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第十五章

道德經第十五章

發布時間: 2020-12-29 00:42:35

① 求助《道德經》十五章「繩」的讀音

十一有愛0426 :你好。
《道德經》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回唯不可識,故強答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哪來的【繩】。

② 跪求<道德經>第十五章的詮釋

《道德經》第十五章的詮釋如下:

古時候善於行道的人,微妙通達,深刻玄遠,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為不能認識他,所以只能勉強地形容他說:他小心謹慎啊,好像冬天踩著水過河;

他警覺戒備啊,好像防備著鄰國的進攻;他恭敬鄭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動灑脫啊,好像冰塊緩緩消融;他純樸厚道啊,好像沒有經過加工的原料;他曠遠豁達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渾厚寬容,好像不清的濁水。

誰能使渾濁安靜下來,慢慢澄清?誰能使安靜變動起來,慢慢顯出生機?保持這個「道」的人不會自滿。正因為他從不自滿,所以能夠去故更新。

「道」是玄妙精深、恍惚不定的。一般人對「道」感到難於捉摸,而得「道」之士則與世俗之人明顯不同,他們有獨到的風貌、獨特的人格形態。世俗之人「嗜欲深者天機淺」,他們極其淺薄,讓人一眼就能夠看穿;得「道」人士靜密幽沉、難以測識。

老子在這里也是勉強地為他們做了一番描述,即「強為容」。他們有良好的人格修養和心理素質,有良好的靜定功夫和內心活動。表面上他們清靜無為,實際上極富創造性,即靜極而動、動極而靜,這是他們的生命活動過程。

老子所理想的人格是敦厚朴實、靜定持心,內心世界極為豐富,並且可以在特定的條件下,由靜而轉入動。這種人格上的靜與動同樣符合於「道」的變化規律。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

(2)道德經第十五章擴展閱讀: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道」與「法」在規則、常理層面有相通點,但不同於西方自然法。「法」應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證的反向轉化之中發揮其作用。

哲學上,「道」是天地萬物之始之母,陰陽對立與統一是萬物的本質體現,物極必反是萬物演化的規律。倫理上,老子之道主張純朴、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

政治上,老子主張對內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和平共處,反對戰爭與暴力。

這三個層面構成了《道德經》的主題,同時也使得《道德經》一書在結構上經由「物理至哲學至倫理至政治」的邏輯層層遞進,由自然之道進入到倫理之德,最終歸宿於對理想政治的設想與治理之道。也就是從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會秩序的光明正道。

③ 道德經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還是 古之善為道者 有原稿么,或是用得最多的是哪個...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

第十五章應該是前者,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

④ 道德經第十五章詮釋

第十五課 五 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物,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一、 五行、五位伴五色。
1、五色,令人目盲。五色祥光,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光,除青、橙難得外,五色可得。五色是伴隨著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的關系,及東、南、西、北、中五位的相互關系而產生的。西方庚辛金。金屬五行,西屬五位,產生的紫光屬五色,紅、綠、黃、藍、紫,五色光看來使人眼花繚亂。
2、五音,令人耳聾。各種音響,震耳欲聾。這里的五音是不是講的宮、商、角、徵、羽五音呢?不是,而是講的聲、光、調、音、神五音,綜合五音信息自分明。東方甲乙木,木屬五行,東屬五位,植物一片綠,產生的綠光。
3、五味,令人口爽。各種味道,吃起來很爽口。這里講的不是酸、甜、苦、麻、辣五味,而是凡物皆有味,各種味道皆有異。北方壬癸水,水屬五行,北屬五位,水養萬物長,產生的藍光。
4、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在野外賓士狩獵,活蹦亂跳的動物,當場斃命,心裡有點瘋狂之感。南方丙丁火,馳騁火旺,火屬五行,南屬五位,紅光紅似火,產生的紅光。
29
5、難得之物,令人行妨。貴重的東西,人人都想得到,得不到就偷、就搶,使人防不勝防。中央戊己土,難得土長,土屬五行,中屬五位,杏黃旗中央,產生的黃光。
二、聖人實腹空目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所以聖賢之人,首先是充實自己的腹,即丹田氣要足,而不是為了想看見什麼,故去掉後者,採用前者。

