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與道德
① 圍繞道德規范24個字 書法比賽的例子
很多人足夠聰明,有滿肚子的學問,可是也有滿腦子的虛榮心
② 書法對聯·知識極誠明·道德為原本·蘭
書法對聯·
上聯是:知識極誠明·
下聯是:道德為原本·
蘭華書
③ 歷史上書法家中品德高尚的有哪幾位
李伏雨先生之子李早,他被視為「中國當代書畫篆刻之中堅」,而且其習書法不以流派所限,特立獨行,在中國書法大師劉江眼中,「其前途未可限量」。
著名金石書畫家李立是李伏雨先生當年在國立藝專的同學。回憶起李伏雨的音容笑貌,李立對他的老同學給了極高的評價。
「書法大家。」「高尚的人。」這是參加李伏雨、李早父子書畫篆刻展覽作品研討會的書畫界人士對李伏雨、李早父子的一致評價。
「高尚的人」
著名金石書畫家李立是李伏雨先生當年在國立藝專的同學。研討會上,滿頭白發的李立回憶起李伏雨的音容笑貌,「他經歷了很多磨難,但他總是滿臉笑容。」李立說。他說,李伏雨很早就從事革命活動,「我進校時,就聽說他被國民黨政府逮捕了,我還專門到杭州監獄去看過他。他的人品非常高尚。」
來自浙江書畫界的專家們不止一次地提到李伏雨先生在提攜後人上所作的貢獻,他們說:「在杭州業余書法美術教育方面,李伏雨老師是第一人。」
中國書協理事、浙江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楊西湖對李伏雨等老一輩藝術家教育新人的做法記憶猶新:「他事務多,非常忙,但他卻拿出大量時間從事業余的書法教育和普及,這非常可貴。上世紀70年代中期,藝術的環境並不好,並沒有太多人重視書法藝術問題,但李伏雨他們這些老一輩書家卻自動組織起來,辦起了書法學習班,把大量精力放在年輕人身上,而且是沒有任何架子,有求必應。現在,曾經的那一批年輕人,成了現在浙江書法界的中堅力量。」
中國印學博物館常務副館長、西泠印社理事吳瑩說:「我這輩子都忘不了李伏雨老師。」她說,20歲時的她,還只是杭州書畫社的一個營業員,那時,她會問李伏雨老師一些關於書法的「莫名其妙的問題」,「這些問題太外行,他完全可以不回答我,但恰恰相反,他很耐心地跟我說,不管我聽不聽得懂。然後,他還讓我這個完全外行的人到書畫班聽課。我的書法道路就是這樣開始的。」
中國書協理事、湖南省書協駐會副主席陳曦明說:「我相信,李氏父子一生的努力和奮斗,就是為了做一個正直的、有很高的道德修養的中國人,他們想在作品中表達這樣一種情懷。我認為,他們已經做到了這一點。」
「書法大家」
李伏雨、李早父子在書畫藝術上的成就,得到與會專家的一致公認。
李立說,李伏雨尊重傳統,立足創新,構圖、用筆均非常有功底。他認為,李伏雨、李早父子這回帶給家鄉父老的作品讓人耳目一新,「看到他們的作品,我們這些老的藝術家都能感到一種啟迪。他們的作品到湖南來展覽,這對湖南的金石書法會有一個大大的促進。」
他說,看到老同學的遺作,心裡非常難受,而看到李早的作品,則感覺「他無疑前程遠大」。
楊西湖感受最深的則是關於李伏雨作品的另一面:「我看到了這次展出的他的許多詩稿,非常自然、清新。我覺得,他在這方面的成就,不亞於他在書法藝術上的造詣。」
《美術報》書法部主任、西泠印社社員蔡樹農則透露了一個細節:他有位朋友曾向他提及,古代很多不知名的碑文,非常生僻,但李伏雨先生竟然很熟悉,這不能不讓人驚嘆。「凡是大師級的人物,他絕對不會僅是在藝術技巧上達到了大師級的水準,他肯定有相應的學識水平與其一致,這在李伏雨老師身上表現得非常到位。」
四川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郭強特別強調了李早在藝術上的學習、吸收、創新的精神。「李早身上比較多地體現了江浙文化與湖湘文化兩個文化的融合。後來他在日本辦展,又注意學習了日本書法的精髓,這在他以後的作品中有體現。重視吸納、學習,這對於一個藝術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一種現象」
李伏雨、李早父子作品來長展覽,書畫界人士甚至將其視作一種現象。
四川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郭強說:「我看到江南文化與湖湘文化在親密接觸。」
湖南省青年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長沙晚報社美術編輯吳志立說:「浙江書法是有資格談自信的。李伏雨、李早父子作品展有可能成為一種契機——讓中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新的光芒的契機。」
④ 2020年學習道德模範,做誠實守信人。硬筆書法作品怎麼寫
誠信的話應該是要遵守的。
⑤ 有什麼關於人品道德的名言和句子是四個字是關於書法
字如其人,其實最早源於西漢文學家揚雄講的一句名言:「書、心畫也專。」這句話得意思屬是說書法是人的心理描繪,是以線條來表達和抒發作者情感心緒變化的。「字如其人」,意謂人與字,字與人,二而一,一而二,如魚水相融,見字如見人。
⑥ 藝術家如何持守自己的道德底線
