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與道德辯論
1. 怎樣辯論「道德比法律更重要」
正方:對啊!那些人正是因為上了刑場死到臨頭才知道法律的威力。法律的尊嚴,可謂「知難」哪,對方辨友!(熱烈掌聲)
當對方以"知法容易守法難"的實例論證於知易行難"時,正方馬上轉而化之從:"知法不易"的角度強化己方觀點,給對方以有力的回擊。扭轉了被動局勢。
反方:古人說"蜀遭難,難於上青天",是說蜀道難走,"走"就是"行"嘛!要是行不難,孫行者為什麼不叫孫知者?
正方:孫大聖的小名是叫孫行者,可對方辯友知不知道,他的法名叫孫悟空,"悟"是不是"知"?
這是一個非常漂亮的"移花接木"的辯例。反方的例證看似有板有眼,實際上有些牽強附會:以"孫行者為什麼不叫孫知者"為駁難,雖然是一種近乎強詞奪理的主動,但畢竟在氣勢上佔了上風。
正方敏銳地發現了對方論據的片面性,果斷地從"孫悟空"這一面著手,以"悟"就是"知"反詰對方,使對方提出關於"孫大聖"的引證成為抱薪救火、惹火燒身。
(1)法律與道德辯論擴展閱讀
在歷史和生活里,迫於道德壓力而「自殺」者並不少見。道德雖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對人的修養和身心健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明的人類是靠道德的建立來作保障的。道德的傳承也同樣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勞動和創造,以致分門別類地產生各自的要求和水準。——選自葉千華《心靈夜語》第348頁「淺說道德法律愛情」。
「道德」離開了人類的群體性「公共」活動,也就不成其為「道德」。 「道德」是針對「人類整體」而言的; 「道德」是針對各個國家和民族而言的;「道德」是針對各個國家內部的政府、政黨、行業、企業、家庭等各層級組織和其人民等的「人群集聚體」而言的。
2. 法律與道德辯論賽一辯的開場詞
首先,我們從定義上來看法律與道德的區別。俗話說:分析問題要看實質。法律是國家制定、頒布用來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規則;道德則是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准則、規范。它們雖然都是指引、評價人們行為的尺度,但性質不同,法是調整人們某些行為的規范,以規定權利和義務為主要內容,為統治階級服務,註定它具有狹義性。然道德是對人們的思想意識和行為的調整,其所調整的范圍點多面廣,因此,更能體現人民的意志。
不可否認,我們已進入法制時代,遵紀守法當是每個公民的責任與義務。制定有效的法律並付之順利實施來維系安定團結是治國之本,真的能不能以法保持安定團結是要看是不是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意願。其意志、意願就是人民在長期生活形成的一種共識的道德准則。我們看下面這個實例,我們大家吃西瓜都是在橫著吃的,是很自然,也很習慣的,是經過實踐而來的,這時突然有一個人說:「你們應該豎著吃,橫著吃不不對。」這明顯是不和諧的事,會得到大家的反對,恰好這個人就是制定法律的人。由此可以說法律應該是建立在大多數人認同的基礎上,大多數人認同也就是道德的基礎之上。因此,道德沒有理由拒絕道德或是凌駕於之上。
道德作為啟發人們內心覺悟的無形力量,有著國家強制力無法代替的動力。記得,在前天我乘公交車,一個蹣跚的老人上車,乘務員說:「你沒錢,沒有證,不能坐車,下去別耽誤大家時間。」一個教師模樣的中年女人,自己掏出錢給那老人付了,老年人才得以坐車。沒錢沒證不準坐車,這是法律法規規定里,乘務員嚴格按標執行正常,因為是法是無情。但人有情的,做到有人可以為其借付。這么做就是道德讓人有了幫助他人憐憫之心。我在這里可以說,提高個人素質,加強道德建設,可以更有效地譴責和抑制違法犯罪行為,並可以多涌現一些見義勇為與違法犯罪作斗爭的行為的人,而提高道德素質對法的實施可起到超出國家強制力范圍的作用。這來看來,道德力量是高於法律的范疇,因此,法律不可以反出來說道德的「不」,強奸民意。
道德對法還有彌補不足的作用,此話不假,法律是偏面的,只是單純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因此,社會上關系需要由法調整的往往並不是都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及雖然立法相當完備了,不可能事無巨細「一籃子」全部涵蓋。在這種情況下,道德卻要擔負起調整法無明文規定的某些社會關系的任務。 在此可以證明,法律基於它在現實生活中的狹隘性,也註定了它對道德沒有言否的機會。
