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四十八章

道德經四十八章

發布時間: 2023-02-20 02:04:13

『壹』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原文,譯文,自解

【原文】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譯文】
求學的人,其情慾文飾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慾文飾則一天比一天減少。減少又減少,到最後以至於「無為」的境地。如果能夠做到無為,即不妄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為。治理國家的人,要經常以不騷擾人民為治國之本,如果經常以繁苛之政擾害民眾,那就不配治理國家了。

【自解】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自解: 學習東西,是每天都要學習新的東西,知道的越來越多。總結根本規律,則是不斷的去偽存真,去除浮華,使道理越來越精煉,不斷的精煉,精煉到能夠下意識的運用的的程度,就是道了。

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自解: 把總結的根本道理刻入了自己的靈魂,看似沒有刻意的做什麼,但其實該做的都做了。取得天下治理天下就理所當然了,不需要刻意做什麼事情了。如果刻意去做一些事情,那就不足以做到了。

思考:炒作就是及其有事,業界的隱形冠軍,就是取天下常以無事。

『貳』 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 以至於無 是什麼意思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的意思是:」求學的人,其情慾文飾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慾文飾則一天比一天減少。減少又減少,到最後以至於「無為」的境地。「

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八章,原文節選: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譯文:

求學的人,其情慾文飾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慾文飾則一天比一天減少。減少又減少,到最後以至於「無為」的境地。按照自然規律去做事是沒什麼不能做成的。治理國家的人,要經常以不騷擾人民為治國之本,如果經常以繁苛之政擾害民眾,那就不配治理國家了。

(2)道德經四十八章擴展閱讀:

義貫註解

「為學日益 」,學問是靠知識、讀書、經驗,一點一滴慢慢累積起來的。今天懂一點,明天再懂一點,後天又懂一點,多一分努力就多一分的收獲,這就是做學問。人為的學問是有為法,是有為之道,要慢慢累積增加起來,不是一步登天。

「為道日損」,學道與做學問相反,是要丟掉,「日損就是一天丟一點,明天再丟一點,什麼都要放下丟掉。修道的人,經常笑自己,一方面有慾望學道,一方面又不肯放棄讀書,愛讀書就是最大的慾望。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一切都空,空到了最後連空也把它空掉,空到一無所有;然後無所不有,一切皆知,一切皆有,就是這個簡單的道理。文字很簡單,意義也很簡單,一說就明白了。問題是,做起來很難!如何能夠把自己損之又損,放棄了又放棄,放到了一無所有之處,才能到達無所不知無所不有的境界!

老子在這里清楚地告訴我們,人生在世能夠學問成就,或修道成就,就要有兩種能力:「提得起」是做學問要「為學日益」;「放得下」是修道要「為道日損」,一切放下。

但是普通一個人,能夠具備這兩種能力,兩種智慧,兩種勇氣,所謂智勇雙全,就太難了。普通的人,叫他做學問,才用功讀了一個禮拜的書,便覺得很累,就停下來去玩了,為學不能日益。

去修道做工夫的話,放不下,剛打坐幾天,又覺得一天到晚坐著,淡而無味,浪費時間,也要跑出去玩玩,所以「為道日損」也做不到。因此,一般人多半都在為學未益、為道未損的情況下,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就那樣過了一生。

『叄』 《道德經》終極解讀第48章——【   有所為,有所不為 】

原文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譯文

隨著認知的不斷提升、逐漸明白了天道以後,就會慢慢懂得什麼是自己不能做的,自己想要做的事會越來越少,在機緣到來前不會冒然做任何事,面對一切都有了無為(隨緣、不攀比、不內卷、佛系生活)的心態。

有了無為(隨緣、不攀比、不內卷、佛系生活)的心態,那麼任何事都可以自然而然地迎來機緣,只要機緣到了,都是可以做的。

統治者也要有以上的態度,如果背道而馳、好大喜功、胡亂折騰,那麼就不配做統治者了。

解讀

              有所為,有所不為

本章和《道德經》第67章有一定的關聯,67章講修道的要領共三點:

