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助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㈠ 全面依法治國,摧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的兩大基本杠桿是
全面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的兩大基本杠桿是民主和法治專。全面依法治國屬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個總目標,既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性質和方向,又突出了工作重點和總抓手,具有綱舉目張的意義。
(1)法治助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擴展閱讀
經驗和教訓使我們黨深刻認識到,法治是治國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亂。什麼時候重視法治、法治昌明,什麼時候就國泰民安。
什麼時候忽視法治、法治鬆弛,什麼時候就國亂民怨。」在我們這樣一個大國,要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必須把全面依法治國堅持好、貫徹好、落實好。
㈡ 怎樣理解「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體系與能力現代化的具體落實
強調「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法治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核心要求,完全符合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治國理政基本方略不斷完善和發展的客觀要求。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到2020年確保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並且對小康社會提出了諸多新要求。其中一項重要要求就是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這里涉及兩個重要概念:「國家各項工作」的范圍和「法治化」的判斷標准。《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升到「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的高度來認識,很顯然,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之間存在著邏輯上的遞進關系和政策上的連續性。從邏輯上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法治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評判指標,同時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的必要條件。沒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法治化」,就沒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首先必須達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法治化」。
「法治化」與「現代化」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從建設「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角度來看,「法治的現代化」與「現代化的法治化」的任務具有同等
重要的意義,「法治化」與「現代化」必須齊抓共促、齊頭並進,才能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項事業健康有序地向前發展。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法治化」是伴隨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不斷向前發展的。從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十六字方針到黨的十八大提出「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十六字方針,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指導思想實現了歷史性跨越,以保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目標的社會主義法治的現代化進程也得到了快速發展。以新十六字方針為依據,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時代主題,圍繞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各項要求,提出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確保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以及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法治化」的具體任務,為全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法治化的制度依據和實踐基礎。
㈢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實現什麼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實現實現現代化過程中中促進國家治理體系與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
法治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成果,也是現代社會治理的智慧結晶。中國這樣一個超大規模的發展中國家,當然應該選擇人類最文明、最科學的治理方式,那就是法治。
法治又有資本主義模式和社會主義模式之分,所以中國必須立足國情,探索適合自己的法治體系,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在宏大的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格局之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國家治理的深刻變革,也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不可或缺的堅實保障。
我們之所以要選擇法治,也是從我國的歷史傳統及近現代的探索中總結出來的。在長達幾千年的歷史傳統中,我們國家一直是崇尚德治的,法治處於輔助地位。
但進入近現代以來,為了使國家更加富強繁榮,無數仁人志士對如何治理國家進行了一代又一代的探索。中國共產黨人將中國傳統和西方先進理念結合在一起,用馬克思主義作為根本指導,進行了長達兩個甲子的探索,最後得出了科學結論。
(3)法治助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擴展閱讀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道路。
新時代謀劃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主軸,深刻把握我國發展要求和時代潮流,把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繼續深化各領域各方面體制機制改革,推動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㈣ 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把什麼貫穿到基層治理各個領域各個方面
要把依法治國貫穿到基層治理各個領域各個方面。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深化「黨建引領+依法治理」。堅持把黨建引領貫穿到基層依法治理工作始終,落細落小依法決策、依法行政、社會法治、全民普法、公平正義、權力制約「六大工程」。要落實好黨委研究決定基層治理重大事項制度。
依法治國實施注意事項:
1、更加註重貫徹「穿透式」監督理念。在辦理行政訴訟監督案件中,透過對審判行為與審判結果的監督,加強對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審查。一方面,對於合法合理、符合法治理念的行政裁判和行政決定,應當依法予以支持,保障國家法律的統一正確實施,維護執法司法權威。
2、積極探索訴訟活動涉行政處罰法律監督工作。以加強對刑事處罰與行政處罰交叉、行政機關處罰不到位問題的監督為重點,加大對訴訟活動中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職責致使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個人或者組織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情形的法律監督力度,完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銜接。
3、深入貫徹實施民法典,促進公權力規范運行。辦案中,要注重以民法典為標尺,從行政行為的程序、依據等方面入手,對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對發現的普遍性、傾向性問題及時發出檢察建議督促糾正。
㈤ 如何理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從政治屬性來看,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的政治領導和政策推動下治理國家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其本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集中體現。
從治理結構來看,國家治理體系主要包含經濟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社會治理、生態治理和黨的建設六大體系,且這六個體系不是孤立存在或各自為政的,而是有機統一、相互協調、整體聯動的運行系統。其中,經濟治理體系中的市場治理、政治治理體系中的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體系中的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中三個最核心要素。
從治理目標來看,就是要實現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一是規范化,無論政府治理、市場治理和社會治理,都應該有完善的制度安排和規范的公共秩序;二是法治化,任何主體的治理行為必須充分尊重法律的權威,不允許任何組織和個人有超越法律的權力,真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三是民主化,即各項政策要從根本上體現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主體地位,各項制度安排都應當充分保障人民當家做主;四是效率化,國家治理體系應當有效維護社會穩定和社會秩序,有利於提高經濟效益和行政效率;五是協調性,從中央到地方各個層級,從政府治理到社會治理,各種制度安排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相互協調,密不可分。在這五個目標中,能否實現法治化對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是至關重要的。剛剛結束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閉幕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強調指出: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充分發揮法治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認識和把握治理能力現代化:
首先,從治理主體角度講,有效的治理,突出強調社會公共事務的多方合作治理。過去我們的社會管理存在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就是管理主體的政府一家獨攬,市場、社會、民眾的力量比較薄弱,甚至缺席,這導致了社會治理的過度行政化,造成了社會資源配置效率的低下。通過改革,從政府與市場關系而言就是要回歸市場本位,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這是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從政府與社會關系而言就是要回歸人民本位,讓人民群眾以主體身份參與到社會治理中去,實現自我治理,這是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突破點。
其次,從權力運行角度講,有效的政府治理,必須合理定位政府職能。原來政府承擔了其他主體的許多職能,現在要通過簡政放權,放權於市場、放權於企業、放權於社會,明確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權力的邊界范圍。在此基礎上,順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和要求,推動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
最後,從組織結構角度講,有效的治理,必須以科學合理的政府組織結構為基礎。重點是要優化政府職能配置、機構設置、工作流程,完善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行政運行機制,用機制再造流程、簡事減費、加強監督、提高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