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題報告法學
A. 法學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法學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一、撰寫 畢業論文 的意義畢業論文寫作是高校教學的重要實踐環節。從一般意義來講畢業論文是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培養學生初步的研究能力,促進學生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現代遠程開放教育來講,法學本科開放教育試點,其目的是探索多種方式培養法學專門人才的路子。實踐環節進行的好壞,直接關繫到對試點項目的評價和遠程開放教育的未來。
二、畢業論文寫作的基本要求1、目的要求畢業論文是帶有學術研究性的理論分析文章。撰寫畢業論文可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和技能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並且使學生受到科學研究工作的初步訓練。 學生要在實事求是、深入實際的基礎上,運用所學知識,在教師指導下,獨立寫出具有一定質量的.論文。文章觀點明確,材料詳實,結構嚴謹,層次清楚,語言通順,格式規范。2、內容要求畢業論文的體裁應具有學術性。畢業論文包括目錄、提綱、論文摘要、正文、引用的參考資料,其中正文是論文的主體,它包括緒論、本論、結論三大部分。 畢業論文的內容容量與所給予的時間和學分相適應,字數不得少於6000字,專科畢業生不得少於4000字。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 3、選題要求 (1)、畢業論文的選題限於法學專業的范圍內,一般以本科階段所學課程內容為主要選題方向。(2)、要緊密結合法學研究動態和我國立法、司法、執法實際。(3)、選題避免過大。(4)、選題避免過度集中,要有新意,要結合專業,學生自選兩個題目,交指導教師平衡後,確定其中一個為你的論文題目。選題時要註明以哪門課程(法)為主。(5)、學生在專科階段所寫的畢業論文不可直接或變相作為本科的畢業論文來使用。
三、成績評定辦法與步驟畢業論文的成績分為優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五個等級。
指導教師根據學生的寫作態度和論文的質量,提出建議成績,學生經過答辯,由答辯小組根據指導教師的建議及答辯質量,寫出答辯評語,經答辯委員會審核,確定最後成績。畢業論文不及格者,可於當年補做一次。四、組織機構:學校設畢業論文工作委員會,下設指導組和答辯組,成員分別由學校領導、教師和校外專家擔任(名單見附件一)。論文答辯設若干小組,每組由三名教師組成,設答辯主持人一人。答辯小組根據論文研究方向設立,本人的指導教師不擔任該答辯小組成員。
請繼續閱讀相關推薦: 畢業論文 應屆生求職
畢業論文範文查看下載
B. 法學論文開題報告怎麼寫
開題報告的寫作說明
開題報告的作用是表明你寫作的主題、論述的主要內容、引用的材料等,以獲得指導老師的認可。畢業論文開題報告的主要內容必須具備「為什麼要研究、研究什麼、怎樣研究」幾個部分。具體表現為應具備以下六個部分:
一、論文題目
二、研究背景及意義(即為什麼要開展此項研究)
主要介紹本選題的背景,開展此項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意義與作用,或開展此項研究的理論意義、現實意義、政策意義,即你為什麼要開展此項研究。
三、研究現狀(國內外對於本內容的研究狀況如何)
四、論文的主要內容及提綱
首先分別簡明扼要介紹文章每一部分的寫作思路;在寫完內容後,再付上一份至少寫到二級目錄的提綱。可以參考下面的格式:
本文的寫作分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根據上述寫作內容,草擬提綱如下:
緒論
一、……
(一)……
(二)……
二、……
三、……
四、……
結語
五、工作方案及進度安排
論文寫作的時間安排,如從什麼時候到什麼時候收集文獻資料,收集什麼樣的文獻資料;什麼時候擬定寫作提綱;什麼時候完成開題報告,什麼時候完成初稿、二稿、三稿,什麼時候完成修改並定稿,等等。
六、參考文獻
你已經搜集到和你參考的文獻,應當注意以下兩點:
(1)資料的豐富性
參考文獻所列舉的資料必須豐富,專著、期刊、網路資源。
(2)格式必須正確
參考文獻的列舉不能雜亂無章,必須格式正確、規范,一目瞭然。開題報告階段的參考文獻可以不附頁碼。
C. 法學論文開題報告
法學論文開題報告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報告的用途越來越大,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語言要准確、簡潔。在寫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法學論文開題報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法學論文開題報告 篇1
一、撰寫畢業論文的意義畢業論文寫作是高校教學的重要實踐環節。從一般意義來講畢業論文是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培養學生初步的研究能力,促進學生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現代遠程開放教育來講,法學本科開放教育試點,其目的是探索多種方式培養法學專門人才的路子。實踐環節進行的好壞,直接關繫到對試點項目的評價和遠程開放教育的未來。
二、畢業論文寫作的基本要求
1、目的要求畢業論文是帶有學術研究性的理論分析文章。撰寫畢業論文可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和技能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並且使學生受到科學研究工作的初步訓練。
學生要在實事求是、深入實際的基礎上,運用所學知識,在教師指導下,獨立寫出具有一定質量的論文。文章觀點明確,材料詳實,結構嚴謹,層次清楚,語言通順,格式規范。
2、內容要求畢業論文的體裁應具有學術性。畢業論文包括目錄、提綱、論文摘要、正文、引用的'參考資料,其中正文是論文的主體,它包括緒論、本論、結論三大部分。
畢業論文的內容容量與所給予的時間和學分相適應,字數不得少於6000字,專科畢業生不得少於4000字。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
3、選題要求
(1)、畢業論文的選題限於法學專業的范圍內,一般以本科階段所學課程內容為主要選題方向。
(2)、要緊密結合法學研究動態和我國立法、司法、執法實際。
(3)、選題避免過大。
(4)、選題避免過度集中,要有新意,要結合專業,學生自選兩個題目,交指導教師平衡後,確定其中一個為你的論文題目。選題時要註明以哪門課程(法)為主。
(5)、學生在專科階段所寫的畢業論文不可直接或變相作為本科的畢業論文來使用。
三、成績評定辦法與步驟畢業論文的成績分為優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五個等級。
指導教師根據學生的寫作態度和論文的質量,提出建議成績,學生經過答辯,由答辯小組根據指導教師的建議及答辯質量,寫出答辯評語,經答辯委員會審核,確定最後成績。畢業論文不及格者,可於當年補做一次。四、組織機構:學校設畢業論文工作委員會,下設指導組和答辯組,成員分別由學校領導、教師和校外專家擔任(名單見附件一)。論文答辯設若干小組,每組由三名教師組成,設答辯主持人一人。答辯小組根據論文研究方向設立,本人的指導教師不擔任該答辯小組成員。五、指導教師、答辯教師的工作職責:
指導教師的工作職責:
指導學生選題和收集資料,指導論文寫作方法,介紹參考。
法學論文開題報告 篇2
題目:論擔保物權的競合
1.課題研究的意義
擔保物權的競合,即幾個擔保物權發生沖突時的處理辦法,它是指同意標的物上存在同種類或者不同種類的擔保物權,何種擔保物權優先實現。現實生活中,擔保物權競合的情形時常發生,確立各擔保物權的效力有著極其重要的社會意義。它能夠理清債權債務關系,明確各個債權人的法律地位和受償順序,從而快速有效地實現其債權,維護債權人的利益,最終使擔保物權的價值得以真正實現。
我國《擔保法》對解決擔保物權競合問題並沒有系統而明確的規定,僅相關司法解釋對部分擔保物權競合予以規定,但其內容不盡系統和完善。20xx年3月,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的頒布,擔保物權競合這一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決。然而,社會生活紛繁復雜,物權法不可能詳盡地規定各類擔保物權競合的情形。各學者對物權法條文的理解不盡相同,加之物權法司法解釋尚未出台,使得擔保物權競合問題在現實生活中並沒有得到真正解決。因此,本文即就擔保物權競合進行粗淺的探討,以此進一步加強對我國擔保物權制度的認識。