一、要有良知,

二、是不與人攀比造成鋪張浪費,

三、不爭強好勝。

這就是《道德經》第47章講的聖人通常會隱居閉門獨處的原因,「享受孤獨」的同時自然就做到以上三點了。老子在第47章講了「閉門讀經,向內求道的聖人」,第48章緊接著講領悟聖賢書得到良知的聖人會有無為(隨緣、不攀比、不內卷、佛系生活)的心態,可以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第67章又進行了補充和關聯。這三章就是在講聖人平時的生活狀態。

聖人提倡的真正的躺平,就是:無為,隨緣、不攀比、不內卷、佛系生活,都是一個意思。躺平和擺爛是有區別的。擺爛(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就是極端思想。很多毒書就是讓人擺爛的,讓人覺得活著沒有意義。什麼人匹配什麼書,爛人匹配有毒的爛書,聖賢匹配有良知的聖賢書。

良知何處去尋找?《創造宇宙說明書》!有了良知以後,就可以明白天道、明白自我,就能知道什麼是自己能做的、什麼是自己不能做的,就可以有無為(隨緣、不攀比、不內卷、佛系生活)的心態,那麼任何事都可以自然而然地迎來機緣,只要機緣到了,都可以做,比如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量力而為順應天道、替天行道。

有這么一句話叫:「人,最難的不是知道自己能做什麼,而是知道自己不能做什麼!」很多科技大佬們都說:「我每天最難的,是決定砍掉什麼項目,而不是做什麼項目。」而很多「成功學」告訴人們無論什麼事,誰都可以做、都能做成功,讓人們既貪心又攀比、無知無畏、胡作非為!

一位科技大佬勸年輕人:「在一切沒有搞明白之前(在沒有認清世界和自己之前),不要過度地勤奮和努力,方向錯了不但會傷心,而且會傷身,因為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規則是別人定的,裁判是別人當的,隨時會讓你進入錯誤的賽道,隨時把你罰下地獄。」

普通人太努力、太要強(其實是盲目攀比、死要面子),不但自己的後果會很悲慘,而且會連累其他人,大損功德。羚羊是羚羊,老鷹是老鷹,奔跑的羚羊變不成翱翔的雄鷹,這是很簡單、很自然的道理,可是很多人或很多做父母的就喜歡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非要逆客觀規律,強迫自己和親人,最後弄得滿盤皆輸。這個世界上,很多人得抑鬱症,就是生命能量被用在錯誤的地方且過度消耗了,生命力快耗盡了。

作者批註:「要強」和「自強」有區別。要強的意思為:好勝心強,不肯落在別人後面(老和別人去比),這是不符合《道德經》的。而自強符合《易經》講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會順應天道,不斷完善自我(只和過去的自己比),會有功德和福報。

只有明白天道和自我以後,才可以進一步明白天道劇情如何發展,明白自我如何作為(順應天道、順勢而為)。一位科技大佬透露:「我在40歲,創業之前,悟到一個道理,聰明、勤奮的人太多了,都成功了嗎?並沒有!因為只靠聰明、勤奮並不能保證成功!要想成功,最關鍵的是順勢而為!」

作為一個真正的人(而非機器人、工具人或資源),一定要先提升認知,明白了天道、明白了自我(知道自己的天賦)以後,再去有所作為,將大有可為。天生我材必有用,有人少年得志,有人大器晚成,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賽道,不是你不行,而是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賽道。誇張點說,如果選對了適合自己的賽道,哪怕坐著不動、躺下也可以成功。

一般而言,一個人在很多方面都是沒有天賦的,最好不要投入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因為在不擅長的方向勤奮努力一輩子,自己的天花板也比別人的腳底板低。有句話叫:一個庸才,也許靠勤奮和努力可以成為一個人才,但是絕對成不了天才。庸才就是在天賦以外非常努力,頂多可以成為人才。天才就是能夠很早就明白自我、發現自己的天賦並加以強化和發揮。就算不是天才,只要打磨自己最擅長的,把一個方面做精、不斷升級到極致,那麼也可以成為某一領域的強者。

『肆』 讀《道德經》第48章收獲

原文

為學日益①,為道日損②,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③,取④天下常以無事⑤;及其有事⑥,不足以取天下。

