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觀察章蝶

道德觀察章蝶

發布時間: 2023-03-04 09:31:08

① 求關於老子和《道德經》的評論的文章,最好是有些新意的!

老子是我國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其代表作《道德經》是中國乃至世界偉大的哲學經典。《道德經》在日本、英國、德國、美國等多個國家翻譯出版,是在全世界擁有讀者最多的中國古代著作,老子被美國《紐約時報》評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魯迅更是說,不讀《老子》一書,不知中國文化。老子思想博大精深,在今天依然不斷給我們帶來新的啟發,研究老子思想尤其是老子的人生觀對現代社會生活是有很大參考價值的。筆者就從解析老子的「無為」思想出發,來談談老子的人生追求。
一、無為――老子人生追求的思想基礎
談到老子,很多人甚至教科書都會將其與「消極避世」相聯系,這是對老子思想的廣泛誤解,而究其根源主要是對老子「無為」思想的誤讀導致對老子思想理解的偏差。「無為」思想時常被誤讀為不作為,因而老子的人生觀被曲解為消極避世,我們要理解老子思想,不能望文生義和斷章取義,通讀《道德經》就會發現,老子對世界的認識是透徹的,老子的「無為」思想是深邃的。
「無為」在《道德經》中的首次出現是第二章的「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一次出現老子就開宗明義,說「無為」是聖人的處事法則。第三章又說「為無為,則無不治」,第三十七章和四十八章都寫道「無為而無不為」,可見老子的「無為」並不能理解為不為,「無為」的結果是無不治、無不為,而「無不」有兩個意思,「有」和「沒有什麼不」,也就是說「無不為」可以理解為有為和沒有什麼不能為兩個含義。如何為呢,老子在第七十七章寫到「聖人為而不恃」,第八十一章寫「為而不爭」,可見「無為」的真正含義是不妄為,不以功利的目的去為,而是依照規律的自然發展,在自然而然中去作為。
《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把老子的「無為」解讀為「無意於為,沒有自己的目的和追求」,筆者認為這同樣是對老子的誤讀。《道德經》第三章寫到「為無為,則無不治」,「無為」在這里就是一種治國的方略,而其目的就是使國家「治」。第二十九章寫「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這里無為是一種做事方式,而「無敗」是其追求。第四十三章則直接說「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老子說「無為」是有其好處的,教導我們要善於利用「無為」的方式去做事。由此可見,老子的「無為」思想非但消極,甚至可以說是非常積極入世的。
「有無相生」、「無之以為用」、「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無為「思想是老子辯證法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的體現,做事的時候不一心想著所以達到的目的,心無旁騖把當前的事情做好,把事情做到極致,不用刻意去追求結果,取得好的結果是自然而然的。「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都是在「無為」中自然成就有為的典範。如果說「無為」是老子的人生態度和處事方法,那麼老子處無為之事追求的什麼呢?
二、復歸嬰兒――老子人生追求的思想境界
老子主張為「無為」而成其事,功成名就,金錢與權力隨之而來,這就是老子的追求嗎?對此,老子在《道德經》里做了明確的回答:「功成而不居」、「功遂身退」,很顯然金錢與權力並不是老子所追求的,而且老子對利益的態度是十分鮮明的。
《道德經》第十二章中說,「無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無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認為外在的聲、色、貨、利對人是有害的,無休止地追逐名利,最終,利祿、名聲和權勢必將毒害了自己。所以,他告誡世人不要貪求耳目口鼻等感官慾望的滿足,不要成為慾望的奴隸。
