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承

道德經承

發布時間: 2023-03-07 04:07:53

⑴ 《道德經》講的什麼內容

其中既有「道法自然」以維護宇宙和諧、促進人類持續發展的行為原則,又有「尊道貴德」的道德規范;既有「常道與可道」的真理學說,又有「反者道之動」的辯證思想;既有「上善若水」的高尚情懷,又有「柔弱不爭」的修養准繩;

既有「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氣骨」的生活箴言,又有「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的處世之道;既有「歸根復命,深根固蒂」的養生之道,又有「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的價值取向;既有「愛民治國」的韜略,又有「功成弗居」的胸襟。

全文系統地闡述了道教的修道積德、處世哲理、洞察自然以及從宇宙觀的角度高度考察了自然、社會和人生的問題。

(1)道德經承擴展閱讀:

《道德經》不僅是道教思想的寶典,而且是人類文化歷史上的一部偉大的經典著作。以恢宏的氣勢,深邃的智慧,富有詩意語言,發天人宇宙精微之學,闡修身治國之理,倡人生真諦之奧,給人以無窮的思想啟迪。

《道德經》就像是一個智慧寶庫,其歷史與現實的重大價值是難於盡言的,只有靠讀者去細細品味,才能開啟自己心靈的窗戶,體悟到其中之奧妙,運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指引自身的生活航向。所以說,《道德經》不僅是道教的盛典,而且是人類生活的指南,有著利於社會、指導人生的功效。

⑵ 道德經反映了老子什麼思想

老子即李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楚國苦縣歷鄉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苦縣亦因老子先後更名為真源縣、衛真縣、鹿邑縣,並在鹿邑留下許多與老子相關的珍貴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
老子道德經永恆意義。除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老子》一書中還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此外,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編輯本段

⑶ 《道德經》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一、原文

【通行本】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帛書】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呵,始萬物之宗;銼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也,象帝之先。

二、各家解析摘要

1、韓鵬傑《道德經在說什麼》

道是陰陽兩者相互中和,其作用無窮無盡,其淵深、淵博好像萬物的宗主。它鋒芒不外露,解除紛擾,在光明之處便與光融合,在塵垢之處便與塵垢同一。其深遠幽暗好像無處不在。我不知它是從何而來,在象帝之前便已存在。

2、南懷瑾《老子他說》

從個人的修養來講,修道的基本,首先要能沖虛謙下,無論是煉氣或養神,都要如此,都要沖虛自然,永遠不盈不滿,來而不拒,去而不留,除故納新,流存無礙而不住。凡是有太過尖銳,特別呆滯不化的心念,便須頓挫而使之平息。對於煉氣修息,煉神養心,也都要如此。倘有紛紜擾亂、糾纏不清的思念,也必須要解脫。至於氣息與精神,也須保養不拘,任其沖而不盈。如此存養純熟,就可以和合自然的光景,與世俗同流而不合污,自掩光華,混跡塵境。但是此心此身,始終是「沖而用之或不盈」。一切不為太過,太甚。此心此身,仍然保合太和而澄澄湛湛,活活潑潑,周旋於塵境有無之間。但雖說是澄澄湛湛,必須若存若亡,不可執著。我即非我,誰亦非誰,只是應物無方,不留去來的痕跡,所謂「先天而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如此而已。

3、羅大倫《道德經說什麼》

(1)清空自己比充實自己更重要

「道沖,而用之又弗盈也」,其中的「沖」跟「沖」意思差不多,是水涌動上來的一種感覺。道總保持一種中空的狀態,然後化生萬物出來;雖然它化生萬物出來,卻永遠保持空的狀態。所以「用之又弗盈也」,總是不充盈。這是老子所講的天之道的一個特點:中間是空的,總保持虛空的狀態。這是這個世界的秘密,道的秘密。