譯文

求學的人,其情慾文飾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慾文飾則一天比一天減少。減少又減少,到最後以至於「無為」的境地。如果能夠做到無為,即不妄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為。治理國家的人,要經常以不騷擾人民為治國之本,如果經常以繁苛之政擾害民眾,那就不配治理國家了。

注釋

①為學日益:為學,是反映探求外物的知識。此處的「學」當指政教禮樂。日益:指增加人的知見智巧。 ②為道日損:為道,是通過冥想或體驗的途徑,領悟事物未分化狀態的「道」。此處的「道」,指自然之道,無為之道。損,指情慾文飾日漸泯損。 ③無為而無不為:不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情做不成。 ④取:治、攝化之意。 ⑤無事:即無擾攘之事。 ⑥有事:繁苛政舉在騷擾民生。

個人感悟:

本章講「為學」和「為道」的問題。

「為學」,是求外在的經驗知識,經驗知識愈積累愈多。

「為道」和「為學」就不同了。它是透過直觀體悟以把握事物未分化的狀態或內索自身虛靜的心境,它不斷地除去私慾妄見,使人日漸返樸歸真,最終可以達到「無為」的境地。

我的理解:

作為普通人「為學」容易,堅持輸入,養成終生學習的習慣。經驗學問會一天天長進。

普通人怎樣「為道」啊?

那就是從心靈深處修行的過程,減少慾望,減少貪念,看得淡,看得開,達到「無為」而又「無不為」的境界。即干好自己的事,踏踏實實,自由自在,不比不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心靈的田園里百花盛開。

『伍』 道德經 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追求學問的人,知識一天比一天增加。追求大「道」的人,慾念一天比一天減少,私妄減少再減少,就達到了無為的境地。如果能夠做到無為,即不妄為,就沒有什麼事情是做不成的了。治理天下的人要以清靜無為、不擾讓為治國之本,如果經常以繁苛政舉騷擾民生,就不配治理國家了。

此章承接前一章,仍是從認識和實踐兩方面講道的起用方法,即「無為」。為學是「日益」,一天天增長;而為道則是「日損」,一天天去掉自己主觀的妄念、幻想,而接近於道的自然法則。把自己主觀性的東西損到了「無」,就合於道了,合於道後做任何事——包括取天下,都可以成功了,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在這一句中,老子主要闡述了為學和為道的不同。他指出,為學就是堅持不懈地向外界探索新知,知識是無限的,既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所以我們對知識的探索也就永遠沒有盡頭。

莊子也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意思是指生命是有限的,知識是無限的;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對無限知識的追求中去。可見,縱然是用盡一生的時間來學習,也不能把世間所有的知識學完。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要「活到老學到老」,這是因為人的一生都在不斷地認識宇宙和人類社會,而知識能使人們的認識更接近於真理,所以要堅持不懈地學習知識。不過,知識是無限的,這就好比我們在無邊無際的宇宙中航行,永遠也不可能到達真理,只有「望理興嘆」了。老子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理智地從對外界的追求轉向了對內在的追求。

為道則需要我們時刻剔除心中的雜念,保持一顆平常心,這個「平常心」指的就是道。如果人們在修道的過程中不斷摒棄心中的雜念,使私慾漸漸消除,最後就能達到無為的境界。前面說過,無為不是真正的無所事事,而是不妄為。不妄為也就是合乎了道的德行,如果做什麼事情都能合乎自然規律,那麼不妄為就變成了無所不為了。

「無為而無不為。」這一思想貫穿於老子《道德經》的始終,它是老子提出的極富智慧的命題。盡管中國古代有很多學者也提出了「無為」的主張,然而真正把「無為」的思想發揮到極致的只有老子。老子從哲學的高度來論證「無為」的社會意義。從表面上看,「無為」是消極的,是倒退的;但是從本質上來說,無為實際上是在發展變化中避開矛盾的對立面,使其暢通無阻,從而達到無欲無窮的境界。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取」即認識、掌握。在本章的最後,老子指出,治理國家,要經常保持清靜無為的態度。如果整治措施過於繁多,就不足以治理天下了。

