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與法制的辯論

道德與法制的辯論

發布時間: 2023-02-24 06:25:11

道德與法律哪個更重要辯論

從理論上來說是法律重要,可是我們國家畢竟不是西方國家。我們學會計會學一些法律知識,據我所知,在我們國家法律不外乎人情。但美國(別鄙視我)不一樣,從來不講人情。就算全國人民反對,也要按照法律執行。以前就有一個例子,有一個男的,殺了他的孩子與老婆,但是警方無法找到證據,盡管知道是他殺,也只有把他放了,當時在美國引起了轟動,許多人遊街要求政府將其逮捕,可是政府還是放掉了他。因為沒有證據。法律要求有證據才能將其判刑的。但我們國家,不一樣~~~~~~~~~~所以。。。。。。。。。

Ⅱ 辯論賽:法律重於道德

我之前打這個辯題是打社會秩序的維護主要靠道德還是靠法律。我打的是道德。個人感覺道德比較好打。我把我方的觀點和對方的觀點跟你說說吧。
道德:1.道德的廣泛性。道德能夠調整法律調整不到的社會關系。
2.道德對問題解決的根本性。法律傾向於通過外部力量來使問題得到解決,而道德則主要依賴於內心的信念來維系。這種內心的信念使人們自覺的遵守社會公德,社會秩序就能很好維系。這個地方是我們跟對方的交鋒點。當時我們拼例子,但是要知道拼例子講究後發制人,先舉例子反而不利,對方可能給你一個反駁就得到裁判的贊賞。所以當時我們就在這個環節上拿了分(技術問題)
第三是什麼我忘記了。
法律:1.法律具有強制力,能夠打擊違法犯罪,保障社會秩序的有序進行。
2.法律具有統一性,一個統一的標准能使全社會有一致的信仰,違法者被抨擊,守法者被褒揚,而道德則沒有統一的標准,道德不道德在於個人的主觀臆斷。這里也是對方和我們的交鋒點,我們提出了八榮八恥、五講四美等等作為反擊,同時提出區際法律沖突沖擊對方,法律同樣不統一(我們聰明的四辯)。
3.法律是自律與他律的結合,而道德只是單一的自律。對方的說法讓人感覺他們價值上比我們高,但是我們提出了道德的他律性,比如新聞媒體的作用等來反駁。
那場比賽我們贏了,因為我們擅長打煽情,像道德這樣的感性詞給了我們比較大的煽情空間,我們的四辯的結辯說到在座都起雞皮疙瘩,但是總的感覺還是旗鼓相當。
都說時代的命題要有時代的色彩,如果是打法律建議樓主從時事出來,比較有說服力,比如周老虎、人肉搜索等等,都非常好發揮。很樂意跟你探討,如有需要可在網路上發信息交流,希望可以幫到你。

Ⅲ 道德與法律辯論詞,我方是道德更重要,需要對方無法反駁的觀點,請給出辯論詞!急需!!!

尊敬的評委、對方辯友:

經過激烈的爭辯,
我發現無論是對方辯友還是我方辯友都懷著對高度的責任感,
而對方
辯友的觀點也使我受到很大的啟發,
法律和道德都是規范行為的手段,
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
可,但在對方義憤填膺的措辭中,我發現幾點不妥之處:

第一點:對方辯友提出法律有強制性,權威性,高效性等優點。但是社會秩序的維護是一個
持久性狀態,
強制權威的法律也許短期內有很好效果,
但是單純地懲治容易產生反效果而且
法律存在他律性表面性,
又如何能維護社會長久秩序呢?而道德是向善的,
自律的,
其發揮
作用是內在的,自發的,才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最佳也是主要方式啊!

第二點:對方辯友強調,法律有統一性,客觀性,標准清晰,有章可循,而道德標准不
清晰,
無章可循。對於這一點我方表示非常遺憾啊。首先,社會中長期發展存在的道德怎麼
會是模糊的呢,
天朝中國和諧向榮的景象不就是人民清晰明了的道德觀的體現嗎?要說有章
可循,
「八榮八恥」
「尊老愛幼」這些不就是我們心中善惡的標准嗎。其次呢,法律執行的
妥協性和失誤後的不可挽救行對社會秩序甚至會產生反作用,
而道德是循序漸進的。
法律是
死的條條框框,
道德是活的規范領域,
對方辯友是希望生活在硬生生的牢籠之中呢,
還是更
自由公正的規范領域之中呢?