(2)只要尊重道,這個世界就會加持您

「淵呵,似萬物之宗」中的「淵」是深邃、深遠的意思,「宗」是指萬物的源頭。這句話的意思是,道深邃、深遠,像萬物的起源一樣。

「湛呵似或存」中的「湛」也是深遠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深遠得好像存在似的。道一開始無名無形,說它沒有,它還有;說它有,它又無名無形。所以道一開始是模糊的,是難以去揣摩的。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這句話在後邊又出現過一次,而且因為這章都是在描述道的狀態,此處突然加一個動作,說如何去「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我覺得於文體是不和諧的。所以,我認為這句話是給抄錯了,不是這一章的。

然後老子又說:「吾不知其誰之子。」老子說自己不知道創造世界源頭的這個力量是誰的兒子。老子這是在承認我們認識的局限性,也就是說老子認為他能夠猜測分析到的就到道這了,前邊誰創造了道,他不知道。

「象帝之先。」「象」在古代最早是指「呈現出的形態」。「象帝」就是上天。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道是我們這個世界主宰者出現之前的力量。

老子是在告訴我們:我不知道道是誰生的,道是誰的兒子,但是我敢說,道所呈現出來的規律,是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主宰者出現之前的力量。

三、我之體悟——「道」就是事物的普遍聯系性

前面幾章老子在引導我們看到事物之間存在的矛盾,同時讓我們看到矛盾是既對立又統一的,所以我們不能孤立的、片面的眼光去看待問題,要用聯系的、統一的、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問題。

所以這一章老子做了一個總結性的解釋:這種聯系的、統一的、發展的思想就是在「用道」。那麼,可以推演出來老總說的道,究竟是什麼呢?我想就是存在於事物中的那種普遍聯系性。老子所言,這些聯系我們有可能肉眼看不到,也不知道它如何而來,但它卻處處存在,真可謂是「和光同塵」。

看到這里,你想到了什麼?我想到的是辯證唯物主義中所講的事物的普遍聯系性。辯證唯物主義認為聯系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客觀本性。世界上的每一個事物或現象都同其他事物或現象相互聯系著,沒有絕對孤立的東西。任何事物的存在和運動都在於它內部結構要素之間的某種特定的聯系及其運動,都在於它同周圍其他事物的一定聯系、相互作用及其變化。離開了聯系便沒有事物的存在和運動。個別事物可能不具有某些特定的聯系方式,卻不能沒有任何聯系,所以聯系是普遍存在的。——這不正是對「道」的詳細解釋嗎?

