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

發布時間: 2020-12-29 14:06:49

1.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包括哪些

1.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目標,也是從價值目標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居於最高層次,對其他層次的價值理念具有統領作用。

2.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對美好社會的生動表述,也是從社會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它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屬性,是我們黨矢志不渝、長期實踐的核心價值理念。

3.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是從個人行為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它覆蓋社會道德生活的各個領域,是公民必須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則,也是評價公民道德行為選擇的基本價值標准。

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擴展閱讀: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止是「你」的事情、「他」的事情,也是「我」的事情。頤指氣使、指指點點,不如從我做起,以身作則,做出個樣子,做出點成效,才能帶動大家一起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普世價值觀,是社會主流價值觀。

古語雲: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每個個體公民對核心價值觀的踐行,也就像小流,也只有作為個體的每個公民踐行核心價值觀,才能匯聚成奔流不息的強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潮流,凝聚人心、促進共識,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

2.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什麼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目標,也是從價值目標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居於最高層次,對其他層次的價值理念具有統領作用。富強即國富民強,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經濟建設的應然狀態,是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美好夙願,也是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質基礎。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對美好社會的生動表述,也是從社會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它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屬性,是我們黨矢志不渝、長期實踐的核心價值理念。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是從個人行為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它覆蓋社會道德生活的各個領域,是公民必須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則,也是評價公民道德行為選擇的基本價值標准。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擴展閱讀:

面對世界范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形勢下價值觀較量的新態勢,面對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思想意識多元多樣多變的新特點,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於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對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引領社會全面進步。

從適應國內國際大局深刻變化看,我國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在前所未有的改革、發展和開放進程中,各種價值觀念和社會思潮紛繁復雜。國際敵對勢力正在加緊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戰略圖謀,思想文化領域是他們長期滲透的重點領域。

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看,培育和弘揚核心價值觀,有效整合社會意識,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解決好價值體系問題、民族特性、時代特徵的價值體系,提高整合社會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的能力,掌握價值觀念領域的主動權、主導權、話語權,引導人們堅定不移地走中國道路。

從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看,核心價值觀是精神支柱,是行動向導,對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建設民族精神家園,具有基礎性、決定性作用。一個人、一個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核心價值觀的引領。發展起來的當代中國,更加嚮往美好的精神生活,更加需要強大的價值支撐。要振奮起人們的精氣神。

從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宏偉目標看,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穩定器,構建具有強大凝聚力感召力的核心價值觀,關系社會和諧穩定,關系國家長治久安。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有廣泛的價值共識和共同的價值追求。

3. 如何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自由:社主義社價值追求

自由,主要指公民

(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擴展閱讀: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對美好社會的生動表述,也是從社會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它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屬性,是我們黨矢志不渝、長期實踐的核心價值理念。

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發展的自由,是人類社會的美好嚮往,也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社會價值目標。

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價值取向是不斷實現實質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權,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

公正即社會公平和正義,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權利的獲得為前提,是國家、社會應然的根本價值理念。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過法制建設來維護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實現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制度保證。

4.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方針是什麼

核心價值觀是社會核心價值體系基本理念的統一體,直接反映核心價值體系的本質規定性,貫穿於社會核心價值體系基本內容的各個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最深層的精神內核,是現階段全國人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內容的最大公約數的表述,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導力。

黨的十八大報告關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述,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本內容進行了凝練,是重要理論創新成果。

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黨的十八大基於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公民個人層面提出的價值觀。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反映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其內容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基本內容
編輯

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三個層面
編輯

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據2013年12月23日新華社電 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將24字核心價值觀分成3個層面: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准則。

