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管治

法治管治

發布時間: 2023-03-14 10:08:04

『壹』 依法治理在當今社會是如何體現的

今年3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關於加強法治鄉村建設的意見》公布,提出到2022年,努力實現涉農法律制度更加完善,鄉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基層執法質量明顯提高,幹部群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自覺性明顯提高,鄉村治理法治化水平明顯提高。(6月15日,人民日報)

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領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加強社會治理,促進改革穩定發展、化解矛盾風險挑戰、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多管齊下、綜合施策,必須發揮法治在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加強黨的領導、明確政府責任的有效方式。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必須堅持在黨委的領導下,充分發揮各級政府的社會治理職能。在我國的社會治理體制中,黨委領導是關鍵,各級政府是主導。強化黨委領導,明確政府責,都要依法進行。治國先治黨。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要堅持黨紀嚴於國法,全面加強黨的建設,以黨風的好轉帶動和促進整個社會風氣好轉;要提高統籌協調能力,抓好社會治理重大工作的總體布局。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要全面落實政府主體責任,堅持依法行政,建立健全社會治理領域權力清單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處理好政府、市場和社會的關系。

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的重要抓手。社會治理的主體,除了黨委和政府外,還有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公眾等。社會矛盾越來越復雜,解決這些矛盾越需要多元治理主體參與合作。目前社會治理的困境之一,就是政府幹了掌舵、劃槳、服務等一攬子工作,其他治理主體動力不足,積極性不高。政府還存在職能越位、錯位、缺位並存的現象,與其他社會治理主體合作的機制運行還不夠順暢。解決這些問題,助推社會多元治理,必須發揮法律的調節作用,約束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鼓勵和引導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人民群眾依法積極參與社會治理,通過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等自我約束、自我管理,主動參與社會治理,奏響社會治理的大合唱。

健全利益表達、利益協調、利益保護機制的必由之路。法治是國家治亂興衰的關鍵,也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具有可預期性、可操作性、可救濟性的優勢,有利於疏通,利益訴求表達渠道,有利於公平化解社會矛盾,有利於公平配置社會資源。發揮法治在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是廣泛凝聚社會共識,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實現社會和諧的根本途徑。社會治理的的核心問題,是如何處理好社會各方的利益訴求,維護群眾的根本利益。依法處理不同群體、個體的利益紛爭,是現代文明社會的共識,各個方面都能接受。要依法健全利益表達、利益協調、利益保護機制,保護好群眾的切身利益。

法者,治之端也。只有把法治貫穿在社會治理各個方面,才能促進政府和社會各歸其位,各擔其責,實現社會善治。

『貳』 依法治理工作要點(2)

依法治理工作要點篇二

一、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開展法治宣傳教育

1.深入學習宣傳關於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論述。要把學習宣傳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關於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論述作為法治宣傳教育的重大任務,深刻領會、准確把握系列重要講話的基本觀點、思想精髓和核心要義,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自覺運用全面依法治國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指導法治建設和法治宣傳教育工作,進一步增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2.開展主題法治宣傳實踐活動。組織開展「尊法學法守法用法」主題法治宣傳實踐活動,形成全社會崇尚法治、學習憲法法律、把各項事業納入法治軌道的濃厚氛圍。切實加強主題法治宣傳實踐活動的組織策劃,大力宣傳推廣,為黨的勝利召開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3.深入學習宣傳黨內法規。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結合「學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學習教育,深入學習宣傳《黨章》和《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則》《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等黨內法規,注重黨內法規宣傳與國家法律宣傳的銜接和協調。組織開展百家網站學習黨章黨規知識競賽活動,充分利用新媒體進行專題宣傳,教育引導廣大黨員作黨章黨規黨紀和國家法律的自覺尊崇者、模範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二、切實抓好重點對象學法用法

4.切實抓好領導幹部學法用法。認真貫徹落實中組部、中宣部、司法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四部門印發的《關於完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的意見》,重點抓好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推動各級領導幹部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範。推動各地各部門健全完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考核機制,確保黨委(黨組)中心組學法、國家工作人員日常學法、法治培訓、任職法律考試和依法決策、依法履職、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述法等制度貫徹落實。

5.切實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印發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和《關於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建設的意見》,推動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確保在校學生都能得到基本法治知識教育。推動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利用第二課堂和社會實踐活動深化青少年法治教育,開展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命名活動,強化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