「書法藝術的道德底線比其他藝術門類更高。」陳志平表示,盡管古代曾經出現專過被人們稱為「屬雜體書」的美術字,改革開放後,將傳統書法與西方設計元素雜糅的「現代書法」風行一時,但這些實驗都已被歷史淘汰。「由此可見,人們對書法的道德和審美要求至今仍然很高。」他說。
值得討論的是,傳統書法中素來有「雅拙」之說。最近,明末書法家傅山的「古拙書法」更成為一時「顯學」,他「寧拙毋巧,寧丑毋媚」的主張同樣引來爭議。梁君度對此作出辯證:「古拙」誠然是美學中的另一種境界,但達到這一境界需要深厚的功底,「以丑代拙」並不可取
⑦ 如何在小學書法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我們常說「文以載道」,作為教師,在我們傳授知識的同時,更應該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即「育人」。書法教學中應巧妙的滲透德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具備良好的「書德」進而形成良好的個人品質。
一、書法價值的德育滲透
藝術是人民創造的,它最具有人民性和民族性,可以賦予我們高尚的情感——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之情。書法更是如此,它是人們使用中國特有的書寫工具——毛筆,來書寫中國的漢字而產生異態紛呈的視覺效果,表達人們內心復雜的思想情緒。正如邱振中在他的《書法美學引論》中所說:中華民族選擇了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書面語言的視覺形式,作為民族精神的載體,經過了漫長的歲月,使這門藝術積淀了極為豐富的歷史內容,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徵之一。由於漢字的豐富性,成為固有文化藝術形式之一,只有我國的漢字,在不斷演化中,形成了獨立的藝術,其他國家的文字雖然也有書寫好壞之分,但是始終不能獨立成為藝術,可以說書法為中國之特有,實乃國之寶也。而且,自唐代以來,書法遠播海外,如日本人學習漢字和書法,其重視程度亦絕不在我國之下。現在書法藝術愈來愈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這是多麼讓我們自豪的事情,讓小學生了解書法的意義和地位,產生民族自豪感,不正是最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嗎?
二、書法本體的德育滲透
1、 漢字的結體,也可以說間架結構,具有無以倫比的美感,耐人尋味的情趣,這是前人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經驗,小學生以學習楷書為主,教師在教學間架結構時,不應該只停留在知識的傳授,更應該挖掘蘊涵的德育因素,比如:漢字組成中大多為合體字,是由兩個以上的獨體字組合而成的字,這樣,產生了許多的偏旁部首(單立人旁、三點水旁、草字頭、提手旁……),實際上這些偏旁部首,都是由獨體字演化而來,像單立人旁就是變「人」字的捺畫為豎畫,這樣,在組合成其他的合體字時,作為偏旁的單立人旁就占據了次要的位置(如「體」字,左邊單立人旁,書寫時較小,為的是避讓右邊的「本」字,使「本」字成為這個字的主體,學生剛開始書寫漢字時,不懂得避讓的道理,寫的鬆散。我們在講解時,可以通過這種「結構上的避讓」產生美感,引申到「做人的避讓與謙遜」也會產生美好的道德),偏旁部首和其他獨體字的組合多為錯落、避讓的組合形式,表現了中國傳統美學和哲學的「禮、讓」之風,正如翩翩君子之態。又如「明」字的「日」讓著「月」,反過來,「月」字的撇畫穿插到「日」字之下;「都」字左邊「者」字偏上,右邊的右耳旁偏下,再如:將兩個相同的獨體字組合成一個合體字時(林、朋、羽、竹、赫……),可以稱這樣的字為:相隨結構。概括它們的從屬規律。傳統的道德觀在書法中的結構中得到了具體的體現。這樣的教學,既有知識的傳授,又滲透了德育,同時激發了興趣,有利於知識的掌握。
2、毛筆的獨特性,古人雲:筆軟則奇怪生焉,產生了中鋒、側鋒用筆,楷書多用中鋒,堂堂正正,起收轉折,一絲不苟,學習楷書用筆,可以使學生形成始終如一,認真嚴謹的態度,這有利於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除了以書法成就名傳千古之外,其"心正則筆正"的"筆諫"也被世人傳為佳話。有一次穆宗皇帝問柳公權如何將書法寫好,柳公權對曰:"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如果人品不高,則落墨無法。蓋因穆宗怠於朝政,柳公權以書喻政,一方面說明其面對書法創作的態度,一方面也巧妙地藉由書法藝術的精神進諫。從此"心正筆正"說一直流傳至後世,成為書法倫理標准之一。學習楷書正是適合培養學生的認認真真學習,堂堂正正做人的高尚品質。
3、書寫的內容上,體現積極向上的德育因素,那些優美的字詞篇章,積極向上的名言佳句都是我們書寫的對象,教師輔導學生完成一件完整的書法作品,應著力精選適合學生特點的內容,或者結合一些重大活動,組織學生創作。如在全國少工委無煙日宣傳中,組織學生自編內容,學生寫下了「花季少年,遠離煙草,德智體美,健康成長」等,這樣的活動,既培養了學生書法創作的能力,又較好的滲透了德育。教師要善於創造這樣的機會給學生,使德育內容潤物無聲。
