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注本

道德經注本

發布時間: 2020-12-28 23:29:16

⑴ 哪個版本的《道德經》譯注比較好

我推薦早年看過的古籍出版社的。
還有陳鼓應的版本。
其實最推薦買本版古文辭典,自己看。權

學術界較為重視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和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兩個抄本,稱為帛書甲本、乙本。帛書道德經,早王弼本400餘年,近些年許多學者推崇帛書,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
千百年來,為《道德經》作註疏者不計其數。元代正一天師張與材曾說:「《道德經》八十一章,注本三千餘家。」據學者調查,流傳至今的《道德經》注本約有一千餘種。

若要准點的 有文物出版社的《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本》

⑵ 《道德經》目前市面上那本註解的最好

書店裡任法融道長的《道德經釋義》,藍皮的,講解很專業。如果你曾經沒有接觸過,也可版以權選擇普通的 ,就是一套有幾十本《論語》《孟子》都有的。比較適合初學。
《道德經》博大精深,很多注釋都是僅僅解釋其表面意思。若想更好地理解,還需要更多的自我思考與體悟。
寧外,如果你真的喜歡,建議背誦。「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希望可以幫到你哦

⑶ 請問有沒有版本把道德經里王弼的注也譯成白話文的我看的版本只譯道德經原文,王弼的注沒有譯文。

應該是「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版吾亦信之,德信。聖人之在權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屬其耳目焉,聖人皆孩之。」吧。中間那句的理解:在天下人看來,聖人一點也不肆意妄為,總是和百姓一條心。

⑷ 《道德經》較好的注本有哪些

《道德經》主要注本有哪些?
《道德經》言簡意深,自秦漢以後被歷代道家學者奉為根本經典,為之註解者極多。僅現存《道藏》中的《道德經》注本,就有50多種,這些註解因時代不同而不斷變化其宗旨,因此研究老子學的變化,可以了解道教義理發展演變的歷史蹤跡。
現存最早的老學著作,是西漢末年嚴遵的《道德真經指歸》,本書以「自然無為」為宗旨,以修身正法與仁義道德相統一,用以經世治國,養物生民,實人君南面之術。《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相傳為西漢文帝時河上公傳授,實際上是東漢黃老學者假託之作;本書闡發以道治身治國之旨,而以治身養性為本,是東漢黃老學從經術政教之道向神仙道教轉化的象徵。《老子想爾注》,相傳是東漢五斗米道祖天師張道陵所撰,本書是早期道教思想教義註解經文,反映道教神化老子,以宗教神學改造《道德經》的特點。
魏晉玄學家註解《道德經》的代表作,有王弼的《老子微旨略例》和《老子注》,都是以玄學本體論哲學解經為其特色,表明道家哲學從漢代黃老學宇宙論進至魏晉玄學本體論,影響極大。自南北朝至隋唐,道教哲學從玄學本體論演變為重玄雙遣論,當時出現的《道德經》注本有數十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唐代道士成玄英《老子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和李榮的《道德真經注》。宋元時代,老子學的新發展是以內丹學說注經,如南宋白玉蟾的《道德寶章》,以道教內丹學融會佛教禪宗思想,書中雜有不少煉丹葯物和火候圖像。

⑸ 道德經註解最好的,最到位的是誰寫的,是哪本

藍羽48123 :你好。
今本《老子》,全書共5000餘言,故又稱《老子五千言》。西漢河回上公曾作《老子章句》,將《答老子》作了注釋,並將《老子》分為八十一章。稱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合稱為《道德經》。老子的哲學思想、宇宙論、人性論、而至政治論都有涉及。

⑹ 《道德經》通行本和原注有什麼區別

通行本是指的比較流行的 道德經通行本是 王弼的吧 和原著肯定是有區別的 准確回 肯定是原答著准確 不過現在還不知道原著是哪種 現在發現最早的就是馬王堆漢墓的 如果要看 就隨便找的看就好了 畢竟主要是靠自己領悟