2.課題的基本內容
本文首先簡要介紹了擔保物權競合的概念及其基本理論。所謂擔保物權競合是指同意標的物上存在同種類或者不同種類的擔保物權,何種擔保物權優先實現。擔保物權競合可分為同種擔保物權競合和異種擔保物權競合。
本文對擔保物權競合的常規處理原則和我國法律對於擔保物權競合的具體處理辦法也予以詳細介紹。其常規處理原則一般包括:設立在先原則、法定優先原則等;我國《擔保法司法解釋》和《物權法》則列舉部分競合情形,並規定了相關處理辦法。如《物權法》第一百九十九條規定「同一財產向兩個以上債權人抵押的,拍賣、變賣抵押財產所得的價款依照下列規定清償。」這是對同種抵押權競合的規定。同時,擔保法司法解釋對異種擔保物權,如抵押權與質權競合、抵押權與留置權競合這種異種擔保物權競合問題也有相關規定。
最後本文對動產抵押權和動產質押權競合、留置權一律優先等學說爭議予以淺析並提出自己的看法,對現有物權法規定不完善之處,作者也對其加以分析,從而進一步加深對我國擔保物權制度的理解。
3.課題的重點和難點
本課題的重點是在於分析我國現行法律對於擔保物權競合情形的規定及其處理辦法。其大致可分為同種擔保物權的競合和異種擔保物權的競合。《物權法》第一百九十九條規定了同種抵押權競合的處理辦法。異種擔保物權大致可分為抵押權和質權的競合、抵押權和留置權的競合以及質權和留置權的競合。《物權法》第二百三十九條規定了抵押權或質權與留置權競合的處理辦法;《擔保法解釋》第七十九條規定了抵押權和質權效力。本文對具體的競合情形均加以分析。
本課的難點是分析我國物權法的不完善以及爭議之處。對於動產抵押權和動產質押權競合、留置權一律優先等學說爭議提出自己的觀點要符合我國的法治現狀以及我國的國情。與此同時,要提出有建設性的立法建議,還需在此基礎上閱讀大量的法律資料,並且借鑒國外優秀的立法成果。
;D. 東北師范大學法學論文開題報告字數
3000字。根據查詢東北師范大學相關信息得知,東北師范大學法學論文開題報告字數3000字。開題報告是指開題者對科研課題的一種文字說明材料。
E. 國際法學碩士論文開題報告要寫哪些內容
法學碩士復論文開題報告要寫的制內容一般包括:
1.選題簡介、目的和意義
2.文獻綜述:(4000字以上,參考文獻45篇以上,其中外文參考文獻不少於25篇)---各個學校可能有所不同
3.所選課題的主要研究內容、需解決的問題和創新點
4.課題和論文進度安排及預期達到的研究結果
大體都這些內容
F. 法學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法學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模板
在當下這個社會中,接觸並使用報告的人越來越多,報告具有雙向溝通性的特點。為了讓您不再為寫報告頭疼,以下是我整理的法學畢業論文開題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法學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篇1
論文題目:關於雇兇殺人犯罪刑事責任的研究
學院:
學號:__
姓名:__
一、論文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目的:希望通過對雇兇殺人犯罪刑事責任的研究促進司法界對於該類犯罪的關注,進而明確各個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在司法判決中形成統一的規定。意義:將促進理論界和實踐中對於雇兇殺人這一特殊的犯罪形式的進一步的關注,減少該類犯罪司法過程中過多的死刑判決。
二、國內外關於該論題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
雇兇殺人是一種復雜的犯罪現象,其中涉及人員眾多,關系復雜,對其刑事責任的認定面臨很大的困難,而且目前我國刑法及司法解釋並沒有對其作出明確規定,理論界對於雇兇殺人犯罪概念的界定、雇兇殺人中各個行為人的法律地位及其作用大小、僱主及被雇傭人的刑事責任程度等問題一直存在爭論,相應地,司法實踐中對於雇兇殺人案件的處罰要麼過重,死刑適用過多,要麼過輕,不足以震懾該類犯罪,因此,如何認定雇兇殺人案件中各個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大小及其分配,成為目前實務界與理論界共同面對的課題。目前理論界的討論大多集中在僱傭犯罪這一整體現象,鮮有學者專門針對雇兇殺人案件進行整體梳理。相信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的頒布,理論界和實踐中對於雇兇殺人這一特殊犯罪形式將展開更進一步的關注的。
三、論文的主攻方向、主要內容、研究方法及技術路線
本文主要是從雇兇殺人這一特殊的犯罪現象著手,主要通過對僱主、轉僱人、殺手的地位和作用進行分析,指出各個行為人在典型的雇兇殺人犯罪和非典型的雇兇殺人犯罪中的刑事責任承擔依據,對雇兇殺人案件中刑事責任承擔的一般原則進行展開論述,並著重針對雇兇殺人犯罪中犯罪未完成形態問題進行研究。再次,針對如何限制雇兇殺人犯罪中的死刑適用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粗淺的構想,主要有以下四點:
(1)改善法官的死刑價值觀;
(2)嚴格死刑適用的標准;
(3)嚴格區分主犯和從犯;
(4)通過擴大適用其他刑罰減少死刑的適用。
研究方法上,主要是通過分析大量國內的雇兇殺人案件,研究各個案件中犯罪實行者承擔的刑事責任及最終判處的刑罰,通過分析各個案件的性質及特點來
四、參考文獻:
1、王磊:《憲法的司法化》,法律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2、蔡定劍:《監督與司法公正》,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3、宋冰主編:《程序、正義與現代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4、《司法理念與與制度》,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5、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6、龍宗智:《論人大對法院的個案監督》,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7、謝鵬程:《人大的個案監督權如何定位》,《法學》1999年,第3期;
法學畢業論文開題報告 篇2
一、選題的目的、意義及國內外研究動態
(一)研究目的與意義
1、研究目的
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的加快,流動人口大量增多。隨著人口流動所帶來的許多社會問題,尤其是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問題顯得尤為突出。本文在研究了眾多學者關於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法律保障的文獻的基礎上,首先對流動人口及受教育權的相關概念作了界定,並分析了我國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現狀,得出完善受教育權益保障迫在眉睫。其次,分析了我國在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法律保障的建設成就及法律保障存在的漏洞或不足。再次,根據問題結合原因並借鑒國外經驗對我國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法律保障提出建議。
2、研究意義
我國的流動人口是20世紀80年代中葉出現的,是在改革開放的國家政策背景下產生的一種特有現象。流動人口尤其是流動民工群體是我國經濟、社會轉型時期必然出現的特殊群體,也是我國現代化過程中必然要面對的一個問題。本文主要從我國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保障現狀分析出發,探究目前造成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缺損的原因,有利於明確我國當前面臨的保障困境,探討解決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問題的對策,促進受教育權益問題的解決。有助於保障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實現教育和社會的公平,並對維護我國社會的安定團結及推動城市建設和發展起到一定作用。
(二)國內外研究動態
1、國內研究動態
