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法學
1. 焦仁和的訪問大陸
前台灣海基會秘書長焦仁和先生日前參加「情系中原——兩岸文化聯誼行」活動,參訪了黃帝故里、河南博物院、殷墟遺址、龍門石窟等人文景點。焦仁和說最令他驚訝的不是中原悠久的歷史,倒是河南的經濟建設讓他印象深刻。「想像中,這里比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落後,但是這次跑了河南三分之一的地方,看到這里的建設都是非常有遠見的,比如河南公路網路的建設。每個風景的維護、整理和管理,也都是世界一流的水平。」焦仁和首先對中原的經濟建設和管理表達敬佩之意。焦仁和說,從小讀書,父親、母親就告訴他要「左圖右史」,之後就養成了這個習慣,不論是讀《史記》或讀《三國演義》 ,都要把地圖擺在旁邊,對照看。所以不僅是對中原,包括四川、湖北、湖南、陝西等等,在腦子里是很具體的。這次旅途中,焦先生從一些地方走過,腦子里就冒出京戲的劇名,「比如到了孟津讓我想到《釣金龜》,中牟又讓我想起《捉放曹》。看到這些地名和名詞,就回想起過去受到的教育,那些歷史故事開始在腦子里迴旋。」
他表示,當然百聞不如一見,大陸很多地方都希望去,黃山、張家界是下一個目標,西安和東北也是他嚮往的地方。自信對中國文化有深厚感情,焦仁和說,在文化的認同上,他甚至比一些大陸的中國人更中國人。談到兩岸交流,焦仁和說這是他的老本行。他一直有一個信念,就是兩岸之間一定會越走越近,兩岸文化上的同根同源是沒辦法否定的。「兩岸從過去那麼尖銳對立、你死我活,到現在相互交流這么頻繁,很不容易,但是可以做得更好。」
焦仁和認為,兩岸的交流應該從多建立民眾的感情,增加了解,降低敵意。不要因為政治而影響經貿以及民眾感情交流,那樣就會因噎廢食。目前他擔任台灣信和國際法律事務所所長,並任中國文化大學法研所教授,「我們與福建的法學界成立海峽法學論壇,主要是針對大陸方面即將出台的法律,每年八月開一次會,進行討論。」
因為擔任過海基會秘書長,焦仁和接觸過大陸很多人,他表示現在雖然是在野之身,但兩岸交流溝通是過去的工作,也是他今後一輩子希望從事的工作。同時他也表示,他做事的哲學是「隨緣報國,量力助人」,如果有需要,願意為兩岸做一些事情,並會盡其所能,但不會去努力爭取這樣的機會。問及是否還會從政,焦仁和笑說,今後大概不會。「我現在刻意不去參加政治活動,不要再把自己的前途命運,系於某一個人或政黨的起落上。希望在下半生,自己去創業,規劃生涯。」
2. 吳國平的人物生涯
主要研究方向:民商法學。在法律出版社、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廈門大學出版社、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民法原理與實務》、《婚姻家庭法原理與實務》、《婚姻家庭法新論》、《合同法原理與實務》、《中國民法學》、《物權法》、《婚姻家庭與繼承法》、《婚姻家庭立法問題研究》、《經濟法概論》等專著、合著及主編教材共8部;在《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大連海事大學學報》、《江南大學學報》、《上海政法學院學報》、《廣西大學學報》、《北方法學》、《行政與法》、《政法學刊》、《甘肅政法學院學報》、《海峽法學》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40多篇。其中論文《監護概念與性質辨析》發表於《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5期,被收入《新華文摘》2009年第3期「論點摘編」欄目。主持完成司法部部級科研項目《高等法律職業教育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研究》、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課題《涉台民商事法律問題研究》等多項省部級以上課題。
科研項目:
1.《高等法律職業教育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研究》,國家司法部科研項目
2.《涉台民商事法律問題研究》,國務院台辦委託課題
3.《法律基礎知識課程改革與教材建設》,國家教育部科研項目
4.《業主委員會相關法律問題研究》,福建省教育廳課題
5.《我國監護立法問題研究》福建省社科基金項目
著作和教材:
1.《婚姻家庭法新論》,專著,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合同法原理與實務》,參編,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3.《物權法》, 副主編,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4.《中國民法學》,主編,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5.《婚姻家庭與繼承法》,副主編,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6.《婚姻家庭立法問題研究》。專著,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7.《經濟法概論》,主編,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8.《婚姻家庭法原理與實務》,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論文:
1.《我國夫妻人身關系立法完善問題探析》,《大連海事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
2.《侵犯配偶權行為的法律規制》,《江南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3.《收養棄嬰中的非法行為及法律規制》,《行政與法》2006年第10期;
4.《特殊收養行為的法律規制》,《廣西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
5.《夫妻生育權沖突的法律救濟》,《政法學刊》2007年第4期;
6.《監護人主體資格法律制度的檢討與完善》,《廣西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
