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以清道德經

以清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3-03-08 08:52:43

❶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原文
昔之得一①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②;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為正③。其致之也④,謂⑤天無以清⑥,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⑦;神無以靈,將恐歇⑧;谷無以盈,將恐竭⑨;萬物無以生,將恐滅;候王無以正⑩,將恐蹶⑾。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候王自稱⑿孤、寡、不穀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⒁。是故不欲琭琭如玉⒂,珞珞如石⒃。

譯文
往昔曾得到過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寧靜;神(人)得到道而英靈;河谷得到道而充盈;萬物得到道而生長;侯王得到道而成為天下的首領。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寧,恐怕要震潰;人不能保持靈性,恐怕要滅絕;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乾涸;萬物不能保持生長,恐怕要消滅;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領的地位,恐怕要傾覆。所以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因此侯王們自稱為「孤」、「寡」、「不穀」,這不就是以賤為根本嗎?不是嗎?所以最高的榮譽無須贊美稱譽。不要求琭琭晶瑩像寶玉,而寧願珞珞堅硬像山石。

注釋
1、得一:即得道。
2、神得一以靈:神或指人。靈:靈性或靈妙。
3、正:一本作「貞」。意為首領。
4、其致之也:推而言之。
5、謂:假如說。帛書作「胃」。
6、天無以清:天離開道,就得不到清明。
7、廢:荒廢。
8、歇:消失、絕滅、停止。
9、竭:乾涸、枯竭。
10、正:一本作「高貴」,一本作「貞」。
11、蹶:跌倒、失敗、挫折。
12、自稱:一本作「自謂」。
13、孤、寡、不穀:古代帝王自稱為「孤」、「寡人」、「不穀」。不穀即不善的意思。
14、至譽無譽:最高的榮譽是無須稱譽贊美的。
15、琭琭:形容玉美的樣子。
16、珞珞:形容石堅的樣子。

道德經·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的注釋

1、得一:即得道。
2、神得一以靈:神或指人。靈:靈性或靈妙。
3、正:一本作「貞」。意為首領。
4、其致之也:推而言之。
5、謂:假如說。帛書作「胃」。
6、天無以清:天離開道,就得不到清明。
7、廢:荒廢。
8、歇:消失、絕滅、停止。
9、竭:乾涸、枯竭。
10、正:一本作「高貴」,一本作「貞」。
11、蹶:跌倒、失敗、挫折。
12、自稱:一本作「自謂」。
13、孤、寡、不穀:古代帝王自稱為「孤」、「寡人」、「不穀」。不穀即不善的意思。
14、至譽無譽:最高的榮譽是無須稱譽贊美的。
15、琭琭:形容玉美的樣子。
16、珞珞:形容石堅的樣子。

❸ 《老子》里「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一」具體是指的什麼

《老子》里「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中的「一」具體是指的道。

一就是道,這也是老子主張的道的精神,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以前曾經得到過道的,天因為得到道而變得清朗,大地因為得到道而變得寧靜遼闊。

(3)以清道德經擴展閱讀

在《道德經》里,老子經常以「一」來代稱「道」,如二十二章的「聖人抱一為天下式」。本章中,老子連續七次使用「一」字,其含義是相當深刻的。

他一再使用「一」,也表明他認為矛盾和對立總要歸於統一。在人類社會而言,老子也強調統一,認為侯王也要注重唯一的「道」,才能使天下有個准繩。

總而言之,不論是天、地、神、谷、萬物、侯王,都是來源於道,如果失去了道,一切都不會再存在下去。

❹ 道德經·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的譯文

往昔曾得到過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寧靜;神(人)得到道而英靈;河谷得到道而充盈;萬物得到道而生長;侯王得到道而成為天下的首領。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寧,恐怕要震潰;人不能保持靈性,恐怕要滅絕;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乾涸;萬物不能保持生長,恐怕要消滅;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領的地位,恐怕要傾覆。所以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因此侯王們自稱為「孤」、「寡」、「不穀」,這不就是以賤為根本嗎?不是嗎?所以最高的榮譽無須贊美稱譽。不要求琭琭晶瑩像寶玉,而寧願珞珞堅硬像山石。

❺ 道德經·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的作品出處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三十九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❻ 道德經·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的原文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
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正。
其致之也:
天毋以清將恐裂;地毋以寧將恐廢;
神毋以靈將恐歇;谷毋以盈將恐竭;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毋無以貴高將恐蹶。
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而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
此其賤之本歟?非也!
故致數譽,無譽。不欲碌碌如玉,硌硌如石。