5.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是指什麼意思

基本含義:法律之治
法治是以「法」為載體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子系統,因而它必然得符合「形式正義」的要求,即法律之治。我們通常所謂的「依法治國」「依法行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等都可以歸到其中去。「法律之治」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即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制度體系。法治首先是一種涉及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全范圍的制度設計或安排,一種以「法律」為核心建立的社會秩序——法治秩序:即法律基本上確定了人們參與其中的幾乎所有主要社會活動的基本結構。因此,「法治」意味著必須以完備的法律體系作支撐,賦予調整社會關系的規則以法律形式,對私人交往中使用強迫手段給予嚴格限制,專門的國家立法機關至少對一些極端重要的強制擁有絕對的權力。
(2)法律至上,核心是憲法至上。「法治秩序」本身包含了這樣的觀念:調整社會關系的規則系統內部存在一個效力「等級塔」,法律規則在這個「塔」中擁有至尊地位,任何公開的規則都要遵循它們。當然,「法律」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有不同的含義,判決在我國現階段不具有立法效力,憲法處在社會規范「效力塔」的最頂端,是國家法律體系的終極規范,「法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憲治」。
(3)法律是社會治理的普遍範式。在法治秩序中,法律是一種預設的基本承諾,是社會成員所共同接受的一組假設、理論、准則和方法的總和,也是一個共同體成員所共享的信仰、價值、技術等的集合,是生活於其中的人們共同遵守的世界觀和行為方式,它為調整人們行為和社會合作提供了基本框架:每一個行為的一頭連著中立、一般的規則,而另一頭連著強制、特定的責任,任何行為都要在法律規則面前獲得辯解。
(4)法律一經公布便得維持穩定性,不得朝令夕改。法律不能朝令夕改,不能使遵守它的人們從觀察他或她所受的懲罰中領會到新規范的內容;法治秩序就是給民眾提供合法期望的一個基礎(即法律)來組織社會行為。但法律的穩定性遠不止此,還延伸包括:法律必須為公眾所知並被公開宣傳;其含義須得到清楚規定;其規則的陳述和意向都應當是普遍的„„
(5)司法終結制度。與法律之治相對應的社會矛盾糾紛解決機制是司法終結制度。法治秩序不僅僅是一種普遍性的社會治理範式,而且也是一種國家層面的分權民主體制和恰當的形式程序。法律不過是強制公開以便人們遵守的規則,並不能自我執行,亦不能立時解決實際存在的社會糾紛和沖突;故,法治秩序還包括創設法律的執行機構和專職的第三方裁決,由特定國家或社會機構運用適當的方法來貫徹法律規則,對某個或某些已確定好的領域行使最後權威,以控制一定范圍內人們的活動和保護正當利益。由於行政的效力先定性和分權民主原則,司法成為保證法律被遵守、執行、適用的最後防線,任何經過合法、完整司法程序而做出的最終裁決都是終局性的,都應遵循「一案不二訴」「一事不再理」的原則,不得進入其他程序。維護司法裁決的終局性就是維護法律的權威。
(6)塑造理性人人格。對民眾而言,法律不僅意味著應然或必然,而且還是一種切實有效的力量。但是,法律是理性人的游戲和交往規則,非理性人屬於法治社會的異類,非理性行為是違逆法治和應受法律譴責的行為,所以法律只為理性人帶來好處,並由此構成其行為及其合法性的基礎,並轉化為一種個人交往的能力和力量。法治秩序的優勢在於此,其局限性也在於此。
(7)法律應得到很好的遵守。塑造理性人人格就是培育社會的守法品格和精神,「邦國雖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都遵循,仍然不能實現法治。」 總之,法治的第一要義就是「法律之治」,它包括法律制度的一切形式結構:依法治國,依法行政,依法司法,依法治理,依法辦事,依法塑造公民人格,法律之外不應有多餘的特權和額外的負擔。 內在要求:善、正義