7.《論業主團體法律地位的確立》,《北方法學》2008年第5期;
8.《監護概念與性質辨析》,《江南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轉載於《新華文摘》;
9.《非婚同居的法律規制新探》,《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
10.《好意同乘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及其法律適用》,《海峽法學》2010年第1期。
科研獲獎:
1.《高等政法職業教育考試模式新探》,《職業技術教育》2004年第32期,獲得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第七屆(2005年「鵬博士杯」)全國職教優秀論文評選二等獎;
2.《收養立法完善的思考》,《福建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獲得中國法學會婚姻家庭法學研究會第二屆優秀論文獎 。
3. 王軍的主要論文及著作
著作
1.專著:《WTO保障措施成案研究(1995-2005)》,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出版,42.7萬字,王軍、郭策、張紅著,本人完成40%。
2.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遠程教育系列教材:《國際商法》,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共41.9萬字,沈四寶、王軍、劉剛仿著,本人完成30%。
3.譯著:《美國法律史》,法律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共23.7萬字,全書共9章,本人完成前5章。
4.編著:《美國商業特許經營法案例選評》,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共41萬字,第一作者,本人完成60%。
5.編著:《美國侵權法》(英文案例教材),第一作者,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30.8萬字,本人完成60%。
6.專著:《侵權法上嚴格責任的原理和實踐》,法律出版社2006年出版,30.5萬字,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成果。
7.編著:《美國合同法》(修訂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37.6字。
8.編著:《美國合同法案例選評》(增補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36.5字,本人完成80%。
9.主編:《侵權行為法比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出版,共64.6萬字。
10.第二主編:《國際商法論叢》第一卷至第九卷,由法律出版社於1999年至2008年出版;各卷篇幅約50萬字左右,其中均有本人文章。
11.編著:《國際商法》,由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於2003年出版,本人完成合同部分,11萬字。
12.專著:《合同沖突法》,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共26萬字,本人完成70%。
13.編著:《國際私法案例教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全書共28.6萬字,本人任主編並完成全書的89%;被指定為中國司法部直屬院校指定教材。
文章
1.「英國人身傷害之非金錢損失賠償制度研究」,載於《北方法學》2009年第1期,第19頁,第一作者(與劉春梅合作)。該文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D412《民商法學》2009年第5期全文轉載。
2.「德國侵權法上一般人格權制度及其利益權衡原則」,載於《山西大學學報》(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CSSCI)),2008年11月,第31卷第6期,第80頁,第一作者(與王夢晗合作)。
3.「德國侵權法上的人身傷害撫慰金制度」,載於《暨南學報》(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CSSCI來源期刊),2008年第6卷,第30卷第6期,第27頁,第一作者(與粟撒合作);該文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D412《民商法學》2009年第3期全文轉載。
4.「論中國立法吸納外國法方式之演變」,載於王衛國主編:《21世紀中國民法之展望》,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439-445頁,第一作者(與高建學合作)。
5.「侵權法上損害證明的確定性」,載於《政法論壇》2008年第26卷(與王秀轉合作);該文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D412《民商法學》2008年第12期全文轉載。
6.「過錯能否取代違法性」,載於《檢察日報》2008年10月9日。
7.「現代保險體制下機動車方對非機動車方的責任比較研究」,載於《環球法律評論》2008年第三期,第一作者(與高英偉合作)。
8.「歐盟法中的公共政策及其對國際商事仲裁的影響」,載於《國際商法論叢》第9卷,2008年5月,第一作者(與高英偉)。
9.「英國法上的名譽權保護」,載於《法學雜志》2008年第2期,第一作者(與王軒)。
10.「侵權受害人因侵權而獲益的後果」 載於《月旦民商法雜志》,2007年第12期,第一作者(與沈雨青)。
11.「機動車造成行人損害保險人該承擔何種責任」,載於2007年11月26日《法制日報·周末》第3版。
12.「道路交通法的修改應當與和諧社會的構建相一致」,載於2007年11月11日《法制日報·周末》第2版。
