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立法權
Ⅰ 立法權包括哪些要素
「立法」(Legislation),一般又稱法律制定。西方國家的學者對立法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古代中國與現代意義上的立法含義也有所不同。立法是通常指特定國家機關依照一定程序,制定或者認可反映統治階級意志,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的活動。
1.立法的概念
我國當今法學中,對「立法」一詞有四種理解。
從狹義的解釋來看,根據我國現行憲法,立法是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設機關制定和變動法律這種特定規范性文件的活動。
從廣義來看,立法是指從中央到地方一切國家機關制定和變動各種不同規范性文件的活動。
兩者之間的解釋,立法是指一切有權主體制定和變動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動。
北大教科書解釋:立法是由特定的主體,依據一定職權和程序,運用一定技術,制定、認可和變動法這種特定規范的活動。
編輯本段
2.立法的特徵
第一,立法是國家履行職能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國家的一項專門活動。
第二,立法既包括有立法權的專門國家機關進行的立法活動,也包括經授權的國家機關進行的立法活動。
第三,立法是依照法定程序進行的活動。
第四,立法是一項包括多種法律變動的專門活動。
編輯本段
3.立法部門
立法部門是現代社會中負責制定法律的機構,通常由當地公民按人口比例組成,通常稱為國會或議會,但亦有使用不同名稱。立法部門除了制定法律外,通常亦負責審批政府(行政部門)的公共開支要求、監督政府運作、同意司法首長的任命等。在議會制中,行政部門亦是由立法部門產生,向立法部門負責。在總統制中,行政首長並不由立法部門產生,而是分開選舉。但不論在何種制度中,由於立法部門掌握了公共財政的大權,可以說是最根本的權力來源。
編輯本段
4.不同時期的立法
制定法律的權力不是一開始在議會手上的,在不同時代和不同國家中,立法權不盡相同。在原始社會時代,法律一般是習慣法,由一個氏族內大家共同的習慣組成,大家共同遵守。
在奴隸社會時代,法律已經成文,不同國家法律制定的權力也不同。獨裁君主國家,立法權屬於君主。在古代印度,則屬於祭司階層 - 婆羅門,隸屬於神權。古代雅典,立法權由奴隸主組成的議會共同決定。
在封建社會,立法權一般都掌握在君主手裡。
編輯本段
5.現代的立法
現代社會,各國的立法權一般都是掌握在議會,各國的議會制度也不相同。三權分立的國家,議會單 相關書籍獨掌握立法權。議會除了具有立法權外,通常都具有運用稅款的權力。兩院制的議會制度國家,一般下院掌握最根本的賦稅權,能以否決政府財政預算的方式控制稅款的運用。
在美國,立法權和行政權完全分離,互不幹涉,互相牽制,各自單獨選舉。行政權首腦 - 總統對立法有部分否決權,但如果經議會2/3多數通過,總統無權干涉。經常有總統的反對派掌握議會多數的情況。
在日本,議會多數黨首自動接管行政權,擔任首相,所以行政和立法互相配合。要犯了錯誤,大家一起下台。
荷蘭女王不僅是禮儀元首,尚掌握部分立法權。
芬蘭總統不僅是行政機構首腦,也掌握部分立法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不僅是立法機構,而且是最高權力機構,掌握任命行政長官 - 總理和司法長官的權力,但不單獨掌握全部立法權,行政機構 - 政府也有部分立法權,在一定范圍內可以單獨頒布具有法律效力的規章。
編輯本段
6.院制
現時大部份國家的議會都可分為兩院制或一院制兩種。兩院制的來源通常有兩種:英國式或美國式。英國式是源於英國國會建立初期,貴族和平民的利益無法平衡,於是設立由貴族組成的上議院和以平民組成的下議院以互相制衡。美國式是源於合並成美國的州份各有自己的淵源和文化,為避免人口多的州份侵害人口少的州份的利益,於是設立參議院,各州不論人口均派有兩名代表,以平衡以人口比例分配的眾議院。一院制的好處則是簡單,實行的多是人口少的國家。
編輯本段
7.立法程序
1.提出法案
2.審議法案
3.表決和通過法案
4.公布發
Ⅱ 印度總統是誰
首先,德國和印度都有總統。
德國現任總統是約阿希姆·高克。高克1940年1月24日出生於前東德城市羅斯托克,是前東德的民權活動家、神學家和獨立人士。2012年3月18日,正式當選德國總統。