第三點:對方辯友還很巧地結合實際用現狀說話,現狀是要提倡法制社會,國家是依法
而存的。
對方辯友的結合現狀我方感到很欣慰!
但是呢,
首先辯題中的靠法律和法制不是不
完全相同的兩個概念,
這樣的偷換概念破壞了辯題的公正誤導了觀眾和評委啊。
再者,
我們
也來談談現狀:
維護社會秩序主要靠法律是需要一個全社會知法,
懂法,守法的基礎,
還需
要一整套完整公正的法律體系和知法機關體系。
那麼人民知法懂法守法,
執法者客觀公正不
也正是道德的主導嗎?沒有道德這根主心骨,法律的強制輔助作用難以發揮啊!

而我方則認為,
道德能滲透社會方方面面,
更是法律的發揮作用的根本之所在,
因為道
德是立法,是執法,是守法的基礎。第一,法律的制定受道德影響,體現道德的要求,如我
國憲法和婚姻法中規定
"
父母有撫養、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女有贍養、扶助父母
的義務
"
,就是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
尊老愛幼
"

其次,
道德也是執法和守法的基礎,
法律的執行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
執法
者素質的高低至關重要,
而執法者素質的高低是由個人道德水平決定的,
守法者
的素質高低也決定了他會否好好守法的根據。

最後,
法律的發揮實質上有很大局限性,
部分私人生活不適合用法律。
我們
還是學習對方辯友結合現在來談吧。
從大事件來說,
救人先要錢的發生,
難道需
要一部法律要制裁他們,
要求償命嗎?顯然是不合理的。
但是從道德角度其違背
了社會道德觀念,
應該受到社會各界的批判和控訴,
這樣的精神教育和感化才是
治本治根的啊。
我是花心的人,
做過腳踏兩條船的錯事,
導致了我方二辯現在的
怨婦可憐模樣。我知道我應該專一一點的。但是如果用法律來制裁我表示憤怒。
愛情是自己的事,法律來強制未免太荒唐了!再從小事著眼,上課睡覺,無聊偷
拿公共應急箱里的葯品,
這些明顯違背道德的壞事自然需要道德來感化教育,

道還需要高高在上的法律來懲治?

因此,
法律只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外在表現形式和使用工具,
而道德才是維護
社會穩定的決定因子和主導力量,
當前的社會誠信問題,
老人碰瓷問題,
犯罪問
題破壞著社會的穩定,
而法律只能被動消極的,
事後進行修正,
而道德則是主動,
積極的,預見性的維護社會穩定。

一百年前德國的哥德斯堡住著一個叫康德的老人,
他說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兩件
東西讓他終身信仰,一個是身邊的道德准則,另一個是頭頂上燦爛的星空。

因此,我方認為社會穩定主要靠道德。

Ⅳ 法律與道德在當今社會哪一個更重要的辯論賽

即使道德存在這樣一些嚴重的問題,從道德本身的作用來看,道德仍然比法律更為重要。為什麼這樣說呢?就說下面六點看法:

其一,法律重在禁止,是對那些無益性做法的制止;道德重在提倡,是對有益性做法的肯定。人是自由自覺的生存,人的根本特點是追求。所以社會應當提供給人的不是制止,而是更多地追求。所以,社會不能只有強制而沒有追求,只有禁止而沒有提倡,只有限制而沒有理想。社會應是一個具有道德智慧的自覺社會,而不是一個只有限制、禁止的被動社會;是一個富於自覺創造的社會,而不是一個只有法律強制的社會。法治是對人最起碼的要求,德治才能實現人的高層次的追求。所以,人是一種追求性的、自覺性的人生,而不是法制的強制的被動性的人生。人是一種發展與提升,而不是一種限制與壓抑;人應當追求最佳與更高的境界,而不能只是局限在法定的圈子內。由此可見,只注重法制而不注重德治,只注重法律而不注重道德,是無益於人與社會的更大發展的。由於良德可以促成人的利益的最大化,所以道德從根本上說並不是繩索,而是一種智慧人生的提倡。

其二,缺乏道德的社會,可能更能顯現法的作用,但是卻會造成執法成本的增加,還可造成法的松馳。這因為,沒有道德做為基礎的法制,將會是問題叢生的法制。這因為,道德的自覺約束與法律的強行約束是可以互相制約的,也是可以互相轉化的。道德不倡,法治難佳,因為二者是相相輔相成的。提高人的道德素質,依法治國才能進入良性循環,社會發展才能進入較高的層次。「以德治國」不但不會對「依法治國」有任何的削弱,而且必將更有利於「依法治國」的進一步加強。