《道德經》第九章又寫到:「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老子認為金玉滿堂,並不能夠長久,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給自己留下禍根。貪慕權位利祿得寸進尺;恃才傲物耀人眼目,這些是應該引以為戒的。否則,富貴而驕,便會招來禍患。過多的財富不但不能長久且對人有害,面對利益,我們要努力做到「見素抱朴,少私寡慾」,以至無知無欲,沒有名、物之知,沒有巧、利之欲。而最能保持這種樸素天性的,就是知欲全無的嬰兒。所以,老子提出「復歸於嬰兒」,像嬰兒一樣保持純潔朴實、恬靜無欲的本性,減少私慾雜念,這不只是老子個人的道德修養之道,也是老子對管理國家提出的治國方略。如果人人都保持自身本來的純朴狀態,內心淳厚無妄念,行為樸素而自然,那麼人與人之間就沒有巧詐與欺騙,盜賊也就沒有了。
三、道――老子人生追求的終極歸宿
「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經》以「道」字開篇,「道」也是其中出現最多的一個字眼,可以說整個《道德經》都是圍繞著一個道字展開的。《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才是老子終其一生的追求。那麼,「道」到底是什麼呢。
雖然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就說道是不可言說的,但是在後面的篇幅里還是為我們竭盡所能的對道作了一番描述。《道德經》第四章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第十四章中寫道:「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第二十五章說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道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真實存在,它是產生宇宙萬物的總根源,也事物發展的規律,即存在萬物之中又是萬物的根本。道,即抽象又具體,即不可捉摸又有跡可循,老子把道總結為:「玄之又玄,眾秒之門」,道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洞悉宇宙天地萬物變化奧妙的門徑。
道如此高深、玄妙,對道的具體運用老子也舉例作了具體說明,《道德經》第三十二章說:「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第三十七章寫道:「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侯王如果能夠依照「道」的原則為政為民治理天下,百姓們將會自然地歸從於他,萬事萬物就會自我化育、自生自滅而得以充分發展。「道」存在於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歸流於它,使萬物自然賓服。
那麼如道是如何存在的呢?《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寫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字在這里是效仿的意思,「自然」並非我們今天所說的自然界的自然, 「自然」一詞在《道德經》第十七章就已經出現,「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意思是,事情辦成功了,老百姓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自然」在這里是形容詞,即事物自然而然的存在,自然而然的發展。「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也是同樣的意思,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而道純然自然,本來如此。道衍生萬物而任其自然發展,並不對萬物妄作干涉,這便是「道」的存在方式「無為」。而正是這種「無為」,使得萬物蓬勃生長,生生不息。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人人都能從老子的《道德經》中學到不同的道的智慧,「身先」、「民治」、「成其私」、「成其大」、「為天下貴」、「為百穀王」,而老子自己所追求的道,卻並不是一個結果,而是而是整個生命過程。見素抱朴、處無為之事,與道法一致,最終達到天人合一。天道長久,不生不滅,將自己化入天道,是一種超越物質而在精神意義上的追求。「道乃久,沒身不殆」,這,正是老子所追求的。