⑺ 求道德經的注本間的區別 謝謝

道德經行文隱諱曲折,正言若反,撲朔迷離,飄忽不定。
各大家的體會理解也各不相同,所以各注本間也各有不同吧。

⑻ 哪有道德經的古人注本

道德眞經注。又名《河上公章句》,亦稱《道德經章句》,為最古內的《道德經》注容本。漢文帝時,陝州隱者河上公注。按唐陸德明《老子道德經音義》謂:「河上公為章句四卷,文帝徵之不至,自至河上責之,河上公乃躍身空中,文帝改容謝之,於是授漢文以《老子章句》四篇」。一說出於東漢。河上公,西漢道家學者。姓名不詳。在河濱結草為廬,因號「河上丈人」。精研黃老業,以《老子》教授。葛洪《神仙傳》載,漢文帝(前180-前157在位)好《老子》,有不解數事,時人莫能道,遣使問之。答曰:道尊德貴,非可遙問,帝自至庵責問,乃踴身空中。帝稽首謝,於是授以素書道經章句,謂「熟研之,所疑皆了,余注經一千七百餘年以來,凡傳三人,連子四矣」。言畢失其所在。《隋書

⑼ 求《道德經》注本!

《道德經》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說[「道」是可以用語言來表述的,它也不是普通的「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名」也是可以用語言來表述的,它也不是普通的「名」「無名」的「無」本章所表述的是天地混沌未開之際的狀況。
「有名」的「有」本章所表述的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所以,老子的道德經第一章就是告訴大家以後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就是說此兩者來源於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得上玄妙、深遠。但是它並非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萬物天地之奧妙的總門。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第三章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
如果社會上沒有恭維有才華的人,就不會導致老百姓相爭,如果珍貴的東西大家都不認為他是珍貴的話,那麼就不會偷竊之人,不顯耀引起貪心的事物,就不會導致民心迷亂。所以聖人的治理原則就是:要使人民都虛心待人,使人民衣食充盈,使人民沒有野心,使人民身體強健,全民都形成了謙虛謹慎不出風頭、安居樂業不欲壑難填的風尚,即使其中有個別的「聰明人」,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了,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社會就不會不太平了。這里的「無為」是有特定的含義,不是無所作為。「為無為,則無不治」就是說你的行為達到了「無為」的境界,天下就沒有你管治不了的事情。
第四章
[原文]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其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譯文]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道」就像一個大容器,但它裡面所蘊涵的內容,和運用的領域是用之不竭的。第一章說過「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所以說真正沒有私慾的事物,我們要觀察他們的微妙之處,對於有私慾的事物,我們要觀察他們的慾望所達到的程度,對於不斷的觀察自然現象和社會的深入細節,我們不斷的發現微妙之處,不斷的充實「道」德內涵。
「淵兮,似萬物之宗」 「道」是萬物的內在本質,就像是萬物發源的根源一樣。「萬物」也就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宗」是指祖宗。「似」就是好像,而不真正的是。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在我們不斷的認識和了解的過程中,要不斷的消磨認識的鋒銳部分,消除跟中認識的意見分歧,融合各種觀點的光輝,最終形成共同的觀點。「道」似就是好象存在,卻又深奧莫測。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我們不知道「道」是怎樣產生的,好像是在天地形成之先,也就是說在人類產生之前就已經存在「道」了.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譯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里的芻狗,的意思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來是作祭祀用的犧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禮中,如現在的冷豬頭、牛、羊等。後來由於社會風氣的演變,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隻狗形來代替。天地對地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一視同仁。都是按照自然規律在運行著,生也好,死也好,都有其規律,天地無所謂對他們「仁」與「不仁」看到這個句子讓我想起來毛澤東的一句話「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老天要是有情意天也會老去的。所以老天無所謂「仁」與「不仁」。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聖人對待百姓,也像對待芻狗一樣一視同仁,老百姓安居樂業、生老病死。聖人治理都是用「無為」的方法來治理,也無所謂「仁」與「不仁」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之間好像一個風箱子一樣,當中是空的,但抽動起來可以發出無窮無盡的風力。為政不在言多,多言反而會導致黔驢技窮,不如按照自然法則少說、多看、多做就叫「守中」,「中」就是自然法則。 老子在本章闡述中國人的一個重要觀點「順其自然」
第六章
[原文]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譯文]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pìn)」
世間萬物生機,生生不息,就好像一個神奇的母親的存在一樣,我們管他叫做「玄牝」,「玄牝」就是「道」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道」就是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的根源。冥冥之中它好像是客觀存在的,「道」是永不枯竭的。
第七章
