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樊登說道德

樊登說道德

發布時間: 2023-02-16 17:58:05

⑴ 樊登老師講論語(二)

【20210903】

【 總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1】釋義——有子說:「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卻喜歡冒犯上司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歡冒犯上司卻喜歡造反的人,更是從來沒有過。君子致力於根本,根本確立了,道德原則就會形成。孝順父母,尊敬兄長,這就是實行仁道的根本吧!」

【2】生活中實例:如果一個人孝順父母,兄友弟恭,家庭和睦,敬重領導,那麼這個人就是仁義的、友善的、值得交往的。

【3】事業中實例:樊登老師觀察合作者,首先會了解其與父母的關系,原因是如果這個人和父母的關系很好,那麼他和其他人的關系也是好的。正如李中瑩先生講的:每個人一生中只需要面對兩種關系,一種是你和你父母的關系,一種是你和其他人的關系,當你和父母的關系處理不好時,那你和其他人相處起來也會很艱難。

【最後】所有的道德感、仁心和關愛都以家庭發端,從最初的人際關系開始改變,正如撒切爾夫人所說:你要小心你的思想,因為它會變成你的語言,你要小心你的語言,因為它會變成你的行動,你要小心你的行動,因為它會變成你的習慣,你要小心你的習慣,因為它會成為你的命運,0.99的365次方是0.03,而1.01的365次方是37.8,這就是累積的作用~~~加油鴨!!!

⑵ 《道德經講什麼》(樊登讀書會44)

疫情期間開始讀道德經,讀了快一年,反復看了曾仕強、南懷瑾以及韓鵬傑的解讀版本,還是覺得韓解釋的比較通透,可能也因為樊登讀書會在我心目中的印象先入為主,佔了比較好的位置吧。

韓鵬傑用道、德、天、地、水這五個要素來概括道德經這本書里的對象。道,是天地運行的本源和規律,包括高層次的天道和低層次的人道。所謂天道,指的是損有餘而補不足,利而不害。人道,則是指方向、目標、規則、境界、邊界和底線等為人處事的基本方法和規律。德,德者得也,先道而後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有按照「道」去執行才能夠取得成功。天,指的是自強不息,地,指的是厚德載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水,是道德經這本書里注重描寫的事物,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它有兩大特徵,善利,其次是不爭。善利,指的是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韓教授又用清、虛、卑、弱、本、反、無七個字來總結道德經這本書的精髓,實在是精準非常。

清,指的是守靜,也就是後來諸葛亮所說的靜以修身。虛,指的是虛懷若谷。卑,就是善於處下。弱,指的是柔弱勝剛強。本,就是前面所說的尊道貴德。反,指的是反者道之動。無,指的是無用無為。

⑶ 樊登老師講論語(十八)

樊登讀書 ,上海黃豆網路科技有限公司品牌。樊登讀書是由前中央電視台節目主持人、MBA資深講師樊登博士於2013年發起,同年10月正式成立。2018年「樊登讀書會」正式更名為「樊登讀書」 。

樊登讀書軟體為用戶提供書籍精華解讀、精品課程 、學習社群 等知識服務。核心產品書籍精華解讀用1小時左右幫用戶講解一本好書,輔以音頻、視頻、圖文、思維導圖、同名課程、同名訓練營等多維度鞏固內容 。樊登讀書業務包括原創內容生產、出版合作、線上直播電商和線下書店 。

樊登讀書會個人學習提升課程

鏈接:https://pan..com/s/1kitPPM6Pep9yyhDKZohlVw

?pwd=2D72

提取碼:2D72

⑷ 樊登老師講論語(十六)

【20210918】

【 總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1】網路釋義——孔子說:君王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於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

【2】樊登老師說這是為政篇的第一句話,推薦大家讀一下《復雜》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深入了解這句話的含義。

正如老子所說:治大國若烹小鮮。為什麼這么說呢?原因是當我們面對簡單事物時,解決簡單體系(機械體)靠的是勤奮,確認每一個環節無誤,以保證順利完成。但是,一個社會,一個孩子的成長,一個家庭的興旺發達,這個過程是復雜體系(生物體),而復雜體系的特點是你不可能了解是哪個零件出了問題,所以我們需要靠土壤、靠方向、靠氛圍,切忌折騰。

【3】荀子說:主好要則百事詳,主好詳則百事荒。意為如果領導喜歡抓住要領,那麼很多事情都能理解得很清楚,如果領導什麼事情都要弄得很清楚,那麼很多事情就容易荒廢。

【最後】復雜的事情簡單做,簡單的事情重復做,重復的事情用心做~~~切切!!!