綜上所述,法律與道德間,後者的觸及領域和優勢遠多於前者,更能體現大多數人的意願。而且就道德而言,當國家消亡了,階級消失了,仍存在於人們心中,支配著我們上行,並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進一步發展。因此,法律與道德比較,它只是道德范疇上的一個基石而已,所以更談不法律向道德說「不」了。
3. 辯論道德與法律哪個更重要,我是支持道德更重要
法律只能約束一抄個人,因為襲人害怕被處罰所以不去做違法的事情。但是很多時候人們會存著僥幸心理做一些違法的事情,所以法律是治標不治本。而且法律范圍比道德小。有了道德,即使沒有法律,人們也不會做出什麼傷天害理之事,所以道德比法律更重要。
4. 辯論賽:法律重於道德
我之前打這個辯題是打社會秩序的維護主要靠道德還是靠法律。我打的是道德。個人感覺道德比較好打。我把我方的觀點和對方的觀點跟你說說吧。
道德:1.道德的廣泛性。道德能夠調整法律調整不到的社會關系。
2.道德對問題解決的根本性。法律傾向於通過外部力量來使問題得到解決,而道德則主要依賴於內心的信念來維系。這種內心的信念使人們自覺的遵守社會公德,社會秩序就能很好維系。這個地方是我們跟對方的交鋒點。當時我們拼例子,但是要知道拼例子講究後發制人,先舉例子反而不利,對方可能給你一個反駁就得到裁判的贊賞。所以當時我們就在這個環節上拿了分(技術問題)
第三是什麼我忘記了。
法律:1.法律具有強制力,能夠打擊違法犯罪,保障社會秩序的有序進行。
2.法律具有統一性,一個統一的標准能使全社會有一致的信仰,違法者被抨擊,守法者被褒揚,而道德則沒有統一的標准,道德不道德在於個人的主觀臆斷。這里也是對方和我們的交鋒點,我們提出了八榮八恥、五講四美等等作為反擊,同時提出區際法律沖突沖擊對方,法律同樣不統一(我們聰明的四辯)。
3.法律是自律與他律的結合,而道德只是單一的自律。對方的說法讓人感覺他們價值上比我們高,但是我們提出了道德的他律性,比如新聞媒體的作用等來反駁。
那場比賽我們贏了,因為我們擅長打煽情,像道德這樣的感性詞給了我們比較大的煽情空間,我們的四辯的結辯說到在座都起雞皮疙瘩,但是總的感覺還是旗鼓相當。
都說時代的命題要有時代的色彩,如果是打法律建議樓主從時事出來,比較有說服力,比如周老虎、人肉搜索等等,都非常好發揮。很樂意跟你探討,如有需要可在網路上發信息交流,希望可以幫到你。
5. 辯論賽 道德與法律哪個更重要,我是反方
我代復表正(反)方,制我方認為法律更為重要。因為道德僅僅是約束了自己,而法律不但約束了自己,更是幫助了一些在人生道路上迷失方向的人們。現代社會,人們的行為規范包括道德、紀律和法律,與道德、紀律相比,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法律是現代社會生活的一種重要的行為規范。所以我方認為法律更為重要。
6. 法律與道德在當今社會哪一個更重要的辯論賽
即使道德存在這樣一些嚴重的問題,從道德本身的作用來看,道德仍然比法律更為重要。為什麼這樣說呢?就說下面六點看法:
其一,法律重在禁止,是對那些無益性做法的制止;道德重在提倡,是對有益性做法的肯定。人是自由自覺的生存,人的根本特點是追求。所以社會應當提供給人的不是制止,而是更多地追求。所以,社會不能只有強制而沒有追求,只有禁止而沒有提倡,只有限制而沒有理想。社會應是一個具有道德智慧的自覺社會,而不是一個只有限制、禁止的被動社會;是一個富於自覺創造的社會,而不是一個只有法律強制的社會。法治是對人最起碼的要求,德治才能實現人的高層次的追求。所以,人是一種追求性的、自覺性的人生,而不是法制的強制的被動性的人生。人是一種發展與提升,而不是一種限制與壓抑;人應當追求最佳與更高的境界,而不能只是局限在法定的圈子內。由此可見,只注重法制而不注重德治,只注重法律而不注重道德,是無益於人與社會的更大發展的。由於良德可以促成人的利益的最大化,所以道德從根本上說並不是繩索,而是一種智慧人生的提倡。
其二,缺乏道德的社會,可能更能顯現法的作用,但是卻會造成執法成本的增加,還可造成法的松馳。這因為,沒有道德做為基礎的法制,將會是問題叢生的法制。這因為,道德的自覺約束與法律的強行約束是可以互相制約的,也是可以互相轉化的。道德不倡,法治難佳,因為二者是相相輔相成的。提高人的道德素質,依法治國才能進入良性循環,社會發展才能進入較高的層次。「以德治國」不但不會對「依法治國」有任何的削弱,而且必將更有利於「依法治國」的進一步加強。