三、完成好中央確定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改革任務

6.認真落實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貫徹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的《關於實行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的意見》。建立普法責任清單制度,推動各級國家機關把普法納入本部門工作總體布局中,在做好本系統普法的同時,圍繞熱點難點問題向社會開展普法。建立法官、檢察官、行政執法人員、律師等以案釋法制度,在執法司法實踐中廣泛開展以案釋法和警示教育。加強「誰執法誰普法」經驗交流,組織開展落實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經驗交流活動,組織開展「以案釋法」優秀案例徵集選編,探索建立「以案釋法」典型案例資料庫。

7.深入推進依法治理和法治創建。研究制定深入開展多層次多形式法治創建活動的意見。深化法治城市、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深化基層組織依法治理,深入開展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創建活動,推進和規范鄉村(社區)法律顧問制度。深化部門、行業依法治理,開展「依法行政示範單位」「文明執法示範窗口」「誠信守法企業」「依法治校示範校」創建等特色鮮明的依法治理活動。推進法治創建指標體系和工作考評指導標准建設。組織開展第四批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先進單位和第七批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創建先進單位評選。

四、大力推進法治宣傳教育創新

8.推動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深度融合。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教育實踐,組織開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宣傳教育活動。貫徹落實《關於進一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指導意見》,推進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汲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把法治精神融入鄉規民約、家風家訓,推進建立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廣泛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法治文化需求。

9.落實媒體公益普法制度。認真落實中宣部、國家網信辦、司法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全國普法辦等五部門印發的《加強新聞媒體和互聯網公益普法宣傳工作方案》,推動新聞媒體和互聯網傳播平台落實公益普法社會責任。圍繞國家重大活動、重要事件、社會熱點等,緊扣重要時間節點,及時運用新聞媒體和互聯網進行法律解讀和輿論引導。

10.運用新媒體新技術開展普法。利用全國普法新媒體矩陣,開展新媒體普法主題活動。組織開展第十四屆全國法治動漫微電影作品徵集及獲獎作品展覽(播、映),開展第十一屆全國百家網站、微信公眾號法律知識競賽活動。更好地運用網路、微博、微信、客戶端開展普法活動,不斷提高法治宣傳教育的實際效果。

11.創新法治宣傳教育方式方法。加強「七五」普法落實情況專題調研,找准問題,圍繞增強工作實效,研究切實可行的解決路徑。針對不同地區、不同群體需求,加大法治宣傳教育方式方法創新力度,努力提升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水平。

12.加強普法依法治理基礎工作。加強陣地建設,充分利用公共場所和公共設施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加強隊伍建設,舉辦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分管廳(局)長培訓班,建好用好普法講師團和普法志願者隊伍。加強普法資源建設,整合全國普法信息和工作資料,豐富普法信息產品資料庫,進一步推進普法公共數據資源開放和共享。建立全國「七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聯系點。充分發揮中華全國法制新聞協會的作用。

13.加強對外法治宣傳教育。圍繞「一帶一路」建設和國家外交戰略,積極利用各種外交平台和主流外宣媒體,依託中國普法網英文網等,及時對外宣介我法治建設新進展新成效,講好中國法治故事。

各地各部門要結合自身實際,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明確工作責任,強化督查考核,著力增強普法依法治理的實效性、方式方法的創新性,推動「七五」普法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依法治理工作要點篇三

一、深化法治宣傳教育

1.深入學習宣傳關於全面依法治國重要論述。大力宣傳關於全面依法治國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深入學習宣傳黨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部署,推動全社會了解和掌握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

2.組織開展系列主題法治宣傳教育活動。突出加強憲法宣傳教育,認真組織開展「12·4」國家憲法日宣傳活動。結合「兩學一做」,深入學習宣傳黨章和黨內法規,積極參加全國普法辦組織的百家網站學習黨章黨規知識競賽活動。積極開展「尊法學法守法用法」主題法治宣傳實踐活動,為黨的勝利召開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3.積極開辟第二課堂,抓好農村普法載體和陣地建設,加強農村「兩委」成員法治培訓。通過集中培訓、以會代訓等形式,開展好村「兩委」成員學法活動,進行相關法律知識培訓。

