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索道德
⑴ 安娜卡列妮娜三條線索
小說有三條情節線索,
第一條是以安娜——卡列寧——弗龍斯基為主的與上
流社會緊密聯系的線索;
第二條是以列文——吉娣為主的與農村和寒潮制農民緊
密聯系的線索,
這兩條平等線又是依靠奧布隆斯基——多麗為主的中間線引發並
連接起來的。形成一座十分嚴謹的拱形結構。
⑵ 自我認同認同歷程有哪些
自我認同是能夠理智地看待並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能夠精力充沛,熱愛生活,不會沉浸在悲嘆、抱怨或悔恨之中,而且奮發向上,積極而獨立,有明確的人生目標,並且在追求和逐漸接近目標的過程中會體驗到自我價值以及社會的承認與贊許。那麼自我認同認同歷程有哪些呢?
1、 自我可以看成是個體負責實施的反思性投射。自我的反思性投射是個體的反身意識作用的結果;沒有自我的反身意識,自我就沒有意義與價值。例如,這樣自我不是完全空洞的東西,個體存在著自我塑造的效率過程和心理需要,並且它們為自我的重組提供參數。因此,一方面,個體的變化依從他!她參與的重構的努力;另一方面,個體並非為了僅僅了解自身,他!她服從於更為廣泛、更為進步的目標,即建構與重構連貫的認同感。
2、 自我形塑著從過去到可預期的未來的成長軌道。個體依據(組織化的)對未來的預期而「篩選」其過去的生活經驗,並沿用著過去的經驗。自我的軌道具有連貫性,它源於自我對生命周期的種種階段認知。
3、 自我的反思是持續性的,也是無所不在的。個體會在每時刻,或至少在有規則的時間間隔內,不斷地依據正在發生的事件而要求實現自我質問。作為有意識詢問的問題系列的開始,個體習慣問「我如何利用這一保護的時刻」?這是現代性的「反思歷史性」,它是自我觀察的實踐化藝術:如,我正在做什麼?我正在感受什麼?
4、 自我認同作為一種連貫性發生的現象,它被設定為一種敘事,為了使這種敘事變成鮮明的記述,也為了維持完整的自我感,日記、自傳的寫作與閱讀成了處於現代社會生活中的個體尋求與建立自我認同的主要手段之一。因為成長中的自我,需要在名人或成功的人士那裡找到自我的影子,並召喚自己去進行創造性的投入。
5、 自我實現蘊含著對時間的控制。與「時間保持對話」是自我實現的基礎,因為在任何給定的時刻,它是使生命趨於圓滿的基本條件。也就是說,自我實現的過程,就是伴隨著對未來可能的生活軌跡的預期。或者說,它表現一個體如何把握其生命進程的自我設問的過程。這是因為,時間乃是自我意識生成的起點,人的生命必須在時間中展開,人的生命意識就是在時間中體驗而升華出來的。人的自我發展、人的各種需要總是在時間中不斷生成的,人的成長須經分離時期(肉身我從母體中分離出來而走向獨立)、鏡子時期(透過別人像鏡子般地觀照自己)、性別時期(確立做人或人生的游戲規則)、理想我的不斷生成時期,這些自我成長的擴展都是在時間中推進的。因此之故,大凡能自我實現的人又大多是「對時間控制」和「與時間保持對話」的人。這正是自我實現的現實,因為時間總是使生命趨向於圓滿的基本條件。因此,有自我實現感的人不應浪費那屬於自己的美好光陰,也只有於此,面向未來盡可能地通過時間控制和積極互動的主動過程而秩序化,在此基礎上,自我敘事的整體性得以建立。
6、 自我的反思性也拓展到了身體,身體也成為了行動的一部分,而不再是被動的客體。因為對身體的體驗是把自我連貫成整體的手段,只有獲得這種手段才有可能說:這是我生命的地方。
7、 自我實現可以理解為機遇與風險之間的平衡。由於自我實現乃是機遇和風險的平衡,所以在這種平衡的兩端,一端是抓住機遇,另一端是迴避風險。現實中,無數個個體的經歷告訴我們,無論生活對你如何曲折和充滿磨難,只要你想使自己的命運有好轉,你必須超脫你的常規,結識新人,探索新觀念,嘗試陌生的路徑。在某種意義上講,自我成長所包含的風險,就是進入未知領域和未知地。可見,正是風險與自我挑戰提升了自我的價值,行為使你的自我實現價值理想更進一步。
8、 自我實現的道德線索就是可信性,它的基礎就是「對自己的誠信」。能夠可信地行動不僅僅是依據盡可能有效和完善的自我知識的行動;它也意味著使真實的自我脫離虛假自我的困擾。因為對自己真實就意味著去發現自己,就有助於去主動地建構自我。
9、 由於生命可看成是一系列的「過渡」。那麼協調這些不斷「過渡」之間的轉變,對付這些不斷「過渡」過程中所蘊涵著希望的風險,以求得個人危機所敞開的新機遇。面向生命的一系列的「過渡」,個體應適時地進入自我實現的反思性動員的軌道之中,並且依據這種軌道才得以跨越。
10、 自我發展的線路是內在參照性的:唯一顯著關聯的線索就是生命軌道自身。作為可信的自我的成就的個人完整性,來源於在自我發展的敘事內對生活經驗的整理。這是一種個人信仰體系的創建,它為個人把「第一忠誠給予自身」提供了手段。從個體建構與重構其生活史的方式來看,關鍵的參照點「來自內部」。
以上就是對於自我認同認同歷程有哪些的全部內容。
⑶ 人類是否具有天生的道德感
當然。這是天地賦予人的良知,從我們本能獲得滋養開始。當人自然地迴避危險,人的概念就開始分化,對錯與好壞。
