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道

道德經道

發布時間: 2020-12-29 17:18:08

⑴ 老子《道德經》中的道是什麼意思

古代文言文表達的含義非常豐富,很簡短的幾個字就包含有大量的理解信息,一念之差也能造成理解上的差異。所以許多人對老子的道德經也有各種討論說法,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在此講一下個人看法,僅供大家娛樂。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道,個人認為包括了天道、人道和修煉之道。

修煉之道

老子所說的修煉之道,其實就是道教弟子修煉的方法,這種方法在道教中就被稱為“道”,也叫“修道”;這種修煉之道如果放到佛學裡面來表達,就會被稱為“法”,有時候也被稱作“佛法”,即“修佛的方法”。自古以來便有“道法自然”一說,意思就是不管是道教所修的道,還是佛教所修的佛法,都必須遵循自然法則才會有所成就。

⑵ 在《道德經的「道」,到底是什麼

道,是中抄華民族為認識自然為己襲所用的一個名詞,意思是萬事萬物的運行軌道或軌跡,也可以說是事物變化運動的場所。 道,自然也。自然即是道。自然者,自,自己。然,如此,這樣,那樣。 一切事物非事物自己如此,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風無人扇而自動,水無人推而自流,草木無人種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等等不可盡言皆自己如此。 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不約而同,統一遵循某種東西,無有例外。它即變化之本, 不生不滅,無形無象,無始無終,無所不包,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過而變之、亘古不變。其始無名,故古人強名曰:道"道"的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來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 「道」生天地萬物,生仙佛,生聖生賢,倶以從「道」而生,陰抱陽,生生化化,無極無窮之妙哉。這就是一切的本源,是終極的真理。

⑶ 《道德經》,道是什麼

我TM真心佩服拿著馬哲分析2000年前的人物思想,然後一邊告訴我們要培養歷史唯物主義發展觀。

⑷ 道德經的「道」指的是什麼

先前講到老子寫道德經是為了在末法亂世到來之際,所採取的:「於高屋之上,事先建屋檐而待,以擋雨漏」的行為,

那麼,道德經里的「道」究竟是何物呢?

毛澤東曾經說過:路線是個綱,綱舉目張。道德經如果有個綱的話,學起來會事半功倍的。道德經這個綱是什麼呢?

這個綱就是:生生不息、共生共榮、生長收藏。

記住了這12個字,就記往了道德經的魂。道德經所有的內容都圍繞這12個字展開。

正如佛家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里所說的:「真實不虛」一般,這十二個字,對於道德經而言,也是真實不虛的。

但這十二個字,只是綱,並沒有講出「道「的全貌。

道德經里的「道」,指一切規律。除了自然規律外,還有地脈(人與外界)與人性。

這里就出現了一個問題,自然規律、地脈、人性,都是道德經里「道」的范疇,那麼,這三者之間,究竟哪一個才是最根本的道呢?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里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由此可以得出的答案是:自然是最根本的道、

這里有二個問題需要澄清:

第一個問題是關於人:

人有二個屬性:第一個屬性是關於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作為道、天、地、人四域之一的人的屬性。這里的屬性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個分子,人的屬性是自然的屬性的展現。從這個角度講,人與自然是一體的;社會道德要符合人性與自然規律;

人的第二個屬性是社會的屬性,即人是社會的一分子。從這個角度講,人是需要與社會屬性融為一體的,所以,道德經講要:「人法地」,即人要遵循社會規則。

只所以這樣,是因為道德經是說給世俗社會聽的,是自然規律在世俗社會應用的規則。

第二個問題是關於地:

地與人一樣,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作為自然的一部分的地,包括山川形勢、草木土石,地的屬性是自然的屬性的展現,地與自然是一體的;地脈要符合人性(自然中的人性)與自然規律;

地脈的第二個屬性是社會,即地脈是人的組合,是人的共同意志。因為是人的共同意志,所以要「人法地」,人要遵循社會規則。

所以,這句話應該拿本子記下來:因為道德經是說給世俗社會聽的,所以,這里的人,是社會中的人;所謂的地,是社會,是有一定空間與地域限制的人的組合。

至此,我們可以給出最終的答案,道德經的道,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是自然之道,即:生生不息、共生共榮、生長收藏。

第二:是人倫,即在自然屬性之外的,作為社會屬性中的人,應該遵循的規則;