⑸ 樊登書店:讀書會之「上善若水」

我是樊登書店肥城一店店長厚厚,這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第068篇:2018-04-13。

每日一文,均與讀書有關,為自己賦能,希冀為您賦能

今日晚上,跟大學同學通電話,輕松愉快的聊天過程,關注點竟然最終成了樊登讀書會!我同學目前是一位高校教師,是我推薦她成為樊登讀書會會員,她在教學中運用樊登讀書會,收放自如。我說,樊登讀書會真是做到了「上善若水」啊!

我自己說出這句話,也被自己潛意識中對樊登讀書會的認可與肯定深深打動了!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意思是做人應如水,水滋潤萬物,但從來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樣的品質才最接近道。

我自己加入樊登讀書會,當時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聯盟》,第一次聽說並認可創始人思維,這對我當時處於瓶頸期的工作,改變思維,拓展思路。後來,我把所有的讀書會的書全部都聽了一遍,每次聽一個類型的書,都對自己是思維的延伸,讓我在前進的道路上,走得越來越快。

我的改變看得見,所以,當我把最好的知識內容推薦給我周圍的朋友時,他們選擇的是信任。加入樊登讀書會,就解決了他們當時最棘手的問題。看到他們滿意的樣子,我更加堅定自己堅持在讀書會的路上走下去。

很喜歡他們跟我分享收獲的樣子,無論是面對面,還是微信,還是見到了,立馬想起來,亦或是朋友轉述,都讓我心潮澎湃,感動不已。

目前,樊登讀書會肥城分會已經全面運營樊登讀書會的四款產品:樊登讀書會個人版,樊登讀書會企業版,樊登小讀者,樊登書店。

每一款誠邀您的加入,成為全球550萬會員其中之一。

樊登讀書會,第一性原則是利他。

樊登讀書會,上善若水。

⑹ 《道德經》| 如何正視自己的不足之處

2021/7/12  日更41/100

老子告訴我們,知道自己不知道,是很高明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還自以為是,就很糟糕了。聖人是沒有缺點的,因為他能正視自己的不足之處,恰恰是這樣,才使得他沒有缺點。

我想談談「正視自己的不足之處」這件事,聽起來容易,做起來是真難。因為這意味著,要挑戰自己。

承認自己無知,是求知的第一步。很多人的生活狀態,是無知而快樂的,為什麼會這樣呢?

教育家皮亞傑認為,人們在學習的時候,有兩種方式,一種叫同化,一種叫順應。 同化是指把外界信息納入到我們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屬於量變;順應是指改變自己的行為去適應客觀環境,屬於質變。

而真理融貫論就是同化的一種,當這類人接收到一個新觀點時,他們判斷這個觀點是否正確都是基於自己的原有認知,與自己原有認知一致的觀點,就接受,與自己原有認知不一致的觀點,就自動屏蔽。對於這類人來說,符合自己認知的就是對的,不符合自己認知的就不對,與事實無關。

比如,我跟身邊人聊天,當我跟TA講述一個人大腦短路瞬間的故事時,TA說那個人有毛病。我說,有些東西是有生理原因的,不一定是這個人的主觀問題。TA接著說:那我不認可,你不要以為那些書說的就很高大尚。我語塞,偏偏是一個從來不讀書不學習的人說這句話。

當一個人陷入了真理融貫論的低認知閉環中時,他是聽不進不同意見的,也不會意識到自己有很多不足之處有待提升。

一是處於高位時,二是圈子有限。

居高位:有的人,一旦升到高位上,行為就變形,權力容易讓人高看自己。有一個心理學實驗,一組3人參加,指定其中一位為另外兩位評分,然後研究人員假裝有事走開,讓他們先休息一會,吃些茶點,10塊餅干。然後在暗處觀察每個人的反應,當每人吃了3塊後,最後那1塊,那個被指定有評分權的人,理所當然就拿去吃,沒有任何謙讓和詢問,這個實驗在不同人身上做了很多次,幾乎都是這個結果。它可以說明一個問題就是:當一個人有了一些權力之後,就會認為自己跟別人不一樣,容易高估自己。不止是實驗,在工作中也遇到過類似的人,升了領導之後,散發著一股高人一等的氣息,喜歡批評人,頤指氣使,也喜歡自己拍腦袋做決定,結果可想而知,不得人心,也導致團隊蔫蔫的。 修煉不夠的人,居高位易迷失,行為易變形 ,要警惕!