13.「過失的概念研究」,載於游勸榮主編:《區域經濟一體化與權益保障研究》(2006年8月中國法學會主辦、兩岸三地共11家法學組織和法律機構承辦 「第四屆海峽法學論壇」會議論文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218?225頁,第一作者(與高建學)。
14.「歐盟保險法的統一進程」 ,載於《河北法學》2007年第8期,2007年8月,第一作者,(與沈雨青)。
15.「歐盟合同法律適用制度的演進」,載於《清華法學》(創刊號)2007年5月,第1卷(總第1期),第一作者(與王秀轉)。
16.「依法確認民事訴訟主體,正確確定案件審理范圍」,載於《人民法院報》2007年5月14日,第5版。
17.「歐盟法對企業合並的規制」,載於《河北法學》2007年第3期,2007年3月,第一作者,第一作者(與謝琳)。
18.「侵權法上『物的行為』研究」,載於《河北法學》2006年第5期,2006年5月。
19.「美國公司法的發展演變」,載於《國際商法論叢》第8卷,2006年10月第一作者。
20.「大陸法系侵權法上嚴格責任比較研究」(第二部分),載於《國際商法論叢》第7卷,2005年3月,2.5萬字。
21.「大陸法系侵權法上嚴格責任比較研究」(第一部分),載於《國際商法論叢》第6卷,2004年8月,6.5萬字。
22.「關於國際經濟法與國際商法的學科設置的思考」(第一作者),載於《山西大學學報》(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山西省一級期刊),2004年第4卷第69頁。
23.「國際商法的研究對象」,載於《國際商務》(貿易經濟類核心期刊),2004年增刊,第88頁。
24.「在我國試行先例判決制度兩個基本問題」,載於《河南社會科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河南省一級期刊)2004年第2期,第13頁。
25.「略論對大陸法和英美法的兼收並蓄」,載於《法制日報》2003年2月27日「理論專刊」。
26.「美國侵權法上嚴格責任的原理和適用」,載於《國際商法論叢》第5卷,2003年6月,7萬字。
27.「關於在法學類理論課程中進行『討論教學』的設想」,載於《國際商法論叢》第4卷,2002年4月,約1.3萬字。
28.「適用〈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仲裁案例兩則述評」,載於《國際商法論叢》第3卷,2001年5月,3.9萬字。
29.「評我國新合同法上合同轉讓的原則」,載於《國際商法論叢》第2卷,2000年8月,2萬字。
30.「關於在中國法律教育中進行案例教學的思考」,載於《國際商法論叢》第1卷,1999年9月,約1.2萬字。
4. 楊小軍的主要科研成果
主編《行政法》,中國經濟出版社1989年版。
主編《行政訴訟法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杜1989年版。
副主編高等政法院校規劃教材《行政訴訟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獨著《我國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理論研究》,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版。
主編《行政法學基礎理論研究》,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主編《行政訴訟法學》,陝西旅遊出版杜1999年版。
主編《行政法治探索》,陝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主編《行政強制與行政程序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副主編高等法律職業教育教材《行政法原理與實務》,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獨著《我國行政復議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6月版。
獨著《行政處罰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合著《法定行政程序實證研究》,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05年6月版。
分主編《當代中國行政法》,中國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獨著《國家賠償法律問題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版。
獨著《重大行政案件選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版。
獨著《行政訴訟問題研究與制度改革》,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版。
主編《國家賠償制度的完善》,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08年10月。
「二十世紀西方國家行政權的擴張」,《西北政法學院學報》1986年第2期。
「法院主持行政訴訟中的幾個問題」,《政治與法律》1987年第1期。
「試析行政訴訟和民事訴訟的差異」,《西北政法學院學報》1987年第3期。
「關於檢察機關參加行政訴訟的探討」,《法學與實踐》1988年第2期。
「濫用行政自由裁量權的法律思考」,《法律科學》1991年第2期,該文被《高校文科學報文摘》摘轉。
「內外行政法律關系的理論與實踐」,《法學研究》1993年第1期。該文被人民大學復印資料《法學》1993年第6期全文轉載。
「關於建立與完善行政法學分論體系的思考」,《法律科學》1994年增刊。
「行政訴訟補證問題探析」,《當代法學》1998年第3期。
「析行政訴訟上的授權與委託」,《法商研究》1998年第3期,該文被人民大學復印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1998年第11期全文轉載。
「行政處罰量化理論探析」,《法律科學》1998年增刊。
「政府機關推行合同管理應當遵守的若干法律規則」,《經濟改革》1998年第4期。