4、書法作品的布局謀篇和書寫內容的完美結合給人以美的感受,進而陶冶情操,凈化心靈。教師在講解名家作品時,或者介紹書法家時,要著力和學生探討書法藝術的主觀因素——書法家的功力、修養、 情感、 氣質等內容以陶冶學生的心靈。
清代揚守敬指出:品高則下筆妍雅,不落塵俗.不同的書法家的不同風格,產生了諸多不同的美感因素,可以使人感受到或蒼勁、古拙,或飛動、飄揚,或莊重、嚴謹,或俊秀、瀟灑,或粗獷、豪放,或疏朗、空靈,或方正、嚴整,或敦厚、凝重等等不同的抽象意念,這一系列美的因素,通過人的視覺感官,從心理上使欣賞者產生共鳴,形成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潛移默化地起著陶冶性情,鍛煉品格,啟迪思維,培養情操的作用。
小學生的知識面不寬、理解力還不是很強,就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才能形成正確良好的欣賞習慣。如我們在講授顏體楷書時,要讓學生了解其書法的時代背景和人格魅力,有助於對書法的理解,學生知道了顏真卿剛正秉直,曾高舉義旗,抗擊安、史叛軍,後來為維護大唐的統一,堅貞不屈,英勇就義,事跡被後人稱頌。還可以讓學生通過網路、書籍,自己查閱顏真卿的勤學故事,同學間交流,再欣賞顏真卿博厚雄強,宛如其人,自始至終均用正鋒,能充分發揮男性的沉著,剛毅的作品,就非常容易理解和產生共鳴。最終師生探討「斯人忠義出於天性,故其字畫剛勁獨立,不襲前跡,挺然奇偉,有似其為人。」的含義,使學生思想境界升華。
5、書法的題款中包含著極強的傳統思想道德觀,如表示謙遜的常用語有:斧正、指正等。表示尊敬的落款方法是:贈送給別人的作品,把受贈者的名字放在前面或較高的位置,自己的名字在後。書寫名人的詩詞時,加上「敬錄」二字,(如:敬錄陳毅元帥詩一首。)當然,古人在落款時時常有些過分的謙詞和客套語,已經不可取,我們在教學中,要辨證的講解,讓學生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表現出謙虛文雅的態度,有些教師忽略了這些德育因素的挖掘,是不可取的。
三、學習過程的德育滲透
蘇東坡說:「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一個人在某一項專業上取得成績,其智力因素和學習方法固然重要,但是非智力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其實,往往智力一般,但是非智力因素優秀者,取得成就的人比那些雖然聰明伶俐,但非智力因素差的人要多得多。可以說,非智力因素差的人很難成功。學習書法有助於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和發展。
學習書法必須要精神專注,細致精微,在臨摹碑帖時,「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從一點一畫的運筆方法,到字體的間架結構,點畫的位置關系,一絲不苟,看到精確微妙變化,使其獲得專注、細致的精神。學習書法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古語說:字無百日功。學習書法雖然不象有些人說的那樣高不可攀,但決不是短時間就看見成效的,有了正確的方法,必須經過相當長的練習,才能逐漸掌握運筆的方法,以至揮灑自如,間架結構更是長期的臨習和不斷研究中逐步提高的,沒有堅強的毅力和持之以恆的精神是不能成功的。換言之,書法學習正是鍛煉毅力,培養持之以恆的精神和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的一種途徑,在我國的書法發展史上,曾經出現過許多藝術大師,如:王羲之、顏真卿、米芾、歐陽詢、懷素、文徵明……,他們各具風神,其勤奮好學,意志堅強更是學習的榜樣,教學中,教師穿插他們的勤學故事,激勵學生,如「懷素二十年不下樓,刻苦練字」、「王羲之墨池的故事」、「顏真卿辭官拜師」等等,這樣上課時教師旁徵博引,使課堂教學避免了空洞的說教,有了生機,激勵了學生。當然課上教師侃侃而談,來自教師課下的精心准備。
總之,小學生學習書法的過程,要成為滲透德育的具體化的體現,需要教師深挖其諸多德育因素,積極探索,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學生,最終達到陶冶性靈、鍛煉品格、啟迪思維,培養情操的作用。
⑧ 隸書五言聯 書法對聯(道德為原本知
道德為原本
知識極誠明
⑨ 漢字書法的道德精神是什麼
書法,是中國及深受中國文化影響過的周邊國家和地區特有的一種文字美的藝術表現形式。包括漢字書法、蒙古文書法、阿拉伯書法,英文書法等。
⑩ 書法家姚鴻偉 書法是民族的靈魂,是文化,思想,教育,道德,休養等最高尚的藝術。是於
嗯,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