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發展

道德發展

發布時間: 2020-12-29 18:02:06

『壹』 簡述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1)前習俗水平(9歲以下)
這個年齡階段的兒童沒有內在的道德標准,在判斷自己行為正確與否時,只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自己能否免於處罰或者自己的需要能否得到滿足。分為如下兩個水平:
①服從與懲罰的道德定向階段。他們服從權威或規則只是為了避免懲罰,認為受贊揚的行為就是好的,受懲罰的行為就是壞的。他們還沒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②相對功利的道德定向階段(相對功利取向階段或行為的功用和相互滿足需要定向傾向或樸素的利已主義的定向)。這一階段兒童的道德價值來自對自己需要的滿足,他們不再把規則看成是絕對的、固定不變的,評定行為的好壞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2)習俗水平(9-16歲)
這一水平的兒童在進行道德判斷的時候,主要考慮的是外界的權威和規則。分為如下兩個水平:
①尋求認可定向階段也稱「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階段。處在該階段的兒童,個體的道德價值以人際關系的和諧為導向,順從傳統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見,謀求大家的贊賞和認可。總是考慮到他人和社會對「好孩子」的要求,並總是盡量按這種要求去思考。他們認為好的行為是使人喜歡或被人贊賞的行為。
②維護權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階段。處於該階段的兒童其道德價值以服從權威為導向,他們服從社會規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權威,以法制觀念判斷是非,知法懂法。
認為准則和法律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因此,應當遵循權威和有關規范去行動。
在這一階段我們需要注意,這一階段的兒童刻板遵守法律法規,認為只要違反了某種法規都是錯誤的行為。
(3)後習俗水平(16歲之後)
主要表現為對於道德的判斷不再是刻板遵守法律法規,並認識到了應以普遍的倫理和道德原則作為判斷標准。
分為如下兩個水平:
①社會契約的道德定向階段。
處於這一水平階段的人認為法律和規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種社會契約;同時認為契約和法律的規定並不是絕對的,可以應大多數人的要求而改變。
他們看重法律的效力,認為法律可以幫助人維持公正;在強調按契約和法律的規定享受權利的同時,認識到個人應盡義務和責任的重要性。
②普遍原則的道德定向階段也稱原則或良心定向階段。這是進行道德判斷的最高階段,表現為能以公正、平等、尊嚴這些最一般的原則為標准進行思考。
在根據自己選擇的原則進行某些活動時,認為只要動機是好的,行為就是正確的。
在這個階段上,他們認為人類普遍的道義高於一切。他們認為,海因茨應該去偷葯,因為和種種可考慮的事情相比,沒有什麼比人類的生命更有價值。

『貳』 為什麼說人類道德發展說一個曲折上升的歷史過程

「人類道德的發展是一個曲折上升的歷史過程 」 ,這句話是對的。內

這是大學《思想容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知識點。

人類道德發展的歷史過程與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進程大體一致,這是道德發展的基本規律。道德發展的總趨勢是向上的、前進的,是沿著曲折的道路向前發展的,或者叫作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

道德同其他社會意識形態一樣,不是千古不變的。每一個社會都有與其經濟基礎相適應的占統治地位的道德;在同一社會形態中,不同的階級或人群還會有不同的道德。在階級社會中,占社會統治地位的道德是統治階級的道德,而同時存在著的其他階級的道德則處於從屬地位。

(2)道德發展擴展閱讀:

人類道德的發展的進步主要表現為:

1、道德在社會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對於促進社會和諧與人的全面發展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2、道德調控的范圍不斷擴大,調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斷豐富,更加科學合理;

3、道德的發展和進步成為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人類道德的發展具有內在的規律性,人們的道德修養也有其客觀要求,都是在繼承和弘揚優良道德傳統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和進步的。

『叄』 道德發展的規律是什麼

道德發展的規律是:道德發展有其自身的相對獨立性;道德進步是一個曲折前進的歷史過程;道德發展的總趨勢是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不斷進步。