其三,道德是法律的基礎。缺少道德甚至違背道德的法律,不能成為良法,雖然這樣的缺少道德內涵的法律可以被稱之為法制,卻永遠無法獲得依法治國的良好效果。因此,比起法治來說,道德有重要的基礎性和前提性。沒有道德支持的法治,是沒有根基的法治。這因為,道德先於法治,而且道德廣於法治,因此道德重於法治。

其四,法治的推行首先要依靠社會成員的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沒有較高的道德水準,有了好的法律也不易執行,再嚴密的法律也有空子可鑽。一個社會如果大多數社會成員思想覺悟和道德素質低下,那麼不論有多麼苛刻嚴厲的法律,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秩序和管理問題。如果忽視道德的作用,缺乏道德的教化,一個社會的政治穩定和長治久安是根本不可能的。

其五,無德之人怎能執好政呢?無德之人怎能執好法呢?道德不倡,執政與執法都會出現更多的問題。德高望重,權力才有分量。只有道德的修養才能獲得正義感、義務感等道德情感,才能獲得道德動機的確立。因此,立法和執法人員提高了執法守法的覺悟和境界,才能夠自覺地遵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糾」的方針。如果沒有道德做為良好的前提,缺少道德的人,執法又有誰能放心呢?所以,「無德者不可能執好政」、「無德者不可能執好當」,應當成為人們的一種重要的共識。

其六,道德不只是個人內在修養的自律,而必定會外化為社會行為,只有注重道德,社會更加地注重道德,執政與執法才會受到更多地社會道德輿論和道德崇尚的制約。道德輿論也是一種社會權力(所謂「第四種權力」),也具有外在的強制力。為什麼一些官員「不怕上告,就怕上報」呢,就是懾於輿論這一社會權力的道德壓力。常言道,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人沒有不注重自己名聲的,所以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權力也是有其一定的強制威力的。

僅從上羅列的幾點,已足以看出道德的重要性。只注重法制,而忽視道德的作用,肯定是一種嚴重的失誤。這因為:道德比法律更重要!

Ⅳ 辯論賽 道德與法律哪個更重要,我是反方

我代復表正(反)方,制我方認為法律更為重要。因為道德僅僅是約束了自己,而法律不但約束了自己,更是幫助了一些在人生道路上迷失方向的人們。現代社會,人們的行為規范包括道德、紀律和法律,與道德、紀律相比,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法律是現代社會生活的一種重要的行為規范。所以我方認為法律更為重要。

Ⅵ 德治與法治辯論賽

所謂「法制」與「德治」,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本文的目的,就是試圖從「法制」與「德治」或者說「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本質,去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二者的關系。

要看清二者的本質,我們得首先弄清法律和道德的本質。

所謂法律,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觀點,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即把統治階級的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並頒布,並由國家強制力(軍隊、法庭院等國家暴力機關)保證實施的規范總稱(網路解釋為法律是全體國民意志的體現)。是國家統治工具。

所謂道德,按照詞典的解釋,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 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道德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道德觀念。」如此,我們暫且拋開道德的階級性不談,可以簡單理解為道德的基礎是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勞動大眾的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也可以說道德體現的是人民大眾的意志,是廣大人民的意志體現。

據此,我們可以進一步理解,所謂「法治」即「依法治國」,就是用統治階級的意志治理國家。所謂「德治」即「以德治國」,就是用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勞動大眾的意志治理國家。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法律作為「國家統治工具。」實際上就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工具!

我們接下來再看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二者的關系。

首先,我們任務以中國為例,按照《憲法》中「工人階級是國家的統治階級」,那麼中國的法律是以共產黨為代表的廣大工人階級的意志體現。《憲法》又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也就是說人民民主專政是社會主義國家的統治手段。主體是指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勞動人民;對象是指那些違反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勞動人民意志(道德+法律)的人或事。不僅僅是指違反工人階級的意志。如此一來,在社會主義國家,法律作為統治階級即工人階級的意志體現,無法滿足人民民主專政的需要,而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又是占包括工人階級在內的廣大勞動大眾意志!所以說 「德治」,無疑成為社會主義條件下真正實現人民民主專政的必須!

綜合以上,我們似乎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結論:「依法治國」和建設所謂「法治國家」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專利(如果對此感興趣的話我們以後可以專題探討);「以德治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應有之義!是社會主義國家真正的主要特色之一!「以德治國」無論從概念或內涵上都已經包括了「依法治國」的意思!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單純建設所謂「法治國家」或「法治社會」如果不是別有用心,也無異於痴人說夢!