圈子有限:樊登老師說,打開朋友圈,看到的全是在宣傳「樊登讀書」的人,好有成就感,但事實上,很多人都不知道「樊登讀書」是啥,如果不跳出自己已有的圈子,就會以為全世界都喜歡自己,高估了自己取得的成果。樊登老師已經很成功了,他尚且會面臨這樣的問題,我們就更加容易局限在自己的圈子裡,看到的全是喜歡自己的人,和自己喜歡的事。

所以, 如果讓位置決定我們的思考方式,我們離客觀事實就很遠,也難以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  每個人身上都有閃光點,無關地位,只關乎懂與不懂。

孔子有這種覺察,也有這種行動。「子入太廟,每事問。」,孔子不會因為自己有名氣,就不懂裝懂,而是虛心請教,當被諷刺失禮時,他也不生氣,只說:「是禮也。」

我們要向聖賢看齊,不懂就虛心請教,這不僅是一種品德,更是一種智慧。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不恥下問,虛心學習,才有機會改善。

很多人犯錯,是不會改的,反而容易惱羞成怒。在孩子身上表現就特別明顯,一個孩子犯錯了,大人說多兩句,孩子會由最初的「內疚」變為最終的「憤怒」,這是一種「超限效應」。作為大人,還關乎面子問題,知錯能改就更難了。

喬哈里視窗認為人都有盲點象限,那是自己看不到的不足之處,而觸發矛盾的,往往就與盲點象限有關,不管是認知問題,還是行為問題。

因此, 「知錯」,是從他人的反應中發現自己盲點的機會;「能改」,則是讓自己離完美更近一步的機會。

切記切記: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總而言之,想要做到「正視自己的不足之處」,是需要付出很多很多努力的,且需要終身成長。

而在所以努力中,我覺得有兩個 大前提,那就是讀書和思考 ,再怎麼強調這兩件事都不為過。不管是承認自己的不足,打破低認知閉環,還是不恥下問,知錯能改,都是需要覺察,知識和技能的支撐,而這些,恰恰都離不開讀書和思考。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每個想要變得更好的你,一起加油!

文/我若盛開

⑺ 2022年1月4日《樊登講論語》第4句

【原文】

季康子問①:「使民敬、忠以勸②,如之何?」子曰、「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③。」(本章為《論語》為政篇2.20)

【注釋】

①季康子:魯大夫季桓子之子,魯國正卿,「康」是謚號。

②以:通'與」,可譯為'和」。

③勸.勉勵的意思。

【譯文】

季康子問:「要使百姓恭敬、忠誠並互相勉勵,該怎麼做?」孔子說:「如果你用莊重的態度對待他們,他們就會恭敬;如果你能孝順父母、愛護幼小,他們就會忠誠;如果你能任用賢能之士,教育能力低下的人,他們就會互相勉勵。」

【論語之我見】

理解字面的意思「使民」,在為政的道德上而言,這個動機就是有問題的。而「敬」與「忠」,更是當時的一種流行的口頭語,這些對於老子說是假仁假義。所以這個時候當季康子問孔子,如何「使民」,「敬」與「忠」的時候,那麼這個問題就是一個大問題了。

敬是尊敬人,忠是忠於事,勸是勸導的意思,那也就如同我們今天現代的「教育」是一樣的意思,那對於「教育」而言,我們到底是在行為上還是在言語上,自然我們都知道身教大於言教。

所以無論是作為父母的我們x還是作為管理者的我們,無論做什麼都需要用我們的實際行動作為榜樣,去影響其他人。我們內心要有真正的庄嚴的情操,那麼自然就贏得了尊敬、忠誠,也就在無形中獲得了教育的目的。

⑻ 精讀<<論語>>感悟篇之樊登讀書的願景

        這是深入研讀<<論語>>的第三天,三天時間全篇誦讀完畢,精讀進程還只在第一篇的前9段,每個字都是大學問,在精讀的過程了解到了孔子辦學的目的,作為樊登讀書其中一個城市的授權點負責人,深深地感受到這和樊登老師的使命願景如此地吻合……

        孔子辦學跟後世讀私塾考功名不同。他當時是想通過這種綜合學習,用周代培育貴族的手段,半自覺地扶持當時出現的一個新階層「士」。

        "士」這個階層,就是在孔子的時代里誕生的新知識階層。那個時代,天子有天下,諸侯有國,大夫有家,這都是有產業的人,算得上「貴族」。但「士」這個階層沒有產業,需要憑自身的知識技能為諸侯和大夫這樣的貴族服務,才能安身立命。

          所以一個人想要成為「士」,就得學習。又因為服務的對象是貴族,就要求不但能讀會寫、通騎射、懂算數,還要接受和貴族一樣的經典教育,培育貴族階層要求的精神修養和道德要求。這也就是我前面說的「小六藝」和「大六藝」的真實目的。