聯系理論這樣闡述:成就目標所包含的生存、靈活、安全、自由、獨立、名譽、規避風險、完善等各種要義復合成有關主義的必然確認的線索。
人生而有一根線索,約束著自己的心靈,產生天生的道德感。
⑷ 談道德的開場白
良好的道德品行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它決定著一個人的工作和生活作風,組織部門的工作性質決定了組工幹部必須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行。我個人覺得,組工幹部加強自身道德品行修養要做到公道正派、心態平和、作風優良。
堅持公道正派選人用人,是組工幹部最寶貴的職業操守,也是組工幹部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品質。組工幹部是量幹部的尺子,如果尺子不直,再好的材料也難以量准,要按照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標准,公道對待幹部、公平評價幹部、公正推薦幹部,做到一碗水端平、一把直的尺子量到底。具體工作要做到三點:一是對己清正,就是政治上清醒、堅定,思想上坦盪、磊落,作風上清正、廉潔,堂堂正正做人,規規矩矩做事,清清白白做官二是對人公正,就是客觀公正地考察、評價和使用幹部,公道合理地了解、看待和處理問題,處人處事都要出以公心,堅持原則,實事求是,敢講真話,主持正義;三是對外平等,就是胸襟開闊,海納百川,謙虛謹慎,平等待人,用組工幹部特有的人格魅力增強黨員之家、幹部之家、知識分子之家的凝聚力和親和力。
⑸ 「溫飽是道德的基礎」正方
我給你們立個線吧,你們只能按照線索來頂,論點的綱要、側重點、注重點我來提,但具體的你們還要結合你們學校情況寫。
1.主線索:「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也就是說沒有溫飽就沒有合適的談道德的條件,定義好溫飽和談道德的范圍,民眾的溫飽、對民眾談道德(這點極其重要!請重視)。
2.論據(1)民眾的溫飽問題關系的是生與死,而與民眾談道德則是人精神的需求。都很重要,但是前者是基礎的,使人們的首要需求,地位上,前者高於後者。(2)「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並不是說沒有民眾的溫飽就不能談道德。凡事無絕對,更何況對一個社會而言呢?「必要」是社會概念上的必要,而不是數學概念上的只有溫飽才能談道德,否則就是偏題了。正確的理解是,如果社會沒有溫飽的話,即使你談了道德,即使有像「不是嗟來之食」、「朱自清不領美國麵包」這樣的個人事例,即使有政府在高調的宣揚道德,一切都不是長久的,不是民眾自發的。因為大家的第一滿足(生活、溫飽)都得不到,還哪裡來的根基去鞏固道德呢?這個基礎上的道德,註定會如曇花一現。而只有有了民眾的溫飽之後的「談道德」,才可能讓人民自發的去接受他,去維護道德。這個時侯道德得到了實現「溫飽」的保護,所以是「必要」的條件。(3)歷史告訴我們,對於民眾來說,不溫飽,一定反。這個時候出來講道德的是壓迫人民的封建富有階級。
3.注意:(1)道德不僅僅是給窮人要講的,更是要給富人要講的。有時我們仔細想想,為什麼有「不是嗟來之食」這樣的事情?答案是富人不道德。民眾角度上講,是有很多有錢人不道德。(2)新加坡的事例對方用不適合,因為新加坡發展起來不是靠的民眾道德,只要是政府,就得講道德。戰國時魯國有孔子,夠道德的了吧?照樣很弱小。李光耀同樣也不適合。那是在已經有溫飽的前提下在講的道德。是「錦上添花」的關系,不是辯題論證的「根本、必要」的關系(3)人有理性,那是人的天性。沒有理性不是道德問題,而是對手自己虛構的極端條件。不符合我們討論現實的背景。何況,古代還有人吃人呢,那也能講「道德」可以的話請可愛的對方辯友去試試再說。
有一個常見的問題,比如加入你們校訓裡面,有強調道德的詞,對方容易藉此立題。那麼就告訴他們,也許我們會每天都把校訓念一遍,但是每天我們至少念食堂三遍。
祝你們好運,辯論稿很重要,但是你們上場的細節更重要
⑹ 我國會計職業道德思想的歷史發展線索是什麼
作為一種意識形態范疇,現代會計職業首先的形成與發展,往往要經歷三個階段,即:(1)以會計職業責任和義務為核心,重在社會對個人的「防範」,理論對慾望的「束縛」的他律階段。(2)以會計職業良心為核心,會計工作職責轉變為會計人員內心首先感與首先行為准則的自律;(3)職業良心在職業目標的統帥下融為一體,職業道德的他律性與自律性高度統一,外在導向的價值目標定會計職業首先守則,加強會計職業首先教育,能主會計人員增進會計職業修養三位一體,是形成良好的會計職業首先風尚和改善會計職業,並卓有效地保證其他會計規范順利貫徹實施的重要條件。
⑺ 關於道德與情感!~
情感不要超出道德的底線才是真情感,道德以人的情感為依託才是真道德.說白了就是一個限度的問題,辯論中無論占哪一方的觀點都要做到攻下對方的"限",保護自己的"限",那麼取勝就不難了.希望我的拙見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