【參考文獻】
[1]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2]朱貽庭.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許啟彬.《道德經》的生命倫理精神探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4).

② 中央電視台法制節目道德觀察,余柏初被合法夫妻章碟弄走220萬,章碟還在外面有了男人孩子這事後來怎

太賤了,還懷著孕,做些個泯滅人性的事,不給肚子里的孩子積點德嘛,生出來就是個現世報

③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詳解

老子《道德經》八十一章中的第一章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這是老子寫《道德經》的開宗明義之句,其分量是極重大的。如果這個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沒有弄清楚,那麼以下整本《道德經》都沒有法子好好地讀下去,更不要說如何去正確理解和實行了。然而,這個「道可道,非常道」一句六字中,最關鍵的問題乃是:「常道」二字,到底應該怎樣詮釋、怎樣理解呢? 論者或謂,老子既然說出一個「常道」來,而未加進一步的解釋,正好給後人留有餘地,幫他解釋發揮。縱觀古今,對「常道」的解釋大致分成兩類:一是本著「六經注我」的原則,憑借自己的想像力與思辨力,創造或嫁接出一個「常道」的意義來;二是本著「我注六經」的原則,從《道德經》里去找「相近」的字眼,然後把它們「栽」到「常道」身上去。 如前者的方式,就是認為「常道」即是不可思議的、永恆不變的,那麼它必定是超越於萬有之上,或超越於可道之道的一種「東西」。現存《道德經》註解,《河上公章句》雖歸「六經注我」一類,但以長生成仙為旨趣,其所謂「常道」乃「自然長生之道」,故不入此類之大流。後世解老思想之大流,至少可以上溯到王弼。他的《老子注》被歷代官學各界奉為「通行本」,他對此六句的解釋是:「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到唐高誘在註解《淮南子·泛論訓》時,開始直白地說:「常道,言深隱幽冥,不可道也。」推到《關尹子》(偽書):「不可言者,即『道』。」達到了極端。從古至今,不知道有過多少人注釋過《道德經》,恐怕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這么解說的:「可以被人說明的道,就不是那永恆不變的道。」或者是:「道可以說出來的,就不是那一成不變的永恆之道。」或許有人用些不同的字眼,但總體意義,都是相差無幾。我們查看過《道德經》的16種英文譯本,這句話都被翻譯為:「The Tao that can be spoken of is not the eternal Tao.」有些譯文變易一些字眼,也於大意無害。可見中外古今,俱是這般解說,就應該是鐵定了的,不容別人置喙!可是仔細推敲起來,這種訓釋的本身,不僅文法上有問題,意義和邏輯上都自相矛盾。 「道可道」中,第一個「道」字是名詞,第二個「道」字是動詞,「可」字是副詞。第一個「道」字是一個總體的名稱,它的內涵應該是整本《道德經》的內容。「可道」,是去界定頭一個「道」字,說它是「可以說明」的,引申來說,就是「可以思議」的。因為「言」為「心聲」,必先有思,後才有言。根據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如:「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35章)「道沖而用之。」(4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41章)「以道佐人主。」(30章)等等。這「道」不僅可以思維,可以議論,可以闡明,而且可以施行,並且很有實用價值。因此,「道,可道(言說和遵循)。」 這句話是沒有什麼可以懷疑的了。反之,古今解老者流,以「道」為不可言,與《道德經》自相矛盾,就大錯而特錯了。 可是,跟著來的「非常道」這一句話就出了問題。這個「非」字一般人都把它當「不是」講,「常道」是一個專有名詞,在五千八百多言的《道德經》中,只出現了這一次。「常道」可以當「平常之道」、「正常之道」講,也可以當「永恆之道」、「不變之道」講。二字《楚簡》本不存,證諸《帛書》本,原為:「道,可道也,非恆道也。」今本以「常道」為「恆道」,蓋為漢人為避文帝劉恆之諱而改。