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道德
⑴ 為什麼我們不對嬰兒,對喪失智力,失智的人做道德要求
其實他們至少在生理或者心理上是不健全的,我們正常人如何跟他們講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問題是,人家還能不能做到.
⑵ 嬰幼兒德育的重要性是什麼
道德品質一般包括道德觀念、道德判斷、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嬰幼兒的道德情感處於萌芽狀態,各種道德行為也只是剛剛產生,但也逐漸出現最初的一些道德習慣,並逐漸發展成為道德觀念形態。
道德觀念
嬰幼兒的良好行動會產生直接的影響,特別是父母親等人會顯出愉快的表情,並且用肯定的詞,如「好」、「乖」等給予正強化;當他們做出不良的行為時,則成人顯示出不愉快的表情,並且用「不好」、「不乖」的詞給予負強化。嬰兒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為,並形成各種道德習慣。若以後再遇到這種情況,嬰兒便會毫不遲疑地做出合乎要求的行為來,對不合乎道德規范的行為,也會採取否定或克制的態度。當然,2~3歲嬰兒的道德觀念,還只是最初的表現,還處於形成階段,要創造寬松的環境,有益於道德觀念發展。
道德判斷
嬰幼兒的道德判斷比較簡單,而且具有很強的依賴性,一般來源於與成人的交往中,有意思的是嬰兒先學會的是對他人的評價,繼而學會的才是對自己的評價。在評價自己的行為時,先是模仿成人對自己的評價,以後才逐步學會自己評價自己的行為。但是,由於嬰兒生活范圍狹窄,生活經驗缺乏,同時也由於認識和意識水平的限制,評價他人和自己的行為時,並非服從於一定的道德標准,往往受到自己意識的影響。
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在掌握道德觀念的基礎上產生的,如同情心、責任感、互相感等。這個時期的孩子已能關心別人的情緒和處境,因他人高興而高興,因他人難受而難受,並想到要安慰幫助別人。在成人的教育下,隨著自我意識的進一步發展,嬰兒對他人和自己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標准就產生了最初的體驗。如當自己和別人的言行符合道德規范受到表揚時,嬰兒便會產生高興、滿足、自豪的情感體驗;當自己和別人的言行不符合道德規范受到批評時,嬰兒便產生羞愧、難受、內疚的情緒體驗。同時,也出現了最初的愛與憎。例如,當看到小人書上的大灰狼、灰狐狸時,就用手、拳頭去打它;而當看到小白兔戰勝了大灰狼、灰狐狸時,便高興得拍手大叫。當然,這時嬰兒的道德情緒體驗還是比較膚淺的、短暫的不具有固成的形態,也缺少自我意識,是不完整的道德情態形態。
道德行為
嬰幼兒的道德行為也是處於原始狀態,他們的行為是極不穩定的,常常受情緒和周圍環境的影響。比如,孩子一起玩時,知道應該相互友好,但真正玩起來時,又常常要去推人、搶別人的玩具等。又如,他們知道「好孩子不能摘花」,可是過一會兒自己看到好看的花也忍不住摘了。因此,對孩子的行為、品質不能妄下斷論,而要經常地給以提醒、鼓勵和要求,給予積極的適當引導,使之發展成為良好的道德品質。
⑶ 父親在外風流成性,染上艾滋病毒回家傳給尊守封建道德潔身自好的母親嬰兒,潔身自好新生嬰兒艾滋病毒
一個人的不負責任,導致了一個家庭的悲劇,可惜。
⑷ 基因編輯嬰兒會帶來什麼風險,帶來什麼倫理道德問題
基因編輯嬰兒會帶來的風險:有嚴重缺乏科學評估驗證,安全性版存在不可預知風險權。
在倫理與道德上,在嚴重缺乏科學評估驗證,安全性存在不可預知風險的情況下,貿然開展以生殖為目的的人類生殖細胞基因編輯臨床操作,嚴重違背了基本倫理規范和科學道德。
(4)嬰兒道德擴展閱讀:
科技工作者必須加強科學道德自律,強化自我管束,在探索和創新活動中必須遵守相應的倫理道德准則和法律法規。針對科學技術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挑戰,科技界要深入思考,認真研究,未雨綢繆,加強教育,完善相關行業規范和倫理指南,以保證科技界從事負責任的研究。
