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中醫

道德中醫

發布時間: 2023-03-02 10:04:06

⑴ 中醫傳統文化醫學道德觀念有哪些

(一)對待患者——至親之想

中國古代醫學家認為,醫生應該從病人的痛苦出發,把病人當做親人來對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凡病家大小貧富人等,請視者便可往之,勿得遲延厭棄,往欲而不往,不為平易。」

(二)治學態度——至精至微

中國古代醫學家注重的一個重要特徵是精於藝術。「博極醫源,精勤不倦。」省疾問病,要「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處判湯葯,無得參差」

(三)服務態度——一心赴救

中國古代醫學家把及時地搶救病人作為自己的天職。「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凄愴」

(四)醫療作風——端正純良

中國古代醫家十分重視醫生的作風和儀表。醫生要「正己正物」。「正己」指精通醫理,嚴肅醫風:「正物」指診斷正確,用葯恰當。

(五)對待同道——謙和謹慎

謙和謹慎是古代醫學家處理通道關系的原則。認為「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明,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首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肓也。」

⑵ 孫思邈《大醫精誠論》里優良醫護道德思想有哪些

《大醫精誠》一文出自中國唐朝孫思邈所著之《備急千金要方》第版一卷,乃是中醫學典籍中權,論述醫德的一篇極重要文獻,為習醫者所必讀。《大醫精誠》論述了有關醫德的兩個問題:第一是精,亦即要求醫者要有精湛的醫術,認為醫道是「至精至微之事」,習醫之人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誠,亦即要求醫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養,以「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發「大慈惻隱之心」,進而發願立誓「普救含靈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譽」、「恃己所長,經略財物」。從此文中亦可見佛教的思想也滲入中醫學之中。

⑶ 如何繼承與創新我國醫葯道德優良傳統內容

摘要:職業道德教育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重要內容之一。醫學院校對醫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不僅要遵循一般高等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普遍規律,而且必須結合醫學院校和醫學職業活動的特點,側重加強醫德教育,醫德教育是高等醫學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傳統醫德教育對培育醫學生的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牢固樹立醫學專業思想等方面具有現實意義,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若再以單純的傳承傳統醫德觀念,難以適應社會主義醫療衛生工作發展的需要,實踐上探討傳統醫德的傳承和提高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實現路徑,已成為歷史的必然。

關鍵詞:職業道德教育;高等醫學院校;傳統醫德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道德品質的培養是其重要內容之一,職業道德是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在他的職業領域的反映。醫學生是未來的醫務人員,醫學院校對醫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不僅要遵循一般高等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普遍規律,而且必須結合醫學院校和醫學職業活動的特點,側重加強醫德教育。傳承轉換,弘揚創新傳統醫德,是發展高等醫學教育事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亟待解決而且很有意義的研究工作。

1醫德教育是醫學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

職業活動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動。職業道德就是為了調節和約束從業人員的職業活動而形成和制定的行為規范。它們廣泛滲透於職業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僅對各行各業的從業者具有引導和約束作用,同時也是保障社會持續、健康、有序發展的必要條件。職業道德教育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重要內容之一。結合醫學院校特色和時代特徵,提高醫學院校大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培育高尚的職業精神,具有重要的意義。

醫學院校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醫葯衛生預備隊和生力軍的主要地方。醫學生的道德直接關繫到他們走上醫療工作崗位後行業的道德,也會對整個社會的道德帶來直接影響。學校的職業道德教育是促使醫學生形成較穩定的醫德品質,並在以後職業實踐中轉化為自身的醫德行為的重要手段。以醫學職業道德教育為切入點,加強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實現把醫學生培養成身心健康的社會人、合格的醫務工作者這一思想政治目標的有效途徑。以醫學職業道德教育為切入點加強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能夠顯示出職業道德教育的特點,又能充分體現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體的整體素質教育的目標。

1.1以醫德教育為切入點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醫學生自身成長的需要,有利於促進醫學生的成長成才。

我國現階段利益主體的多元化和道德觀念的多元化,不可避免地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醫學生的思想道德。所以在他們自身成長的這個特殊階段中,加強融入職業理想教育,使醫學生們通過所掌握的醫德規范來把握未來醫生職業的本質特點和義務要求,具備良好的適應、認識和改造社會的能力;提高醫學生道德修養的積極性和自覺能動性,使他們結合自身特點和專業實際,認清自己的道德要求,從而達到提高他們的道德修養的效果,這是醫學生道德教育的最大實際,也是醫學生進入社會立足,自身成長的需要,有利於促進醫學生的成長成才。[1]