印度現任總統是普拉納布·慕克吉。慕克吉1935年12月11日出生於印度西孟加拉邦的比爾本縣。他獲得了加爾各答大學的歷史和政治學碩士學位。2012年7月22日,正式當選印度總統,成為印度第14任總統。
其次,德國是聯邦制國家,州政府是議會制共和制。總統是國家元首,議會由聯邦議院和參議院組成。聯邦議院行使立法權,監督法律的實施,選舉聯邦總理,參與聯邦總統的選舉,監督聯邦政府的工作。
德國的國家元首是總統,但總統不是聯邦政府的成員。他的地位相當於憲政國家的君主。他只有形式上的權力,不直接領導內閣(政府),不承擔行政責任。
德國政府首腦是總理,有權組閣,挑選部長和政府官員,提出對聯邦總統有約束力的任免名單;決定聯邦政府的內外政策,對聯邦議院負責;決定聯邦政府的組織結構;戰時直接接替國防部長,擔任三軍總司令,指揮聯邦軍隊;必要時,有權要求聯邦議院提前召開聯邦議院全體會議,要求聯邦總統解散聯邦議院,舉行全國大選。
至於印度,印度也是聯邦制國家。印度總統是國家元首,印度第一公民,印度武裝部隊最高統帥。理論上,印度總統的權力很大,但實際上,很多委託給總統的權力是由總理領導的部長會議行使的。總統由國民議會和州立法機構的當選成員選舉產生,任期五年。現任總統可以競選連任。
印度的行政權由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即印度內閣)行使。議會中的多數黨向總統提名總理,總統將任命總理。然後,總理向總統提名副總理和其他內閣成員。
此外,印度國務院還有一名國務秘書和幾名國務委員。沒有副國務卿。
Ⅲ 印度的政治體制是什麼
印度的政治體制:議會制共和制
印度共和國(印地語: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語:Republic of India),通稱印度(印地語:भारत;英語:India),位於10°N-30°N之間,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東北部同中國、尼泊爾、不丹接壤,孟加拉國夾在東北部國土之間,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
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間創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土著,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確立了種姓制度,婆羅門教興起。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統一印度,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淪為英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英聯邦成員國。
政體:
印度是一個資本主義聯邦制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但其職責是象徵性的,實權由總理掌握。國家的總統及副總統任期5年,由一個特設的選舉機構間接選舉產生。總統職位因去世、辭職或罷免等原因而出缺,印度憲法第65條規定由副總統代行總統職務。當新總統被選出及就職後,副總統恢復原有職務。總統如果因疾病或其它原因不能履行職務時,由副總統暫時代理總統職能直至總統返回辦公。
行政權力由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即印度的內閣)行使。議會多數黨向總統提名總理人選,由總統任命總理。然後再由總理向總統提名副總理及其他內閣成員。印度國務院設國務卿一名、國務委員若干名。不設副國務卿。
憲法:
憲法於1950年1月26日生效。宣稱印度為聯邦制國家,是主權的、世俗的、社會主義的民主共和國。採取英國式的議會民主制。公民不分種族、性別、出身、宗教信仰和出生地點,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的統帥,由聯邦議會及邦議會組成選舉團選出,每屆任期五年。總統依照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的建議行使職權。
議會:
印度的立法權歸議會所有。議會分為上下兩院。上院稱為聯邦院,下院稱為人民院。