有關部門要動態完善相關法規,嚴格審查監管程序,適時推進有關立法工作,嚴密防範科研倫理不端行為發生。
⑸ 孩子的品德教育 如何培養寶寶的品德
【摘要】學會學習是重要,但學會做人、做事更重要,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是當前教育的重要目標,本文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述:一、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的方法。1、好習慣是培養孩子良好道德品質的根本。2、樹立自信,是培養良好道德品質的關鍵。3、關注孩子的心理感受,是培養孩子良好道德品質的手段。3、學會感恩,是培養孩子良好道德品質的要求。二、效果和體會。 【關鍵詞】習慣 自信 心理 感恩 我在孩子的教育中始終將人格的教育放在第一位,培養孩子高尚的品格,樂於助人、大公無私的精神。孩子小的時候都有保護自己玩具的本性,我經常教育孩子「好的東西與朋友一起分享才能更快樂」如果我們家長言談粗俗,不遵守社會公德,不維護公共民主,隨地亂扔垃圾,孩子也會受到影響,因此我們一點一滴都不敢鬆懈,不放鬆對自己的要求,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影響孩子幼小的心靈,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學會做人、做事、做學問,還要學會感恩。 曾經有很多人對我說,你作為教師,一定很會教育自己的小孩,說起來真的很慚愧,我平時工作很忙,每天早上一大早上班,晚上六點多才下班,經常回到家天已經很黑,人覺得很累,晚上還有一大堆家務做,還要學習、進修、備課等事情做,真的沒有特別騰出時間來管教孩子。但是,我認為要教育孩子並不是一、兩天的事情,而是經過長時間的培養,我覺得教育好孩子最關鍵的是言傳身教,下面我簡單地說說我是: 一、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的方法。 (一)好習慣是培養孩子良好道德品質的根本。 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讓孩子受用一生,因此對我的孩子,我向來都嚴格要求,例如,吃東西時,一定要讓長輩先吃,分東西時,自己要小的,給長輩大的,還有不能隨地亂丟東西等等。下面我就說說我的具體做法: 1、好習慣要從小抓起。 良好的習慣包括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等方面。要培養良好的習慣,首先作為家長做好表率。例如,我不會隨地吐痰,我不會說粗言爛語,我不會隨地丟垃圾等,女兒看到我這樣,她就會「有樣學樣」,她也像我那樣不會講粗言爛語,不隨地吐痰,不隨地丟垃圾。回到家裡,我叫女兒在房間做作業,如果我想看電視,我會把女兒的房門關緊,電視音量盡量調到最小。長期以來,我女兒從來不用我叫她做作業,她才做作業,這都是從小開始做起,逐步形成一種好的習慣。 2、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好習慣。 將孩子培養成人是每位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讓孩子能夠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也是十分重要的,孩子的獨立性只能在實踐中逐步培養起來。作為家長我深刻地認識到孩子無論做什麼事都是從不會到會,然後到熟練。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只要是經過努力,不管成功與否,都應該鼓勵,讓孩子感到自豪。孩子畢竟是孩子,當孩子在做事情時,哪怕做錯,我對孩子也總是多鼓勵少批評。一次不行做兩次,兩次不行做三次,直到滿意為止,讓孩子感受到獨立完成任務的快樂。 