1.2有利於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

建設和諧社會,和諧的醫患關系是重要的基礎和重要的部分,而醫學工作者的人文知識、倫理道德、職業精神,是和諧醫患關系的重要基礎。如何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指導學生用好所學的知識,這就決定了對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注重理論性,更要注重實踐性。

層出不窮的醫患糾紛,深刻凸現了當前我國醫德危機的嚴重性。如何解決這一危機就成了一個事關和諧社會建設的重大課題。傳統醫德的發掘並以此來約束醫務人員,不啻為解決醫德危機的一劑良葯。

1.3有利於弘揚中醫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在新的歷史時期,弘揚創新中醫傳統醫德,是發展中醫事業,弘揚中醫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亟待解決而且很有意義的研究工作。

2傳統醫德的傳承與現代轉換

職業道德具有時代性和歷史繼承性。傳統醫德以指導中醫學的診療實踐、重塑中醫人的高尚醫德、提高醫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為目標。繼承優良傳統醫德,對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醫務人員醫德水平,有著極其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但是,今天的中國醫療活動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復雜局面,而正在進行的醫療體制改革必將給醫療活動帶來深刻的影響,這就決定了相關的醫德建設理論的變化趨勢,如何改變醫學唯科技化、失人性化的狀況進而更好的促進醫學目的實現,是當代醫德建設必須面對的迫切任務。

2.1傳統醫德的內涵與精髓

中國傳統醫德思想作為中國特有的倫理思想和人文意識的教育實施,對培育我國醫學院校(尤其是中醫院校)學生的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繼承和發揚我國醫德的優良傳統,牢固樹立醫學專業思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傳統醫德產生於古代社會,經歷代社會的醫學實踐,逐步形成了中國醫學獨特的醫學道德思想與規范。其內容主要有:尊重和珍視生命的「貴人」思想;「醫乃仁術」的行醫宗旨;「普同一等」的行醫原則;重義輕利的道德觀;清廉正派的行醫作風;尊重同道的謙虛品德;注重道德的自律和修養;忠於醫業的獻身精神等。正是這種傳統醫德,激勵著醫護工作者心懷神聖的職業責任感,為挽救人類的生命、為祖國醫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令人景仰的貢獻。繼承和發揚光大這些可貴的醫德傳統,在我國目前的市場經濟背景下,對醫學生來說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2.2傳統醫德的困惑與變革

醫德作為社會道德的一部分,深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結構的變遷、文化關系的制約和影響。隨著社會的變遷,尤其是市場經濟的沖擊,注重踐行者的「內省」與「良知」的傳統醫德的局限性也表現得越來越明顯。重義輕利乃至對「私慾」極為漠視,同市場經濟所帶來的醫務人員利益意識的覺醒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反差,醫德醫風「物化」現象嚴重。再加上醫療科學技術的不斷向前發展,醫療模式的不斷轉型,新技術的日益發展,由此提出了諸多亟待解決的醫學道德新課題和一系列新的醫德要求,若再以單純的傳承傳統醫德觀念,難以適應社會主義醫療衛生工作發展的需要,轉換創新,弘揚具有中國特色的醫德醫風規范,已成為歷史的必然。

傳統醫德的轉換創新,是歷史的必然。關鍵在於解決途徑的嘗試,既要保留傳統醫德的精華內容,又能適應新的時代的要求。在這方面尤其要強調回歸現實生活,把社會治理結構建立在真實的倫理關系的基礎上,根據現實的倫理精神去進行設計和安排。

3提高醫學生醫德教育有效性的實現路徑

德育的最終目標是將良好的道德認知轉化為良好的道德行為,即「知」與「行」的統一。「知行合一」說到底就是有效性的問題。提高醫學生醫德教育的有效性,要堅持三個結合:一是堅持經常教育和集中教育相結合,突出教育內容的系統性,把醫德教育納入經常化、制度化和規范化軌道。二是堅持理論教育與實踐相結合,增強教育效果的穩固性。根據德育「知行一致」的原則,既在理論上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又在實踐中「練之以行」。三是堅持正面教育與反面教育相結合,開展典型反差性的對比教育活動。

