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法治
㈠ 材料一 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方略,受到全國人民的擁護。第九屆全國人大二
(1)①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國共產黨成為新中國的執政黨,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是由我國的憲法確定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成為新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偉大創造,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長期奮斗的重要成果。堅持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②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共產黨執政就是領導、支持、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實現和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兩者是一致的。③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組織領導。實現黨的領導,就要支持人民代表大會依法履行自己的職能,在依法履行職責的過程中,全面貫徹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使黨的主張經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黨要堅持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2)①堅持依法治國是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需要。②依法治國既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又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黨的執政地位。③依法治國是建設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需要,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
(3)在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實踐中,必須樹立憲法和法律的權威。中國共產黨必須依法執政;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必須依法行使權力:立法機關要嚴格按照法律程序制定法律,確保國家各項事業有法可依;行政機關要嚴格依法行政,確保各項工作有序、高效地進行;司法機關要嚴格執法,確保司法公正、監督有力;廣大人民群眾必須學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強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
解析見答案
㈡ 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格局是什麼
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格局是,依憲治國是核心、科學立法是前提、嚴格執法是關鍵、公正司法是防線、全民守法是基礎、依法執政是保證,以及法治精神、法治文化是靈魂。我國的法治建設將呈現出一種全方位、全覆蓋的大格局與新氣象。
(2)大國法治擴展閱讀
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格局,覆蓋了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四個方面的工作部署,即突出依憲治國是核心、科學立法是前提、嚴格執法是關鍵、公正司法是防線、全民守法是基礎、依法執政是保證,以及法治精神、法治文化是靈魂。
1、科學立法是前提。健全有立法權的人大主導立法工作的體制機制,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加強和改進政府立法制度建設,完善行政法規、規章制定程序,完善公眾參與政府立法機制。
2、嚴格執法是關鍵。嚴格執法主要包括6大方面,即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以及全面推進政務公開。
3、公正司法是防線。要完善司法體制、,科學配置司法職權,建立科學的權力運行機制,健全人權司法保障制度。
4、全民守法是基礎。要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法治文化。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和源頭治理,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
十八大24字新核心價值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㈢ 依法治國和以法治國的區別很大嗎
依法治國和以法治國雖然一字之差,但是它們區別很大,具體區別如下。
一、兩者概念不同
1、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的方略。
2、以法治國是韓非法律思想用語。指的是用法律治理國家。主體是人,根本上還是人治,法律是工具,可用則用,不可用則不用。不強調法律的權威性。因此與依法治國的法治根本性不同。
二、兩者的歷史背景不同
1、以法治國、以法為本是韓非法律思想用語,是秦朝法制的重要思想。法家奉行「以法治國」,主張「國不可一日無法」。即使在獨尊儒術以後,其法治的精神也滲透到儒術之中。尤其是法家的君主獨裁的主張,奠定了秦以後專制主義政治制度的理論基礎。
2、依法治國是對新中國歷史經驗進行深刻總結的結果。建國以後,中國民主和法制建設一度有過長足的發展,但由於「左」的指導思想,而使民主法制建設的良好勢頭急轉直下,最終釀成十年「文革」的歷史性悲劇。「文革」的教訓極為慘痛和深刻。鄧小平同志提出我們要認真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和社會主義的法制。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問題。
三、兩者的意義不同
1、法家反對「禮治」,主張「法治」的重要觀點,對秦朝法制的發展有重大影響,對中國封建法制的確立、鞏固和發展起過重要作用。
2、實行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也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志。
㈣ 黨的第幾大報告首次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依法治國方略提出的歷程:1996年,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制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指出,到下世紀初要初步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1997年10月,中共十五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1999年3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對1982年憲法進行修改,將法治與法治國家予以憲法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根本任務和原則,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一個基本目標。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國基本方略。
依法治國方略的內容:
一、依法治國的主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
二、依法治國的本質是崇尚憲法和法律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威,徹底否定人治,確立法大於人、法高於權的原則,使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個人意志的影響。
三、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是保證人民充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國是一切國家機關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四、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新方針:「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五、立法機關要嚴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備的法律體系,使國家各項事業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實現依法治國的前提條件。
六、行政機關要嚴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嚴格依法行使其權力,依法處理國家各種事務。它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環節。
七、司法機關要公正司法、嚴格執法。總之,依法治國要求各級國家機關切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依法治國方略的重大意義:
第一,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的重大轉變,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第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第三,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客觀需要。
第四,依法治國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國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標志。
第六,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條件。
㈤ 為什麼中國要是個法制大國
因為中國需要普及法制觀念啊,有太多的人是法盲,不僅害了自己也內危害了社會穩定。只有容每個人都知法不犯法,才會擁有一個真正相對穩定的社會。而對於我們人口數量大平均受教育程度又低的事實,強調法治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對吧~~ 每個國家的法律都會有漏洞的嘛,真理也會有個適用范圍呢,一個社會一個樣,萬事萬物都需要不斷更新,這樣我們才會因為看到進步而欣喜,生活才有盼頭嘛~~ 人的本心不壞?!看來你相信「人性本善」論啊,又是一位善良之人,孟子泉下有知會很開心的~~(*^__^*) 嘻嘻……但是那和依法治國並不沖突啊,要知道,我們國家同樣強調以德治國,良好的教育環境也是需要良好的社會環境為基礎的,而說到良好的社會環境就又要提到法律的普及了,對吧??!!
