基於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對法治的信念來認識事物、判斷是非、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而法治方式是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化解矛盾,可以較少留有後遺症。面對矛盾,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要善於用法律上的事實分清是非,用權利義務思維分清對錯,在法律框架內明確權利、界定義務。對進入法定渠道的矛盾問題,要嚴格依據事實、法律,公開公正處理,以依法解決矛盾問題的實際成效,讓群眾體會公平正義、信服法律權威,從而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環境。其次,要善於與人民群眾理性對話,善於與不同意見的當事者協商,做到合法合理、合情合理,只要政府理性平和、真誠對話、協商執法,人民群眾也會理性、合法地維護自己的權利,而不至於採取極端的行為,很多矛盾就不會升級、不會激化,更不會爆發成大規模群體性事件。另外,法治的權威性,需要所有人員敬畏和尊崇,對矛盾糾紛,依法達成的協議、依法作出的處理結論,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和普通百姓都要一起執行。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執行或執行不到位的,應嚴肅追究責任;同樣,如果有人在合法合理訴求解決以後無理取鬧甚至聚眾滋事、擾亂公共秩序,也要依法嚴肅處理。只有建立依法辦事、依法維權、違法必究的規則和機制,才能樹立法治權威,維護正常社會秩序。
② 2020年中考道德與法治熱點專題2 大國擔當 中國形象
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在國際舞台上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③ 法治熱點關注屬於什麼級別的宣傳
法治熱線關注屬於什麼級別的宣傳,這個你可以去網路知道,網上搜索一下看哈
④ 急急急急。。。近期社會法治熱點有那些
黨的十八大
⑤ 法治在線的法治熱點
法治在線》欄目,它是中國法治熱點的晴雨表。從節目版塊上看,《法治在線》給自己設置了難題。「第一現場」的理念應該是直播新聞或動態消息等節目類型所追求的,作為日播的專題節目,要達到這樣的理念談何容易,尤其是法治新聞事件,並不是每天都有重大和熱點題材可供挖掘。因此,這就給選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選題上,選題是不可預測的,它盡量追求突發事件,讓觀眾看到社會法治的過程,體會法理和法治精神的存在,甚至感受到節目中蘊涵著的人文關懷。設置這樣的難題其實是在追求一種節目的標高,也是營造品牌節目的策略。從2003年5月1日開播至今,人們逐漸熟悉了《法治在線》的節目定位,以至於形成相當程度的信賴感,就是有關於法治的重大熱點事件,觀眾首先鎖定《法治在線》欄目,它提供了比新聞報道更為深廣的新聞背景,也提供了現場感很強的畫面。該欄目曾經第一時間獨家專題報道的「貪官王懷忠」案、「劉涌再審案」、「馬家爵」案、「楊新海案」、「西安寶馬彩票案」、「余振東外逃案」等重大法治案件對於人們形成收視心理定勢起了重要的作用,通過這些重大的熱點法治案件的專題報道,該欄目無形中給觀眾「偷渡」了這樣一個潛意識——但凡社會重大熱點法治事件,《法治在線》必播無疑。因此,在節目的播出與收視之間形成了一種張力,構成了某種期待,觀眾的收視興趣往往會較為持久地停留在該欄目。
⑥ 有關法制的熱點啊
1、2015年9月1日即將實施《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專》,對民間進行了更全屬面規范的規定。
2、二手房買賣黑中介問題。
3、8月7日,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勺窩鄉中心村兩名留守的未成年人在家中被害,此事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特別是對於留守兒童問題,全國媒體、法律專家都進行了進一步的討論。
4、刑法修正案9草案進一步修改,即將頒布。
5、二胎政策即將全面放開。
⑦ 熱點 我國設立國家憲法日有何意義 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設立國家憲法日,是推進憲法宣傳教育、弘揚憲法精神、加強憲法實施的重要舉措,也是增強法治觀念、弘揚法治精神、夯實法治基礎的有效途徑。以這樣一種特殊的形式凸顯憲法的崇高地位,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把憲法通過日作為國家憲法日是國際通行做法,有助於提高公民對憲法的關注度和認知度,有利於增強全社會的憲法意識和國家觀念。從33年前的現行憲法通過日,到14年前的全國法制宣傳日,再到今天的國家憲法日,2014年12月4日承載著一個國家和民族對於法治的執著追求,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治建設取得的發展進步。30多年來,我國憲法作為國家根本大法有效維護黨的領導,有力保障人民當家做主,不斷夯實依法治國基礎,充分發揮治國安邦總章程的重要作用,成為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穩固法治基座。
憲法是黨領導人民制定的,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統一,是實現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依據。只有以憲法為遵循,才能維護黨和人民的共同意志,捍衛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正確道路;只有以憲法為准繩,才能建設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和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不斷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