          而在這種實用的職業目的之外,孔子還有自己的理想,面對春秋時代紛擾動盪、秩序變化的社會現實,他想通過培養出「士」這個階層中的大量優秀人才(也就是「君子」),來挽救他眼中崩塌的道德規范。

        這不就和樊登讀書的用戶定位和發展方向尤為契合嗎?帶領3億國人每年讀50本書。

        為什麼是3億國人?這3億國人猶如古代希望成為"士"的人,先成為"士",再往"君子"修煉,最後成就更多的"貴族",孔子學生三千,樊登讀書目標三億,按照東西方結合的方式,希望我們的成功成才率可以高於孔夫子先生,這是願景……

        為什麼是讀書?讀書是最簡單最低成本的學習方式,但也往往是學習的"本",而且堅持讀書反而是當代人最難的事情,因為現在社會選擇太多了,干擾太多了,所以樊登老師不斷想方設法地給大家更適合的方式就是希望大家可以回歸到學習的"本",讀一本書勝過上一堂課,一生能把一本好書學好用好,這一生也不白過了……

        為什麼是50本?在我看來重點是節奏,每周更新一本,或許不是每周的書都適合所有人,但這也可以培養書友們的學習維度多樣化,樊登老師選書是很嚴謹的,並非暢銷書也並非根據個人喜好來推薦的,都是站在書友的角度來思考的,猶如孔子教弟子的<<詩>>,<<書>>,<<禮>>,<<樂>>,<<春秋>>,<<周易>>,都是為了培養君子而選取的……

        或許會有人覺得我這樣結論樊登老師如當代孔子會有點神化了樊登老師,這只是我個人的觀點,如似並非"是",我知道樊登老師是精讀並熱愛<<論語>>的人,所以他的思想和行為准則會受孔子影響太正常了,而能把這成為自己的事業那就是非一般人能做到的,這就是我非常認可樊登老師的原因,並非因為我是其中一個運營者,僅僅因為我是一個渴望成長的人而已,感恩有您,樊登老師……

⑼ 樊登講《孟子》

大家好,我們今天開始學習《孟子》。孟子沒有孔子名氣那麼大,但是孟子非常可愛,在《史記》上講孟子「名孟柯,鄒人也」。

「受業於子思之門人」,子思是誰呢?子思是孔子的孫子,也就是說孔子教了曾子,曾子教了子思,子思的門人又教了孟子。我們推測孟子的出生年份是公元前372年,孔子去世的年份是公元前479年,所以這中間差了大概有將近100年的時間,就等於在孔子過世以後將近100年,孟子出生。

孟子最有名的故事,首先肯定是「孟母三遷」。孟母小時候一個人帶著孟子長大,一開始他們住在墳場邊上,後來就發現這個小孟子跟著別人就學紅白喜事,整天操辦紅白喜事。媽媽一看說這不行,把孩子教壞了,然後就搬家,搬到市集上住。

在市集上住就發現這孩子每天學著別人做買賣、做生意、進貨、擺攤,媽媽認為這樣沒出息,後來就挪到學館旁邊住。在學館旁邊,這個孩子才能夠慢慢地讀詩書、學禮儀,變得越來越好。所以孟母三遷的這個故事,給中國的傳統文化打下了一個買學區房的基礎。就是到今天,父母們都折騰要給孩子找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就是從孟子這來的。

當然孟子留給我們最重要的東西是大丈夫氣概,他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你讀孟子跟讀孔子是完全兩種不同的感覺。孔子是「望之儼然,即之也溫」的一個人,他相對比較溫和、比較中庸。孟子是敢跟任何人吵架的人,就是孟子曾經非常自我解釋地講過一次:他說「予豈好辯哉」,我難道是喜歡跟人辯論嗎,我是「不得已也」。

孟子為什麼不得已,老要跟別人辯論呢?大家要知道,儒家在孔子去世以後已經陷入低谷了。那個時候全天下最重要的言論,一方面是楊朱,一方面是墨翟,就是天下不歸於楊,便歸於墨。大家都去追逐名利,所以整個社會陷入到紛爭、混亂當中。

所以在這個時候,如果沒有孟子這樣一個人挺身而出,然後用「舍我其誰」的態度跟所有人展開激烈的辯論,去弘揚儒家的這種仁義的精神,去宣揚他所倡導的這種仁治的大同社會的理想,那很有可能儒家就被埋沒在了春秋戰國的亂世當中。所以孟子是儒家非常重要的一個支柱。