㈥ 法治中國擁有哪八大特徵
現在還說不復上什麼法治中國制,更不用說什麼八大特徵了。
法治應有幾個最基本的特徵:第一,法治不只是一種制度化模式或社會組織模式,而且也是一種理性精神和文化意識。第二,法治作為特定社會人類的一種基本追求和嚮往,構成了工業化和民主化的秩序基礎。第三,法治的最重要的含義,就是法律在最高的終極的意義上具有規限和裁決人們行為的力量,法律既是公民行為的最終導向,也是司法活動的唯一準繩。
現代意義的法治始源於西方,最早可追溯自古希臘。古希臘人把尊重法律和自由並論為實現他們的政治理想——城邦生活的和諧(「善」)的兩個基本政治准則,主張自由就是人只受法律約束,法律比人還要有權力。畢達格拉斯最早提出「人治不如法治」之說。古希臘偉大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在其代表作《政治學》中明確主張:法律是有道德的文明的生活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是導致城邦「善」的一個條件。在此基礎上,他認為法治的基本要素在於「法治」應包含兩重含義:已成立的法律得到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服從的法律有應該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㈦ 如何從法律大國邁向法治強國
加強法制建設,真正做到依法治國!
㈧ 法制國家改為法治國家是多少大提出的
黨的十八大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我們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這一論斷和號召,實現了從「法制」到「法治」的巨大轉變,是治國理念的巨大進步。
從字面上理解,盡管「法制」和「法治」都有一個「法」字,都是在法律的框架下開展相關活動、實現相關管理。可是,「制」是制約,是鉗制,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法律概念和法律行為。按照以往的有關說法,就是要在法制社會中實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治」是在法律制約下的科學有效治理,包含對法治精神的全面貫徹、全民知曉、全方位領會,包含對法治行為的實時監督和監控,對司法公正的嚴格管控。在「法治」的治國理念下,我們應該做到的是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焦洪昌說:相較於「法制體系」,「法治體系」內容更加明確,界分為法律規范體系、法治實施體系、法治監督體系、法治保障體系和黨內法規體系。也就是說,在依法治國的精神領域里,相較於依法制國的概念,范圍更廣,增加了實施、監督、保障環節,並將黨內法規明確納入。在制度的保障之下,各種法律行為之間的關系更加協調、統一。
在法制的觀念之下,制度是「死」的,是一成不變的條條框框。在法治的精神中,治理國家的各種法律制度、監督機制都能在現實的環境中實現有效的跟進和隨時的改進。因為治理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革新、自我糾正、自我調整的過程。治療和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輔相成的兩架馬車,並駕齊驅則雙贏,反向用力則雙損。中國共產黨人最擅長、最真誠的就是在建設法治社會的過程中,實現有效的自我革命,創新性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依法治國理念。
㈨ 黨的十五大提出的法治國家的目標是什麼
1996年,第八屆來全國人民代表源大會第四次會議制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明確指出,到下世紀初要初步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國共產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乾重要問題的決議》又再一次肯定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社會理想。1999年3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又對1982年憲法進行了修改,將法治與法治國家予以了憲法確認。法治的目標意義更加突出,而且成為了憲法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1997年召開的中共十五大。十五大的政治報告首次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不久後,這一目標又被寫進我國的憲法,從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目標轉變為國家的政治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