4.繼續開展「法律大篷車送法下鄉進社區」活動。加大農民工法治宣傳教育力度,依法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5. 加強企業經營管理人員法治宣傳教育。深入開展「送法進企業」活動,協調市國資委、市經信委、市工商聯等部門開展企業經營管理人員法治培訓,強化企業管理層普法教育。把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的學法用法與企業法治實踐有機結合,推行企業法律顧問制度和公司律師制度。

二、切實抓好重點對象學法用法

6.切實加強領導幹部學法用法。推動落實中組部、中宣部、司法部、人社部等四部門印發的《關於完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的意見》,抓好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學法用法,建立菏澤市公務員學法考法平台系統,力爭縣(區)普遍建立網上考法系統。

7.不斷深化青少年法治教育。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印發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和《關於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建設的意見》,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陣地建設,做好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命名活動的評選、申報工作。與教育部門聯合制定《加強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的意見》,利用第二課堂和社會實踐活動深化青少年法治教育。聯合市關工委完善「關愛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設,在開學第一課、畢業儀式中有機融入法治教育內容,開展靈活多樣、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法治教育活動。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

三、推進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相結合

8. 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先進典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指導意見》,推進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把法治精神融入鄉規民約、家風家訓,推進建立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與宣傳部聯合推出具有菏澤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典型做法。

9.推進公共場所和公共設施等「法德融合」陣地建設。在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交通安全和公共安全教育基地等體驗式法治文化陣地建設中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元素,把法治宣傳教育融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創建活動。

四、大力加強法治文化建設

10.加強新媒體新技術在普法中的運用。實施互聯網+法治文化傳播平台拓展工程,繼續辦好菏澤市普法微信、普法微博,加強市、縣(區)普法「頭條號」「一點號」等普法網路矩陣集群建設,力爭市、縣(區)各打造1-2個媒體公益普法品牌欄目。

11.加強法治文化陣地建設。做好第三批全省法治文化建設示範基地、全省法治宣傳教育示範基地命名活動的評選上報工作。與有關部門通力協作,建設法治文化廣場和法治宣傳街道。拓寬法治宣傳渠道,利用公交車顯示屏、過街天橋顯示屏、公交站牌宣傳欄、氣象大屏幕等平台播放普法公益宣傳片和普法公益廣告。

12.落實法治文化惠民。設計、編印民生法律知識書籍和普法年歷,開展萬冊法律圖書進鄉村活動,進一步活躍群眾法治文化生活,最大限度滿足群眾的法治文化需求。

五、扎實推進依法治理和法治創建進程

13.啟動法治城市創建工作。按照中央關於深入開展多層次多形式法治創建活動的意見,以創建法治城市為主要載體,開展法治城市、法治縣(區)等多層次多形式法治創建活動,積極爭取全國全省法治城市、法治縣(市、區)等命名表彰。

14.組織開展第四批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先進單位、第三批全省法治創建先進縣(市、區)和第七批全國、全省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創建先進單位評選活動。

15.指導社會組織、行業協會、村居(社區)不斷完善團體章程、村規民約,提高依法服務管理能力。推動建立「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制度。

16.推進道路交通、消防安全、網路毒品、金融詐騙、環境污染、食品葯品、安全生產、校園欺凌等重點領域、熱點問題整治,開展好法治扶貧活動,維護社會大局穩定。

17.開展「依法行政示範單位」「文明執法示範窗口」「誠信守法企業」「依法治校示範校」等創建活動。

六、推進普法依法治理制度和隊伍建設

18.結合菏澤市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工作,推動完善「法治宣傳實際效果」考核細則,搞好量化評比、結果運用和責任落實。

19. 推動落實普法責任制。認真落實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於實行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的意見》,落實普法責任清單制度,適時出台《菏澤市全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責任清單》,建立起各負其責、協調配合、齊抓共管的大普法工作格局。

20.推動落實媒體公益普法制度。抓好中宣部、國家網信辦、司法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全國普法辦等五部門印發的《加強新聞媒體和互聯網公益普法宣傳工作方案》以及省《關於加強媒體公益普法宣傳的指導意見》《關於加強以案釋法工作的意見》等文件的貫徹落實,推動新聞媒體和互聯網傳播平台落實公益普法社會責任。聯合市電視台、菏澤日報社、大眾網駐菏澤站等新聞媒體圍繞國家重大活動、重要事件、重要法治宣傳日、社會熱點等,緊扣時間節點進行公益普法宣傳。

21.強化陣地保障。加強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依託縣(市、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鄉鎮(街道)公共法律服務站、村(居)司法行政工作室,打造一批部門有特點、行業有亮點的特色法治宣傳陣地。