3.1轉變醫學教育模式,注重教學的組織形式和方法的不斷改革與創新,引入「PBL」教學法、「案例式」教學法。

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醫學人才,醫學院校的職業道德教育必須確立以問題為中心,加強能力教育,落實價值觀教育的新理念。對醫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絕不能從理論到理論,必須用實實在在的現實來證明。脫離實際的理論很難讓人入耳、入腦,更不能入心,難以實現征服人的功效。

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方法和案例教學法能夠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主動地去思考問題,變被動性學習為主動性學習,實現了理論聯系實際。在提出問題和案例的同時,教師啟發學生的思路,組織研究討論,從而使學生有強烈的參與意識,活躍思維,開闊視野,強化了對倫理規范與原則的認識,增強了醫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最終達到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眾多研究表明,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方法和案例教學法對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2拓展醫德教育的內容。

走出傳統醫德的危機,需要在醫德教育內容的拓展等方面做出實際的工作。

德性與義務是中國傳統醫德的基點。歷代醫家提出過許多處理醫患關系、醫生責任等方面的道德規范或准則,強調醫生自身的道德修養和自我規范以及對患者的義務,「醫乃仁術」是普遍的職業倫理守則。從傳統社會步入現代社會,社會的組織結構、文化觀念以及醫學模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些變化帶來了醫學倫理思想的變遷,一個突出的表現是權利論、價值論在醫學領域的興起,而權利和價值恰好是傳統醫德的盲點。在新舊醫學道德思想碰撞的時代背景下,傳統醫德的單一性與狹窄性,使得它不足以應對錯綜復雜的現代倫理問題,但傳統與現代醫德的共通之處,又使得即使是在醫療科技高度發達、市場經濟意識深入人心的今天,傳統醫德的那種治病救人、竭盡忠誠的人道主義精神始終具有永恆的價值。因此,在保留傳統醫德思想精華的同時,現代醫德教育在內容上必須拓展,德性與規則相結合,權利與義務相結合,義務與價值相結合,使傳統醫德思想的精華有機融合進現代醫學道德規范體系之中。[2]

3.3重視臨床實習。

社會實踐對醫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從社會調查、志願者服務到服務性學習,都是提高醫德教育效果的有效載體。醫學生應該早期接觸臨床和社會,從時間和空間上拓寬醫德教育領域。

從醫學生的培養過程來看,教學活動很大一部分是在附屬醫院和教學醫院進行的。因此,不僅要做好學生在基礎學習階段的德育工作,更要抓好學生在後期臨床階段的德育工作。實踐表明,一個醫學工作者的醫德修養和醫德行為的養成,深受臨床實習階段的經歷的影響。[3]因此,實習這一環節的醫德醫風教育尤為重要。學生到醫院實習時,首先要挑選那些醫德高尚、醫術高明、行醫廉潔、工作積極、經驗豐富的醫師帶教。其次,從制度入手,規范實習醫學生的行為,把他們在實習醫院的表現同評先、評優、獎學金、綜合測評等結合起來。再次,建立監督機制,對實習中的醫學生,除了帶教醫師的監督外,還應設立監督箱,隨訪門診和住院患者,測定患者的滿意程度,抓好典型、樹立典範,發揮榜樣的導向作用。[4]

3.4融入專業課教育。

有研究表明,醫學專業的學生大多基於自己的愛好和理想而選擇本專業,都喜歡醫學專業課,並且上課出勤率高,聽課認真。因此,教師一定要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指導學生將職業理想的確立建在高尚的醫德和精湛的醫術之上,將醫德醫風教育寓於專業課教學之中,讓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的同時,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這種教育比較切合實際,學生容易接受,比單純的理論教育更具有說服力。[5]

3.5重視醫學大家高尚醫德的示範作用。

在我國醫學史上,涌現了許多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的醫家,給後人以榜樣和激勵。如扁鵲、華佗、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葉天士等都是醫術精湛、品德高尚的名醫。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指出,當一個好醫生要注意兩條:一是「精」,即技術要精湛;二是「誠」,即品德要高尚,醫德醫風要好。在當代中國,白求恩醫生的精神鼓舞著幾代人,醫學界涌現出了許多像林巧稚、趙雪芳、韋加寧那樣的白求恩式的好醫生。他們對醫學無限熱愛,對醫術精益求精,對病人深切同情,對工作極其負責,這種為祖國醫葯事業不懈努力、無私奉獻的精神,薈萃成了光輝燦爛的醫學美德。在教學中,要重視這些醫學大家們高尚醫德的示範作用,使學生遠有所追,近有所學,用榜樣的力量激發起醫學生對醫德典範的愛慕、嚮往和崇敬之情,時時以榜樣的力量激勵奮進。