隨著城市建設的加快,農民工大軍逐漸成為城市建設的主力,大批農民工湧入城市,農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權問題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以下是我國學者的主要觀點:
陳信勇,藍鄧駿在《流動人口子女平等受教育權的應然與實然》一文指出當前流動人口子女權益缺損主要有幾點表現:
1.入學條件遭受不公正對待。許多地區的流動人口子女入學需要很多證明才能申請就讀公辦學校。雖然國家已經取消借讀費,但是還有很多公辦學校巧立名目徵收類似於借讀費的歧視性費用。
2.難以平等享有教育資源。我國基礎教育財政性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及教育資源地區分布不均造成流動人口子女與優質教育無緣。
3.民工子女學校成為歧視源頭,並且遭遇義務教育根本價值強烈沖突。
4.由於流動人口的工作、居住的流動性使得子女學習過程不穩定從而導致教育質量下降。
李業春在《進城農民工子女受義務教育權法律保障機制研究》一文指出:
1.輟學和超齡上學現象嚴重。
2.多數流動人口子女只能就讀農民工子女簡易學校,學習條件特別簡陋。
3.流動人口子女易產生不健康心理狀態,影響對社會的認知,很難產生對社會的認同。
鹿文卿在《農民工隨遷子女受教育保障研究》一文認為受教育權有缺損體現在受教育待遇上的多個不平等。
1.教育經費不足,根據國務院規定流動人口子女教育經費的供給以流入地政府為主,流入地政府的財政直接影響到受教育權的實現。
2.教育及教學設施匱乏,多數農民工子弟學校辦學條件簡陋,師資力量缺乏並且存在安全隱患。
3.參加教育及教學活動的不平等,流動人口子女容易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歧視而無法正常參加某些教學活動。
顧益民,張慧潔在《行政法語境下的流動人口受教育權保障》中通過行政法視野分析認為造成受教育權益缺損原因有:
1.縣市等基層行政單位所承擔的教育財政壓力和行政責任與其政治經濟和法律地位不成比例,負擔沉重。
2.缺乏有限的行政監督行為和系統性的行政責任追究機制。教育行政責任人往往是基層縣市級的教育管理者,責任追究中裁量空間過寬。
鄔雪紅,姜國平在《論我國流動兒童受義務教育權的司法保護》中詳細分析了司法保護的諸多缺陷影響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問題的解決。
1.憲法不能進入普通司法程序作為法院判案的`依據,不能通過憲法予以救濟。、
2.尚未建立憲法訴訟制度,有時只能通過民事訴訟的替代方式對受教育權予以保障。我國民事法律中沒有對受教育權予以明確規定,民法理論上也沒有關於受教育權的概念。
3.受教育權也很難通過行政訴訟救濟。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限於侵犯公民人身權和財產權的行政行為,侵犯公民受教育權的行政行為不屬於行政訴訟受案范圍,而且只有當行政主體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了特定相對人的受教育權時,行政相對人方可提起行政訴訟。
鄭風,李娜在《論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法律保障的完善》中分析了法律保障的不足,認為:
1我國對公民受教育權實現的程序性規定較少。
2.法律體系存在內在矛盾並且與現實制度的不配套使受教育權利得不到實現。
3.在教育法體系中,有關保障受教育權的部分比較單薄,對侵犯受教育權所負責任主體、法律責任、法律救濟途徑的規定還比較模糊。
顧倩在《論農民工子女受教育權的保障》中認為需要擴展法律保障范圍以及完善司法救濟制度。
1修改部分法規如《流動兒童少年就學暫行辦法》並制定一部切實保護農民工子女受教育權的《農民工子女受教育法》。
2.增加行政訴訟救濟途徑並確立民事訴訟賠償制度,當農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權受到除行政機關和公立學校以外的平等民事主體侵犯時,應當追究侵權者的民事責任,認為應該建立憲法訴訟保障制度。
李業春在《進城農民工子女受教育權法律保障機制研究》一文認為應該改革現行戶籍管理制度。制定《義務教育經費法》,保證教育經費的合理、足額的投入與使用。制定一部切實保護農民工子女受義務教育權的《農民工子女教育法》並完善《義務教育法》。
鹿文卿在《農民工隨遷子女受教育保障研究》一文提出可以可以採用公益訴訟的救濟方式,公民、社會團體及國家機關都可以作為原告,以「行政不作為」為訴因,以侵犯受教育權的主體為被告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流動人口子女作為一個社會階層,屬於弱勢群體,當個人訴求利益遇到困難時,國家應當提供一種公益訴訟以實現他們的訴求,維護他們的權利。
陳思琦在《農民工子女受教育權探析》中提出應該加強教育法規的可操作性並且制定《教育經費法》規范教育財政投入。增加中央財政對教育經費的總體投入及對義務教育的投入,完善各種教育經費監督機制,明確違反教育經費法的法律責任。逐步擴大對行政訴訟法中作為保護范圍的「合法權益」的解釋",放寬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2、國外研究動態
1944年英國政府頒布了《1944年教育法案》,明令廢除學校教育中的雙軌制,確立人人享有最低限度的平等受教育福利權。20世紀60年代以來,教育平等的立法理念得到進一步的重視。1967年的《兒童和他們的小學》強調政府更加關注教育機會和社會協調,減少社會階層之間的屏障,通過國家干預,突破因社會經濟障礙而陷入貧困的兒童無法擺脫困境的惡性循環,對於那些處於「教育優先區」的貧困與處境不利兒童給予額外的教育資源。20世紀90年代以來,英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教育政策,推進教育民主化,確保不會有人因貧窮等問題而喪失接受包括高等教育在內的受教育權,2004年頒布的《兒童法案》,採用法律的形式保障兒童權利,包括衛生權利和平等受教育權等。
美國的「教育券」計劃。美國一些地處經濟發達地區、條件比較優越、歷史比較悠久、牌子比較響亮且又有政府保障的學校,反而不如一些私立學校和條件不利學校更具創新精神。為了實現公平競爭,在更深層次上實現學校均衡發展,在部分地區採取了諸如「自由擇校」和「教育券」等制度,把國家的人均教育經費以「教育券」的形式發給學生家長,由他們自由選擇自己信任的學校,達到學校在競爭中的均衡。
美國的特許學校運行辦法。學校要和教育管理部門簽訂一個合同,學校要對學生承擔責任,公共管理部分就把本地的學生經費給該學校。根據特許學校法,民間也可以興辦,民間興辦的學校可以從國家獲得公共經費。特許學校被認為是公辦學校,不得收取學費,也不得用任何理由拒絕一個在該學區的申請者。
二、主要研究內容、創新之處
(一)主要研究內容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加快,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保障問題日益突出。本文主要研究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法律保障問題。首先通過分析眾多學者關於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法律保障制度建設的文獻的基礎上,對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的相關概念作了界定,並分析了保障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的重大意義。其次,闡述了我國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保障的歷史進步及其如今面臨的困境,概括了我國近年來在法律在政策對解決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問題做出的努力,並通過調查得出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再次,從法律保障、政策、學校、家庭和自身因素分別分析了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難實現的原因,進而就完善其憲法、民事、行政法律保障提出對策和設想。
(二)創新之處
研究內容的創新:當前,學術界對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益保障制度從社會學、教育學等角度研究相對較多,從法律角度研究的比較少。而我國的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的法律保障制度存在諸多不足。本文在研究內容上就從這一角度進行研究。
;G. 法學碩士論文開題報告
法學的中國化既不同於法學的近代化,也不同於法學的本土化,它是西方法學和中國法學的雙向互動融合過程。以下是專門為你收集整理的法學碩士論文開題報告範文,供參考閱讀!