Ⅶ 辯論道德與法律

1、道德和法律是相互聯系的,可以說,法律包含了最低層次的道德准則
2、道德所能約束的范圍遠超過法律,即使法律再健全,對某些事情也無法約束,還是要靠道德約束,但法律的約束具有強制性。
3、道德所以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道德約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而法律約束是滯後的。也就是說只要當一個人(和團體)已經做出觸犯法律的事情,才可能收到法律的制裁——但此時已經造成損失了。而良好的道德修養和素質可以使人不去作損害國家、集體或他人利益的事情。

道德管人的心,法律管人的行。
道德催人向上,法律防人向下。
道德的下線,正是法律的上線。構成一條德與法的「地平線」。其上是道德的天空,其下是法律的地域。
道德與法律是此消彼長的反比關系。
道德與法律又有一個共同之點,他們的終極目標,我想就是消滅法律,回歸道德的天空。

Ⅷ 怎樣辯論「道德比法律更重要」

正方:對啊!那些人正是因為上了刑場死到臨頭才知道法律的威力。法律的尊嚴,可謂「知難」哪,對方辨友!(熱烈掌聲)

當對方以"知法容易守法難"的實例論證於知易行難"時,正方馬上轉而化之從:"知法不易"的角度強化己方觀點,給對方以有力的回擊。扭轉了被動局勢。

反方:古人說"蜀遭難,難於上青天",是說蜀道難走,"走"就是"行"嘛!要是行不難,孫行者為什麼不叫孫知者?

正方:孫大聖的小名是叫孫行者,可對方辯友知不知道,他的法名叫孫悟空,"悟"是不是"知"?

這是一個非常漂亮的"移花接木"的辯例。反方的例證看似有板有眼,實際上有些牽強附會:以"孫行者為什麼不叫孫知者"為駁難,雖然是一種近乎強詞奪理的主動,但畢竟在氣勢上佔了上風。

正方敏銳地發現了對方論據的片面性,果斷地從"孫悟空"這一面著手,以"悟"就是"知"反詰對方,使對方提出關於"孫大聖"的引證成為抱薪救火、惹火燒身。

(8)道德與法制的辯論擴展閱讀

在歷史和生活里,迫於道德壓力而「自殺」者並不少見。道德雖不是生活必需品,可它對人的修養和身心健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明的人類是靠道德的建立來作保障的。道德的傳承也同樣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勞動和創造,以致分門別類地產生各自的要求和水準。——選自葉千華《心靈夜語》第348頁「淺說道德法律愛情」。

「道德」離開了人類的群體性「公共」活動,也就不成其為「道德」。 「道德」是針對「人類整體」而言的; 「道德」是針對各個國家和民族而言的;「道德」是針對各個國家內部的政府、政黨、行業、企業、家庭等各層級組織和其人民等的「人群集聚體」而言的。

Ⅸ 辯論:以德治國比以法治國重要

因為沒有德治支持的法治,是沒有根基的。在當代中國加強德治是十分必要的。

法治與德治是相互促進的。一方面,加強法治能賦予社會道德規范以權威性,促進社會道德法制化;另一方面,加強德治能有效提高人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精神境界,從而在根本上防範和減少違法亂紀現象的滋生。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於道德在治國安邦中的地位與作用歷來予以高度重視和評價。馬克思曾提出,國家教育的重要任務就是使每個社會成員「把個人的目的變成大家的目的,把粗野的本能變成道德的意向,把天然的獨立性變成精神的自由。

基本內容

江澤民同志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指出:「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

「以德治國」,這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在我國社會經濟步入新的發展時期所提出的重要治國方略,是在深刻總結國內外治國經驗的基礎上作出的科學論斷,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重大發展。

熱點內容
合同法關於延遲付款的違約金 發布:2024-11-19 05:32:38 瀏覽:489
經濟法基礎聽誰的課 發布:2024-11-19 05:24:02 瀏覽:718
經濟法中帶薪休假期限 發布:2024-11-19 05:15:58 瀏覽:733
醫療機構規章制 發布:2024-11-19 05:10:27 瀏覽:482
兩人私下簽的協議書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9 04:33:23 瀏覽:592
帶著道德經穿越的小說 發布:2024-11-19 04:30:25 瀏覽:344
勞動法不與員工續簽合同的規定 發布:2024-11-19 04:25:26 瀏覽:859
重慶法律咨詢顧問工資 發布:2024-11-19 04:00:48 瀏覽:615
南通大學法律碩士 發布:2024-11-19 03:35:22 瀏覽:887
法學新生導論 發布:2024-11-19 03:22:01 瀏覽: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