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順

道德順

發布時間: 2023-02-12 21:24:12

『壹』 如何平衡法律和道德

法律為主,兼顧道德了!這個是法治社會的硬道理!

『貳』 道德的「德」字什麼意思「德」的本意為順

有些思想是對的,但是這些思想在感性的層面看是極端的,這些思想只能爛在心裡,或者順著道德的約束變成新的東西

『叄』 所謂道德,是從小到大我們所受的教育,灌輸給我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道德的,我們將所謂的對的道德順延至今

我們都不知「道」,所以才會不懂「得」(德者得也)。還有,世界上還有一個叫做因緣的名詞。我們或許也不懂。所以才有諸多迷惑。

『肆』 談談我們今天怎樣培養仁德

英盛觀察為您解答:首先我們來談談仁德的深刻內涵

孔子曰:仁者愛人;這里孔子老先生就特別強調了有仁德的人待人的態度與准則。

" 仁"德的根本是要孝順父母,尊敬兄長;這說明"仁"中含"孝",即有仁德的人一定是有孝悌心的人。

"仁"德的具體內涵:對人要盡心竭力,待人要寬厚仁慈。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唐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聖賢)為鏡,可以明得失,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我們現在以聖賢的教誨為鏡,對照自己,想想在家裡,在單位,在朋友之間,在社會上,是否待人接物做到盡心竭力了,做到寬厚仁慈了。我們平時覺得一句話說起來很容易,但是真正做起來,還是不太容易。在預科課堂,有一位同學說了,他學習傳統根文化之後,與人相處時,覺得蹺二郎腿是不太禮貌的行為,於是他下決心改掉,最後,他終於改掉了這個不好的習慣,他覺得很高興。還有的同學說起在公交車上讓座的事,以前他常常還是要考慮一下,才做出是否讓座的決定。現在,讓座這樣的事已經習慣成自然,無須考慮。《德道經》第一章講到,"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真正的上仁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作為。

"仁"德的最高境界,能施恩於百姓,周濟大眾。

愛分為有心之愛和無心之愛;

繁體字的愛字中間有一個"心",簡體的愛,去掉了中間的"心",如現代的男女之間的關系,通常是一種利與欲的關系了,是建立在金錢的基礎上的愛,這種愛不是永恆的,是自私的。繁體的愛字意思是,愛人要用真心去愛,不僅要關愛身邊的每一個人,而且要關愛所有的有生命的和無生命的人和物,大愛無私。

(二)、仁德與五德之間的關系

1:什麼是五德,

"朴散則為器,"指先天一氣的這個"德",當順行之則朴散為天地人萬物,進入五行五德的范疇之內。其中仁德是德分化的起始,最接近先天無為。這五德是:仁、義、禮、智、信其中智包含在仁、義、禮和信之中。

《德道經》第一章上講: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

意思是:仁德是萬物自然本性的流露。有一個故事,一位獵人射中了一隻母鹿,在母鹿臨死前,她一點一點的爬到了一隻幼鹿的身邊。當獵人走到身邊時,這只母鹿的肝腸已經斷成一節一節的。這就是動物的仁德母愛之情,她臨死之時,她還惦記吃奶的幼鹿從此無人照看,她心痛欲絕,故而肝腸寸斷。這個場景深深的打動了這位獵人,他從此再也不打獵了。由此可見,仁德是人或動物先天就有的,是本性的流露。真善就是上仁,比如,在做好事前,先考慮一番,再去做,就是有心為善,如不假思索,無私無欲的作為,才是真善。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義德是後天的有心作為,需要為學者日益的智識教化才能具備。如同學之間要互幫互助 ,上禮也屬於後天的教化,如果沒有上仁、上義的支撐和信德的基礎,上禮則是一個空架子,就很難維持,需要振臂疾呼了。

在這五德當中,信德是基礎,即信為人之基,唯有誠信大道,誠信自然,才會真實不虛的實踐道德,修身養性。但是信德的修持來源於心中的禮德,禮德屬火,當禮德豐厚時,心中才會發出光明,晚課中有一句:"白晝處事道燭明,待人接物贈聖燈 。"上禮生光明,禮德在五行中屬火,陽火生陽土。陽土是信德;陽土承載萬物,如果把五德比作一棵樹,那麼信德即是樹的主幹,干粗則樹葉茂。陽土生陽金,肺屬金,在五德中是義德,陽金生陽水,腎屬水,在五德中是智德。仁德陽木有陽光雨露的照耀與滋潤,有厚德信土的承載則欣欣向榮,蓬勃生長。 這就是五德的順生關系。反之,信德缺失則心中沒有光明(陰火),信仰沙漠化的人比較孤獨,朋友少,沒人願意與他交往,因為他說話不算話,辦事不可靠。所以義德也缺失。當一個人的仁德,禮德、義德、信德、都比較缺失的話,他的智德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德道經》第一章中講: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老子老先生在這一章中,就非常明確的告訴人們一個道德順行的下滑路線圖,人類由於不明道德,不修道德的結果,導致體內的德的品格與能量一步步的缺失。身體將得不到天德地氣的滋養。

