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的道德
⑴ 中國古代醫學道德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中國古代醫學道德的主要內容是「善」
道德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經濟關系決定的、以善惡標准評價的、依靠人們內心信念、傳統習慣和社會輿論所維系的調整人們相互關系和行為的原則規范、心理意識和行為活動的總和,是由社會發展規律所決定的各種行為規范的總和。
在我國古代文化中, 「道德」是一對哲學范疇。「道」一般指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可引伸為人們必須遵循的行為准則、規范;「德」即得,人們認識「道」、遵循「道」,內得於己,外施於人,便稱為「德」。老子的《道德經》說:「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兩字連用,始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摩里斯」(mores),意為風俗、習慣,引伸其義,有規則和規范、行為品質、善惡評價等意義。道德的內容既包括外在的行為規范、規章制度等道德要求,也包括內在的善惡觀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修養、道德習慣等內心信念。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由經濟關系決定的社會意識形式之一。雖然有其自身相對獨立發展的歷史,但歸根結底是同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變化相適應的。據此,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從總體上將道德劃分為原始公有制社會的部落—族道德、私有制社會的階級道德和公有制社會的共產主義道德三種歷史類型。
⑵ 醫學道德評價是:
D 實際上B D 有所取捨,B 缺少根據 D缺少評價的對象 但是個人傾向於D 你自己也可以內做出取捨
相關概念:
醫德評容價是指病人、社會其他成員以及醫務人員依據一定的醫德理論、規范,對醫務人員的行為和醫療衛生保健單位的活動之道德價值所做出的善惡評判。
依據評價主體的不同,醫德評價可分為兩種:社會評價和自我評價。社會評價是指病人和社會其他成員對醫務人員的行為、醫療衛生保健單位的活動的道德評價。自我評價是醫務人員自身對其醫療衛生保健行為的道德評價。
⑶ 最早提出醫學道德教育標準的是
道德標准亦來稱「善惡標准」。是指判自斷和評價人們行為是非、善惡、榮辱的尺度或根據對於道德標准問題,在倫理學史上有各種各樣的見解:
有的把「義」作為判斷行為善惡的標准(孔子、董仲舒、朱裹等);有的把知識和理念作為判斷行為善惡的標准(蘇格拉底、柏拉圖);有的把上帝的意志作為判斷善惡的標准(奧古斯丁);有的把幸福或痛苦作為判斷善惡的標准(伊壁鳩魯、斯賓諾莎等);有的把利與害作為評價善惡標准(功利主義者)。上述說法有的包含著一定的合理內容,但都沒有對道德標准作出科學的規定。
⑷ 醫學道德的重要性
一、醫學道德教育的意義
1、有助於行務人員的內在品質,是把醫學道德原則和規范回轉化為內心信念的重答要一環。
2、有助於培養醫務人員的人文素養和道德情操,是形成良好醫德醫風的重要環節。
3、有助於培養高素質的醫學人才,是促進醫學科學工作發展的重要措施。
二、醫學道德教育的過程
1、提高醫德認識。
2、.培養醫德情感。
3、鍛煉醫德意志。
4、堅定醫德信念。
5、養德行為和習慣。
(4)醫學的道德擴展閱讀
醫德情感的內容包括同情感、責任感和事業感。
同情感是醫務人員最起碼的醫德情感、最基本的醫德情感,其感性因素居主導地位,是服務病人的原始動力。
責任感是起主導作用的醫德情感,其理性因素居主導地位,是一種自覺的道德意識,可彌補同情感的不足,使醫務人員的行為具有穩定性,並能真正履行對病人的道德責任。
事業感是責任感的升華,是更高層次的醫德情感,即把事業看得比個人利益、生命還重要。強烈的事業感能激勵醫務人員為醫學事業的發展發憤圖強,不計較個人得失,並能為病人的利益承擔風險,真正實現全心全意為人民健康服務的道德原則。