「我國行政法治的發展——制度與理論」,《人文雜志》1998年增刊。
「關於仲裁與第三人的法律思考」,《經濟改革》1998年仲裁專刊。
「論行政合同的特徵、法律性質」,《行政法學研究》1998年第2期。
「試論行政強制措施與刑事強措施的區別及其與行政訴訟的關系」,《甘肅政法學院學報》1998年第3期。該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訴訟法、司法制度》1998年第12期全文轉載。
「依法行政的概念新探」,《東吳法學》1998年號,蘇州大學出版社出版。
「經驗的民主與理性的憲政」,《法治研究》,1998年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
「正確認識我國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基本模式」,《中國法學》1999年第6期。該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訴訟法、司法制度》2000年第3期全文轉載。
「關於行政認定行為的法律思考」,《行政法學研究》1999年第1期。
「行政強制設定權的原則與規則」,《求是學刊》2000年第4期。
「國家賠償的歸責原則與歸責標准」,《法學研究》2003年第2期。
「怠於履行行政義務及其賠償責任」,《中國法學》2003年第6期。
「行政被告資格錯別「辨析」應該改成「辨析」」,《法商研究》2003年第6期,該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訴訟法、司法制度》2004年第3期全文轉載。
「程序違法撤銷與重作行政行為的限制」,《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
「對行政復議書面審查方式的異議」,《法律科學》2005年第4期。該文被在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資料復印中心報刊資料《憲法學、行政法學》2005年第10期上全文轉載。
「怠於履行職責的國家賠償責任」,《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國家賠償若干理論與實踐問題」,《中國法學》2005年第1期。
「和諧社會與糾紛解決制度」,《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05年5月號
「行政訴訟案件理論的發展與檢討」,《政法論壇》2005年第5期。
「中國國家賠償法的立法與實踐」,《中國法律》2005年12號。
「行政法律規范的沖突」,《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
「『會議紀要』與行政訴訟」,《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06年第6期。
「行政訴訟原告資格:影響與利害關系」,《法治論叢》2006年第4期。
「完善糾紛解決機制,構建和諧社會」,《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
「完善糾紛解決機制,構建和諧社會」,載於《和諧社會建設與糾紛解決法律制度的理論與實踐》,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年5月版。
「我國行政訴訟被告資格認定標准之檢討」,《法商研究》2007年1期。該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訴訟法學、司法制度》2007年第4期全文轉載。
「契約與依法行政」,《法學研究》2007年第2期。
「我國刑事賠償范圍辨析」,《人民檢察》2007年第18期。
「契約對行政職權法定原則的影響及其正當規則」,《中國法學》2007年第5期。
「政府應急法制體系建設的若干問題」,《中國應急管理》2007年第11期。
「從蘭州牛肉拉麵最高限價看政府如何依法行政」,《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08年第2期。
「國家賠償制度革新與國家賠償法的修改」,載於《憲法與行政法治演講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堅持科學發展觀,完善行政立法」,載於《加快法治政府建設的思考與探索》,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拒絕簽字致孕婦胎兒雙死亡案件的法律分析」,《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
「從法律視角看服務型政府」,《法治論叢》2008年第6期。
「市民要看政府『賬本』的法律分析」,《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09年第1期。
「試論行政作為請求權」,《北方法學》2009年第1期。
「行政不作為形式及其違法性」,《重慶工業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
「行政不作為問責的性質與構成要件」,《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獨著。
「論公民的政府信息知情權」,《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
「政府信息公開范圍的若干法律問題」,《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
「行政訴訟受案范圍之反思」,《法商研究》2009年第4期
「創新體制機制,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載於《政府法制載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中的作用研討會論文集》,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年10月。
「校園綁架案引發的『公開』討論」,《人民法院報》2009年12月20日。
參編法學研究生精品教材《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第22章,行政賠償,5萬字,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年5月版。