前道德階段指兒童從剛出生到3歲的階段,皮亞傑認為這一年齡時期的兒童正處於前運算思維時期,他們對問題的考慮都還是自我中心的。

他們不顧規則,按照自己的想像去招待規則。他們的行動易沖動,感情泛化,行為直接受行動的結果所支配,道德認知不守恆。

例如,同樣的行動規則,若是出自父母就願意遵守,若是出自同伴就不遵守。他們並不真正理解規則的含義,分不清公正、義務和服從。他們的行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3)道德發展擴展閱讀:

兒童的道德發展是一個每五年循環一次的發展過程。在第一階段歲~5歲)中,兒煮初步形成所有基本的道德態度。在以後的第二階段(5歲~10歲)、第三階段(1()歲~1 6歲)中,兒童只是進一步發展第一階段已經形成的基本道德態度,使它們更為精細和完善。

普遍的倫理原則的定向階段。公正被看作是與自我選擇的倫理原則(要求在邏輯上全面、普遍和一致相符的、由良心作出的決斷,這些原則是抽象的、倫理的,如金箴(基督)、絕對命令(康德的)等。

它們不是像聖經上的「十誡」那樣的具體的道德准則。這些實質上都是普遍的公正原則,人的權利的公平和對等原則,尊重全人類每個人的尊嚴的原則。

『肆』 道德發展的歷史過程和淵源是什麼

中國道德從上古發展而來,堯、舜、禹、周公是道德的楷模。孔子《六經》,漢朝為《五經》,孔子學說,被稱為儒家學說,儒家《五經》發展為《十三經》成為中國道德的主要思想來源。儒家學說是中國社會道德觀的依據。

『伍』 道德的發展規律

道德的發展規律:

A、道德發展有其自身的相對獨立性。

B、道德進步是一個曲折前進的歷史過程。

C、道德發展的總趨勢是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不斷進步。

道德發展是個體心理發展的一個方面。個體認識社會倫理道德規則和准則,形成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的過程。既受到個體周圍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也受到個體的成熟和認知、情緒發展,特別是其從事的交往和道德活動的制約。

(5)道德發展擴展閱讀:

科爾伯格的道德階段包含如下的一些特徵。

1、道德發展的各階段都是一個「結構化了的統一體」,一個有組織的思想系統。

2、每一階段的核心特徵標志著階段與階段之間的質的差異。

3、這些階段形成一個自然的連續順序,在發展過程中,新的階段從前一階段中發展出來,因而是舊與新的綜合體。

4、每一個體都是為建立他自己的綜合體積極努力,而不是去接受一個社會文化所規定的現成模式。

兒童道德成熟的標志就是能作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具有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則的能力,而不是服從周圍成人的道德判斷。

人際關系和諧協調的或(願做一個)「好孩子」的定向階段。好的行為就是幫助別人、使別人愉快、受他人贊許的行為。這很大程度上是遵從一種老看法,就是遵從大多數人的或是「慣常如此的」行為。

『陸』 人類道德發展經歷了那些階段

階段一:懲罰與服從階段

本階段兒童採納的是自我中心的觀點,不考慮他人利益或認識行為者與他人利益之間的區別,更不能把這兩者聯系起來。依據物質後果來裁判其行動。把自己觀點和權威者觀點相混同。

階段二:個人的工具主義目的與交易階段

本階段的人採納的是一種具體的個人主義觀點。他能把自己、權威者和其他人的利益和觀點相區別。認識到規則是可變的,每個人都是根據自己的利益來行事。所以對是相對的,個人只有通過等量的公平交換來滿足各自需要,整合各種沖突。

階段三:相互性的人際期望、人際關系、人際協調階段

本階段的人採納的是與他人發生關系中的個人觀。他意識到人所共同享有的情感、協議和期望高於一般的利益、按"金箴"即從動機和感情來評定行為,希望維持和諧的關系,但沒有普遍性的"制度"。

階段四:社會制度與良心維系階段

本階段的人的人際關系已與社會觀點相分化。它採納制度觀,根據自身在制度中的地位來確定角色、規則和人際關系,強調尊重權威,維護普遍的社會秩序,否則就內疚。

階段五:至上的權利、社會契約或權利階段

本階段的人採納了一種超前的社會觀,認為如法律不適社會,可以通過協商來改造,往往從人類價值上判斷是非,但又力圖通過契約來整合各種觀點,因此處於遵守法律同維護自由和生命價值的矛盾沖突之中。