王弼《道德經注》

為學日益,務欲進其所能,益其所習。為道日損,務欲反虛無也。有為則有所失,故無為乃無所不為也。

學習追求的是增進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的學識。求道追求的是返回空虛、清靜、無為的狀態。有作為就會犯錯、有所損失,所以無所作為就是什麼都作為。

蘇轍《老子解》

不知道而務學,聞見日多,而無以一之,未免為累也。孔子曰:「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苟一日知道,顧視萬物,無一非妄。去妄以求復性,是謂之損。

孔子謂子貢曰:「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歟?」曰:「然。非歟?」曰:「非也。予一以貫之。」去妄以求復性,可謂損矣,而去妄之心猶存。及其兼忘此心,純性而無余,然後無所不為,而不失於無為矣。

不了解道而追求學問,學到的知識越來越多,而沒有東西將它們統一起來,免不了會被這些知識牽累。孔子說:「多學,選擇其中好的來照著做,多見就能增進對事物的認識。」這是次一等的認知。有一天了解了道,再看世間萬物,都是妄想產物。去掉妄想來求恢復本性,就是求道過程中的減法。

孔子對子貢說:「你以為懂的多了就有見識了嗎?」子貢說:「是這樣吧。」孔子說:「不是的,我以道來貫通我的知識。」去掉妄想來恢復本性,是做減法,而去除妄想的心思還在。等到連這個心思都沒有了,本性純凈沒有雜質,然後你的影響能夠施加於所有東西之上,然而自身仍然保持沒有作為。

人皆有欲取天下之心,故造事而求之;心見於外,而物惡之,故終不可得。聖人無為故無事,其心見於外而物安之,雖不取天下,而天下歸之矣。

人們都有取得天下的野心,所以製造事端來促成其條件;這種野心表現在外,而受到其他人與物的厭惡,所以最終也達不到目的。聖人無所作為,所以也沒有什麼事情需要處理,他的心思表現出來,萬物都感覺安寧,雖然不去主動爭奪天下,天下也會自然來歸順、擁戴他。

『陸』 《道德經新譯》第四十八章:不仁不義 只求大道

《道德經新譯》第四十八章(德篇第三章)

不仁不義 只求大道

(原第38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

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

處其實,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註解】

1、上德不德:上德,即大德、孔德;不德,不把「德」表現在形式上。此句意為,上德的人不表現為形式上的德,而是時時都在德的狀態。

2、下德不失德:下德的人恪守形式上的德,不失德即形式上離不開德。下德執著在有形層面,特別在意失掉德,甚至會為德而討好眾人。

3、無德:無法體現真正的德。

4、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以,故意;無以為,即無心作為。上德之人順應自然而無心作為,上德圓滿而無為,只是自性流露。

5、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下德在意別人怎麼看,而不停地為他人調頻。

6、攘臂而扔之:攘,伸出。此句意為伸出手臂而使人們強就。

7、薄:不足、衰薄。

8、首:開始。

9、前識者:把禮當作要義者。

10、華:浮華。

11、處其厚:立身敦厚、朴實。

【釋義】

真正有德的人本性如此,標榜了就不是德。當把本原有的品質作為德來宣揚,說明已失德。所以上德自然而無為,下德逐名而有為;逐德,逐仁,逐義,逐禮,則人心已失矣。所以失道而講德,失德而講仁,失仁而講義,失義而講禮;講禮時,已是薄德之時,這是混亂的主要原因。所以把禮當作要義者,就像追逐一個華麗的外表,實際上背道已遠。真正求道者,為上德不為下德,為道實不為禮華。取道去禮。

【釋意】

常人之德重其形,聖人之德重其神。對於大德來講,德行就像空氣和水一樣平凡自在,不需要刻意為之,因為那就是我們本來的樣子。就像蘋果,不會因為自己有蘋果的味道而自我標榜。

《道德經新譯》第四十七章(德篇第二章)

萬物和合 玄德之妙

(原第10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無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註解】

1、載營魄,抱一:魂魄合二為一,指高我和小我合一,物理心智與高級心智合一。

2、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專,結聚。氣包括有形之氣和無形之氣,有形之氣指氣血運行,無形之氣指情緒。氣的核心是柔、是順,兩種氣都要柔弱。