「消費券的法律問題」,國家行政學院《送閱件》,2009年3月10日。
「擴大住房公積金用途的法律問題需要認真研究」,國家行政學院《送閱件》2009年4月23日。
「重視使用少數民族語言宣傳教育的建議」,國家行政學院《送閱件》第52號。
「關於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的對策建議」,國家行政學院《送閱件》第59號,2009年11月11日。
「積極應對貿易摩擦維護國家經濟權益」,國家行政學院送閱件第46號,2010年5月18日。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之』潛伏』性缺陷」,《海峽法學》2010年第1期。
「城管執法機構性質與城管執法體制」,《行政管理改革》2010年第4期。
「『全裸』鄉政府所公開的信息」,《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10年第4期。
「契約與依法行政」,《全球時代下的行政契約》,2010年6月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
「契約與行政職權法定原則」,《全球時代下的行政契約》,2010年6月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
「國家賠償法修改問題研究」,《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
「城管執法機構性質與城管執法體制」,《行政管理改革》2010年第4期。
「『全裸』鄉政府所公開的信息」,《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10年第4期。
「官員問責從風暴走向常態 2009年被問責官員超7000」,2010年01月27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規范執法裁量權的制度建設」,《學習時報》2010年5月3日。
「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的法律問題」,載於《科學發展與行政改革》,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0年出版。
「積極應對貿易摩擦,維護國家經濟權益」,國家行政學院送閱件第46號,2010年5月18日。
「民族地區矛盾糾紛調處的問題與建義」,國家行政學院送閱件第84號,2010年10月28日。
5. 福建江夏學院的校史發展
福建江夏學院是福建省人民政府舉辦的省屬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於回2010年3月經教育部批准答正式建立,發展歷史如下:
2003年12月28日,在福建金融職業技術學院、福建財會管理幹部學院、福建政法管理幹部學院、福建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基礎上組建的江夏學院在閩侯大學城奠基。
2004年2月2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同意成立江夏學院(籌)。
2010年3月18日,經教育部批准,在福建經濟管理幹部學院、福建財會管理幹部學院、福建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和福建金融職業技術學院基礎上建立福建江夏學院,同時撤消四所學校的建制 。
2011年,福建江夏學院簽署《福州地區大學新校區高校聯盟協議書》,參與組建福州地區大學新校區高校聯盟(教育聯盟)。
2013年11月增列為學士學位授予單位 。
2018年1月,學校獲批為省碩士學位授予培育單位。
6. 福建江夏學院的前身
福建江夏來學院是1978年10月創建的福建銀行源學校,1985年5月在此基礎上成立福建金融職業技術學院,面向全國招生。
學校現有12個二級學院和3個教學部,開設38個本科專業,涵蓋20個一級學科和經、管、法、文、理、工、藝等7個學科門類。2017年,學校高質量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與福州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福建農林大學聯合培養金融、會計、法律、建築與土木工程、集成電路工程、教育管理等6個專業碩士研究生。2018年1月,學校獲批為省碩士學位授予培育單位。
學校現有院士專家工作站、省級「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省級社科研究基地、省級智庫、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級研究所、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省地方立法評估與咨詢服務基地,擁有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2個、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5個、省級學會和研究會4個。學校主辦《福建江夏學院學報》《海峽法學》等中文學術CN期刊。
7. 王軍的主要文章
1. 「法律教育的多元化走向」,載於沈四寶、王軍主編:《國際化法律人才培養探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34-45頁,楊貝為第二作者。
2. 王軍:「教學之道在於教會學習」,載於沈四寶、王軍主編:《國際化法律人才培養探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1-18頁。
3. 「侵權法上損害賠償的計算標准」,載於《法學》2011年第11期。
4. 「WTO爭端解決機制運行情況綜述(1995-2010年)」,載於《WTO爭端解決年度報告:2009-2010年》,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5. 「『巴西訴美國陸地棉補貼措施案』述評」,載於《WTO爭端解決年度報告:2009-2010年》,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二作者為戴萍。