第三,是地脈,即一定地域、一定時間內的人群所應該遵循的規則。

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⑸ 道德經中的道是什麼意思

道:起點。道的甲骨文金文象形是開始挑水掘土修建道路,引申為起點。
德:心行、行為。德的甲骨金文象形有目有心有行。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譯文:
「博學的起點,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行為,使人改邪歸正,以臻圓滿善境。」
《大學》起始的「道」只有一種翻譯:「起點、出發點」,即「從頭開始行走到尾」。
《道德經》現在可見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郭店楚墓竹簡》中的《老子》篇章,該版本最為原始、古樸,也是最接近原文的,在內容、章節順序上與其他版本有很多不同,與現在的通行本差別更大,可以斷定現在的通俗通行本是經過了不同朝代不少人的增刪修改之後形成的版本。
以通行本老子《道德經》第十九章(引自網路)為例:「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對其中「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的各家解讀可謂是多如牛毛,然而在最早的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對應的第一簡中根本就不是「絕聖棄智,民利百倍」這幾個字,
《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第一簡
從通行本與《郭店楚墓竹簡》的諸多對比中可發現,文字內容已被改得面目全非,一字之差即會導致意思全變,所謂「失之毫釐,謬以千里」,有的甚至完全變成相反含義,可見通行本已發生了很大的流變,與原本的老子思想已沒有多少關系,現代人以通俗通行本為基礎解讀出的老子思想乃是後人以老子之名創造出來的一個偽老子思想,它是建立在幻影基礎上的空中樓閣,是以玄解玄、故顯高深的自娛自樂;如果想要了解真正的老子思想,從郭店楚墓竹簡中的老子篇章入手是最好的,可惜需要有很好的甲骨文基礎才能正確誤讀,也因此,能真正了解老子思想的永遠是少數人,正如一句名言所說:真理往往只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

⑹ 《道德經》中「道」的含義到底是什麼

道者,復無所不包,無所不納,一切制存在的,一切可能存在的,一切正在變化的,都屬於道。道在天空中也在大地中,在智者中也在塵土中,在金銀中也在屎尿中,凡所存在,凡所變化者,皆不離道。因為離道者早已不存。

「道」不是「什麼」,因為,如果有一物,它是了「什麼」,那就等於規定了它的范圍和邊界,有了范疇。也就必然有了
不屬於這個范疇的事物:而道者無所不包,無所不在,因此沒有邊界
沒有范疇。一切想要定義「道」的思想和行為都是妄圖限定它。而道確實不可限定的。人的思維天然有局限性。總是要將事物限定和劃分後才能處理,因此當人在問「道是什麼」的時候,其實是在限定他。

⑺ 《道德經》里的「道」究竟是什麼

《道德經》的來歷

老子,春秋楚國苦縣(今河南洛邑東)厲鄉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曾做周朝守藏室之史,相當於今天的國家圖書館兼檔案館館長。道家開山始祖,著道家經典《老子》,分為上、下篇。

讀《道德經》,靜水推薦陳鼓應的《老子注譯及評價》,中華書局。

靜水笑滄笙//感謝您的來訪//歡迎留言賜教//歡迎點贊/關注/訂閱

⑻ 老子道德經里的道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所謂的道並非道德,而是一種存在的規律,也是一種崇高的信仰.不過這些都要自己去體會,別人是只能點撥卻不能傳道.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的精髓.道存在於任何空間,任何地方.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道千變萬化只有掌握道的真諦,才能理解到的真髓.能到達這種境界的時候,道就是實際存在的.這就是所說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什麼?自然遠遠超過我們所想的空間,也不是一個宇宙能概括的了的.自然是一切事物的本源,自然本來就是「無」的,「無」生的「有」也就是我們現在認知的空間即我們能理解的空間.此所謂:「故常無,萬物之始.常有,萬物之母」.總而言之,道德經所講的道是片面的,不是老子本意的道.老子以道入道,早就超越了現在的認知.萬物可以以萬道入道,「道」就是一樣的也是唯一的就是「一」.此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萬物」的道理.世人生於道卻不知道,這就是人的悲哀.

⑼ 道德經的道和德,分別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9)道德經道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

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⑽ 《道德經》中的「道」是什麼意思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知道,老子寫道德經的本意是什麼。
老子回寫道,釋迦摩尼寫佛答,耶穌寫聖經,他們都是在闡述一個東西:宇宙生命的本來。
道,就是宇宙生命的本來。老子的道德經就是揭示宇宙生命整體的生命特徵的經文。

「道」其實就是一個名。「名可名非,常名」,因此也有人說佛、上帝。就好比我們說「大海」也是個名,但大海的本來就不只是一個名這么簡單。或許是漢字中,道,有深遠、返回、規律、無盡頭等意味,老子才使用「道」作為本來的命名吧。在二十五章,老子也說是「強為之名曰道」,意思是勉強取的一個名字。

熱點內容
人大版經濟法曾憲義講義 發布:2025-04-11 10:16:45 瀏覽:650
學校道德模範 發布:2025-04-11 10:15:50 瀏覽:86
做標准法規 發布:2025-04-11 10:12:19 瀏覽:253
勞動法業務基本技能 發布:2025-04-11 10:09:48 瀏覽:267
張強民法 發布:2025-04-11 10:08:18 瀏覽:185
勞動法離職流程 發布:2025-04-11 10:02:55 瀏覽:204
訴訟法解釋九十一條 發布:2025-04-11 10:02:09 瀏覽:469
中國人民銀行發布法律效力 發布:2025-04-11 09:48:39 瀏覽:975
清華法律碩士幾年 發布:2025-04-11 09:46:18 瀏覽:456
李茂林律師 發布:2025-04-11 09:42:01 瀏覽: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