階段六:普遍性倫理原則階段

本階段的人建立了一種用於社會治理的道德觀。這是任何懂得德性本質、懂得尊重人是作為目的而不是手段這一基本道德前提的理性者所採納的觀點。

『柒』 道德發展階段論的意義

科爾伯格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對道德發展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研究,系統地擴展了皮亞傑關於兒童道德判斷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在西方心理學中逐漸形成一個重要的道德發展階段模式。這個模式揭示了人們的道德觀念從認知的低級形式到高級形式的發展過程,使道德現象這種純粹哲學-倫理學的問題得到了比較客觀的科學證明。科爾伯格強調把兒童道德發展的規律直接應用到學校道德教育中去,他的觀點和方法在一些國家的道德教育實踐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70年代以來,R.賽爾曼等人遵循皮亞傑和科爾伯格認識發展理論的傳統,對角色采擇和社會觀點採納進行廣泛的研究,擴大了道德發展認知研究的范圍。
認知發展理論的根本問題在於:認知發展雖然是道德發展的一個必要條件,但並不是充分條件。人的品德,除道德認識外,還包含著在行動上付諸實踐的道德意向這個重要方面。僅憑道德發展的認知方面的事實,還不足以建立一種關於道德發展的理論,因為它對一個人的道德現象缺乏完整的理解。
發展性輔導的一個主要內容就是人格輔導,而道德發展的成熟顯然又是完善人格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對於從道德判斷這一角度認識兒童道德品質的形成具有積極意義,對於發展性輔導人員從發展的立場,幫助兒童提高道德認識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另外,我們也知道,兒童的品德心理結構由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三方面(道德意志由於通常可以還原為情感和行動問題,所以根據簡約原則,故為三方面)組成的。相對來說,從道德認識著手對學生進行道德的發展性輔導操作性更強一些。所以,科爾伯格的認知性道德發展模式對發展性輔導在道德和人格輔導上是一個極大的支持,為輔導人員增添了信心以及指明了一個可以努力的方向。因此,從這些意義上來說,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對發展性輔導乃至整個學校心理輔導、咨詢都具有很大的積極意義。
科爾伯格道德發展論給予教師的啟示為:1 有效的道德教育或品德熏陶必須根據各時期道德觀念發展的特徵而實施;2 對早期兒童教條式的說教,忽略兒童對權威的看法與對需欲的滿足,很容易造成道貌岸然實則功利橫行的現象;3 負責教養者不應抱「亡羊補牢、為時未晚」的想法,讓「趁熱打鐵」的各時期荒廢。

『捌』 人類道德的發展是一個什麼樣的歷史過程

人類道德的發展,是一個曲折上升的歷史過程,人類道德發展的歷史過程與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進程大體一致。雖然在一定時期可能有某種停滯或倒退現象,但道德發展的總趨勢是向上的、前進的,是沿著曲折的道德向前發展的。

人類道德進步的主要表現是:道德在社會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對於促進社會和諧與人的全面發展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道德調控的范圍不斷擴大,調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斷豐富、更加科學合理;道德的發展和進步成為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是人類道德發展合乎規律的必然產物,是人類道德發展史上的一種嶄新類型的道德,是對人類道德傳統的批判繼承,並必然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實踐的發展而與時俱進。

(8)道德發展擴展閱讀:

道德的認識論內容在不斷加深。道德也是一種認識。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深入發展,道德在識別社會關系、提供關於人的生活價值和人生目的的客觀知識方面,越來越成為有效的、敏感的工具。

「有尊嚴的生活」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什麼是榮譽,什麼是恥辱,應該樹立什麼樣的榮辱觀,已經引起了人們普遍地反思。長期以來,那些與道德相關的社會偏見、無知盲從在不斷地被打破。這一切都是道德的認識論內容不斷加深的結果。

道德調節的手段在不斷完善。道德是人類精神的自律,是以人們的內心信念、社會輿論和傳統習俗作為調節機制的。改革開放以來,揚善抑惡的道德調節手段在不斷增加和豐富。傳媒的參與,互聯網、微博的發展把社會輿論的監督力量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