6. 「比較法語境下的我國侵權責任法第2條」,載於《政法論壇》2011年第5期。
7. 「未成年人過失認定標准比較研究」,載於《國際商法論叢》第10卷,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95-267頁,劉鵬為第二作者。
8. 「經濟危機下我國開展反補貼研究的重要意義」,載於《國際貿易問題》,2009年第11期,第62頁,官松為第二作者。
9.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理論和實踐」,載於《法制與社會發展》2009年第6期(2009年12月),與張文顯等共18人共同撰寫。
10. 「精神障礙者過失認定標准比較研究」,載於《煙台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2009年10月),第25頁,劉鵬為第二作者。
11. 「英國人身傷害之非金錢損失賠償制度研究」,載於《北方法學》2009年第1期,第19頁,第一作者(與劉春梅合作)。該文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D412《民商法學》2009年第5期全文轉載。
12. 「對國際化法學培養模式的再思考」,載於《高等教育問題研究》2009年第1期,第48頁,第一作者(與楊貝合作)。
13. 「德國侵權法上一般人格權制度及其利益權衡原則」,載於《山西大學學報》,2008年11月,第31卷第6期,第80頁,第一作者(與王夢晗合作)。
14. 「德國侵權法上的人身傷害撫慰金制度」,載於《暨南學報》,2008年第6卷,第30卷第6期,第27頁,第一作者(與粟撒合作);該文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D412《民商法學》2009年第3期全文轉載。
15. 「論中國立法吸納外國法方式之演變」,載於王衛國主編:《21世紀中國民法之展望》,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439-445頁,第一作者(與高建學合作)。
16. 「侵權法上損害證明的確定性」,載於《政法論壇》2008年第5期(與王秀轉合作);該文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D412《民商法學》2008年第12期全文轉載。
17. 「過錯能否取代違法性」,載於《檢察日報》2008年10月9日。
18. 「現代保險體制下機動車方對非機動車方的責任比較研究」載於《環球法律評論》2008年第三期,第一作者(與高英偉合作)。
19. 「歐盟法中的公共政策及其對國際商事仲裁的影響」載於《國際商法論叢》第9卷,2008年5月,第一作者(與高英偉)。
20. 「英國法上的名譽權保護」,載於《法學雜志》2008年第2期,第一作者(與王軒合作)。
21. 「侵權受害人因侵權而獲益的後果」載於《月旦民商法雜志》2007年第12期,第一作者(與沈雨青合作)。
22. 「機動車造成行人損害保險人該承擔何種責任」,載於2007年11月26日《法制日報·周末》第3版。
23. 「道路交通法的修改應當與和諧社會的構建相一致」,載於2007年11月11日《法制日報·周末》第2版。
24. 「過失的概念研究」,載於游勸榮主編:《區域經濟一體化與權益保障研究》(2006年8月中國法學會主辦、兩岸三地共11家法學組織和法律機構承辦「第四屆海峽法學論壇」會議論文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218—225頁,第一作者(與高建學)。
25. 「歐盟保險法的統一進程」,載於《河北法學》2007年第8期,2007年8月,第一作者,(與沈雨青合作)。
26. 「歐盟合同法律適用制度的演進」,載於《清華法學》(創刊號)2007年5月,第1卷(總第1期),第一作者(與王秀轉合作)。
27. 「依法確認民事訴訟主體正確確定案件審理范圍」,載於《人民法院報》2007年5月14日,第5版。
28. 「歐盟法對企業合並的規制」,載於《河北法學》2007年第3期,2007年3月,第一作者,第一作者(與謝琳合作)。
29. 「侵權法上『物的行為』研究」,載於《河北法學》2006年第5期,2006年5月。
30. 「美國公司法的發展演變」,載於《國際商法論叢》第8卷,2006年10月第一作者。
31. 「大陸法系侵權法上嚴格責任比較研究」(第二部分),載於《國際商法論叢》第7卷,2005年3月。
32. 「大陸法系侵權法上嚴格責任比較研究」(第一部分),載於《國際商法論叢》第6卷,2004年8月。
33. 「關於國際經濟法與國際商法的學科設置的思考」(第一作者),載於《山西大學學報》(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山西省一級期刊),2004年第4卷第69頁。
34. 「國際商法的研究對象」,載於《國際商務》,2004年增刊,第88頁。
35. 「在我國試行先例判決制度兩個基本問題」,載於《河南社會科學》2004年第2期,第13頁。
36. 「略論對大陸法和英美法的兼收並蓄」,載於《法制日報》2003年2月27日「理論專刊」。
37. 「美國侵權法上嚴格責任的原理和適用」,載於《國際商法論叢》第5卷,2003年6月。
38. 「關於在法學類理論課程中進行『討論教學』的設想」,載於《國際商法論叢》第4卷,2002年4月。
39. 「適用〈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仲裁案例兩則述評」,載於《國際商法論叢》第3卷,2001年5月。
40. 「評我國新合同法上合同轉讓的原則」,載於《國際商法論叢》第2卷,2000年8月。
41. 「關於在中國法律教育中進行案例教學的思考」,載於《國際商法論叢》第1卷,1999年9月。
42. 「Punitive and Compensatory Contract Damag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UCC,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Law」,Loyola Law Review,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