⑸ 醫學道德的基本原則
醫學道德來的基本原則
1、醫學道源德基本原則的含義:醫學道德的基本原則是指在醫學實踐活動中調節醫務人員人際關系以及醫務人員與社會關系的最基本出發點和指導准則,也是衡量醫務人員職業道德水平的尺度。
2、醫學道德基本原則的內容:我國醫學道德基本原則的內容是「救死扶傷、防治疾病,實行社會主義的醫學人道主義,全心全意為人民的健康服務。」其中「救死扶傷、防治疾病」是社會主義醫葯衛生事業的根本任務和對醫務人員的要求,也是醫務人員實現全心全意為人民健康服務的途徑和手段,體現了醫學道德對醫務人員的基本要求和醫學的科學性與道德性的統一;「實行社會主義的醫學人道主義」是社會主義公德對醫學職業的要求,也是醫務人員實現「全心全意為人民健康服務」的內在精神,體現了醫學道德對醫務人員的較高要求和醫學道德的繼承性與時代性的統一;「全心全意為人民的健康服務」是共產主義道德對醫學職業的要求,也是「救死扶傷、防治疾病」和「實行社會主義的醫學人道主義」的落腳點,體現了醫學道德對醫務人員的最高層次要求和我國醫學道德的先進性。綜上所述,醫學道德基本原則的三方面內容是互相聯系、不可分割的整體,也體現了醫學道德不同層次的要求。
⑹ 為什麼說各行各業中,醫學和 道德的關系最為密切
阿彌陀佛。各行各業和道德的關系都密切。
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 。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抑何以立言行樹道德。作禁戒之堤防。出世之根本也哉。故四分戒本為正法關鑰。諸佛以之同證。菩薩以之同修。眾生以之同具者。以戒為體。以戒為用。
人與人之間唯一值得比的,是道德修養。
現在的世間法不禁止墮胎,這非常不合理。選擇墮胎的父母以及參與墮胎的醫生和護士,以後都不知道要付出比養一個孩子高多少倍的代價。
殺生惡業中,墮胎罪過比什麼都重,因為墮胎就是殺人!很多人以為胎兒不屬於真正的生命,要出生以後才算生命,這是絕對錯誤的!其實受精卵形成的一瞬間,已經有個中陰身進入其中,由此獲得再度做人的寶貴機會,也就是說它已經有了靈魂。一定要知道,兒女都是與父母有密切緣分才來投胎的,沒有緣分,求都求不到!
佛講兒女與父母有四種因緣,所謂「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因此,若這個小孩是來報恩的,你墮胎殺了他,則恩變成仇;如果是來報怨的,結下的仇恨就更深了!你墮掉一個胎兒就有一個嬰靈背在身後,因果通三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一般人不相信,但不管你信不信,這個事實絕對存在!《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中說:「若故傷胎,此人現世得重病報,壽命短薄,墮阿鼻地獄,受大苦惱。」
(一)墮胎後果
以下是WEBA(Women Exploited by Abortion)組織的警告,墮胎手術可能導致以下後果:
1、身體方面:不孕、流產、子宮外孕、死產、出血和感染、疲憊、休克和昏迷、子宮穿孔、腹膜炎、強烈痛苦、失去身體器官、不眠症、厭食、降低工作能力、神經緊張、壓力增強等等。
2、心理方面:罪咎感、有自殺的沖動、哀悼、退縮、遺憾、懊悔、失去自信心、降低自尊、懷有敵意、憤怒、絕望、無助、憎恨與墮胎有關的人、結束與伴侶的關系、失去性慾、不能原諒自己、發噩夢等等。
3、死亡危險大大增加:墮胎婦女於墮胎一年內死亡的比例是正常懷孕生產婦女的三倍!墮胎婦女於墮胎一年內自殺的比例是懷孕生產婦女的六倍!墮胎婦女於墮胎一年內遭遇致死性意外的比例是懷孕生產婦女的三倍!墮胎婦女於墮胎一年內遭遇他殺死亡的比例是懷孕生產婦女十三倍!這個結果令人匪夷所思!墮胎為什麼會這樣?科學界至今沒有明確的結論,科學家也很奇怪,許多墮胎後果看起來完全風馬牛不相及!比如墮胎跟車禍以及盜、匪、奸、殺有什麼關系?因此大為頭疼。
而世界上大多數民族都相信有嬰靈的存在!嬰靈就是被墮胎兒的靈魂。一個靈魂能投生為人是件很難的事,它好不容易進入母胎,成為一個人形,卻被輕易而且殘忍地肢解、攪碎、吸出,巨大的痛苦使嬰靈哀怨不去,總是追擾著母親。他們在多維空間中有能量進行破壞,這就是墮胎婦女萬事不如意的根源!這個研究結論,使我們更堅信是因果輪回法則在左右所有人的命運!