按照這個思路,老子後面肯定會去論述,我們如何具體的使用「道」。所以,可以看出,這一章是承上啟下的一個章節,既是前面幾章的總結和升華,也是後面章節的鋪墊。

⑷ 道德經第八十章 翻譯

使摑家變小,因此抿眾減少,(這樣就容易發展)。達到有各種工具而不使用的程度,使抿眾有著正常的心理畏懼死亡而不必被生計所逼向遠方遷移,雖然有舟車,沒有人要去乘坐,有兵器盔甲,沒有可使用的機會。沒有多少雜事需要復雜的言語記述,用節繩記事的方法就足矣應付事情。以所食為美味,以所穿著為美麗,以所居住的為安適,以自己的風俗為樂。與鄰國相望,雞犬相聞,因為沒有利益關系,沒有沖突的形勢,大家都擁有共同的東西,到老死也沒有往來的必要 摘 要:《老子》對建立理想的社會狀態是其直覺感性思維的結果,同時《老子》中所反映的和諧社會理想,也與老子的為民思想緊緊的聯系在一起,為民思想是老子社會理想的真正內涵。老子從哲學的角度,對人和自然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從理想的目標勾勒出一個社會藍圖,他認為這樣的社會才是符合「道」的,才是最終理想的狀態。面對著戰爭紛亂的世界,面對著人民的疾苦,老子的態度是積極的,是為民的,他不是隨意虛構,任意想像未來。 《老子》書中的「小國寡民」是人們評價《老子》社會理想的關鍵詞,而我們要深刻了解「小國寡民」的真正內涵,必須建立在了解《老子》全書整體思想結構的前提下,不能從各別的詞語去孤立理解。《老子》從批判現實的角度,從「法自然」的角度,建構理想的和諧社會,「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老子認為,用「人道」建立社會的結果必然是「損不足以奉有餘」,而要想建立一個真正和諧美滿的社會須行「天道」,只有「天道」才是「損有餘而補不足」,老子認為不符合「道」的最終結果就是「不道早已」。現對老子和諧社會理想進行具體解釋和分析。一、《老子》社會理想的重新審視「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老子》的開端部分闡釋了這個辨證思想,我們在對其社會理想的進行評價時,也應該在清楚的認識這一點,既然一個社會形態被認為是好的,是善的,是理想的,我們就同時可以知道,這個理想社會形態在其形成過程中,或其自身特點方面都必具有惡的因素,「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事物的相互對立和運動變化決定了社會理想同樣存在著「美」與「惡」以及「善」與「不善」的相對性,「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各方面都完全滿意的社會狀態是不存在的。 反映《老子》社會理想的代表性的句子為「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這句話大概的意思是:國家小點,人少點,有武器而不用,讓人民對生命看的重要,而不去遷徙遠方;雖然有車船,沒有人去乘;雖然有部隊,而不用來列陣打仗;讓民眾過著象接繩記事那樣簡單的生活。吃穿舒服,安居樂業,相連著的國家相去不遠,而民眾不相往來。理解上段話,首先我們必須對那個時代進行考察,那是一個動盪而戰爭不斷的時代,大國欺凌小國,人民流離失所,終日食不得果腹。而《老子》所表達的,確是在當時環境條件下的關於社會最終目標的理想狀態。我們可據此段話推出,那時人們的一般想法就是:國家越大越好,國中之人越多越好,這樣才能提供很多的士兵去戰爭,國家才強盛。老子卻表達的與一般想法相反的觀點,「反者道之動」,老子哲學卻習慣於從「反」的方面來闡釋,這種「反」的辨證的闡釋形式在《老子》書中多處體現。認識了那個時代的特殊社會政治情況,我們才會一定程度上脫離並超越現有認識范圍的局限,更加符合理性的去理解老子。總結《老子》書中思想思考的環境,也都只是些相對簡單的自然事物,如「天」、「地」、「水」、「魚」、「車」、「飄風」、「驟雨」等,以及一些相對簡單的社會現象,據老子「難易相成」和守「弱」的辨證觀點,由於處於這樣相對簡單的自然事物和社會現象的環境下,那個時期的人們更加具有自由的思維空間和深入分析思考的條件。在老子生活的那個承上啟下時代,思維活躍,思想的創造性是空前的,那時的思想家們沒有過多的固有概念范疇的干擾,在相對自然的狀態下,可能更加自由的去思考自然,去思考人類社會的最終走向。「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里要分析一下在「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條件下,為何「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里的「至老死不相往來」是老子對人本性進行深刻思考的結果,他認為「至老死不相往來」是人在「朴」的原始精神狀態即「無知無欲」的狀態下的外在表現,不管這里的「往來」意思是所謂的「相互串門」或是「遷徙」,任何「往來」都是有害的,因為「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而「聖人」都是「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與老子的「絕學棄智」的知識觀是一貫相通的。 再對「使民復結繩而用之」中的「復」字進行分析,從「復」字我們可以看到在老子時代,人們已經不在結繩而用了,而是具有相對復雜又更加先進的技術,而戰爭的連年不斷,人民從這些先進的技術中最終得到的更多的是痛苦,「復」字是希望人們的本性回歸到自然的善和美的狀態,「復」字不是復古和退縮,也不是迴避矛盾,而是從「反」的方面探索更好社會的途徑。《老子》中說「專氣致柔如嬰兒」,所說的「如嬰兒」的狀態而並非是回到「嬰兒」,同理,這里的「復」字表達的意思是,在經歷了長時間曲折紛爭而人的原始本性受到戕害後,即在「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的社會情況下,要求在人性上恢復到「營魄抱一而無離,專氣致柔如嬰兒,滌除玄覽而無疵,明白四達而無知」的完全人性的生活狀態,而不能簡單理解為回到「上古結繩而治」中的上古社會。