⑤ 《老子道德經》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識
古時候的有道之士 他們的靈性是微細奧妙的 他的本性是永遠通達的 這都是外人難以窺測 難以了解的玄機
夫唯不可識 故強為之容
就是這樣難以窺測他的玄機 如果要去描述古代有道之士的話 也只能勉強形容而已
豫兮若冬涉川 (另本 兮)
比如他們在處理事物方面的行動 絕對不會急迫沖動 就好像古時候的豫獸一樣 一定要等到冬天 河水的冰結凍了 才敢走過 否則未等到河水結冰 就魯莽走過去 不是等於自己去送死嗎
猶兮若畏四鄰 (另本 兮)
他慎獨的工夫 就好古時候的猶獸 要下山一樣的謹慎 不敢擾動山下村莊的百姓否則它的生命就危險了
儼兮其若客 (另本 兮)
因此古代的有道之士 他為人恭敬的樣子 就好像身為主人 禮遇貴賓一樣的謹慎 不敢輕舉妄動
渙兮若冰將釋 (另本 兮)
在心性清靜方面 他對一切外緣的干擾心不染著 就好像春風中的冰 自然的解凍散開一樣
敦兮其若朴 曠兮其若谷
因此他心中淳厚的本性 就好像一塊木頭尚未雕琢一樣的朴實無華 心胸的開闊 就好像空曠中的山谷 能夠虛受一切 涵容萬物
渾兮其若濁 (渾另本作混)
並且他有大智若愚的美德 將自己混合在污濁的水中一樣 這就是聖人不自以為自己是聖人 所以才能成為聖人 凡人自命不凡 所以才越像一個凡人的道理呀
孰能濁以澄 靜之徐清 (澄另本作久)
所以 誰能像他們(古時有道之士) 在動盪之中 還能除去心中污濁的惡水 使他慢慢的澄清呢
孰能安以久 動之徐生
誰能在安定自守之中 久久以待使體內的清正之氣發動呢 (另本多→孰能陽以久靜之徐陰 孰能晦以久理之徐明)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 故能敝不新成 (敝另本作弊)
因此能夠保持以上這章道理的人 他一定是虛心知足的人 不自滿不自傲的人 就是因為他不自滿 不自傲 只是為了世人著想 反而使自己得到永生之道

⑥ 《老子第十五章》古詩原文及翻譯

作者:
第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為道者①,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不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②;豫兮③若冬涉川④;猶兮⑤若畏四鄰⑥;儼兮⑦其若客⑧;渙兮其若凌釋⑨;敦兮其若朴⑩;曠兮其若谷⑾;混兮其若濁⑿;孰能濁⒀以靜之徐清?孰能安⒁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⒂。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⒃。
[譯文]
古時候善於行道的人,微妙通達,深刻玄遠,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為不能認識他,所以只能勉強地形容他說:他小心謹慎啊,好像冬天踩著水過河;他警覺戒備啊,好像防備著鄰國的進攻;他恭敬鄭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動灑脫啊,好像冰塊緩緩消融;他純樸厚道啊,好像沒有經過加工的原料;他曠遠豁達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渾厚寬容,好像不清的濁水。誰能使渾濁安靜下來,慢慢澄清?誰能使安靜變動起來,慢慢顯出生機?保持這個「道」的人不會自滿。正因為他從不自滿,所以能夠去故更新。
[注釋]
①善為道者:指得"道"之人。
②容:形容、描述。
③豫:原是野獸的名稱,性好疑慮。豫兮,引申為遲疑慎重的意思。
④涉川:戰戰兢兢、如臨深淵。
⑤猶:原是野獸的名稱,性警覺,此處用來形容警覺、戒備的樣子。
⑥若畏四鄰:形容不敢妄動。
⑦儼兮:形容端謹、庄嚴、恭敬的樣子。
⑧客:一本作"容",當為客之誤。
⑨渙兮其若凌釋:形容流動的樣子。
⑩敦兮其若朴:形容敦厚老實的樣子。
⑾曠兮其若谷:形容心胸開闊、曠達。
⑿混兮其若濁:形容渾厚純朴的樣子。混,與渾通用。
⒀濁:動態。
⒁安:靜態。
⒂不欲盈:不求自滿。盈,滿。
⒃蔽而新成:去故更新的意思。一本作蔽不新成。
[引語]
這一章緊接前章,對體道之士做了描寫。老子稱贊得「道」之人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他們掌握了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懂得運用普遍規律來處理現實存在的具體事物。也可以說這是教一般人怎樣掌握和運用「道」。得「道」之士的精神境界遠遠超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水平,他們具有謹慎、警惕、嚴肅、灑脫、融和、純朴、曠達、渾厚等人格修養功夫,他們微而不顯、含而不露,高深莫測,為人處事,從不自滿高傲。本章里「蔽而新成」四字,有的版本作「蔽不新成」,這樣,含義就迥然相異,前者解釋為去故更新,後者則是安於陳舊,不求新成的意思。本書取「蔽而新成」,大致符合上下文意。
[評析]
「道」是玄妙精深、恍惚不定的。一般人對「道」感到難於捉摸,而得「道」之士則與世俗之人明顯不同,他們有獨到的風貌、獨特的人格形態。世俗之人「嗜欲深者天機淺」,他們極其淺薄,讓人一眼就能夠看穿;得「道」人士靜密幽沉、難以測識。老子在這里也是勉強地為他們做了一番描述,即「強為容」。他們有良好的人格修養和心理素質,有良好的靜定功夫和內心活動。表面上他們清靜無為,實際上極富創造性,即靜極而動、動極而靜,這是他們的生命活動過程。老子所理想的人格是敦厚朴實、靜定持心,內心世界極為豐富,並且可以在特定的條件下,由靜而轉入動。這種人格上的靜與動同樣符合於「道」的變化規律。