試析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的缺失及完善
論文摘要 近年來,安全行政許可的監管不力及缺失已成為直接影響我國公眾健康和食品企業生存與發展以及健全的市場機制建立的重要問題。本文從行政法的角度通過分析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中存在的問題與症結之所在,以期對如何完善食品安全監管提出拙見。
關鍵詞 食品安全 行政許可 行政監督
對於普通百姓來說,食品安全永遠都是人們最關注的問題,然而近來不斷發生的食品安全事故頻頻為我們拉響警報。在己經發生的這些食品安全事故中,不少食品生產企業是獲得相應行政許可審批的,但它們在具體從事食品生產經營活動的過程中,往往由於行政監管的缺失、商家經濟利益驅使等原因,試圖挑釁食品安全的底線。
一、食品安全監管制度分析
按照食品安全監管流程來講我們可以將食品安全監管分為兩個部分,即食品安全的行政許可階段(事前監管)和商家取得食品安全許可證後在生產流通環節中的行政監督階段(事後監管)。
(一)食品安全行政許可
食品安全許可是行政部門根據行政相對人的申請,按照食品安全標准要求進行審核後,賦予其從事食品安全法律所規定的食品、食品添加劑及食品用品的生產經營資格的行為。
根據相關法律,我國目前的食品安全許可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幾類:食品生產經營活動的許可、新資源食品的審批、保健食品的審批、特殊營養(強化)食品的審批,食品生產經營企業新建、擴建、改建工程設計的審查和竣工驗收,食品添加劑的審批,食品用洗滌劑與消毒劑、食品用產品的審批,食品從業人員健康檢查及培訓合格證發放等九大類。上述九大類許可又可以按照其行為內容分為產品類許可和生產及經營條件類許可兩大類。
(二)食品安全監督
所謂食品安全監督,是指在食品的生產、流通過程中,依法享有食品監管職能的行政主體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對食品的生產和流通進行干預和控制的行為。我國的《行政許可法》和《食品安全法》對此都有專門的章節規定。
對於從事食品生產經營的行政相對人的進行監督管理領域,我國一般採取兩種手段,一種是對食品安全採取分段式監管,這種監管強調對食品安全許可的監管要覆蓋從地頭到餐桌的每一環節,其中監管部門包括農牧、衛生、質監、工商、食監、葯監、商務、糧食、城管等多個部門。另一種是品種監管模式,即與專業人士展開合作,由具有專業素養的監管人員分別負責食品的監管。通過聘請醫葯學、化學、生物學、法學等方面的權威專家積極參與到食品檢驗檢測中,從技術上嚴格把關,實現食品、葯品給予有效的專業監管。
二、我國食品安全行政許可監管的現狀及評價
(一)食品安全監管組織的設置及缺陷
監管機構都是行政部門,即存在著多部門監管的職能管轄和各級別行政部門之間的級別管轄分工。而從我國目前設立的諸多負有食品安全行政許可監管職責的機構來看,我國在食品監管組織機構的設置上存在著諸如機構重疊和職能分離等缺陷,不利於監管目的的實現。
1.橫向分離問題
所謂食品監管機構設置的橫向分離問題是指:食品安全監管中的審批職能和監督職能的分離。即在行政系統內部食品安全行政許可由一個行政機關負責審批,而食品安全監督則由許可審批機關以外的其他行政機關負責具體執法。例如,保健食品的審批、發證在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而日常監督在衛生部門。這種情況無疑是對保健食品企業的監督管理這項完整的工作分了家,出現保健食品的.審批和監督分離的脫節現象,由於兩個部門規定的不一致,給審批工作造成了混亂,嚴重影響保健食品的監督管理。
在同一行政級別中,食品安全許可審批與實施監督的這種橫向分離體制在一定范圍里形成執法主體多元化的局面。多部門介入的結果不是提高執法監督效率,往往是事與願違地導致食品監管執法相互配合的脫節,甚至嚴重降低了監管的效率。一方麵食品生產企業不得不面對多元監管部門,無端增加了許多環節,另一方面,由於多元化的監管部門,使得這些監管機構之間的協調難度加大、監管成本高而監管效果反而低下、時效性欠缺達不到監管的真正目的。更有甚者,在大大降低行政效率的同時,各個監管部門之間權責不明,推諉扯皮,造成行政系統內部矛盾叢生。
2.縱向分離問題
我國食品安全許可實行所謂多級審查制度,即食品安全許可審批機關往往是食品安全監督機關的上級行政機關。通過提高審批機關的等級,強化食品安全的集中管理,可以有效地預防地方保護主義和行業部門保護主義,實現中央統一的宏觀調控職能。
但是,由於缺少必要的配套制度保障,多級審查制度對食品生產企業在獲得行政許可證之後的監督卻沒有真正得到落實。實踐證明,僅僅提高許可審批機關的級別,並不能有效地在下級監管機關和食品生產企業之間建立有效的利益隔離帶,相反,出於地方政績的需要或礙於食品生產企業的熟人情面,具體實施食品監督檢查處罰職能的基層監管機關往往會怠於監管履行職責,或者利用自由裁量權對違法企業睜一眼閉一眼,導致放縱違法。
3.重復許可,監管主體重疊
目前,在實行食品質量安全市場准入的九大類食品生產企業同時要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和衛生許可證,這就導致重復許可的存在。
各級監督機構為了補充各級政府投入的不足,往往實行,加上食品安全許可的審批和後續監管有行政收費和監測收費的利益驅動,使得各級審批部門不依照法律的規定,爭搶食品安全的審批。有的審批機構為了能讓許可申請單位能在自己的機構進行申報,擅自降低標准發放許可,甚至越權審批。使得這項審批工作出現了混亂。使得相當一部分完全不符合安全許可標準的食品流入市場,形成市場惡性競爭,不利於市場秩序的穩定。
(二)食品安全監管實施機制的缺陷問題
2011年初,輿論把大眾的目光又再次聚焦在了食品安全問題。3月的「瘦肉精」事件,4月的「染色饅頭」事件,6月的「地溝油」事件和8月的「問題血燕」事件,輿論的矛頭開始指向食品監管機關,老百姓不滿食品監管機關的執法不力,紛紛質疑包括所謂「國家免檢產品」等在內的執法合法性、合理性。
1.監管的實施缺乏專業性
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的正常運行需依託良好的監管技術,對檢驗檢測手段有較高的專業性技術性要求,因此在機構設置中應當使執法人員的專業素養、檢驗檢測設備的先進程度與食品監督的專業性相匹配。然而實踐中,在很多技術性事項上,對食品安全進行監管的執法人員專業性程度較低,一旦面對技術含量較高較復雜的案件時往往難以及時做出正確的判斷。例如「三氯氰胺毒奶粉」事件,以行業通用的「凱氏定氮法」能檢測出食品中的氮含量,但卻無法甄別出含氮物質是真正的蛋白質還是「偽蛋白」,這就給企業在乳製品中以添加高含氮量化合物冒充蛋白質留下可乘之機。
2.分段監管模式使綜合監管難以奏效難以實施
如前所述,雖然幾經調整,我國業已形成多部門分段監管為主,品種監管為輔的食品安全監管模式。該模式形式上看起來分工明確,權責清晰,但實際上無法真正解決監管權力在不同的行政機關間的人為劃分,導致食品安全許可監管缺位、交叉、重疊甚至是越權。
具體說來現行模式存在如下弊端:一是在基層的具體實務操作中,食品安全的生產環節和流通環節有時候是難以截然分開的,這樣模糊的界限勢必使得執法部門的職能管轄分工無法明確,所謂分段監管首先在「分段」上就遭遇瓶頸,無法操作。二是分段監管的背後,其實是各食品安全監管部門長期形成的各自為陣、權力交叉,這樣多頭監管容易造成沒有協調統一的運行機制進而造成職責不清,責任不明等問題。執法部門往往從自身部門利益出發遇到好處就蜂擁而上,遇到責任就退避三舍,造成要麼越位監管要麼缺位監管的窘境。三是食品安全監督經費來源於地方財政撥款,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使得分段監管的不同階段不同地區在檢測水平、技術實力和資金配給上存在較大距離,違法企業往往前往技術較薄弱的行政區域注冊完成檢驗,利用這一差異進行規避。四是分段監管模式對各監管部門的職能分工模糊、用語抽象概括,實踐中難免導致職能交叉和空白,難以實現從食品的供應、生產、流通、消費直至回收,各環節環環相扣,分段監管的監控目標。
3.監管模式單一化