二、《老子》社會理想中的為民思想《老子》社會理想中對「民」突出描述,充分顯示了老子的對民的重視,首先是「寡民」、「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民復結繩而用之」,然後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最後描述理想社會中民的狀態,「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反映了典型安居樂業的社會理想,以其食為甘,以其服為美,安居樂俗,如果不能使得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其結果必然是民的「遠徙」和「不重死」,即在慾望的滿足之下,對人本性的戕害。老子講「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語言中潛在表達的含義是,民不是「貧」而是「富」好。「多忌諱」則民「貧」,主張勿用「多忌諱」,所以民富是老子政治理想的根本。「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這里的「民化」、「民富」、「民朴」也是老子當時希望的狀態,也反映了老子的為民觀點。「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這句話常常被用來說明老子的愚民政策而被批判,批評者認為,「使民無知無欲」,是想讓人民全都變成蠢人而受統治者控制。從上面幾點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老子對民的基本態度,最起碼並不愚民,那為什麼又要「虛其心」、「弱其志」、「常使民無知無欲」呢?老子說的很明白,因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那些都是有害處的呀,老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在「欲」和「不知足」的誘引下「妄作」,其結果必然是「凶」。「實其腹」、「強其骨」是讓人民歸到生命本原的樂的境界,它是如「嬰兒之未孩」的古樸,即恢復未受絲毫損傷的嬰兒式的原始精神狀態。《老子》認為這樣才能消解一切所謂文明對人性的侵害,將所謂文化所造就的人還原為的本性的人。 莊子所謂「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異,惡乎知君子小人哉! 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和「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枝,民如野鹿。」也正是老子這種樸素社會理想的極致表現。「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也說明了「絕聖棄智」和「絕仁棄義」的最終目標是為了「民利」和讓「民復孝慈」。「處之上而民不重,處其前而民不害」是說「聖人」處理好對民的態度,無為而不害民,與「和則盡之民力而戰則取民之命」的思想截然不同。「無狎其所居,無壓其所生」,要求對民要寬容,而不是過分剝削,否則「民不畏威,則大威至」。同時老子尋求當時的「民之飢」以及「民之輕死」的原因,又清楚的看到「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對「上」提出尖銳的批評。三、為民思想中的「貴身」 《老子》中「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表達了對「身」的認識和理解。「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名與身相比是細微,貨與身相比也是小處,身是最重要的,要想保的長久就要去掉「甚愛」和「多藏」。「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人有各種「寵辱」、「富貴」和「憂患」,也都與關鍵的「身」聯系在一起,離開了「身」,這些名利禍福也都不存在了。「治人事天,莫若嗇」,對「身」來說,要採取的「嗇」態度,因為「心使氣曰僵」,過分的浪費精力和神智是不對的,所以要「絕學」和「棄智」,其目的也只是「身」。「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聖人「外其身」目的是為了「身存」,也同樣表達了老子對「身」的重視。「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摶。骨弱筋柔而握固。」「陸行不遇凹虎,入軍不被甲兵。凹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這些都是貴身而身存的各種具體表現。「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輕敵」的後果是對身這個「寶」的直接傷害,是最大的「禍」。「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聖人是「不積」的,而是「為人」和「予人」,老子還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認為聖人以「百姓心為心」。「勇於敢則殺,勇與不敢則活。」,在對「敢」與「不敢」的取捨中,老子對「勇於敢」進行了批評,對「勇與不敢」進行褒揚,其原因也是因為老子主張貴「身」,而《老子》中的貴「身」與揚朱的「拔一毛利天下不為」不同,老子講「死而不亡者壽",區分了「死」和「亡」兩者的關系,認為「死」和「亡」是不同的,「死」卻可以「不亡」,而這種「死而不亡」的狀態老子稱之為「壽」。四、《老子》社會理想綜論老子是在深刻理解和深刻認識的基礎上,並通過睿智的分析和思考,得出了符合客觀的和諧社會狀態即「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在對此認識上,我們不能從現今存在的固有思維去理解古人,孤立的認為「常使民無知無欲」是愚民政策的表現。我們從老子整體的理論結構系統的來進行分析,就可以知道,老子通過他精練的語言,微言大義地向後來人闡述了他關於社會理想的「道」,充分展示了東方聖哲的智慧。