[原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譯文]「天地長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天地是永久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永久存在,是因為它不是為了自己的運動變化規律而存在,而是萬事萬物運動變化規律平衡的集合,因為他是和諧平衡的,所以它能夠永世長存。當一個人是為自己,而是為別人,那這個人也是永世長存死而不忙的,就像雷鋒一樣,人去世了但是他的精神永在。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跟上面的一樣,所以說,聖人總是把人民或者他人的利益放在前面,人民也會把聖人的利益放在前面,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而把人民的安危放在前面,人民會全力以赴的保護他的安危,正因為聖人大公無私,所以人民會把他該他得到的都給他,貌似人人皆是聖人了,這樣天下也太平了。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
[譯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最好的行善事像水那樣,水潤萬物卻從來不與萬物相爭。它總是從高處往低處流,所以水總是按照自然規律行事,水是萬物之靈,水能從高處流往低處,也在表述一個做人的道理,在社會中做人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吃虧是福」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
有道行的人都是非常善於選擇自己的居住的環境(好環境培養好的人才),他們心懷博大、深藏不露,與人為善,樂善好施,言必行,行必果,他們治理國家有條不紊,做事會根據自己的能力把事情辦理得最好,總是選擇最合時宜的時候行動,由於做事都不違背自然規律,所以也不會帶來煩惱。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譯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就是告訴貪得無厭的人,要適可而止,這里的「持」的意思就是用手拿著,貪得無厭的人都是手裡面已經有很多東西了,還想拿著其他的東西,拿的多的時候,很容易把東西弄到地上,「不如其已」這裡面的「已」是止,就是說不如適可而止,總體反應 不要貪得無厭,要適可而止。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這裡面有幾個解釋,第一個解釋是實物的,比如說一把刀在鋒利無比,也不可能永遠保持自己的鋒利無比,第二是做人的,就是說人不應該機關算盡、不做好事、這樣做的話只是一時之快,過後可能會遭到報應。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可以這樣理解。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金玉滿堂」的人沒有幾個人能守得住的,因為金玉滿堂的人,大多數都喜歡金玉擺設,但是擺設太多了就太顯眼了,即使朋友看了不眼紅但是小小傳出去是非常快的,就很容易招來盜賊,這里想起了這句話「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富貴而驕,自遺咎」
人富有了有錢有勢了,不要驕傲、自大、驕橫跋扈,這樣會種下惡果的。而有錢了人應該多做善事,為自己多積德行善,然後不驕傲,會使你更富有。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功成名就了,也要懂得身退(這里的身退不是職位的身退,而是自身利益上的身退),不要把功成名就握的太緊,有句話說的好「識時務者為俊傑」,也是順應,天道之人,順其自然。
第十章
[原文]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譯文]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身心一致持之以恆的遵循自然規律,能否不偏離方向?這里的「營」的意思是身體健康的意思,「魄」這里指的是精神魂魄的意思,前句「載營魄」的意思就是「營」與「魄」能夠不分離么? 「抱一」 這里的「一」在古代的時候一可以產生任何數字,因為他是最小的數字。所以這里的「一」代表自然。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專氣」的意思是把能量聚在一起。「致柔」這里的柔是達到極柔和的狀態,「專氣致柔」就是把能力集合在一起,內部很和諧協調,從而達到柔和的狀態(長期調氣可長壽身體健康)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排除一切雜念苦心專研,能否做到沒有紕漏、瑕疵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愛國治國,能否做到「無為而治」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思想、言行,能否以陰柔自居嗎?(就是告訴人們應該謙虛)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清楚明白四方內外的事物,能夠做到「無知,無欲」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生之畜之」的意思就是把上述的六個方面貫徹於事物的創始和發展過程中。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搜索萬事萬物的奧妙,而不據為已有。施於人而不要持有恩。領導人民而不是主宰。
「是謂玄德」把上面的做到這就是玄德,「玄」是玄妙的意思。這么做也就是遵循「道」的行為,所以稱之為「玄德」
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譯文]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用三十根輻條製造的一個車輪,當中空的地方可以用來裝車軸,這樣才有了車的作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用泥土燒成的器皿,當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東西,這樣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開窗戶造方子,當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東西和住人,這樣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這里的「有」可以被解釋為有利條件,這里的「無」可以被解釋為使得有利條件發揮作用。「有無相生」「利,用」也是一樣是不可分離的,這個也就是「道」
第十二章
[原文]