在我國,食品安全行政許可一般採用事後懲罰這一補救措施,主要以年檢和定期檢查為主,十分單一。
年檢制度是食品安全監管的慣用手段,通常是以行政許可相對人自我申請與陳述為主。而常理下,行政許可相對人是不會自己揭露自己違反行政許可的活動的。因此企業一旦惡意造假,那麼食品安全行政許可制度就如同虛設。另一方面,一年一次的定期檢查,食品生產流通企業可以很容易的通過突擊來通過相關的檢查,使年檢制度失去保障食品安全的設立初衷。近年來,一些連續多年通過年檢成為所謂馳名商標,免檢產品的食品相繼被媒體曝光,也正說明了年檢制度無法實現檢查的常態化、制度化,真正起到檢查監督的作用。
(三)食品安全監管的法律缺位問題
建立健全的法律規范體系是開展食品安全監管的前提條件。我國相繼頒布了一系列與食品安全行政許可相關的法律法規,如《食品衛生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等。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基本法為統領、以管製法規為主幹、以具體法規規章為支撐的龐大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②但是,現行的食品安全法規還存在著不少漏洞。例如,雖然食品生產企業因違法受到追究,但在具體執行行政處罰過程中企業往往利用法律規范之間的沖突謀求減輕責任。而部分食品監管機構在部門利益的驅使下妥協,減少了對違法食品生產商的相關處罰,致使違法企業的違法成本明顯低於守法成本,從而加劇了其違法的機會主義傾向。
另一方面,相較於法律法規對行政相對人的違法責任追究有完備的實體和程序規定而言,對主導監管的行政執法機關的法律規范卻是少的不成比例。即使在認定責任的情況下,相應的行政執法責任追究制度也有待完善。例如:盡管《食品安全法》第95條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食品安全監督管理中未履行職責,本行政區域出現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造成嚴重社會影響的,依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記大過、降級、撤職或者開除的處分。」但實踐中由於缺乏進一步具體的問責制度,對違法違紀的執法人員的問責力度大打折扣,甚至有監管者因違法機會成本低而或。
三、完善我國食品安全行政許可監管的設想
(一)食品安全監管組織設置之完善
執法機構設置的合理布局是該機制良好運作的重要因素。食品安全監督組織的設置既要考慮行政相對人的分布狀況,又要考慮行政相對人的活動空間和活動規律,兩者都是食品安全行政許可監管機構的設置的關鍵因素,二者能否保持協調,決定著該機制能否有效的發揮監管作用。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來完善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組織的設置:
1.明確職能分工
在我國的食品安全監管中,被賦予食品安全監管職權的行政機關太多,工商局、衛生局、質檢局等都是監管主體之一,這樣監管環節多而繁瑣,執法效率低下。況且監管機關彼此間卻缺乏有效的分工,協調成本高且決策時效性差,這是我國食品監督能效地下、事故頻發的根本原因之一。
由此可見,食品安全監管改革的關鍵在於模式的創新。僅僅依靠提高食品安全行政許可的審批機關等級來實現食品安全的有效監管是難見成效的。只有建立一個權威的監管機構來對各級食品安全行政許可進行統一、長效、全面的監管,從而減少地方政府與食品生產行政許可事項之間的利益關聯,才能調動各級食品監督機關積極履行行政職責,真正保障人民吃上放心食品。
2.均衡設置監管機構
合理布局監管機構是食品監督機制良好運行的另一重要保證。監管機構的設置應全面權衡食品安全行政相對人的分布狀況,鑒於基層監管機關深入實踐第一線,對食品生產企業最為了解,對行政相對人執行行政許可證的情況最為熟悉,因而我們應以基層監管機關為食品安全監管的主力主體。
為提升對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實效性,我們在設置食品監管機構是還應當注意合理規劃和調整其內部監管資源分配及結構設置,以提高基層監管機構監管能力為重點,即監管部門的類型、級別、數量的設置要根據該監管區域內申請食品安全行政許可的企業類型和企業數量來確定。
H. 法學研究生開題報告
研究生畢業也需要編寫畢業論文,那麼研究生的畢業論文是怎麼寫的呢?其內容又有什麼不同的變化呢?下面我分享一篇法學研究生畢業論文的開題報告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課題名稱:民事裁定救濟的研究
1、選題意義和背景
法具有公正、效率、效益、自由、秩序等若干價值。
從總體上來說法應當是這些價值的完美結合,但就具體部門法而言價值追求會有所側重。
民事審判程序功能是確認權利、定紛止爭、以公正為其價值所向。
民事裁定程序功能不是在於確認權利,解決糾紛,而在於實現執行依據所確認的權利。
如何實現執行依據所確認的權利,是民事執行程序的根本任務之所在,其價值取向應當為效率。
所以,有人認為效率是執行的第一價值取向。
當然,強調高效執行並不能否定執行對公正的追求,公平與正義一直是人類社會追求的永恆主題,如果說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那麼民事執行就是維護司法公正的最後一道防線。
因此,公正也是民事執行程序的基本價值取向之一,只不過在執行程序中更加側重於效率而已。
由於民事裁定強制性以及效率的內在要求,決定了執行措施必須迅速及時,所以執行時只能就裁定依據的外表加以判斷。
裁定程序具有侵害當事人和案外人實體權利的特點。
裁定工作所追求的效率與公正地保護當事人案外人合法權益之間必然存在沖突。
裁定瑕疵即沖突產物。
但是效率是以公正為邊界,效率如超越公正邊界,只是速度。
民事裁定救濟程序作為執行程序中糾正瑕疵裁定行為和排解有關利害關系人之間權利、義務糾紛的程序裝置,首先對瑕疵裁定行為予以糾正,保護執行當事人和利害關系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促使執行機關依法、合理執行。
即糾偏和救濟雙重職能。
其次,對裁定過程中出現的爭議和糾紛進行解決,包括程序爭議及實體爭議,依法排除執行程序的障礙,確保執行順利進行。
最後,促進司法公正,提高人們對司法的信賴度。
民事執行救濟程序價值取向仍在於富於效率地實現對公正的追求,在效率與公正辨證關繫上,對公正則應當更為側重。
民事裁定救濟程序的公正包括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必須堅持法官中立、當事人平等、程序參與、程序公開,保障執行人員及裁定法官獨立審查、審理裁定程序中出現的違法和不當裁定行為,
保障當事人救濟權的行使不受貶損和壓制,保障民事裁定救濟體系的完備,保障法官准確認定事實和正確適用法律。
而在程序效率方面則應當盡量縮短民事執行救濟周期,簡化民事執行救濟程序,提高救濟的效率,保障當事人及時獲得執行救濟。
2、論文綜述/研究基礎
國內學者早在1994年,就提出我國訴訟保全制度在對象上的不完善,建議將行為納入訴訟救濟的范圍,而對訴訟保全進行簡介評析的文章就更多。
另外,也有些學者對我國民事訴訟體系中財產救濟和先予執行制度進行分析和評價,並對之提出完善的構想。
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我國在制訂《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和修訂知識產權法(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等)時均引入了與國外相關法律中類似的法律制度,如海事強制令和訴前臨時措施的建立。
理論界也對立法上的新變化做了很多探討,如:《論知識產權訴訟中的禁令制度》(張成立,《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年第5期)、《美國禁令制度研究--兼評我國知識產權訴訟中臨時禁令制度》(李瀾,《科技與法律》2003年第2期)、