⑺ 醫學領域的職業道德名言有哪些
醫學領域的職業道德名言如下:
1、靜則思,思則省,省則悟,悟則得,多思,多省,多悟,多得!
2、 醫貴乎精,學貴乎博,識貴乎卓,心貴乎虛,業貴乎專,言貴乎顯,法貴乎活,方貴乎純,治貴乎巧,效貴乎捷。知乎此,則醫之能事畢矣。
3、無恆德者,不可作醫,人命生死之系。——林逋,《省心錄論醫》
4、 世有愚者,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故學者必須
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哉!
5、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美醜,怨親善友,華荑愚智,普同一籌,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 摘自《大醫精誠》孫思邈
6、裘法祖院士經常教育我們應該: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痛病人之所痛。——裘法祖(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我校著名外科學教授
7、要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合格的醫生確是很不容易,崇高的職業道德是核心,良好的業務素質來源於扎實的基礎知識,精湛的技術功底,襻登醫學高峰還靠不斷學習,即使你已有所成就也不要自鳴得意,滿招損謙受益應是成功者的座右銘。青年醫生成才之路只有在樹立對病人高度責任感與同情心後,不斷地學習—實踐—總結(即用心學用手干用腦想),三者缺一不可,三者都有豐富的內涵,三者在循環中升華。
8、 黃遵憲的詩:「寸寸河山寸寸金,侉離分裂力誰任?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
9、 祖國傳統醫學道德的優良傳統的內容:醫乃仁術、仁愛救人。博施濟眾,普同一等。以人為本,尊重病人。精勤不倦,博極醫源。清廉淳正,行為端正。
10、妙手回春;扁鵲在世;懸壺濟世;伏羲、神農「嘗百草、制九針」;張仲景的「勤求古訓、博採眾方」;孫思邈「 精勤不倦,大醫精誠」;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今用醫,必選名姓之後。其德能仁恕博愛,其智能宣暢曲解。…貫微達幽,不失細小,如此乃謂良醫。 ——[晉] 楊泉
11、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以為名也。——[唐] 孫思邈
12、醫道,古稱仙道也,原為活人。今世之醫,多不知此義,每於富者用心,貧者忽略,此固醫者之恆情,殆非仁術也。以余論之,醫乃生死所寄。責任非輕,豈可因其貧富而我為厚簿哉?——[明] 龔廷賢
13、無論至於何處,遇男或女,貴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為病家謀幸福。——[古希臘] 希波克拉底
14、病人已經夠痛苦的了,作為醫生,如果言語不親切和藹,不和顏悅色,那就是給病人心頭加上又一痛苦。 ——[瑞士] 科歇爾
15、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但作救苦之心。 ——[唐] 孫思邈
⑻ 我國醫學道德的形成與發展
一般說來,我國古代的倫理學傳統的特點是:道德與政治緊密結合,為宗法等級制度服務;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注重醫德和醫術的統一、醫德規范與醫德實踐相結合;強調主體的道德修養;強調天人合一,人際關系和諧,講究中庸之道;受儒家思想影響較深,儒家倫理道德對中國古代醫德起著支配作用。
具體來說,我國古代醫德有以下主要內容:
1、尊重和珍視生命的「貴人」思想
我國第一部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說:「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
」《內經·素向》中的《疏五過論》和《征四失論》篇也提到醫生應避免五種過錯、四種過失,告誡醫生要從病理、心理等方面分析病因,這樣才能為病人解除疾病。
唐代孫思邈的「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的名言更說明了重視生命的珍貴和醫德的重要性。
2、「醫乃仁術」的行醫宗旨
「醫乃仁術」意為醫學是施行仁道主義的術業,它是儒家的仁義與醫學本質的完美結合。
我國儒家文化一直強調要「先知儒理」,「方知醫理」。
「儒醫」代表了一般倫理學與醫學密切結合的結果,仁既是一般倫理學的核心,也是醫學倫理學的核心。
《孟子·梁惠王上》稱:「無傷也,是乃仁術也。
」歷代醫家皆以「醫乃仁術」為行醫宗旨、為醫德的基本原則。
唐代名醫孫思邈強調醫生必須「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
明代龔廷賢在《萬病回春》中的「醫家十要」篇中說:「一存仁心,……二通儒道,……三通脈理,……四識病原,……十勿重利」。
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中的「醫家五戒十要」篇中,提出第一「要」為:先知儒理,然後方知醫理。
「醫乃仁術」的命題即使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它提示醫學在任何時候都要堅持以人為本,要做到「仁」與「醫」相結合,醫患相互合作。
3、「普同一等」的行醫原則
古代醫家從「仁愛救人」、「醫乃仁術」的道德觀念出發,強調對病人一視同仁,「普同一等」,「一心赴救」。
孫思邈提出:作為一個醫生要做到「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
⑼ . 醫學道德的概念是什麼有何特點有何意義
望採納!