法治是一種基於法律建構的社會秩序,因而法治包含對法律規則本身公正性、正當性、合理性的價值判斷,即法律正義。只有當法律本身是正義的時候,才建立了人們合法期望的基礎,構成人們之間相互信賴以及他們的期望沒有實現時提出反對或主張的基礎。正義確實有一張普洛透斯似的臉,「變幻無常,隨時可呈現不同形狀並具有極不相同的面貌」,但就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言,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貫徹「人民主權」原則:在立法層面,制度安排要促進社會進步,符合社會發展規律,滿足社會中絕大多數人最大利益的需要,各種權利、義務、責任、利益做到恰當分配;在行政執法層面,政府及其工作人員要嚴格依法行政,自覺帶頭守法,尊重法律,維護法律權威,按照合法、合理、比例、程序正當原則依法行使執法權、決定權、自由裁量權,做到合法執法、合理執法、及時執法、高效執法、有效執法、誠信執法、節約執法,尊重人權,維護各方正當權益;在司法層面,盡最大限度維護法院獨立、中立,避免司法等級化、商業化、行政化、地方化,保障法官權益和公正、公開行使審判權,確保任何進入司法程序的社會沖突、糾紛能得到正確、合法、合理、公正、平等對待,真正賦予法院對進入司法程序案件的終局性裁決權和對立法、行政的監督權;在社會層面,制度設計要體現對人的關懷和尊重,賦予自由、平等優先地位,禁止歧視,保護弱者,維護一般機會均等和一般性社會資源分配公平,支持各項合法文化事業發展,推進社會和諧進步。
法治秩序的內在要求,就是法律作為一種制度安排的目的價值,包括外在的、個人倫理層面的「善」和內在的、社會共同體層面的「正義」兩個方面,前者是個人主義的,後者則是集體主義的。 時代精神:服務、誠信、節約、正理
法治是一個隨著時代內容不斷充實的范疇。在當代,由於受現代性進一步開展引發的部門分殊化、資訊網路化、全球化、知識經濟化及相伴隨而來的風險社會,到上世紀90年代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務理論興起,放鬆管制、社會自治、組織再造、政府瘦身、政策網路治理等行政合理性議題被引入法治領域,法治已經增添了不同於過往的時代內涵:
(1)政府合法性的根據不是憲法和法律的賦權,而是公眾意願和公共利益;政府的首要職責就是提供公共服務,關心和滿足公眾正當需求,建立與公民之間的信任和合作關系,樹立誠信政府形象。
(2)任何制度設計、行政和司法過程強調以結果為導向,按照市場觀念運作公共資源和公共品供給模式,進行成本核算,建立節約型政府,權力行使不僅要遵循合法、合理原則,更要遵循比例原則。
(3)矯正「經濟人」假設,用「社會人」視角看待公民,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的尊嚴,保障人權,「服務而非掌舵,重視人而非盯住生產效率」。
(4)強調實踐理性,關注制度設計的社會條件,立法被視為「著眼於現實」而非「著眼於安排」的一個公共選擇過程。
(5)反對先驗主義正義觀和法治的「契約論途徑」,主張「正理的正義觀」和引入「中立的旁觀者」機制,相信法律效力只有在不脫離民眾生活實際的情況下才能實現。

熱點內容
法律援助駐所工作站職責 發布:2025-04-11 07:09:33 瀏覽:526
焉耆縣律師 發布:2025-04-11 07:09:24 瀏覽:6
民法通則157 發布:2025-04-11 07:00:36 瀏覽:544
深圳司法素質測試真題 發布:2025-04-11 06:59:50 瀏覽:376
合同法調整的客體 發布:2025-04-11 06:59:40 瀏覽:865
2017初級經濟法百度雲視頻 發布:2025-04-11 06:54:23 瀏覽:369
條例個必須 發布:2025-04-11 06:54:01 瀏覽:350
民事訴訟法法學的定義 發布:2025-04-11 06:26:47 瀏覽:897
福建省供水管理條例 發布:2025-04-11 06:21:41 瀏覽:468
2014年關於中國牛奶的標准語法規 發布:2025-04-11 06:09:06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