聯邦院議員不超過250人,其中,議長由共和國副總統擔任,有12人由總統指定,其他由各邦議會選舉產生。聯邦院不能提前解散,每年改選1\3的議員。
人民院有議員545人,其中,530人由各邦選民直接選舉,13人由中央直轄區選出,有2人由總統指定。人民院可以提出解散,議員任期5年。
政府:
行政機構由總統、總理和各部部長組成。總統由上下兩院和各邦議會的選舉團選出。總統名義上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統帥,但沒有實權。總理領導的部長會議掌握實權。總理由議會多數黨領袖擔任。各部部長由總理提名,總統委任。
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權力機關,有權解釋憲法、審理中央政府與各邦之間的爭議問題等。各邦設有高等法院,縣設有縣法院。最高法院法官由總統委任。總檢察長由總統任命,其主要職責是就執法事項向政府提供咨詢和建議,完成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檢察權,對憲法和法律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等。
政黨:
(1)印度國民大會黨(英迪拉·甘地派)(The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Indira Gandhi〕):簡稱國大黨(英),通常稱印度國大黨。有初級黨員3000萬,積極黨員150萬。國大黨成立於1885年12月,領導了反對英國殖民統治和爭取印度獨立的斗爭。印獨立後曾長期執政,1969年和1978年兩次分裂。1978年英·甘地組建新黨,改用現名。2004年和2009年人民院選舉中兩次成為議會中第一大黨,在2014年人民院選舉中遭受重挫,僅獲得44個議席。
(2)印度人民黨 (Bharatiya Janata Party):1980年4月成立,其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印度人民同盟。自稱有350萬黨員。代表北部印度教教徒勢力和城鎮中小商人利益,具有強烈民族主義和教派主義色彩。1996年首次成為議會第一大黨並短暫執政。1998年至2004年兩度執政。2014年再次贏得人民院選舉,成為第一大黨,在中央單獨執政,該黨成員納倫德拉·莫迪出任總理。
(3)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 (Communist Party of India〔Marxist〕):簡稱印共(馬)。1964年以孫達拉雅和南布迪里巴德為代表的一派從印度共產黨分出後成立。黨員81.4萬(2002年),是印度最大的左翼政黨。曾在西孟加拉邦長期執政,2011年5月結束在該邦連續34年的執政地位。
(4)印度共產黨(Communist Party of India):於1920年成立。1964年分裂,以黨主席什·阿·丹吉為首的一派仍沿用印共名稱。1981年4月,丹吉因支持英·甘地被印共開除出黨,該黨再次分裂。
(5)泰盧固之鄉黨(Telugu Desam Party):安得拉邦地方政黨。是印度政壇的一支重要力量,1999年大選成為全國最大的地方政黨。
Ⅳ 印度人口和中國一樣多,為什麼印度不控制人口
歷史調查數據顯示,一個國家的經濟,不受人口眾多的影響,只受人口結構不平衡來影響。人口多,國家經濟能享受人口眾多的紅利,只有當人口結構不平衡,出現老年化或者是人口出生負增長時,這個國家的經濟必定衰退。
一對夫妻,至少要有2.3孩子,低於這個基數,人口出身為負增長,負增長達到三十,人口必然老年化。一個國家的老年化人口達到全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這個國家的經濟會衰敗。如今,日本、英國、法國、義大利等老牌經濟強國的人口老年化,導致經濟衰弱 ,英國脫歐,義大利要退出歐元一體化,歐盟因此面臨崩潰。
隨著糧食的生產技術發展,世界糧食飽和,出現飢荒的歷史一去不返。加上土豆的全球推廣種植,只要一個國家種植一定畝數的土豆,溫飽是有了徹底保障,發達的國家,土豆種植業一定是發達的。
一個國家,只要達到一人一畝田的種植,可以不用計劃生育。中國有糧食種植的畝數為21億畝,就意味可以養活21億人口,開放二胎,特許三胎也是一種必然。印度有19億畝耕地,自然可以養活19億人。美國也看到了這個定律,加大人口出生的獎勵措施,目前也達到三億多人。凡是地廣人稀的國家,經濟都不景氣,土地面積排名前十的國家,除了人口多的中國、美國、印度外,其餘七個國家的經濟不發達。俄羅斯、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亞、巴西、阿根廷、蘇丹,地廣人稀,飽受土地荒廢,無人耕種的苦惱。