《淺析海事強帶憐與瑪瑞瓦禁令的異同》(趙彤)、《美國商業秘密法中的禁令救濟》(彭學龍,中國私法網)等。
歸納起來,對如何完善我國民事訴訟中臨時性救濟措施,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一是在保持現有的財產救濟和先予執行不變的基礎上,確立行為救濟制度,使之與前兩者成為並行不悖的制度;
二是以臨時性救濟措施的直接目的為標准將民訴中臨時性救濟措施劃分為兩種類型,保全性措施和暫時狀態方面的措施,
三是將海事訴訟中的`強制令引入-般民事訴訟中,同時確立財產保全、行為保全、強制令和先行給付幾種並行的制度。
3、參考文獻
[1]李浩主編:《強制執行法》,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2版。
[2]童兆洪著:《民事執行權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1版。
[3]黃金龍著:《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實用解析》,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第1版。
[4]謝懷拭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
[5]於喜富主編:《民事強制執行制度創新與爭鳴》,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第1版。
[6]齊樹潔主編:《民事程序法》,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第2版。
[7]肖建國主編:《民事訴訟程序價值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8]金瑞林。
環境侵權與民事救濟~兼論環境立法中存在的問題。
中國環境科學[J],1997第3期:38頁。
[9]邱聰智。
公害與環境權。
載台灣:法學評論[J],第42卷第1期:58頁
4、論文提綱
1緒論
1.1民事裁定救濟的目的及意義
1.1.1民事裁定救濟的目的
1.1.2民事裁定救濟的意義
1.2我國民事裁定救濟的特徵
1.3民事裁定救濟的研究現狀
1.3.1國際上對民事裁定救濟的研究現狀
1.3.2國內對民事裁定救濟的研究現狀
1.4本文的基本思路
2民事裁定救濟的基本理論
2.1民事裁定救濟的內涵與價值
2.2民事裁定救濟的分類
2.3民事裁定救濟的存在原因
2.4民事裁定救濟的效力
3民事裁定救濟的域外考察
3.1日本民事裁定救濟
3.2德國民事裁定救濟
3.3法國民事裁定救濟
3.4民事裁定救濟
4國民事裁定救濟的的缺陷及構建措施
4.1國民事裁定救濟的的缺陷
4.1.1缺少債務人救濟
4.1.2缺乏案外人執行異議制度
4.1.3民事裁定過程中沒有全面的程序保障
4.2構建我國民事裁定救濟的措施
4.2.1程序性裁定救濟
4.2.2實體性裁定救濟
5、論文的理論依據、研究方法、研究內容
民事裁定救濟制度是民事訴訟制度的基本設計之一是民事訴訟的有機組成部分,其在民事訴訟制度中的重要地位決定了對之進行研究的必要性和有用性。
通過分析民事裁定救濟的基本理論,對其的價值、分類、存在原因以及效力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借鑒日本、德國、法國和我國台灣地區民事裁定救濟制度的成功經驗,從民事裁定基本內涵出發,提出我國現行民事裁定救濟制度的不足,
從而以程序性裁定救濟和實體性裁定救濟提出了相對的應對措施,並對其予以完善,是本文的研究的主要內容。
在民事裁定救濟理論做較為系統、全面研究的基礎上,把民事裁定救濟置於社會背景下,對其理論本身的價值做探討,來確證其民事裁定救濟在現實社會的應用中存在的合理性和價值意義。
6、研究條件和可能存在的問題
本文在研究梳理民事裁定救濟理論的基礎上,對民事裁定其救濟對社會的現實意義等進行整合和進一步的歸納。
1.研究的重點
本文力圖在充分和合理借鑒中外有關對民事裁定救濟問題研究的理論成果的基礎上,對民事裁定救濟思想所包括的內容進行重點闡述,從民事裁定救濟理論的域外考察的分析論述中,對民事裁定救濟在日本、德國、法國以及我國的台灣的救濟進行了剖析總結,這是本文所研究的重點。
2.研究的難點
我國民事裁定救濟的缺陷不足是本文研究的難點
3.研究的創新點
通過對民事裁定救濟的解讀,為解決國內外社會現實問題,探尋民事裁定救濟實際應用中的措施。
7、預期的結果
本文通過對民事執行、民事執行權以及民事執行救濟的相關理論研究,借鑒國外及我國台灣地區相關執行救濟制度的經驗,分析我國執行救濟方面存在的缺陷,在此基礎上,提出完善我國民事執行救濟制度的措施。
隨著權力制約理論的發展,形成了兩種模式,一是以權力制約權力,即企圖在國 家權力大廈內部形成一種自我控制的良性機制,以便防止專制和集權的產生。
二是以權利制約權力,即賦權予公民制約國家權力。
具體到民事裁定過程中,賦予裁定當事人及利害關系人在裁定程序中獲得裁定救濟權利,為強制裁定權設定必要的限度,維護國家權力體系內部的平衡。
8、論文寫作進度安排
2015.05-2015.06 開論文會議
2015.06-2015.07 確定論文題目
2015.07-2016.02 提交開題報告初稿
2016.02-2016.06 提交論文初稿
2016.07-2016.08 確定論文終稿
2016.08-2016.09 論文答辯
I. 法學類開題報告
法學類開題報告範文
法學專業培養系統掌握法學知識,熟悉我國法律和黨的相關政策,能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特別是能在立法機關、行政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仲裁機構和法律服務機構從事法律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以下是我整理的法學類開題報告範文,歡迎閱讀。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1.1 研究背景
新中國成立的初期,我國的法治實踐曾有過一段輝煌的成就,但是十年**,使法治建設和法學研究都陷入了低谷。在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法學研究和法治建設也都走上了正軌,尤其是我國已經建成了自上而下的法律體系。這表明中國的法治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種形式合理性的法律體系已經建立,中國已在根本上實現從無法可依到有法可依的歷史性轉變。但同時中國的法治建設也暴露出了很多問題,主要體現在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之爭的過程中。首先,由於中國的法律體系是自上而下建構而成。在法治建設過程中重點受到關注的是法律體系的邏輯合理性,而社會事實以及規則與事實之間的關系則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使得很多法律規范要麼因其與百姓的現實生活無關而被無視,要麼因其與社會風俗、生活慣例不同而沒有得到人們的自覺有效的遵守。其次,西方權利話語的力量在立法及司法實踐中被人為放大,而傳統的道德因素卻被排斥在法院門外,導致了像《秋菊打官司》中主人公秋菊那一類人的彷徨和無助,而原本為傳統道德所不容的「惡人」卻能逍遙法外。形式法治在法治實踐中暴露的問題,凡此種種,不再一一列舉。