然而,有很多家長因為歷史的原因,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中吃了不少苦,於是常常把自身成長過程中的種種「遺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託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對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較高。於是,家長包辦代替了孩子的家務勞 動,一是心疼孩子,不肯過早地把責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於讓孩子干「雜活」,怕影響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其實不然,我們多讓孩子干點活,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體驗生活的不容易,從而培養良好的勞動習慣。其次就是要與學校多些聯系,與班主任多一些溝通,多讓孩子參與學校的活動,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3、對孩子許諾要慎重,培養孩子守信的習慣。 家長對孩子的許諾必須慎重、實在,讓孩子產生一種奮發向上的動力,促使其更好地完成任務。只有履行自己的諾言,家長的威信才能樹立起來。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家長對孩子的許諾很大程度上帶有盲目性、應付性,甚至欺騙性,這往往對孩子的成長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我們作為家長在對孩子許諾前應先慎重考慮,該不該對孩子許諾,能不能兌現,這種許諾對孩子來說到底好不好等等,要不然就失去了許諾的真正意義。許諾後不履行諾言,會給孩子的自尊心帶來極大的傷害,也會導致家長在孩子心中的威信下降。還會使孩子錯誤地認為,對誰都可以隨便說話和承諾,反正說了又無須負責。 當然,適當的許諾也是十分必要的,許諾應與有意義的活動掛鉤。如答應與孩子一起上公園、出外旅遊等。應注重精神享受,而盡量避開物質、金錢刺激。經濟上的許諾會讓孩子從小就看重金錢和物質的享樂,容易形成自私自利的個性和鋪張浪費的習慣,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利。 4、學會放手,培養孩子的自己管理自己的好習慣。 記得孩子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莫老師在給家長的信中也提到了這一點。家長可以幫助孩子一時,但不可能幫助孩子一輩子,所以應該在孩子逐漸養成習慣的過程中,嘗試著慢慢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管理自己。記得孩子剛上學時,我每 天幫他整理書包,家長辛苦不說,由於書包不是孩子自己收拾的
⑹ 為什麼我們不對嬰兒、對喪失智力、失智的這些人做道德的要求
為什麼我們不要求一個不滿5英尺的矮子帶球起跳飛身做個360度轉身大灌籃?
為什麼我們不要求小學一年級生來講一堂微積分課?
為什麼我們不要求你家的狗給你做飯?
為什麼你要問這么無聊的問題?
⑺ 不談道德問題,引產的嬰兒真的有回春的效果么
這都什麼年代了,以前還說精子是男人的精元,現在不比一坨鼻涕貴重多少。這種觀點主要是由於對生命的產生、生長的不理解而產生的盲目崇拜,認為將來能長成一個人,那現在一定就是那個還未長成的人的精華了。所以就會有人認為有神奇的效果,至於什麼效果,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解讀方式。你說能回春,還有人說能治癌症、更有甚者還能治不孕不育。。。。至於是不是極品,你把自己的腳割下來吃了產生的效果跟吃「它」差不多,也就一頓飯,吃完了拉泡屎的事。 麻煩採納,謝謝!