其三,道德是法律的基礎。缺少道德甚至違背道德的法律,不能成為良法,雖然這樣的缺少道德內涵的法律可以被稱之為法制,卻永遠無法獲得依法治國的良好效果。因此,比起法治來說,道德有重要的基礎性和前提性。沒有道德支持的法治,是沒有根基的法治。這因為,道德先於法治,而且道德廣於法治,因此道德重於法治。
其四,法治的推行首先要依靠社會成員的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沒有較高的道德水準,有了好的法律也不易執行,再嚴密的法律也有空子可鑽。一個社會如果大多數社會成員思想覺悟和道德素質低下,那麼不論有多麼苛刻嚴厲的法律,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秩序和管理問題。如果忽視道德的作用,缺乏道德的教化,一個社會的政治穩定和長治久安是根本不可能的。
其五,無德之人怎能執好政呢?無德之人怎能執好法呢?道德不倡,執政與執法都會出現更多的問題。德高望重,權力才有分量。只有道德的修養才能獲得正義感、義務感等道德情感,才能獲得道德動機的確立。因此,立法和執法人員提高了執法守法的覺悟和境界,才能夠自覺地遵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糾」的方針。如果沒有道德做為良好的前提,缺少道德的人,執法又有誰能放心呢?所以,「無德者不可能執好政」、「無德者不可能執好當」,應當成為人們的一種重要的共識。
其六,道德不只是個人內在修養的自律,而必定會外化為社會行為,只有注重道德,社會更加地注重道德,執政與執法才會受到更多地社會道德輿論和道德崇尚的制約。道德輿論也是一種社會權力(所謂「第四種權力」),也具有外在的強制力。為什麼一些官員「不怕上告,就怕上報」呢,就是懾於輿論這一社會權力的道德壓力。常言道,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人沒有不注重自己名聲的,所以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權力也是有其一定的強制威力的。
僅從上羅列的幾點,已足以看出道德的重要性。只注重法制,而忽視道德的作用,肯定是一種嚴重的失誤。這因為:道德比法律更重要!
7. 道德與法律辯論賽法律更重要提問的問題
道德復需要時間慢慢植入人類制的思想,讓人類去執行。(先承認道德的重要性)
但是先了解我們社會現在的情況(有多糟糕說得多糟糕)
然後說明,現在社會的安定需要法律來維持。
道德每個人小時候都在學習,為什麼還是有人犯錯呢?(這里說明,其實道德就算我們學習了,其實用性不一定能體現在我們現今的社會)
法律 能起到督促監督的作用,使我們不容易做錯事情。就算我們真的做錯了,也會受到應有的懲罰。(說明法律在我們現今社會的重要性。)
比較一下現今這個社會失去法律,我們會變得怎麼樣
一定要強調我們現解決我們現今社會解決的問題(原因是因為,法律能解決現在,但是道德才是更長遠的)如果對方提出以上這個論點,你必須跟他強調,所以我們未來很需要道德,但是現在的問題都還沒有解決就一直再考慮以後不是太理想化了嗎?打個類比,你一直想著將來要干一番大事業,想著要好好讀書,這是正確的。但是你現在已經貧窮到沒飯吃了。現在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就像以後,未免太長遠了吧。
-----
暫時想到這些,有問題可以再追加提問。望採納
8. 構建和諧主要依靠法律還是道德(辯論賽)
我方資料陳詞:
看看美國就知道了,美國政府是一個非常有限的政府,可卻是世界上最有力的政府!靠的是什麼?法律!正是法律維系著美國的高效和諧的運轉!道德建設已經成為建設和諧社會無法避開的難點,說是難點,一方面道德建設是一個長期性的問題,另一方面道德建設是一個艱巨性的任務,它牽涉到各個環節,哪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會導致道德建設成為空話。
關於道德建設的思路,我個人認為主要包括以下幾點:首先、公民的道德必須建立在一定的基礎上,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要求是道德建設的基石。其次、政府必須成為道德建設的先行者,言傳不如身教。第三、道德培養需要更為寬松的環境,自然的和諧社會,人性的趨向於道德。第四、法律應該成為社會道德的最後屏障,失去法律的保障,道德將一瀉千里。