3、滌除:掃除、清除。

4、玄覽:人心之處明澈如鏡、深邃靈妙。玄,奧妙深邃;覽:心境。

5、無疵:瑕疵,缺點。內在有瑕疵,外在一定不完美;內在完美,外在自然完美。

6、愛國,治民能無為乎:治國的本質是站在「我們」的角度,讓每個人各自綻放。無為而治是一種大智慧,把道布好,有道方可無為,儉到自動化至無為。

7、明白,四達能無知乎:四達,通達四方。知,同「智」,心智、心機。此句意為心智可以超越時間、空間,進入四通八達的境界。

8、生之:即道生之。道指意識的種子、基因的創造、起心動念。

9、畜之:即德畜之。德是能量。畜,養育、繁殖。此句指廣結善緣,因緣具足是一個聚焦能量的過程。

10、為而不恃:事成是道運行的結果,因此不會自居。

11、玄德:玄秘而深邃的德行,指在道中運行的德。

【釋義】

所行,能夠做到身體和心合一嗎?呼吸,能夠柔和綿長如嬰兒一樣嗎?靜心,能夠像沒有瑕疵的白布一樣嗎?行事,能夠選擇別人不願做的領域(知雄守雌)嗎?明道,能夠知曉一切而不用顯得自己知識淵博嗎?讓事情自然發生,自行發展。當事情發生,不需要刻意推動,不需要刻意強求攀緣,也不需要強烈把控。這就是道的玄妙啊。

【釋意】

此篇為道的實修篇,德是道的化身,通過德來彰顯道,最終達到「執大象,天下往,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的境界。道家所倡導的「德」與儒家所倡導的「德」是有差異的,道家的德強調本性如此,內在擁有「大」與「容」的品質。上德不德,指在道中運行的德,無名、無利、無形、與道合,則無往不利;不會刻意為之,「處其實,不具其華」、「道隱無名」,做事看發心、看結果;因一切都是自然之道在運行,故「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而儒家的德是有一系列行為准則在裡面的。

『柒』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為學日益[1],為道日損[2]。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

取[3]天下常以無事[4],

及其有事[5],不足以取天下。

注釋

[1]日益:日進,一天天長進。

[2]損:減損。

[3]取:取得。

[4]無事:無為。

[5]有事:有為,強迫的行為。

譯文

追求學問的人,知識一天天增加,追求大「道」的人,慾念一天天減少。

減而又減,最後達到「無為」的境地。

一旦能夠做到清靜無為,就沒有什麼事是做不成的了。

治理天下的常道是無為而治,

如果繁苛的政令侵擾百姓,那就不能很好地治理國家了。

前人校註:

學謂政教禮樂之學也。日益者,情慾文飾日以益多。道謂之自然之道也,日損者,情慾文飾日以消損。

——河上公

不知道而為學,聞見日多,而無以一之未免為學者也。

——蘇轍

治天下當以無事,不當以勞煩也。及其好有事,則政教煩,民不安,故不足以治天下也。

——河上公

強之則物不從。不如使天下自歸之。

——司馬光

為學者,博聞多識,以通於理,故曰益。為道者,稟要執本,以簡於事,故曰損。理明則事定,故學之日益,實資道之日損也。

——陸希聲

『捌』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原文及譯文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原文及譯文如下:

1、原文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熱點內容
推進股票債券市場改革和法治 發布:2025-01-13 17:33:23 瀏覽:585
南安溪美法院 發布:2025-01-13 17:31:58 瀏覽:94
司法部機關黨委 發布:2025-01-13 16:46:38 瀏覽:689
基層法律服務工作站的考核總結 發布:2025-01-13 16:17:18 瀏覽:904
道德悲情 發布:2025-01-13 15:40:23 瀏覽:599
經濟法的種類及含義 發布:2025-01-13 15:38:57 瀏覽:514
2015年計劃生育條例婚假 發布:2025-01-13 15:33:02 瀏覽:118
廣東省食品安全條例修訂草案 發布:2025-01-13 15:09:37 瀏覽:296
規章標語 發布:2025-01-13 15:04:54 瀏覽:731
法律非法學考什麼 發布:2025-01-13 15:04:08 瀏覽: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