注釋:
毋:形聲。「母」省聲。毋、母古本為一字,後分化禁止之詞,乃加一畫以別之。本義:表示禁止的詞。相當於莫、勿、不要。
蹶:倒下、跌倒。
孤、寡、不榖:古代帝王自稱為「孤」、「寡人」、「不榖」。不穀即不善的意思。

非:金文作「兆」,像「飛」字下面相背展開的雙翅形,雙翅相背,表示違背。
譽:榮譽、美名。
碌碌:平庸的樣子。硌硌:奇異的石頭。

譯文:
從前得到一的:
天得到一就變清澈,地得到一就變寧靜;
神得到一就變靈驗,谷得到一就變充盈;
萬物得到一就生長,侯王得到一就用一來讓天下平正。
那推導出:
天無法再清澈恐怕將要裂開;地無法再寧靜恐怕將要廢棄;
神無法再靈驗恐怕將要休息;谷無法再充盈恐怕將要枯竭;
侯王無法貴重高尚恐怕將要倒下。
所以必貴而以賤作為根本,必高而以下作為基礎。
因此侯王自己稱呼孤、寡、不榖。
這違背以賤為本的原則么?違背!
所以到達無數榮譽,沒有榮譽。不慾望平庸的玉石,奇異的石頭。

理解:
一元與多樣。
以前那些能夠得到一的:
天得到一個中心就會從混沌變為清澈;地圍繞一個中心轉就會從震盪變為寧靜;
神得到一種能力就可以施展從而變得靈驗;山谷有一最低窪就會因積水而充盈;
侯王得到並運用治理天下這一最高的核心法則,天下就會公平公正。

通過以上例子,可以推導出:
天無法清澈,就會重回混沌,電閃雷裂;地震無寧靜,人獸都會離開,進而被廢棄;
神無法靈驗,不再被世人信仰信任,神靈就不得不休息;谷不能充滿水,那剩餘的水也會被蒸發,恐怕將會枯竭;
侯王如果無法被人們再認為是貴重的、崇高的,恐怕侯王的地位就可能被推翻。

天,是律動的抽象。地,是安、靜的抽象。
神,是生發、化用的抽象,是由內向外,由極端向廣泛的一種顯化。谷,是匯集、歸藏的抽象,是由外向內,由廣泛向極端的一種歸納。
萬物,是集合中個體的分立指所有的東西,它的一個抽象概念,是一個集合。侯王,是集合中個體的歸結。
「天」「地」、「神」「谷」、「萬物」「侯王」,這三個抽象辯證關系,代表著不同緯度的二分世界模型,三對二分世界模型。三對辯證關系共同構築出一個更為宏大的宏觀世界模型,用以描述、論述我們的精神世界,進而闡釋現實世界中的一切現象。這里的「三維」,不是空間上的三維XYZ軸,是抽象理解的維度、背後關系的維度、統分統合的維度。

貴是由無數的賤而不斷疊加累積而成,所謂高是也是又無數的下疊加積累而成。貴是靠賤來襯托,高是靠下來顯赫。
所以必貴一定要以賤作為根本,為支撐自己的賤而做工作;必高則一定要以下為基礎,為下謀福祉。
因此那些侯王自稱孤、寡、不榖,這就是以賤為本么?違背!

所以那些獲得數次榮譽的人,只不過是用無數個賤下堆積出來的,所以他們根本就沒有榮譽!
所以不要去羨慕成為那些碌碌平庸的玉石,而要做奇異的石頭。

熱點內容
法學新生導論 發布:2024-11-19 03:22:01 瀏覽:37
規章制度執行管控 發布:2024-11-19 02:34:02 瀏覽:443
公司科室章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9 02:12:19 瀏覽:691
三河法院院長 發布:2024-11-19 02:10:47 瀏覽:798
經濟法選修考試題答案 發布:2024-11-19 02:08:03 瀏覽:803
民事訴訟法的證據提交 發布:2024-11-19 02:02:36 瀏覽:128
新婚姻法必須有四樣東西歸男方 發布:2024-11-19 01:39:13 瀏覽:255
甘肅學院法學院 發布:2024-11-18 23:56:53 瀏覽:44
規章制度專項管理制度 發布:2024-11-18 23:46:34 瀏覽:26
吵架講的話要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4-11-18 22:37:13 瀏覽: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