把「常道」解釋成「不變的永恆之道」,乍然觀之,似乎比較接近「合理」,而古今中外一般學者也大都是這么解釋的。把「道可道,非常道。」前後兩句話連接起來,就自然變成:「那可以思議的道,【但,並】不就是那不變的永恆之道。」這樣初讀起來,似乎沒有什麼不妥,不過,如果我們把這句話反轉來讀,「常道乃不可道之道。」就是「那不變的永恆之道是不可思議的,不可言說的,不可施行的,不可實用的……。」這樣一來,問題可就大了。 我們接著必定要問:第一,這個「常道」到底是個什麼東西?老子既然提出這個名詞,為什麼不說它是什麼,給它特別下個定義?第二,老子既然只提出而不加說明,大概是因為它是不可以說明的。既然是個不可說明的東西,那麼提它出來做什麼?第三,老子在《道德經》第一句里,就提出一個「常道」的概念,可見是很重要的,甚至於比第一個「道」字還重要些。可它又是一個永遠無法「接觸」到的東西,那麼把它放在第一句話里,除了「否定」了第一個「道」的總體意義上的重要性外,還有什麼作用?第四,老子既要些寫《道德經》來傳「道」,而第一句話,就把「道」否定了,這是何苦來哉?因為除了「永恆之道」以外,就是相對的、暫時的、不穩定的「道」。用整本書來描寫那樣無謂的相對的「道」,又所為何來?第五,在短短有限的五千八百個字里,要說「宇宙論」、「本體論」、「目的論」、「方法論」;還有政治、社會、經濟、軍事,甚至於策略。這么多東西,為何還提出一個毫不相乾的「常道」來?如此等等,還有許多連帶的問題,問不勝問。總之,是老子自己矛盾呢?還是解讀老子的人矛盾? 實在地說,老子一書,「無」之以為用,「有」之以為利,非不可言說者也。老子曰「美言」,曰「言有君」,曰「正言若反」,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皆言也,皆可道可名。而以「常」謂不變不易,實為解老者之偏。 有些人強調「不可道的常道」,是把「常道」放在「道」之上的說法,等於替老子建立了一個「自在天」。佛教不立「自在天」,就是佛教不相信創世主。其他如猶太—基督教,就有一個全智全能、自在、永在、無所不在的創世主「耶和華」,回教稱「阿拉」,儒教中也有自己的「天」、「上帝」。這個創世主是有人格的。把「常道」看成了創世主一類地東西,甚而至於把老子這個「人」變成了個創世主。這個「命題」,牽涉到了由哲學到宗教的演繹,內容十分龐雜,不是本文的重點,只好到此打住。 有些人根據《道德經》說:「復命曰『常』,知『常』曰明。」(16章)意思是說:回復到根本(如葉落歸根),就叫做「常」。知道(認識)「常」的,就叫做「明」。他們把這句話說成:回復到根本就是「常道」,認識「常道」的,就是聰明。這似乎太簡易了,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那《道德經》第一句里的「常道」,應該是個很重量級的奧秘字眼,而且註明了是「不可道」的。怎麼在這里就這樣輕而易舉地馬馬虎虎地就「說明」了那個「常道」?知道葉落歸根就是「常道」,知道「常道」的就是聰明。這有什麼神秘不可說的地方?這個「常」字分明不是「常道」,應該是「常理」、「常規」或「常識」。不然,那個不可思議的一成不變的永恆之道,不就成了個「紙老虎」了嗎?其次,例如「見小曰明,……是謂襲『常』。」(52章)意思說:見得到微小之處,叫做聰明,……這就是因襲了「常道」。還有,「知和曰『常』,知『常』曰明。」(55章)這些地方,帛書《老子》用的也是「常」字,而不是由「恆」改成「常」字的,分明不能就把它認作第一章里的那個「常道」講,把它們當作同一回事。 如後一類的方式,雖然因王弼的引領而使絕大多數人盲從,但也並不是沒有一兩個獨立思考的古今人士。古今研究《道德經》的學者們,對首章之句,不是沒有另一種的讀法和解釋。他們把這句話做了這樣的解讀:「道,是可說明的;道,不是一成不變、永恆的。」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經疏》的解說接近於這種觀點:「道者,虛極妙本之強名也,訓通訓徑。首一字標宗也。可道者,言此妙本通生萬物,是萬物之由徑,可稱為道,故雲可道。非常道者,妙本生化,用無定方,強為之名,不可遍舉,故或大或逝,或遠或返,是不常於一道也,故雲非常道。」然而2000多年來,持此論者可謂鳳毛麟角。當代著名學者朱謙之先生在此基礎上給予更高度的概括和總結,他說:「老子著五千之文,於此首發其立言之旨趣。蓋『道』者,變化之總名。與時遷移,應物變化,雖有變易,而有不易者在,此之謂常。自昔解《老》者流,以道為不可言。……不知老聃所謂道,乃變動不居,周流六虛,既無永久不變之道,亦無永久不變之名,故以此應物,則『建之以常無、有』(《莊子·天下》),言能常無、常有,不主故常也。不主故常,故曰:『非常』。