—————————原文版—————————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注音版—————————

五(wǔ)色(sè)令(lìng)人(rén)目(mù)盲(máng),
五(wǔ)音(yīn)令(lìng)人(rén)耳(ěr)聾(lóng),
五(wǔ)味(wèi)令(lìng)人(rén)口(kǒu)爽(shuǎng),
馳(chí)騁(chěng)田(tián)獵(liè)令(lìng)人(rén)心(xīn)發(fā)狂(kuáng),
難(nán)得(de)之(zhī)貨(huò)令(lìng)人(rén)行(xíng)妨(fáng).
是(shì)以(yǐ)聖(shèng)人(rén)為(wéi)腹(fù)不(bù)為(wéi)目(mù),
故(gù)去(qù)彼(bǐ)取(qǔ)此(cǐ).

[譯文]

「五色令人目盲」

五光十色讓人眼花繚亂。這里的五色,指的很多比如說金銀珠寶、華麗的衣服等等。

「五音令人耳聾」

靡靡之音令人失去心智,為什麼說耳聾那?老子在這里是說聖人之治,不要迷戀五音,這里給大家講個故事,商代有一個叫師涓的樂師,他專門收集、整理樂曲,並能奏出一手動聽的樂曲。一次,殘暴的紂王把師涓抓來,要師涓專門為他演奏。可師涓奏出的樂曲都不和紂王的口味,紂王威脅要殺死他。他冥思苦想,創造出一種名叫靡靡之樂,北里之舞」的歌舞來應付紂王。紂王聽了很高興,免師涓一死。從此,紂王整天陶醉在這種「靡靡之樂」的歌舞中,不用心去治理國家,不久被周武王打敗了。可以說紂王沒有聽到老百姓的申述和疾病中的呻吟。只是舉例說明這個意思。

「五味令人口爽」

這里可以用一個故事表明更生動些,春秋時期侯王貴族門吃盡山珍海味,而老百姓食不充腸。作為「愛民治國」的侯王,應當知道老百姓的疾苦,如果迷戀於奢侈酒食,就吃不下老百姓的飯菜,所以說,「五味使人之口爽」。

「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馳」這里值得是奔跑的意思,「馳騁田獵」的意思就是騎馬打獵。「令人心發狂」為什麼說發狂那?相信大家都看過古代的電視劇例如《還珠格格》裡面就有此場景,皇帝打獵。「馳騁田獵」都是侯王將相所為,老百姓只能漁獵種田胡口,這樣就是令百姓發狂了。百姓叫苦連天,此乃非聖人之治。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難得之貨令人產生慾望,造成了有貪官污吏,使得治理國家受到了妨害,妨害可以被解釋為「有害魚或者是干擾」。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這里所說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王侯將相使人們豐衣足食,強大國家,而不去追求「五色,難得之貨」那麼國家就治理好了。

熱點內容
劉萬律師 發布:2025-04-03 05:16:23 瀏覽:848
假離婚協議的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4-03 05:16:14 瀏覽:395
出賣公司信息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03 05:15:34 瀏覽:459
2011年一建法規真題解析 發布:2025-04-03 05:10:29 瀏覽:801
中國民法基本原則 發布:2025-04-03 04:58:43 瀏覽:712
商法學趙旭東3版 發布:2025-04-03 04:46:30 瀏覽:194
遺囑過戶法院 發布:2025-04-03 04:35:25 瀏覽:105
2015年國家旅遊政策法規 發布:2025-04-03 04:25:25 瀏覽:586
合同法解釋2第29條 發布:2025-04-03 04:25:21 瀏覽:418
經濟法招投標法課件 發布:2025-04-03 04:19:30 瀏覽: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