法律應當是道德的最後屏障,失去這道屏障,道德將在社會潰散。道德是調節人們行為的軟工具,它是以法律為後盾的。如果法律的潰散,道德就無從談起。當前社會許多人們寧願上訪,而不願通過法律解決問題,說明在個別地方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公眾信任,尤其部分貧困低收入人群已經徹底拋棄對法律的信任
你不能指望人人都有道德這個東西,可只要有萬分之一的人沒道德,社會就會亂套,怎麼處置這個敗類?每個人的道德標准不一樣,有的說關上幾年,有的說教育,有的說殺了,有的說做奴隸,有的可能認為那個不是敗類,你認為該一樣樣意見執行過去還是全民投票?等你投完了,下一個敗類又出現了,你什麼都不用做了,天天投票吧。所以還是要有法律。所謂法律,本身就應當是一個強制性的道德要求,達不到就要處罰。中國人德治了幾千年了,結果中國人是最沒道德的,你居然還想要靠道德這東西?法治所維系的秩序是和諧社會形成的重要標志 1.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法治保障的有序社會 法治,是一種貫徹法律至上,嚴格依法辦事的治國原則和方式.它要求整個國家以及社會生活都依法 而治,即管理國家,治理社會,是憑靠法律這種公共權威的
對方資料陳詞:
在人類存在的社會中,「理性就是道德性。」「國有道,雖加刑,無刑也;國無道,雖殺之,不可勝也。」道德才是法之根本。看問題要著本質。不能光看錶面呀!對方說維系社會秩序靠法律。請問法律又是靠什麼來維系社會秩序的?那就是道德。只有道德,才能保證立法的公平,執法的公正;只有道德,才能保證守法的自覺。首先,守法是什麼?是法律,還是道德?我們因為怕被處罰而守法,還是因為覺得那是一種美德而守法?難道沙子認為大多數人去守法不做壞事是因為害怕被判刑嗎?要是那樣的話,那可真是危險人物噗!照對方的觀點,在一個秩序的社會,那極少數的危險人物是這個社會主要的,而我們大多數人守法,有守法的美德倒是次要的了。這難道是你們的邏輯嗎?
事實表明,守法觀念越強,社會越強調這種守法觀念,我們的社會中危險人物就越不敢冒險,社會秩序就越穩定。再從執法的層次看,執法的公正靠什麼?靠執法者的良心。良心就是個人品行符合社會道德的標准。無論是亂世用重典,還是盛世之大赦,重典不是亂典,大赦不是亂赦。重典與大赦無不歸因於執法者望天下更太平、社會更穩定的動機。這種動機就是個人品行與社會道德的相一致。立法也是道德,立法的依據首先要有守法的可能性。我們說過,守法本身就是一種公德,否則立了法又沒有人遵守,最後只好法不責眾了。執法要有勇,立法要有才,可是「才而無德謂之奸,勇而無德謂之暴」啊!現代社會,法律的作用比原來大了許多,我方從不否認這一點。但是,這本身就是道德的需求,它隨時受到道德的約束。
總之,道德不僅貫穿了立法、執法和守法的始終,而且是整個法律系統真正有效運作的保證。對方辯友說維系社會秩序靠法律,那麼我們應該說是道德保證了法律的維系功能。
社會維系靠道德還是靠法律 ?這個問題問的好,我是一個對社會法律不是很懂的人,我基本都不是很懂法律的人,但是我知道如果一個人沒有了基本的道德觀念,那麼他必定遭世人吐罵沒人肯與你相交,依理而推,如果人人都這樣,那麼我們就會變得很孤立,一孤立就各走各走的,不管對方怎樣,只顧自己,這樣人心都變了,人心都變了,人心都散了,怎麼去維持社會。所謂「得天下必先得民心」同理可證,撐天下必先取民心,而心最直接的一個標准就是道德。沒有道德就沒有心,沒有心就會散,我是一個對社會法律不是很懂的人,我基本都不是很懂法律的人,但是我知道如果一個人沒有了基本的道德觀念,那麼他必定遭世人吐罵沒人肯與你相交,依理而推,如果人人都這樣,那麼我們就會變得很孤立,一孤立就各走各走的,不管對方怎樣,只顧自己,這樣人心都變了,人心都變了,人心都散了,怎麼去維持社會。所謂「得天下必先得民心」同理可證,撐天下必先取民心,而心最直接的一個標准就是道德。法律和道德都是一種行為標准。 區別是,法律是外在的,可見的(有法律條文),是強制的,是最低標准。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即使沒有道德,每個人必也須強制的遵守法律,因此法律保證了社會的最基本的穩定和正常運轉。 道德是內在的,不可見的(沒有明確條文),基本不具有強制性,是高於法律的行為標准。每個人道德的標准不盡相同,表現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因此,比較難對道德作出明確的評判。道德的存在是社會良好發展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