所以,印度不控制人口,是學習中國的經濟模式。
Ⅳ derawal nagar是印度的什麼城市
derawal nagar是印度的什麼城市
德里
德里(印地語:दिल्ली;烏爾都語:دہلی 或 دلّی;旁遮普語:ਦਿੱਲੀ)是僅次於孟買的印度第二大城市,人口1675萬,官方語言為印地語、旁遮普語和烏爾都語。該城市位於北印度,地處亞穆納河沿岸。其政治地位為直屬聯邦政府的直轄區,全稱為德里國家首都轄區(National Capital Territory of Delhi,NCT),為印度聯邦政府所在地。根據1991年印度憲法的一項修正案,德里獲得了本級議會的立法權。德里國家首都轄區包括3個市,即德里、新德里和德里坎登門。
Ⅵ 印度的議員相當於中國的什麼官位
你好!第一,英美國家實行的是「三權分立」即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三權獨立。三大權力構成國家權力中心,三大權力相互獨立、相互制約。其中行使立法權的機構就是議院,有的分上、下議院,由議長、議員組成。第二,如果和中國相比,他們的職責類似於中國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在中國,行使國家立法權的機構就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議員相當於中國的全國人大代表。但絕對與政協無關,政協不是立法機構。第三,在中國,能當上全國人大代表的人員范圍比較廣,全國人大代表也可兼職(法院、檢察院除外)其他部門,有的是各級政府官員、有的是大型國企領導、也有大型民營企業法定代表人(如格力老總董明珠)、也有基層工作人員、工人代表等等。所以,還沒法說人大代表是什麼官位,人大代表就是行使選舉權的一種資格,主要看人大代表的另外一個身份是什麼?比如甲擔任×省×市市長,同時也被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對他的稱謂是:全國人大代表、×省×市市長,比如對董明珠的稱謂是:全國人大代表、格力集團董事長等等。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Ⅶ 印度是社會主義國家嗎
印度的國民經濟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當然是資本主義國家。只不過在印度經濟建設中採用了社會主義發展經濟的經驗,採取國有經濟與私營經濟共同發展的「雙軌發展」模式。
憲法於1950年1月26日生效。宣稱印度為聯邦制國家,是主權的、世俗的、社會主義的民主共和國。採取英國式的議會民主制。公民不分種族、性別、出身、宗教信仰和出生地點,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的統帥,由聯邦議會及邦議會組成選舉團選出,每屆任期五年。總統依照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的建議行使職權。
(7)印度的立法權擴展閱讀
印度的立法權歸議會所有。議會分為上下兩院。上院稱為聯邦院,下院稱為人民院。
聯邦院議員不超過250人,其中,議長由共和國副總統擔任,有12人由總統指定,其他由各邦議會選舉產生。聯邦院不能提前解散,每年改選13的議員。
人民院有議員545人,其中,530人由各邦選民直接選舉,13人由中央直轄區選出,有2人由總統指定。人民院可以提出解散,議員任期5年。
Ⅷ 印度尼西亞是內閣制國家嗎
印度尼西亞是內閣制國家。
國會是國家立法機構,行使修憲和制定國家大政方針之外的一般立法權。
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行政首腦和武裝部隊最高統帥,直接領導內閣,有權單獨頒布政令和宣布國家緊急狀態法令;對外宣戰或媾和等。總統任命內閣,但需徵得國會同意。
Ⅸ 印度的政體是什麼
印度政體
印度的國家政體為聯邦共和制。憲法稱印度是「主權的、社會主義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國」。印度的國家機構由議會、總統、政府、司法機構組成。
議會實行兩院制,由聯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組成。人民院中佔有多數席位政黨的領袖,出任政府總理。