⑦ 道德經 全文及譯文

道德經 全文 譯文 .txt

道德經.txt

求點贊,o(* ̄︶ ̄*)o

老子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4.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

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6.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7.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

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10.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

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

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14.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17.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

有所屬: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20.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21.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

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22.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

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28.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更多老子名言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3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

以喪禮處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

亡者壽。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35.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

微明。

36.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更多老子名言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

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

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39.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41.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42.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

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

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4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44.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4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46.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47.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48.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49.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5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51.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52.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53.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4.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

而成。

55.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56.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7.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5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9.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6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61.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

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62.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

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以此。更多老子名言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6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64.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

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65.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

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

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66.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

耀。

67.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

久。

68.治人事天,莫若嗇。

69.治大國,若烹小鮮。

70.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

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

所欲,大者宜為下。

71.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72.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

能成其大。

73.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74.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75.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76.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

國,國之福。

77.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

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

與之爭。

78.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79.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80.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

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81.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82.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83.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84.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85.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86.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

此。

87.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更多老子名言敬請關注

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88.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89.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90.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

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9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92.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

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93.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94.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95.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96.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97.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

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98.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9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00.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⑧ 虛懷若谷是什麼意思

虛懷若谷意思是胸懷像山谷那樣深而且寬廣,形容十分謙虛。

出自《老子》第十五章,原文: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

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 若朴,曠兮其若谷。」又:「上德若谷。」王弼註:「不德其德,無所懷也。」後來就用「虛懷若谷」形容非常虛心,心胸開闊。

譯文:

「古時候善於行道的人,微妙通達,深刻玄遠,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為不能認識他,所以只能勉強地形容他說:他小心謹慎啊,好像冬天踩著水過河。

他警覺戒備啊,好像防備著鄰國的進攻;他恭敬鄭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動灑脫啊,好像冰塊緩緩消融;他純樸厚道啊,好像沒有經過加工的原料;曠達而像山谷。

示例:

紀伯倫《貪心的紫羅蘭》:「玫瑰花聽到鄰居紫羅蘭的哀嘆,笑著搖了搖頭,說:「在百花群里,你最糊塗。你身在福中不知福。大自然賦予你其他花草都不具備的芳香、文雅、美貌。

趕快打消你這些奇怪的念頭和有害的願望吧!滿足天賜予你的福氣吧!你要知道:虛懷若谷的人,地位無比高尚;貪得無厭者,永遠貧困飢荒。

(8)道德經第十五章擴展閱讀:

虛懷若谷的反義詞:

1、盛氣凌人

以驕橫的氣勢壓人。形容傲慢自大,氣勢逼人。

出自:老舍的《林海》中:「每條嶺都是那麼溫柔,自山腳至嶺頂長滿了珍貴的樹木,誰也不孤峰突起,盛氣凌人。」

示例:毛澤東《在陝甘寧邊區參議會的演說》:「共產黨員決不可自以為是,盛氣凌人,以為自己是什麼都好,別人是什麼都不好。」

2、目空一切

空,什麼也沒有; 目,眼睛。眼睛裡除了自己,就什麼也沒有。形容高傲自大,什麼都瞧不起。 也作「目中無人」。

出自:人教語文書八年級下冊利奧波德《大雁歸來》:「11月份南飛的鳥群,目空一切地從我們的頭上高高飛過。」

示例:一旦手中有權就擺出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的架勢的人,是不會有好下場的。

⑨ 道德經第十五章講的是血嗎

《道德經》第十五章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不回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答;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譯文)古時候善於行道的人,微妙通達,深刻玄遠,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為不能認識他,所以只能勉強地形容他說:他小心謹慎啊,好像冬天踩著水過河;他警覺戒備啊,好像防備著鄰國的進攻;他恭敬鄭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動灑脫啊,好像冰塊緩緩消融;他純樸厚道啊,好像沒有經過加工的原料;他曠遠豁達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渾厚寬容,好像不清的濁水。誰能使渾濁安靜下來,慢慢澄清?誰能使安靜變動起來,慢慢顯出生機?保持這個「道」的人不會自滿。正因為他從不自滿,所以能夠去故更新。

⑩ 道德經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還是 古之善為道者 有原稿么,或是用得最多的是哪個...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
第十五章應該是前者,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

熱點內容
社會與法普法欄空窗 發布:2025-04-29 21:46:35 瀏覽:194
司法所指紋 發布:2025-04-29 21:35:26 瀏覽:743
民法通則第106條 發布:2025-04-29 21:28:35 瀏覽:269
上海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 發布:2025-04-29 21:20:43 瀏覽:838
房屋產權公證書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4-29 21:20:04 瀏覽:990
西安市高新區法律援助在哪裡 發布:2025-04-29 21:19:29 瀏覽:500
理性人心法治 發布:2025-04-29 21:07:39 瀏覽:747
溫州市民間借貸管理條例 發布:2025-04-29 21:05:53 瀏覽:255
銀行常年法律顧問的服務方案 發布:2025-04-29 20:47:43 瀏覽:489
寧波門律師 發布:2025-04-29 20:27:07 瀏覽: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