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道德感發展的特點
『壹』 幼兒的道德感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如何培養
幼兒德育是道德教育的起始階段,作為幼兒教育者要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實際情況,把家庭、幼兒園二者有機結合對幼兒實施品德教育。
1.德育從家庭中做起
家是幼兒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溫馨和睦的家庭使幼兒健康成長,父母的言行舉止是幼兒學習的榜樣。因此德育應從家庭做起,從"我"做起。
1.1 德育從"我"做起。幼兒學習主要的學習方式的模仿,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孩子一出生,首先接觸的就是父母,朝夕相處,父母對孩子道德的教育具有重大的作用。因此,德育應從家庭做起,從"我"做起。爸爸媽媽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幼兒學習的重要榜樣如:作為爸爸媽媽回到家主動與家人問好,尊敬老人等,避免在幼兒面前吵架、說粗話等。加強自身的道德素質,保持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幼兒建立良好的家庭關系,讓幼兒健康快樂的成長。
1.2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親子關系是幼兒接觸的第一個人際關系,親子關系影響著幼兒人格的發展,影響著幼兒的社會人際關系,影響著幼兒個性的發展。幼兒品德教育的內容主要是發展幼兒的社會性和發展幼兒個性等。德育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核心和向導力量,可見親子關系是幼兒德育的重中之重。
1.2.1 創設良好的家庭關系:父母相親相愛,和睦相處,正確的處理自己情緒情感,盡可能的在孩子面前表現積極、樂觀的情緒。同時,作為父母應該尊重、理智的的愛孩子。給幼兒營造一個溫暖、舒適的家庭氛圍,讓幼兒的行為、習慣、興趣等人格得到健康的發展。
1.2.2 給予理智的愛:孩子是家長的寶,如今大部分孩子是獨生子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在當今的家長中更加體現,多少的孩子甚至是小小班的孩子都被家長們送進畫畫、舞蹈、鋼琴等各種培訓班。也許很多家長認為這就愛孩子,可是他們它們卻忽略了孩子的想法,忘記問一句"寶寶,你要什麼"。這要不僅扼殺幼兒玩的天性,限制了他們的人際關系,還讓幼兒產生各種不良的情緒、抵抗父母等各種不良的行為。作為父母應該為幼兒尊重幼兒的想法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同時也要理智回應幼兒的要求。在生活中主動親近和關心孩子,經常和他一起玩游戲或創造幼兒交往的機會如:帶幼兒走親戚、到朋友家玩等。這樣不僅能夠發展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同時可以利用這機會鼓勵幼兒與他人接觸、交談,進行文明禮貌的教育。
2.德育從幼兒園做起
義大利幼兒教育專家蒙台梭利曾經說過:"我們的教育不是為了孩子上學作準備,而是為了孩子將來生活作準備。"3-6歲的幼兒是各種心理發展的關鍵期,也是幼兒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幼兒園的教育正是我們為孩子將來生活作準備的重要時期,也是我們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的關鍵時期。
2.1 創設良好的德育環境。環境是教育的重要資源,幼兒園是離開家庭後的第一大大環境,幼兒園的教育幼兒終生教育的基礎,良好的環境幼兒健康成長,良好的德育環境促進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良好的環境促進幼兒形成良好的品德。因此,幼兒園應該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對幼兒實施有效的品德教育。
2.1.1 根據年齡段創設不一樣的環境:幼兒園為幼兒創設
各種德育的環境,讓幼兒產生濃濃的愛祖國、愛家鄉之情。讓幼兒不僅可以認識自己,還可以認識其他的同伴,同時鼓勵幼兒大膽地介紹自己,促進幼兒的自我認識的發展、促進幼兒個性的發展。
2.1.2 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每當星期一的早晨在東肖中心幼兒園可以聽到動聽聲音,看到一處美麗的風景,那是我們老師在組織生氣儀式,那是我們在為文明小衛士頒獎。老師的聲音總是那麼的親切、溫和,小朋友的笑容總是那麼的純真可愛。正是教師那親切、溫和給我們的而孩子創設了良好的心理環境,讓幼兒在幼兒園里感受到安全感、感到舒適.