3.6文化熏陶,培育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加強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在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中結合醫學特點,傳授「仁愛」的傳統醫學精神,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到專業教學中。另一方面,在教學計劃中,開設一定的人文類課程,要求學生選修,陶冶情操,提升品位。

校園文化建設是培養創新精神的重要載體,校園文化活動是德育的重要途徑。在醫學院校,文化教育和文化引導不僅能加強大學生的品德修養,還有助於其樹立正確的認識社會、理解社會和參與社會的信念。不論是校園人文環境、歷史環境等校園物質性文化,還是校史、校訓等精神性文化,以及系列主題思想教育活動,都能激發大學生的認同,通過強化醫學生的人文底蘊,讓廣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啟迪思想,感悟人生哲理。

⑷ 醫師的醫德是什麼

醫德是調整醫抄務人員與病人、醫務人員之間以及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准則。它是一種職業道德,是一般社會道德在醫療衛生領域中的特殊表現。

不同職業,由於擔負的任務、職務的對象、工作的手段、活動的條件和應盡的責任等的不同,而形成自己所特有的道德意識、習慣傳統和行為准則。醫德就是從醫療衛生這一職業特點中引申出來的道德規范要求,它主要調整醫務人員與病人、醫務人員之間以及與社會之間三方面的關系。

(4)道德中醫擴展閱讀

醫德規范如下

1、救死扶傷,實行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時刻為病人著想,千方百計為病人解除疾病。

2、尊重病人的人格與權利,對待病人不分民族,性別、職業、地位、財產狀況都應一視同仁。

3、文明禮貌服務,舉止端莊,語言文明,態度和藹,同情、關心和體貼病人。

4、廉潔奉公,自覺遵紀守法不以醫謀私。

5、為病人保守醫密,實行保護性醫療,不泄露病人隱私與秘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醫德

⑸ 明確提出了中醫學道德准則的著作是

《傷寒雜病論》 張機所著,成書於東漢,為中醫學第一 部辨證論治的專著...提出「大醫精誠」為醫學道德准則和追求 的境界。

⑹ 中醫文化的注重道德

中醫學注重「德」的作用。所謂德,就是能夠正確履行自己職責一種品質。在傳統中國哲學中,四季變化都是天的德。生養萬物是地的德。周朝代替了商朝,周人認為是自己的德起了決定作用。殷商失去了領導天下的德,所以失去了天下。周人履行了領導天下的職責,所以得到了天下。所以,周立國以後三千年,中國人一直注重德的培養。這種觀念,被用來觀察分析人的生理現象。
德的觀念,影響了中醫學對疾病的看法。中醫學認為,如果一種生命力不能正確發揮自己的職能,無論是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還是過分的發揮了作用,都可能導致疾病發生。這是因為人體會對這種失職做出反應。 這種來自身體內部的不平衡,導致了人體發生主動反應,因此出現疾病,這時候直接對疾病的結果進行糾正是無效的。正確的解決方式只能是激發人體生理功能,使之重新平衡。 與上述病因相反的情況,如環境因素驟變,人體無法適應而受到外來傷害,則要採取直接保護身體的措施。這時候的治療方法才與現代醫學是一致的。也就是,發現高熱就要退熱,發現頭痛就要止痛。 在中醫方面,這是直接對人體生理不平衡的矯正。
由此可見,中國人心中的「道」和「德」是他們心身問題的根源,也孕育了解決他們心身問題的方法。其科學性不在於微觀探索,而在於對心身問題的真切體會和總結。

熱點內容
合同法關於延遲付款的違約金 發布:2024-11-19 05:32:38 瀏覽:489
經濟法基礎聽誰的課 發布:2024-11-19 05:24:02 瀏覽:718
經濟法中帶薪休假期限 發布:2024-11-19 05:15:58 瀏覽:733
醫療機構規章制 發布:2024-11-19 05:10:27 瀏覽:482
兩人私下簽的協議書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9 04:33:23 瀏覽:592
帶著道德經穿越的小說 發布:2024-11-19 04:30:25 瀏覽:344
勞動法不與員工續簽合同的規定 發布:2024-11-19 04:25:26 瀏覽:859
重慶法律咨詢顧問工資 發布:2024-11-19 04:00:48 瀏覽:615
南通大學法律碩士 發布:2024-11-19 03:35:22 瀏覽:887
法學新生導論 發布:2024-11-19 03:22:01 瀏覽: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