在歷史上孟子最重要的兩個推手,也就是他最大的粉絲,可以說一個是韓愈,一個是王安石。你發現這些想做事的人,就會覺得孟子的言論非常重要,他給後世立下了一根道德上的標桿,對於所有的讀書人都是很重要的。在朱熹的時候,把《孟子》選入了四書。這樣的話,《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就成為了所有讀書人必讀的科目。

因為《孟子》很早地就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所以實際上西方人會認為《孟子》是中國民主思想的萌芽。他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就是如果一個國君昏庸,那麼老百姓是可以推翻他的,這個東西在朱元璋看來是大逆不道的。從明清以後呢,讀《孟子》的人變得越來越少,直到最近國學熱起來,大家才又重新開始撿起「四書五經」開始讀,《孟子》才跟著《論語》一起被大家所認識。

這次我們打算把《孟子》像我講《論語》一樣,從頭到尾逐字逐句地解釋給大家聽,你會覺得特別有意思。而且這里邊有很多讓你覺得非常熟悉的成語,比如說仁者無敵、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長、出爾反爾、一曝十寒、杯水車薪,這些詞全部都是出自於《孟子》。

因為孟子的文章比較長,我要念起來很累,而且我的聲音也不是那麼好聽,我們請了特別棒的老師。你一聽他的聲音,就能夠聽出來他是誰,讓這位老師給大家先念一遍《孟子》的原文。

⑽ 人性中善良的天使——樊登讀書會

有其之前,人們處死一個人都是用極其殘忍的方式。譬如耶穌十字架的死法,是很殘忍的,是把釘子釘在手腕上,讓重力把血都集中在胸腔而死。還會在腳上釘釘子,人的求生欲會讓人一直堅持著不下墜,讓人死的慢,有的好幾天才會死。有人甚至收買劊子手,把釘子拿出來,以便死的痛快一些。

沒有商業之前,人們只能斗爭,爭取有限的土地,你死我活,有了交換,有了商業之後,人們發現,不一定非要戰爭,可以互利。

人性當中有一個善良的天使。

善良天使一:移情

移情是對他人設身處地,感其所感,道德意義上的同情心和悲憫。人不再局限於考慮自我,開始對其他生命做出承諾,不論這些生命與我們多麼不同,遠近親疏,都應當免於被傷害被剝奪,一如我們自己。

善良天使二:自製

亞當和夏娃偷吃了禁果,被上帝從伊甸園放逐。人類為自製而掙扎的歷史已經太久了,而現在,自製更是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美德。缺乏自製,便很容易投降於暴力的誘惑。自製就像大腦的「冷系統」,讓我們能夠預測沖動行事的後果,並相應地加以抑制,幫助我們做出更文明、理性的選擇。

善良天使三:道德

世界上的道德規范實在是太多了,道德規范將規則和戒律神聖化,用以約束和管治認同同一文化的群內相互關系,形成最初心靈的意識形態。在大多數情況下,道德規范讓虐童、羞辱等暴力行為減少,但是文化的差異,部落的、威權的和道學的規則卻也經常會增加暴力。盡管如此,不管是什麼樣意識形態的道德規范,都是衡量相應暴力與善良的標尺。

善良天使四:理性

「Proportionality」在數學意義上是比例性,在道德意義上是均衡性、相稱性和合理性。理性存在於人性里,不是移情的溫柔力量,不是道義的仁慈之光,不僅僅是自製那般抑制強烈的誘惑,它超脫有限的視角,思索生活方式,追尋改善的途徑,引導著天性中其他幾位善良天使,引導人們離棄暴力,趨向合作和利他,是我們行為的大法官兼仲裁者。

王陽明所說的「致良知」也正是這個道理,人人心中都有良知在,佛也曾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良知和佛性存在於人的內心,是驅逐心魔的有力法寶。

熱點內容
推進股票債券市場改革和法治 發布:2025-01-13 17:33:23 瀏覽:585
南安溪美法院 發布:2025-01-13 17:31:58 瀏覽:94
司法部機關黨委 發布:2025-01-13 16:46:38 瀏覽:689
基層法律服務工作站的考核總結 發布:2025-01-13 16:17:18 瀏覽:904
道德悲情 發布:2025-01-13 15:40:23 瀏覽:599
經濟法的種類及含義 發布:2025-01-13 15:38:57 瀏覽:514
2015年計劃生育條例婚假 發布:2025-01-13 15:33:02 瀏覽:118
廣東省食品安全條例修訂草案 發布:2025-01-13 15:09:37 瀏覽:296
規章標語 發布:2025-01-13 15:04:54 瀏覽:731
法律非法學考什麼 發布:2025-01-13 15:04:08 瀏覽: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