印度政治結構
政治結構
印度主權獨立的、社會主義的、政教分離的民主共和國印度聯邦 28個邦和7個中央直轄區政府體制 基於全體成年人均有選舉權的議會民主立法機關 國會,由總統及兩院組成,兩院分別是聯邦院和人民院行政機關 由總統、副總統及由總理領導的部長會議組成司法機關 獨立於行政機關。
政治體制
印度是一個聯邦,是一個主權獨立的、政教分離的、具有議會制政府的民主共和國。印度的政體是由憲法的條文所規定的。該憲法在1949年11月26日由制憲會議正式通過,並於1950年1月26日生效。總統是法定的聯邦行政首長。實際的行政權力則賦予一個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憲法規定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向總統提供協助和建議,總統則行使其職權,按照提供的建議採取行動。部長會議集體向人民院負責。在各邦,作為總統代表的總督是行政首長,但實際的行政權力則賦予領導邦部長會議的首席部長。邦的部長會議集體向該邦民選的立法會議負責。憲法規定了國會和邦的立法機構之間如何分享立法權,而其餘的權力則歸屬於國會。修訂憲法的權力也屬於國會。聯邦的行政機構由總統、副總統和部長會議組成,部長會議在總理的領導下向總統提供協助和建議。
Ⅹ 印度國家的政體和中國的不同
不同點
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由選民直接或間接選舉代表組成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統一管理國家事務的政治制度. 以人民代表大會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
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五年。
印度:聯邦共和制、議會制
印度是一個聯邦,是一個主權獨立的、政教分離的、具有議會制政府的民主共和國。印度的國家機構由議會、總統、政府、司法機構組成。印度議會實行兩院制,由聯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組成。人民院中佔有多數席位政黨的領袖,出任政府總理。
印度憲法規定了國會和邦的立法機構之間如何分享立法權,而其餘的權力則歸屬於國會。修訂憲法的權力也屬於國會。聯邦的行政機構由總統、副總統和部長會議組成,部長會議在總理的領導下向總統提供協助和建議。
總統
總統由一個選舉團的成員選出,選舉團包括選出的國會兩院議員和各邦立法會議成員,他們的選票有適當的加權。總統的任期為5年。除了其他權力而外,當總統認為整個國家或者領土的任何部分的安全由於戰爭或者外部入侵或者武裝叛亂而受到威脅時, 可以宣布國家處於緊急狀態。 當某個邦的憲政體制受到破壞時,總統可以將該邦政府的全部或部分職責收歸他本人行使。
總理
部長會議的組成包括內閣部長、國務部長(獨立任命的或非獨立任命的)和副部長。總理將部長會議有關管理聯邦事務的所有決定和立法建議傳達給總統。一般情況下,每個部都有一位官員被指定為印度政府的秘書,就政策問題和一般管理事項向部長提出建議。內閣秘書處對於最高層的決策起著重要的協調作用,並在總理的指導下運作。聯邦的立法機關稱為國會,由總統、聯邦院和人民院組成。所有立法要求都要由國會的兩院通過。但是,對於有關經費的法案,則人民院的意願總是佔主導地位。
國會
聯邦院
聯邦院由245位議員組成。其中,233 位代表各邦和中央直轄區,12位由總統任命。聯邦院的選舉是間接選舉,議員由各邦的立法會議選出的議員來進行選舉。聯邦院不能被解散,每兩年有三分之一的議員退出。
政黨
政黨分為全國性政黨和邦政黨。如果一個政黨在4個以上的邦得到認可,它就被視作一個全國性的黨。
國大黨、印度人民黨、人民黨、印度共產黨和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者)是國內主要的全國性政黨。主要的邦政黨則有:安得拉邦的 泰盧固國黨、阿薩姆邦的阿薩姆群眾黨、比哈爾邦的雅克汗德解放陳線、果阿邦的馬哈拉施特拉果阿黨、查謨和克什米爾的國家會議、喀拉拉邦的穆斯林聯盟、馬哈拉施特拉邦的濕婆軍黨、旁遮普邦的阿格立黨、泰米爾納德邦的全印安娜德拉威 穆納特卡則伽馬和德拉威穆納特卡則伽馬、北方邦的群眾社會黨和社會主義黨以及西孟加拉邦的全印向前集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