22.成立普法講師團。認真落實關於加強全省普法講師團建設的意見,選聘優秀法律和黨內法規人才充實調整普法講師團隊伍,組織講師團成員結合工作性質進行課題研究,努力滿足各行各業法律需求。

23、加強普法志願者隊伍建設。整合熱心法治宣傳工作的機關人員、在校學生、法官、檢察官、警察、律師、公證人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學校教師、大學生村幹部等人員,強化和充實普法志願者隊伍。


『叄』 法治型政府與管治政府的主要區別在線等,急。感激不盡……

區別就在於統治者行使政府權力的依據,法治政府依據的是法律,相對比較穩定。管制政府依據的是領導的意志

『肆』 什麼是法治

法治是一個法律原則,指在社會中法律是社會最高的規則,具有凌駕一切的地位而不得輕慢。

法治意味著每個人都受到法律的約束,包括立法者、行政官員和法官。在這個意義上,法治與統治者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獨裁、人治相對立。缺乏法治可以在民主國家和專制國家中找到,例如由於忽視或無視法律,如果政府沒有足夠的糾正機制來恢復法律,法治就更容易衰退。

法治的特點

1、法治是保障公民權利奠基石;

2、法治是市場經濟的護航員;

3、法治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安全閥」;

4、法治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守護神;

5、法治是實現中國夢的助推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法治

『伍』 依法治理包括哪些內容

依法治國的概念
依法治國就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通通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
簡而言之,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還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人民當家做主根本保證。
2014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首次專題討論依法治國問題。10月28日,《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發布。
依法治國的基本內容
治國方略
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一、依法治國的主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
二、依法治國的本質是崇尚憲法和法律在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威,徹底否定人治,確立法大於人、法高於權的原則,使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個人意志的影響;
三、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是保證人民
充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國是一切國家機關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四、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新方針:「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五、立法機關要嚴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備的法律體系,使國家各項事業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實現依法治國的前提條件。
六、行政機關要嚴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嚴格依法行使其權力,依法處理國家各種事務。它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環節。
七、司法機關要公正司法、嚴格執法。總之,依法治國要求各級國家機關切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概念區別
依法治國與以法治國的區別:依法治國是依據法律治理國家,法律就是一個尺子。以法治國,用法律治理國家,法律就是一部真理。
依法治國的政策特點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一項戰略方針和戰略目標,具有以下特點:
全局性
全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應該由法律調整的都要實現法制化,都要依法治理:這一方針應成為執政黨、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廣大公民的共同行為准則。那種認為法治主要是「治民」而不是「治官」的觀點是不正確的。法治有古代法治與現代法治之分。