常有、常無,故曰:『復命曰常』(16章);『知和曰常』(55章)。常,即非常也。」(《朱謙之文集》卷3《老子校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他把老子所說的「道」,定義為「變化之總名」,因為《周易》是周朝具有代表性的學術,「易」就是變化,宇宙萬有都在陰陽的相激相盪、相輔相成中變化無窮。《易經》的大前提是:一切事物都在川流不息地變化,所以稱之為「易」。但變化不是沒有規則的亂變一通,它是有一定的法則的,所以稱之為「易簡」。一切事物都在川流不息的變化中,卻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那就是「變化」的本身。變化的本身是不變的,也是不許變的。因為如果「變化」的本身都變了,那就變成沒有變化了。這樣就會破壞了大前提。所以稱之為「不易」。「不易」已經被包藏在「變易」之中,因此不必再作單獨強調。這一點與老子整體思想沒有什麼不通之處。老子說:「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23章)天長地久,四時變化,都是可變可易,安有所謂「常」者哉?這種解法完全破解了 「不可道的永恆不變之常道」。 如果把「常道」仍看作一個專有名詞。應該著重研究的就在這個「非」字上。「非」字可以當作「違背」解,可以當作「錯誤」解,……也可以當作副詞「不是」解。問題是:「非」字能不能當作「無、沒有」解?考諸古籍,《書經·大禹謨》:「後非眾,罔與守邦。」孔穎達疏:「君非眾人無以守國,無人則國亡。」其次,《元史·食貨志》:「民非食貨則無以為生。」近代鄒容《革命軍·革命之原因》:「一兩之稅,非五六兩不能完,務使鬻妻典子而後已。」以上之例,都是把「非」字當作「無、沒有」解。如果「道可道,非(無、沒有)常道。」那麼就徹底否決了常道的存在。排除了因「常道」而帶來的困擾,和朱、林二人殊途而同歸,也徹底解決了矛盾。不過,這里比較更直截了當。 另外,還有一種讀法,就是把「非常」兩個字連用,當作形容詞,去形容最後那個「道」字。也就是把這句話解讀成:「道是可道的,是非常的。」就是說: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談的「道」,既是可思議的,也是特殊的,不是一般普通的道。唐代道士李榮曰:「道者,虛極之理也。……聖人慾坦茲玄路,開以教門,借圓通之名,目虛極之理,以理可名,稱之可道。故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非常道者,非是人間常俗之道也。」(《道德真經注》)其意為:道即虛極之理,理是可以說的,所以道可道;但這個道不是人間常俗之道。今人已有一些學者認識到這層意義,郭世銘先生《老子就竟說什麼?》一書(華文出版社1999)以注原書思想的內在一致性而超群出眾,他說:「整個句子的意思是『道是可以說清楚的,但不是人們一向所說的那樣』。也就是說在老子之前以及老子同時別人也在講道(事實的確如此),不過老子認為他們講得都不對,現在要重新來講。」這種解釋,即使並非老子要表達的原意,也道出了老子《道德經》蘊含的思想特徵。不難想像,在老子寫書的時代,社會上還存在了一些別的「道」,例如,周朝開國是的先王禮樂之道;鄭子產的治道;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管夷吾之道;至少還有與老子同時,周遊列國的孔子,到處宣講的堯舜之道、《大學》《中庸》之道、宗祧體制下的孝道。……老子以作者的身份,把自己的著作,做了說明,給它一個與眾不同的定位,不是沒有道理的。不然他如何能開道家學派之先河! 老子是一位大智大慧的人。他的書中有些話,都要叫人轉幾個圈圈,才能理解(辯證邏輯)。他這《道德經》的第一句話,是不是「埋伏」了什麼「機關」在內?因為如果第一句話就解歪了,那麼以下就不知道要歪到哪裡去了。如果解讀的人沒有「真知卓識」,遽而發言,就應了「言者不知」(56章)的話了。按老子的話,本來是:「甚易知,甚易行」 (70章)的,可偏偏就「天下莫能知,莫能行。」(70章)因為老子老早就知道:天下人多愛自作聰明,會把最簡最易的事,弄得復雜萬分,就掉到自己的陷阱里,出不來了。他就明說:「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70章)因此,「知我者,希。」(70章)大多數的人把老子第一句話就解歪了。對老子能不能有真知灼見,就在這第一句話上,馬上就現底。莫非「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老子「埋伏」下的「試金石」?這樣說來,老子真偉大啊!真是微妙玄通。