針對法治實踐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歸根結底也是指導我國法學實踐的基礎理論面臨的難題。目前中國的改革進程已步入深水區,面對著快速發展和變化著的經濟和社會生活,如何能夠保證我們的立法既能適應時代的變化,妥善解決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問題,又能夠保持法律的穩定性給百姓合理的預期;如何能夠在司法實踐中既排除了其它干擾,保持形式法治的純潔性實現程序正義,而又不以犧牲傳統道德、社會習俗為代價。面對諸多難題,筆者認為僅僅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的對法律的邏輯分析的研究方法是難以解決問題的,必須結合法社會學的實證調查、自然法學的價值研究等研究方法和理論成果才能擺脫目前我國法學理論界面臨的困境。而作為分析實證主義的一種新的修正形式的制度法學在法學領域能很好的融合道德和事實,通過制度事實理論,能夠綜合的運用分析實證的研究方法、社會實證的研究方法以及解釋學的方法。因此,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如果能被我國法學理論界認真研究、借鑒和吸收,或許能很好的指導我國的法治實踐。除此之外,本人因在讀書、上課,參加學術沙龍、讀書會的過程中深受老師和同學的啟發,帶著深刻的問題意識認真閱讀了麥考密克和魏因貝格爾的《制度法論》,並對制度法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而也廣泛收集了一些有關制度法論的材料。這也是選擇本題的背景原因之一。
1.1.2 研究意義
理論意義:以實踐哲學為基礎的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在吸收西方的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理論精華的同時,對法學展開解釋學的、社會實證的研究,並把這幾種研究方法結合在一起,實現了對法學更加深刻的理解。這也對中國的法學理論界自覺的開啟一個研究具有本土特色的法學的新時代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現實意義:在中國面臨社會轉型的今天,如何更好的實現從人治向法治,傳統之治向規則之治的轉變,是時代給我們提出的挑戰。而在向法治轉型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好現代精神與地方傳統、法律的程序正義與國人的實質正義之間的關系則是問題的關鍵。而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在堅持法律實證主義立場的同時,實現了道德、規則和事實三者之間的溝通。對我國的法治建設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
1.2 文獻綜述
筆者在將近一年的論文寫作過程中,針對本文的論題做了長時間的資料搜集工作,資料搜集的范圍也廣泛的涉及到了中外著作、網路期刊等各種形式的資料。僅就本人能力范圍之內搜集到的資料而言,目前中外法學界對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的研究還相當的薄弱。而對於制度法學的理論,學界的普遍態度還是認為其是對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從我目前接觸到的資料來看,有關制度法學的理論,以麥考密克本人的作品居多。而愛丁堡大學也曾專門針對麥考密克的制度法學理論召開過研討會,會後還曾以一本書的形式發表了研討會的研究成果。但是由於本人能力所限,不能得到這手寶貴資料,對於研究制度法學的理論來說實為憾事。
就國內發表過的有關制度法學理論的文章數量來看,也只有幾篇,研究者較少。筆者收集到的制度法學的學術期刊論文共 7 篇,但是只有唐仲清的《對『制度事實』的法哲學思考》、陳金釗的《法律事實的定位與制度性事實--評制度法論》、溫博的《事實與價值的調和--制度法學的方法論》三篇期刊文章談到了制度法學中的制度事實理論。其中發表在南京大學法學評論上的陳金釗的文章還專門談到了制度事實與法律事實的關系。陳金釗教授把有關法律事實的學說大體上分為三類,一類是前提說,一類是對象說,還有一類是本體說。陳教授認為關於法律事實本體說的提出者就是制度法學的作者們,它認為,在這一意義上法律事實其實就是一種制度事實。同時,在他的這篇文章中,他還明智的指出了我國法學理論在法律事實領域研究的薄弱現象。因為我國深受大陸法系的有關法律的制定、解釋、適用技術的影響,使得我國的法學研究主要片面的強調對法律體系的邏輯結構的研究,而忽略了對法律事實的研究。而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的理論無疑會增加中國法學研究的深度以及回應司法實踐的能力。
在上述期刊文章中對制度法學的本體論和方法論進行過全面的闡述的當屬張文顯所寫的《超越法律實證主義和自然法理論--制度法理學的認識論方法論和本體論》。文章指出,制度法學的理論之所以能夠實現對法律實證主義與自然法的超越,其主要原因在於提出了一種新的法律本體論觀,即把法律視為一種制度性事實,並在方法論上對傳統法學流派(主要指自然法學、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社會學法學)的法學研究方法實現了突破和重組。其餘幾篇文章的內容大同小異,對制度法學的功過是非做了客觀性的評價。而對制度法學中的另一個重要概念「實踐理性」以及實踐理性與制度事實的關系做出獨到而深刻的探討的是梁曉儉教授所著的《實踐理性:一種方法論意義上的探究》一文。在文中,作者精到的指出制度法學的作者們提出的關於「法律是一種制度事實」的理論體現了制度法學的作者們希望在法學的研究中結合分析法學和社會學法學的用心。法律作為一種制度事實,既有規則和規范在思想客體意義上的存在也有社會現實意義上的存在。因此,對法學的研究,要綜合分析實證的研究方法和社會實證的研究方法。除此之外,制度事實的存在依靠的是規則對客觀事件的解釋,而法律規則的背後體現的必然是制定規則的立法者的意志和目的,體現了他們的道德和價值觀,所以要想知道規范具有何種性質,就必須首先弄清楚理性行為的性質,而這里的理性行為便是實踐理性。通過實踐理性,制度法學把解釋學的方法運用到了法學研究之中。最終實現了制度事實和實踐理性的完美結合。
除了上述所列的學術期刊之外,筆者目前沒有搜集到任何有關制度法學研究的專著性文章,此外對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在博士或者碩士論文中進行專門研究的也較少。在筆者搜集到的有限的資料中,山東大學的博士生楊建軍在他的博士論文《論法律事實》中的第一章「法律事實的概念」里曾有一小節來專門討論法律事實與制度事實的關系。他認為制度事實與法律事實不同,制度事實是立法者為了實現對復雜的'社會生活進行調整,而經過理性的抽象所概括出來的事實。因此,制度事實是立法者通過對復雜的具體事實進行抽象的概括而形成的抽象事實。所以當具體的法律事實發生以後,法官就能依據法律規定的抽象事實對具體的糾紛做出裁決。一個法律規范一般包括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兩個部分,而他認為制度事實就相當於法律規范中的行為模式。而且他還認為,法官能夠對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則規定的疑難案件做出格式化的分類和處理,主要原因就是在於制度事實不僅概括在法律規則之中而且它還概括在法律原則之中,因此在面對復雜的案情變化時,法官可以依據原則中的制度事實對案件進行格式化的裁決。而法律事實與制度事實完全不同,是一種具體意義上的事實。現實生活中所發生的所有能夠導致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和消滅的事實就是法律事實。因此,他認為制度事實與法律事實的根本區別在於,制度事實是一種立法角度上的事實,而法律事實是司法角度上的事實。
在筆者搜集到的有關制度法學研究的 5 篇碩士論文中,其中有三篇論文的作者是出自同一個學校,西南政法大學。他們分別是論文《法律和道德的制度性結合--制度法基本理論研究》的作者席琳,論文《制度法學對法律實證主義的批判修正》的作者夏菲以及論文《作為制度事實的法律--制度法學基本理論研究》的作者徐海同。還有另外兩篇,分別是華東政法大學的趙建兵寫的《淺議麥考密克的制度法理論》和重慶大學賈哲寫的《制度法論創制規則問題研究》。總體上,這些論文把研究的重點都放在了對制度法學思想的梳理介紹方面,包括制度法學產生的哲學背景、制度法學的內涵以及制度法學的理論價值等等,鮮有文章討論過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對制度法學的意義。