古代法治雖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總是代表著先進的階級、階層以及開明的思想家政治家的利益和願望,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但當時的統治者往往把法律當做治民的工具。
現代法治與此則有很大不同。老百姓的行為雖然也要受法律的約束,但法律的作用主要是治官,這是由民主政治代替了專制政治所決定的。憲法出現在近代就是一個突出的例證。
憲法的內容很多,但主要是解決兩個問題,一是確認和保障公民的權利,使其不受侵犯;二是設定和約束國家的權力,使其不被濫用。同時,那種認為法治只是一項具體工作而不是一項影響和決定全局的方針的看法也是不正確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制定和實行了一系列完全不同於以往的方針和政策,其中有四項最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深遠戰略意義,即: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變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實行計劃經濟轉變為實行市場經濟;從實行閉關鎖國轉變為實行對外開放;從人治向法治過渡,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整體性
依法治國是一項從中央到地方,從地區到行業,從立法到執法、司法、護法、守法、學法的系統工程。應上下呼應,左右協調,前後銜接。那種認為依法治國只是中央的事情,「依法治省」、「依法治村」、「依法治水」等等提法不科學、措施無意義的看法是不正確的。實行依法治國,首先是中央的事情,首先要從中央機關及其領導成員做起;制度改革首先要從中央一級的層次上實施,這是毫無疑問的,而且實行這一治國方略成敗的關鍵也在中央一級。不強調這一點也是不正確的。但是,我們不應低估從1985年開始的、在全國范圍內廣泛和深入開展的「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意義。依法治理包括區域治理(省、自治區、直轄市、地級市、縣)、行業治理和基層治理,內容涉及立法(還有行業與基層的建章立制)、執法、司法、護法(法律監督)、普法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方面,是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的系統工程。它已經超越「學法必須用法」的視角和把依法治理僅僅當做普法的一個環節的眼界,發展成為一個把依法治國方針和措施從中央推向各級地方、各行各業和所有基層單位的宏偉局面。
目的性
戰略目標是相對於策略手段而言的。法治國家作為現代一種最進步的政治法律制度的目標模式,其基本標志和要求是豐富的、具體的、確定的、可預測的。它不應是一個模糊不清的概念。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和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提出的「法治國家」概念,在以往黨和政府的文件和領導人的講話中從未出現過,是一個全新的概念(當然,學者早已提出過)。我們強調狹義上「依法治國」是方針,「法治國家」是目標,主要意義是說明「法治國家」有其具體的豐富的內涵,是一種國家在政治和法律上的類型與模式,它應具有一系列現代法治原則,不應簡單地將它理解為只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它應有中國的一定特色,又必然具備現代法治國家的各種共同特徵;它應有自身的性質和客觀規律可循,又可以在總結實踐經驗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予以創新。研究、發展、設計和明確其基本標志及具體內容,以作為前進的目標、努力的方向和行動的向導,是完全可能的和十分必要的。
長期性
法治國家的建成同整個國家的現代化是同步的。法的內容與形式,法律制度的模式選擇及其實現,不可能孤立地存在與發展,而必然受當時當地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的具體條件的影響與制約。同時,人們認識的提高和經驗的積累也須要有一個過程。特別是我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情況復雜,歷史包袱沉重。因此,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使其達到理想的境界,在我國大約還需要三十年以至五十年左右的時間。這一長期性決定了建設法治國家的歷史性進程具有漸進性、持續性和階段性的特點。在這個問題上,既不能不顧主客觀條件而操之過急,也不能不去做那些可以做到的事情而停步不前。如何實現在觀念更新尤其是制度變革上的持續性,以始終保持這一歷史性進程的發展勢頭;如何在國家的不同發展階段上選擇某些重大改革措施,以影響和推動全局的進展,是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陸』 法治的含義