2.1.3 加強教師的綜合素質:幼兒教師是幼兒除了父母外的第一啟蒙老師,也是幼兒道德教育的關鍵時期的實施者,教師的自身綜合素質隊幼兒的品德行為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為幼兒園讓幼兒教師經常參與各種有關自身素質的培訓學習,讓我們一線教師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選擇符合幼兒各年齡階段的教材對幼兒實施道德教育。
2.2 在游戲、生活中進德育。《幼兒園工作規程》第四章:幼兒園教育原則中指出,合理地綜合組織各方面的教育內容,並滲透於幼兒一日生活的各項活動中,充分發揮各種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遇教育於各項活動之中。結合此原則,在小班教學中把德育滲透於游戲中和各領域教學活動中如:在社會領域中開展《我愛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我愛自己》等各種有關德育的內容,在語言領域中開展兒歌《老師愛媽媽》,藝術領域中開展《我有一個家》等有關道德教育的內容。同時從早上接到幼兒到幼兒離園的一日活動中,引導幼兒文明的游戲、主動與人問好、文明吃飯、文明睡覺等等各項活動中。把德育滲透於一日活動中,滲透於游
『貳』 學前兒童道德情感的特點
學齡兒童在道德情感上表現出顯露性、脆弱性和不穩定性。兒童期的品德情感已經發展起來,並且經常容易表露於外。但是兒童期的品德情感還比較脆弱,不穩定。兒童的喜怒哀樂的變化比較容易、簡單,一會兒喜歡這個夥伴,一會兒又可能與之對立起來,彼此不說話了。今天可以把這個夥伴看作自己的最好朋友,明天又把另一個夥伴看作最好的朋友。兒童的情感往往以集體或老師、家長對他的態度為轉移。學生對於一般的善惡、美醜、榮辱等道德概念已經可以從情感上直觀地加以接受,可以簡單地從人物外部表現上分出好人和壞人,正確行為與錯誤行為,並且常常喜歡模仿他人的行為表現,尤其是英雄人物的事跡,更是喜聞樂見,模仿去做。不過他們常常是心血來潮,情感的外露,還不能對英雄行為有深刻的理解,有時往往是表面的機械模仿。如這個時候已經有了關心他人的情感表現,對同學的不幸、痛苦的同情,對老人、殘疾人的關心、尊敬,幫助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示關懷等等。針對兒童期情感的特點,父母應當引導兒童,把思想感情同正確的道德認識聯系起來,培養兒童關心人、尊敬人、同情人的思想感情,並通過人際交往等行為實踐,使他們的道德情感得到健康的發展。
『叄』 皮亞傑道德發展四階段及特點有哪些
皮亞傑將兒童的道德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自我中心階段」或前道德階段(2-5歲),該階段兒童缺乏按規則來規范行為的自覺性,在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價值判斷等方面均表現出自我中心傾向。
第二階段為「權威階段」或他律道德階段(6-7、8歲),該階段兒童表現出對外在權威絕對尊重和順從,把權威確定的規則看作是絕對的、不可更改的,在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時完全以權威的態度為依據。
第三階段為「可逆性階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階段(8-10歲),該階段兒童的思維具有了守恆性和可逆性,他們已經不把規則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東西,逐漸從他律轉入自律。
第四階段為「公正階段」或自律道德階段(10-12歲),該階段的兒童繼可逆性之後,公正觀念或正義感得到發展,兒童的道德觀念傾向於主持公正、平等。
讓·皮亞傑(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男,瑞士人,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他的認知發展理論成為了這個學科的典範,一生留給後人60多本專著、500多篇論文,他曾到過許多國家講學,獲得幾十個名譽博士、榮譽教授和榮譽科學院士的稱號。
皮亞傑對心理學最重要的貢獻,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種隨意、缺乏系統性的臨床觀察,變為更為科學化和系統化,使日後臨床心理學上有長足的發展。
『肆』 試述幼兒道德發展的特點有哪些
幼兒教育是我國發展的最關鍵的教育,以引導為主。
『伍』 學前兒童高級情感發展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幼兒的高級情感主要體現在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等三個方面,分別表現出不同的特點:
1.道德感:是幼兒評價自己或別人的行為是否符合社會道德行為標准時所產生的內心體驗,它是在掌握道德標準的基礎上產生的。如,從幼兒中期開始,學前兒童不僅能夠對自己的行為具有道德感,而且開始對別人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標准產生明顯的情緒體驗。當別人的行為不符合道德標準的時候,就會出現「告狀」的行為。
2.美感:如小朋友畫畫時強調顏色的搭配。
3.理智感:(又稱為智慧感)如,好問好學,以及「與動作相關的破壞行為」都是理智感發展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