歷史證明,當一個社會在全民層面上感受到諸如「信仰危機」、「價值失落」的困惑時,這不僅表明這個社會在實際生活中受到的嚴重挑戰,而且也表明它在精神上的憂患與覺醒。

當代中國人越來越不滿足於單純地履行某種道德義務,而是在自覺地提出和探索更崇高的道德目的,越來越成為追求高尚的道德價值、創造良好的道德關系的主體,這正是道德調節方法在逐步完善的表徵。

個人道德意識的結構和功能在不斷豐富。個人的道德意識是人們的道德關系賴以健全的思想基礎,也是指導人們實現道德行為選擇,進行道德活動的內在動因。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對「左」的路線的否定,人們在逐步擺脫「行政本位」的束縛、僵化教條的桎梏甚至對「金錢至上」的依從。當代中國人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認識到自己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現實的社會主體。

個人完善的道德動力、道德需要在提升和拓展。這一切都是人類精神財富的積聚在個人道德世界中的體現,它成為道德進步的一個重要方面。

應該指出,當代中國的道德狀況正在矛盾中發展,在困境中前進。作為主流的社會主義道德,對社會的解放和人的精神完善化產生良好影響的可能性在不斷增長。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科學認識「道德困境」和道德進步規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

『玖』 人類道德發展的總趨勢

大道的自然演變與生來化規自律,古往今來的先聖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智慧經典篇章,進行了直指心源性海的闡述,留待後人思悟。道德分化,表現在不同學派中,就體現為道德核心內容的分支分化,但是都不離道德統領下的五德以及五德衍生系統。

《老子•德道經》寥寥五千言,言簡意賅、高屋建瓴地闡述了大道發展以及萬物生化的自然規律,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階段性及其相應的道德本質變化規律,給後人留下了「以德進道」的寶匙,指明了回歸的路途和方向。

『拾』 簡述個人道德發展階段

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前道德階段(出生~3歲)。

第二階段:他律道德階段或道德實在論階段(3~7歲)。

第三階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階段。(7~12歲)

第四階段:公正階段(11~12歲以後)。

科爾伯格的道德階段包含如下的一些特徵。

1、道德發展的各階段都是一個「結構化了的統一體」,一個有組織的思想系統。

2、每一階段的核心特徵標志著階段與階段之間的質的差異。

3、這些階段形成一個自然的連續順序,在發展過程中,新的階段從前一階段中發展出來,因而是舊與新的綜合體。

4、每一個體都是為建立他自己的綜合體積極努力,而不是去接受一個社會文化所規定的現成模式。

(10)道德發展擴展閱讀:

帶有沖突性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適合於促進個體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兒童通過對假設性道德兩難問題的討論,能夠理解和同化高於自己一介階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拒斥低於自己道德階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因此,圍繞道德兩難問題的小組討論是促進學生道德發展的一種有效手段。

德育也象智育一樣,應該以促進兒童對道德問題和道德決策的積極的思維為基礎。兒童的品德是一個發展過程,兒童是從道德判斷和道德推理中逐漸理解道德的。學校道德教育的目標應該是促進兒童道德推理的發展。

兒童道德成熟的標志就是能作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具有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則的能力,而不是服從周圍成人的道德判斷。

基於這一道德教育觀點,科爾伯格認為,在學校道德教育中應該經常給兒童提供生活中所遇到的道德兩難問題,引起他們的討論,激發他們向更高的道德階段不斷前進的願望和動機。

熱點內容
鏡魔法學院 發布:2025-04-29 08:29:50 瀏覽:780
孫大午非法集資案經濟法和刑法 發布:2025-04-29 08:29:48 瀏覽:49
離婚後兩個人寫的協議有無法律效力 發布:2025-04-29 08:19:46 瀏覽:60
撤銷公司設立登記的法律後果 發布:2025-04-29 08:14:44 瀏覽:316
對法治有 發布:2025-04-29 08:05:24 瀏覽:68
寧夏公路條例 發布:2025-04-29 07:51:50 瀏覽:369
勞動合同法的宗旨 發布:2025-04-29 07:47:09 瀏覽:3
17年中級經濟法筆記 發布:2025-04-29 07:46:17 瀏覽:965
法能涵蓋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嗎 發布:2025-04-29 07:44:54 瀏覽:580
2017二建法規目錄 發布:2025-04-29 07:44:00 瀏覽: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