(1 [rule of law]∶依法治國 [1]
(2)[rulaw]∶法治 rulaws法治學 法治學的是獨立的學科,是社會政治法律發展的結果,是一種全新的系統化社會價值體系。
引證解釋
法治,謂根據法律治理國家。與「人治」相對。《晏子春秋·諫上九》:「昔者先君 桓公 之地狹於今,修法治,廣政教,以霸諸侯。」《淮南子·氾論訓》:「知法治所由生,則應時而變;不知法治之源,雖循古終亂。」 鄒韜奮 《抗戰以來》六二:「在此種慘酷壓迫之情況下,法治無存,是非不論。」亦指依法處治。《史記·蒙恬列傳》:「 高 有大罪, 秦王 令 蒙毅 法治之。」
「法治」一詞很早就出現在古書中。
但有時並非作為一個片語,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奢)收租稅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殺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法治」與儒家的「德治」相對
法治與人治是根本相對立的,是不同的治國理念。人治強調個人權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與其相反。要法治就不要人治,要人治就沒有法治。但要強調,國家依靠法治並不是不要依靠人的力量和人的作用,因為再好的法律與制度都需要人來實現與執行。但是,不可以將「人的作用」與「人治」相等同,兩者是根本不同的概念。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法治包含兩個部分,即形式意義的法治和實質意義的法治,是兩者的統一體。形式意義的法治,強調「以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形式意義的法治應當體現法治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實質意義的法治也必須通過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運行機制予以實現,兩者均不可或缺。
法治是以民主自由為基礎,需要民主的力量,而我們的法治卻看上去好像是官方在發動和推進,民眾似乎處在旁觀者的地位而表現出「被動」和「冷漠」。在理論上如何印證現行法治推行方式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在現實的法治實踐中確實存在缺少政府和民眾的有效「互動」。冷靜地思考分析和對「依法治理」現狀的觀察,我們不難發現缺少這種「互動」的現實表現,主要原因在於:民眾對於自身的權利不知道,知道不執行,執行不徹底,導致了21世紀初的這個結果。民眾們在經歷義務教育之後,依舊對於介紹法治的課程並不重視,法治觀念、理念很難進入民眾內心。使得法治推動成為看似官方在發動和推進,民眾似乎處在旁觀者的地位而表現出「被動」和「冷漠」。
而所謂的為「三治三不治」,即「治下不治上」、「治外不治內」、「治民不治官」。是一種錯誤的說法,因為在我國立法的權力屬於人大,而不屬於所謂的「上」、「外」、「官」,因此這樣說並不符合實際情況。這種情況在「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縣」、「依法治鄉」、「依法治村」等依法治理的過程中也體現的淋漓盡致,並不會因為違法者身份而縱容其違法。行政機關並沒有立法權,但是行政權力確實在影響司法,通過各種行政權力對司法權的影響,來擴大其職能和實現其效用。在近一段時間內,輿論以第四權的身份出現,掌握輿論資源的人通過各種輿論壓力,對於司法權的影響也日益增大,使得輿論資源所有者與行政權力所有者一道成為影響司法權的人。這種片面的、出於「官本位」或「輿論第四權」思想的「依法治理」嚴重悖離了法治精神和原則。而廣大民眾則處於「被動」的地位,既在客觀上不能有效得知正確信息、行動上介入國家法治實踐,又在主觀上無法正確判斷,更不用提參與和對之加以評價。其深層原因在於人治思想與權力本位思想還在相當的領域中存在。尤其是在中央提出依法治國的口號之後,各級黨委和政府先後提出的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縣,甚至提出依法治校、依法治村等口號。這種形式主義做法使得依法治國的法治內涵與精神逐步喪失,結果最後演變為依法治民的政治治理觀。在他們眼裡,仍然認為依法治國就是用法律來治理國家,而且存在固有偏見,認為法律只是專管老百姓的,從而形成了法治的表層現象,其真正內涵沒有深刻理解並內化為堅實的信念和外化為行動。因此,「依法治國」成為僅僅理解為依據大量出自有據的規章、政策和法律來治理國家和人民,這種「葉公好龍」式的法治觀是法治非理性的表現形式,是傳統專制主義、人治主義和宗法思想沒有得到徹底清算的典型特徵。 [2-3]
法治是依據法律的治理。
法治實際上包含了許多層面的含義,它是指一種治國的方略、社會調控方式,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立的一種治國方略。法治強調以法治國、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亞里士多德就明確提出「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
法治還是指一種法律價值、法律精神,一種社會理想,指通過這種治國的方式、原則和制度的實現而形成的一種社會狀態。
總的來說就是法治包括實質意義上的法治和形式意義上的法治,也就是強調兩者的統一,形式意義上的法治強調「依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