以上就是仁德與五德的順逆生克關系。

(三)、修養仁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養孩子的仁德

德慧智教育理念特別強調,在幼兒養性的教育中,要建立和培養孩子的五德心,而最重要的是要在建立信德的基礎上要同步建立仁德,仁德是五德之首,是百善之端,仁德中包括慈、愛、孝、悌四個系統。

對(0-8歲)孩子的養成教育中,我們的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常言說:身教甚於言教,家長要求孩子做到的事自己必須要率先做到,如古代"曾子殺豬"、"周公誡子""岳母刺字"的故事至今廣為流傳,真正的教育在生活中。這些故事的確是所有家長的必修課。

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有一些家長習慣性的為孩子付出過多的慈愛,甚至是溺愛,疏忽並且忘記了孩子幼小的心靈本是一張白紙,家長作為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師,應該不失時機的給孩子的心靈當中書寫上"孝悌與感恩"幾個字。否則,過分的慈愛必然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的成長與發展。比如,在農村,有部分家庭孩子小的時候,要什麼給什麼,不斷地滿足孩子的慾望,當有一天,父母不能滿足孩子的要求時,就對父母反目為仇,前段日子,電視上就播放過這樣的一個真實故事;有一個孩子,小時候家庭的經濟還可以,父親做生意,上初中時,他父親把他放在國外上學,就在這期間,他的父母離婚了,孩子給了母親,他的母親並未把家裡的情況告訴孩子,為了孩子上學,母親就拚命幹活,一個人干兩份活,可是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的支出也越來越多,終於有一天,孩子向媽媽要錢,媽媽說:"沒有"。這個孩子馬上從國外乘飛機飛回,就在機場對前來接他的母親連刺幾刀,這就是母親的"慈愛"換來的結果。這位母親平時很少與孩子溝通,她把對孩子的慈愛變成了"忍受",而孩子根本不知這其中的一切,也不知道如何孝悌和感恩母親,這究竟是誰之過?

《德道經》第14章講:"道生之,而德蓄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意思是:天下萬物皆由道生德養,我們生活中所擁有的一切,都是我們應當感恩的理由。感恩父母,感恩陽光,感恩雨露,感恩大地,感恩所有給我們提供生存條件的一切。仁者恆樂,唯有懂得感恩的人才會生活的更加幸福美好。

英國的作家薩克雷說:"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笑,他也笑;你哭,他也哭。"

因此仁德是五德之綱,綱舉則目張,仁德感恩心的建立,其餘四德的建立將比較容易。

在幼兒養性階段之後,即8歲以後,孩子已經進入後天智識為主的階段,這時候要培養仁德,就要在誠信道德的基礎上"為大於其細也"的進行培養,使其明白為仁之道,貴在心之誠敬,不敬則私意必紛擾,這樣仁德便不能立起。所以行仁德必持一顆尊敬心。敬老師、敬父母,兄弟之間尊長愛幼,處處事事先為別人著想,愛人者人恆愛之。則會與人人融洽相處,親近如一。

《論語》中有一則: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克己復禮:指克制自己,使言行回復到禮的標准。

本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克己復禮就是仁,仁德,人人具有,《德道經》中講: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仁德,在五行中為東方甲木,在五為元性,是人本性的慈悲,善良,寬容,博愛,和藹等多種善性的概稱。修仁德首先要克去私心,慾念,妄意,使身心修仁德首先要克去私心、慾念、妄意,使身心清凈,恢復到"人之初,性本善"的天然狀態,只有這樣,才能立起仁善之心,走上正覺正思,從而復歸到禮德圓滿的境界。子又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其意為:若能一日克己復禮,日日克己復禮,時時亊亊克己復禮,正如五祖的弟子神秀寫的偈語"身為菩提樹,心為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人若能如此,則心中的障蔽即會被清除,本性之德即可自還,本性光明即可顯現。自身內天下即可歸仁了。然而一個人具有仁德只能稱為獨善己身。要使天下人都能時時、事事、處處修仁、處仁、行仁,那便是天下歸仁之日。這也就是復歸到"上仁為之而無以為"最高境界了。

熱點內容
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具體包括哪些分類 發布:2025-01-14 00:50:06 瀏覽:614
勞動法企業如何辭退職工 發布:2025-01-14 00:42:44 瀏覽:520
政府出具證明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3 23:49:18 瀏覽:957
法院馨華園 發布:2025-01-13 23:31:48 瀏覽:389
道德與法治的關系論文 發布:2025-01-13 23:06:30 瀏覽:247
計件工資勞動法最新 發布:2025-01-13 22:57:56 瀏覽:945
如何扶起跌倒的道德 發布:2025-01-13 21:59:53 瀏覽:403
夢見自己當了法官 發布:2025-01-13 21:29:12 瀏覽:853
根據反補貼條例 發布:2025-01-13 21:17:25 瀏覽:597
酒店總經辦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3 21:06:14 瀏覽: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