⑻ 嬰兒的品德有哪些特性
目前中國的獨生子女人數比例正愈來愈大,而地球村意識日益增強——世界各國歷史文化、價值體系、意識形態的交流與融合日益增多,中國傳統的品德教育,倫理價值標准也隨著社會的進步而發生了變化,在此背景下,對幼兒進行科學合理且適合於其未來生命發展的品德培養也就成了當務之急。
嬰幼兒的品德伴隨著出生就開始了萌芽,它的產生需要許多條件,有三個必備環節:社會性的發生、自我意識的發生、品德的發生。在這三個環節中,兒童的社會化及自我意識的發生是兒童品德發生和發展的基礎。
嬰幼兒的品德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在與父母、他人不斷接觸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嬰兒初到人世,與大人的關系主要是生理上的照顧關系。這時的嬰兒對各種非社會性和社會性刺激的區別是不明確的。
許多研究者和心理學家,把嬰兒最初的笑稱為「前社會性」的笑、「原始的笑」。從4周到6周起,嬰兒對周圍的事物開始有所區分,父母及其他人的接近能引起他們的某種情緒反應;從第一個月末到第二個月初始,已明顯出現了與成人交往的需要。因此,人們把這時期嬰兒的微笑稱為「社會性的微笑」。4個月之前的嬰兒對人的反應還是不分化的,但4個月之後,嬰兒就開始對人有了選擇性反應。這種反應的分化性是嬰兒社會性發生的進一步表現。從這時起,嬰兒隨著交往的擴大和機會的增多,除了對母親的依戀外,逐漸形成了對他人的依戀。
在嬰兒與成人的交往中,不僅滿足了嬰兒的交往需要,如撫慰、快樂等,而且還教會了各種動作、語言、與人相處、對人評價等。嬰兒就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人類的行為方式和道德規范的,並貫穿於自己的行動之中,逐漸形成了道德品質。
當然,嬰幼兒的品德並非完全是受某方面因素影響而產生的,也是部分形成於自我意識,是兩者的融合形成的。嬰幼兒在一年內,還談不上什麼自我意識。只是在1歲左右,嬰兒才開始出現自我意識的最初表現,如把自己的動作與動作對象加以區分。但這時嬰兒的自我意識,還只是一種自我的感覺。隨著嬰兒語言的產生和發展,從第二年開始才逐漸意識到自己的感覺和行動,並告訴成人,這就說明了嬰兒自我意識的出現,在以後的進一步交往中,嬰兒不再把自己看作一個客體,開始對自己認識,如知道自己的名字、形象等,嬰兒的自我意識發展到新的階段,標志著自我意識的真正發生。隨著嬰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道德品質也伴隨著發展,兩者的發展是相互促進的。
嬰幼兒的品德發展受著許多因素制約,其進展程度受其認知和意識發展程度的高低所限制。嬰兒在1歲前還不可能做出道德判斷,也不可能有意地做出道德行為,因而無所謂道德與不道德。一歲半左右,嬰兒在父母及周圍人的影響下,隨著自我意識的形成,逐漸出現了最初的道德觀念、道德判斷和道德行為。嬰兒在不斷與成人交往中,不僅逐漸理解、接受成人以自己的言行傳授給他們的道德行為准則,而且努力產生合乎這些道德要求的行為方式,但是,這個時期嬰兒的品德發生具有其自身的許多特性,主要表現在:
社會適應性
嬰幼兒受到人類因素的影響,開始學習人類的行為方式和道德規范,以適應現實社會的需要,努力使自己的行為、願望與現實的行為規則、道德規范相互一致和相互協調,並產生了合乎這種道德規范的行為和願望,並努力適應社會。
簡單兩義性
嬰幼兒認識社會是非常簡單的,一般簡單地把事物和他人的行為和自己的行為區分為「好」與「不好」、「對」與「不對」兩類,其間不再具有更細、復雜和相對的區分。他們甚至把人也簡單地區分為「好人」與「壞人」、「好孩子」與「壞孩子」。這與他們的認識水平思維水平密切相關的。隨著身心的成長與發展,其認識水平也會相應提高,逐漸變得復雜起來。
標准從他性
嬰幼兒沒有自己的觀點和思想,所適應的社會規則、規范,以及他們判斷事物和他人行為的標准,都來自於父母和周圍成人。父母及周圍成人贊美的,就認為是好的;反之則認為是不好的。這是因為,這時的嬰兒還處於初步適應現實社會的階段,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還不能獨立地依據自己內在的標准來評判和調節自己的行為。因此,這就需要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樹立幼兒的道德意識。
⑼ 設計基因改造嬰兒是合乎道德的嗎
第一隻要27000,第二隻要37000,第三隻要96000.不過呢你只需要拿到第二隻就行回了,因為要培養到96000的積分太難答了,要很多基因源的所以你前面這兩只要選好,不然就換不了了,除非你把積分培養到9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