⑸ 道德經至今有幾千年的傳承,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它的核心是啥呢

《道德經》的核心,就是“道”。

道是什麼?老子開篇就說了,“道可道,無常道。名可名,無常名。”意思是,這個“道”,是講不出來的,講出來的就不是道了。但是還是要說,為什麼呢?怕你不明白。除了說,還要給他命名,為什麼呢?怕你理解不了。

這叫“文以載道”,是思想家的良心。

⑹ 老子《道德經》養生之道的目錄

第一章總序言
第一節黃帝、老子丹道益人天
第二節西方科學權威贊丹道
第三節中華各界泰斗煉丹道
第四節吳老煉丹道百歲童顏
第二章老子史傳與呂洞賓史侉
第一節《史記·老子列傳》
第二節《老子新傳》
第三節呂洞賓史傳
第三章老子《道德經》呂洞賓秘注之一
第一節張三豐贊老子《道德經》呂洞賓秘注詩
第二節老子《道德經》呂洞賓秘注全文
一、重刊老子道德經呂祖秘注二種肖天石序
二、老子《道德經》釋義河上公舊序
三、老子《道德經》呂祖秘注李明徹序
四、老子《道德經》呂祖秘注釋義凡例
五、道德經釋義卷之上
六、道德經釋義卷之下
第四章老子《道德經》呂洞賓秘注之二
第一節《道德經解》純陽山人序
第二節重刊《道德經解》劉沅序
第三節《道德經解》呂洞賓注
第五章《老子內丹經》
第一節《老子內丹經》原文
第二節老子五十六字內丹道功真訣
第六章尹喜傳承老子《道德經》養生之道
第一節尹喜尹真人傳
第二節尹真人《文始真經》
文始真經直解跋引
關尹子
第一卷一宇篇
第二卷二柱篇
第三卷三極篇
第四卷四符篇
第五卷五鑒篇
第六卷六匕篇
第七卷七釜篇
第八卷八籌篇
第九卷九葯篇
《文始真經》後序
第三節尹真人《東華正脈皇極闔辟證道仙經》序
一、添油接命章
二、凝神入竅章
三、神息相依章
四、聚火開關章
五、采葯歸壺章
六、卯酉周天章
七、長養聖胎章
八、乳哺嬰兒章
九、移神內院章
十、煉虛合道章
第四節尹真人廖陽殿問答
第一升座篇
第二吸提篇
第三始基篇
第四神室篇
第五河車篇
第六秘授篇
第七章老子《道德經》養生之道系列經典選集
第一節《老子說常清凈經》
一、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二、太上老君清靜經敘
三、無極品第一
四、皇極品第二
五、太極品第三
六、三才品第四
七、道心品第五
八、人心品第六
九、六賊品第七
十、三屍品第八
十一、氣質品第九
十二、虛無品第十
十三、虛空品第十一
十四、真常品第十二
十五、真道品第十三
十六、妙有品第十四
十七、聖道品第十五
十八、消長品第十六
十九、道德品第十七
二十、妄心品第十八
二十一、人神品第十九
二十二、萬物品第二十
二十三、貪求品第二十一
二十四、煩惱品第二十二
二十五、生死品第二十三
二十六、超脫品第二十四
二十七、後記
第二節《道德經》(昆侖山秘本)
第三節《太上老君內觀經》
第四節《老子說五廚經》
第五節《太上老君日用妙經》
第六節《太上老君枕中經》
第八章易道名家唐明邦論老子《道德經》與道家養生要訣
第一節老子《道德經》與道家養生要訣
一、養性貴守和
二、煉身貴守恆
三、飲食貴守淡
四、起居貴守時
第二節老子《道德經》和諧觀
一、謹守心性和諧
二、促進社會和諧
三、維護自然和諧
四、世界企盼和諧
第三節唐明邦:《太極拳贊》
第四節老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貢獻
一、老子思想涵化諸子百家
二、老子思想激發古代科學
三、老子的養生思想
四、老子是直覺思維的首創者
第五節老子「愛民治國」的政治理想
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二、「治大國若烹小鮮」
三、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第九章修真圖淺釋
第一節「修真圖」淺釋
第二節「還精補腦」內丹成,生命再造的工程
第十章關於「中國老子《道德經》誕生地里河南三門峽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一、本文緣起
二、中國和世界「申遺」形勢競爭激烈
三、三門峽市「申遺」優勢與不足
四、「申遺」工作方略之建議
五、「申遺」工作具體方案
六、附言
第十一章與老子《道德經》養生之道的有關重要文章
一、老子度孔子
二、《鬼穀子全書》中的尹真人內傳
三、羅浮奇人蘇華仁話養生
四、老子《道德經》與養生大智慧
《中國道家養生與現代生命科學叢書》編輯緣起、致責任編輯趙志春的信
……