④ 什麼樣的人很難相處

1、太過驕傲的人


  • 驕傲的人在與人的交往中,總是覺得自己很優秀,一種高高在上的樣子。在自己眼裡,其他人總是低自己一等,別人就不願意和他交往,即使是那個人很有實力,能力也不錯,但就是自己一個人形單影只。做任何事的時候常常會高估自己,認為別人不可能做得比他好;還有盲目的自信,做事的任何錶現和行為都顯得驕傲自大。

⑤ 道德經佳句

1. 【孔子、孟子、道德經中的名言警句50句】

1、道,可道,非常道.2、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4、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5、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6、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7、虛而不屈,動而愈出.8、多言數窮,不如守中.9、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10、綿綿若存,用之不勤.11、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12、上善若水.13、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14、金玉滿堂,莫之能守.15、功遂身退,天下之道.16、生而不有,長而不宰.是為玄德.17、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18、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19、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20、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21、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22、致虛極,守靜篤.23、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24、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25、道之為物,惟恍惟惚.26、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27、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28、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29、企者不立;跨者不行.30、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1、重為輕根,靜為躁君.32、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33、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神明.34、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35、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36、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37、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38、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39、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40、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4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42、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43、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44、柔弱勝剛強.45、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46、不欲以靜,天地將自正. 47、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48、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49、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50、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2. 道德經的名言和注釋10條就好

《道德經》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⑾,眾眇之門.[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道德經》第二章[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道德經》第三章[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譯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下就不會不太平了.《道德經》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譯文]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一視同仁,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愛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一視同仁,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道德經》第七章 [原文]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譯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道德經》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譯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道德經》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譯文] 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做的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道德經》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譯文] 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3. 《道德經》經典的句子有哪些

《道德經》全文——數數看看,有多少耳熟的句子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如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 ,其下不昧。

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 兮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累累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

4. 《道德經》好詞好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百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老子道德經經典句子

1、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2、鄰國相望,雞犬度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3、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4、吾所以有大患回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5、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答;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5. 道德經中的名句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弗也。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第七章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6. 道德經的名言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老子《道德經》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老子《道德經》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道德經》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老子《道德經》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老子《道德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老子《道德經》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老子》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老子《道德經》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老子《道德經》

7. 道德經中比較經典的句子隨便什麼都可以,只的比較有

鏡花水月7o圯 :你好。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六十四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二十五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第八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第四十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第二章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第五十章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恆也。 ——第二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三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第五章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 第五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第七十六章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第七十七章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第四十九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第四十九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第五十一章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五十一章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四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第八十章。

8. 求《莊子》或《道德經》的名句摘錄及翻譯,知道的請說,謝.

莊子名言 」人生天地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 」的意思及理解分析.人類生長在天地之間,象小白馬在細小的縫隙前跑過一樣,只是一眨眼間而已.白駒過隙 bái jū guò xì 〖解釋〗白駒:白色駿馬,比喻太陽;隙:縫隙.象小白馬在細小的縫隙前跑過一樣.形容時間過得極快.〖出處〗《莊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卻,忽然而已.」 〖示例〗~,日月穿梭,才見梅開臘底,又早天氣回陽.「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臬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世人終生奔波於名利而不見有所作用,疲憊不堪而不知自己的歸宿,太悲哀了)––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此即彼,彼即此,彼無是非的區別,此也無是非的區別)––––– 「天地一指,萬物一馬」(天地只有一種元素,萬物紛紛也只是一類)– 「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對人間之外的事,聖人暫且懸置它而不探討;對人間之內的事,聖人陳述它但不主觀地評判)– 「昔者莊周夢為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過去,我莊周夢見了蝴蝶,栩栩然飛行的蝴蝶.……但醒來之後,我搞不清是我莊周夢見了蝴蝶,還是蝴蝶夢見了我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也」(我們的生命有限,而知識無限,以有限對付無限,必然陷入困境)–––。

熱點內容
合同法關於延遲付款的違約金 發布:2024-11-19 05:32:38 瀏覽:489
經濟法基礎聽誰的課 發布:2024-11-19 05:24:02 瀏覽:718
經濟法中帶薪休假期限 發布:2024-11-19 05:15:58 瀏覽:733
醫療機構規章制 發布:2024-11-19 05:10:27 瀏覽:482
兩人私下簽的協議書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9 04:33:23 瀏覽:592
帶著道德經穿越的小說 發布:2024-11-19 04:30:25 瀏覽:344
勞動法不與員工續簽合同的規定 發布:2024-11-19 04:25:26 瀏覽:859
重慶法律咨詢顧問工資 發布:2024-11-19 04:00:48 瀏覽:615
南通大學法律碩士 發布:2024-11-19 03:35:22 瀏覽:887
法學新生導論 發布:2024-11-19 03:22:01 瀏覽: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