綜上所述,筆者結合收集到的關於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的有限材料,認為各個學者大部分的討論都是集中在有關制度法學產生的理論背景、哲學基礎以及制度法學與自然法學、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法社會學的內在聯系。而對於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的來源、特徵,以及它是如何解決以往法學流派的困境從而成就了制度法學,及其對中國法治的建設意義等方面卻鮮有論述。本文的寫作目的和可能的創新之處便在於此。制度法學體現在「作為制度事實的法律」的本體論和多元的方法論上的開放性,能夠很好的融合和超越三大法學流派的分歧,也能夠為中國走出目前法治建設的困境提供很好的理論指導。
1.3 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從改革開放至今,在短短的 30 多年的時間里,中國便建立起了完善的法律體系,中國的法學研究和法治建設都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但是,這種在立法方面取得成績,並沒有掩蓋司法現實方面所遭遇的困境。如反映法律與道德之爭的「瀘州二奶繼承案」、反映法律與社會現實之間存在張力的「吳英集資案」、(雖然案例並不新穎,但是如果我們不做改變的話,誰能保證日後就不再發生了呢?)以及法院遇到的一系列的執行難的問題等,這種種問題處處都在暗示著一種沒有道德支撐的、與社會現實相脫離的只依賴強力而存在的法律規范在實際運作過程中的軟弱無力。但是,我並不是在否認離開強力的法治是可行的。恰恰相反,我的觀點是我們需要一種建立在形式法治合理性的基礎之上的強力。而我國在形式法治的建設方面,付出的努力雖然可圈可點,但取得的成效,卻不盡人意。因為大量的不符合程序正義的案例已經發生而且正在發生。如最近改判的發生在內蒙古的呼格吉勒圖故意殺人、流氓罪一案,以及各種發生在刑事訴訟過程中的刑訊逼供、非法取證等問題。
我國目前的法治困境促使我不斷的思考,如何才能夠在堅持形式法治的同時,借鑒和吸收實質法治的理想成分;如何能夠在堅持程序正義的同時,也滿足實質正義的要求;如何能夠將國家頒布的法律轉變為人們心中的法律?我國的法學理論研究是否已經解決了這些問題,如果沒有,那問題又出在哪?我帶著這一系列的疑問,最終,在魏因貝格爾和麥考密克的《制度法論》中找到了答案。
在西方,20 世紀以來,尤其是二戰結束以後,以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為理論基礎而建構起來的形式法治的大廈不斷的受到來自新自然法學派、社會學法學派甚至是現實主義法學派的攻擊。自然法學派以新自然法學的面貌重新出現,並再次強調法律的道德基礎;經濟法學派則更重視法律背後的成本收益分析;社會法學派注重對影響法律的社會現實因素的考察,甚至提出「活法」的理論。所有這些都構成了對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的強力挑戰。它們的產生本身便說明了法治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在此背景下旨在建立一種能夠融合道德、法律、事實的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應運而生,並很好的滿足了實踐的需求。
而目前中國法治建設的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是,如何能夠把形式法治和實質法治進行很好的結合,並處理好形式法治理念與百姓心中傳統的價值觀念相沖突的矛盾。這是時代給我們的任務。而這一情形又與制度法學在西方產生的歷史背景頗為相似。因此筆者認為,制度法學體現在「作為制度事實的法律」的本體論和多元的方法論上的開放性特徵,能夠很好的融合和超越三大法學流派的分歧,也能夠為中國走出目前法治建設的困境提供很好的理論指導。
1.3.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採用文獻考察、比較分析和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首先通過搜集和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為自己的學術研究積累豐富的素材。然後在此基礎上,通過對自己收集到的文獻認真的閱讀和比較分析,得出結論,完成自己的學位論文。
1.4 研究內容與結構安排
本文旨在通過對制度法學制度事實理論的解讀,指出制度事實對制度法學的本體論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意義,以及制度法學運用制度事實理論實現的對以往法學流派瓶頸的突破。最後論述了制度事實理論對中國法學研究和法治建設的重要意義。
本文分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緒論,論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義以及前人有關的研究成果等內容;第二部分是制度事實范疇研究;第三部分是制度事實對法律本體論的貢獻;第四部分是制度事實對於法學方法論的貢獻;第五部分是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對中國的法治建設的指導意義。
1.5 創新點
本文寫作的創新之處是,筆者從制度事實的概念和歷史發展脈絡兩個方面對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范疇進行了認真的分析研究。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制度事實是制度法學的核心概念,為制度法學提出新的法律本體論觀點以及綜合運用分析的、實證的和解釋學的方法提供了理論基礎。制度法學通過制度事實的理論得以將價值、規范、事實的因素融合進法律的概念之中,實現了對法律實證主義和自然法學的超越和突破。同時也揭示出了法律的制度事實理論對處於社會轉型期的中國法治建設所具有的重要指導意義。
;J. 法學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怎麼寫
1.選題。
即選擇研究課題,確定主攻方向,是撰寫論文的第一步,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大事。選題必須符合選題原則。選題恰當與否直接關繫到研究成果的質量水平。題目選擇恰當,等於論文成功了一半。
2.搜集與閱讀整理資料。
論文題目選好以後,接著就要搜集資料,進行知識積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資料就無法進行科學研究。搜集資料要發揮高度的主觀能動性,想方設法得到自己需要的東西。
3.論證與組織。
在搜集資料的基礎上,需要運用科學的方法對它進行研究。首先要樹立科學的方法論。其次,掌握正確的分析方法。然後確立論點,其中包括中心論點(或總論點)與分論點。最後選擇材料擬寫提綱,對全文的內容作通盤的安排,對結構格式作統一的布局,規劃出論文的輪廓,顯示出論文的條理層次。論證與組織的過程,也是撰寫開題報告的過程。
4.撰寫成文。
搜集了資料、確立了論點、選擇了材料、填寫開題報告之後,就進入了論文的撰寫階段。
5.論文(設計)修改與定稿。
論文(設計)寫好初稿後,必須從思想內容與表現形式上進行修改。修改論文是很細微深入的工作。論文經過多次修改後,就可以列印定稿,在排版時一定要符合文面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