『柒』 加強法治治理工作好的建議

(一)切實加強基層政府法治建設
1.加強幹部法治教育、完善政績考評機制。要把對基層幹部的法治理念教育和相關法律法規知識的學習納入幹部培訓計劃;緊緊圍繞基層工作實際,不斷充實和完善法治教育培訓內容;樹立法治導向,完善政績考評機制,把是否學法用法作為基層幹部實績評定、選拔任用、獎勵懲戒的重要標准,把法治素養和依法辦事能力作為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據。
2.深入推進基層政府依法行政。全面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將依法行政納入基層政府目標管理;創新執法體制,完善執法程序,嚴格執法責任,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依法行政體制;建立健全行政機關內部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嚴格執行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積極開展縣級綜合執法試點,推進行政執法權向鄉鎮延伸。
3.加強對行政權的規范和監督。「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重點推進財政預算、公共資源配置、重大建設項目批准和實施、社會公益事業建設等領域的政府信息公開;加快推進覆蓋全市各級、各部門的公共服務信息平台建設,提升服務水平,提高行政效能;加強行政執法監督,建立健全執法全過程記錄和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完善糾錯問責、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機制;加強黨內監督、司法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等制度建設,努力形成科學有效的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
(二)切實加強基層法治機構和隊伍建設
1.加強縣(市)區政府法制機構建設。隨著新《行政訴訟法》的實施,為適應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案件數量的快速增長,必須加強基層政府法制機構建設。要按照人員力量應與機構所承擔的職能職責相匹配的原則,配齊配強基層政府法制辦人員,為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提供機構支撐和人才保障。
2.加強基層政法機構建設。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機制,加強基層法院、檢察室、派出所、司法所等派出機構建設,擴大編制、充實人員;改善基礎設施和裝備條件,建立基層權、責、事、財相匹配的法治裝備和財政保障制度,使之與目前承擔的繁重任務相適應。
3.加強基層政法隊伍建設。要適應司法體制改革的新要求,加強基層法官、檢察官職業保障和培訓,拓寬法官、檢察官的遴選渠道,注重司法輔助力量建設;要適應平安合肥建設的新任務,加強基層警力建設,特別要按照有關規定,提高待遇保障,配齊配強社會治安輔助力量,緩解當前基層一線警力緊缺的矛盾;要適應社區矯正的新特點,加強基層司法所執法力量建設,著力解決責權不匹配的問題。
(三)切實加強基層組織建設
1.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引領基層依法治理中的戰斗堡壘作用;擴大基層黨組織的覆蓋面,注重新興組織和社會組織黨的建設;要選拔培養政治素質高、法治意識強的人擔任基層黨組織書記,努力形成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居民委員會自治組織為依託,各類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的共建共治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2.加強居(村)民委員會自治組織建設。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堅持「法無授權不可為」,釐清基層政府與自治組織責權邊界,讓社居委回歸自治本位;要突出重點,對社區「綜合減負」,更好的發揮社區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自治功能。
3.加強基層社會組織建設。在多元化的社會治理體系中,基層社會組織是群眾參與社會活動的重要載體。要大力培育、發展基層社會組織。同時,要加強對各類社會組織的規范、指導,充分調動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更好地發揮社會組織在促進基層依法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四)深化法治宣傳、培育法治文化
1.創新普法教育方式。要繼續深入開展「六五」普法教育,注重創新「法律六進」、「江淮普法行」等載體,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推進重點普法教育對象學法用法和新市民等社會群體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大力開展「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依法治校示範單位」、「誠信守法企業」等創建活動,促進普法教育常態化、長效化。
2.加強公民道德建設。道德是法律的基礎,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在法治建設中,要注重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發揮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深入貫徹實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實施綱要》和《合肥市公民道德建設綱要》;大力開展「講文明樹新風」活動,傳播正能量、提升精氣神,弘揚真善美、貶斥假丑惡,引導廣大群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構建公共法律服務體系。以深化法治合肥建設為目標,以群眾法律服務需求為導向,有效整合法律服務資源、拓展法律服務領域,提升法律服務質量;打造公共法律服務平台、構建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為群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務;要通過政府購買法律服務的方式,完善固化律師進社區活動,充分發揮律師在推進基層社會治理中的職業優勢。
(五)深化科學立法,提升法治水平
1.加強立法調研,深化立法協商。科學立法是提高地方立法質量的關鍵。在制定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的過程中,要緊緊圍繞我市改革發展穩定大局,深入開展立法調研,堅持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破解發展難題;要通過完善立法協商機制,深化立法協商,進一步提高立法質量,更好地發揮法治的引領和保障作用。
2.盡快理順開發區法治關系。政府職能轉移與下沉是改革的必然趨勢,關鍵對下放職能的合理性、合法性、可行性要有科學的論證和評估。開發區是我市經濟建設的主戰場,目前執法主體資格問題已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應按照依法行政的思路,通過地方立法或政府規章的形式,理順法治關系、明晰執法主體,促進開發區加快發展。
3.積極推進「五小」行業治理法治化。「小餐館、小發廊、小旅店、小網吧、小歌廳」,一直以來是我市城市管理中的難點問題,雖經多年探索,仍有諸多困擾,基層反映強烈。應加強對「五小」行業的立法研究,通過完善法規規章實現「五小」行業管理的規范化、精細化、常態化,不斷提升我市文明創建水平。

熱點內容
檢察院和法院領導班子成員 發布:2025-01-13 09:25:05 瀏覽:281
七五普法老年人法律援助 發布:2025-01-13 08:34:39 瀏覽:19
2018年學生法律知識 發布:2025-01-13 07:48:00 瀏覽:200
勞動法在私企 發布:2025-01-13 07:41:46 瀏覽:9
什麼道德問題 發布:2025-01-13 07:29:46 瀏覽:392
法律碩士非法學兩年制 發布:2025-01-13 07:26:04 瀏覽:290
律師楊軍 發布:2025-01-13 07:16:54 瀏覽:149
法治實殘 發布:2025-01-13 07:15:18 瀏覽:311
民法素材 發布:2025-01-13 06:38:02 瀏覽:162
羅馬法對民法的影響 發布:2025-01-13 06:25:34 瀏覽:567