醫學道德的基本原則:不傷害原則;有利(有益)原則;尊重原則;公正原則
不傷害原則(principle of nonmaleficence):在醫學實踐中,不傷害是指在診治、護理過程中不使患者的心身等受到損害。一般來說,凡是醫療、護理上必需的或者屬於適應證范圍,則所實施的診治、護理手段是符合不傷害原則的。但是,不傷害原則不是絕對的,因為有些診治、護理手段即使符合適應證,也會給患者軀體或心理上帶來一些傷害,如腫瘤化療既能抑制腫瘤的發展或復發,又會對患者的造血、免疫系統產生不良的影響。因此,符合適應證不意味著可以忽視對患者的傷害,應努力避免各種傷害的可能或將傷害減少到最低限度。
有利(有益)原則(principle of beneficence):狹義的有利原則是指醫務人員的診治、護理行為對患者確有助益,既能減輕痛苦或同時又能促進康復;廣義的有利原則是指醫務人員的診治、護理行為不僅對患者有利,而且有利於醫學事業和醫學科學的發展,有利於促進人群、人類的健康和福利。
尊重原則(principle of respectautonomy):在醫護實踐中,尊重原則是指對患者的人格尊嚴及其自主性的尊重。尊重原則要求醫務人員:①平等尊重患者及其家屬的人格與尊嚴;②尊重患者知情同意和選擇的權利,而對於缺乏或喪失知情同意和選擇能力的患者,應該尊重家屬或監護人的知情同意和選擇的權利。
公正原則(principle of justice):公正即公平或正義的意思。公正有程序性公正、回報性公正和分配性公正等,這里主要指分配性公正,它是指收益和負擔的合適分配,並且又包括形式上的公正和實質上的公正。在醫護實踐中,形式上的公正是指類似的個案分配收益與負擔時以同樣的准則處理,不同的個案以不同的准則處理,在我國僅限於基本的醫療和護理;實質上的公正是根據患者的需要、個人的能力、對社會的貢獻、在家庭中的角色地位等分配收益和負擔,在現階段我國稀有貴重衛生資源的分配只有根據實質上的公正。
公正原則要求醫務人員:醫務人員既有宏觀分配衛生資源的建議權,又有參與微觀分配衛生資源的權利,應根據公正的形式和實質原則,運用自己的權利,盡力實現患者基本醫療和護理的平等;17.醫學道德規范的含義:指在醫學道德基本原則指導下協調醫務人員人際關系及醫務人員與社會關系的行為准則或具體標准。在醫護實踐中,它強調醫務人員在醫療、預防、科研等領域中的義務,並以「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以及如何做」的形式出現,發揮著把醫德理想變成醫德實踐的中間環節作用。
醫學道德規范的特點:就醫學道德規範本身而言,它的內容集中體現其實踐性,它的形式集中體現其理論性。
醫學道德的基本范疇:權利與義務是對應的,醫務人員享有一定的醫德權利,也要履行相應的醫德義務。但是,醫學道德強調醫務人員履行醫德義務是自覺自願的且不以享受醫德權利為前提。
醫德權利是指在道義上允許醫師行使的權力和應享受的利益。一般來說,法律權利都是道德權利,而道德權利不一定都是法律權利或也可能是法律權利的理想,具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