⑺ 《老子》一書為什麼又被稱為《道德經》

帛書版說明在西漢初年,還是德前道後的順序。可能漢代儒學興起後,人們更習慣「道德」一詞的組合,才慢慢改前道後德。但是當時還不叫《道德經》。
而稱之為《道德經》,大抵是東漢魏晉南北朝的事情了。這個時期佛教入侵,同時道教開始成型。道教和佛教一樣開始建立自己的宗教體系,將老子奉為「太上老君」,所以就將《老子》稱為《道德經》,同時將莊子奉為「南華真人」,《莊子》稱為《南華經》,完成了自身宗教神仙體系的構建。

這是宗教上的變化,由於道教影響深遠,所以後世基本上就稱之為《道德經》。

而我們今天學習的老子思想,其實是王弼的「老子思想」。這還是上承老子的哲學思想,雖然書名是《道德經》,但和道教沒什麼關系。

這也沒什麼不好,我們並不是考古學家,語言學家。作為老子底色的哲學思辨,《道德經》能夠激發我們的思考,給我們人生的啟發,這就是讀書和學習的最大功用了。

只不過發現很多平時耳熟能詳、深入人心的句子如「上善若水」居然並不是老子真言,難免有些感慨。

熱點內容
勞務關系和勞動關系都適用勞動法調整 發布:2025-01-13 13:40:31 瀏覽:716
2011年司法考試刑法題 發布:2025-01-13 13:03:40 瀏覽:156
民事訴訟法143條規定 發布:2025-01-13 12:44:07 瀏覽:843
民法典刪除的法律 發布:2025-01-13 12:44:02 瀏覽:711
刑法人員 發布:2025-01-13 12:36:07 瀏覽:865
法院沒給票據 發布:2025-01-13 12:33:17 瀏覽:995
什麼是職業道德含義 發布:2025-01-13 12:32:26 瀏覽:147
江西省司法鑒定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3 12:31:05 瀏覽:978
上海達堯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13 11:48:29 瀏覽:506
法學會如何 發布:2025-01-13 11:35:25 瀏覽: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